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9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促进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年、月、日计时法。
教学难点:
计算一年内有多少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2小时=()分60秒=()分60分=()小时
二、新授。
1、课题:认识年、月、日。
提问引入:我们以前学过了一些时间单位,如小时、分、秒,谁知道还有哪些时间单位?
引入年、月、日,并板书课题。
问:谁知道一年有几个月?
2、认识年历。
师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年历。
教学生学会看年历,并且指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回答问题:一年有几个月?
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各有几天?
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
分别找出:儿童节、元旦、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妇女节的月、日,说出今年这些节日是星期几。
用铅笔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自己生日是几月几日,说出那天是星期几。
3、认识平年和闰年。
问: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吗?(出示几张不同年份的'年历)
使学生明确: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3页有关平年、闰年的那段文字,了解确定闰年的方法:教师讲解:经过科学家的测定,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大约是355天6小时。用公历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是闰年。如1984、1988、1992年都是闰年。
强调:通常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公历年份中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下列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6051840190219441955
21001976198719942400
4、学会记大月与小月的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第45页《单价、数量、总价 》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初步理解并掌握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数量关系式。
2、初步培养运用数学语言,术语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基本数量关系,会求单价、数量及总价。
教学难点:
单价、数量、总价实际意义的建构。能运用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数量关系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超市情景图。
2、这是哪里啊?我们刚刚过完了哪 个节日啊?在国庆的时候,很多超市都有大降价的活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些商品。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单价、数量、总价
1、从这些商品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2、生反馈。
3、我们观察一下这些商品的信息,它们都是1份商品的价格。
这里的1份可以是1包、一瓶、一套……
4、在国庆假期中小胖和他的小伙伴们都趁这个降价的好时机去超市买了自己喜欢的商品,想知道他们买了什么吗,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小胖买了什么?(3包薯片)
他买了几份?(3份)
谁来帮他 算算3包薯片总的价格?(5×3=15元)
你为什么想到用乘法?(1包5元,3包就是3个5所以用乘法。)
几个几用乘法。
5、(出示表格)看来我们的小伙伴在国庆 节期间买了不少的东西。
观察一下这张表格,你能不能给一份商品的价格、几份、总的价格起一个简短好记的名称,和你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一份商品的价格可以叫单价,几份可以叫数量,总的价格可以叫总价。)
6、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单价、数量、总价(揭示课题)
7、谁再来说说什么是单价。
(二)探究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
1、认识了单价、数量、总价之后,请你观察一下表格中,每一行的单价、数 量、总价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2、小结:单价×数量=总价(板书)
3、在国庆假 期的时候,不仅超市有促销活动,体育用品商店也有大减价的活动,热爱运动的小胖当然不会错过这么好的机会,那他在购物的时候又会遇到什么数学问题呢?
羽毛球1个7元,35元能买几个?谁来帮小胖解决,说说你的算式?
(35÷7=5(个))
你为什么想到用除法做?
(因为要求35里有几个7。)
这里的35,7,5分别表示什么?
谁来帮小胖解决第二个问题?
观察一下这两组算式,单价、数量、总价之间还有着怎样的关系?
小结:总价÷单价=数量
4、小胖在回去的路上碰到了小巧,小巧想知道一个篮球多少元?
小胖为了考考小巧,他是这么回答的?谁来帮小亚解决?
(140÷2=70(元))
你为什么想到用除法?
(2个篮球的单价是一 样的,也 就是把140平均分成2份。)
平均分成几份我们用除法算。
观察一下这两组算式,单价、数量、总价之间还有着怎样的.关系?
小结:总价÷数 量=单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单价、数量、总价,通过我们的探究,我们发现了这三者之间的三个数量关系式。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三、练习巩固
现在就让我们用新学的知识来练一练
请你们同桌两个人相互说一说这两题。
1、 说一说
1)橙汁每瓶4元,一箱10瓶共几元?
2)每箱橙汁40元,5箱共几元?
在第一题中,1箱10瓶的价格是总价。
在第二题中,1箱橙汁40元是单价,在不同的题目中,单价和数量是会变的,同学们一定要看仔细了。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购物的时候,常常要用到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式,现在就让我们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问题吧。
2、解决问题
1)、一块巧克力的售价为8元,买6块这样的巧克力需要多少钱?
2)、1千克苹果的售价为9元,45元可以买多少千克这样的苹果?
3)、小巧用800元买了2台同样的英文电子词典,这种英文电子词典的单价是多少钱?
3、选择合适的条件。(手势表示结果)
(1)一箱可乐45元,( )可乐多少元?
A、5瓶 B、5箱
(2)( ),买8条毛巾要多少元?
A、每条毛巾10元 B、每箱毛巾300元
揭示:单价与数量要相对应。
4、学校购置了一批体育器材,了解到的信息如下:
羽毛球:30个,每个6元 跳绳:每根8元,共160元
乒乓球 :10个共20元
单价、数量、总价中,只要知道了其中2个量,我们就能求出第三个量。
5、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在购物的时候还会带给我们不少的好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做做购物小帮手。
4元/杯 18元/组 买6杯怎么买?
促销:买3杯送1杯 买8杯怎么买?
5、小亚在超市里买了一些学习用品,可是不小心把发票弄脏,你能算出笔记本每本多少元吗?
物品名称 单价 数量 金额
笔记本 2本
钢笔 12元 2支
合计 60元
四、总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采撷 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因此,课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们亲自到超市购买一种所需的物品,并且了解这种商品的价钱,以及购买了多少和一共用的钱数。课上,把学生从生活中自己搜集到的这些细息写到黑板上,再让学生解答。由于这些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学生的兴趣极高,这就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 铺垫。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要求独立的意识。因此,在课堂上应把内容放手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在本节课上,我并没有简单地把数量关系告诉学生,而 是让学生找找黑板上的这些题有哪些相同点,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出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本节课上,我精心设计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内容,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练习中更加深刻地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如:“让学生用40元钱,购买水果。”购买多少,购买几种,全由学生自己做主,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样,既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的培养。
这节课虽然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在教学方法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留给学生合作交流地机会和时间明显不足,学生真正投入的有思维碰撞的讨论不多,对学生的评价还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还不能以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不同的评价。
总之,通过对本节课的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兴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第一单元
第一课我爱我的家
教学目标:
1、懂得人人都有自身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2、通过讲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
3、通过学习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温暖,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教学难点:
了解家庭的过去,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课程准备:
1、教学课件
2、家庭日常生活照片和一些老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听曲《可爱的家》,让大家猜猜这是什么曲子,会唱的一起唱。
2、听教师朗诵一首诗歌:《我爱我家》
3、同学们,你们都有自身的家,你们是家庭的一份子,在家庭的关心照顾下健康生长,你们爱自身的家吗?现在请我们的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身的家。
二、认识自身的家庭
1、让两名同学出示照片(家人合照或家居照),向大家介绍自身家的家庭成员和家居环境。
2、谈话,让学生明白到家人各有特点,每个家庭也各有特点,不同地区,人们的家居和生活习惯也各有不同。
三、你什么时候最想家
1、看图说说这些人在干什么,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他们为什么想家。
2、说说你什么时候最想家,为什么?
四、有家感觉真好
1、看照片评价照片中的小孩有一个什么样的家。
2、教师给学生介绍自身也有一个温馨的家,以和家庭的基本情况,谈谈自身对家庭爱的一些体会和具体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小朋友是在家人的关爱下生长的。
五、我爱我家
1、请学生用彩笔在教材上画自身家居的外观或内景,或者把家居的特点和自身在居室里的一些活动。
2、展示个别同学的作品,并让他说说怎样美化自身的家居。比方,自制一张剪贴画,贴在墙上;将零乱地房间收拾干净、整齐。
3、同学们各抒己见:我们应该用什么行动去爱我们的家?
六、讲讲我家历史上的小故事
1、教师先讲讲自身小时候的故事或自身家长小时候的故事。
2、让学生将自身的调查情况在小组或班级中汇报,也可以将找到的照片和实物向大家做介绍。
3、交流一下调查后的感想。谈一谈,自身从中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4、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七、也谈我的烦恼。
1、教师:家庭是温暖的,是我们快乐生长的摇篮,是我们避风的港湾,但是在实际的家庭生活中,不少同学也会遇到过大大小小的“家庭中的烦恼”,现在,请我们的同学说说心里话。
2、让学生自身谈谈与家长发生的矛盾,通常是怎么解决的。大家互相交流解决矛盾的经验。
3、教师设置三种选择,学生先选其一,并说明自身选择的理由:爸爸妈妈爱我,我也爱他们;爸爸妈妈有时对我不好,我还是爱他们;爸爸妈妈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他们。
4、选读一位学生的习作,宣读。
八、小结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行动来爱我们的家和我们的家人吧,愿我们的家庭生活更加温馨、更加美满!
第二课、我们的学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自身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和学校与自身生长的关系。
2、通过观看学校的橱窗、展板、专栏、学校特色角等,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的同时,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
3、通过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和全校师生取得的各种成果,形成为学校感到骄傲自豪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发生“我也要为校争光”的愿望。
4、初步了解一些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学校,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对学校的认识和对未来学校的神往。
二、教学重点
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和学校与自身生长的关系。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
教学难点
从学校文化中,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发生为校争光的愿望。
三、活动准备
1、收集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的'照片,学校的展板、专栏、文化墙、学校特色角等的照片,以和过去和现在本校校舍的照片或图片。
2、收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学校的照片。
四、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
1)播放歌曲《学校中的喜悦》
2)提问:听了这首歌,你知道歌中的意思是什么吗?你们喜欢学校的生活吗?
(二)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
1)看图片,了解学校开展了哪些活动。
2)说说自身参与学校活动的纪念品,回忆自身参与的学校活动,如入队时的照片,参与活动时的照片,竞赛中获的奖,春游时买的小纪念品,活动后写的日记,上课时画的图画,制作的美术作品。
3)讲一讲对自身印象最深的学校活动。
(三)学校文化探秘
1)将学生实地了解到的本校的学校文化写成一个小报告。内容可以为“学校文化面面观”、“我最感兴趣的一角”、“我给学校文化的寄语”等几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学校设计这样的学校文化的用意是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从实际生活问题中体会连乘解题的意义。
2、掌握连乘递等式计算。
教学重难点:连乘的意义及计算
教学过程:
一、概念理解:什么是包装?(媒体演示)
板书:听盒箱
1、收集信息:从图中收集到哪些信息?
板书:4听1盒
2盒1箱两个条件
2、提出问题:装了3箱奶粉,一共有几听?
板书:?听?盒3箱
3、分析过程:
(1)先算什么?
(2)再算什么?
(3)说说你的理解:先算3箱里有几盒,在算有几听
板书:3×2=6(盒)6×4=24(听)答:一共装了24听。
4、练习:每层楼住3户人家,红星小区有2幢5层楼,一共居住了多少户人家?
分析:
(1)有哪几个量?板书:户层幢
(2)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生1:先算一幢有几户?再算2幢一共有几户?
板书:3×5=15(户)
15×2=30(户)说说你是怎样算的?生:2个15是30。
生2:先算一共有几层?再算一共有几户?
2×5=10(层)
10×3=30(户)
(另外2×3×5的方法没有学生提出来,理解上也有困难,教师可以不提)
5、小结:刚才学习的几道题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都有3个数量,都要分两步计算,都用乘法计算
6、学习“连乘”的表达:
(1)介绍(2)尝试
3×2=6(盒)3×5=15(户)
6×4=24(听)15×2=30(户)
7、计算
(1)观察什么计算顺序?生: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填空:
4×2×9 5×6×2
=()×9(8是哪里来的?)=30×()(为什么填2?)
=()=()
(3)试一试:(用递等式计算)3×3×2 2×4×4
三、巩固练习
1、计算:0号本上用递等式计算
3×2×5 5×6×2 2×4×8 6×1×8 3×3×7
2、应用题:
(1)一盒酸奶3元,一组有3盒,妈妈买了2组,一共需要多少元钱?
(2)一盒粉笔有10支,2盒装一箱,3箱一共有几支?
四、探究连除
(一)学习情景2:32听奶粉可以装几箱?
(1)解决这道题时需要什么信息?你又是怎么想的?
(小组讨论交流)
①比较与上一题的问题之间的区别:例1求总数,2已知总数。
②怎样想?把32平均分成几箱?
③先想什么?再想什么?
④用图示验证算的过程
(2)学生汇报:
先算32听可装几盒?32÷4=8(盒)
再算8盒可装几箱?8÷2=4(箱)
(3)这两个式子可以像连乘式子一样合并成一个式子吗?试着写一写,算一算。
①式子中32÷4算出的.是什么?再除以2表示什么?
②像这样连除的算式计算时该怎么做?
(4)小结:计算连除可按从左往右次序除。
(5)把“32”改成“24”请学生自己算一算。
(6)同桌互相说一说计算的过程与方法。
(二)学习连除计算:
(1)填空:
① 32÷4÷2 ② 72÷8÷3
=□÷ 2(8是哪里来的?)=9÷□(为什么填3?)
=□ =□
(2)计算:
① 81÷9÷9 ② 64÷8÷4 ③ 12÷2÷2
(三)拓展有关连除的应用
1、20减半,再减半,得多少?
2、学校总务处最近购买了很多物品,准备分发给各个班级:
(1)每班分到2盒毽子,每盒毽子有10只,二年级5个班级共分到几只毽子?
(2)总务处共买来50块抹布,学校共有5个年级,每个年级有5个班级。平均每班分到几块抹布?
五、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掌握了什么新方法?
检测练习:
1、用递等式计算下列各题(0号本)
4×2×6 3×2×9 2×5×7
64÷8÷2 36÷4÷3 48÷6÷4
2、一盒酸奶3元,一组有3盒,奶奶买了2组,共花去多少元?
2台织布机一天工作8小时,共织布48米,一台织布机每小时可织布多少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86页例5。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所学知识将若干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周长最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学会拼周长最短图形的策略,并计算出最短周长。
3.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拼成周长最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能计算出这时的周长。
难点:掌握拼周长最短图形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我们上节课研究了什么知识?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要怎么求?
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为什么乘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为什么乘4?
2.计算下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今天就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5。
1.阅读理解。
(1)默读例5,收集数学信息。
(2)反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何理解“最短”?(有几种不同的拼法)
2.分析与解答。
(1)拼一拼:将准备好的学具(16张正方形纸)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能拼出几种不同的形状?(小组活动)
(2)拼法反馈正方形:(一种)16=4×4
长方形:(二种)16=1×16=2×8
(3)画一画:怎样拼使周长最短?画图试一试。
(4)画法反馈:共有几种拼法?(三种)周长各是多少?
(5)拼法、画法对比:共有三种拼法,结论是否一致?哪个图形周长最短?
(6)你有什么体会与同学交流。
拼成正方形的.周长最短。
3.回顾与反思:只有这三种拼法吗?只有拼成正方形周长才最短吗?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86页做一做。
(1)求怎样最节省胶带,也就是要使捆的胶带最少?
(2)有几种捆法?先画一画,也可以捆一捆,再算一算。(引导出:只要画出12个边长是5的正方形的周长的捆法就行)
(3)反馈画法或捆法:12=1×12=2×6=3×4,三种。通过计算三种捆法的周长,发现12=3×4周长最短。
(4)将本题与例5比较。得出:
要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那么拼成正方形最短;不能拼成正方形时,拼成的图形越接近正方形,周长就越短。
2.练习十九第4题。
(1)独立完成。
(2)反馈:说说为什么这时贴的花边最少。
3.练习十九第5题。
(口答:(1)有几条路可以走?(2)哪条近?哪条远?为什么?)
4.练习十九第6题。
(1)尝试完成;(2)反馈演示,说理由。
5.练习十九第7题。
(1)独立完成;(2)板演齐练。
6.练习十九第8题。
(1)尝试完成;(2)反馈:第1问求什么?第2问如何理解“至少”,这时哪边靠墙?
7.练习十九第9*、10*题。
通过比较、演示或计算得出结论。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同学们分享?
【教学反思】
大胆让学生拼一拼,通过小组协作探索出各种拼法,并计算出周长。通过对比各种拼法的周长,得出哪种图形的周长最短。拼一拼,算一算是基础,比一比后发现规律是提升,是关键。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也在迅猛的发展。我们先进的社会,科技水平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领域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发?你们想了解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科技馆去参观。
二、探索新知
1、读题,求“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60÷2”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三、拓展应用
1、 60÷3 200÷5 240÷8 120÷4 560÷7 900÷3 180÷6 270÷9 2、一包糖共80块。分给2人,平均每人……人数平均每人分到的块数2 4 8
80÷2 =
你发现了什么?
3、这本书共170页,我已经看了90页。
⑴、还剩多少页每看?
⑵、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四、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3~5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
2. 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3. 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现实情境,探究计算方法
1. 整时段时间计算。
谈话:同学们,现在的电视节目内容是丰富多彩,精彩纷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喜欢收看什么电视节目?这个节目会播放多长时间?
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
谈话:在这张节目预报中,你会选择收看哪个节目?(让学生自由说一说)根据你的观察,你知道哪个电视节目播放的`时间比较长?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请继续观察,“六一剧场”是从什么时间开始播放,什么时间结束?如何计算“六一剧场”播放的时间?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经过的时间,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做好后在小组中交流想法,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计算思路。教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说一说算的方法,肯定学生不同的推算方法。学生的计算方法可能有两种,一种是用减法计算,16-14=2。(相机板书)另一种是推算,从14时到15时是1小时,从15时到16时又是一小时,所以从14时到16时是2小时。
2.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的时间。
谈话:同学们,从节目预报表中,你知道“金色童年”这个节目是什么时间播出,到什么时间结束?“金色童年”播放了多长时间?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组织学生集体讨论。结合学生思路,教师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出示课本例题中的线段图,引导学生观察,提问:图中是把1小时平均分成几份的?每份表示几分钟?开始的箭头和结束的箭头分别指向什么时刻?涂色的部分表示什么?你会计算从8时10分到8时40分这段时间有多长吗?让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学生一般会用减法计算,算式是40-30=10(分))
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些什么。
提问:每天的借书时间分成几段?你能算出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
学生独立算一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答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做法,说说思考过程。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指导学生看题,理解图意。让学生具体说一说题中有哪几个商店,它们的营业时间分别是怎样安排的。
提问:你们能估计出哪个商店的营业时间长吗?
算算看,每个商店每天各营业几小时?哪个商店的营业时间长?
3.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独立算一算。做好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做法和想法,集体讲评。
4. 做“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小星的睡觉时间分布在几天里?你会计算吗?让学生独立做题。做好后,组织学生说一说算法,鼓励学生思考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5. 做“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火车时刻表。提问:从这张列车时刻表上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运行”和“停靠”是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后指名口答。独立做第(1)、(2)两题,做好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集体反馈。
提问:从这张火车时刻表上,你还能知道什么?
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在班级里说说想法。
三、阅读资料,拓展知识
出示“你知道吗”的画面和文字,让学生读一读。谈话:阅读了这段文字,你了解到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谁能给大家介绍更多的知识?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查阅资料,多渠道地收集信息,把了解到的知识讲给同学听。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53页。
教学目标:
学生经历探究除法计算的验算过程,会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乘法验算除法。
难点:学会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
42÷2= 27÷9= 64÷2=
84÷4= 80÷8= 36÷3=
26÷2= 46÷2= 36÷4=
2.用竖式计算,集体订正。
二、互动新授
(出示情境图)提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毽子每个1 元,皮球每个 2 元,跳绳每根3元。)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1、教学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
提问:如果小明带了 3 6 元,他可以买多少根跳绳?
学生列式计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提问:你们算出结果对吗?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学生思考后回答。
回答预设:
(1)再算一遍;
(2)用乘法验算。买一根跳绳需要3元,买12根跳绳就是12个3元,每根跳绳的单价乘根数,应该等于总价钱。
引导学生尝试写出乘法验算的竖式。
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教师板书验算的过程。
2、教学有余数的除法验算。
提问:如果小明带了 6 5 元,可以买几根跳绳,还剩多少元?
学生列式计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提问:这个结果算得对吗?你能验算吗?在小组里交流。
集体交流想法:每根跳绳3元,21根是63元,再加剩下的2元,正好是65元。
提问:你能像前面一样试着用竖式表示你的验算过程?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验算竖式中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3、比较方法。
提问:没有余数的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时有什么不同?小组交流。
小结:在对除法进行验算时,用商乘除数,如果有余数,还要再加上余数,最后看看得数和被除数是否相等。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 1 题
学生独立完成。
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共同明确每组中两道题的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验算的方法。
2、完成想想做做第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除法验算时的注意事项。
学生交流。
小结:计算要细心,书写竖式时数位对齐,用哪一位数除商就写在对应被除数的上面,验算能提高我们计算的`正确率。
3、完成想想做做第 3 题
提示:要比较哪种树苗每棵贵些,可以先计算什么?(每种树苗的单价)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 4 题
出示题目,学生看图读题。
45个轮子可以装多少辆车?还剩几个轮子?要求的其实是什么?(是求 4 5 里面有几个4)
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
追问:可以装12辆车吗?
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余下的 1 个轮子,不够装一辆车,所以最多只能装11辆车。
5、完成想想做做第 5 题
学生读题,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评价。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过程: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笔算
65÷3=21(根)……2(元)
2 1
× 3
6 3
+ 2
6 5
验算
商×除数=被除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答:可以买21根跳绳,还剩2元。
列竖式计算时,第一步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写在被除数的
十位上面,第二步用余下的数与被除数个位上的数重新组合,再除以除数,商写在原来被除数的个位上面。可以用乘法验算除法。
教学过程:
在教学时,安排口算题,以为既然能口算了就必定能列竖式。其实能口算只是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要想把生活经验转变成数学经验,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尊重学生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学生单凭对着算式说算理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时通过各种操作能帮助学生非常形象地理解过程,让他们较好地理解每一步的算理,突破难点。学生单凭对着算式说算理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时通过各种操作能帮助学生非常形象地理解过程,让他们较好地理解每一步的算理,突破难点。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课本第7页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用连乘、连除解决数学小问题
2、熟练掌握连乘、连除的计算方法
3、培养数学化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4、将生活和经验世界的实际情节用数学模型表示,本课中“不同的组合”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一个载体。
教学重难点:连乘连除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分拆的方法计算 :5×19 (0号本)
2用递等式计算
(1)3×3×6
(2)42÷7÷3
2、直接说出得数:
24÷4÷2= 2×2×7= 15+6= 64÷8÷8= 25-17=
50÷10÷1= 6×6+4= 51-13= 8+7×7= 0×2×3=
二、探究“数方块”的多种方法
(一)学习P7主题图:“一共有多少块积木?”
1、观察:注意观察有几排?有几列?有几层?
引导学生说说准备怎样数一共有几块,然后配合多媒体演示,并配合简明清晰有序的板书,帮助学生理解。
板书:
(1)有2层,每层3×4或4×3 3×4×2 4×3×2
(2)有4排,每排2×3或3×2 2×3×4 3×2×4
(3)有3列,每列2×4或4×2 2×4×3 4×2×3
2、小组交流:
(1)要求一共有多少块积木?你是怎么想的`?看哪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2) 学生汇报,教师实物演示
① 1层是3×4或4×3,有2层。 (书本小胖的算法)
② 1排是2×3或3×2,有4排。 (书本小亚的算法)
③ 1列是4×2或2×4,有3列。 (书本小丁丁的算法)
3、算一算:P7/3 把书本上的三种做法补充完成。
4、比较与发现:比一比三个式子,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2×3×4
=6×4
=24(块)
4×2×3
=8×3
=24(块)
3×2×4
=6×4
=24(块)
生1:三个因数都相同、都是连乘、积都是24
师:通过练习我们发现,在连乘的计算中,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二)学习连乘中的交换:(拓展与提高)
(1)想一想,你能利用连乘算一算:5×7×2?
板书: 5×7×2 5×2×7
(2)计算:
① 6×2×3 ② 3×4×3 ③ 7×3×3 ④ 8×2×3
=2×3×6 =3×3×4 =3×3×7 =2×3×8
=6×6 =9×4 =9×7 =6×8
=36 =36 =63 =48
三、生活应用
1、学校教学楼有5层,每层6个班级,每个班级装2个电扇,一共有几个电扇?
2、学校共买来25个录音机,平均分给五个年级组,每个年级组有5个班级,问,平均每个班级可以分到几个?
四、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掌握了哪些新知识?
五、检测练习:
(1)0号本:用递等式计算
① 5×7×2
② 81÷9÷3
③ 9×2×5
④ 50÷10÷5
⑤ 2×4×7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分米、毫米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科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并关注了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通过实际测量,知道1分米、1毫米有多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二)难点。通过实际测量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三)教具、学具准备。米尺,卡片,吸管,铅笔,剪刀,测量单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温故引新。
1、观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
师:请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看看在这个数学故事中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数学思考?你有什么好办法?
2、回忆在测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师:你觉得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周老师带来了现场留下的脚印,谁来测量?
生:测量并汇报,这个脚印的长度是10厘米。
3、揭示“分米”。
师:10厘米还可以用另一个长度来表示,它就是——1分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米的认识。
师:你知道分米用字母怎么表示吗?
(二)认识分米(11:00之前必须结束)
1、在直尺上找出“分米”,揭示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现在请你拿出直尺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PPT 活动一:
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生汇报
师小结:借助直尺,同学们充分的感受了1分米的长度,如果要把1分米和10厘米用一个符号来连接,你会选择哪个符号呢?
师:很好!1分米=10厘米。
2、自主学习,进一步认识分米。
师:现在,我们对1分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请你拿出桌上的.吸管,估一估这根吸管的长度比1分米长,还是短?
师:现在我们就利用这根吸管来继续研究1分米。请看活动要求!
PPT 活动二:
估 估一估1分米的长度。
量 用直尺量一量,进行调整后剪下1分米长的吸管。
找 用1分米长的吸管比一比,量一量长约1分米或几分米的物品。
生汇报
师小结:在今后的估计中,这些1分米、2分米、7分米(分别拿出吸管、文具袋,指出课桌的高)的长度都可以作为我们估计的标准和依据。
3、发现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上学期我们还认识了米,那米和分米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试着在米尺上找一找,也可以借助吸管来研究。
PPT 活动三:
小探究
1米 ? 分米
生汇报
师小结:真棒!我们通过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用手指来比划1分米,还找到了生活中的1分米,相信同学们对分米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感受!
(三)认识毫米
1、通过“量一量”,揭示毫米。
师:请用直尺在测量单上“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生汇报
师:不是6厘米吗?铅笔的长度比6厘米长,但是又不到7厘米,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它就是刚刚——毫米,用字母来表示。
2、通过自学,发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一起对分米进行了研究,接下来请同桌之间用研究分米的方法,展开对毫米的独立学习吧!
PPT 活动四:
找一找 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
比一比 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
看一看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或几毫米。
想一想 1厘米=?毫米。
生汇报。
师小结:看来同学的收获可真多,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1厘米=10毫米。
3、通过摞卡片,感受毫米、厘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刚我们说一张卡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现在请你将3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3毫米,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3毫米,现在把5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5毫米,再用手摸一摸!如果同桌两个人把所有的卡片合在一起,这时候大约是——10毫米,也就是1厘米,用手指感受一下10毫米的长度吧。
师:现在请看,周老师吧20张卡片摞在一起,这就是?30张卡片呢?90张卡片呢?再添10张卡片就是?
师: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看来1分米就是10厘米,也是100毫米!看来1毫米实在是太短了!不细心都注意不到,所以,在测量时一定要认真仔细!
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并且在老朋友米和厘米的帮助下,发现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接下来就请你带着这些满满的收获,赶快帮黑猫警长找到偷吃红土的小象吧!
(四)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测量脚印
师:你觉得案发现场的这个脚印是哪只小象留下的?
生独自测量
师:看来确实是小象嘟嘟偷吃了红土,可是,你知道小象为什么要偷吃红土吗?
师:红土中有小象所需要补充的矿物质铜和盐,但是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不劳而获是不对的。
2、修改日记。
师:小马虎最近也学习了长度单位,他已经迫不及待的写了一篇数学日记,一起读一读吧!
今天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用70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过早饭去上学。来到学校,我坐在5分米高的凳子上,拿出7厘米厚的语文书准备开始语文课。
3、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师:这两个算式请同学们今天回家后想一想,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爸爸妈妈听!
1( )-9( )=1( ) 1( )-99( )=1( )
4、全课小结。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收获了很多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其实长度单位不只是我们现在认识的这四个,还有比米更长的单位,也有比毫米更短的单位,这些长度单位都等着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去探索、去发现!
(五)板书
分米、毫米的认识
米
1米=10分米 分米 d
1分米=10厘米 厘米 cm
1厘米=10毫米 毫米 mm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不同题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练习三第1题)。
6×7+4= 2×8+6= 7×9+5=
5×5+3= 3×9+7= 8×6+4=
2.提问: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计算顺序是什么?在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三第2题。
43×8= 7×44= 39×5= 75×6=
3×284= 9×263= 6×724= 355×8=
学生分组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连续三次进位的`题目,指名回答时要让学生说清楚千位、百位、十位各是几,是如何得到的。
2.练习三第3题。
(1)出示题目中条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小云有5本相册,每本96张照片;小兰有4本相册,每本126张照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云有多少张照片?
小兰有多少张照片?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三第4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5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5.对比练习(练习三第6题)。
13×3= 2×14= 24×2=
16×3= 4×14= 24×3=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道题,说一说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发现的?再动手计算。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生,你获得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课本第44页
教学目标
1、能够将有余数的除法应用于实际情节以解决问题。
2、会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地对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问题结果进行“进一”或“去尾”处理。
3、会正确运用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问题结果的不同处理方法,解答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应用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地对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问题结果进行“进一”或“去尾”处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引入: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是呀,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在动物王国里,小动物们种下的水果也获得了大丰收。看,它们正忙着包装呢,还准备选一部分送给它们的国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怎么样!
二、基本练习
1、解决小动物装水果的问题
看,小猴家桃子丰收了、小熊家柿子丰收了、小象家香蕉丰收了。
(1)出示三堆水果:桃子30个,柿子32个,香蕉27根,桃子每篮装5个,柿子每篮装9个,香蕉每篮装6根,看图,你得到了什么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得到:30个桃子,每篮装5个,可以装满几篮?
32个柿子,每篮装9个,可以装满几篮?还剩几个?
27根香蕉,每篮装6根,可以装满几篮?还剩几根?
(2)学生独立解决,指名汇报。
教师板书: 30÷5=6(篮)
32÷9=3(篮)……5(个)
27÷6=4(篮)……3(根)
2、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书写
(1)学生可能会出现单位名称出错的情况如27÷6=4……3,27÷6=4(根)……3(根)。质疑:你们看看,有什么问题?正确的应该怎么写?
(2)课件演示小象装香蕉的情景,进一步来说明商的单位是“篮”,余数的单位是“根”。
(3)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有什么想提醒的?
(4)小结:看来单位名称是跟我们解决的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小朋友们平时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根据题意正确书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板书:注意单位名称。
3、揭示课题
(1)比较:说说这三题有什么区别?
(2)揭题: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有时正好分完,有时分了以后还有剩余,这种情况就是我们这几天一直在研究的.有余数的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讨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板书课题:除法的应用
4、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我们一起来看这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27÷6=4(篮)……3(根),在这里27、6、4、3分别表示什么?
(2)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要注意什么?板书:余数小于除数
(3)练习□÷5 =6┅ ┅□,当除数是5时,余数可以是几,最大是多少?那被除数呢?□÷□ =□┅┅5,当余数是5时,除数可以是几,最小是多少?
(2)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又有什么想对大家说?
(4)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综合练习:合理选用策略解决问题
1、水果已经装好了,猴子们可开心了,它们提着6个篮子准备走了。可是小象和小熊就着急了,这剩下的5个柿子和3根香蕉该怎么办呢?
2、提出问题:32个柿子至少需要多少篮子?32根香蕉至少需要多少篮子?
3、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反馈:3+1=4(篮) 4+1=5(篮)
追问:为什么要加1,1是怎么来的?
5、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仅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问题,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取舍与安排。像这样剩下的水果还必须再装一篮,其实我们在乘船时、乘车时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
四、发展练习
1、4人坐一张长椅,47人至少需要几张长椅?
2、4个球装一个纸盒,83个球至少需要多少个纸盒?
3、每9张纸订一本草稿本,98页纸最多可以订几本作业本?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课堂检测练习:P44 2、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和思考,使学生更加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倍。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重点难点】
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正确解答有关倍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课件展示)
1.填一填。
2.想一想,做一做。
(1)鞋子的价钱是帽子的多少倍?
(2)围巾的价钱是帽子的5倍,围巾多少钱?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一第8题。
(1)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表示小丽和爸爸的年龄。从图中可以知道要求爸爸今年多少岁,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2)求去年爸爸的年龄是小丽的`多少倍,想一想,去年爸爸多少岁?小丽呢?怎样解答?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
(3)指名反馈,集体订正。
2.练习十一第9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1)如果黄珠子数量不变,是指黄珠子一直是8颗,不增加也不减少。要使红珠子数量是黄珠子的6倍,那么红珠子应该有多少颗?红珠子现在有54颗,要增加几颗还是减少几颗呢?
(2)如果红珠子数量不变,是指红珠子一直是54颗,要使红珠子是黄珠子的6倍,那么黄珠子应该是几颗?你是怎么想的?现在的黄珠子是6颗,应该增加还是减少几颗呢?
小组内讨论交流,可以画一画,算一算,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方法。
(3)小组代表汇报答案,集体订正,师做出评价,并进行归纳。
3.练习十一第10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边讲解,边画图表示(用○代替一个细菌):
每过1分钟,就由原来的1个变成2个,那么再过1分钟,这2个变成了多少个?再过1分钟,仍然是1个变成2个,那现在变成了多少个呢?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完成。
小组代表汇报方法和结果,师进行评定。
4.练习十一第11题。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帮助分析、理解题意,并提问:
(1)小熊有5个玉米,熊妈妈给小熊3个后,熊妈妈的个数是小熊的2倍,现在小熊有几个玉米?(8个)
(2)现在熊妈妈的玉米个数是哪个数的2倍?(8的2倍)(16个)
(3)求熊妈妈抱了多少个玉米是指熊妈妈原来的玉米个数,熊妈妈给小熊3个后才是现在这么多的玉米,那熊妈妈原来抱的玉米到底是多少个呢?
(引导学生说出16+3=19(个))
小组合作,逐步讨论该怎样解答,然后指名汇报答案,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例1、例2和“做一做”,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的数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两种读法读一个乘法算式。
3.使学生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6捆小棒(每捆10根),以及例2的图;学生准备6捆小棒(每棒10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教师每题读一遍,学生写得数,集体订正。)
6×4 9×3 5×3 9×7 7×3
8×5 7×5 4×8 6×8 2×9
2.指名回答问题。
(1)6个十是多少?
10个十是多少?
12个十是多少?
(2)8个百是多少?
10个百是多少?
12个百是多少?
3.先读数,再回答问题。
(1)40读作什么?它是几个十?
(2)800读作什么?它是几个百?
(3)1200读作什么?它是几个百?
二、新课
1.教学例1。
先让学生摆小棒,每堆摆2捆(每捆10根),摆3堆。在学生摆的同时,教师也在黑板上摆出来。然后提问:
“每堆有多少根小棒?”
“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加法和乘法)
“用加法怎样计算?”(20+20+20=60)
“用乘法怎样计算?”(20×3)“你能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思吗?”(每堆有20根小棒,一共有3堆,也就是3个20,列成乘法算式就是20×3。)
“20×3得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想:每捆是10根,3个2捆是6捆,也就是3个20是60,所以20×3=60。
教师可以结合叙述,在算式下面对照写出想的过程,如:
接着请两个学生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然后教学乘法的另一种读法。
教师告诉学生乘法的读法除了已经学过的一种外,还有一种,即20×3还可以读作“3乘20”。
齐读两遍。
2.做第1页“做一做”中的题。
第1题,教师先出示题目让叙述用两种读法读出3个乘法算式。可以先让几个学习好的学生做示范,然后把每个算式齐读两遍。接着再让学生口算这3道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20×4,订正时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然后再分别做200×4和20xx×3。做200×4时,可提醒学生:你能不能按照刚才学的方法想出怎样算?如果学生有困难,还可以启发他们想:200是几个百?2个百乘以4是几个百?必要时在200下面注明“2个百”。使学生明确:2个百乘以4是8个百,也就是800,所以200×4=800。 最后让学生做20xx×3。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第2题,让学生一栏一栏地做。在学生独立做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并及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订正时,指名说一说左边两栏的计算过程。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让学生在读乘法算式时用新学的读法读。
3.教学例2。
教师分步出示例2的图。先出第一组图。问:“这幅图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带着学生数出是300个。再出第二组图。问:“这组里面有多少个小正方体?”(300个)“现在有几个300了?”(2个300)类似地,出示第三、第四组图。最后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出乘法算式?”(300×4)“这个算式还可以怎样读?”(4乘300)“你能根据前面的计算方法,想出这道题该怎样计算吗?”可以让学生讨论。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
教学目标:
1. 探索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 理解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算理,能够正确地进行一位数与 两位数相乘 的不进位笔算。
教学重点:
1. 探索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并会用语言描述算法多样性。
2. 一位数与两位数乘法的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算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具准备:书本、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一. 复习引新
1. 出示:19×6= 3×12=
师:请大家选择其中的一题来算一算。
问:你是怎么计算的?
2. 小结:计算十几乘几时,只要把十几分拆成几个几加减几个几可以很方便算出结果。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乘法。
(出示课题: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
二. 探索算法
1. 出示:第16页的主题图
师:观察一下主题图,它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问:谁会列出算式?
3×42=?
师:这道题你们会计算吗?。
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
(1)3×42=42+42+42=126
(2)3×42=3×40+3×2=120+6=126
(3)3×42=3×50-3×8=150-24=126
(4)3×42=3×30+3×12=90+36=126
……
2. 师:真聪明!你 们想出许多方法解决新的问题,请你们来看看小巧的.算法,看得懂吗?
出示;小巧的算法
3×42=( )
3×40=( )
3×2=( )
( )+( )=( )
师:谁能说说小巧的计算方法?
把她的算法与你们刚才的算法比较一下,谁的方法更加好呢?
3. 练习
1) 模仿练习(16页的第1、第2排)
53×3= 71×6= 4×24= 3×28=
50×3=
3 ×3=
□+□=
师:说说你的算法。
问:在计 算一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时,都可以怎么想呢?
小 结:两位数乘数分拆成几十和几,分别与另一个乘数相乘,再将两个部分积相加,这样计算又方便又好。
2) 强化练 习(16页的第3、第4排)
师:请小朋友选择其中的两题独立的做一做。
11×7= 23×3= 9×58= 6×86=
三. 竖式的引入
1. 师:3×42=?不仅可以用我们刚才学的方法计算,还可以用竖式计算,你们看小丁 丁和小巧是怎样算的?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书第17页。
小丁丁:
3
× 4 2
6… 2×3
1 2 0 … 40×3
1 2 6
小巧:
4 2
× 3
6… 3×2
1 2 0 … 3×40
1 2 6
竖式中的6表示什么?120是怎么得到的?
师:乘法竖式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呢?小组讨论一下。
得到:a. 按数位对齐进行书写;
b. 一位数乘数分别与两位数乘数分拆得到的几十和几相乘;
c. 将两个部分的积合在一起得到 答案。
师:这与我们刚才的口 算方法是一样的。120就是40与3的积,6是2与3相乘的积,最后把两部分的积120和6相加得到126边介绍竖式一般写法,边板书
(1)一般把多位数的数放在上面。
(2)注意数位对齐。
4 2
× 3
1 2 6
(3)一位数分别与两位数的每一个数相乘,把积写在相应位置上。
总结
问:今天学习了什么?
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呢?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6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3-27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04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5-30
思想品德三年级上册教案06-11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总结03-06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11-09
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试题05-16
三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雨》说课稿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