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体味人物神态的描写入手,以发展学生的自学和探索能力,全面发展学生智力。
教学时让学生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让学生自学、讨论、精讲、演练。如精讲环节,我着重让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 :
1、“小孩家知道什么!”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决”“常”“轻易”“什么时候”展开教学,体会李大钊对工作得极端的负责的'工作态度。体会人物神态描写时,我着重抓住描写李大钊面对敌人沉着、冷静的两句话,品析“惯有”“严峻”这两个词说明了什么?
教学时还重视语文知识的教学,如:再现式照应。即后面说的是前文内容的再现或重复。回答式照应。即后面说的是对前面内容的解释或回答。续写式照应。即后面说的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延伸和深化。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课文主要写了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经过,我注重在引导学生理解描写三次打斗中所用的词句这一特色上做文章。
1、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因势利导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提供机会。我让学生自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打”,读读、圈圈、划划,说说为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再师生交流讨论,老师及时点拨,指导朗读。这样的学习,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动口,在亲身体验中加以领悟,让学生在交流中达到共识,体会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2、重视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积累
在学生交流自学心得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说说文中哪些词句用得好,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白骨精三次逃跑,唐僧三次阻拦在词句描写上的变化,并从文中找出重点词共同完成表格,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为下一课时复述课文做好了铺垫。
3、重视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
引导学生比较“三打”,并没有停留在课文中,而是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这样写课文内容更为丰富,使人感到新鲜。然后,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在平时的写作当中,叙述同样内容时要注意:语句要有变化,文章才会更有吸引力。的确,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多知识点都是交叉在一起的,也是紧密相连的,只要我们像老师一样时时指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相信学生会逐渐地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
4、值得商榷方面
整堂课最大的遗憾就是感悟的内容太多,课时安排上不够妥当,是否在爱派教学内容时只感受孙悟空三打的场景和白骨精三次变化和逃跑,而把唐僧三次阻拦放到第二课时,这样教学,或许在具体交流时还可以更充分,保证预设教学目标的达成。其次,作业没有挤进课堂,这也是很大的遗憾,今后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精讲多练,把作业挤进课堂,减轻学生的压力。
第一课时往往容易些,但是不容易上好.六年级的字词教学还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设计了两组词,分别是描写白骨精和孙悟空的词语,让学生读完以后找出规律,并且让他们说上一段话,用上这些词语.这是我自认为效果最好的一个环节设计了.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让学生间接地概括了文章大意.当然,能够实现这个教学预设,还是因为这篇课文本身的内容较浅,学生对其兴趣较浓,而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了较强的语言组织和概括能力.
但是词语教学后我就出现很多问题了.因为课文内容的浅显,我放弃了理清条理.文章"三打"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可能有这个概念,但不一定明确,还是需要教师指导。此外,还是因为课文内容浅显,课时的划分不够清楚,明显第一课时讲透三个人物的特点时间不够,我还是放手一博,结果落得个惨败。其实文章内容浅显,但是里面有许多文字值得推敲,孩子们能说会道,但是只是基于对故事的了解,并没有静下心来阅读文字,从中获得体验。因此,我这节课的问题,除了课时划分失误以外,还忽略了文本。正如校长所说,语文教学,目的不光是为了了解情节,而是品味语言。
有时候,某些地方进步了;有时候,粗心大意又退步了一些。。。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学习,也会不断地完整。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一、教育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完成“思考·练习”的第二题。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按照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4、指导学生列出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提纲,再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这块琥珀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是本课的重点。通过课后“思考·练习”中第二题解决重点。
三、教学过程
课前一说。
揭题、引读
1.揭题。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化石?(学生可能回答在博物馆中见过恐龙化石、海龟蛋化石、类人猿头骨化石等。)你们见过松柏树脂的化石吗?松柏树脂的化石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琥珀”。随之板书课题。指导学生根据拼音读准课题。
2.引读。课文中讲的是一块什么样的琥珀?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段的前三句话)录像机出示琥珀的投影,让学生仔细观察,特别注意它们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发挥想象,练习表述
这是一块与众不同的琥珀,两个小东西是怎样被关到里面的,你能发挥想象讲述一个小故事吗?指1-2名同学试说。
(三)看看作者是怎样想象的,把想象的部分找出来做上记号,再指名读出来
(四)理解脉络,讨论分段
1.仔细分析一下作者的想象分哪两部分内容(一是琥珀的形成过程,一是琥珀的发现过程)指名分别读出这两部分。
2.这两部分内容作者描写较细致的是哪一部分?(琥珀形成的过程。)边读边想琥珀形成需要哪两个阶段?(①松脂球的形成;②松脂球变成化石。)
3.讨论分段。全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
第二段(从“一个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讲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第三段(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的”)讲这块琥珀的发现过程。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这块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
(五)学习重点内容,教师点拨
完成“思考·练习”的第2题。
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按照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可同位互说,后集体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1.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约摸”大概估计。因为这个时间是推测、估算的。总有一万年了的意思是:至少有一万年了,不会少于一万年。这个推算、估计是有根据的,因为松脂球变成化石,需地壳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变成化石至少也得一万年之久。)
2.夏天,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树、柏树,所以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松树林里。光有松树还不够,还要松树渗出树脂来。所以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松树渗出的一滴松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树脂一定是很大的,只有在非常热的时候松树才能渗出这样一大滴树脂,所以科学家想象这是在“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的晌午。)
3.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还需要具备一些条件,这就是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海在翻腾怒吼,后来发生地壳变动“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最后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变成了化石。)
4.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树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这块琥珀与一般的琥珀不同,它里面包裹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因此,这块琥珀的形成必须具备特殊的条件,那就是事情非常凑巧,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而且正好把它们一齐包在里面。从“刚”、“刚好”、“一齐”等词语看出事情真是巧极了。如果不是凑巧,就不可能形成这样一块琥珀。)
(六)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先列出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提纲,再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参考下列提纲:
1.风吹浪涌,卷到岸边。
2.孩子赤足踏着,挖出。
3.渔民认出琥珀。
(首先是“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也把埋在泥沙中的琥珀卷到了沙滩上,这才有了被发现的可能。发现琥珀的是渔民父子俩:孩子好奇心强,踏着一块硬东西就把它挖出来;父亲经验丰富,认出是块少见的琥珀。)
(七)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八)质疑问难
(九)总结全文
作者通过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运用有关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展开了合理地想象,想象出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是推测出来的,但有科学的根据,因此是合乎情理,令人信服的。文章先写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接着写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最后写这块琥珀的特征以及它的价值。说明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苍蝇和蜘蛛了,点明文章中心。
五、布置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带点字的正确解释条。(只填数码)
(1)海水渐渐漫上来。( )
(2)这儿,漫山遍野盛开着野花。( )
(3)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认真,决不能漫不经心。( )
漫:①到处都是,遍。
②不受拘束,随便。
③水过满,向外流。
(1)老松树渗出许多松脂。( )
(2)这些教科书渗透着烈士的血。( )
渗:①液体从物体的细小空隙透过。
②比喻一种事物或努力逐渐地进入到其他方面。
2.填空。
(1)约摸算来,总有( )年了。
(2)夏天,晌午的太阳光( )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3)( )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4)蜘蛛( )扑过去,( )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 )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 )包在里头。
教学反思
一、电教手段的运用 所设计的配音、影片巧妙。随着生动的解说词与逼真动化影像的展现,将每个小读者引入古老的森林进行遨游,小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字有形、五彩鲜明、形象具体的情景,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观察表达的教学要求。能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运用认识论进行教学,通过幻灯投影,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给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课教学设计,即使学生学懂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学价值这个难点。
二、创设情境活动 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创造良好的情境,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三、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真对部分学生朗读基础差的情况,教师应多指导,范读,就一个自然段的朗读训练,不应茫目的多读,也会受到训练的效果。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教学这一课时,在课堂上,我主要是引领学生品味优美的语言,如冬天海的“气势磅礴”,学生从“暴怒的狮子”、“扑向”、“溅起”、“掀到”等词语谈自己的感受,通过想象、朗读,仿佛真的看到了海上波涛汹涌的情景。当学习春天的海时,我请学生比较作者写“冬天”和“春天”的海所用动词有什么不一样,通过对比,学生不仅对不同季节的海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
在学完每个季节海的特点后,我引导学生去感悟烟台人的特点。首先将四组描写人的句子整体出示,并相机出示语句填空训练:“冬日的烟台人(),因为();春日的烟台人(),因为();夏日的烟台人(),因为();秋日的烟台人(),因为()。”通过静静地思考、想象,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对于烟台的人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明白了海与人的关系,这为理解最后一小节中“背景”“舞台”作了铺垫。
在组织学习“秋海”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的交流非常少,也许是觉得没有什么可以说的,的确,这个自然段描写很少也很直白,似乎真的无话可说,于是我先引导学生让学生比较本节与前两节在写法上有何不同?学生马上体会到,此节作者并没有在景色的描写上花大量笔墨,而是主要写了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渔家驾船出海了,一艘艘货轮,起锚远航……对忙碌场面描写也是一笔带过,留给了我们一个省略号。因此根据事先的教学调整,我再请他们在小组内交流组织自己的语言展开想象,具体说说秋天的海面是一片怎样忙碌的景象。由此,学生感受到是大海带给了他们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使读者再次感到烟台的海与烟台的人是那样的息息相关,完全是融合在了一起,所以在作者眼中烟台的海也是充满人性的。至此,学生对作者在用“充实、忙碌”来总结大海的特点的独到的视角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美丽的规则》是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是:人间天平。本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用心体会人物的情感与认识,从而领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课文记叙了“我们”乘车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出发,赶往南端菲律普岛看企鹅归巢的路上看到汽车“失衡”的景象,赞颂了人们自觉遵守行车规则的美德。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落实教学任务的:
一、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作为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预习的能力。课前我布置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查找生活中有关行车规则的法规及人们是怎样遵守规则的现状,在课堂上与大家交流。从上课的交流情况看,学生们还是积极的搜集了,同时我也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人们不遵守行车规则人而带来的事故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知道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并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读课文,把课文内容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作比较,初步感受澳大利亚人的规则之美,人性之美。
二、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爱因斯坦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本篇课文事略读课文,我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课文中不懂得地方,根据学生的提问进行梳理,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问题上:
(1)、“我们”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出发,赶往南端的菲律普岛看企鹅归巢的美景的路上最担心的是什么?为什么?
(2)、在离企鹅岛还有六十多公里的时候,对面出现什么?后来,“我们”看到了什么场景?有什么感受?
(3)、为什么说“它留给我的印象,甚至要比后来看到可爱的小企鹅还要深刻”?问题来自于学生,最终还要回到学生中,我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批注自己的阅读收获,然后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最后在班内交流。
原想根据预设应该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由于教师没有合理把握教学时间,合作学习占用时间太长,汇报时间过于紧张,导致一些细节性的内容草草了事,消弱了课堂教学的实效,这同时也说明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这篇课文是毛泽东于1944.9.8在中央警卫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讲演,是一种强调阐明观点和宣传效果,并注重感情感染的论说方式。讲演稿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由于这篇课文产生的年代特殊性,离学生生活实际很远;由于这篇课文题材的特殊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议论文,给我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我的教学目的
1、是让学生学会阅读以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的文章;
2、是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因此我这样设计教学的。首先初读课文掌握大致内容,其次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教学结构,再找出论点论据,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议论的.表达方式,最后朗读课文完美结束。上课的效果还不错,课后我还布置了一个小论点让大家以此进行充分论述写成小议论文。课后练笔对学生议论文的掌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选自于鲁迅先生的作品《故乡》,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朴实、健康、活泼、机灵、勇敢、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文中给“我”讲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捡贝壳、沙地看跳鱼儿等一件件有趣的事情中,跳动的是一个活泼的生命,表现出少年闰土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特点。几件事有主有次,有详有略。由于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必然要使学生在读文过程中人物的特点,感悟作者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闰土“看瓜刺猹”这幅画面给作者和读者都留下了极课的印象,作者对闰土的外貌描写简洁而精彩。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感受句子所描绘的情境,要求学生一边读文,一边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变“话”为“画”,让闰土这个人物在画面中鲜明地树立起来,让这幅画面在学生脑海里“活”起来。在经过品读和形象感受之后,学生感受到了“看瓜刺猹”的有趣以及闰土的勇敢。
“雪地捕鸟”这一事我主要抓住“扫出”、“支起”、“撒下”、“一拉”、“罩”这几个动词,在学生读来好像看到捕鸟的现场,又仿佛自己亲自在动手操作。
在理解“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对比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来理解。联系文中“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这一句让学生说说是指的哪些事,当闰土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时,“我”在干什么?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说“我”可能在烤火、有的说“我”可能在读四书五经,还有的说“我”可能在背古诗……对比了闰土和“我”的生活,学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作者说自己只看得见“四角的天空”了。
在让学生体会课文在人物刻画上的特色之一:通过肖像、装束的描写突出人物的'外貌特点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都能从这些外貌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在老师的引导学生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项戴一个银项圈” 可以看出他的父亲非常爱他。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到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性,感悟作者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我在教《詹天佑》时,以“自读自悟”教学模式为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 “勘测线路”部分时,我分三步走:
第一步、让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充分自由读:边读边用你喜欢的符号划出这一段中最使你感动的语句,并想想这些语句为什么使你感动?
第二步、围绕这一学习目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最使我感动的语句是: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因为这段话使我体会到詹天佑具有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学生在宽松自在的氛围中漫读,尽情表达自己的所思所得,充分比较分析自己与别人的差异,进行自发反馈、调整补充。
第三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詹天佑的“语言”部分让学生转换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品质:假设你是詹天佑你会怎样对工程技术人员说这番话?“一千个读者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语言告诉我:他们心目中的詹天佑或语重心长,或和蔼而不失严肃……“行动”部分让学生想象画面朗读,体会人物品质:读了以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心理活动”部分让学生假设情境朗读,体会人物品质:这条铁路一旦修不成就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如果修成了,就能鼓舞人民,突出詹天佑的爱国心。学生深情并茂的朗读,使我感受到:他们对詹天佑怀着无比崇敬之情。
在教学“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我采用了画一画,演一演的教学方法。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开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后者采用中部凿井法。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在自读讨论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简笔画画出简单的开凿办法示意图,无须多讲,学生就能明白。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现其杰出才干的地方,就是设计了“人字形”线路。讲解时,让学生亲自进行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的运行路线的实物演示,揭示詹天佑不仅是我国的爱国工程师,而且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无论思考讨论什么问题,都要立足于自渎,引起思考。在《我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我以读为本,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我’最好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然后抓住“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这句话引导学生自主品读,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力图带领孩子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从一堂课到每堂课,从课堂到课外,怀特森先生用独特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从而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 文路和教路是为学路服务的,回顾本堂课的教学,考虑到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针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力求削枝去叶,理清课文的主线,凸显主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我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怀特森先生是一个教学方法独特,很有个性的人。”交流时原本认为学生可以抓住重点语句品读,没想到,学生几乎把整篇课文都说到了,交流到最后,就显得有点繁琐,从而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反思自己的教学,主要问题在于没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如果问题这样提:“关于‘猫猬兽’这堂课,怀特森先生的哪些做法体现了他是一个教学方法独特,很有个性的`人。”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学生会很快找到重点语句品读,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所提问题就是经过修改之后的,这样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会水到渠成。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这样,整堂课的教学才能够凸显主体,线条简明。 总之,语文课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要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才能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这是教学这一课给我最大的启示。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麋鹿》是苏教版六年级教材中一篇说明性课文。课文条理清晰,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阅读和做笔记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我引导学生学习麋鹿的外形特点。找一找文中从哪几个方面说明麋鹿的外形特点。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很容易的找出依据,并且认识麋鹿的外形特点——奇特。在教学经历这一段,因为文章比较长,因此采用了小组合作方式。先小组分工学习,然后完成表格。旨在培养学生合作与抓住有效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传奇经历这一部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由读文,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传奇经历。在学生学当讲解员时,出示了填空:
3000多年前,( );
汉朝,( );
1865年,();
1900年,();
1967年,();
1986年8月,()。
在填空的辅助下,学生能把麋鹿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讲述下来,只是缺乏个人的理解(因为他们都在复述课文),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不理想了。
课后,关于这一板块的教学,教研员也给我提了一些宝贵意见。首先,当我在讲解麋鹿传奇经历时直接出示了找时间、地点和数量的变化。我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自己找出这一部分叙述的变化。其次,这一部分虽然是科学的叙述,但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的情绪是很丰满的。我可以找取一系列有温度的词语来读出作者的情感。如:销声匿迹、惨遭厄运、漂泊不定、颠沛流离等。
最后,既然采用讲解员的方式来学习这一部分,就不能只是呆板的复述课文。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情绪融入进自己的讲解中。这样既达到了情感的熏陶,又做到了语用的训练。
虽然这次的课堂效果不太理想,但我会在每一次挫折中越挫越勇,不断地成长。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郑成功》是苏教版第九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的主题是爱国主义,课文记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歌颂了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我在教学中,仍是指向内容的阅读。首先,从整体到局部,通过找中心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把握,理清学习的思路。其次将重点放在收复台湾过程的教学上,做到有重点,抓难点。最后,纵观全文,总结拓展思考,通过对课题的探讨,对郑成功成功的原因探索,让学生从分析中再一次回顾人物的品质和精神,加深理解,升华情感。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分解理解内容并不难,郑成功精神的总结也很顺当,但是学生概括、提炼能力却相当差。比如,在学习郑军作战过程中,学生能使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先后词复述作战过程,却说不出这个作战方案怎么样。这里的'原因有学生的,学生对于作战布局、方案能词语接触太少,平时的学习、生活基本都是父母、老师安排好的,对于自己时间的处理安排太少,自然也就不清楚合理、严谨的方案是怎么回事。因此,教师如果只是直接推论,学生只能是被迫接受教师的答案。在这个问题上,我尚且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
习惯使然,在教学上我们往往较多关注内容的理解,但是这篇文章难点是学习课文是如何歌颂郑成功的丰功伟绩的,如何在叙事中凸显人物的精神品质,从而紧扣课题展开描写,深化读者对人物的认识,达到题文合一的境界。而这种表达方式的学习、借鉴,其实就是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在这篇文章中,值得借鉴的表达方式很多,比如介绍历史故事前需要交代历史背景,学生对于这个“历史背景”的理解需要教师举例理解,教师可以罗列一些历史故事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自己分析出一般需要交代哪些方面,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总结。再如,场景描写,需要有一定的顺序,又要有突出重点,在这里从视野角度出发,最抢眼的就是荷兰的铁甲舰和大炮,由此出发写敌人的势力之强大,然后自然导入我军的破解之法,重点描写突发事件,吸引读者眼光就像电影镜头吸引观众一样,再用对比的手法,描写敌军前后的反差,凸显郑军的英勇。这种描写电影场景的方法是值得学生学习和运用的,但是如何巧妙将其融入阅读教学还需要好好构思。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灯光》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战斗故事,学生应该有比较浓厚的兴趣。
教学的时候我先让学生逐字逐句朗读课文,读通句子,边读课文边思考,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交流的时候,我发现学生讲故事的内容不能清楚完整地概括。大概是由于这个故事稍微有点复杂,不能用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出来的缘故吧。于是我在此我为学生进行了提示,战斗前,郝副营长( ),战斗中,郝副营长( ),战斗胜利了,郝副营长( )。这样,难度降低了,学生基本上没什么障碍。
然后我让学生找出文中哪句话出现了多次?每次是谁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当时想到了什么?本来我打算让学生分小组学习,但是我觉得小组学习中最大的弊端就是一部分学生的确是积极参与了自学,但是一部分成绩落后的学生基本上就是只听不动脑,更有甚者,他们连听都免了,趁着这个机会偷玩!
于是我在这里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拿出笔在书上批注,每个学生都必须动手。我想,课堂上,应该给足学生自由朗读,静静思考的时间。学生貌似聚精会神地在自学。
我特意走到一个成绩落后的学生身边,问他第一次“多好啊!”是谁说的呢?他随口回答,“郝副营长!”我急!你读读第一次出现这句话的自然段,读给我听听。学生读了。“这时你认为是谁说的呢?”“记者!”我更晕。“别急,你把这个自然段反复读几遍后再回答我!学生在我的注视下开始朗读了!最后他终于回答:“是背后的人说的!”终于对了,我舒了口气!接着我让他展开想象,背后的人究竟是什么人呢?这个学生的想象还是比较丰富的,他说可能是广场上散步的`人,可能是参观天安门的游客,也有可能是专门到天安门广场上观灯的人说的!然后我继续引导他,你说此时他站在天安门璀璨的华灯下可能看见了什么?……就这样,我用了将近15分钟的时间引导他学习了第一次出现“多好啊!”
这篇课文虽然是阅读课文,但是我用了两个课时才引导学生把课文学完。
通过走近这个学生的自学我发现,学生还没有良好的自学习惯。一直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让学生分小组自学,其实这也是在“培养”少数学生的惰性,他们从没有利用自学的时间仔细读书,认真思考!
课堂上就应该提供每个学生读书,思考,感悟的机会。教师如何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如何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感悟?实在是我们教师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课结束了,但是,这个问题久久在心头萦绕!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突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的阅读积累,已储备了一定的知识,也有着相应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一)因势利导迁移应用
六年级学生在校园里显得更为活跃,他们有热情,也显得任性、容易冲动。有时他们会在桌面上、厕所里涂写,几句小诗、一行话语,好象像以此表达对学校的留念,更多的学生早在第一学期就忙着写临别赠言。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情感契机,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实践证明:积极疏导,把他们的心语得以外化,由此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是有效的`路径。组织学生为花坛写温馨的宣传用语,为教学楼内部选择格言警句、写凡人小语,为校园广播站积极撰稿。在练笔、讨论、推敲中学生乐而不疲,尊师爱校、友爱同学的美好情操得到提升。
(二)融会贯通,以一当十
六年级语文教学如果仅凭几十篇课文的精讲深挖、设计无数的练习,由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的确,课文只是个例子,应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触及其余,启发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有趣有味地学。培养学生读书思考、分析感悟能力,这是从文章的内容方面相串联的;还可以从作家的系列作品拓展,在学习小组里交流安徒生这位“世界童话大王”的名作,花时少、收效高,关键是培养了学生广读博览的兴趣;还可以进行读写知识的迁移,在阅读教学中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新年的阳光照着小女孩小小的尸体上,她的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火柴梗。新年的街头热闹依旧,可怜的小女孩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们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由此,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求,让这一久远的童话故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小女孩被奶奶紧紧地搂在怀里,她俩越飞越高,越飞越远,飞到那没有饥饿、寒冷、痛苦的饿地方去了。她们向着光明和幸福飞去。看,那青青的芳草地、活泼的孩子们把她们吸引住了,她们来到了,来到了你们的中间。你会,你会,你会。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论文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小时候听说长城,只知道它的雄伟屹立,丝毫不知道他的历史与文明。后来渐渐知道了秦始皇修长城的历史,听说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这让长城对于我又多了一种神秘,一种向往。后来读过许多关于长城的文章,于是开始思考,长城带给我们的究竟是一种什么精神,让我们为之魂牵梦绕,为之苦苦拼搏。
带着对长城的好奇,我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了罗哲文的对联《长城赞》。上联从时间起笔,写了长城历史悠久,接着指出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劳动人民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赞美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下联从空间入手,描绘长城的雄姿,最后指出长城在世界上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大千世界的自然美和人工美.同时,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注意体会作者所要抒发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总体来说,学生们这节课表现都不错,在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还能够根据自己对长城的了解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是这节课的意外收获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这是一篇描写陕北民间艺术安塞腰鼓的散文。全篇文字激昂,澎湃着激情,蕴含着力量。让人在领略宏大火烈的舞蹈场面的同时,感受到陕北人民的粗犷豪迈,受到强烈的艺术震撼。
钻研教材时,我把初步领略安塞腰鼓的独特艺术魅力,感受陕北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作为本课教学的目标之一,并作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以“好一个安塞腰鼓”这一情感线索作为教学线索,以指导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达成上面的教学目标。
由于地域等原因,学生乃至教师对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艺术都不怎么了解,头脑中甚至没有安塞腰鼓的概念,自然领略不了其艺术魅力,更不能通过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去感受陕北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中,我引用了一段网络视频,再现了百十个后生表演安塞腰鼓的情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安塞腰鼓舞那“火烈的舞蹈场面”、“巨大的鼓声”、“茂腾腾的后生”“强健的舞姿”,并设计的这样一个练习:( )的安塞腰鼓。
从练习完成情况,学生们只是用上“热烈”“激昂”等词,对作为民间艺术的安塞腰鼓来说,这些词都是表象的,说明学生通过视频对安塞腰鼓的认识停留在事物的表象,这对达成教学目标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就此引导学生去读课文,继续完成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由读课文后,学生大部分能用上课文里的词进行填空,学生开始填出了“震撼人心”,“充满力量”这些词。显然,学生的认识在加深。但我觉得,这些词从学生嘴里说出来是缺乏生命的,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并没有为学生所真正把握,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来说,还不够到位。为此,我进一步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引导他们真正感受到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
在读一段(1—4)中,学生一开始,只是通过音量的小表示出演出前的静。我问,马上就要演出了,这种静是不是真正的静。学生马上明白,这是一种表面的静,其实在静的背后涌动着暗流,积蓄着力量,充满着期待。那又怎样读呢?我引读学生反复练读,尽可能表现出这种特殊的静。当然,学生的朗读并没有将这种感觉准确地表现出来。可以说这个朗读是不成功的。
读第二段时,我突出了“爆”字的教学,让学生反复练读“但是,看!”,体会那种积蓄已久的力量爆发出来的感觉,体会舞蹈场面的火烈。如通过比较《茉莉花》音乐,体会“爆”字用的准确与精妙,但挖掘得不深。其实可以抓住本段话中的“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等词句,遗憾的没有抓住。另外,第七自然段在教学中漏掉了,没有让学生进一步明晰“火烈”的含义:空气燥热、阳光飞溅、世界亢奋。在仔细品味文字后,我让学生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学生是有力且充满激情的。可见,舞蹈那火烈的特点已深入学生的内心。
教学第三部分(9—11)时,我设计了一个仿写练习:“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 ),( )蓦然也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通过这个二度创作,让学生体会到鼓声之响,震撼大地,震撼人心,震撼一切。
第十二自然段中有“震撼、烧灼、威逼”三个词,生动地表现了后生们表演舞蹈时逼人的气势,磅礴的力量,充沛的元气。在这里舞蹈的字眼不见,剩下的只是搏击,每一个动作都是力与美的组合。我通过引读,让学生感受气势,感受舞蹈的力与美,感受陕北汉子的粗犷。
第十七自然段理解有一点难度。我感觉自己理解也不深刻,不透彻。如文中的“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理解上就有点难度。我感觉理解这段话可能需要了解陕北人民特别是西北汉子的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生活中的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明白安塞腰鼓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陕北汉子宣泄情感的一种独特方式。
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很有一点余音绕梁的感觉。作者用此笔法表现大战过后的静,进一步衬托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也似乎在陕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愿望,一种追求与呼唤。
回顾整堂课,我感觉,读这个形式得到了比较好的发挥,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基本能感受出安塞腰鼓的特点。但都是我引导学生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不足。以后还要多研究如何让学生自主阅读。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学反思04-27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4-02
语文教学反思06-22
《语文园地》的教学反思07-02
语文园地教学反思01-06
语文期末教学反思04-13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4-21
六年级语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反思08-12
新课改语文教学反思04-19
语文《慈母情深》教学反思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