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2 09:55:0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1

  《认识除法》是二年级上册课本中学生学习了平均分以后学习的知识,这节课的重难点之一是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除法运算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模型,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从与之联系紧密的数学知识入手,遵循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一个吸纳新知的一个过程,利用动手操作后的结果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分认识除法的意义。

  首先,引发学生平均分的需要,让学生自主寻求答案。我一个追问:“每辆车坐2人是什么意思?”给了学生一个思考方向上的提示,这对中等往下的学生更有所帮助,他们可以借助学具去分一分。对于中等往上的学生他们也可以直接在大脑里想分的过程或者联系乘法的意义来寻找答案,平均分和几个几相加本质上就有相通的地方。

  其次,暴露学生的思维,在争辩中完善知识结构。出示例题后,我让学生自主寻找答案,可以请身边的圆片帮忙,也可以在大脑里思考,这两种方法都能够找到答案,后者比前者的`思维层次要高一些。在组织汇报交流时我沟通了这两种方法相通的地方,“在这道题中是几个几相加是6人呢?”学生出现了意见的分歧,一方认为是3个2相加,一方认为是2个3相加,我让学生举手表决了一下,发现几乎是半对半,随后我说“有理走遍天下”,要说出自己的理由,此时有些学生根据平均分的意义来解释,有些学生知道想乘法来找到答案,但意义解释不清,我引导这部分学生去观察平均分好的圆片,最终是心服口服了,为除法的意义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在说中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算式中的3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整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经历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加强理解。

  其实,学生从平均分的角度用圆片去分一分去解释难度不算大,而对于是“几个几人是6?”这是一个从直观形象到完全抽象的一个中间的初步抽象过程,这是突破难点的重要纽带,需要暴露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地去明晰、完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2

  “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材在编排通过分东西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再通过平均分的实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从而引出除法。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教学时在知识点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通过抓住“同样多”→“平均分”→除法含义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逐步加深。这样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唯目标,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巩固练习时,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整节课,通过学生亲身操作与教师示范演示相结合,学生很快的掌握了除法第一种分法的含义,同时,也很快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认识了除号,突破了“除法的含义”这一数学难点。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3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是表内除法(一)中的基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今后利用平均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关键。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学生首次接触“除法”这个概念,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由“平均分”这个概念的含义引入“除法”这个概念,就成了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难点。

  本节课分为“激趣—活动—练习探索”这几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让“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得以实现。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吸收知识,而是通过故事的引导,通过观察(小猴、小猫的不同分法),操作(学生自己动手分桃子、小棒等),讨论(小猴、小猫的不同分法,每几个分一份的方法),探索(14颗葡萄怎样分)等几步数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本节课有这样两个特点:

  1、以故事贯穿始末,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

  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他们对于童话、故事很感兴趣,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主动地获取新知识,所以设计这节课开头以 “狗熊分面包吃结果被狐狸骗了”这样一个令学生感兴趣的故事,让学生知道为什么狗熊被骗了,是因为狐狸一开始就分得不公平,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这个故事串联整节课,不停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知识、练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活动,激励引导参与:

  在平时的生活中,总能碰到孩子们分东西,觉得不公平的时候,那如何分才能公平?相信有生活经验的学生会懂得“每人要一样多”,但大多数同学会留下疑问“怎样分才公平?”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分辨小猴、小猫是否分得公平以及帮助狗熊分小棒、分桃子、分葡萄等这些活动,使学生既有亲切感,又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乐于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一系列丰富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既获得了新知识,又使得学习数学的能力有所发展、提高。

  本节课突出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数一数等实际操作手段,进行知识间的转化。另外在课堂组织形式上,注意了由教师单一的讲授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等多项学习方式。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4

  先谈一个纠结的事情:在备“除法竖式的认识”这个内容时,我首先请教了一些老师。他们的说法也不尽相同:有的认为,要先写被除数,再写除号,最后写除数;有的认为,他们说教学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先把那个符号写出来,然后在分别把被除数、除数和商写进去的。(这样有固定书写格式的作用),再写被除数和除数等等,为此,我查阅了一些书籍和音像资料。主要了解:写法到底是怎样的?怎么读?怎样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查阅了一些知名网站制作的课件,发现这些课件在出示除法竖式时,形式不一样。于是我没有纠结这个事情。一会儿还得请大家多多提出宝贵意见。

  除法竖式与原来学的加、减、乘法竖式完全不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怎样让学生自然地记住除法竖式的顺序,并把余数写下来呢?是我课前不断思考的问题。上课时我曾经想创设了学生最喜欢的棒棒糖、金箍棒情景,都不太满意,于是我还是采用书上的分小棒情境,基本上是照本宣科。

  除法横式的道理我们懂了,除法竖式会写吗?学生有的预习了,会写;有的“自以为是”的认为除法竖式与加法、减法等的竖式相同。于是我先让孩子自己试着让学生自己编写除法竖式,发现全班写的乱。即使有的学生知道除法竖式和别的不一样,也没能完整的写出。这时我故意用一位学生写的错的展示说:“韩锐凝同学敢于利用学过的知识大胆尝试,很好!但是,很可惜,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我们学过的几种竖式写法都不一样,想学法吗?”此时学生充满了疑问,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愿望都被充分激起,也有了自主探索的要求。

  我出示了一个除法的竖式格式写得正确的,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除法竖式与横式的联系,以及这些数是怎么来的,这样我觉得要比单纯的“告诉”效果要好的多。

  通过这节课教学我反思了几大问题:

  第一、课堂纪律混乱,感觉不在自己掌控之中。特别是李治宽竟然老是转后面去。

  第二、混乱的原因还是因为只关注自己的教,很少关注学生的.学,组织课堂能力欠缺,缺乏个人魅力,评价语单薄匮乏。导致自己上课很累,学生也感觉无趣。

  第三、几个细节:板书随意性太强,应该左右对调一下;练习少,教师说的太多;收上来的本子都忘记给学生发下去。

  第四、对比做的还不够:应该充分的对比横式和竖式,两个16,两个4,有余数和没有余数进行充分的对比。

  通过本次公开课,让我明白了一定要多谦虚多学习,向身边的优秀同事学习,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分析教材,活用教材,对于学生不容易接受的难点要事先设计好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5

  这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东西,体会什么是“平均分”,感受分东西带来的快乐。

  一、体会“平均分”

  在学习第一个红点时,我出示了书中的那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思考:两只大熊猫分10个竹笋,应该分几份?怎样分?然后让学生想想如何分竹笋。本来想学生会有多种不同的分法,如:分成4个和6个,分成3个和7个等,没有想到全班同学竟全都分成了每只大熊猫分5个竹笋,让我感到很被动。然后我又通过把10个竹笋公平地分给5个大熊猫,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平均分以后,在后面的这几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明白平均分的分法也是多样的。同时,运用小组合作等学习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学生运用知识的提高与升华。

  二、情境串的教学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萝卜、松鼠分松果。这些活动全都是在“森林聚会”上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三、乐于助人的思想

  本堂课从一开始就创设了帮助的伏笔,如请你的.小棒来帮忙代替竹笋,小猴子会遇到什么问题?你来帮帮他,小兔子和小松鼠着急了,说:“我们饿了,赶快帮助我们分一分吧”等等,学生们会感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了学生,要乐于帮助别人,因为你会感到快乐,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四、练习设计:

  我分了两次进行自主练习。第一次是在学生帮助熊猫和小猴解决问题后,学生对“平均分”的含义有了初步的体会的时候进行的,主要是通过判断哪是平均分,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第二次是在帮助小白兔、小松鼠解决问题后进行的,难度加深,使学生较容易接受。这个练习是让每名同学动手平均画石榴,这样做的目的是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6

  根据上级领导的精神,我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由我来跨年级执教三年级人教版的数学第三单元有“余数的除法”里的第一课时“除法竖式的认识”。在备这节课时,我做了很多课前准备的,也参考很多优秀教案和教学视频,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一份教案并制作好课件。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正确写除法竖式并计算,除法竖式的格式是最难列的竖式,步骤很复杂,如果单一机械的记忆,错误率非常高。

  这堂课我采用从减法与除法的关系入手,将除法竖式的`写法每一步细化,形象化,深化。通过一个个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对除法竖式的各个部分有一种熟悉、亲切的感觉。要避免学生积不乘而直接把被除数抄下来的坏习惯,只有让学生搞清楚为什么有这个积才可以。通过减去“3个5是多少?”这个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乘,通过与减法算式结合知道在算出积后要减,那么竖式最后一步部分就是减法,这里的减号不用写明,因为算到这里就要算减法了,脑子中要知道这里相当于有个减号。

  在练习设计上,我还特别安排一些改错题,如在写竖式时数位没有对齐,把一位数的商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把除数和商的位置写反了,于是我让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判断分析、订正,这样既对新知巩固练习,加深了同学的印象,能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又能让同学知道学习能互相帮助的效果。在教学中,我设计的问题比较精当,教学方法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总体感觉是自己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各个环节细节的处理有待优化;在巩固练习中,学生虽然会列除法竖式,但不是每个学生都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写,只是照搬老师板书的样子;我还是没有很好的关注到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的学习情况的关注,各个教学环节的细节处理。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认真学习教参找准重点和难点,教学中要有效地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想办法去把这些知识点讲透讲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中掌握并运用好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7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学生摆学具、看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平均分”与除法的关系,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这部分内容的的教学任务很重,和乘法、平均分都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我在教学中把学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本节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自学来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个桃子平均放在4个盘子中,每盘放2个。通过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课后,带给我的反思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是: 请相信学生能行!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8

  认识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以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然很重要。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再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让学生经历这一抽象过程,从中体会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它既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也是以后解决除法实际问题的主要基础,因此我在讲授时注意以下几点:

  1、通过认真观察幻灯片和图画,要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地分”或“平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计算,再介绍除号、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本课上完后,虽然学生能正确地列出算式,但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理解其含义。

  2、在练习的过程中,要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并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我多次给学生积级的情感支持,让学生体验到掌握一种新方法的快乐。

  3、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鼓励学生进行使用除法的活动和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强化练习。

  4、运用所学的有关除法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理解和巩固除法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兴趣味。

  5、要充分了解和照顾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有针对性地强化练习,以利以后的学习,为今后理一步学习有关除法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时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用圆片分一分)——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等分的活动,建立平均分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明确除法就是平均分活动的'数学概括,体会到什么情况下用除法计算,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伊始,通过创设生活中坐缆车的情境,以自主学习菜单来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及时引导学生注意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引出平均分的活动,再把平均分的活动抽象为除法,建立数学模型,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的独立思考相结合,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认识除法的意义。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共有的份数——总数,每份的个数——每份数,平均分成的份数——份数;以及总数、份数、每份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求总数——乘法(几个几相加),求份数、每份数——除法(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本节课,我们在“分一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节课教师不仅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更注重了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每一节课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必需长期进行的。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9

  今天运用视频会议的方式进行了《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线上教学,一句话总结:理想有多美丽,现实就有多残酷。本来信心满满的一节课,到最后面对学生就崩溃了。

  整个课堂活动,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摆,并且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形成对余数的认知,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在摆一摆的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使学生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剩下的就是余数。

  情境导入:以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有剩余,进而以如何列除法算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对新课的学习;(学生很配合能够积极地摆图形,当展示结果的时候有同学说错,11根小棒摆了4个三角形,他最后一个三角形没有底边,我没有看到,直接略过了。这一点我没有预设到,也没有及时灵活应对。)

  探索新知:让学生观察例1的两幅图,进行摆一摆,列算式,再比较两次分草莓的过程和结果。从而引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会读算式;(第一次分草莓,摆一摆,很多学生不会说6÷2=3的意义,第二次分草莓,学生不会读算式“余1”总是读“剩余1”,也不会说意义,找了三个学生说,我提示着说,总结着说,学生还是说不顺畅,看回放才发现,我没有在开始的时候说明算式的意义,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不会总结,只侧重对余数的认识,所以不是学生不会说,而是我没有强调。)

  巩固练习:综合课本习题以及课外练习的训练加深对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紧接着回归课程开始时的活动,利用今天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点名让学生回答问题,很多学生不开摄像头,知识装作在看,实际上没有回复,不在线,纪律问题很严重。)。

  课堂总结:学生说的五花八门,还是自己进行了总结。

  本来预设不到40分钟的课堂,让我上了50多分钟。更失败了。总之一节课下来,让我伤春悲秋。果然教学还是不能太自我,没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就是失败的。没有学生意识的课堂就是一个桃花源,太梦幻。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才能让我们回归现实。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10

  这节课《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在学习除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知道,有时恰好分完,有时还有剩余不够再分一份,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建立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

  在摆的过程中,通过图片展示、连麦互动,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摆、说的过程与算式表示的意思相同,认识当有剩余的时候,可以用一种新的算式来解决,就是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而剩余不够再分一份的数叫做余数,为抽象的算式建立表象支撑,加深对有余数除法含义的理解。

  数学的学习应具有“趣味性”,在这里我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拼图的.游戏,还有侦探柯南推理的学习活动,以侦探柯南观察发现,思考推理,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及概括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得出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在得到结论后,我还给学生随意出题,验证结论是否总是成立,深化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

  我欣喜的看到,整节课孩子们自始至终都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他们被数学问题所吸引,他们为数学问题而思考,摆一摆、说一说、做一做等让学生自主探究,时而安静思考,时而踊跃发言,整节课学生动手、动脑、动嘴,真正的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课堂动静交替,学习效果显著。

  这节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是线上网络授课,受到网络不稳定的原因,在连麦互动中,出现有回音、不清晰的现象。另外,在用不同数量的小棒摆正方形展示环节,如果能够分批按数字上传呈现的话,效果会更好,方便孩子们观察比较。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在把控好整个教学大环节的基础上,还要关注一些小细节,这样会更完美,效果也会更好。我会不断学习,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进一步。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11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数学教学中设计动手操作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春游食品来理解“平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本节课的设计是由任意分引出平均分,由一般现象引出特殊现象。选两位同学分给他们练习本,其中一人给1个,另一人给3个。请下面的同学发表看法,有的学生说不公平,我追问:怎么才能做到公平?一位学生跑上去从3个练习本的学生手中拿出1个给另一位同学,自然而然引出了平均分。这说明学生对平均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因此我下一步的设计是通过分食品重点理解平均分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再通过大量的判断练习来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得出平均分的概念。

  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操作同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如何平均分,发现多种方法。学生通过把15个桔子平均分成5份,找到了几种分法,并选择出最好的方法。突出了除法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

  在建立平均分的`表象的基础上,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认识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12

  森林聚会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本节课学习第4849页的内容。它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东西,感受分东西带来的快乐。

  一、分东西的快乐

  在学习第一个红点时,我出示了书中的'那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思考:两只大熊猫分10个竹笋,应该分几份?怎样分?然后让学生动手分竹笋,有的分成4个和6个,因为大熊猫吃的多,小熊猫吃的少,有的分成3个和7个,因为大熊猫照顾小熊猫,让小熊猫多吃点,还有的分给小熊猫10个竹笋,大熊猫没有,因为大熊猫要减肥在这种争先恐后的发言中,学生们感到很快乐,很好玩,最后通过每只大熊猫分5个竹笋,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得益彰,精彩纷呈。

  二、情境串的教学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萝卜、松鼠分松果。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三、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每次活动时,我都会设计几个像导火索一样的问题,如:请你仔细观察,动脑想一想,大熊猫会遇到什么问题?分成几份?你想怎样分?你发现了什么?

  又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想怎样解决?通过一环一环的问题,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从而确实感到数学很有意思,乐于产生更多的数学问题。

  四、乐于助人的思想

  本堂课从一开始就创设了帮助的伏笔,如请你的学具来帮忙代替竹笋,小猴子会遇到什么问题?你来帮帮他,小兔子和小松鼠着急了,说:我们饿了,赶快帮助我们分一分吧等等,最后我说小动物们在你们的帮助下吃得很开心,玩的很愉快,而且还学到了许多知识,你说对吗?学生们会感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了学生,要乐于帮助别人,因为你会感到快乐,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本堂课通过情境串的教学,小动物拟人化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故事,动手操作的乐趣,给学生们全新的感受,那就是原来数学课也很快乐,也是我们学习知识的乐园。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13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学生摆学具、互相交流分的方法,看课件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平均分”的印象,这样学生才会对平均分有较深的感知,然后抓住最佳教学时机,从生活中分实物的问题中及时抽象出除法,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14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的内容,它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东西,体会什么是平均分,感受分东西带来的快乐。

  一、动手操作,体会平均分

  在学习第一个红点时,我出示了书中的那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思考:两只大熊猫分10个竹笋,应该分几份?怎样分?然后让学生动手分竹笋。本来想学生会有多种不同的分法,如:分成4个和6个,分成3个和7个等,没有想到全班同学竟全都分成了每只大熊猫分5个竹笋,让我感到很被动。然后我又通过把10个竹笋公平地分给5个大熊猫,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平均分以后,在后面的这几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明白平均分的分法也是多样的。同时,运用小组合作等学习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学生运用知识的提高与升华。

  二、情境串的教学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萝卜、松鼠分松果。这些活动全都是在森林聚会上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三、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每次活动时,我都会设计几个像导火索一样的问题,如:请你仔细观察,动脑想一想,大熊猫会遇到什么问题?分成几份?你想怎样分?你发现了什么?又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想怎样解决?通过一环一环的问题,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从而确实感到数学很有意思,乐于产生更多的数学问题。

  四、乐于助人的思想

  本堂课从一开始就创设了帮助的伏笔,如请你的小棒来帮忙代替竹笋,小猴子会遇到什么问题?你来帮帮他,小兔子和小松鼠着急了,说:我们饿了,赶快帮助我们分一分吧等等,学生们会感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了学生,要乐于帮助别人,因为你会感到快乐,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五、练习设计

  我分了两次进行自主练习。第一次是在学生帮助熊猫和小猴解决问题后,学生对平均分的含义有了初步的体会的时候进行的,主要是通过判断哪是平均分,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第二次是在帮助小白兔、小松鼠解决问题后进行的,难度加深,使学生较容易接受。这个练习是让每名同学动手平均画石榴,这样做的目的是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15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下册的第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这节内容的教学是在同学们上学期学习了商是整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相对于同学们上学期学习的除法有了更深层次的难度和新的意义,上个学期同学们学习了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的问题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但这节课学习的是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部分,像这样的数学问题我们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这就涉及到了余数的教学,本节课的关键就是要引导学生对余数所表示的意义进行理解,理解余数表示的.是把一些物体进行进行平均分后剩余的数,要特别向学生强调的是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学时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教学,如请同学到黑板上尝试写,同学范读,指名读,跟读等形式,要再三强调写余数时打点的方法,这个环节在课堂上是进行的非常到位的。但从学生的课后作业的情况来看,仍然有个别同学把点写成了小圆圈,这就说明课堂上还是有少数同学没有专注学习,可能小心思在其他的某个地方,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求不同方法的时候,要在恰当的时候启发学生进行分的操作,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表格的填写,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类,把有剩余的一类从中分出来,从而告诉同学们像这样的情况用除法怎样表示,从而使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意义。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5-10

除法教学反思04-16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03-13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09-22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04-02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04-18

《小数除法》教学反思04-18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04-11

小数除法的教学反思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