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五年级数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数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教案1
活动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梯形面积公式求堆放时横截面呈近似梯形的物体的数量,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类似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经历感知、分析、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感悟数学文化的广袤与久远,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讲述:德国有位世界知名的数学家,名叫高斯(1777~1855)。他从小就很聪明,上学后不久,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题:把从1到100的自然数加起来,和是多少?当别的同学都在埋头苦算的时候,小高斯却早就得到了答案,得数是5050,这使得老师非常吃惊。你想知道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很快算出得数的吗?上完今天的数学活动课,你就会知道答案了。(板书课题:数学活动课)
[意图:课始,教师采用讲述数学家故事的方式引入,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态势投入到活动中来。]
二、直观演示,探究方法
1.基本练习。
图形
底
高
面积
平行四边形
6米
4米
梯形
上底8厘米
10厘米
下底12厘米
提问:计算多边形的面积时要注意些什么?梯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意图:基本题的练习,旨在唤起学生认知结构中多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储备,为后续活动的展开打好基础。]
2.探究方法。
出示右图:
提问:这是一位工人师傅砌的墙,它的形状近似于什么图形?(梯形)砖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下一层总比上一层多1块砖)
提问:你能算出这儿一共有多少块砖吗?
指名板演:3+4+5+6+7+8=33(块)。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出示和上图完全一样的图片,并将两个图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图略)。
提问:把这两面完全相同的墙拼起来,近似于什么图形?现在每层都有几块砖?有几层?现在看来,求原先的一面墙共有多少块砖,还可以怎样列式?
指名板演:(3+8)×6÷2=33(块)。
提问:“3”“8”“6”分别指这面墙的什么?为什么还要除以2呢?
再问:你发现最上层的块数、最下层的块数和层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砖的块数最上层块数+最下层块数)×层数÷2]
提问: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这个公式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很相似)
比较:刚才我们用两种方法求出了这面墙一共有多少块砖,还根据第二种方法得出了一个公式,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更简便些?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作为模型,可以求出堆放物体的横截面看起来是梯形,且每相邻两层之间的差都相等的物体的数量。像这样的应用在生活中还有很多。
[意图:通过直观演示与分析交流,引导学生感知方法的来龙去脉,较好地完成关于计算方法的认知建构。]
三、走向生活,解决问题
1、小明参观钢铁厂时,看到许多钢管堆成横截面近似梯形的形状(图略)。最上层有9根,最下层有16根,有8层。这堆钢管一共有多少根?
让学生数一数每层的根数,确定每相邻两层根数的`差都是1,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完成后,提问:你是怎样求一共有多少根钢管的?有把每一层的根数相加的吗?
2、一堆圆木,堆成横截面是近似梯形,最上层有9根,最下层有17根,而且每层总比上一层多一根,这堆圆木共多少根?
学生读题后提问:堆放的层数不知道,应该怎样求呢?
3、体育馆南一区最前排有8个座位,最后排有16个座位,后一排总比前一排多1个座位。体育馆南一区共有座位多少个?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
[意图:练习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方法,同时从中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拓展延伸,介绍历史
出示下面两道算式:
1+2+3+4+5+6+7+8+9
12+13+14+15+16+17+18+19
提问:你能快速地求出这些数的和吗?还需要一个一个地加吗?
学生计算后,集体交流方法与答案。
提问:你现在知道高斯为什么算得那么快了吗?
谈话:数学真奇妙,想不到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竟然可以算出一列数的和,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数学内在的本质联系呢?学生回答后,教师以算式二为例讲解缘由。(过程略)
讲述:其实,像这样的算式,数学家们把它叫做等差数列求和。什么是等差数列呢?也就是一列数中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总是相等的。我们再来看一些这方面的资料。
出示介绍古埃及、古巴比伦以及古代中国有关等差数列研究成果的短片。(内容略)
学生阅读材料后,教师提问:阅读了这段材料后,你有什么感受?
[意图:等差数列求和及其历史的引入,能丰富学生的认识视域,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使数学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心间。]
五、活动总结(略)
小学五年级数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发现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理解公式的形成,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实践能力。
2、通过对面积公式的探索,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转化”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发现、理解和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计算机软、硬件一套;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的长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标有上、下底和高及数据的一般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各一个。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一般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和剪刀。
教学过程:
一、迁移诱导,激发参与兴趣
1、启发学生回忆三角形的面积推导公式。
2、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二、实验操作,引导参与探究
1、转化
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学习。
独立拿出准备好的各种梯形,拼成学过的图形。
学生拼摆,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时给予点拨和鼓励。
2、观察
学生分组,结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观察、讨论。教师巡视,注意点拨。
板书如下:梯形面积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平行四边形的底 梯形是上底+下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 梯形的高
3、推导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注意点拨。
学生反馈,教师注意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调控。
板书如下:
平行四边形面积= 底 × 高
梯 形 的 面 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提问:计算梯形的面积为什么除以2?
三、反馈调节,巩固参与成果
1、引导实际应用,巩固梯形面积公式
2、分层训练,培养能力
3、发展提高,深化知识
【小学五年级数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教案】相关文章:
《梯形面积计算》说课稿11-10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教案09-12
《长方形面积计算》说课稿12-05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8篇04-07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6-24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说课稿07-19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5
小学数学教案11-04
小学数学教案(实用)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