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集合[3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是围绕幼儿日常生活中“如何有序摆放书包”的问题展开,所涉及的数学经验包括相邻数、序数、单双数、正数和倒数等。活动旨在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幼儿在不断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在不断观察、分析、判断和推理中发现数的排列规律,激发幼儿探究数列规律的兴趣,进一步理解不同数列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让幼儿萌发有序摆放的意识。
活动目标
1、能感知并发现数的排列规律,尝试有规律地摆放书包。
2、体验日常生活中可以按照数的排列规律有序地摆放物体。
3、会观察自己和同伴的操作,愿意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发现。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能理解相邻数、序数、单双数的含义,能对1-20自然数列进行正数和倒数。
材料准备:人手一个书包(挂着红色和蓝色的标志牌)、数字贴纸、摆放书包的柜子,图卡等。
活动过程
一、给书包编号,渗透对数的顺序知识的复习。
幼儿各自背着自己的书包,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自己书包上悬挂着标志牌的颜色,根据红、蓝颜色分成两组。
师:你们小书包上都挂着什么?
幼:红牌子、蓝牌子。
师:请观察一下座位的安排,你知道老师想请你们怎么坐?
幼:按牌子的颜色分成两组坐。
师:好,那请你们找位置坐下来吧。
师:想知道每一排有几个小朋友,可以用什么办法?
幼:点数。
幼:报数。
师:按顺序报数要怎么报?第一个小朋友报几?接下来呢?
幼:1、2、3……
师:如果要倒着报数又该怎么报呢?
幼:倒着报数。
幼儿通过正数或倒数确定自己的号数,选取相应的数字贴纸贴在自己的标志牌上。
本环节,教师通过设置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分析与思考,解决“怎样坐座位”“怎样按顺序报数”“怎样倒数报数”等数学问题,从中培养幼儿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引导幼儿尝试按一定的顺序摆放书包,感知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一)引导幼儿观察书包柜的结构,感知其特征。
师:平时你们在幼儿园都是怎么摆放书包的。今天老师准备了书包柜,看看它是什么样的,有几层?每层可以放几个书包?
幼:有两层,可以放16个书包。
师:你们想按什么样的顺序把书包放进柜子里?请幼儿根据讨论出来的方法(按自然数的序列1-16)来摆放书包。
(二)师幼共同检查摆放情况,渗透对序数的复习。
师:我们来看看,书包都摆对了吗?5号书包放在第几层的第几格?还可以怎么说?
幼:在第一层,从左边数第5个格子。这一环节是让幼儿了解书包柜的基础上回顾日常生活中摆放书包的经验----按照自然数的序列摆放,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活动中,教师还不失时机地渗透了对序数的复习,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幼儿体验序数,感受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三、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图卡中的提示排序,并根据其顺序摆放书包。
(一)引导幼儿按倒数顺序摆放书包。
师:(出示按倒数顺序摆放图卡)请你仔细观察图卡,它想请你按什么顺序摆放书包? 幼:倒数的顺序摆放。
师:第一个数字是几?第二个数字、第三个数字呢?最后的数字是多少?想一想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幼儿尝试按倒数的顺序摆放书包,教师观察幼儿的摆放情况,了解幼儿的困难和问题。 请能快速、正确摆放的幼儿介绍找到自己书包摆放位置的方法。师幼共同检查书包的摆放情况,采用自己纠错、同伴纠错等方法调整摆放错误位置的书包。
在活动前,幼儿都能非常流利地说出“10、9、8??1”,然而在活动中大部分幼儿却表现出茫然的状态,无法按照倒数的顺序摆放书包。这反映出幼儿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只是停留在机械地诵读上,一旦遇到具体问题,如出现双层书包柜、不同号数的书包等干扰,就无法完成“按倒数的顺序摆放书包”的任务,本环节的目的就是创造幼儿“按倒数的顺序摆放”的机会。
(二)引导幼儿按单双数顺序摆放书包。
师:(出示按单双数顺序摆放图卡)这张卡片又想请你按什么顺序摆放书包?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儿尝试按单双数的顺序摆放书包,教师观察幼儿的摆放情况。
幼儿操作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自己和同伴摆放的书包,发现问题并谈论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引导幼儿根据相应指令要求,有序取回自己的书包。
师:除了按倒数的顺序、单双数的顺序来放书包外,还可以按什么样的顺序?请你们想一想,动手试一试吧!
教师发出指令,如“书包上的数字比5小的” “书包上的数字比10 大的”“书包上的数字是单数的”……幼儿听指令取回自己的书包。
活动自然结束。
大部分教师会将“有序取回书包”作为一个常规环节,而活动中教师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以不同的指令“书包上的数字是单数”“书包上的数字比5小、比10 大的”??让幼儿思考自己书包上的数字是否符合指令,从而进一步了解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活动反思
1、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下的数学学习。
我们都习惯于从数学知识的角度来选择教材,在选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来思考如何与生活联系,有时是否可以尝试换一种视角,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作为教材,分析其中涉及的数学知识,放大适合于本年龄班幼儿的知识点。本次活动就是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下的数学学习,涉及的数学经验有相邻数、序数、单双数、正数和倒数等。从大班幼儿水平出发,放大关于序数、单双数的学习。活动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图卡中的提示排列顺序,并根据其顺序来摆放书包,在不断解决问题的操作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不同数列的含义以及相互关系。这样的教学内容让幼儿更真实地体验数学,自主地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如果幼儿园数学教育能更多地在真实的生活中进行,那么数学教育将摆脱以“传授”为主的高结构模式,呈现出一种更为低结构的状态。
2、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学习。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本次以生活问题的解决为线索,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帮助幼儿提取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并进行新知识的建构。从“怎样坐座位”“怎样按顺序报数”“怎样倒数报数”到“卡片上数字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你能按图卡的提示顺序摆放书包吗”,基于问题解决开展的教学活动,问题成为教学的切入点,问题解决成为教学的目标,学习成为问题解决途径的一个环节。幼儿对教学中的“问题”有其深切的感受,由此引发的“教”与“学”能促使幼儿以积极主动地态度参与其中,主动操作,积极提问。而从教学中获得的数学知识、方法和经验又能帮助幼儿直接运用于问题的解决上,这样的教学有意义且富有实效。
3、数学学习中教师的适时介入。
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幼儿由于存储的知识经验、思维发展的水平、速度与学习风格的差异,其应对策略也应有所不同。活动中有的幼儿能观察书包柜的特点、起始的位置, 按图卡提示的规律找出自己书包摆放的位置,而有的幼儿只能是盲目跟随别人,无法进行判断。如果只是让幼儿停留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能力较弱的幼儿会感到该数学问题已经超过自己的能力阈限,或者屡次尝试都难以解决问题,其自我效能感就会降低从而放弃。这时,需要教师及时地介入,认真观察与耐心倾听,采取适宜的支持策略,帮助幼儿重获问题解决的信心和方法,通过解决数学问题促使幼儿的相关数学经验得到进一步概括和提升。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网状物品的作用及其应用情况,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述。
2、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活动准备
1、图片--手球 乒乓球2 网球2
2、收集的各类网状物品若干(如窗纱、菜罩、蝇拍、羽毛球拍、乒乓球网、网兜、捕虫网、发网等)。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这是什么?(蜘蛛。)
它们在干什么?
(织网、捕捉昆虫。)
2、蜘蛛是怎样用网捉虫的?
(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或经验讲述。)
二、讨论交流
1、教师:蜘蛛网的用处真大,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地方也都用上了网或像网的东西,
你们找到这些东西了吗?在哪里找到的?
2、请幼儿用完整的语言介绍自己看到的`网状物品。
启发幼儿:
-妈妈的衣服像网
-装西瓜的袋子是网状的
-足球门像网
-乒乓球桌的中间有网等等。
3、集体讨论网状物品的作用。
教师:这些东西为什么要做成网状的?做成网状有什么好处?
教师小结:有的是为了美观,有的是为了透气,有的是为了让人们看得更清楚等。
三、了解网状物品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1.观看
-儿童公园的网状跳跳床
-电扇上的安全网
-空调上的防尘网
-洗衣机里的滤网
-围墙上的铁丝网
-网状保安窗、纱门、纱窗、各种球网等。
2.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平时看到的网状物品,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四、设计各种各样的网
1.教师:如果请你设计,你想做一张怎样的网,用来干什么?
2.幼儿在纸上自行设计各种用途的网或网状物品。
3.小组交流所设计的网状物品及其用途
如捕捉动物的网,用作游戏的网,用于日常生活的网等。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知识与技能:
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加深对科学的理解。课一开始就用站在指尖上的纸鹦鹉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带着问题探究其中的奥秘,接下来可以通过不同的形状的纸片来尝试,寻找如何让它们平衡。由于学生是刚接触科学探究活动,所以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保持活动场地整洁,实验井然有序。
教学过程: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
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
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四)、布置任务:
1、下节课把制作好的玩具带到班上来,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参考资料:
纸鹦鹉为什么会“站”起来
要一个物体保持平衡,就要提到重心。重心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也就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任何物体都有一个重心。对于一个物体来说,当共点力的合力为零时,我们就说该物体是处于平衡状态。地面上任何静止的'物体,都是处于平衡状态。影响物体稳定平衡的因素有两个:一个因素是支持面(底面)的大小。当支持面大时,平衡的稳定性也增大。比如篮球架、台灯座的底部就非常大,稳定性好;决定物体稳定性的另一个因素是重心相对于支持面(或支持点)的位置:一个物体,它的重心越低,越是接近支持面,则稳定性越好。纸鹦鹉尾部别着的回形针起到了降低重心的作用,所以它就“站”在手指尖上了。当一个物体的重心是在物体支持面(点)的下面,那么,这个物体的稳定性就很强,加上金属丝和夹子的铅笔能够“站”起来就是这个道理。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8-18
科学教案[精]11-10
[优]科学教案11-11
(荐)科学教案10-31
实用的科学教案12-07
小班蛋科学教案07-01
小学科学教案11-16
小班科学教案03-31
中班科学教案01-08
大班科学教案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