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自序教案

时间:2023-11-21 16:48:5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呐喊》自序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呐喊》自序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呐喊》自序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1

  教学目的

  一、学习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选择典型事例说明思想发展过程的写法。

  二、了解鲁迅写作《呐喊》的缘由和思想发展过程,学习鲁迅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三、掌握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1.本文内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应突出重点,扣住“好梦”的具体内容,领会作者思想发展过程。

  2.教师指导自读应注意点拨,抓住实质性问题深入思考。

  3.参阅鲁迅《自叙传略》,并在一教时内完成自读设计题。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本文的主要目的及所要领会

  的中心。

  二、自读全文,划出叙述个人生活经历中列举的典型事例,勾画出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的句子。

  三、完成课后“练习”。

  阅读指导内容与步骤

  基本思想:《呐喊》是鲁迅1918—1922年的短篇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呐喊》体现了作者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本文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写于1922年12月。作者在序言中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至“五四”时期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及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说明了写作《呐喊》的缘由和自己的创作态度,表现了鲁迅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阅读练习

  一、理清思路,掌握全文结构。

  提示: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叙述自己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思想发展过程。

  两层:1.总写(第1自然段);

  2.分叙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及思想发展过程。

  第二部分(从“S会馆里有三间屋”到结尾):介绍写作《呐喊》的缘由和他为革命而创作的文艺观、创作态度。

  两层:1.写自己创作小说的动机;

  2.说明创作《呐喊》的指导思想、小说成集时的心情和小说的命名

  二、按拼音完成词语,并解释所填的字词义。

  (zhì)铺(zú)业久(wéi)

  不(míng)一钱不(dàn)于前驱

  愤(mèn)反(xǐng)

  三、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说的“我在年轻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这里的“梦”指的是什么?

  提示:“梦”是理解全文的主要线索,也是“文眼”之所在,通篇叙事线索可列为“好梦”——“寂寞”——“呐喊”。应着重弄清它们的含义。“梦”是指作者年轻时候的生活追求和理想。由于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幻一段。

  四、年轻时的鲁迅曾做过哪些梦?

  提示:着重写了两个梦:立志学医、效国救民的梦和弃医从文,唤醒国人的梦。这些梦都基于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热忱和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反抗。这就是鲁迅思想发展的基本点。虽然这些梦幻都未能实现,但作者深沉的思索,勇于追求真理的爱国精神却始终贯串于他整个生活经历之中,成为他后来呐喊战斗的强大力量。

  五、根据课文内容,列表说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的过程。

  提示:生活经历思想发展

  父病家困——世态炎凉,庸医害人。

  南京求学——抉择学医,忧国救民

  仙台学医——领悟“要著”、弃医从文

  东京治文——悲哀寂寞,自我反省

  北京蛰居——深入研究,深沉思索

  朋友索稿——希望在前,呐喊战斗

  六、作者在叙述经历中都列举了典型事例(典型材料)来说明白己思想发展的历程。试举例说明。

  提示:在故乡,选用了父亲患病家境“坠于困顿”,他整日奔波于质铺和药店,但最后仍不免父亡的典型事例。家庭败落,庸医害人,为他后来抉择学医,埋下了种子。仙台学医,突出了一次放映时事画片的情景,集中反映了“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的新认识,从而打破了他学医救国的美梦,决心弃医从文。在东京治文,他也只写了“新生”杂志从创始到失败的经过。这件事给他以深刻的影响,不仅“好梦”破灭,而且还留下无端的寂寞和悲哀。在北京蛰居,虽有五六年时间,但也只选取了“钞古碑”的一件事。深刻反映出作者所感受到的“寂寞”太沉重了。朋友索稿,作者写了一段寓意深刻的对话。这是作者从寂寞到呐喊的过渡,这些典型事例,对思想的转变,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七、简析叙述经历与议论思想发展之间的关系。

  提示: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把叙述经历与议论思想观点结合起来,既叙述了重要经历,又阐明了思想发展的进程。每段叙事之后,都有相应的议论。的确是叙事具体生动,议论精辟透彻,起到前后照应,互相补充的作用。叙是议的前提与准备,议又是叙的内容的深化和提高。既使读者得到了感性认识,又明确了作者思想转变和发展的原因。其手法异常高妙。

  八、你能说说小说集各为《呐喊》的含义吗?

  提示:其含义有二,一是为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呼喊;一是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

  九、在“假如一间铁屋子”的对话中,用了许多比喻来揭示思想观点。请具体说明“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各比喻什么?

  提示:“铁屋子”比喻辛亥革命后依旧黑暗的旧中国。“熟睡的人们”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愚弱的国民。“大嚷起来,惊醒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比喻用宣传的力量使较为明白的一些人认识处境的险恶。

  十、划分下列复句的层次,并注明层次间的关系。

  1.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

  |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时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

  (转折)(因果)

  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并列)(并列)

  2.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经验使我反

  (转折)(因果)

  省,||看见了自己: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因果)

  【有关材料】

  一、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1.《呐喊》的篇名和写作时间

  《狂人日记》1918年4月《孔乙己》1919年3月

  《药》1919年4月《明天》1920年6月

  《一件小事》1920年7月《头发的故事》1920年10月

  《风波》1920年10月《故乡》1921年1月

  《阿Q正传》1921年12月《端午节》1922年6月

  《白光》1922年6月《兔和猫》1922年10月

  《鸭的喜剧》1922年10月《社戏》1922年10月

  2.鲁迅办《新生》

  1907年,鲁迅27岁。夏,鲁迅与许寿裳、周作人、袁文薮等人积极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据日本增田涉回忆,苏曼殊也是《新生》的筹办人之一。为了办好《新生》,鲁迅从刊名、封面设计、书内插图等各方面都一丝不苟地做了细致的安排。第一期的插图已拟定用英国19世纪画家瓦支题为“希望”的一幅油画,画面上是个诗人,包着眼睛,抱了竖琴跪在地球上面。但是《新生》终未能出版。此后,鲁迅集中全力搜集资料,阅读书报,进行译著,积极地开拓文艺运动的新天地。

  3.钱玄同(金心异)与鲁迅的交往

  钱玄同(1887—1939),原名复,字中季,号德潜,又号玄同,后废姓,称疑古玄同。浙江吴兴人。早年留日,和鲁迅同时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及中文系主任,积极从事国语运动和语文改革。五四运动前夕,参与《新青年》编务,发表大量文章,成为新文学运动的闯将。1920年后,认为白话文运动已胜利,遂“功成身退”,并逐渐与鲁迅疏远。据《鲁迅日记》,自1917年8月9日起,钱玄同为《新青年》约稿,曾多次访问鲁迅。

  4.在“绍兴县馆”(1912年5月6日—1919年11月20日)

  1912年5月5日下午7时左右,鲁迅安全抵京。5月6H上午,移人绍兴县馆。

  绍兴县馆原名山会邑馆,供绍兴府属山阴、会稽两县来京候补的官员住宿。宣统年间,废除旧制,山阴、会稽合并而成绍兴县,山会邑馆因此改名为“绍兴县馆”。县馆的门额是鲁迅的父亲周凤仪的朋友所写。会馆所占面积相当大,计有五十七间房,一个大厅。

  鲁迅最初住在绍兴县馆的藤花馆。这里原有三间正房,东西各三间厢房,东边有座藤花池。据说鲁迅住在藤花馆的西屋,后移居至朝南的两间小北屋。藤花馆的居住环境十分恶劣:床板缝里臭虫成群,邻居半夜经常喧哗,有时甚至聚众赌博,吵得鲁迅彻夜不眠。往往在遭到鲁迅的痛斥之后,他们才不得不稍加收敛。

  1916年5月6日,为了“避喧”,鲁迅移人绍兴县馆西边一个院落里的补树书屋。补树书屋是一排朝东的正房,北边还有一棵大槐树。相传在槐树上曾经缢死过一个阔人的姨太太。所以尽管槐树已经长得高不可攀了,而这屋却还没人居住。补树书屋前是供着历代乡贤牌位的“仰蕺堂”,后是供着文昌魁星之类神位的“希贤阁”,院里又曾缢死过人。鲁迅住在这里,可以说是与鬼神为邻了。补树书屋虽然寂寞冷清,但比藤花馆安静多了,鲁迅在这里可以潜心工作。

  补树书屋朝东的四间房,南首是一间住房,北首两间相连,门开在第二间房的中间。1917年以前,鲁迅住在南首这间房里,1917年搬到靠北的一单房里,中间一间作为洗脸吃饭的地方。由于绍兴会馆不供应饭食,教育部的食堂又办得很糟,鲁迅经常在小饭馆包饭,有时也打游击式的在街头买饭吃。客人来访时,就在县馆附近的广和居叫些炸丸子、木须肉、酸辣汤来款待。

  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陈设十分简陋:靠北窗下是一张床,旁边是一张书桌,一把藤椅,书架和方桌上堆满了书籍和金石拓本。鲁迅习惯于在夜晚工作,至深夜一两点钟才睡。夏夜,蚊子多,鲁迅有时也在槐树下纳凉。他摇着蒲扇,一边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一边思索着中国的前途和出路。从树上吐丝挂下来的槐蚕(俗称吊死鬼),每每冰冷地落在他的头颈上。在补树书屋期间,钱玄同来过一百多次,有时一月来访达七次之多。钱玄同来时喜欢靠在藤躺椅上跟鲁迅交谈,兴致高时能谈上五六个小时。那时钱玄同参与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常常催促鲁迅为《新青年》撰稿。

  二鲁迅的《自传》

  我于一八一八年生在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的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家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出走,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的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还应该先提倡新文艺。我便放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物教员,第二年就出走,到绍兴中学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出走,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一直到现在。近几年,我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我在留学的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了我的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成书的只有一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其余还散在几种杂志上。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

《呐喊》自序教案2

  学习目标:

  一、了解鲁迅写作〈呐喊〉的缘由和思想发展过程,学习鲁迅追求真理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二、学习本文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选择典型材料说明思想发展过程的写法,并了解序这种文体的特点。

  三、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如下能力:

  1、主动、全面的探究知识的能力。

  2、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在网上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

  4、通过网上的有效信息,写一篇有深度的分析鲁迅及其作品的文章的能力。

  5、根据自己所写文章和收集的有效信息,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相关问题的能力。

  6、有创意地提出新颖独到的观点并进行充分的诠释的能力。

  学习指导: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本文是鲁迅先生为自己1918-1922年写的短篇小说集(共14篇)写的序言,记叙了作者思想发展的历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社会观、文艺观和创作态度。学习本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通读全文,概括出鲁迅先生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概括段意可借助复句分析和句间关系及语法分析等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认识第一段及倒数第二、三、四段各句关系或复句关系;然后借助表示地点的词语以及承递性的语句,列出全文提纲。)

  2、了解“序”的文体特点,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前提下,结合本文的文体,结合重点语段,概括出鲁迅先生创作小说并命名为《呐喊》的由来。

  3、理解文意时,可结合初中学过的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一件小事》、《故乡》等,对重点语段要细加揣摩,并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质疑解难。

  4、课外阅读《呐喊》中的小说,如《狂人日记》、《药》等,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二、抓住特点,突出重点

  《〈呐喊〉自序》是一篇很不寻常的序文,为什么呢?一方面是指它的内容十分重要,还指它在写法上很有特色,抓住特色,就有利于对内容的理解。

  1、统一笔调下的组合式结构:从全文结构看,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按年代先后叙述他先有志于医学而后又弃医从文的一段经历,是他自传的一个片断;后一部分,写的是《呐喊》集中小说创作的经过,用了散文的形式。但是,作者在全文的写作中,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都运用了文艺性的散文笔调,从而给人以和谐统一的感觉。

  2、组合结构下波澜起伏的内容:作者写梦与梦的破灭,写希望与失望,变化迭出,在波澜起伏间,把他生活的那一段中国历史的动荡影象融化在自己身上。

  3、序文与文集表现手法的统一:鲁迅写序文,很注意文集中的内容,在序文中把具体的描写与生动的叙述结合在一起,在记叙性的散文中包含着小说和杂文的手法。同样,他为《野草》写《题辞》,用的是散文诗的情调;为《中国小说史略》作《序言》,用的是文言。

  4、精炼含蓄的语言:作者写他和金心异的对话,说自己的梦和寂寞,都很让人玩味。

  学习方法:

  一、自主学习,解难质疑

  1、浏览课文,寻找关键词:关键词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快速阅读本文,从中提取几个你认为能涵盖全文内容的关键词(点:“梦”——“寂寞”——“呐喊”等)。

  2、深化或细化阅读,扩充关键词:能结合文章,解说特定的关键词,补充事实依据,使之丰富充实。

  3、领悟课文,领略比喻之美:如“寂寞如大毒蛇”、“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铁屋子”、“呐喊”等,使文章含蓄深刻、妙趣横生。

  4、精读第22段,正确理解鲁迅的“听将令”?(此时的呐喊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是遵从革命先驱者的意愿的“呐喊”。)

  5、结合提纲,试分析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由于本文既要叙述自己过去的某些经历状况又要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演变,所以采取了夹叙夹议的写法。)

  二、合作探讨,研究拓展

  1、小组合作研究

  ①关键词的微妙变化说明了什么?(点:叫喊、大嚷和呐喊三个词的有序运用,巧妙地表现了鲁迅先生由主张文艺救国到运用文艺做革命武器的心路历程。)

  ②详写“消沉”生活为了什么?(点:一方面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文艺救国失败后的无限痛苦与寂寞;另一方面,也恰恰证实了鲁迅先生并不是真正的消沉,他是在沉默中反思,在反思中积蓄战斗的力量。)

  ③“呐喊”有什么丰富的内涵?(点:呐喊是鲁迅先生所从事的革命文艺,更是鲁迅先生的革命宣言、革命态度与革命行动,也是对前驱者的鼓励和慰籍,一种唤醒和号角,一种希望和期待——革命队伍的壮大和事业的兴盛。)

  ④王朔在《我看鲁迅》一文中说:“我认为鲁迅光靠一堆杂文、几个短篇是立不住的,没听说有世界文豪只写过这些东西的。”针对王朔的这个评论,你有什么看法?(点:关键是要有理有据)

  2、小组组合落实

  ①确定人员:全班同学自由组合,4个人为一组。

  ②确定选题:在下列选题中或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中确定一个:

  A、研究鲁迅传记为他的思想发展划分阶段,尤其要侧重研究和课文有关的前期思想发展。

  B、研究鲁迅小说,为他的人物形象归类,尤其要侧重研究《呐喊》在现代文学史、思想史上的地位。

  C、研究课文本身,诠释“呐喊”一词的丰富内涵,重点研究“鲁迅为什么创作《呐喊》”,以及“为什么而‘呐喊’”这两个紧密相关的问题。

  D、自由研究,对由课文中引发的有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如鲁迅写小说为什么要用曲笔等。

  ③明确分工:组长,负责组织落实、协调关系;另外分笔记输入员、上网查询员、资料整理员、研究报告汇报员等。

  ④上报情况:小组人员、选题、研究分工、研究安排、所须帮助等。

  3、收集资料

  各组在互联网上查找并收集资料。参考网址:

  ①鲁迅传记:鲁迅传记写作的历史回顾(一)、(二):

  ②鲁迅小说:

  A、《鲁迅小说的“复仇”主题》

  B、《我看鲁迅小说》

  C、《鲁迅小说的解读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D、《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③《〈呐喊〉自序》:

  A、《〈呐喊〉自序》课文分析:

  B、说鲁迅的“曲笔”:

  4、整理资料

  ①全组讨论,综合整理。

  ②在“卫星话语——专题语文学习”的相关论坛发帖组织更大范围的专题讨论,综合整理讨论情况。

  ③各组将研究成果写成小论文。

  三、交流成果,进行评价

  1、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成员的研究成果。形式可以是演讲、课件演示、图片展示等。

  2、其他小组针对汇报小组的汇报进行提问,形成答辩。

  3、每人写一篇800字以上的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文章发至我的电子邮箱和“卫星话语——专题语文学习”。

  4、由师生联合对每位同学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估重点是按时完成任务情况、搜索信息能力、信息组织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小组协作意识和研究报告书面表达情况。

《呐喊》自序教案3

  一、学习要点

  1、《呐喊》是鲁迅1918年到1922年短篇小说的结集,也是他的第一部小说集。课文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写于1922年12月30日。作者在序言中,通过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和本书的主题。

  鲁迅的生活经历与思想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列:

  地点 生活经历

  思想发展

  绍兴 侍亲疾 看透世态,想走异路

  南京 求新知 选择学医,救民报国

  仙台 攻医学 领悟“要著”,弃医从文

  东京 搞文艺 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北京 抄古碑 苦闷沉默,思索追寻

  北京 应索稿 看到希望,作文呐喊

  2、鲁迅在本文中概述了自己心路的历程。透过鲁迅的思想、行为,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的折射。这些情景对我们理解课文是不可缺少的。

  ①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崩溃,屡受列强的侵略而无力抵抗。但是几千年封建传统思想的惯性,使中国社会各阶层不能正视现实,不能接受西方现代文明的优势地位。他们承认列强船坚炮利,却看不到自己思想意识形态的落后,带来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落后。所以他们提倡以夷之技制夷。洋务运动的兴起,正是这种思想的必然。科学救国论成为维新的主流,而不愿从思想文化等精神方面反省中国。鲁迅想通过学医救国救民的思想,正是当时这种社会主流思潮的反映。

  ②中国漫长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味、麻木和冷漠。日俄战争中兴高采烈的看客“赏鉴”同是中国人被外国人砍头的“盛举”,正是中国民众精神面貌真实的反映。对于这样的国民性,鲁迅一直是持严厉的批判态度的。他的文学作品,如《阿Q正传》《祝福》《药》等,都是鞭挞封建腐朽思想毒害下民众的愚昧麻木,呼唤革新思想追求文明进步的创作实践。

  ③中国近代的改革,一直是不彻底的。

  这是由于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所造成的强大的传统守旧势力顽强的反抗。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共和建立等大的革新运动,都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中国的贫弱局面一直没有改变。这使许多先驱者感到失望甚至绝望,于是沉沦下去,有些人逃避现实,在辉煌的古代盛世寻求安慰,有些人沉湎于声色犬马中麻醉自己,甚至走向了反动。

  ④虽然变革总是受到挫折,但是还有很多人在奋斗。

  越来越多的人像鲁迅一样,认识到思想救国才是根治中国现状的良药。他们纷纷从西方现代思想中寻找药方。“新文化运动”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下出现的,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也是为了从思想上救治国民而发出的激烈的呼喊。鲁迅的《呐喊》中的第一篇《狂人日记》所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是吃人的历史,也是为了唤醒民众而对封建思想做出的严厉否定。

  3、《呐喊》的篇名和写作时间

  《狂人日记》1918年4月 《风波》1920年10月

  《孔乙己》1919年3月 《故乡》1921年1月

  《药》1919年4月 《端午节》1922年6月

  《明天》1920年6月 《白光》1922年6月

  《一件小事》1920年7月 《兔和猫》1922年10月

  《头发的故事》1920年10月 《鸭的喜剧》1922年10月

  《社戏》1922年10月

  4、下面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富仁先生在他的《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一书的《自序》一文中的一段话,供学生认识与了解鲁迅作参考。

  “但鲁迅的书都给了我一点踏实的感觉。记得小时和母亲住在农村一座黑糊糊的土屋中,睡梦中醒来,见母亲还坐在我的身边,心里就感到很踏实,很安全,若是发现身边没有一个醒着的人,心里马上就恐怖起来。别人的感觉我不知道,反正在我的感觉里,鲁迅是一个醒着的人。感到中国还有一个醒着的人,我心里多少感到踏实些,即使对现实的世界仍然是迷蒙的,但到底少了一些恐怖感。中国现当代文人说的`多是梦话,梦话也有文学价值,但对我这样的一个胆小的人,说梦话的人甚至比不说梦话的人更加可怕。鲁迅之所以在我的心灵中占了一个特殊的位置,大概这是一个主要的原因。由这种感觉,我认为称鲁迅是‘中国文化的守夜人’更为合适。”

  “在夜里,大家都睡着,他醒着,总算中国文化还没有都睡去。中国还有文化,文化还在中国。我认为,仅此一点,我们就得承认他的价值。”

  二、能力检测

  1、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①文中“铁屋子”比喻什么?

  ②文中“熟睡的人们”比喻什么?

  ③文中“不久都要闷死了”预示着什么?

  2、鲁迅的小说集以“呐喊”为名,其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①“铁屋子”比喻当时异常黑暗顽固的旧社会。

  ②“熟睡的人们”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精神麻木的国民。

  ③“不久都要闷死了”预示着麻木的国民们可怕可悲的前途。

  2、“呐喊”的含义,有两方面。

  一是表示自己写小说是为了唤醒精神麻木的人们,使他们起来抗争而发出的战斗呼喊,也即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一是为勇猛的革命前驱助威帮阵而呼喊,使之不惮于前驱,不再感到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毫无反应的寂寞孤独。

《呐喊》自序教案4

  【教学目标】

  1、弄清鲁迅为什么要创作《呐喊》和为什么而呐喊

  2、把握鲁迅生活经历、思想变化和《呐喊》成因三者的关系。

  3、学习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选择典型事例说明思想发展过程的写法。

  【教学重点】

  掌握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金心异”与鲁迅的一番谈话?

  2、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认识作者写作《呐喊》的缘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现代文坛的一位思想家和文学巨匠,《呐喊》是他1918到1922年短篇小说的结集,也是他的第一部小说集。

  初中时学习过鲁迅先生的哪些小说?

  《故乡》、《社戏》、《孔乙己》等。这些小说都选自鲁迅先生的同一个小说集《呐喊》。(幻灯展示《呐喊》篇目)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呐喊>自序》就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

  二、抓住“梦”,梳理文章内容

  本篇序言题为《<呐喊>自序》,很明显,是鲁迅先生自己为其第一部小说集写的序,自然我们就很希望从作者这里知道,他这第一部小说集是因何产生的?又为何取名为“呐喊”?

  1、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的过程

  地点——生活经历——思想发展

  绍兴——侍亲疾——看透世态,想走异路

  南京——求新知——选择学医,救民报国

  仙台——攻医学——领悟要著,弃医从文

  东京——搞文艺——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北京——抄古碑——苦闷沉默,思索追寻

  北京——应索稿——看到希望,作文呐喊

  2、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叙述自己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思想发展过程。

  1层:总写(第1自然段);

  2层:分叙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及思想发展过程。

  第二部分(从“S会馆里有三间屋”到结尾):介绍写作《呐喊》的缘由和他为革命而创作的文艺观、创作态度。

  1层:写自己创作小说的动机;

  2层:说明创作《呐喊》的指导思想、小说成集时的心情和小说的命名

  3、鲁迅先生创作《呐喊》的缘由是什么?关于这一点,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我们有所提示,请同学们找一找。

  在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有这样的话:“我在年青的时候也曾经做过很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可见,正是未能忘却的年青时的梦成为鲁迅创作《呐喊》的原因。因此,“梦”成为本文的文眼,为我们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提供了一个特别的窗口。

  那我们就来阅读全文,看看其他地方还有没有梦字,并试着思考以下问题:

  1)它们是如何产生的?结果如何?

  2)它们对鲁迅先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要回答这几个问题,我们需要认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即1-10自然段)。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们看到了从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从中我们也感觉到了一个不断成长变化的鲁迅形象。

  各个阶段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与形象

  生活经历思想发展作者形象

  家道中落庸医误人困顿少年

  南京求学选择学医热血青年

  仙台学医弃医从文爱国志士

  东京治文悲哀寂寞彷徨者

  北京蛰居苦闷思索彷徨者

  小结:从第一部分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从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鲁迅的生活经历是复杂的,尤其是在这坎坷的经历中,他的思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资料:

  少年时,父亲病故,家境由小康坠入困顿,使他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尤其是认识到了庸医误人的害处,此时的.鲁迅是一位困顿少年。于是他想走异路,去寻求别样的人们,便开始了南京求学的生活。在那里,他接触到很多新的知识,于是选择学医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这时的鲁迅已经有了自己的第一个梦想,希望尽自己所能来挽救国民,使他们的身体不受疾病的折磨。在日本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里,鲁迅继续着自己美好的梦,直到有一天在讲堂上,他从教师放映的画片上看到了中国人。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对鲁迅的影响,在本文中鲁迅思想的变化则是通过以下文字流露出来: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新生》杂志的筹办是鲁迅第二个梦的开始,可是这场梦没能做多久,便在现实中被击得粉碎。这一次,鲁迅所受的打击很大,他由无聊、寂寞和悲哀而陷入沉思。彷徨者的鲁迅真的就范于社会的黑暗与民众的麻木了吗?这是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不弄清这一点,我们便无从理解《呐喊》这部小说集的形成。

  我们的回答是不,回顾鲁迅从少年到此时思想发展的历程,从治病救人的第一个梦到文艺救国的第二个梦,我们感受的鲁迅是一个不断追求真理、执着探寻救国救民道路的民主战士。从第一个梦到第二个梦,鲁迅的认识在深化,思想在发展,而这第二个梦的破灭之后的沉寂与彷徨,对于一个民主战士的成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他不再像年青时那样“慷慨激昂”,而是开始以一种更实际、更冷静、更清醒、更深刻的态度来观察社会人生、来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由此看来,在本文开头所说的“不能全忘的一部分”梦,就是指鲁迅先生年轻时候强烈的、执着的救国救民的理想,而这正是《呐喊》小说集形成的本质原因。

  因而,我们对第一部分的内容总结就是这样的:课文第一部分回顾了自己从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揭示了《呐喊》形成的本质原因。

  4、早期的经历与执着的救国救民理想是鲁迅写作《呐喊》的根本原因,但为何恰恰在这一时期开始写作呢?《呐喊》的形成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朋友的劝说。尤其是“金心异”这位老朋友与鲁迅的一番对话,很耐人寻味,也就是课文的第19-21自然段关于铁屋子的文字。在这几段文字中有几个生动贴切、寓意深远的比喻,成为我们理解的难点。请同学们阅读之后说出以下几个喻体的本体是什么;

  “熟睡的人们”喻处在长期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的愚昧、麻木的国民。

  “大嚷起来”喻为唤醒广大民众而发出的“呐喊”。

  “铁屋子”喻黑暗的、禁锢得极为严密的旧中国。

  “毁坏这铁屋”喻摧毁这黑暗的旧世界。

  5、阅读21段

  通过阅读21段,我们可以看出,朋友的索稿,催熟了鲁迅苦闷中的希望,他坚信,希望在于将来,希望不能抹杀,因而“改变国人精神”的初衷又在心中徜徉。于是,鲁迅拿起了笔,从《狂人日记》开始,向黑暗的社会的宣战。所以,金心异的索稿是《呐喊》形成的外因。

  6、思考:这里呐喊的目的是不是作者创作《呐喊》的指导思想。

  7、小说集各为《呐喊》有何含义?

  其含义有二,一是为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呼喊;一是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

  8、叙述经历与议论思想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

  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把叙述经历与议论思想观点结合起来,既叙述了重要经历,又阐明了思想发展的进程。每段叙事之后,都有相应的议论。的确是叙事具体生动,议论精辟透彻,起到前后照应,互相补充的作用。叙是议的前提与准备,议又是叙的内容的深化和提高。既使读者得到了感性认识,又明确了作者思想转变和发展的原因。其手法异常高妙。

  三、总结全文

  1、在《<呐喊>自序》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回顾了自己从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的生活经历,表明了他思想发展的过程,交代了《呐喊》形成的缘由以及“呐喊”的目的,此外还反映了作者的文艺观点与创作态度。因此可以说,《<呐喊>自序》是全面了解《呐喊》的一把钥匙,也是鲁迅前期思想发展的小传。

  2、鲁迅的这篇《自序》主要叙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明确:鲁迅在这篇《自序》中叙述了他的生活经历,思想变迁和文艺观点说明了他写作的起因、目的和将小说集定名为“呐喊”的来由。

  四、板书

  《呐喊》自序

  鲁迅

  贯穿的线索

  梦之一选择学医,救国

  救治国民的身体救民(本质原因)

  梦之二文艺救国,的理想创作《呐喊》

  改变国民精神

  老朋友金心异谈及“铁屋子” (直接原因)

  唤醒沉睡者取名“呐喊”

  慰藉勇士

  五、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明确鲁迅“呐喊”什么?他为什么“呐喊”?他在怎样的环境中“呐喊”的?同时背诵附录《自嘲》。

  2、由鲁迅回忆自己梦的产生、对梦的执着,你能不能谈谈自己有什么梦?怎样形成的?你如何为梦的实现而奋斗?请以“我的梦”为题,写一篇600—800字的作文。

《呐喊》自序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教学重点

  鲁迅自身经历与其思想发展的历程

  教学难点

  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认识作者写作《呐喊》的缘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初中曾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故乡》、《社戏》、《孔乙己》等)这些小说选自哪一个小说集?(《呐喊》)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第一版是15篇,包括《不周山》。)1922年12月,鲁迅为自己的这个集子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呐喊》自序)。

  二、简介“序”

  什么叫序?什么叫自序呢?请大家齐读“自读提示”前三句话。

  提示已讲得很清楚,序言,是写在著作前面的文章,可分为自序和他序,自序,多为说明写书的目的和经过。而鲁迅的这篇序言中,鲁迅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这正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三、分析课文

  1.引出“梦”

  问:缘由即来由,那么本文在哪里概括交代了《呐喊》的来由?

  明确:开头部分:“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问:是什么的“一部分”?

  明确:“我年轻时候曾做过许多梦”的一部分。

  问:这里“梦”指的是什么?

  明确:指作者年轻时候的理想和追求。

  问:为何理想叫做“梦”呢?

  明确:由于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幻一般。

  问:年轻时的鲁迅曾做过哪些梦?

  师:梦的产生是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我们先来看文中叙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经历,思想又是如何发展的呢?请对照下面的表格看课文,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找出地点并概括其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

  2.根据课文内容,填表说明作者的生活经历与思想发展的过程。(用投影复片)

  地点

  生活经历

  思想发展

  绍兴

  侍亲疾

  问:这些新的知识给作者的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明确:渐悟中医是骗子,知道西方医学能维新,于是去仙台学医,“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治的病人的疾苦,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因此我们可概括为“选择学医,救民报国”。

  (3)仙台攻医学领悟要著,弃医从文

  在仙台,作者主要攻读西方医学,初中学的《藤野先生》就是对仙台学医生活的回忆,作者回忆了最使他鼓舞,最使他感激的藤野先生。学医之梦很美满。鲁迅后来为什么又动摇呢?

  明确:原因是看时事画片。领悟了要著,弃医从文。

  时事画片的内容是日本人杀中国人,围观的是自己的同胞,这场景使鲁迅受到极大震动,他为麻木得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同胞感到激愤和悲哀,这使鲁迅的学医之梦彻底破灭,以此为转折,树立了新的梦想,提倡文艺,开始了新的人生,去东京,进行最初的文学活动。

  (4)东京搞文艺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在东京,鲁迅为搞文艺从事了许多工作,文中主要叙述了办杂志《新生》。《新生》的结局如何?(并未出版)

  《新生》的失败,给鲁迅以沉重的打击,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表示他那时心情的词语:

  悲哀、寂寞,并且进行了深刻的反省,看见自己“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师:请大家思考:鲁迅为什么感到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的悲哀?

  明确:客观原因:国民精神麻木,群众不觉悟,对于呐喊,既非赞同,也不反对。

  主观原因:对自己寄托希望过高,认为自己是英雄,思想不切实际,青年人特有的狂热病。

  师:满怀信心,满怀希望地办杂志,一旦希望破灭,那失望也是很深,很痛苦的。为了驱散这种痛苦与寂寞,鲁迅采用了种种麻醉法,沉入于国民中,回到古代去,于是去了北京S会馆抄古碑。

  (5)北京抄古碑苦闷沉默,思索追寻

  抄古碑并没有奏功(从“似乎”一词可看出),从院子里有缢死过一个女人的槐树和槐蚕是每每冰冷地落在头颈上,可以看出当时居住的环境是冷静、寂寞的。“客中少有人来”,生命在暗暗消去,可见鲁迅没有了先前的慷慨激昂,保持了沉默,“这也是我唯一的愿望”是一种自嘲,实际上是不愿如此沉默,可又不得不如此的无可奈何的苦闷。这种苦闷实际是奋斗者找不到变革现实途径时产生的彷徨,这种沉默实际上是暴风雨来临前的'酝酿,沉默苦闷并非理想破灭后的绝望,而是仍在苦苦思索追寻着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和出路。

  (6)北京应索稿看到希望,作文呐喊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曾说:“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金心异的索稿,结束了鲁迅沉默的抄古碑的生活。文中有金心异与鲁迅争论铁屋子能否被摧毁的一段对话。在“假如一间铁屋子”的对话中,用了许多比喻来揭示思想观点。请具体说明“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各比喻什么?(用投影复片)

  提示:“铁屋子”比喻辛亥革命后依旧黑暗的旧中国。

  “熟睡的人们”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精神麻木的国民。

  “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比喻用宣传的力量使较为明白的一些人认识处境的险恶。

  鲁迅:铁屋子万难破毁,即使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也无济于事。金心异:既然有人起来,就有可能破毁。从中我们可以了解鲁迅最初的社会观,把黑暗的旧社会估计得过于强大,对社会认识很深刻,但同时也体现了他思想的弱点:对群众力量估计不足。争论的结果是鲁迅否定了自己最初的看法,看到了希望,于是振笔呐喊。

  通过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先前的思想发展是形成《呐喊》的深厚的思想基础,而金心异的来访则是写作《呐喊》的直接契机。

  3.小结

  从作者的生活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年青时的梦想共有三个(好梦),一个是通过学洋务来就国,即洋务救国梦;一个是通过学医来拯救像他父亲一样的病人,并在战争时去当军医,即学医救国梦;第三是想通过文艺来唤醒麻木的国民,即文艺救国梦。从作者的梦想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直贯穿在作者梦想中的是他那一颗救国救民的热心,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我们应当很好地体会。

  第一个梦是第二个梦的前提和基础,并随着第二个梦的破灭而破灭,前两个梦的破灭又是第三个梦产生的原因。

  三大梦想的破灭使作者陷入了无边的寂寞中,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寂寞呢?

  作者的这种寂寞并非真的无聊,也不是无事可做,而是一种“不特没有人来赞同,也还没有人来反对”的孤独,是爱国者报国无门的忧愁,是先行者曲高和寡的悲哀,更是思想者穷天究地的反省。“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这种寂寞是作者对黑暗统治的反抗,对麻木国民的当头棒喝。在寂寞中作者深刻反省,从而克服了对自己寄望过高、思想不切实际的青年人特有的狂热病,为他以后团结众人,从事“韧”的战斗奠定了基础。

  金心异的来访使寂寞中作者看到希望,于是开始振笔呐喊。

  4.分析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投影)

  提示:其含义有二,一是为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呼喊;一是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

  从作者好梦、寂寞、呐喊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一直没有改变,用作者的《自题小像》中的一句话可以鲜明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荐轩辕。”

  四、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由鲁迅回忆自己的梦的产生、对梦的执著,你能不能谈谈你的梦,有什么梦?怎样形成的?如何为梦的实现而奋斗?请以“我的梦”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2.分析文中的曲笔,以“亮色的‘曲笔’”为题写一篇评论;

  3.分析作者的寂寞,以“闪光的‘寂寞’”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教案点评:

  本文内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拟突出重点,扣住“好梦”的具体内容,领会作者思想发展过程。

【《呐喊》自序教案】相关文章:

《呐喊》读书笔记01-02

呐喊助威的口号05-20

呐喊读后感11-18

呐喊的读后感11-10

呐喊读后感12-22

《呐喊》读后感01-23

《呐喊》读后感03-04

呐喊读后感15篇02-28

呐喊读后感(15篇)01-05

《呐喊》读后感15篇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