三年级多位数减法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01 09:36:5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年级多位数减法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多位数减法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多位数减法教学反思

三年级多位数减法教学反思1

  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算式。由于有了前面学习10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以及一年级学习2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对运算顺序的掌握,并且在上节课学习了连写竖式的的写法,实际上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什么难点,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提高教学要求。

  学生通过自学解决如下这三个问题:

  1、课本上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的思考讨论,逐渐条理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和表达的习惯和能力。

  2、你能试着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这个问题吗?

  在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与预设的`差距比较大。第一:很多学生不能用两种方法解答,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了为用两种方法而凑数字的.现象。第二、解答出来的同学也不能很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反思: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有这几方面

  1、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

  2、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及对算理的理解不够充分。

三年级多位数减法教学反思2

  本课教学,我关注前后课堂的衔接,利用口算复习了连加、连减,并设置了两道既有加、又有减的算式题让学生口算,通过反问学生:像这样既有加、又有减的算式叫做?(加减混合)这样的导入顺其自然,并告诉学生像这样的加减混合算式,我们还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道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探索新知时,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注意使用儿童语言,配以适合的动作(如摸摸学生的头等),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起到了添砖加瓦的作用。

  由于过分追求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在出示教学情境图时,我故意遮住了车上原来有67人这一条件,只出示了下车的.有25人,上车的有28人这两个条件,本意是让学生从这两个条件的分析中,懂得车上的人数增加了3人,继而再出示车上原来有67人这一条件,从而让学生明白用28-25+67可求现在有多少人。殊不知因为我这样做,使很多学生盲目的认为要求现在有多少人,可直接用下车的人数加上上车的人数,学生很难理解还差车上原来有67人这一条件。也就导致了学生不能根据现有的已知条件列出67-25+28=或67+28-25=这两个算式,使我的教学导入了死角,偏离了教学重点,这是我本堂课中最大的失败。也因为如此,后面的教学没能在静心静气中完成,在列出了67-25+28=或67+28-25=这两个算式后,没能进一步的探究其运算顺序,我就让学生开始计算了,在突破重点上落实得不够。

三年级多位数减法教学反思3

  这部分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为一年级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需要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结合情景图例1,先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怎样写就比较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竖式连写比较方便。在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中,让学生结合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来。这样既巩固了前面的知识,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效果很不错。

三年级多位数减法教学反思4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9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中的“3个数连减和加减混合”。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3个数连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愉快的数学活动中,3个数连减和加减混合。

  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为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发展的规律,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小猴子摘桃子”的动画情境。在这个环节的教学活动中,先由学生独立想象、思考,再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重新创造总结出小猴子摘桃子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并根据每种情况列出相应的算式,自然地进入本节课的新知识点。每个环节都是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积极研究,表述想法,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多层练习、在上课时我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这些都是为学习连加连减打下基础,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口,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让全班的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教师还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规律,把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了相同的结论,练习题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概括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到为充分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真正体现了上课注意力集中,下课时依旧回味,做到了教与学融为一体。

三年级多位数减法教学反思5

  “千以内的隔位退位减法”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千以内的不连续退位和连续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一个知识点,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需要隔位退位的三位数减法的笔算,即个位不够减需要从十位退位时,十位上是0,需要从百位退1。这是减法笔算中最为复杂的一种情况,也是学生本单元学习的难点。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隔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隔位退位减的算理。

  一、进行有效复习,促成计算方法迁移。

  隔位退位减法这一教学内容,学生需要以原有的退位减法的计算为基础进行学习。在教学时,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复习的内容可以以笔算为主,让学生计算527—319、823—395。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这些计算都出现了什么问题(某一位或某几位上的数不够减,需要退位),是怎样解决的。通过这样的`复习,引导学生明确进行减法计算时,哪一位不够减,都要向前一位借1当10,再减。通过复习,既巩固了旧知,又为降低新知学习的难度作了必要的准备。

  二、引导主动探索,鼓励算法多样化。

  当学生面对例题中的实际问题,列出算式后,允许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这时的探索,能让学生充分体验这里的计算出现了新的`问题:204—108,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可十位是0,无1可退,怎么办?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向前一位借,但借过之后就不知道如何办了,这时我就出手,讲解借过一位一位位往后退的过程。教学过后仍然有部分学生不大明白,认为百位借了两次,还有十位上是“0”,他们就搞不清楚。后来一位有经验的老师教我一句口诀:“0”上无点是“10”,“0”上有点变成“9”。通过练习对此掌握较好。

  三、操作中感知算理,理解计算方法。

  先在计数器上拨算珠进行计算。通过拨算珠体会退位的过程:个位上4颗珠不够减,需从十位上退1颗珠;十位上没有珠,先从百位退1颗珠,到十位上是10颗珠,再从十位退1颗珠,到个位上是10颗珠。在学生拨算珠之后,还要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拨算珠的过程,加深对隔位退位过程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通过条理清楚的问题,引导学生明确在竖式上计算的方法:个位上“4”减“8”不够减,怎么办?→向十位借→十位没有可借的数→向百位借→百位的“1”到了十位变成几个十?从10个十中借1个十给个位,还剩几个十?→现在个位上是多少减多少?十位和百位呢?通过操作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算理。

三年级多位数减法教学反思6

  《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根据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

  一、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的开头便是创设了一个大家都喜欢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声请并茂的电教媒体对学生形成刺激,为学生自觉探索创造条件。演示4只天鹅,飞来3只,又飞走2只这样的场面。让学生认真观察、自觉叙述、理解图意,然后自己读题、自己试算、同桌交流,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意识,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把加减混合与连加、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方法相同的.结论。一方面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三、练习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在练习中设计了“小动物找家”及“算式大比拼”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后期再次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尽量做到了上课开始注意力集中,下课之时仍兴趣怏然。

三年级多位数减法教学反思7

  《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根据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

  一、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的开头便是创设了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丑小鸭》这样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新课部分也延续了这一情景,由丑小鸭变成的这些天鹅展开教学,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组织了课堂纪律。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通过声请并茂的电教媒体对学生形成刺激,为学生自觉探索创造条件。演示4只天鹅,飞来3只,又飞走2只这样的场面。让学生认真观察、自觉叙述、理解图意,然后自己读题、自己试算、同桌交流,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意识,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把加减混合与连加、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方法相同的结论。一方面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三、练习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在练习中设计了“青蛙找家”及“解密大行动”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25分钟后再次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尽量做到了上课开始注意力集中,下课之时仍兴趣怏然。

三年级多位数减法教学反思8

  今天教学加减混合,虽然有了前面学习连加、连减作基础,但我感觉学生对于加减混合中呈现的静态图的'图意很难理解,而且还是情景图。如果换成用图形和符号来呈现就更难理解了,相反用文字叙述学生还容易理解些,如树上有9只小鸟,飞走了3只,又飞来了4只,树上现在有几只小鸟?列式9-3+4=10;又如树上有6只小鸟,飞来了3只,又飞走了4只,现在树上有几只小鸟?列式:6+3-4=5,对于这样的叙述,90%的学生会列式。都说图比文直观,但在这一知识点上我就觉得图反而难理解。图最终要过渡到文,我们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吗?

  从今天的作业看,很多学生在加减混合看图列式上出现了问题。值得欣慰的是,学生对于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还是掌握较好的,计算速度也较快。哎,会算就行了,何必在这个问题上折磨孩子们呢!

三年级多位数减法教学反思9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它们在编排上基本相同。根据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并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总体环节设计尚可,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但是细节之处还存在较多问题和不足,现在总结反思如下

  1、关于图意的讨论与算式的意义欠详细。加减混合的意义是本堂课的一个难点,在突破这个难点上安排的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感知不够充分,因此,在后续的练习中,发现不少学生在做题时,出现讲离开的部分不算在总数内,做减法的情况,反思,在日后的教学中,应多加强对题意的理解,在新授时利用情景演示,来帮助学生题解图意。最终达到看图能直接理解题意的能力。

  2、计算过程的'教学的强调。多位数的加减涉及到计算顺序的问题,此问题在学习连加、连减时已做强调,学习混合加减仍须再做强调。计算过程用语可改作“先算、再算。”

  3、提问的选择在代表性的选取上还需斟酌,本他给可提问过于细化,且自己本身说的较多,留给学生的时间还需要进一步增加。反思本堂课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图意再做加减,不如在学完新知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情景,再自己回答如何解答,可能会有更好的结果。

  4、练习需要在展台上作及时反馈,且层次有些不清,题目梯度不明显。课堂上,对每种类型的题目的练习一到两道即可,有基础,有提高,才能充分利用课堂。

三年级多位数减法教学反思10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学习了看图用简练的数学语言说图意,并提数学中的问题。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继续训练学生看图说图意和提数学问题的能力.

  首先我安排了连加和连减的复习,然后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引出加减混合的算式。

  上下车问题是典型的加减混合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许根据这一问题创设情境作为新课导入并展开更能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

  在出示课本的上下车的情景图后,让学生充分发现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让他们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并且让学生提出问题:车上原来有7人,到站后下车2人,又上来了3人。现在有多少人?接着提问:这道题该如何解答?让学生自己试着列式解答。

  当学生完成后,便让学生讲讲自己是怎样做的,整个解题的过程我试着让学生们自己去讲,学生也理解了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且也加强了学生对图画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从开学至今,我在课堂上一直很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对数学语言的培养,所以学生在对图意和算理的表述上都比较好.

  本节课我对想想做做的.1、2两题也用了较多的时间,从动画演示到静态图,让学生说图意似乎比较难。

  我想:加减混合的图意理解其实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如果根据图出示不完整的算式让学生根据图意填写完整,再来说图意,这样,给了学生一个可以过渡的平台,也许学生可以理解得更快,也可以节约一些时间用以后面的巩固练习。

三年级多位数减法教学反思11

  《郊外活动-加减混合》一课是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渠道收集信息并进行汇总,然后明确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得到结果”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笔算方法,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

  本堂课的设计总体我以郊游为主线,让学生在郊游出发中遇到问题,寻求方法,制定解决问题策略,并在欢欢和乐乐的陪同下,在郊游过程中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笔算方法,最后让学生在郊游的游戏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在练习过程中,注意难易的结合,从简单到复杂,从小组合作到单独完成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并且在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使得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每一节课都有它的优点与不足,反思这节课我认为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有点走过场,流于形式,没有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另外,由于过多地考虑学生年龄小的特点,导致在课堂整体调控上“扶”的过多,“放”得不够。这些都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三年级多位数减法教学反思12

  今天教学了《加减混合》一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由于是静止的图,学生观察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学习例题前先设计了几个学生实际的情境表演,既对前面连加、连减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又由此引出了本节课的新知。

  刚一上课,我直接让3个孩子站在台前做游戏,然后先上来了2个女孩和他们一起玩,又来了3个男孩加入到他们中间,这时我让孩子们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孩子们根据学生的表演完整的将整个过程讲述了出来。“那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怎么解答?”孩子们的回答都非常的精彩。而后8个孩子接着表演,他们在一起玩,一会儿先回去了3个,接着又回去了2个,再让学生叙述看到的过程,并提出问题,进行解答,学生的兴趣依然很浓,这一环节就在创设的这种生活实际场景中,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直观提示性的复习:连续来,全部用加法,连续走,要从总数中连续去掉。

  上下车问题是典型的加减混合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因此在进行新授课时我又利用上下车的情境表演引出新授课:现在车上有乘客7人,百货大楼到了,本站下车3人……上车2人。”这时,学生都身临其境,情绪高涨,沉浸在自己参与的情境之中。在这一活动化的情境中,当教师说出下车3人,车上的3个同学从车上走下去时,学生马上举手说:“下车的3人已经不在车上了,要减掉。”“这时又上车2人。”“又上车2人就要再加上2人。”这时,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请同学们估一估,这时车上的.人是多了,还是少了?”学生很快估算出“车上的人减少了,因为下车的比上车的多1人”,同时学生还出现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如“7-3+2”、“7+2-3”等。活动化的情境为学生找到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我再一次感受到课堂表演的魅力。

【三年级多位数减法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01-19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2-28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08-18

《有理数减法》教学反思12-07

十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1-29

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04-06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04-17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06-19

《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