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6 09:03:5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吨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

  质量单位的学习,学生第一次接触,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我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动物质量单位的信息,每人准备一枚2分硬币,一粒花生豆,几粒黄豆等比较轻的物品。

  课上,我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信息窗中的信息: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孵出来时还不到1克呢!……学生都露出惊讶的表情下来。。

  学生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充分感受1克的质量,并让学生列举了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加深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教学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说一说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质量。1千克=1000克。

  接下来,让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动物质量单位的信息:大象重3——7吨,河马重3——5吨,犀牛重1000——3600千克,棕熊重量超过680千克……

  大量有关动物质量单位信息的呈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学习本节课的新授知识。

  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在教学《千克、克、吨》这一单元时,学生结合具体情况很快就感受并认识千克、克、吨这几个质量单位,了解到1千克、1克、1吨的实际质量,还掌握了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但当要求学生做填质量单位的题时,真是错得让你笑掉牙,如“一艘轮船重500(千克)”、“一只鸡重4000(千克)”、“一包方便面重100(千克)”、“一头牛重500(吨)”等。为什么会这样?明明不是掌握得很好了吗?

  我思前想后,是不是我在教学上出了问题,还是哪个地方做得不足?最后,我明白了,原因是学生平时少参与社会活动,缺少亲身体验的机会,对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那怎样才能冲破这个障碍呢?

  1、家长要积极配合。家长不要把孩子局限于家、学校两个地方,应大胆地让孩子走出去,去玩、去做力所能及的事。玩,可以让学生认识不少新鲜事物,感受事物,开阔眼界。做事,可丰富经验,如可以让孩子到超市买买东西,吃完饭让孩子收拾碗筷等,这样从中可以感受物品的轻重。

  2、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教师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受。要创造各种条件,准备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等,让学生进行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千克、克和吨,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

  3、课间,多让学生互相交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总之,多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对思维的发展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对学习新教材有更大的帮助。<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2

  教学“吨的认识”之前,学生已有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学生对1千克=1000克的进率也比较清楚。他们对生活中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表示,也能说出是用“吨”作单位,但是对1吨到底有多重,学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和直观的参照。教材上也只是借用10袋大米,每袋100千克的图片加以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重1吨。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模式去教学,学生虽然能了解1吨有多重,但显然缺少了体验和感悟过程,很难说他们真正弄懂了1吨的重量有多重?要解决这一难点,就要设计一些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给学生一定的经历、体验和感悟过程,使他们真正理解1吨的重量。

  基于课前的反思,我设计了拎一拎、背一背两个体验环节。

  环节一:我让学生从家拿来了10千克一桶的色拉油,让学生在课堂上试着拎一拎、说一说。弱小的女同学几乎拎不起来,她们直喊太沉了;力气大些的男生们虽然拎离了地面,但也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他们抱怨道,太重了手都拎酸了,还红了一道印子。于是,我顺势利导,“才小小的一桶10千克重的色拉油,都把大家累成这样,要是100桶这样的色拉油,你估计我们班谁能拎的动?你们知道多重吗?”学生纷纷表示,100桶这样的色拉油1个人不可能拎的动。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我板书着:一桶10千克100桶()千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1000千克就是1吨。

  环节二:在学生中找几个25千克重的同学。我让班上一些同学尝试背一背这些25千克的同学,看看谁能背的动,谁背的不止一个同学。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能背动一个25千克的同学,有的能一边背一个,一边抱住一个,大家在笑声和叫声中感受到体验的快乐。再问他们多少个25千克的同学是1000千克,也就是()吨时,学生很快说出答案。接着,我“借题发挥”,让前后的男生或女生分别告诉对方体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计多少个××的重量是一吨。

  教学完后,我注意到这两个环节上学生的情绪高涨,注意力比较集中。这说明,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体验环节,他们通过体验,能进一步加深对1吨有多重的感性认识。但是,我也反思到在环节一上,有些力气小的学生没有充分体验到10千克的重量,而且环节一的10千克与环节二的25千克差别不大,有重复之感,很难说学生的体验有多明显。我想,环节一如果改为用5升的色拉油(重5千克),多准备几瓶这样的色拉油,让学生两手拎一拎,看看各种学生拎起的不同瓶数后,再引入多少瓶这样的色拉油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时,效果会更好。而且,这样的处理后环节一和环节二能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既能节省教学时间,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具的有效性,突破教学难点。

  在教学的拓展环节中,我给的问题是:信息窗中告诉我们,1912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条蓝鲸大约重150吨,它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体重?(体重25千克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既加深了对新知识的巩固,又对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教育。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3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当中。看到、听到、想到的都是平时熟悉的事物,更能很快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进入参与学习的状态。如:激趣导入中,我创设了和妈妈上水果市场买东西的生活情境,学生对这是既熟悉,又感觉亲切,很快就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更引发了他们对新知识“吨”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给思维以动力。这样安排,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今天就学的知识来源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唤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数学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勇敢地从教科书里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在教学“吨” 这个单位时,由于“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远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物。例如:通过“选大力士提水”、“同学互相背一背”的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来感知体验一吨。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数学原理的奥秘就是对生活的感悟。生活有趣,数学更有趣。

  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会了新知以后,学生就会产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以获得成就感。否则就会产生知识无用的想法,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紧紧地把握好这一大好时机,设计出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兴趣的练习,满足学生的愿望。如在练习中我设计了一篇有趣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日记,由于是单位的错用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这样的练习既有趣又联系生活,同时也巩固了新知识。在拓展应用的练习中,更体现了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让学生体会对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数学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发挥威力。这集基础性、应用性、趣味性、开放性相结合的数学问题,不但巩固了简单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学生参与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必须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还能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胜任社会的需要。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4

  “吨的认识”是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然而“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将“吨”这个抽象的概念,以具体、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如何让学生体验“1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好的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本节课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先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的“过桥问题”、“货车、电梯的载重量”、“多少物体的重量约1吨”、“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等,使学生体验到“吨”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吨”的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但在教学的同时我也有许多困惑:三年级的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较差,让学生推算多少个物体重约1吨比较难算;是否有更大、更直接的物体能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现;虽让学生进行较充分的.体验,但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吨”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太远,有的学生对“千克”、“克”的质量的表象还不清晰,对以“吨”为单位的物体质量的估计就有些离谱。有一位学生说“一幢教学楼”“一棵树”的重约1吨。教学时要让学生在估计时与“1吨”重的表象,如“2头牛、40位同学”进行比较。

  还有,本节课如能设计在学生中找几个25千克重的同学,让同学尝试背一背这些25千克的同学,看看谁能背的动,谁背的不止一个同学。这样的亲身参与活动,应该更能使孩子体会吨的重量。

  总之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体验、分析、推理、估计、想象,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以具体的实物建立“1吨”的表象,让学生确实感受到“1吨”是很重、很大、很多的。让吨的单位换算融在“动物体重”的估计与转换之中。能使学生在主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体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1千克=1000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帮助学生建立“吨”的概念。

  由于课前对学生进行了预习的要求,所以他们对生活中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表示,也能说出是用“吨”作单位,但是对1吨到底有多重,学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和直观的参照;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努力帮助学生建立“吨”的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例。

  首先,我从学生熟悉的自己的体重入手,当有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是25千克时,我顺势就以他的体重为标准,先让大家算一算:10个他共有多重、20个呢?多少个他的体重就是1吨?学生很快算出40个他的体重是1吨。此时学生对于吨的概念只处于知道的层次,他们并没有实际的`体验,所以第二步,我设计让学生互相背一个人的体重,然后40个学生集体站到讲台上,大家互相感受1吨的重量。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在头脑中建立“吨”的概念,我又让学生结合课本主题图中的几个小动物的重量算一算哪几个小动物的体重合在一起是1吨。学生很快发现:2头牛的体重合起来刚好是1吨……这时我还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几个小动物合在一起的情景。

  最后,我还结合课后习题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是几个需要用“吨”做单位的图片,如:鲸、轮船、运货物的火车箱等,这些图片的展示帮助学生进一步形象了“吨”的概念。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努力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1吨是很重、很多、很大的,让知识与体验共生,数学与生活同在,学生在猜测、体验、探究中生成“吨”的概念。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6

  在学习“吨”这个质量单位前,学生已经对克和千克有了感性的认识。知道了1千克=1000克。较轻物体的质量常用可作单位,而一般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这样一来学生就知道了测量较重的物体或者是大型物体时常用吨作单位。但是“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没有直观的认识。也不可能像认识克和千克那样让学生通过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或者是两袋盐的重量来建立感性的认识。所以,对于

  吨这个质量单位要想建立吨的观念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本节课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我是先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的“过桥问题”、“货车、电梯的载重量”、“多少物体的重量约1吨”、“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等,使学生体验到“吨”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吨”的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课堂上利用孩子们的`体重,从数量上体会。我找了班上体重正好是25千克的一个同学,而我的体重是50千克。这

  样学生可以想象大约四十个学生的体重就是1吨,而20个老师的体重就是1吨。让学生在对比的数字中感受1吨之大。

  但吨确实在生活中不常见,所以感受能力比较差的同学对吨还是不能完全认识。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7

  “吨”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比较模糊也比较难体会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推想一袋大米100千克,2袋大米200千克,那么10袋这样的大米就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从而引出吨与千克的进率,同时感知吨是一个比千克大得多的质量单位。围绕“怎么称吨”的问题,使学生很具体地再一次感受了吨是一个很大重量单位。

  接着又以一个小学生的体重25千克,推算出40个这样的小学生重1000千克,即是1吨,感受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又如:一头奶牛的重量(5头)、一袋水泥的重量(20袋)、一桶油的'重量(5桶)、一头猪的重量(10头)……以此来推想1吨的重量,通过提一提、看一看、说一说等活动,把1吨的重量和学生熟知的各种物体重量建立联系,从而使学生对1吨大约有多重建立比较鲜明的表象。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有助于学生在已经掌握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也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练习“想想做做”的第3题,2块砖重5千克,200块砖重()千克,()块砖重1吨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知道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弄明白200块里面有几个2块,就是有几个5千克,由于1吨就是1000千克,1000里面有多少个5千克,就是有多少块。思路比较清晰,但在课堂练习中,个别学生还是搞不清楚,有待课后进行辅导。由于所学内容比较贴近生活,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可以在小组合作中发现。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8

  有了上节课的教训,今天在教学重量单位的时候就顺多了。

  按照上节课的经验,我先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重量单位,并板书在黑板上。问学生,在什么时候用克千克作单位,并回忆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然后再问学生有比千克更大的重量单位吗?于是进入本堂课的学习。

  通过例一中的大米图,学生很快的了解了1吨=1000千克,但是到底1吨有多重,学生还是不清楚。于是在算几个这样的小学生的体重大约是多少的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算一算,40个小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吨。接着同桌相互抱一抱,看看你能否抱得动你的同桌。因为班级中有的同学胖一些,有的.瘦一些,所以有的同学很高兴的说我可以,而有的同学却无法抱动同桌。在学生活动之后,我便说:“我们班上大部分同学的体重是在25千克左右,个别同学的体重比25多一些,抱起来就有些吃力了。那两个这样的同学你还能抱动吗?”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于是我请了三名女生上台,请其中的一个来抱抱看,结果可想而知。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通过相互抱一抱,充分感受到了1吨是很重很重的,吨是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的。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9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六册P68的内容。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

  能力训练点:

  1.能正确运用吨表示物体的重量。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渗透点:

  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并服务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知道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

  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形成表象。

  学法引导

  1.通过课前调查,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

  2.指导学生通过计算、观察,产生联想,形成表象,建立质量观念。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

  教学流程

  教学步骤

  

  

  

  一、

  1.关于吨的知识你能知道些什么?

  2.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吨作单位?举出几个例子。

  可以看课本或课外书,可以问家长也可以在生活中找。

  通过课前调查增加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1.故事激趣:

  熊老弟、马大哥、牛大伯、鹿妹妹一起去参加森林运动会,走到一座小桥前发现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这是什么意思?它们能过桥吗?该怎样过?

  2.解释:“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释“限重1吨”的意思。

  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1.关于“吨”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整理:

  A、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举例)用地秤来称。

  B、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

  C、1吨=1000千克。

  2.感知1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激趣:1吨到底有多重,你想知道吗?

  推算: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体重大约是25千克,多少个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吨?

  观察感知,形成表象:请40个同学站在讲台上,这些同学的体重合起来就大约是1吨。

  学生依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来回答。

  用自己的方法来推算,然后告诉同学们自己的算法。

  观察感知,产生联想,形成表象。

  展示课前的学习情况和课前搜集的资料,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推算,然后观察感知,产生联想,形成表象,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这4个动物能过桥吗?他们该怎么过?你还要知道那些条件才能知道?

  出示:

  马 300千克

  牛 500千克

  鹿200千克

  熊 400千克

  你们能为他们设计几种过桥方案?

  2.老师们也想去运动场看看,你能告诉他们该怎样过桥吗?

  3.我是小小检查员:

  谈话:简单介绍黄河大桥在两年内就修了两次的原因。黄河大桥上现在需要招聘一批检查员,你想去吗?

  在黄河大桥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3吨”,下面这些车能通过吗?

  A、王叔叔的车装载5000千克的煤。

  B、杨大哥的车装载3头大象,每头大约重5吨。

  C、李师傅的车装载6吨大米和7000千克的面粉。

  D、张大伯开着一辆限载4吨的卡车装载着10头牛,每头大约重500千克。

  你想对超载的叔叔说什么?(告诉学生:在陕西省80%的车祸都是由于超载造成的。)假如你的亲戚中有人是司机,你今天回去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4.小明的日记:

  今天早上,我吃了一根重45千克的火腿肠,喝了一袋重225千克的牛奶,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坐上了大约重1克的出租车,来到了动物园。我们先看了大约重80吨的熊猫,又看了大约重8千克的大象。我说:“这么大的象,大概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吧?”爸爸说:“不对,世界上最重的动物是蓝鲸,一头蓝鲸的重量大约是150-200千克呢。”我想:那一头蓝鲸的重量就相当于二十几头大象的重量,二十几头大象挤在一块该有多大呀?蓝鲸可真大﹗

  看了小明的日记,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你要向他学习什么?

  独立思考后在组内交流。把自己组的设计方案记下来。然后在班内汇报。

  说出设计理由。

  独立思考后回答。

  结合生活实

  际说说。

  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畅所欲言。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意识。

  让学生从小就懂得要爱护路桥。激发学生主人翁的情感。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单位的换算和比较大小,懂得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体现时代性,激起学生关心生活的热情。

  结合生活事例,让学生要明白合理使用单位的重要性,并且让学生学习小明善于观察、喜欢动脑,能主动的.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应用数学的习惯。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会经常用到数学知识。

  让学生学会及时反思,整理所学的知识。

  

  就象小明一样认真观察生活,把你发现的含有质量单位吨的事写下来,那就是一篇数学日记,你一定会比小明写得更棒。

  让学生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吨的认识

  质量单位

  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

  地秤

  1吨=1000千克

  

  能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中然后呈现给学生,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活跃,参与热情高,也培养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是小组讨论时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合理分工,注意纪律,使得小组讨论时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可实际上,有的同学积极参与,有的同学好象事不关己,在一边玩,没有做到使每一个同学都参与,每一个同学都得到发展提高,使得小组讨论流与形式。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组织学生有目的、纪律的讨论,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和与伙伴协同合作的能力。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0

  “吨的认识”是小学数学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今天教学“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离我们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让学认识“1吨”有多重这个抽象的概念,我把“1吨”的概念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1、怎样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吨"的概念:

  “吨”的概念比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我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在课前作了学习材料的准备,让学生充分体验建立表象。虽然学生已学习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对质量单位有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许见到过“吨”,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这么大的质量单位,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因此我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1吨”到底有多重,我先让每位学生轮流抱一抱一袋10千克的大米,说说感觉,然后推算100袋这样的大米重1000千克既“1吨”;再让学生做游戏,同桌互相抱一抱,说说感受,如抱两,三位同学又有什么感觉呢按三年级学生每人25千克计算,全班36位同学在加上两位老师约重1吨,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重约1吨重(如2头牛,10头猪,200只鸭,电梯的载重量等)。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借助100袋大米,全班同学总重量,2头牛等让学生在实践体验1吨。

  2.认识“1吨”有多重时透渗>。

  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可以流掉1—6吨水,个城市如果有60万个水龙头关不紧,一年要损失上亿吨的水,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如果在生命的每一天,都要珍惜每一滴水。

  3.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验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用吨作单位,会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

  4.困惑:

  (1)三年级的学生小,计算能力较差,让学生推算多少个物体重约1吨还比较困难。

  (2)是否有更直接的物体能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现。

  (3)有的`学生对“千克”,“克”的质量的表象还不清晰,对以“吨”为单位的物体质量的估计就有些离谱。总之本节课,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体验,分析,推理,估计,想象,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去学习。能使学生在主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创新意识能力得到提高。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1

  “吨”的概念本身十分抽象,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为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感知“吨”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我采用了简单直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时,让学生参加一些体验物体重量的实践活动,通过拎一拎,提一提,抱一抱,使学生能联系实际物体重量进行想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吨的表象,感悟“1吨”的重量,并逐步由抽象到具体,可以使学生形象地建立“吨”的重量观念,认识到吨与千克的`进率关系。如果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一吨,就会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吨的认识。

  本节课,在课堂上的主导能力还有待加强,缺少对学生的信任,课堂上还放不开,应当让多数学生通过活动体验1吨的重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出题,最后再由教师出一道实际问题,检验本节课说学内容,做到收放自如。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2

  我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吨的认识”是新课程第六册的教学内容,而且“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远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1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1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我进行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主要问题,也是这堂课的重点与难点。

  知识与体验共生,数学与生活同在。教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也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例。例如:喝可乐,抱同桌等等,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从“量”和“形”两方面转换来感知一吨。

  首先谈谈“量”这个方面是怎样做的,“量”的转换又分为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质量的转换,有的教材使用的是10袋100千克1袋的大米,用100千克容易换算出一吨。但是100千克1袋的大米在现在的生活中极少见了,而且学生对100千克的质量也没有感知。于是我将其换成现场抱同学的活动。抱一个同学,学生还比较轻松,再到抱两个学生时,抱起来就觉得很困难,让学生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后,再明确40个同学的重量才是1吨,可想而知1吨有多重了。

  数量的转换,例如谈到几乎能吃一辈子的20000只鸡蛋的问题,从数量的多,吃的时间长两方面来感知一吨鸡蛋。其中也渗透了数感的培养,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和估算能力。

  再来说说“形”这个方面吧,在可乐引人的环节,我出示了摆得密密麻麻的500瓶可乐的形体,把学生吓了一跳,这么一大堆可乐怎么能一下装到肚子里去呢?还出示了1缸的饮料,这些都从体积的角度,在视觉上给学生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我觉得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转换,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1吨是很重、很多、很大的。让知识与体验共生,数学与生活同在,学生在猜测、体验、探究中生成吨的概念,这就是我这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3

  吨的认识是对小学数学低年级学段有关质量单位的学习的总结与系统化的一部分内容。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初步了解重1吨的物体大约有多重,建立吨的观念。并且掌握吨与千克间的进率关系。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为了让孩子们对吨产生兴趣,首先从生活入手从他们学过的知识入手,引出吨这个质量单位。并以吨的自我介绍引入吨的概念,这样既不显得生硬和死板又可以用他们喜爱的方式向他们初步介绍吨的知识。明白计量大宗物品和质量较重的物体时可以用吨做单位。

  教学中我运用实物体验的方式让孩子感受1吨很重,在班中准备了一袋25千克的大米。我找了几个同学上来体验,其他孩子只采取观察的方式。这样一来,其他孩子还是没有真正体会到一吨的质量很大。大多数学生只是通过观察以及听别的同学说得到了1吨很重的结论。体验中还应该再让更多的孩子亲身感受到1吨很重,这样才有助于他们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形象的1吨的概念及形象。这样便于孩子建立1吨的.概念,使他们真正理解1吨。在教学中此处体验比较仓促,没能让孩子充分体验,而且也没有切实为孩子更好地去体验1吨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安排。还应进行分组体验,采用多种体验方式。

  后面的图示,我没有充分利用,只是让孩子走马观花,重在了计算上,成了机械性的练习。其实可以好好利用这个图示,帮孩子们把1吨的概念由形象转化为抽象化,再通过图示将1吨转化为形象的事物,帮孩子在头脑和思维过程中走一个来回,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吨的概念。学生们才会真正明白吨很重,并且在生活中合理地去应用它。

  在吨与千克的换算过程中,我用了很多时间去处理。这里挤了很多前面体验的时间,其实现在想想,如果孩子真的明白了,体会到了吨的概念,相信有以前的换算基础,这里的换算对他们来说也就不是问题了。而在这节课中,孩子们更多的还是机械性的、抽象的计算,没能充分联系实践和体验。

  在上这节课的过程中让我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诠释,老师要想做到把自己的数学思想传授给学生,确实需要下很大的工夫!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4

  “吨”是一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离学生生活遥远,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何拉近1吨与学生的距离,本课以“感知—活动—体验—应用”为主线展开教学,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体验,在丰富的活动中闪光

  “吨”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终形成概念才具有的',而在形成概念中往往以大量的素材为基础。本课通过创造大量的体验活动,从“量”和“形”中认识“吨”的质量单位。

  1、从“量”上体验1吨之重。从30个学生的体重,100桶10千克的水,一头犀牛的重量等,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丰富的想象,在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中,深刻感受1吨之重、1吨之大。

  2、从“形”上体验1吨之多。从30名学生的体重,堆积如山的1吨矿泉水,一个个展示的形体,把学生吓了一跳,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1吨之多。

  二、知识,在不断的在内化中升华

  如何沟通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在生活化的问题解决中不断认知、不断升华。本课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在不同层次认知中内化新知。 1、调查汇报为感知。课前的调查收集信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吨”的影子。

  2、实践活动为探究。通过个人提水活动,小组合作计算、估算等过程,在身体、视觉、想象中内化1吨之重、之大、之多。

  3、情景应用为升华。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拓展思维,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整堂课,学生心情激动、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整个认知过程是体验不断丰富,概念不断形成,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5

  我的课前困惑:《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但“吨”是一个较大的重量单位,我很难让学生得到真实的体验,我也无法把一吨的物体搬到教室里来让学生体验、感受。那如何让学生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我在课堂的教学中又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呢?

  经过我们组内的讨论,我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吨”的概念本身十分抽象,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为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感知“吨”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参加一些体验物体重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联系实际物体重量进行想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吨的表象,感悟“1吨”的重量,并逐步由抽象到具体,可以使学生形象地建立“吨”的重量观念,认识到吨与千克的进率关系。

  教学时我设计了很多与现实生活联系的`题目。如:一袋水泥50千克,20袋共重1吨;支援灾区的大米一袋重100千克,10袋就是一吨;我们班学生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而且还可以借助书上的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感知1吨物体的重量,加强对吨的认识,形成吨的概念,从实践中得出1吨等于1000千克的观念。

  这样,我就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了一起,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必须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04-16

认识吨教学反思12-04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04-16

认识毫升教学反思05-14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04-12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04-16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04-16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04-16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