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8 19:48:5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找骆驼》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写了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课文以对话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的思想规律和方法。对这类闪现着理性光辉的课文,如果我们偏重对思维品质的理性分析、抽象概括,语文学习就丧失了自身的生命活力,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会失落。因此,在教学时,我本着化理性分析为感性体验的思想,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以“提示语”为语言训练的突破点,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表达,在语言实践中获得思想启迪,掌握语言规律,提高语文能力。

  一、研读提示语──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人物感情

  人物语言描写追求个性化和本质化,因而,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对话时,常适当加入一些关于人物的心态、声调和口吻的提示。《找骆驼》一文中写商人与老人的对话时有两处加了提示语:一是写商人见老人详细描述了骆驼的样儿却又声称自己并不知道骆驼的下落后“忿忿地”指责他;二是写老人“不紧不慢地”回答商人的质问。虽然只有两处,却显示出人物此刻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点。教学时,我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研读两人的对话:“忿忿”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商人确实很生气?“不紧不慢”该怎么读?从老人“不紧不慢”的叙述中,你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的样儿了吗?通过课文具体语句的阅读感知,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态,还培养了可贵的语言意识──不少学生捕捉到了商人由称老人“您”改为“你”这一情感变化的语言信息。

  二、填补提示语──把握人物情态,促进语言积累

  《找骆驼》一文所写的事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展开的,除了上述一组对话加了两个提示语,其余对话并没有对人物的神情、语气加以描绘。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对话内容填补提示语,不仅有助于学生把握人物情感,还能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我请学生同桌合作,先分角色读读对话,想像商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及老人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再讨论怎么加提示语合适,然后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要完成这个练习,学生必须反复阅读语言材料,用心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把握人物情感发展的脉络,并启迪多元感悟,形成自己的联想与体验,然后才能借助准确的提示语来揭示人物当时的心态。通过研读课文所提供的范例,学生已对提示语的表达方式有所感知,填补提示语的语言实践则拓宽了认知与想象的空间。学生经过反复朗读,用心体味,不仅揣摩出了商人“着急—高兴—生气”的心理变化,给人物语言补充了恰当的提示语,还在角色表演中丰富了情感体验。更可贵的是,学生在与语言材料的反复接触过程中产生了多元反应:文中写商人的话富有变化,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为了扩大语言积累,我顺势引导学生“牵”出了“太对了”、“完全正确”等一组句子。

  既然提示语使表达更具体,语言更生动,为什么作者省去不用呢?如我期待的那样──果真有学生提出了质疑。这是一个极具语言意识的问题。可见,层层推进的语言训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发了他们自主深入的探究意识。我让学生将添加提示语后的对话与原文对照朗读。通过研读、体验、甄别,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感悟:省略了提示语,更能表达商人的急切心情。

  三、运用提示语──升华思想认识,发展语文能力

  在经历了“研读”和“填补”两级训练之后,语言规律的感知在学生的头脑中渐渐清晰起来,他们对提示语的表达方式及语言功能产生了兴趣,有了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为了发展已习得的语文能力,提升对课文主要内容及蕴含的思想品质的认识,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终于找回了骆驼。商人再去见老人,会说些什么?你能加上合适的提示语写下来吗?

  这是一个迁移运用的训练,它要求学生把丰富语言积累与灵活运用语言结合起来,把领悟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与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发展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学生所写的内容表达了阅读文本后的独特感受:商人满脸羞愧地对老人说:“老人家,多亏了您的指点,我才找回了骆驼,可我却错怪您,真不该啊!”商人紧紧握住老人的手,激动地说:“大爷,您不仅帮我找回了骆驼,还让我懂得了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我真不知怎么感谢您哪!”

  《找骆驼》一课的教学告诉我们:学生的阅读在一般意义上说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从学生的阅读感受出发,找准语言训练点,开展充分而有效的实践活动,与之相伴的便是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和良好语感的形成。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翠鸟》是一篇精读课文,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体态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教学本课时,我从兴趣入手,先让学生反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只鸟为什么叫“翠鸟”?如此不仅让学生体会翠鸟外形的美丽,喜欢翠鸟,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迫切希望对这种小动物有更多的了解。于是,我放手学生自学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体会翠鸟动作的敏捷。最后,小组讨论“翠鸟的捕鱼速度和它的外形有没有关系?”进一步理解翠鸟特点,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在合作中品尝到成功的体验。整节课轻松愉快,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在口语交际《我的想法》的课堂上,我提出:“王宁选自己当劳动委员,对这件事你怎样看?”只看见教室里稀稀拉拉地举起了几双小手,抽他们起来,回答几乎是一样,“我觉得他做得很好。”“我觉得他做的对。”“我觉得他做得好。”然后再也没有其它的'语言进行表述。当我问:“如果班里改选干部,你会不会选自己?”举起的是同样的几双小手,回答也几乎一样。仍然是说我认为我会,我要当劳动委员……只有一个同学说要当学习委员。接下来就是冷场,冷场……

  教学反思:

  一堂课下来,学生发言面不够,发言的质量不高,语言表述也不够清楚明白。我认为原因有:学生长期生活在农村,接触外面的世界较少,导致视野不开阔,想象力不够丰富,思维也不够活跃。另外,加上学生胆子小,不太敢当众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一堂课下来,教学效果不太好。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常到外面去走一走,瞧一瞧,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用激励的方式奖励爱发言的同学,同时带动其他同学,让学生逐步克服害怕心理,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真正做到心里怎么想就敢于怎样说,再逐步过渡到怎么说就怎么写。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课是《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描写了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在课堂上,学生读了课文后,我问:“课文中描写的民族小学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我希望学生能讲到类似这样的答案:“我觉得这所学校很美丽。”“我觉得这所学校里的同学很快乐。”……但现实和愿望总是有距离的,这种距离可不一定会产生美感哦。

  一个女孩子站起来说:“我感觉那所学校有点古老。”她说得虽然有点偏,但还不算糟。接下来,一个男孩子站起来回答:“我觉得那个学校很差的。”我一愣,再请一个学生,他说的话让我一惊:“老师,那个学校很穷。”……不行,这样任由他们说下去,我会被他们牵着鼻子转,越转越远,还能回到课文的意境中去吗?

  我略一思索,换了一种问法:“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你们一定能发现这所民族小学是很吸引人的,看看这所民族小学好在哪儿呢?”──这下,学生们的`思路没有像脱缰的野马了,他们说出了这样的感受:“民族小学的学生的服装很鲜艳。”“那里有很多美丽的植物,有绒球花和太阳花,还有凤尾竹。”“那么多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在一起学习,他们上课很专心。”……

  不同的问法,不同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教师需要认真思考。这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达成,关系到教学过程是否通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课堂是可以预设的,同时,课堂也是生成的灵动的多变的。许多时候,老师做不到先知先觉,学生也不可能亦步亦趋,时时处于被掌控中。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问题,问得精问得巧,即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广度,又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度。如果抛出问题后,学生打起了“擦边球”,甚至是“出界球”,教师得随机应变,灵活变通。因为在这时候,“以不变应万变”之术是无效的。不妨换一种问法,想办法引导学生进入有效学习状态,去感受去体验课堂学习的充实与快乐。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我们”做风筝和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束无拘的快活,与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这次磨课我上的是第二课时,我确立了两个重要教学目标: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憧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等词语的意思,并尝试运用。2.通过学生自能学习课文内容,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初步体会“我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情感的变化,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所以,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基础,本课的教学思路是:以“读”为本,以“悟”为核心,体现学生的.自能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在抓住关键词句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将课文内容的学习巧妙地融于情感的交流之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上完这一课后,我认为自己基本上落实了课前的预设,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1.通过播放歌曲《三月三》、课前学生畅谈自己放风筝的情景,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能很快的进入教学情境,产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这三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抓住表现心情的词句进行体会感悟。如“憧憬、快活、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等词语,在体会他们心情变化的同时,通过查字典、换词、做动作等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走进语言文字,体会感悟文本。

  3.抓住文章的空白点,引导想象,激活创造性思维。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创造的基石。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与文本对话,让学生的思维呈现开放和多样的特征。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文中的空白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一是感悟做风筝时的快活,抓住“憧憬”这个词,让学生想象他们在做风筝的时候会憧憬什么?二是体验放风筝的快活,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体验,如过你是文中的孩子,你会快活地喊叫什么?在风筝丢了之后,心情由快活变得伤心,那难懂的成语,像“大惊失色、千呼万唤”也都交给孩子去自主体会。想象他们会呼唤什么?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进行朗读体会。三是课文最后的那个省略号同样值得研究,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在这里让孩子们,根据课文内容继续编故事,想一想,他们能不能找到那只幸福鸟,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心情会怎样?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话,再写下来。学生较好地展开想象,有的续写了找到风筝,写出了惊喜之情;有的续写没有找到风筝,垂头丧气,闷闷不乐。从想到说到写,练笔变得有梯度,为以后的成篇成文作铺垫,同时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实现了双赢。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后仔细想了想,深感自己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1.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并不是一次课堂就能够提升起来的,这些既要包括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包括平时的积累,所以,今后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朗读训练。

  2.注重评价语的运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时,我的课堂评价语显得比较单调匮乏,不能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今后要多学习一些评价语,运用于课堂,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机智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当课堂上出现问题时,老师随机应变的能力还不够。4.教学中“问题”意识还需加强,提高提问艺术。

  总之,这次磨课学习给我带来很大的收获,今后我会更加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身。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燕子》一课是本学期语文课教学的开篇课文,同学们经历了近一个月的假期休息、玩耍,刚回到学习状态中,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肯定存在着陌生感,还没回过神来。为了顺利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非常注重新课的导入:

  1.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燕子的特性引入。从平时观察到的燕子的特点,了解燕子飞回北方的使命标志春天到来;

  2.让学生描述春天的美景;

  3.用一个非常美丽动人的故事导入;

  4.从图入手。

  先把这些美的物、事赋予学生,让他们在美的境界中去接触课文、学习课文,这时,同学们的心境就会不同,就自然地把情融入文中。从他们朗读时入情入境的声音、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不是单纯地在学习文中的语言文字,他们是在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在感受着美好的.春天,美好的生活,根本体现不出是在学习本学期的开篇课文,甚至效果比以往还好。

  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并不光想到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学习,也是让学生更快融入到文中,更好地与文中的人、事、物进行的一种心灵上的碰撞,情感上产生共鸣,更好达到学习语文、提高他们的素养的目的。这也是我在把握生与师、生与文本对话的尺码的体现。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一、准确、具体地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之魂。

  在教学中设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需要清晰定位、细化目标,以利于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

  二、课堂上,尽可能创设机会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文本,读写并举。

  这一节课,我采用“朗读比较,读写并举”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读,有集体读、自由读、男女生分组读、两人小组对话读、四人小组分角色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做到以读代讲,以读激情,以问带读,以读促思,展开想象,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切实体会凤凰的亲切耐心、猫头鹰的骄傲、老鹰与乌鸦的不耐烦,在读中培养语感。“读写并举”首先是创造朗读条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增强语感,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让学生去写,此时才是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语言表达技能的具体反映,学生才能真正获得语言能力上的提高。

  朗读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流利、有感情。达到要求,朗读者自然会觉得朗读不再是任务,而是美的享受。对于听障生来说,手语是朗读时最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它的轻重、缓急、流畅与否,直接影响着“情”的表达和获得。教师往后应加强手语朗读的训练。每一次情境创设,都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又落实与文本的结合,并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表达,体现了听障生“依文学语”的特殊性。每一次的朗读,都是有目的的读,都能落实一个知识点,这就很好地体现了“情境创设,读写并举”的功能,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

  本文中二、三、四自然段是本课的主要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时首先我根据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结构大体相同,教学时采用先扶再放的`方式,通过问题导读,圈画对话,突出重点,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后填写表格,通过表格,让学生清楚了解猫头鹰的学习态度。接着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操作阅读过程,通过填写表格,清楚地了解到老鹰、乌鸦的学习态度,并从比较中掌握重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扶到放,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表达,体现了听障生“依文学语”的特殊性。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不仅保证了每个聋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中,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同时也进行了概括与提炼能力的训练。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是一篇环保教育很好的题材,在课中李老师问学生:“这么美的小村庄怎么会消失呢?”这一问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带着疑问,学生读文的兴趣就浓了,读书的效率也就相应提高了。在实际的教学中首先让孩子读了之后,通过两幅画,引导孩子感受小村庄先前的美丽,然后与课文后部分形成对比。

  接着让孩子读第一自然段,在读与画中体会小村庄先前的美丽,引:这是一个怎样的小村庄?再引导孩子看图进行语言训练,“这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有的说“瞧,这里空气清新,树木郁郁葱葱。”有的说“瞧,这里的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小河清澈见底。”这时再让孩子想象“如果这时你就站在清澈的小河边,你闻到了什么?”“闻到了新鲜的空气和泥土的气息。”借助插图和表达,孩子已经理解了“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等词语,感觉比画图理解的更准确。又引导孩子理解小村庄的变化。先让孩子找出表示变化的时间的词:一年年、一代代,体会到这个变化的时间很长很长。然后重点引导孩子理解一代代的人们都作了些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勾画出来。学习重点句——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时孩子们理解得很好。我抓住“谁家”问孩子,“你家想干什么?”孩子们说出了 “盖新房”“做家具”“要柴火”“搭木棚”“造工具”等种种人们只顾自己的生活所需而做的砍伐之事。两个“谁家”,孩子体会到村里的人对树木的任意砍伐。这时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还说:从‘拎’字也让人体会到那些村民他们想砍就砍。最后理解“靠斧头得到的一切”时,继续追问刚才回答“你家想干什么”时的孩子们,“你家的新房子呢?”“你家的家具呢?”“你家的.工具呢?”“你家的柴火呢?”“你家的木棚呢?”这样的追问,孩子们很形象地理解了“一切”。

  最后一个泡泡里的问题“我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虽然在引导孩子理解前面的内容时,孩子已经认识到了要保护树木,不能乱砍乱伐,不然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但是让学生对小村庄的人们说几句话,进而去感受环保的重要性,去体验村民的心情,并让学生提环保建议,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就没有感受的。李老师紧紧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如:“谁家……谁家……”、 “柃起”、“一棵一棵”、“不断扩大”、“各式各样、应有尽有”这些重点词句,很好地表现小村庄的人们没有约束和节制,上山砍树非常随便,强烈体现了人们对森林的破坏。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触摸到课文灵魂深处的东西,深刻体会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带着这种感悟、情感去读书,能读不好吗?因此我意识到,语文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情流淌,就必须牢牢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词,读读、议以、品品,让学生在品中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

  这节课最大的一个优点是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做到个个开口,人人动脑,使每一位学生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同时,创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受感染、受教育。随着活动的慢慢推进,感情的培养水到渠成,朗读自然到位。没有过多的生硬的朗读技巧的指导,真正是“润物无声”。

  新课程提倡“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听了这节课,我也真正感受到语文教学是一个平等沟通、真诚互动的过程。只有师生之间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才会走进学生的心灵,引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课堂上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槐乡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劳和以苦为乐的特点,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就只提了一个问题,槐乡的孩子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说自已读了课文后的.的体会。

  学生在回答时,大都抓住了“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及槐乡孩子的勤劳,对此学生感受最深,槐乡孩子以苦为乐的精神,是靠我点出来了,当时有部分学生说第三段写的槐乡孩子干活时的样子写得很好,当时天很热他们还在干活。我就趁机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当时天气的热,又读一读描写干活时的句子,学生体会到孩子们劳动时是很快乐的。学生已经能够通过读文理解文中的内函,但总结的能力不行,大都是只看到点,看不到面。反思本节课,虽然课文都是由学生具体读,但都是我直接参与指导方法等,是我一步步引着走的,属于半放半扶。

  下次的略读课我打算完全放手,由各学习小组的组长和学生一起学习。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槐乡的孩子》这篇略读课文主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孩子纯朴、节俭、吃苦耐劳的品质。虽然劳动是辛苦的,孩子们却从中获得了劳动的快乐。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我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学的方法,试着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确略读课文的要求,在主动参与的同时,逐步掌握此类课文的学习方法,达到教师完全放手的'目的。

  教学时,通过查阅工具书和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了课文字词,熟读课文的的基础上,我只给孩子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槐乡的孩子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呢?他们可爱吗?你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围绕问题学生很快找到了相关内容并说出了自己的阅读体会。如:勤劳懂事,从不伸手向父母要钱,靠自己的劳动交学费;吃苦耐劳,有很强的自立精神;采摘槐米虽辛苦,但孩子们以苦为乐等美好品质。

  整节课下来感觉特别顺,不用处处搀扶了,可见教师说多了也许会束缚住他们驰骋的思想。老师应完全可以在充分了解文本意图的基础上,指引他们,放手让他们去读、去说、去悟。当然,这样做占用的时间要比平常多一些,但是我想“磨刀不费砍柴工”长此以往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定会大大提高。同时我也深知这一切必将落实在踏实阅读的基础上,这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找骆驼》这一课写了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课文以对话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的思想规律和方法。教学时,我本着化理性分析为感性体验的思想,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以“提示语”为语言训练的突破点,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表达,在语言实践中获得思想启迪,掌握语言规律,提高语文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发展学生语言,也要重视思维训练,努力把语言发展与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在《找骆驼》这篇课文中,老人说出了商人走失的.骆驼的三个特点。但是,在课文中并没有展开描写老人的思维过程,课文留白处为学生思维发展预留了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的特点的,再用自己的话说出老人思维的过程,用课前游戏和课中画图为学生的思考作铺垫,引导学生可以从正面推理,也可以反向推理。这一过程,既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自豪与赞美的感情,一个“情”字贯穿全文。在教学本文时,我把阅读训练重点放在了让学生了解我们各族儿童的团结友爱和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和体会作者对这所学校的自豪、赞美之情。

  上课伊始,在引入课题之后,我就引领学生仔细观察课后的少数民族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特点,然后让孩子们再念念这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加深对少数民族的.认识的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随后深入理解课文做好了铺垫。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课文的最后自然段引入整篇课文的感情朗读,体会了作者对这所民族小学的自豪与赞美之情。使得整堂课总体感觉教学环节清晰,重点较突出。

  不足之处:由于这是开学后的第一节语文课,班级有部分同学注意力不是很集中,不参与学习活动。以后还需加强引导,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快乐地学习!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太阳》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此种文体,学生比较陌生,因此,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将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上来。如本篇课文共分了两大部分来写,第一部分为1——3自然段,重点写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第二部分为4——8自然段,写了太阳与人类密切的关系。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了解用数字、比较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的写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我在教学本课时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及教材的编排目的,把教学重点放在学习方法的教授上,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太阳、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时,我能基本做到教学条理清楚、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尽力突破教学难点。我比较注意让学生深入文本,来感受作者是如何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现太阳的特点的。我采用小组合作、学生自学、教师导学等多种形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和文本接触。同时我也注意在朗读中体会、感悟。

  教学设计时,让学生深入接触文本了解各种说明方法,以及它们的重要性。在讲授说明方法时,从最简单的“列数字”入手,引入其他的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找出来。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由于事先对说明方法的说明力度不够,所以学生出现了“打比方”和“作比较”混淆的情况。所以怎样让小学生比较清楚地区分这些说明方法是一个难点,可能还需要老师用比较直观的方法跟孩子们渗透。所以我觉得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将接受式学习和自主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生接受新的知识时,要给孩子适当的点拨或示范,让他们有较明确学习方向,从而享受到学习成功的'愉悦。在教学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时,我旨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未进行拓展。其实在后续的学习或课外的作业时,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了解太阳与人类还有哪些联系、人类将如何合理利用太阳等等,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教学环节上,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即写一写“我想对太阳公公说”再一步让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同学们的写作能力,但在课程实施及课后检查中发现,效果不太好。

  多年的语文教学,我的感悟是每一篇课文从设计上来说可以是多元的。不同的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情,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的设计。课堂的最终立脚点应该是“实”。课堂应该是真实的:变化的、生成的。课堂应该是有实效的:学生有所得。

  从备课到讲课,我深深的体会到要讲好一节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想讲好一节课需要教师除了有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外,还要有深钻教材,深钻教法,体现新的理念,敢于做新的尝试的精神。我想自己在这些方面还存在差距,课前已经想了很多次的语言没有及时的表达,合作学习中还没有很好的教给学习的方法,对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没有很好的思考等等,这些都将是我努力的方向。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画杨桃》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情启发学生理解“是什么样,画什么样”也就是实事求是这个道理。

  这篇课文里的对话很多,而且又要抽出时间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所以我并没有展开来读,而是抓住课文里很特殊的两组句子(“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像……五……五角星。”)比较后再来引导学生通过填空补充提示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刚开始学生在充分理解老师和同学态度变化后,就基本明确的同学们由“嘲笑”到“惭愧”,抓住这一点,我马上让学生想象,该怎么读好这两句,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后,我模仿课文,在师生之间进行对话,在朗读中,还有的同学还带上了表情动作,如:嘲笑时,不仅有哈哈大笑的,还有嘻嘻笑的;在惭愧时,有几个同学甚至感觉到像自己做错事情一样,边说边把头低下来。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给学生部分添加提示语。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想象,最后在敞开心扉的对话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这种源自学生“童心世界“的生成资源是富有生命力的——处处呈现着精彩的感悟,焕发着灵性的光芒。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国庆节放假前得知开学后要讲先行课,假期里我就开始了备课,做课件。今天的第一节课我按时讲了课,可糟糕的是我没有很好的掌控时间,以致没有处理完文本就仓促下课了。课下,我反思自己的课堂,结合本学科组同事的建议,反思如下:

  一检查生字词费时太多。

  我借鉴网上的课件,将课后生字条和田字格里的生字写在“小雨点”上,点击出示。我本想利用比赛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可是因为开火车进行,给每个同学读字词的机会,既没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还耗费了时间。可以选择两名同学比赛,生字只出示生字条里的。对于出错的生字多读两遍即可。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浪费时间真是不应该。

  二指导朗读要求过高

  我本来设计把一二段的朗读作为重点指导。在第一段要读出秋雨的温柔和清凉,读出秋天不知不觉的到来,我将需轻读的部分设为红色字体,孩子们思维定势认为红色的就要重读。我示范读“轻轻地”,孩子们却在我的引导下放低了读书的声音。孩子们读出了感情,可我觉得不够到位,就反复引导,也在无形中浪费了时间。

  三教学环节设计面面俱到

  在概括课文内容环节上,因为本课是散文,学生概括不出来。可以换为课后问题:“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

  在处理第二段时不用把句子一一出示,可以出示整段。先讲修辞——比喻、拟人。让孩子们去找比喻句拟人句。处理第三段时,可抓住动词。第四段可用问答的形式理解动植物的活动。重点了解松柏穿上油亮亮的衣服。体会此段比喻拟人的用法。

  简简单单教语文,我却将之变得复杂起来。唉。不过感觉自己设计的好的地方也有几方面:

  一出示秋天的图片,让同学们仿写比喻拟人句,加以指导,就出现了些有新意的句子。这也给孩子们画秋天提供了素材。

  二讲中心句和总分总的结构。这为园地三的习作提供了写作的模式,我赞成石头的“先入模后出模”之说。

  三对“五彩缤纷”的处理还可以,先找出颜色再来用词语概括,学生概括得很全面。

  讲完课,心绪难平,可是想想了解了自己的不足,才好对症下药,才会更进一步,未必不是好事。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2-04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2-02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4-07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0-30

语文的教学反思04-27

小学语文《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08-15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05-28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04-18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