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通用18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1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篇。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作者童年的乐园则是祖父园子里那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这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这里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
通过学习教学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做了充分准备后,我确定本课读写训练目标为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生活情趣。读写训练落实内容为让学生回忆,小时候做好哪些有意思的事?
在教学课文时,我从听《童年》和介绍萧红入手,激情导入:有人说,萧红是一朵盛开在中国北方原野里的花,盛开在中国东北的农家院落里,她从来不用浇水,任着风吹,任着太阳晒,却越开越红……无论她的生命中有多少逃亡与饥饿,无论她面对多少困苦与不幸,她都用她的笔写着她的字,大气的文字。她的命运如此悲惨,那么她的童年会是什么样呢?
在导入文本后,我让学生结合课文的阅读提示,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思考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在交流反馈的同时,引导他们读相关的段落,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这部分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阅读,可选择自己最觉得有趣的说。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悟出趣、悟出情,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不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遗憾的是由于文章长,课堂上花了很多时间去读,后面的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太短,导致有一些问题匆匆收场。指导学生领悟写法时,我没有耐心引导好学生自己体会,有时候采用了“告诉”他们的方式。课上设计的几次表达训练,问题设置学生觉得有点难。设计问题时,应该更接近孩子们的实际和兴趣点。
上完课后,我认识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了解课本的意图,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都觉得学语文是一件快乐的事,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更有效地实现语文教学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2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注重训练学生默读。根据“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这一要求,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根据需要搜索信息。对于这样的长篇,默读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学习方式,最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中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进行理解感悟,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阅读的方法,最终达到能自主阅读和理解感悟的目的。在课堂中,学生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方法深入阅读和感悟,深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多种读书方式穿插进行,在课堂上,学生时而浏览课文,时而默读片段,时而在我的引领下深情朗诵,通过个别读、范读、师生对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把教学推向了高潮。
四、为了将学生引进文学的乐园,在教学中适时插入《呼兰河传》结尾中的章节,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同时也弥补了课文的空白。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中没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还是教师引导得较多。
2.课堂容量偏大,个别地方处理得较为仓促。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3
整个第二单元围绕“童年”这一主题展开讲述,第七课《祖父的园子》也是一篇回忆童年的文章,他讲述的是作者萧红童年时期在祖父的园子里所看到的以及在祖父的园子里玩耍所感受到的自由、快乐与幸福。对于本篇文章的讲解我既有优点,也有缺点。首先,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河兰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然后,课堂上检查预习情况时,我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读到有趣的地方,还让全班同学自由放声读起来,发现他们读地特别有劲,我也暗暗高兴,因为他们对这篇文章一定感兴趣。
一、抓住词语感受喜欢
文中许多ABB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鼓励学生在今后的作文中多使用这种词。在讲到“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重点讲解这两句话使用了什么手法以及有什么样的好处等等。
二、在联想中感受自由
文中的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丰富多彩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另外课文第17自然段写“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最后一句“太阳也不知道。”让同学们从这些话中感受自由。
通过这次讲课我也发现了自己的.改进之处就是多多关注那些学习方面有待提高的学生,上课时多鼓励他们发言,从而使他们增长自信,并把成绩提上去。还有在讲解这篇略读课文时对生字词讲解的时间稍微有点短,可能有的学生没能记牢本篇文章的生字词。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取长补短,使学生和老师共同进步。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4
早上,我上了《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感觉颇多。下面我简单地说说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设计的目的。
这篇文章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被安排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这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行文挥洒自如,如清泉涓涓流淌,字里行间洋溢着清新自然的气息。在作者的笔下,万物皆有灵性,都是有生命的。在作者笔下,童年生活是那么快活惬意,令人难以忘怀。但是萧红的童年时寂寞而单调的,家里的后园是她唯一消遣的地方,慈爱而富有童心的祖父是她唯一的伴侣。然而,成人和儿童的视角和感受是不同的。所以我在教学中,充分地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尊重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把文中蕴含的天真唯美的东西张扬出来。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童年”。阅读本组课文的重点是感受他人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并学习作者是如何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我的设计大致遵循“潜入——涵咏——内化——释放”这样的层次进行悟读指导,抓住一个个童年的细节,进行文本细读,多元启悟,感受形象,体察情感,把文本的欠缺部分,空白点和沉默之处读出来,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很欣赏张伟老师的“球心”教学。一堂课总有一个主要的目标,它就像是一首曲子的主旋律。这课的主要目标是:是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我始终围绕着:祖父的园子是怎样的园子。通过景物、趣事、爷爷三方面的深入解读,层层递进,理解祖父的园子是生机勃勃的园子,是自由自在的园子,是充满爱和温暖的园子。早上展示的是前面两个层次,第二节课主要是感悟祖父的爱。正是因为祖父给了我心灵的自由,他允许我随便瞎闹乱闹,对我倾注了无尽的爱和宽容。他的爱让我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喜爱,才有了我的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我心灵是自由的,所有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甚至是充满了梦幻色彩。再带着这样的感悟引读第17自然段。最后话题一转:可是在我18岁时,祖父离开了我。由于母亲在我年幼时过世,继母和父亲都对他不好。再加上父亲的逼婚,使她的生活过得苦不堪言。在这篇文章时,作者已经离开爷爷十几年了。由于战乱,此时的她正与第三任丈夫居住在香港身患重病。在她《呼兰河传》的尾声中这样写道:引出小诗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说说情绪上有什么不一样?最后推荐阅读《呼兰河传》。
反思整堂课的得失,我发现还有这样的遗憾:比如在处理“一切都活了”这个环节时,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思考,所以想象不大丰富,有的同学还出现没有琢磨透句式,所以说出来的语言质量不高。如果让学生静下来动笔选择写一写,我想效果会更好,理解会更到位。另外,我觉得造成这个环节有问题的是自己在备课时的预设不够,我以为学生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没有去写过,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当学生的回答出现了缺陷的时候,自己没有很好的调控。看来,上好一节课要一细再细,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用到哪儿都是真理。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5
由于是借班上课,在课前谈话时占去了上课的时间,上课中,学生活动时间较长,这都影响了进度,导致课尾的匆匆收场,以至于没有计论好:为什么在17自然段没有一处是写“我”的自由、快乐,却能让人清楚地感觉到自由和快乐?这一问题虽然有一部分同学从感性中理解,但还应让学生有一个理性思维,明白这种“借物言志”的写法。学生交流这一段的学习所得时,提到了“愿意”这个关键词,老师还应让全体抓住它,放大它,通过自由读来体会它的意义。在组织上文的`学习汇报时,虽然没有发现学生划出“瞎闹”、“乱闹”等词,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到在这一自然段中它们最不能少,从而培养学生去粗取精的阅读能力,这更是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所为、大有作为”的地方,略读可以减掉一些,但这里须加强一下,合理运用好时间便能够做到。
在布置学生写“广告语”时,如果引导其力争在写话中运用上“愿意”、“瞎闹”、“乱闹”等词语,不仅深化对这些关键词的理解,还能获得真正的意义延伸。教学本该如此,在败笔与遗憾中生长教学智慧!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6
课文主要讲两部分内容,一是我和祖父在园中的生活,二是园中的景物。
我跟随祖父在园中摘花、拔草、种白菜;铲地认谷穗;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浇菜泼水;歇凉睡觉等活动。其中铲地认谷穗写得最详细,在这一活动中,我采用让学生体会重点字词,并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体会祖父与我的浓浓亲情。
讲到“韭菜”和“狗尾草”时,孩子们也陷入了沉思,显然区分这两种植物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重点讲教辨认的过程,在辨认两种植物的过程中,我把韭菜误认为狗尾草割掉,祖父不因这事儿生气,让我们感受长辈对晚辈的宽容。祖父教我认谷穗,教育方式独特,把知识寓于生活,从实践中让我体会生活常识。
园中的.景物是另一个重点。昆虫特别,树木特别,蝴蝶和蜜蜂写得最详细,榆树写得也最详细,通过声、形、色来写榆树。景物的另一个重点写了太阳特别大,天空特别高,这两个特别实际不是指太阳和天空,而是通过天空和太阳的特别反衬园子的特别。
我问孩子们,在太阳下,土墙会回答吗?大树会有声响吗?不会,那为什么作者说,大树有声响,土墙会说话?一个学生说,我们平时考试的时候,把桌子搬到六年级教师,咱们教师很空,走到空荡荡的教室里,说一句话,就像有人在重复一样。这是回音,文中正像这位学生所说的一样,是一种回响,也是作者的想象。树也有回音吗?有个经常爱读书的孩子说,刮风了,树叶在动,这也是作者的想象。园中的一切景物,都与作者很和谐,因为她喜欢园中的一切。这里的一切景物都写出了作者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这节课最成功之处是,让孩子们发挥想象,我结合生活实际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这是我课堂的一大进步,以学生为主题,走进学生内心,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童年。
这节课需要提高的地方是,园中的活动和园中的景物,这两部分内容知识点零碎,教学过程衔接性不强。课堂上让学生读的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感悟完之后缺乏再次有感情朗读。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7
教学中抓住词语让学生去感受,文中许多ABB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抱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学生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伙伴,胖乎乎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趣的,他们一定只从书本中看到过,可能只听长辈讲过,现在作者的童年带他们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特别新奇,让他们想象作者可能还在园子里做什么,学生一个个都举起了手,争着说他们喜欢做的`事情:爬树、挖坑、种豆,从树上摇果子,摘花,撒花……正因为学生对文字产生了共鸣,他们尽情地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尽情地说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再让他们读课文的时候已经能带上自己的感。
整节课的教学,我着力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不断地品味,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对文本进行解读。课文学习快结束时,我进行了延伸练笔:“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又在祖父的园子里玩着,闹着,玩累了就在园子里的那棵大榆树下睡着了,一觉醒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萧红在祖父园子里的自由和快乐,按照作者的表达方式来续写。孩子们热情参与,融入了自己的童年体验和感受。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8
第二单元第3篇课文——《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经过本单元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本单元主题“童年”有了一定的情感积累,教学时,在初读感知环节,主要抓住课文讲了几个有趣的片段,让学生理清脉络;在理解课文环节,主要从“走进园子”体会有趣、“走进祖父”体会宽容和爱、“走进景物”体会自由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和情感,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感受慈爱的祖父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对孩子倾尽爱心和耐心。最后引导学生背诵和积累喜欢的`段落,如文中第1自然段以及第16自然段等。
从上课情况看,能很快地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的同学不多,一般都是做过课前预习的同学;主动朗读的同学也不多,似乎没有读书的热情。不知是因为到了高年级而害羞,还是课堂气氛调动得不够。
看来,下次要多做尝试,一定要让学生敢于发言、乐于发言。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9
课文《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优秀发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篇。主要写了“我”幼时和祖父在园子里自由生活的情景,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好奇、贪玩和幼稚。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文中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平和、朴实、充满童趣,运用似人、排比,使语言整齐而优美。欣赏这样的文章,对于成人是勾起了那平常不太想的一大串童年趣事,而对于那些生活在城市中成长起来的小学生来说,就好像支野外踏青一样,体验了别样的生活,与自然好好地对了一次话。
教学名著,我的定位在通过课文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以此走近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感觉她和祖父的一段亲情,知道一篇名著《呼兰河传》,了解先辈的一段生活历史,初步感觉萧红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赞誉──“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课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教学时,我紧扣这情感线索,展开教学。
一、课题切入,走进园子,绽放心灵的自由
题目中最核心的词语是“园子”。是园子给了萧红自由欢乐、幸福的童年,是园子承载了祖父和萧红纯真、亲密而浓厚的亲情之美。作者萧红在二十九岁回忆故乡的园子时,仍备感亲切与温暖,那园子是她一生难以忘怀的最温馨的家。教学中我紧扣“园子”展开教学。课始,以“园子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为引子导入课堂教学,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萧红童年时代的那个动人的生活环境。学习第二自然段,重在体会园子的特点:大、样样都有,同时感觉作者对童年生活环境的怀念和喜爱之情。学习倒数第二自然段,重在感觉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感觉园子的活泼和灵动。通过学习,学生进入情境,趣味盎然。第二次学习倒数第二自然段,是在学习了祖孙俩在园中发生的趣事后,在学生完成了填空“这园子是。”后,情绪达到高潮,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再次读这一段,感觉另一番情致,是境由心生;他们会与作者共鸣,仿佛自己就成了园中的一朵花、一只虫、一只蝴蝶,情不自禁为萧红和祖父的这份纯真亲情而感动。如果说第一次学,是打开书本,自由的心灵绽放,那么,第二次学,则是合上书,心灵在自由中绽放。
二、趣事引路,走进童年,共沐自由的阳光
体会童真童趣的前提是明白萧红当时的年龄是四岁,只有以四五岁孩子的心灵去体察世界,才会体会那颗充满神秘的童心,才会与作者快乐共享,所以在学习三至十二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那些能反映童真童趣的句子,想像当时的情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自身感悟,谈谈理解。这一部分课文的内容很长,如何长文短教,我认为重在体会童趣,感觉小萧红快乐的心灵,感受祖孙两人深厚的、没有隔阂的亲情挚爱。这部分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阅读,可选择自己最觉得有趣的说。学生的体验和感悟都是个性化的,对于他们来说,体验和感悟的高低、深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就能提高思维品质。如果有共识也有异见,丰富多彩而又各圆其说,那就是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
三、赏读为全,实现诗化的语言与自由的情思和谐同构
本文的语言自然、率真、朴素,正如一个孩童最纯真的、口语化的语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以学习语言为主。在教学方法上,着重以赏读、品读、美读为主,全面引导学生积累、感受、领悟课文的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根据课文内容实际,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悟出趣、悟出情,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第二自然段中着生感受作者用诗化的、平实的文字表达生活的写法。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前后要次序一致,除非是特别需要着重指出的,如文中的“蜂子”的动态。倒数第二自然段中,着重体会关联词、排比句的运用,体会作者把“鸟飞虫鸣”写得有声有色,植物也赋予了人的思想和感情,体会诗一般的语言。在品读赏读中,抓关键词语,如“活”“自由”“要……就……”“愿意……就……”“谎花”,切身体会萧红语言的优美整齐、文笔的活泼流畅。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语文课堂不能仅仅限于读懂内容、读出情感,还要学习作者是如何结尾如何开篇的,第二段一第数第二段都是直接描写园子的,但作者并没有把这两节作为开头和结尾。开篇写祖父,结尾写自己睡着了,都极富有诗意。课堂中引导学生体味萧红的语言时,始终围绕茅盾先生的评价:“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来展开教学,真正为学生打开一扇门,引领他们走向优秀文学作品,走进优美的文学殿堂。
四、借助网络,辅助升华,拓展自由的深刻内涵
对于开篇就从呼兰河中的祖父谈起,这一点学生在认识上是很有难度的。在走进园子,体会了萧红与祖父的那段感人的亲情之后,激起学生的强烈的需要,再去了解萧红的家庭、萧红的童年生活及萧红以后的人生经历,学生对作者如此眷恋故土与怀念祖父的认识会更深刻与明白。在突破这部分难点时,我借助网络媒体,一改以往课前先了解时代背景的学习策略,我制作了“走近萧红”的站,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更生动的学习环境、视野空间和阅读空间。通过上查阅资料,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充分激活学生身心,展开讨论,使学生在扩散阅读中拓展心空,并与作者进行时空的心灵对话,从而顺畅的解决以?夏训恪W娓负妥娓傅脑白邮窍艉煨牧橹形ㄒ晃屡的家园。这种学习方式也培养了学?“从文本到作家的生活、性格;从作家的生活、性格到文本。”这样一种探究的思考习惯和思维习惯,同时也渗透了正确的文学观、价值观。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10
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
童年的乐园。这里充满自由,充满生命的气息,童年的作者是自由的,这自由是作者童年快乐的源泉。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河兰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接着,我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地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思考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我让他们交流的同时,引导他们读相关的段落,要求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当学习完这篇课文,学生都非常羡慕文中的我,纷纷向我提出:“要是我现在的生活如作者的童年生活般快活,那多好啊!我想作为老师自己,是非常想学生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而这个快乐的童年将永远留在学生的记忆深处,久久不能忘怀的。但现在的考试制度却时刻牵动着老师们的心,老师们担忧的是
假如放松了学生,让他们快乐无忧地玩耍,分数是否会下降,而家长们把希望也寄托在学生身上,总是担心他们成绩能否名列前茅,会否比不上其他孩子,于是,无论节假日也好,平时也好,根本不让学生喘口气,不断地给孩子报这个兴趣班、那个兴趣班,剥夺了孩子自由的权利,玩的权利,难怪孩子会如此羡慕文中的作者了。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11
语文教师必须担负起文本阅读的引领责任,这个引领,本质上是使学生除了看到文本表面的绚丽,更能看到文本背后的深度和独特。
《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平白易懂,在初步备课的时候,看到文章篇幅较长,学生不易归纳。我就想到了版块是的教学思路。将课文内同分为三个部分:“昆虫的乐园”“我的乐园”。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只要读上两边就能感受到。课文的价值难道仅止于此吗?我想应该“再往前走一步”。“再走一步”那就是要走到学生的前面,走到学生无法抵达的地方,随时随地拉他们一把,这需要“细读”,这种细读,不能仅仅解释为“细致的`读”。一个字,一个词,一个标点也不放过的读。“细读”还应该是教师的情感思想,人生阅历,生命体验,审美情趣等的全面介入,这种阅读,其最大的价值就是见之所未见,思人之所未思。
课文中第一自然段,写到了“昆虫的东园”。语言优美,我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文的同时,想到学生的生活环境。“再走一步”让学生说说自家的园子。因为让学生描述的是他们每天见到的最熟悉的情景。所以每个学生都能产生共鸣,我在此时,有借助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结果学生描述的“我家的园子”丰富多彩,充满生机。这个环节的训练,不但是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跟为学生的习作打下了基础。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12
领学生学习第二课《祖父的园子》,我没再使用优教助手里面的课件。
我们教学都习惯把优教助手里面的课件下载下来,稍作修改就加以利用。以前我也是这样,自己研究完教材,已经定下教学思路,可是到优教助手上找找课件,竟发现优教里面的课件上,内容比我备的课丰富许多,恨不能解读课文及课文牵扯到的训练都设计上了。一个课件好几十张图片,很多都舍不得去掉。整理一下拿到课堂上运用,却发现一节课光走课件,都上不完该上的内容。于是两课时的课往往上成三课时,或者不止三课时。想压缩,很多内容又舍不得去掉,于是把学生延时也用来讲了课。其实,这已经是我们大家的通病,因为都反应按照课件上不完。每次按课件上,我想要执行的“挂一漏万”——一课只讲一个知识点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这次开学前,我根据教材内容算算时间,发现这学期可没那么多时间在这里磨蹭。于是我决定还是不用大家下载修改的课件,而是尽量少使用课件。第二课就这样。
一、介绍作者萧红时,我用课件呈现了相关内容,不仅讲到萧红是现代作家及其作品,更简单提到她一生的坎坷。并由此导入课文。
二、领学生读通课文后,只是认识生字词我使用了课件,而后,我们的学习就在端着课本对课文的读和讨论中进行。我问学生“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学生很自然地就找到了前三自然段。从中我们在反复读中共同体会了院子里面有些什么——昆虫、花草树木;有什么特点——美丽且充满了生命力。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说写这个园子里的景物的段落不止这些。很快学生就找到了课文的第15至19自然段。我让学生再读这些段,看看和开头三个段所要表达的是否一样。学生读过发现,这后面的段落写的是院子里所有东西及人的自由快乐、无拘无束,是主人公在这园子里的感受。我问大家为什主人公在这园子里这么自由快乐,大家结合预习,一下想到了是因为祖父对她的宠爱。于是我让大家找出写祖父宠爱她的段落——第4至14自然段。让学生读、说自己的读书体会。孩子们很容易就抓住了文中的“我”在园子里瞎胡闹而祖父又极其和蔼宽容的句子。于是我和孩子们共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并反复读喜欢的段落或语句。
三、针对作者在园子里的快乐,我直接领学生打开《同步练习册》,把拓展阅读中萧红写给爷爷往帽子上插玫瑰花的部分也直接抓紧了课堂,和学生进一步体会爷爷的慈爱和主人公在园子里、在和爷爷相处过程中的快乐。然后顺便又读了《从井里捞上来的美味》一篇,让学生再深刻体会爷爷对她的疼爱。到这里之后,我询问学生,有谁知道爷爷为什么对这个小女孩如此疼爱与宽容?已经读完《呼兰河传》的同学告诉大家,是因为这个小女孩早早没了母亲,她的父亲又给她娶了后妈,后妈对她不好,父亲也不爱她。最后我们回到课文后面读阅读链接中的内容那是小说的结尾部分,让大家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大家体会到了伤感。
四、越是生命坎坷,越是怀念曾经幸福的时光和给她带来幸福的爷爷。最后我鼓励大家继续把《呼兰河传》读下去,去充分了解萧红的一生。
如此,两节课,我终于甩开课件的繁琐,上了一节大阅读式的语文课。
我庆幸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城乡之间,对课文所描写的内容还不是太难理解,这篇描写儿童童真快乐的文章孩子们也比较喜欢。不再逐句逐词地深分析课文,而是把时间放到反复读、多篇读上,我课上得痛快,孩子们也读得快乐。
我感觉这次领学生学习《祖父的园子》,很符合我的心意。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13
这节课,我从介绍作者入手,先介绍作者萧红。有人说,萧红是一朵开在中国北方原野里的花,盛开在中国东北的农家院里,她从来不用浇水,任着风吹,任着太阳晒,却越开越红,越开越旺盛。事实就是这样,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萧红就像她笔下那北方庭院里的花儿们一样,鲜明而热烈地开放,泼辣辣地,不娇贵,不做作,自由自在地开在阳光下。无论她地生命中有多少逃亡与饥饿。无论她面对多少困苦与不幸,她都用她的笔写着她的字,大气的文字。
然后介绍萧红的《呼兰河传》,就是对故乡的一本回忆录。也就在写完后的一年,这个女子就从人世间消失了,只有31岁。在《呼兰河传》里,她用了许多的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重点描写了家里的园子,她称它为祖父的园子,自己的后花园。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
之后开始学习,从课文的题目入手,让孩子们发现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回想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之后开始本节课的学习之旅。共有三次读课文:第一次是浏览——祖父的园子给自己留下的初步印象(五彩缤纷、美丽、自由等),接着是第二次默读,带着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园子?找出文章的1,2段。孩子们先齐读,读过之后,脑子里会蹦出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园子?这是一个大花园,作者写花了吗?那花园里有没有花?通过这个问题,让孩子们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借助蜜蜂、蝴蝶来写花园里的花,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园子。
接下来出示“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太阳也不知道”这段话,请一位孩子来读。如果把这段话读成一句话呢,读成一个词语呢?自由。园子中哪些事物是“自由的”“一切都活了”的呢?你觉得这园子里自由的.事物仅仅只有这些吗?引导孩子展开想象说话,用上“愿意……就……”作者是怎样把园子里的一切事物写得那样自由自在的?从表达上你有什么发现?由这个问题让孩子发现在这段话中,作者采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把这些动植物都写得这么自由呢?由这个问题,引出作者在这个园子里很自由。在这个自由得园子里,祖父和作者都做了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孩子们再次默读课文,圈出祖父和作者做得事情。明白作者在这个园子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作者之所以在这个园子里很自由,那都是因为她有一个爱她得祖父。
学到这里,关于课文的内容孩子们都已经理解了。那么写作方法呢?让孩子们仿照“倭瓜、黄瓜”的写法,写自己感受到的自由。再读读课题,这还是一个普通的园子吗?作者不仅仅怀念的是这个五彩缤纷,自由,快乐的园子,更怀念自己的那段拥有真情的童年岁月,怀念让自己感受到了爱的慈祥的祖父。
这节课的思路比较清晰,听,说,读,写都涵盖了,但是在读的方面,可以再深入一些,让孩子感悟园子的五彩缤纷,自由之后,可以让学生再读读,读处园子的五彩缤纷,样样都有,自由,快乐。还有就是再写这一块,提问了三个孩子,三个孩子不约而同都选择了“妈妈不在家的时候……”都写自己愿意看书就看书,愿意写作业就写作业……孩子们在说的时候,可以提醒重复的不说,这样孩子的思维可能会更发散。也可以就自己的提示,请三个孩子来说。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14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篇。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对很多人来说:童年是一块糖,总是弥漫着甜甜的味道;童年是一挂秋千,飘荡着一串串清脆的欢笑;童年是一架风筝,装载着五彩缤纷的梦想和希望。而作者童年的乐园则是祖父园子里那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这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这里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教学课文时,我从介绍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导入:有人说,萧红是一朵盛开在中国北方原野里的花,盛开在中国东北的农家院落里,她从来不用浇水,任着风吹,任着太阳晒,却越开越红……无论她的生命中有多少逃亡与饥饿,无论她面对多少困苦与不幸,她都用她的笔写着她的字,大气的文字。她的命运如此悲惨,那么她的童年会是什么样呢?
在导入文本后,我让学生结合课文的阅读提示,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思考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在交流反馈的同时,引导他们读相关的段落,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这部分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阅读,可选择自己最觉得有趣的说。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悟出趣、悟出情,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不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另外,文中许多ABB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也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满心的快乐。遗憾的是由于文章太长,课堂上花了很多时间去读,后面没有时间去积累词语,训练学生说类似的词并用词说话,只能匆匆收场。我想,如果让学生在得到语言文化熏陶的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堂将使学生受益匪浅!
学习完这篇课文后,学生都非常羡慕文中的“我”,觉得“要是我现在的生活如作者的童年生活般快活,那该多好啊!”听了他们的感慨,我不知该为他们生活在这个年代觉得幸运还是不幸。我想,作为老师,我是非常希望他们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然而,社会制度和周围的环境却决定了他们生活的疲惫和孤单,这是谁的悲哀呢?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15
这一课很贴近学生的生活,讲的都是菜园子里的事,学生也很感兴趣。作者是萧红,曾学过的《火烧云》就是她的文章。
课堂上检查预习情况时,我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读到有趣的地方,比如第14、17自然段时,学生不由地笑了,他们被新鲜的语言感染了,被作者的童年生活影响了,于是我请读的学生坐下,让全班同学自由放声读起来,发现他们读地特别有劲,我也暗暗高兴,因为他们对这篇文章一定感兴趣。
学习主要采用在联想中感受自由。文中的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丰富多彩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趣的,他们一定只从书本中看到过,可能只听长辈讲过,现在作者的.童年带他们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特别新奇,让他们想象作者可能还在园子里做什么,学生一个个都举起了手,热烈地说着他们喜欢做的事情:爬树、挖坑、种豆,从树上摇果子,摘花,撒花……正因为学生对文字产生了共鸣,他们尽情地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尽情地说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另外课文第17自然段写“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学生就说黄瓜也像人一样,很天真,有思想,有情绪,爱耍小脾气,生活无拘无束。最后一句“太阳也不知道。”感觉写得很突然,作者认为太阳是什么都知道的,却不知道蝴蝶飞哪里去了,想法很有趣。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我着力引领学生真实地触摸文本,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不断地品味、感悟、内化,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让学生在得到语言文化熏陶的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整篇课文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思维自由洒脱,想说的话特别多,真正走进了祖父的园子。课文学习快结束时,我进行了延伸练笔:“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又在祖父的园子里玩着,闹着,玩累了就在园子里的那棵大榆树下睡着了,一觉醒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萧红在祖父园子里的自由和快乐,按照作者的表达方式来续写。孩子们热情参与,融入了自己的童年体验和感受,一篇篇生动的续写提升了文本,收了较好的效果。在续写完成之后再欣赏《祖父的园子》中的精彩描绘,对比之中找到了自身与作者的差距,顺势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丰富积累,充实文笔,使学生感受更深刻。
作者通过本文主要表达童年时的自由,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学习时让学生抓住表达作者自由的句子进行体会,感同身受,孩子们也被作者的这种自由所感染。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16
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要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在研读课文的时候,我主要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发挥想象,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整个过程有两个“亮点”值得回味:
一、抓住词语感受喜欢。
文中许多ABB式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叙述的孩子气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握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学生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伙伴,胖乎乎的。
二、在联想中感受自由。
文中的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丰富多彩的。吃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趣的,他们一定只从书本中看到过,可能只听长辈讲过,现在作者的童年带他们走进这个乐园,体会那份自由,孩子们都高兴极了。另外采用“愿意……就……”句式,来说一说作者在这个园子里所在的一切,去引导学生感怀语言特点,体会表达方法。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17
语文教师必须担负起文本阅读的引领责任,这个引领,本质上是使学生除了看到文本表面的绚丽,更能看到文本背后的深度和独特。
《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平白易懂,在初步备课的时候,看到文章篇幅较长,学生不易归纳。我就想到了版块是的教学思路。将课文内同分为三个部分:“昆虫的乐园”“我的`乐园”。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只要读上两边就能感受到。课文的价值难道仅止于此吗?我想应该“再往前走一步”。“再走一步”那就是要走到学生的前面,走到学生无法抵达的地方,随时随地拉他们一把,这需要“细读”,这种细读,不能仅仅解释为“细致的读”。一个字,一个词,一个标点也不放过的读。“细读”还应该是教师的情感思想,人生阅历,生命体验,审美情趣等的全面介入,这种阅读,其最大的价值就是见之所未见,思人之所未思。
课文中第一自然段,写到了“昆虫的东园”。语言优美,我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文的同时,想到学生的生活环境。“再走一步”让学生说说自家的园子。因为让学生描述的是他们每天见到的最熟悉的情景。所以每个学生都能产生共鸣,我在此时,有借助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结果学生描述的“我家的园子”丰富多彩,充满生机。这个环节的训练,不但是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跟为学生的习作打下了基础。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18
不知是谁说过的一句话:教育是爱的艺术,教学却是遗憾的艺术。上完这堂课后,我发现好像可以很深刻的理解这句话了。说实话,真的.有遗憾在里面。总结一下,真的有很多不足,很多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
一、课前准备不足
1.没有提前试试电脑和投影是否可以很好连接,以致于今天早上上课时出现突发事情,重新换电脑,既耽误了上课时间,又使自己感到很紧张。
2.没有提前试试课件,以致于今天在课堂上投影会不清楚,或是字体太小,学生无法看清楚。
3.备课时忘了参考《同步学习》上面的问题,在课堂上可能会讲不到位。
二、由于开始上课时突发事件,使我感到有点乱,在上课时竟忘记了板书课题。
三、上课声音有点小,后边的学生听不太清楚。
四、提问问题太散,没有把问题集中到一起让学生讨论。
五、上课时,老师是主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没有及时给学生示范。
本堂课中的优点是:
一、上课中语言比较自然,教态大方,应付自如。
二、较好的把握课文中心,提出一个较好概括课文内容的中心问题,引导学生一起思考,围绕中心一起学习。
三、课堂中能灵活运用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课文内容,并且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今后要改进的地方是:
一、课前一定要准备好
1.备课要充分。教材、教师用书、《同步学习》充分运用,综合备课。
2.提前试试课件,不清楚的幻灯片及时修改。
3.课件不能喧宾夺主,而是为学生服务。
二、上课开始一定要板书课题,不能再犯忘记板书课题这样的错误。
三、提高上课的声音。
四、集中呈现问题,留时间给学生讨论交流并思考,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04-04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03-25
祖父的园子说课稿01-08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精选15篇)05-01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15篇03-26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15篇)03-30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集锦15篇05-28
祖父教学反思11-06
《祖父的园子》读后感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