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复习教案

时间:2024-04-20 10:48:0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生物复习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复习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物复习教案

  生物复习教案 篇1

  知识精华

  染色体的结构变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举例

  题例领悟

  例题:普通小麦是六倍体,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42条,指出下列各细胞的染色体数目(1)六倍体小麦的花粉()(2)六倍体小麦花粉离体培养发育成的植株()(3)六倍体小麦的胚()(4)六倍体小麦的胚乳()(5)六倍体小麦的珠被()

  A、21B、42C、63D、84

  解析:普通小麦是6倍体,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42条。花粉是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有21条染色体,因此(1)(2)答案为A。(3)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染色体数为42,答案为B。(4)胚乳是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来的,染色体数为:两枚极核(2×21)+一枚精子(21)=63,答案为C。(5)珠被为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2,答案为B。答案:A、A、B、C、B

  自我评价

  一、选择题

  1、用花药离体增养出马铃薯单倍体植株。当它进行减数分裂时,观察到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12对。据此现象可推知产生花药的马铃薯是()

  A、三倍体B、二倍体C、四倍体D、六倍体

  2、八倍体小黑麦配子中的染色体组数是()

  A、8B、4C、2D、1

  3、单倍体玉米植株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应是()

  A、16个B、10个C、8个D、20个

  4、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它的单倍体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是()

  A、1个B、2个C、3个D、4个

  5、下列关于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合子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

  B、由配子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无论有几个染色体组也只能叫单倍体

  C、单倍体一般高度不孕,多倍体一般茎秆粗壮,果实、种子较大

  D、单倍体都是纯种,多倍体等位基因至少有三个

  6、水稻的某3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3对等位基因控制。利用它的花药进行离休培养,再用浓度适当的秋水仙素处理。经此种方法培育出的水稻植株,其表现型最多可有()

  A、1种B、4种C、8种D、16种

  7、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可诱导形成多倍体植物,秋水仙素的.主要作用是()

  A、使染色体再次复制B、使染色体着丝点不分裂

  C、抑制纺锤体的形成D、使细胞稳定在间期阶段

  二、简答题

  8、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杂交育种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诱变育种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倍体育种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多倍体育种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是两个实验:(1)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未被传粉的番茄花蕾,其子房就发育成无籽果实;(2)用四倍体西(雌)与二倍体西瓜(雄)杂交,获得三倍体西瓜种子,种子萌发并长成植株后,用二倍体西瓜的花粉进行人工授粉,能形成无籽西瓜,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番茄果实的无籽这一变异_____________遗传。如果用这株番茄的枝条进行扦插,长成的植株上所结的果实为_______________果实。

  (2)三倍体西瓜的无籽这一变异______________遗传。如果用这株西瓜的枝条进行扦插,在长成的植株上,子房壁细胞含有______________个染色体。

  自我评价答案:

  1、C2、B3、B4、C5、D6、C7、C

  8、(1)基因重组(2)基因突变(3)染色体数目变异(4)染色体数目变异

  9、(1)不能,有籽(2)能

  生物复习教案 篇2

  1、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 理解DNA复制的含义。

  (2) 掌握DNA的复制过程。

  (3) 概述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对DNA复制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分析问题。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 让同学们认识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技术的进步在探索真理中的重要作用。

  (2) 让同学们明白不论哪种假说只有在通过实践检验并被证明是正确之后才能上升为科学理论。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DNA复制的条件、过程及特点

  (2)教学难点:DNA复制的过程

  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独特功能,把DNA的复制过程等重、难点知识编制成多媒体课件。将这些较难理解的重、难点知识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转化为易于吸收的知识。

  3、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

  新授课;观察法、分析法、谈话法和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5、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讲授] 首先请大家来看这一张图片(幻灯)

  [提问] 那大家知道这是一幅什么图呢?

  [回答] 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 舞动的北京”。

  [提问] 那接下来我要问这样一个问题(幻灯)如何将此会徽复制成两个一样的印章?

  [回答] 首先选一块相同的原料,请最好的雕刻师傅进行雕刻等等方案。

  [讲授]我们今天的学习的内容就与复制有关.来看一下题目 第3节 DNA分子的复制

  [板书] 第三节 DNA的复制

  (2)讲授新课

  [讲授] 通过上两节课有关DNA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及DNA的分子结构,我们先来复习一下DNA的分子结构。

  [幻灯] 1、DNA分子具有特殊的空间结构,也就是具有规则的()结构。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G与()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连接。

  [回答] 双螺旋 ;T; G; 氢键

  [讲授] 作为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不仅能够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还能传递遗传信息,遗传信息的传递就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那DNA是怎样复制的呢?它的复制与它的双螺旋分子结构有没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首先我们要考虑DNA是怎么进行复制的呢?即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幻灯)

  [板书] 一、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

  [讲授] 在学习之前我想请大家先阅读一下书上第52页关于DNA分子复制的推测的这段内容,这段内容主要是说沃森和克里克在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后,又发表了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假说,并提出了“半保留复制”这一概念。

  [提问] 通过刚刚的阅读,谁可以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半保留复制?

  [回答] DNA分子复制时,DNA分子的双螺旋将解开,互补的碱基之间的氢键断裂,解开的两条单链作为复制的模板,游离的脱氧核甘酸依据互补配对原则,通过形成氢键,结合到作为模板的单链上。由于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因此,这种复制方式被称做半保留复制。

  [讲授] 其实“半保留复制“只是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一种对DNA复制方式的假说,对于的DNA的复制机理还存在着很多不同的假说。另一种关于DNA复制方式较普遍的假说是“全保留复制“,既复制时DNA的两条母链会分开分别复制形成两条子链,之后两条母链结合恢复原状,新合成的两条子链彼此互补结合形成一条新的双链DNA分子。(幻灯)

  现在知道了DNA复制方式的两种假说,那DNA究竟是如何进行复制的呢?我们该以什么作为依据去分析判断呢?刚刚_同学已经为我们解释了什么叫做半保留复制.我也给出了大家全保留复制的概念。

  [提问] 那这两种复制方式新合成的子代DNA有什么不同呢?

  [回答] 半保留复制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会保留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而全保留复制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的两条链都是新合成的。

  [讲授] 根据这点我们只要区分亲代与子代的DNA就可以清楚的知道DNA的复制方式究竟是半保留的还是全保留的。科学家在1958年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设计了一个实验检验了DNA的复制方式,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实验是怎样进行的。(幻灯)

  [讲授] 科学家将先大肠杆菌放在含有15N标记的NH4Cl培养液进行培养,让其繁殖几代,提取此时大肠杆菌的DNA,接着将大肠杆菌转移到14N的普通培养液中进行培养,于细胞分裂一次时提取大肠杆菌的DNA,于细胞分裂两次时再提取一次DNA,最后将在这三个不同时期提取到的DNA进行离心,记录下离心后试管中DNA的位置。

  [提问] 大家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可以想到为什么科学家要用15N和14N标记的两种不同培养液来培养大肠杆菌吗?

  [回答] 大肠杆菌在培养液中会用到N元素进行的复制,从而15N,14N被标记到链上,而由于两者的密度不同,在DNA离心时导致沉降系数不同,使得DNA带分布在试管中的不同位置,由此可以判断出DNA的复制方式。

  [讲授] 我们来看一下经离心后DNA带在试管中的分布情况如何?比较三个试管中带的分布情况,第一次提取的DNA离心后分布在靠近试管底部的位置,第二提取的DNA离心后分布在试管的中间位置,而第三次提取的DNA离心后有两条DNA带,一条分布在离试管底部最远的位置,一条位于试管的中间位置。

  [提问] 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三条DNA带分布在试管中的不同位置?可以从DNA带的分布情况来判断DNA的复制方式是什么?为什么不是全保留复制?

  [回答] 如果是以全保留进行复制的话就试管里只会有上下两条带,不会出现中间带。

  [讲授] 来看下大肠杆菌DNA的半保留复制过程。先在15N标记的培养液中进行DNA复制,合成的都是15N标记的双链DNA,用15N15N表示,密度最大,所以离心后的DNA带最靠近试管的底部;后转移到14N的培养液中以半保留方式复制了一次,合成了只有一条链被15N标记的子代双链DNA,用15N14N表示,密度居中,位置也居中;接着再复制一次时新合成了两条DNA链都没有被15N标记的子代双链DNA,用14N14N表示,密度最小,也就离试管底部最远.

  其实这个实验证明了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

  [板书] 二、证明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

  [讲授] 那知道了DNA是以半保留复制方式进行复制的,下面来DNA复制的过程,在学习之前,先请大家阅读一下书上就第54页的内容,来回答这几个问题:

  [板书] 三、DNA复制的过程

  [幻灯] DNA复制的概念?

  [回答] 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提问] 那DNA复制的实质是什么呢?

  生物复习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主要讲述了细胞的增值、细胞周期、有丝分裂与无丝分裂,是以后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的基础,也为后面的细胞分化、细胞的衰老和死亡打下铺垫。本节课涉及到的内容与前几章所学的细胞器功能的知识融会贯通,进一步掌握以往的知识,有利于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生命现象,在教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节的核心问题如下:

  1.细胞问什么不能无限长大呢?

  2. 细胞通过什么方式增值?主要方式是什么?什么叫细胞周期?

  3.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生物学意义?

  二、学生分析

  因为高一年级的学生生物学基础知识很少,因此,要像对初学生物学的学生那样对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前五章学生对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展开,通过适当的策略使新知识融入到原有的知识网络中。虽高一的学生已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与综合思维能力,但本节内容确实抽象,估计学生对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的变化难理解,对于有丝分裂各个过程所出现的一系列现象,学生可能仍无法想象清楚,或无法将几个时期的事件串联成一条直链,因此,在教学中可用课件演示的方式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连续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令教学中充分体现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改理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细胞增殖的方式和意义。

  细胞周期的概念,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理解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

  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和总结发言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5)通过有丝分裂动画的展示培养观察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6)养成质疑、严谨、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2.教学难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

  3.学生学习重点

  (1)细胞为什么要进行分裂?

  (2)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是什么?

  4. 学生学习难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

  五、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

  1.对于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的实验。为了避免直接讲授学习,体现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目的在于让学生先探究,知道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明白了细胞分裂的必要性。

  2.对于较抽象的有丝分裂过程,采取多媒体展示动画直观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主动观察归纳,难点的突破采取以分裂过程为主线,学生归纳的方式进行。

  3.教学过程中,结合当堂巩固,使阶段性知识点得以巩固。

  六、教学思路

  SHAPE MERGEFORMAT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探究、讲述、讨论)------------------整理问题

  七、教学过程

  程序 要解决的

  核心问题 教师组织引导 学生活动 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目的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问题一:细胞为什么不能无限长大? 展示象与鼠的图片,讨论:象与鼠的个体体积差距很大,象的相应器官和组织的细胞是否比鼠的细胞大?二者个体差距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幼象到成象体积的变大是靠细胞数量的增多还是靠细胞体积的增大? 学生思考并回答:象与鼠相应器官或组织的细胞大小相似,二者体积差距大的主要原因是细胞数量的不同。生物体的生长是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的结果,但主要原因是细胞数目的增加。 借助课件通过熟悉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生探求答案的欲望

  恩,大家回答得很好,生物体的增大是由于组成的细胞增值,在生长,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细胞那么小,而不能再继续长大了呢? 积极思考,交流想法。 让学生自主地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 细胞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 组织学生讨论限制细胞体积的因素,引导学生思考。(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就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细胞核基本保持不变,如果细胞太大,细胞核的负担就会过重。 实验探究 教师指导 让学生明白细胞分裂的必要性 反面思考 既然细胞体积小,有利于物质运输,那么是不是细胞就能无限小?为什么?

  因为细胞内完成各项生化反应需要很多酶,每一项酶促反应占有50nm的空间,而每一个核糖体直径10—20nm。 不能,恩……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并提出问题(112--113页) 问题二:细胞通过什么方式增值?

  分裂的三种方式?

  细胞周期的定义? 讲解增值重要性——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

  (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

  快速浏览课本,结合问题,进行思考

  分裂

  有丝分裂、

  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3)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1)用概念图的方式告诉学生三种分裂的关系更加简单,便于掌握。

  2)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比如根尖分生区细胞、茎的形成层、表皮生发层等。 使学生对内容做一了解,为后续的讲解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细胞有丝分裂(植物为例)

  问题三: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是怎样的? 提问:课件播放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动画过程。

  提问:间期细胞内有哪些变化?

  教师强调此期进行重要的物质准备: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即染色体的复制。

  提问前期有何变化?

  口诀:膜仁消失现二体

  学生观察。

  学生会观察回答:细胞有一定的生长。

  学生观察回答:染色质缩短变粗,核膜解体,核仁消失,纺锤体开始形成 分步骤展示各期的动态变化。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加深学生对细胞分裂的理解。 提问:分裂中期所发生的主要变化有哪些?

  生物复习教案 篇4

  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2、举例说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3、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力;2、得高资料分析及数据处理能力。

  情感目标:

  养成关注健康、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情感。

  重点:

  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2、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难点:

  举例说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充分利用皮肤、黏膜等相关知识,分别说明三条防线的构成、作用、配以形象化插图,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教学时应从感性知识入手,根据认知规律组织数学。

  1、 学生准备预防接种卡

  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动画及视频资料

  板书设计

  第三节免疫

  一、人体的免疫功能

  1、三道防线

  2、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

  二、计划免疫

  教学后记

  1、对三道防线应做具体细致的介绍,多举事例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时间关系,练习做的不够多,应当注意。 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编号

  教学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问:

  1、我们的身边充满了病原体,为何我们仍能健康的生活?

  2、 疫苗是什么?为什么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

  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免疫》

  通过学习,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

  什么叫免疫?资料分析

  三道免疫防线述:一起来看一段资料(琏球菌)

  资料1:

  问: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细菌会很快死亡?说明皮肤有什么样的功能?回答

  问:皮肤所起的保护作用仅仅体现在杀灭病菌上吗?

  (阻挡病原体入侵)

  述:除了皮肤可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外,人体还有许多腔道(鼻腔、口腔、尿道等)与外界相通。

  问:这些腔道经常能接触到环境中的病原体,它们有相应的保护人体健康的机制吗?回答

  (腔道内表面黏膜--分泌杀菌物质,呼吸道表面汗毛-阻挡病原体)

  述:皮肤、黏膜以及呼吸道黏膜上的汗毛等,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

  资料2:或者人体免疫力下降(流感病毒经呼吸道侵入人体)

  问:如果皮肤不慎被划伤,病菌侵入了人体,人体又该做出什么样的防范措施呢?思考

  唾液中溶菌酶--杀菌(小狗舔伤口)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述:溶菌酶等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思考:1、皮肤受伤为何会红肿?2、伤口红肿为何会自然痊愈了?回答

  非特异性免疫问:以上这两道免疫防线是生来就有的,还是后在形成的?答:生来就有

  问:这两道防线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吗?答:不是

  述:那么这两道防线应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资料3

  特异性免疫述:水痘流行时,已经提前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安然无恙,而没有接种过的往往患病。

  问:为何接种过疫苗的人能抵抗病毒?(体内产生了抗体)回答

  述:这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抗体,什么叫抗体呢?阅读课本

  (抗体由淋巴细胞产生,淋巴cell是主要的免疫cell,免疫cell由免疫器官产生,免疫器官包括脾、扁桃体、淋巴结等)

  述:提到抗体我们又可以想到另一个相关的词--抗原

  问:什么叫抗原呢?(抗原,抗体示意图)

  述:由此可见,当侵入人体的病原体数量多、毒性强,前两道防线都抵御不了时,人体学有这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述:这样一种免疫方式和前两种方式不同,这种免疫是后天形成的,只对某一种特定病原体/异物起作用,称为特异性免疫。

  小结: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概念,两道防线)和特异性免疫(概念,第三道防线)

  问:为什么接种疫菌可以预防传染病?思考交流

  计划免疫述:正是由于疫苗有如此作用,所以我们应当有计划地进行疫苗接种,这就是计划免疫。

  (北京市儿童免疫程序表)

  述: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从出生起,就要有计划地注射一些疫苗以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问:我国卫生部规定,一岁以内的儿童要接种哪些疫苗?(P80)回答

  述:我国将每个的4月25日定为"全田儿童预防接种日"

  拓展1、免疫的功能2、练习完成练习

  生物复习教案 篇5

  一、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1.陆地水体类型

  (1)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目前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

  (2)分类

  按空间分布

  按循环周期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1)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来源。

  (2)冰川有储存固态水、输出液态水、以冰川融水补给其他陆地水的功能。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受冰川融水补给明显。

  (3)河流水与湖泊水、地下潜水互补;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链接·注意

  分析某一条河流时不但要用联系思维的方法考虑补给方式,还要考虑某一国家、大洲(含分区)的河流湖泊水文变化特征,即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来说,可以找出世界主要的大江大河进行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

  3.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1)概念: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相变化,外因则是太阳能和重力能的作用。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过程和环节构成水循环。

  (3)类型

  海陆间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生物复习教案 篇6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经过两年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很多生物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本章本节课内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本章节中通过探索验证酶的特性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酶的发展历程、特性、作用等都已经知道并理解。这些都与接下来的酶的特性紧密相关。也一定程度上反馈了上节课的上课质量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且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为指导。其次,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比如说加酶洗衣粉,学生都可能接触过,那么他们就会有很多问题出现了:加酶洗衣粉添加了什么类型的酶呢?酶在洗衣粉里是怎样工作的?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等等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学生会形成无意注意,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这方面下手,收集资料,增大信息量,活跃课堂气氛。再者,酶的生产应用的引入,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觉得生物对他们来说,不是只是抽象的某某技术,某某发现,某某科学家等等,而是贴近日常生活的,很常见的东西,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掌握了这个,那我是不是就相当于令人羡慕的科学家了呢?”这样,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为以后的择业多一个选择。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在这节课中,我打算先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酶的本质,作用。然后问大家一个问题:“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吗?”其次,给大家展示几张酶的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看大家反应,并尝试总结。再者,就用几个案例来一一说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2、本节课的生物学概念:

  酶的特性:酶特别具有的。与众不同的性质。

  酶的专一性:酶对所作用的底物有严格的选择性。一种酶仅能作用于一种物质,或一类分子结构相似的物质,促其进行一定的化学反应,产生一定的反应产物。

  酶的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

  酶的作用条件温和: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其代表是温度跟酸碱度。

  三、学习动机的唤起和保持

  1、通过提问一些看似跟学习无关的,其实大有玄机的问题。比如说:“你们家用什么牌子的洗衣粉?你们喜爱的牛仔裤是怎样子做成的呢?”当然,在众多的答案中,教师要绕回主题。

  2、展示一些能够引起注意的图片,比如说面包,啤酒。也能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也能激发他们的有意后注意等等。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3、教师的语言当然也要适当地调整,尽量使用贴近学生的,但又不失专业的语言。也一定程度上引起注意。

  4、可以尝试布置学生去查阅关于酶的资料,并综合汇报展示。

  四、落实课程目标

  本节课要实现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是: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案例分析:酶的特性

  收集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并加以分析运用了酶的哪些特性,再综合汇总,然后汇报。

  五、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2)能够准确说出酶的特性包括那个方面,并举例说明。

  2、能力目标:

  (1)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2)试图准确辨认酶在生活生产中(比如说某商品)运用了哪些特性。尝试搜集感兴趣的相关资料,汇总、分析、总结。

  (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虚拟实验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感受酶在生活中的应用,自然地形成酶在生活中应用多样,种类多样,但用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它的特性。也形成了一种观念:生物其实离我们很近,它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我们也可以当“科学家”。

  (2)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一个道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且也使学生养成好奇、勇于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科学探究精神。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酶的三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及其案例

  教学难点:

  1、酶如何“娇气”了?

  2、低温的时候酶失活了吗,为什么?

  七、课前准备

  1、教师课前收集相关资料,比如说酶的应用的图片,案例。

  2、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并加以指导。

  生物复习教案 篇7

  第一章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一、重点难点:

  1.认识显微镜的部分名称;

  2.如何在低倍镜下调焦并找到要看的物体;

  3.细胞各结构的功能;

  4.临时装片的制作和观察。

  二、知识点

  1.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光线用来调节光

  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又称粗调):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又称细调)。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2.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

  3.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4.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5.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一手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玻片的边缘,另一只手拿纱布将玻片放在两层纱布之间,用食指和拇指夹住轻轻擦拭,用力要均匀。

  6.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水要适量,水滴太小容易产生气泡或干涸,影响观察,水滴太大容易溢出载玻片而污染显微镜。

  7.细胞壁只起支持和保护作用,是不具有生命活动的,而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则是生活着的。

  8.植物体是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植物体从小到大是体内细胞增多和增大的结果,而不是水和养料堆积增多使植物体长大的。

  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一、重点难点:

  1.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

  2.植物体、动物和人体的结构层次。

  3.细胞的分化。

  4.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知识点

  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2.几种组织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具有一定形状,能够完成多种功能的结构才能够满足植物体某一方面生命活动的需要,这样的结构叫做器官。

  3.植物体基本结构的层次:细胞一组织一器官一整体。

  4.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5.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6.动物或人体内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了系统。

  7.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第二部分形形色色的植物

  第一章种子植物

  一、重点难点

  1.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采集植物和制作腊叶标本。

  3.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4.了解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5.松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特点。

  二、知识点

  1.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种器官;种子不裸露,外面有果皮包被。

  2.采集和制作实验标本需要注意的问题:⑴要清楚采集不同植物的方法:高大的乔木、灌木需采集有花或果实的带叶枝条;小的草本植物需采集带花或果实的植株,连根掘起,并清除泥土和杂质。⑵整理采集到的植物时,要展平枝叶(少数叶、花的背面朝上),平铺在吸水纸上。⑶压制标本时,要勤换纸,放在通风处阴干。⑷固定标本时对于比较细的部分,可直接用胶水固定,但一定不能太多;对于比较粗大的部分,可用刀片沿标本较粗的部位在台纸上切出一对对的小纵口,分别将小纸条从台纸的正面切口处穿入,将标本缚紧,并在台纸的背面将纸条两头粘紧。

  3.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根、茎、叶都很发达;种子是落露的,没有果皮包着。

  4.松树的根系十分发达;茎杆高大、粗壮,这样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叶呈针状就尽可能的减少了松树体内水分的散失。所以能适应干旱、贫瘠的陆生环境的特点。

  5.裸子植物对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绿化环境、净化空气和减轻噪声污染等具有的重要意义。

  6.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是应用广泛的建筑材料;可以供工业和医药上使用。

  第二章孢子植物

  一、重点难点

  1.铁线蕨的生活习性及与其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的特点。

  2.铁线蕨的生殖过程。

  3.葫芦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特点。

  4.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5.水绵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6.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二、知识点

  1.蕨类植物的地上部分不是茎,而是它的复叶;地下部分是地下茎和根。

  2.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3.铁线蕨生殖过程的剪贴图:铁线蕨→孢子囊→孢子。

  4.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孢子囊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只是在夏天生殖时可见到,当孢子萌发时可形成原叶体。

  5.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6.苔藓植物的植物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有茎、叶的分化,但茎很细小,叶又小又薄,如葫芦藓、墙藓;另一种没有茎、叶的分化,植物体只是扁平的叶状体,如地钱。

  7.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8.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9.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10.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11.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

  12.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第三部分被子植物的生活

  第一章种子的萌发

  一、重点难点

  1.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2.解剖、观察种子结构的技能。

  3.探究种子的成分。

  4.对探究种子的成分的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地分析。

  5.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

  6.种子萌发为什么需要这些条件。

  二、知识点

  1.

  2.

  3.

  4.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是根据种子里子叶的数目的不同来区分的。有无胚乳并不是区别这两个概念的标准,具有胚乳的双子叶植物(如蓖麻、番茄等)和一些无胚乳的单子植物(如慈菇、泽泻等)。

  5.在烘烤干燥的小麦种子时,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的方法: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四分之一处;手持试管夹的长柄;试管口应略微向上倾斜且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别人;试管壁要均匀加热;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当管壁出现水珠时,应将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免因水滴流到试管底部而引起试管爆裂。

  6.烘烤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种子就会发生碳化,碳化的部分往往粘在试管壁上,不易清洗掉。

  7.在做淀粉的浆液遇碘变蓝的实验时,一定要把淀粉浆液加热,因为淀粉中包括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种,直链淀粉容易溶解在热水中,当其形成粘性较低的溶液时,遇碘才呈现蓝色,加温的目的是使直链淀粉能够更好地溶于水,从而使显色反应的效果明显。

  8.影响种子萌发的外因,即温度、水分和空气。

  9.低温使种子内的物质转化处于停顿状态;缺水则使种子内的营养无法被胚所利用;空气太少影响了种子的呼吸,从而不能提供给种子足够的能量。

  10.有完好胚且外界条件适宜的种子才能萌发,而即使是外界条件充足,种子本身的胚被破坏了,种子也不能萌发,这说明种子的内部条件也是必需的。

  11.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12.胚的各部分将生长发育成植物体的哪些器官。

  第二章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

  一、重点难点

  1.根的组成和根系的概念及根系的种类。

  2.须根系与不定根的关系。

  3.根尖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4.识别根尖各部分细胞结构特点。

  5.根尖的生长、发育与根生长的关系。

  6.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7.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是根的功能之一。

  8.合理施肥原理和无土栽培技术。

  二、知识点

  1.根主要是有主根、侧根和不定根之分的。这三种类型的根,主要是从其发生部位来划分的。

  2.主根是由胚根生长发育而成根;侧根是在主根生长到一定长度时,在主根上生出的许多的分枝根。这种根与主根一般呈一定的角度生长。侧根可以再生侧根,反复分枝,如菜豆幼苗的根。还有一类根可以在茎、叶、老根或胚轴上生出,这种根叫不定根。如:小麦的根系绝大多数是由不定根组成的。

  3.主根比较长而粗,侧根比较短而细,主根与侧根有明显的区别,这样的根系就叫做直根系。一般双子叶植物的根系都是直根系。

  4.根系主根不发达,主根生出以后不久就不再继续生长了,另在原来胚轴的部位和茎的基部生出许多不定根。像这样主要由不定根组成的根系,叫做须根系。须根系中,主根与不定根在粗细、长短和大小上是没有区别的。一般单子叶植物的根系都是须根系。

  5.植物的根系有向地生长的特性——向地性;还有向水性和向肥性。根系地下分布的深度甚至可以超过地上主茎的高度。

  6.根尖分成四部分,即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

  7.根冠是由许多薄壁细胞组成。它的外层细胞因为当根在土壤中生长时不断地受到磨擦损伤而脱落,在根冠附近的生长点细胞不断进行细胞分裂,来补充因磨擦而损伤的根冠,使根冠始终保持一定的形状和厚度。

  8.分生区一般全长约1~2毫米,大部分被根冠包围着,是产生新细胞的主要地方。属于分生组织,能使根尖细胞数目不断增加。细胞排列紧密,壁薄、核大、质稠。

  9.伸长区:位于生长点和根毛区之间,长度约为几毫米。伸长区细胞逐渐伸长,细胞中液泡开始加大,细胞质和细胞核逐渐被液泡挤到细胞边缘。

  10.根毛区:根毛区也叫成熟区。因为此区的细胞已停止生长,属于成熟的细胞。根毛是由一个表皮细胞形成的。

  11.导管是由死细胞构成的,它与茎、叶中的导管是相通的。这样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就可以沿着导管输送到植物体各部。

  12.植物细胞可以吸水,也可以失水;细胞吸水或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细胞液的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吸水,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

  13.根毛细胞吸水以后,水分逐步渗入到根表皮以内的每层细胞,最后进入导管,再由导管输送到茎和其他器官。

  14.不同植物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量是不同的,同一种植物随着生长期的不同,对无机盐的需要量也不同。

  15.无土栽培是指不要用土壤或用其他物质(如砂石)代替土壤,根据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来培养植物。

  第三章有机物的制造

  一、重点难点

  1、叶片的结构,叶片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叶片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3、光合作用的概念(包括产物、场所、原料和条件)

  4、光合作用的实质。

  5、光合作用的意义以及种植农作物时要合理密植。

  6、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

  二、知识点

  1、总结:表皮细胞排列紧密,无色透明,细胞外壁上有一层透明不透水的角质层。这样的表皮有什么用呢?功能:这种结构既有利于透光,又可防止叶片过多的散失水分,对叶片还有保护作用。因此,表皮属于保护组织。

  2、表皮上有什么特殊结构?看图指出表皮细胞之间有一些特殊细胞两两成对,其中每一个半月形的细胞叫做保卫细胞,一对保卫细胞之间的孔隙,叫气孔。气孔是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保卫细胞控制气孔的开闭。

  3、栅栏组织:接近上表皮,细胞呈圆柱形,排列较整齐,含绿色颗粒较多。

  海绵组织:接近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较疏松,含绿色颗粒较少。

  叶肉细胞内部的许多绿色颗粒结构是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等多种色素,它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4、叶脉主要是由两种细胞构成的管道组成的。导管是由一些中空、横壁消失的细胞连接成的长管,这些细胞是死细胞,导管具有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功能。筛管也是由一些管状细胞上下连接而成,在细胞上下连接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叫筛孔,这些细胞是活细胞,筛管是运输有机物的通道。:叶片的结构有哪些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特点?

  5、表皮透光保水,气孔可进行气体交换;叶肉含大量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脉可运输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物质。

  6、光合作用的公式:

  7、从实质上说,光合作用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转化:

  8、食物中的各种有机物,都是直接或间接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成的。不仅如此,自然界中的各种有机物,包括我们熟悉的棉、麻、糖、橡胶等,也都是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提供的。

  9、光合作用是生物界食物的、能量的和氧气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存、繁荣和发展的基础。在农作物种植技术上,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增大单位空间的叶总面积,以提高光能利用的效率。合理密植和立体高效种植,可以将植物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最优化组合,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第四章有机物的分解利用和水分的散失

  一、重点难点

  1、呼吸作用的概念

  2、呼吸作用的过程

  3、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4、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5、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6、蒸腾作用的意义。

  二、知识点

  1、植物进行呼吸时,吸入体内的氧,能使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有机物分解的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在有机物分解的过程中,原来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就会逐步释放出来。有机物分解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部分用于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的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的需要,一小部分能量转变成热散发出来。

  2、植物体吸收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呼吸作用的公式为: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3、呼吸作用最重要的生理意义就是为植物体进行各项生理活动,提供不可缺少的动力。植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和运输,有机物的制造和运输,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等等,无一不需要能量。任何活细胞都在不停地呼吸,呼吸的停止则意味着死亡。

  4、呼吸作用还为植物体内其它有机物的合成提供原料。如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直接产物,淀粉在呼吸过程中形成的中间产物,可以转变成蛋白质和脂肪。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呼吸作用过程中通过中间产物可以互相转变。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是依赖于光合作用生成的;而光合作用的进行,所需的生活动力又是经呼吸作用才能释放出的。因此,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相互依存的两个生理过程。

  5、根的呼吸作用有利于根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所以,栽培作物和种植花卉,要使土壤保持疏松,空气流通,应当注意及时进行松土。农田淹水以后必须及时排涝也是这个道理。

  呼吸作用进行时,不仅会使贮存的种子、瓜果中的有机物的含量减少,品质下降,还会因温度的升高而发生霉烂,因而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贮藏蔬菜、瓜果和种子时,要保持低温或充加二氧化碳,来降低呼吸强度,延长贮藏时间。

  6、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主要在叶片进行。

  7、叶肉细胞中的水分除了很小一部分参与植物体内各项生命活动以外,绝大部分变成水蒸气,通过气孔散发到大气中。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可以调节蒸腾作用,使植物体内经常保持着适当的水分。

  8、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促进根吸收水分;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由于植物具有蒸腾作用,大面积的森林可以增加大气湿度,使天空云量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起到减轻干旱、调节气候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进行大面积地植树造林。

  第五章营养物质的运输

  一、重点难点

  1、芽的概念,芽的种类。

  2、芽的基本结构和伸展过程。

  3、顶芽发育和侧芽发育的辩证关系。

  4、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5、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6、年轮形成的原因。

  7、茎的输导功能。

  8、保护树皮的意义和茎的贮藏功能。

  二、知识点

  1、芽有许多种类,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名称也不一样,如:按着生位置区分,可分为顶芽、侧芽;按将来发育成什么分,可分为叶芽、花芽、混合芽。

  2、叶芽的基本结构包括:生长点、芽轴、叶原基、幼叶和芽原基。

  3、生长素多集中在顶芽等生长旺盛的部位,并能往下运输。在含量微少时会促进植物生长,含量稍多就会抑制植物生长。一般情况下顶芽生长素含量少生长快,侧芽生长素多生长慢或停滞。这就叫做顶端优势。当顶芽去掉后,生长素往下运输的量减少了,侧芽处生长素含量降低,顶芽对侧芽的抑制解除,侧芽开始生长,并能发育成侧枝。

  4、

  木本植物茎

  草本植物茎

  维管束组成

  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

  韧皮部、木质部

  维管束排列

  呈筒状

  散生在薄壁细胞中

  茎的加粗

  可以逐年加粗

  不能逐年加粗

  5、年轮是木本植物茎横切面上的同心轮纹。每一个同心轮纹是木本茎在一年中形成的木质部。因为形成层的活动受季节的影响,春夏季所生木质部色淡而宽厚,细胞大,壁薄,称春材(早材);夏季至秋季所生木质部则色深而狭窄,细胞小,壁厚,称秋材(晚材)。当年春材与秋材逐渐过渡,组成一轮,而春材与次年秋材之间,界线分明,出现轮纹。年轮线只指春材与次年秋材之间的分明界线。根据树干基部的年轮数,可推测出树木年龄。

  6、茎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里的导管向上运输的;而叶里制造的有机物,是通过茎的韧皮部里的筛管运输的。

  7、茎除了有输导作用外,还有贮藏作用,比如甘蔗、马铃薯、藕等植物的茎就贮藏了大量的有机物。

  第六章开花结果和营养繁殖

  一、重点难点

  1、花的结构,雌蕊和雄蕊的组成和作用。

  2、开花的一般习性,影响开花的因素。

  3、传粉的两种方式。

  4、虫媒花和风媒花的特征以及人工辅助授粉的意义。

  5、受精和双受精的概念及过程。

  6、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7、植物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整体性。

  8、利用茎进行的营养繁殖。

  9、组织培养的概念、原理和在生产实践上的意义。

  二、知识点

  1、花的基本结构包括:花托、花萼、花冠、雄蕊(花药、花丝)、雌蕊(柱头、花柱、子房)。

  2、花蕊是花的最重要的部分。雄蕊的花药中有花粉,当花开后,花粉落在柱头上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雌蕊的子房中的胚珠才能发育成种子,而整个子房就发育成果实。所以雄蕊和雌蕊是花的重要结构。

  3、开花是指:花的各部分成熟后,花被(花萼和各种植物一生中开花的次数是不一样的。一、二年生植物,生长几个月后就开花,一生中只开一次花。多年生植物要到一定的年龄才开花;

  4、环境中的温度和光照是影响开花的两个主要因素。有些植物需长日照和高温才能开花,如莲和某些豆科植物;有些植物需高温暗光才能开花,如晚香玉、紫茉莉;有些植物需短日照和低温才能开花,如菊花、大丽花;冬天开花的梅和水仙所需要的温度更低,光照更短。

  5、借助昆虫传粉的花应该叫——虫媒花;借助风力传粉的花应该叫——风媒花。虫媒花与风媒花在结构上有各自的特点:花的蜜腺产生花蜜可以招引昆虫;各种小花组成的花序,形成较大面积的鲜艳的颜色也是招引昆虫的一招;枣花虽然没有鲜艳的花冠,但枣花蜜甘甜如饴,使昆虫蜂拥而至;。风媒花一般小而不明显,花被很小或退化,不具鲜艳的颜色;无香味和蜜腺;花丝细长,易为风吹摆动,散布花粉;每朵花产生的花粉粒多、小而轻,外壁光滑干燥,适于被风吹走。

  6、花粉落到柱头上,受到雌蕊柱头上粘液的刺激,就开始萌发,生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花粉管里有两个精子。花粉管伸长后到达胚珠,从珠孔伸进去。随后,花粉管顶端破裂,两个精子移动出来,就开始了受精的过程。

  7、受精就是精子与卵细胞融合的现象。而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的现象,叫做双受精。双受精是被子植物所特有的现象。

  8、受精后花的变化:花冠和雄蕊凋落,柱头和花柱凋落;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果实和种子由此形成。

  9、植物体是一个整体:从结构上看,相邻细胞间由胞间连丝互相联系着,维管束贯穿于六种器官之中;从功能上看,六种器官的生理功能是密不可分的,营养器官的生长与生殖器官的生长是互相依存的。

  10、植物体依靠营养器官(如:根、茎、叶)进行的繁殖,叫做营养繁殖。营养繁殖之所以在生产上被广泛利用,就是因为它有利于保持植物的优良性状,加快繁殖速度。

  11、营养繁殖的的种类有:用茎繁殖,用枝繁殖,用叶繁殖。而利用植物的茎进行营养繁殖是最常见的。其方法有:扦插、嫁接和压条。

  12、培养在人工配置的营养物质上的外植体,可以经过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如继续培养,可以形成试管苗,进而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这种技术就叫做组织培养。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即植物体的任何一个细胞,都有分化并发育成完整植物体的能力。

  生物复习教案 篇8

  1教材分析

  1、1教学地位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节在全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减数分裂是细胞增殖知识的延续,尤其与有丝分裂间的比较和图形辨析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之一。另外,减数分裂是三大遗传定律发生的细胞学基础,对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的理解是学好遗传和变异的的关键

  1、2重点、难点分析

  这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减数分裂的过程,尤其对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分析和理解是教学的核心内容。这节课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本概念多而集中,理解难度大、易混淆,如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概念。第二减数分裂中连续进行了两次分裂,又复杂又抽象,以往的有丝分裂相关特征容易干扰新知识的构建。第三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即分离、自由组合及交叉互换等,多种变化交织在一起,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2教学方法

  2、1设计思路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美国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是一系列精心为学习者设计和安排的外部事件,这些事件用于支持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 在这节课中,教师将教学目标分解成不同层次的任务,将教学内容设置成环环相扣的问题,并且提供相关的知识背景,创设出良好的探究氛围,层层深入地展开教学:从新课的导入到减数分裂概念的自主学习,一直到精子形成中三个环节:探究减数分裂过程→“做” “议”结合学习各期变化→变式练习,实现知识的重建改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习路线的设计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主动获得知识的快乐和骄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2、2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

  这节课以传授生物学概念原理为主,因此设计的探究活动并不是完全开放的,而是针对减数分裂中的重点内容进行的部分探究活动。首先是在初步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后,让学生利用模具(用彩色塑料纸和子母扣制作,较教材中的橡皮泥制作的染色体更能体现染色体以及染色单体的关系和动态变化,而且可以保存较长的时间)探究减数分裂的大致过程,以加深对减数分裂本质的理解;另外,在掌握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后,让学生利用染色体模具探究

  精细胞染色体组成的类型, 以突破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和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的难点。探究活动中鼓励学生充分想象,大胆猜测,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的评价以鼓励为主。学生通过亲手用模具进行探究活动,不仅增加了感性认识,更获得了知识,加深了对减数分裂的理解。教师通过设计探究活动,为学生铺设了符合知识发展规律的思维轨道,有利于新知识的构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精子的形成过程来理解并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及过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及捕获有效信息、分析并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地使用专业术语来描述生物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活动,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

  4学法指导

  设疑导学,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减数分裂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协作,自主学习的习惯;点拨导议,启发学生观察减数分裂的变化过程,使学生学会从知识的发生过程入手,从已掌握的'知识出发去分析、推理、概括、总结的基本学习方法。

  5 教学过程

  引起注意,告知学习目标

  复习有性生殖和有丝分裂的内容,提出问题:

  1、举例说明什么是有性生殖?

  2、展示部分动物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态图片,使学生对有性生殖细胞有感性认识。提问:这些生殖细胞是如何形成的?会不会与体细胞一样进行有丝分裂呢?以果蝇为例,,请学生观察配子、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及数目关系,得出配子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引导学生推导配子是经过何种分裂形成的?

  学生回忆相关知识,分析并推导,若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再经过受精作用染色体会加倍,将无法保持物种的稳定,从而推翻假设。

  在复习的基础上揭示矛盾。一方面促使学生知识迁移来解决新问题;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新目标的兴

  3教师介绍减数分裂的发现史,激发学生学习减数分裂的兴趣。

  初步学习减数分裂的概念

  要求学生阅读减数分裂的概念,从中找出发生范围、发生时期、特点、结果四个要点,来全面了解减数分裂的特征。

  学生自学减数分裂的概念,通过分析要点,初步了解减数分裂的相关特征,达到了大纲中要求的“识记”水平。

  要求学生学习概念时善于利用要点,来帮助理解和记忆,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以上的概念,提出问题:

  1、“染色体复制一次”是在哪次分裂的间期进行的?

  2、“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每次各是什么结构的分离?

  3、“子细胞染色体减半”保留的是怎样的一半,与受精作用及维持上下代遗传的稳定有何关系?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设疑引趣,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出学生渴望认知的状态,为学生探究减数分裂的过程作好心理准备。

  探究精子的形成过程

  教师交代精原细胞的有关知识,创设探究背景。

  精原细胞:

  每四名学生组成一组,材料:自制的染色体模具(用彩色厚塑料纸剪成染色体形态,两种颜色纸表示同源染色体,用子母扣制成着丝点,可将两纸片连接表示姐妹染色单体。)

  染色体模具可以使抽象的结构具体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变得简单、容易操作;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动手探究的兴趣。

  设疑导学,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知识

  ①存在:哺乳雄性动物精巢的曲细精管;

  ②增殖方式:有丝分裂(染色体组成与体细胞相同)

  在教师引导下,对精子形成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探究:

  根据精原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如图所示,从组内桌上堆放的染色体模型中挑选出一套精原细胞的染色体,说出挑选的理由并总结染色体特点。

  生物复习教案 篇9

  总体设计指导思想:

  本节课突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课堂教学设计将科学研究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试验验证——得出结论)作为本节课的教学主线,以求向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方法。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级中学课本生物必修2第3章第3节。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是遗传学的基本理论。“DNA的复制”一课,在联系DNA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DNA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DNA的复制与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以及后面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生物进化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好这一课时,对于学生深刻认识遗传的本质是非常重要的。

  重点:

  DNA复制方式的发现虽是选学内容,但对学生学会科学探究以及科学的思考方法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把它作为探究的重点之一,但在知识层面上不作为重点。

  难点:

  DNA复制过程完成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功能,对DNA复制过程的研究,蕴含着对科学研究过程的分析方法教育;DNA复制的过程具有微观、动态、连续、抽象的特点。因此,DNA复制的过程既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DNA双螺旋结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将要从分子水平来探讨生命的本质,属于肉眼看不到的抽象知识。因此学生们学习时会感到困难,所以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以外,还应通过启发式教学,设置一定的量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培养他们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了解科学家对DNA分子复制方式的推测;

  (2)理解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3)掌握DNA分子复制所需的条件及复制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求知、讨论交流、激发独立思考、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DNA复制的学习,探索生物界丰富多彩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教法、学法设计

  1、教法设计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课时利用导学案,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结合讨论、探究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引导,从知识的发生过程入手,把教材中的科学活动过程充分展开,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试验验证——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索精神,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强化素质教育。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2、学法设计

  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简单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课时通过设疑导学,指导学生自主探索DNA复制的方式和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协作、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点拨导议,启发学生思考、分析科学家的试验,概括、总结出正确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总结的基本学习方法;通过展示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具

  1、多媒体课件

  2、导学案(附后)

  教学程序设计

 一、设置问题情景,引入课题

  利用陈佩斯和其父亲陈强的漫画引入,为什么孩子与父亲在很多形状上相似?

  学生自然答:父亲把自己的遗传物质传给了孩子。

  再问:父母的遗传物质消失吗?

  生答:没有。

  引导,怎么才能保证父亲与儿子多都有?

  生答:复制一份

  那么DNA是怎样进行复制的?复制的结果子代和亲代的一摸一样吗?我们通过这本节的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出示导学案,了解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对DNA复制方式的推测

  提出问题。DNA的复制方式怎样?

  学生自学,完成导学案的“自主学习”。

  展示学生的自学结果。

  生物复习教案 篇10

  第一单元世界地理概况

  提纲挈领

  1.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2.世界气温和降水的水平分布规律及主要气候类型。

  3.世界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4.世界人口的增长及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的分布、世界面积大国及领土。

  第一节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巩固夯实基础

  一、世界海陆分布大势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1%,陆地占29%。

  分布特点: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在任何半球,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

  各大陆的'形状都是北宽南窄,略呈倒三角形。

  某些大陆还南北对称,某些大陆的东部边缘被一连串的岛屿群环绕,形成向东突出的岛弧。

  二、世界陆地

  1.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概念

  一般把面积广大而完整的陆地叫做大陆,陆地被海洋分成大大小小的许多块。面积较小的陆地称为岛屿。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称为半岛。

  世界最大的陆地是亚欧大陆。

  世界最小的陆地是澳大利亚大陆。

  生物复习教案 篇11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学习目标

  (1)说出中心法则的发展历程,明确中心法则——遗传信息流向的途径:

  ①从dna流向dna(dna自我复制);②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转录和翻译);③从rna流向rna(rna自我复制);④从rna流向dna(逆转录)。

  (2)举例说明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3)举例说明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及对生物性状的精细调控。

  2.学习建议

  1.本节主要介绍了中心法则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两部分内容,在“中心法则”的学习中,可充分运用教材中的“资料分析”,探究中心法则的提出和完善过程。

  2.关于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的内容,比较复杂,也较抽象。学习过程中要从遗传现象的实例入手,分析其本质原因,归纳总结三者间的关系。运用两类遗传现象的实例:一类是豌豆的圆粒与皱粒、白化病和侏儒症等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或激素的合成来控制细胞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另一类是类似囊性纤维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等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结构蛋白的合成,从而直接控制性状。最后得出结论: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再通过“人的`身高”等事例,了解多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以及环境对性状的影响等知识。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1982年科学家发现rna可复制

  b.1957年科学家发现疯牛病是一种结构异常的蛋白质引起的

  c.1965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d.1970年科学家发现逆转录酶

  2.揭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传递一般规律的是()。

  a.基因的遗传定律b.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c.中心法则d.自然选择学说

  3.囊性纤维病的实例可以说明()。

  a.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b.dna中某个碱基发生改变,生物体合成的蛋白质必然改变

  c.基因通过控制激素的合成,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d.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4.甜豌豆的紫花对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共同控制,只有当同时存在两个显性基因(a和b)时,花中的紫色素才能合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种性状只能由一种基因控制b.基因在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上是互不干扰的

  c.每种性状都是由两个基因控制的d.基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5.遗传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长翅果蝇幼虫正常培养温度为25℃,将孵化后4~7d的长翅果蝇幼虫,在35~37℃处理6~24h后,得到了某些残翅果蝇;这些残翅果蝇在正常环境温度下产生的后代仍然是长翅果蝇。此实验不能说明()。

  a.环境条件的改变可以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b.控制长翅果蝇的基因的表达受温度影响

  c.基因控制生物体性状时受环境影响

  d.翅的发育过程经过酶的催化作用

  6.当克里克提出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后,人们又通过科学研究对中心法则进行的补充包括()。

  ①dna复制②rna复制③蛋白质的复制④转录⑤逆转录⑥翻译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⑤d.①④⑤

  7.下列有关细胞质基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细胞质基因存在于所有的细胞器中

  b.细胞质基因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c.细胞质基因能进行半自主自我复制

  d.细胞质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只能通过母亲传递给子代

  8.观赏植物藏报春,在20~25℃的条件下,红色(a)对白色(a)为显性,基因型为aa或aa的藏报春开红花,基因型为aa的藏报春开白花。但是,如果把开红花的藏报春移到30℃条件下,虽然基因型仍为aa或aa,但新开的花全是白色的,这说明()。

  a.基因完全决定性状

  b.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c.基因型相同,环境条件改变,性状一定改变

  d.每种植物在环境条件改变时都能开多种颜色的花

  9.在豌豆粒中,由于控制合成淀粉分支酶的基因中插入外来dn_段而不能合成淀粉分支酶,使得豌豆粒不能合成淀粉而变得皱缩。此事实说明()。

  a.基因是生物体性状的载体

  b.基因能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c.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生物性状

  d.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来控制生物性状

  10.下列各项中,属于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是()。

  ①人类的白化病②囊性纤维病③苯丙_尿症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1.下列各项中,不是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是()。

  a.mrnab.核糖体c.trnad.内质网

  12.下列关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很多情况下一个基因决定一个性状

  b.有的情况下多个基因决定一个性状

  c.有的情况下一个基因决定多个性状

  d.生物体的性状不会受到环境影响

  13.逆转录过程的发现对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来说是()。

  a.完全否定b.毫无意义

  c.补充和更加完善d.彻底完善

  14.导致囊性纤维病变的根本原因是()。

  a.cftr基因缺失3个碱基b.cftr蛋白结构异常

  c.支气管中黏液增多d.细菌繁殖,肺部感染

  15.同一株水毛茛,_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在水中的叶,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形态。下列各项中,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a.水上部分只含有控制形成宽形叶的基因

  b.水下部分只含有控制形成窄形叶的基因

  c.水上部分既含有形成宽形叶的基因,也含有形成窄形叶的基因

  d.基因相同则性状相同,基因不同则性状不同

  二、非选择题

  16.(__年江苏省高考题)艾滋病(aids)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能导致艾滋病的hiv病毒是rna病毒。它感染人的t淋巴细胞,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使患者死于广泛感染。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该病毒进入细胞后,能以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合成,并整合于人的基因组中。

  (2)整合后它按照原则进行复制,又能以为模板合成,并进而通过过程合成病毒蛋白。

  (3)如果将病毒置于细胞外,该病毒不能繁殖,原因是。

  17.已知甲、乙、丙三种病毒,它们的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过程如下图。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三种病毒的遗传物质依次是:

  甲;乙;丙。

  (2)过程3、10表示;

  过程6表示;

  过程1、4、8、11表示;

  过程2、5、9表示;

  过程7表示,此过程需要有的作用。

  生物复习教案 篇12

  教材内容分析:

  《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按照遗传学的发展顺序,在学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和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说明科学家是先通过类比推理,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后通过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作出解释,最好实验验证,来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假说演绎法的理解和应用。

  学情分析:

  在学完必修1有丝分裂和必修2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及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后,学生对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中基因的行为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位本章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类比推理法在课本中没有明确的概念,在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在生活中学生也会常常无形之中用到,所以要求学生运用类比推理法,说明基因和染色体之间有明显的平行关系,进而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具有可行性,但是具体收集依据和分析时,教师最好引导学生,以此降低难度。在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中学生对于假说演绎法虽然说已经了解了,但还达不到灵活应用的程度,所以教师在讲述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中要及时灵活的引导学生回顾孟德尔是怎样思考的,这实际上在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中,再次巩固了假说演绎法,并且学生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尝试独立灵活运用此方法的,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新课程标准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加大主体的参与课堂教学的力度,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任务。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当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重走科学家的探索思路,体验创造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提高能力的方法,同时也是树立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科学家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平行关系的发现。

  2、说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3、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1、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通过摩尔根的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造就学生务实的科学作风。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科学研究需要大胆质疑,勤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教学难点?

  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三、教学方法

  采用导入式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设计

  根据新课程理念,重点突出两点:一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示萨顿和摩尔根在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中做出的贡献,以及他们缜密思考的研究方法。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根据学案要求进行分组,给小组回答问题提供评价标准,由学生主动探究讲授本节课的知识。由学生自主完成探究和发现的过程,在探究科学之旅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在本次教学中,首先在课前给学生留下了预习作业,按照作业要求给学生分成指定小组。小组分工合作学习,推举中心发言人。老师设计导学案,学生会按照导学案的要求主动完成学习任务。

  不足之处:学生反映时间不够,预习不充分。

  2、课堂教学情况:学生首先按分好的小组做好,每10个人为一个小组。桌子围在一起,学生面朝黑板。教师做好导学要求,将各小组需要解决的问题列出:

  第一小组: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基因的行为变化。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总结:第一组发言人能准确地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替换为染色体完成此题。学生能在黑板准确画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图像。

  第二组:对比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和基因的.行为,两者共同的地方?(提出萨顿假设)

  小结(完成表格)

  ? 染色体 基因 在体细胞中的存在方式 -------------存在 ------------存在 来源 一个来自-----、一个来自------- 一个来自-----、一个来自------- 配子中的数目 是体细胞的--------- 是体细胞的---------- 传递中的性质 ? ? 在上图中,请用“基因在染色体上”来解释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总结:因为学生经过提前预习,所以本小组有两位同学将此题完整答对。学生虽然答对了,对于两者的平行依据应当还没有清晰直观的认识,所以这时教师用ppt课件及时给出下图

  SHAPE MERGEFORMAT SHAPE MERGEFORMAT

  SHAPE MERGEFORMAT

  第三组: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总结:此问题是考察学生技能的问题,本小组多数同学能总结出假说演绎法以及选对了实验材料。

  第四组:用孟德尔的方法去分析摩尔根的实验,还有那些现象是解释不了的?摩尔根当时提出了什么问题,做出了什么假设?(介绍果蝇染色体)

  总结:该小组能回答此问题有些缓慢,语言表达不太流畅。

  果蝇杂交实验图解分析,学生独立探讨的难度较大,老师结合ppt,边讲解边和全班学生一起探讨。

  【师】与孟德尔实验作类比,讲解摩尔根实验。比较相对性状(显、隐性性状)、实验过程。

  P?红眼(雌) × 白眼(雄)

  ↓

  F1 ? 红眼

  ? ↓(雌雄个体相互交合)

  F2 红眼(雌雄) 白眼(雄)

  3?: 1

  【生】推测摩尔根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实验比较。

  【师】提出问题:为什么F2 白眼全部是雄性?

  生物复习教案 篇13

  巩固夯实基础

  一、全球变暖

  1.表现: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0.6-0.9℃。

  2.人为原因: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等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加上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3.影响

  (1)引起海平面上升,对低地国家和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2)引起世界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导致各地经济结构的'改变。

  4.防御措施

  (1)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

  (2)采用新能源。

  (3)保护森林,植树造林。

  (4)要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二、臭氧层破坏

  1.原因:人类大量使用消耗臭氧的物质。如使用冰箱、空调时释放出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上升到平流层后,通过光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加。

  2.危害: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使全球变暖。

  3.解决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加强国际合作。

  三、酸雨的危害

  1.定义:一般把pH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

  2.成因:工厂、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这些酸性气体在大气中缓慢氧化,分别形成硫酸和硝酸,随雨、雪等落到地面,形成酸雨、酸雪、酸雾等,统称酸雨。

  生物复习教案 篇14

  复习重点:

  1、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人口增长对生物圈的影响

  3、严峻的环境问题

  4、人类发展和生物圈的关系

  5、保护生物圈的对策和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练习

  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重点知识归纳

  1、人口增长过快:地球上人口的承载能力大约是80亿。

  2、和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问题主要有:酸雨、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增强、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土壤污染。

  3、酸雨:形成原因:工业生产中燃烧煤和石油等会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它们在空气中被氧化,进而形成硫酸和硝酸,随降雨落到地面。

  范围:pH小于5.6的雨水。

  危害:刺激人眼和呼吸道,影响农作物生长,影响鱼类和水生生物生长,腐蚀建筑物、雕塑等。

  4、臭氧层破坏:臭氧层具有吸收紫外线的能力,破坏后,紫外线直接照射地球,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加,也可能对人眼造成伤害。

  5、温室效应: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能阻挡从地球表面辐射到宇宙空间的热量,从而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的现象。(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却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有利的)

  6、水污染:指污染物排入水体,使水和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其中生物的.组成发生变化,降低水体使用价值。污染物有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和生活废水。

  7、噪声污染:种类有交通噪声、工厂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和家庭生活噪声。

  8、土壤污染:大量施用农药污染了土壤。

  9、垃圾处理的方法:焚烧、填埋、堆肥。

  10、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玻璃)、不可回收垃圾(果皮、菜叶、剩饭菜)和危险有害垃圾(废电池、废灯管、过期药品)

  二、重点习题讲解

  1、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下列名词与环境污染有关的是()

  ①酸雨②臭氧空洞③白色污染④温室效应⑤赤潮⑥潮汐⑦噪声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⑥⑦C.①②③④⑤⑦D.①②③④⑦

  分析:和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问题主要有:酸雨、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增强、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土壤污染等。而赤潮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学家认为,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大家知道,有毒物质进入海洋时,会造成环境污染,危及海洋中动植物的生存,但是,大量涌进海洋的废水之中、并不都是有毒的东西,有些还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要素、如氮、磷和碳等,若这些营养盐过于丰富,这时就出现了"富营养化"现象,过多的营养物质会使藻类、鞭毛虫等生物繁殖得很快,就这样赤潮生物进行了爆炸性的繁殖,这些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后,就会把海水"染"红。赤潮来临时,鱼类常常大批死亡。由以上分析可知:选项C正确。

  2、判断:平常下的雨也是酸性的,所以也可以称为酸雨。

  分析:错误。只有PH值小于5.6的雨才称为酸雨。

  3、判断:能够吃到野生动物或者能够使用野生动物做成的用品,说明自己很有品位。

  分析:错误。野生动物的存在丰富了动物的物种资源库,物种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吃野生动物或者使用野生动物做成的用品,说明这个人愚昧无知,根本不是有能力的表现。

  三、练习

  1、选择题

  (1)目前,我国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 )

  A、焚烧 B、填埋 C、堆肥 D、ABC三项都正确

  (2)下列哪种气体可以造成酸雨危害()

  A、二氧化碳B、一氧化碳C、二氧化硫D、氮气

  2、填空

  生活垃圾一般分为三类:

  垃圾,如

  垃圾,如

  垃圾,如

  3、连线

  水污染工厂排放的浓烟

  大气污染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污水

  土壤污染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产生的噪声

  噪声污染向农田施加大量的化肥

  答案1、(1)D、(2)C、2、可回收,废纸等;不可回收垃圾,如果皮等;危险有害垃圾,如废电池等3、水污染连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污水;大气污染连工厂排放的浓烟;土壤污染连向农田施加大量的化肥;噪声污染连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产生的噪声。

【生物复习教案】相关文章:

《复习1》教案06-27

《复习5以内的数》教案09-15

汉语拼音复习教案合集8篇10-26

生物说课稿03-02

生物教学设计 04-07

生物教学反思04-03

生物说课稿优秀04-17

生物教学总结05-23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04-09

生物求职信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