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教案

时间:2024-06-16 13:03:2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伊索寓言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伊索寓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伊索寓言教案

伊索寓言教案1

  阅读目标:

  1、通过指导书的组成,让学生走进《伊索寓言》,喜欢读寓言故事,明白寓言故事给人的启示。

2、掌握读寓言故事的方法。

  3、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4、采用“班级读书会”的形式,促使个性化阅读与合作阅读的融合。

  教学准备:

  整班阅读《伊索寓言》这本书。

  教学过程:

  导入:

  前阶段,小朋友和老师共同读了一本书,叫什么名字?(学生回答)举起你们的书让老师瞧一瞧。(PPT展示阅读的过程资料)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伊索寓言》这本书!

  一、认识书的封面

  1、指导学生看书,从封面的文字上你得到哪些信息?

  A、这是一本好书:学生课外阅读经典大汇集

  B、这本书的作者是古希腊的伊索。 认识伊索的坎坷经历(PPT出示)

  课件出示伊索,我出生在希腊,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童年时期我是一个哑巴,只能发出奇怪的声音,用手势表达意思;再加上我长得又矮又丑,邻居都认为我是个疯子。但是我的妈妈时常讲故事给我听。

  母亲去世后,我就跟着曾照料过我的一位老人,离家到各地去漫游,因此听到了许多有关鸟类、昆虫和动物的故事。我们在一起过了

  好多年快活的日子。有一天,我我惊喜地发现自己已经可以说话了。我很喜欢讲故事,大家都喜欢听,我所讲的故事都收集在《伊索寓言》这本书中。

  A、你知道伊索的故事都是从哪里来得吗?

  c、这本书是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印刷的

  2、从封面的图中你知道是《伊索寓言》中的哪个故事吗?

  A、介绍《蚊子和狮子》的故事内容(学生述说)

  B、(PPT出示图片)看图说出故事名称(六个)

  二、认识书的扉页

  (扉页的内容和封面差不多)

  三、认识书的目录

  1、将书翻到第五页,这叫什么呢?(目录)

  2、那你们说说有这个目录有什么好处呢?

  3、你是怎样看《伊索寓言》的呢?

  A、按照页码顺序看: B、根据目录选择你喜欢的故事看

  4、你能说出你熟悉的三个《伊索寓言》小故事的名称吗?

  导入:

  同学们,你们读书真认真!真用心!能记住这么多的故事名,现在老师将带同学们细细的`品味《伊索寓言》这本书,它到底有哪些吸引人的魅力?

  四、学习《伊索寓言》(《一只麻雀的遗言》)

  PPT出示 (P184—185页)(《一只麻雀的遗言》)

  1、捉鸟人是如何对待麻雀的?

  2、哪些词语句子可以看出麻雀不想呆在鸟笼里?

  3、麻雀的遗言是什么呢?

  总结:《伊索寓言》是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

  引申:例如《狼和小羊》(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课文)告诉我们什么呢? 例如《狐狸和乌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课文)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导入 教师总结:有些故事的道理,小朋友可以在故事中找到,但有些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靠同学们自己去想一想哟!(引出下一篇故事《狼和公鸡》

  4、PPT出示 《狼和公鸡》(P31—32页)

  A、学生默读(带着问题读,ppt出示阅读要求: 大公鸡和谁讲道理?

  你认为大公鸡的做法正确吗?

  B、你觉得这个故事想告诉小朋友什么呢? (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

  教师总结:《伊索寓言》那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多么精彩!语言不多,却值得回味!难怪会成为世界经典之作。(大声朗读封面上得四个字: 经典阅读)。 导入:我们领略了《伊索寓言》的文字美丽,同时我们还学到了不少成语呢

  五、交流《伊索寓言》中的成语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PPT出示学习要求:同座位交换朗读,有不认识的字可以向你的同桌请教)

  2、个别汇报,教师及时纠正。(检查学习情况)

  六、指导学生认识书的前言

  1、PPT出示 (小朋友们,我们相信翻开这套经典的文学宝库,你们一定会被它深深地吸引住的。你们将发现世界史多么的丰富多彩,人类的知识是多么的广阔无垠)

2、编写这套书的人希望我们怎么做呢?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人民留给世界的一笔精神遗产。所以我们有必要去阅读,甚至是一读再读。

  (过渡:教师总结 是啊!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源泉。希望同学们有时间多看书。看什么书呢?)

  七、指导学生认识书的封底 、书脊

  1、认识书脊

  1、在这些全注音读本中你读过哪些?

  八、出示读书名人名言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冰心

伊索寓言教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每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能从中受到教育或启发。

  2.让学生了解寓言巧妙的构思和合理的想象。

  教学重点:理解每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每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第一循环

  导入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在灿烂的文学宝库里有,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体--寓言,它是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前两则。

  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每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能从中受到教育或启发。

  2.了解寓言巧妙的构思和合理的想象。

  自学质疑

  1.请你阅读课前导语和P159注释①,快速选记重要信息。

  2.轻声自读课文,了解寓言的内容。有生字、生词时及时查阅字典。

  3.默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投影或黑板显示):

  ①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②赫耳墨斯的“笑”有什么含义?

  ③雕像者的回答有什么表达效果?

  ④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4.引导学生反思:除了以上学习内容之外,你还有什么疑问?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在课本上。

  合作释疑

  1.提示学生:虚心请教小组伙伴,请他们帮助解决上面剩余的问题和其它疑问。

  2.提示学生:小组内交流对上述问题的.理解,修改完善自己的答案,准备展示。

  展示评价

  1.按预先分工,提示学生:每组号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其余学生认真观察各组展示。

  2.引导学生评价各组展示结果,最后老师打分,提醒学生边听边修正自己的答案。

  参考答案:①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②一个简单的“笑”,传神地写出了赫耳墨斯微妙的内心世界:嘲笑宙斯雕像价格低,讥笑宙斯不如赫拉,暗想商人会把自己的身价抬得很高,这正是他虚荣心的具体表现;③雕像者的答语,如烘云托月,造成文意陡转,给人以巨大的反差,讽喻之意暗喻其中,是反衬手法的巧妙运用;④讽刺、批评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

  蚊子和狮子

  第二循环

  自学质疑

  1.轻声自读课文,了解寓言的内容。有生字、生词时及时查阅字典。

  2.默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投影或黑板显示):

  ①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

  ②蚊子为什么会败给蜘蛛?

  ③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④这两则寓言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色?

  3.引导学生反思:除了以上学习内容之外,你还有什么疑问?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在课本上。

  合作释疑

  1.提示学生:虚心请教小组伙伴,请他们帮助解决上面剩余的问题和其它疑问。

  2.提示学生:小组内交流对上述问题的理解,修改完善自己的答案,准备展示。

  展示评价

  1.按预先分工,提示学生:每组号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其余学生认真观察各组展示。

  2.引导学生评价各组展示结果,最后老师打分,提醒学生边听边修正自己的答案。

  (参考答案:①扬长避短;②骄傲自满;③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便得意忘形的人,由于忽视自己的短处,势必要被小人物打败;④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

伊索寓言教案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伊索寓言集》及其作者。

  2、了解《伊索寓言集》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通过导读,让学生学会读整本书的基本方法,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教学重点]

  要让学生在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过程中体会和享受读书的乐趣,开拓自己的视野。

  [教学难点]

  要有后继活动,深化读书效果。

  [课前准备]

  通读《伊索寓言集》,了解其内容,知道伊索寓言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授课类型]

  阅读课

  [教学时间]

  2XX年10月22日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路,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熟知的《龟兔赛跑》、《谁的.本领大》、《狼和小羊》、

  《狐狸和乌鸦》都出自《伊索寓言集》,你能不能选其中的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呢?

  2、简介《伊索寓言集》及其作者。

  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

  过人,在儿童的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

  《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题材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3、认真阅读《导读》,想想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二、明确读书要求,制定读书计划:

  1、《伊索寓言集》有许多版本,选择合适自己的一本进行阅读,要持之以恒,读完整本书。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如果是自己的书,可以在书止圈圈画画,也可以在书上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如果是借来的书,就要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作记录,也可自制读书卡片,抄写点明故事寓意的语句,采用多种方式留下自己的读书思考痕迹。

  3、制订读书计划,坚持每天必读,根据自己的情况规定一个时间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整本书读完。

  三、后继活动,深化阅读效果:

  在全班同学都读完《伊索寓言集》后,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联系具体故事谈谈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心得及启示。

  今日作业设计

  一、制订读书计划。

  二、按所订计划持之以恒阅读《伊索寓言集》,并留下自己的读书思考痕迹。

  [板书设计]

  我读书

  我快乐

  阅读《伊索寓言集》

  持之以恒

  读完全书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制订读书计划

伊索寓言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初步理解钱钟书先生的观点。

  2、理解《读〈伊索寓言〉》中部分寓言的寓意,掌握分析寓言的方法

  3、体会文章幽默反讽的效果和作者对人性中的各种伪善现象鞭辟入里的批判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主旨

  2、把握寓言的引申义并联系现实

  教学设想:

  1、顺着作者对《伊索寓言》的评断一说到底,然后点破它,以期有顿悟的效果。

  2、对文中许多颇有意味的难句,不在理解内容时一一碎讲,待点明作者意图后集中看,或许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景介绍: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要讲一个发生在2500多年前的希腊的故事。

  有一天,一位普通的希腊妇女生下了一个男婴,全家欢天喜地。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发现这竟是一个哑巴。可怜的小哑巴只能发出奇怪的声音,用手势表达他的意思;再加上他长的又矮又丑,邻居都认为他是个疯子。但是他的母亲非常爱他,时常讲故事给他听。母亲去世后,哑巴离家到各地去漫游,因此学到了许多有关鸟类、昆虫和动物的故事。但是不幸很快又降临在他的身上,命运多舛的哑巴被人抓去当了奴隶。

  这个哑巴在黑暗的日子里没有绝望,依然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热情。有一天,他梦见了幸运之神和气地向他微笑,并把他的手指放进他的嘴里,放松他的舌头。醒来后,他意外地发现自己已经可以说话了。同时,他也获得了一种非凡的叙事的才能,从而,赢得人们对他的尊敬和爱戴。这个人就是伊索。这个故事当然不是史实的再现,它只是一个故事,一个寄予了人们对伊索无限敬意的的美丽传说。

  伊索并没有写下他的寓言,他完全凭记忆口授。而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伊索寓言》,其实是后人根据拜占庭僧侣普拉努德斯收集的寓言以及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编订的。其中总结了人们的生活经验,教人处世原则。其形式简洁精练,内容隽永深奥含义于浅显生动的语言中,颇耐人寻味。

  2、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作者钱钟书。

  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代表作:两部著名的学术论著《谈艺录》和《管锥编》,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人?鬼?兽》和长篇小说《围城》。

  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是能够显示他的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

  比如小说中,性感的鲍小姐是穿红色抹胸、蓝色短裤,漏空白皮鞋出场,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改为“局部的真理”。

  钱钟书先生为文洒脱、幽默,大量使用反讽手法,给我们的阅读平添不少享受智慧的乐趣,但另一方面也给我们理解课文带来了难度。智慧的乐趣只有积极开动脑筋的人才享受的到。

  二、把握内容,整体感知

  1、在座的同学们有没有看过《伊索寓言》?请简单评价一下这本书。

  2、钱钟书又是如何评价《伊索寓言》的?他认为这本书好不好看,有没有意义呢?

  “是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得”。

  “这几个例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

  3、为什么钱钟书既说“伊索寓言大可看得”,又说“《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4、拿到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理清脉络”,下面青一位同学来讲讲这篇文章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一)1—3节:提出伊索寓言大可读的

  (二)2—12节:纠正九则寓言

  (三)13节:总结伊索寓言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

  5、哪一部分是重点呢?

  第二部分

  三、让我们从重点突破,分析九则寓言。

  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同学把九则寓言的本意和作者的纠正之义和同学分享一下。

  故事名称;故事寓意;讽刺现实中人

  蝙蝠的故事;刺善变者;随机应变,处处“与众不同”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享乐者挨饿活该;在死人身上当“寄生虫”

  狗和它的影子的故事;戒贪得;不自知者不要对镜自照

  天文家的故事;眼睛总朝上必摔跤;地位沦落仍想“上进”

  乌鸦的故事;伪装者终现本相;大家都伪装,你我都一样

  牛跟蛙的故事;戒狂妄自大;有缺点也自视为优点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戒之在贪;富人往往吝啬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得不到的东西都是不好的;诉苦经可免旁人分甜头

  驴子跟狼的故事;错行仁义反受其害;行医者时或草菅人命

  小结:中间部分为对九个寓言故事所作的“眉批”式“翻案”。这一散文结构章法,大概最相宜于以上所述的作者的写作主张和风格特色了。具体说来,作者对这九个寓言故事作的“翻案”文字,又有“反对”、有“引申”。“反对”体现“两柄”观,就是说寓言故事本身里面包蕴了一“柄”,作者拉来与之相反相违的另一“柄”作对照看。“引申”体现“多边”观,就是将寓言故事本身里包蕴的一边,或“应用到旁的方面”,或续“上下文”,不待说,这里的“引申”,既有方位上的挪移,又有程度上的深化。属前者“反对”的有“蝙蝠的故事”“牛跟蛙的故事”“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驴子跟狼的故事”等;属后一类“引申”的有“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狗和它自己影子的故事”“天文家的故事”“乌鸦的`故事”“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等。

  四、难点突破。

  1、作者在一一纠正了这九则寓言的寓意之后,得出“这几个例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的结论。为什么作者这么说?

  (1)卢梭说,寓言里有坏心术,会给小孩子造成反面影响。会把纯朴的小孩教的复杂。(拿赵本山卖拐的小品,试探学生,类比说明)

  (2)引申并纠正卢梭的观点,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简单、幼稚。

  2、文章开头讲伊索寓言“大可读得”,文章末尾又讲“寓言要不得”且“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这里不是矛盾了吗?如何解释。

  (三重安慰)

  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进增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

  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的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

  第三,这部书大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我们看到这许多蝙蝠、狐狸等的举动言论,大有发迹后访穷明友,衣锦还乡的感觉。

  安慰一;对比古人,今人更文明;古今

  安慰二;对比儿童,今人更成熟;老幼

  安慰三;对比动物,今人更进化;人兽;今人是发迹的禽兽

  补充:如何理解“慕古只是卖老”?

  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身处现代的我们自然是老辈

  老辈喜欢比自己小很多的小辈使因为年长增添老辈的尊严,可以卖老

  因此,现代人思慕古代,其实是可以在古人面前卖老。

  五、课堂小结

  “世界是一个寓言,而我们正是寓意。”

  《伊索寓言》像一面镜子,它的正面是明白地要告诉读者的东西,一般读者也只从正面看;而本文作者偏偏转到镜子背后,要从看似没有东西的地方看,结果真的给他看出来了──只是这已不是《伊索寓言》本来要说的意思,而是作者自己的看法,是对《伊索寓言》的别解,或是对它的延伸,或是对它的深化。共同点是它们都来自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深刻的体察。

伊索寓言教案5

  教学目的

  一、在反复研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旨,读《伊索寓言》教案。

  二、培养学生发现、研究探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揣摩、理解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的能力。

  四、提高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训练学生逆向和多角度思维。

  教学设想

  本单元以“研究探讨,深入领会”为教学重点。目的是培养、教会学生独立发现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已知的内容,要训练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并解决好这个疑问。

  本文的语言相当含蓄、隐晦,钱钟书先生又是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性的思考来感悟《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所以教师在处理课文的过程中应以深入探讨语言的含义为本,尽量引导、启发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问题,可以适当结合一些当年社会上的某些人或发生的某些事来开拓学生的思路。

  课前应布置好预习,扫除字词障碍,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上,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最好让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和解决问题,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在探讨问题答案的时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或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如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或联系课文上下文等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讲述“南辕北辙”的故事,这条成语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答:以此比喻目的和行为完全相反。

  那么,针对这条成语,我如果从反方向来思考,对这个人的行为给予肯定,可不可以呢?

  根据这个成语从两个不同角度的理解,大家想想,如果有人说“大胖子往往小心眼”或“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我们应该不应该给予肯定呢?如果单从寓言本身来说,大家理解起来并不存在困难,可一旦有了深刻的'含义,就不好理解了,而且本篇文章的语言又含蓄、隐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作品,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充分运用想象、联想能力来解决问题,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读《伊索寓言》教案》。

  二 简介作者

  三 寓言和《伊索寓言》

  这样一位大文学家,为什么对寓言发生了兴趣呢?寓言究竟是写什么的呢?

  寓言,一种带有劝谕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无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四、文章内容的理解

  《伊索寓言》毕竟是公元前6世纪的奴隶所作,寓言的内涵带有某些阶级局限性和当时的社会特点。

  那么,当时间转入到20世纪,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和审定这些寓言的内涵呢?

  提问:同学们,人的进化又是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从茹毛饮血到人们现在的煎炒烹炸;

  从草皮树叶到西服革履;从靠两条腿走路到汽车、火车、飞机;从儿歌“我在马路边,拣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到钢筋混凝士建筑还要加上防盗门。

  前面标志着人类现代文明的进步,最后一种,标志着人与人之间的防范意识增强了,而这种防范意识来缘于人类的罪恶,也就是说,人类现代文明进步的同时,人类的阴暗面也“进步”了。

  让同学们自己说出:人类的进步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人变得越来越狡猾了。

  根据以上讨论的结果,从人类进化的正负面效应出发,我们一同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二段,然后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针对解决不了问题的同学,启发他们从刚才分析的进化一词的含义入手,再加上本段最后: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运用联想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1)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2)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了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就是远比古代狡猾。

  (3)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同学们看完后,教师要适时引导大家明确,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反对,一类是引申。

  反对的有,“蝙蝠的故事”、“牛跟蛙的故事”、“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驴子和狼的故事”等。

  引申的有:“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狗和它自己影子的故事”、“天文学家的故事”、“乌鸦的故事”、“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等。

伊索寓言教案6

  学习目标:

  1、理解寓言艺术特色,学写寓言;

  2、迁移经验技能,把握文意;

  3、培养读、写、听、说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写作技巧,进行寓言创作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续写寓言,感受特色

  师生共同创作《龟兔赛跑》续篇,感受寓言的艺术魅力。(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创作,并进行适时的鼓励)总结:同学们,寓言的创作过程要求我们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进行生动的创作。下面,我们将进一步学习了解寓言的特色,感受它独到的.艺术魅力。

  二、寓言简介

  1、什么是寓言?具有什么特点?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人,更多的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其他的东西和现象。主题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讽今、借小喻大等寓意深刻的道理于故事中,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中常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关于《伊索寓言》是一本古希腊寓言集。伊索是公元前六世纪希腊的一个奴隶,善讲寓言故事,后人搜集了古希腊流传的寓言,几经加工、编辑成书,统归在伊索的名下,称《伊索寓言》。

  三、对比教学,学习寓言。

  [教学构想]结合学生已获得的认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取他们认为可行的方法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小组学习,教师参与;

  2、检验小组学习效果问题设计: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是怎样以神喻人来刻画赫耳墨斯的形象表现出深刻哲理的?(提示:根据赫耳墨斯的两次心理活动分析)

  分析提要:

  (1)“想知道……”

  自命不凡、爱慕虚荣三问价钱中的心理

伊索寓言教案7

  【定位】

  1. 突破传统的寓言解读模式,指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解读寓言。

  2.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研究探讨把握中心,深入领会文章内涵,要从文章中读出自己的体悟。

  【切入】

  方法一 引用“狼来了”的寓言故事:如果是一个人这样说你不相信,那么许多人说呢? 许多人说的是真实的你可以相信,如果他们自己也没有辨别真假,你又何去何从呢? 有一句值得思考的话: 谎言说一千遍也就成了真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进而思考: 面对历史流传下来的东西,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你的选择标准是什么呢? 从寓言的解读导入对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的学习。

  方法二 由寓言本身的解读导入。

  指导学生看课文题目: 读、寓言。(寓言学生并不陌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钱钟书先生读《伊索寓言》提出了他的观点,你接受钱钟书的观点吗? 你有自己新的见解吗? 导入课文的解读。

  【探究】

  课前预习,了解作者的主要情况:生平、作品、风格、主要成就等,自我体会文章,写出体会要点。钱钟书(1910 —1998 年) ,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他深入研究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的阅览和研究。融广博的知识和精卓的见解于一体是他的.所有学术著作的一个共同特点。阅读课文要抓住这个特点。

  依据方法一

  1. 读文章的九个寓言故事,了解钱钟书的解读有什么共同特点?

  提示:钱先生对传统的浅薄见解一一做了纠正,从新的角度提出了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见解。

  2. 思考这些观点与你自己以前读寓言的感受一样吗? 并从文章中找出作者的观点。“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3. 结合全文以及你自己的人生体会,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1) 可以指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由每一段的关键句可以把全文大致划分为三部分: 1 - 3自然段;九个故事;最后的结论。

  (2) 通过文章内容让学生了解:如果把人类历史比做人的一生,古代乃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则是成人了。那么就容易明白,古代的《伊索寓言》为什么那么浅薄、幼稚、简单。同时成人是喜欢小孩子的。从而理解人们为什么喜欢《伊索寓言》又是在什么意义上喜欢它的。

  (3) 在引导的基础上学生自由讨论, 思考作者观点的现实意义。可以精读最后一段强化理解。

  提示: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所讲的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情形要复杂得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

  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 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会有清醒的认识,才有适当的对策。

  (4) 在以上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思考:怎么重新审视寓言的“寓意”? 可以从九个例子中选一到两个例子的解读来分析。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教师适当点拨,不拘一格。

  4. 深入探究

  (1) 成人、小孩和寓言的关系。

  (2) 思考卢梭反对儿童读寓言与钱钟书反对之间的差异。

  (3) 对苍蝇的话“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的自我理解。

  注意:教师在学生思维开发上做方法指导。

  依据方法二:

  从寓言对人的教育作用角度思考:寓言果真能起到那样的作用吗?引出钱钟书的观点,再从结构上结合学生自己的人生社会体会入手解读文章。以下步骤同方法一。

  【拓展】

  引用20xx 年高考作文题中“智子疑邻”的故事: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的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的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的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做呢? 谈谈自己的体会。

  注意: 要有新意, 不要就事论事,应从新的观点角度解读;写出要点、文章均可,字数不限。

  【实践要点】

  1. 教学中一定要权责明确: 教的主体是教师; 学的主体是学生。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重新审视教学中学生的地位。

  2. 抓住关键的问题即要点指导学生进行理解探究,不纠缠小的枝节问题。

  3. 重点放在钱钟书先生对寓言的重新审视的思考方法上。(陕西/ 杨 岩)

伊索寓言教案8

  教学目标:

  1. 了解三则寓言故事内容,引导学生赏析理解。领悟寓言中所蕴含的深刻

  道理,结合例子,获得效益。

  2. 通过对寓言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伊索寓言》的喜爱,培养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谁能用简洁语言说说其中一两则故事的内容?

  二.精读课文

  《狐狸和葡萄》

  1. 指导看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体味葡萄的诱人。

  2. 一只狐狸看到了,它变得怎样了,又是怎样做的?

  “想尽了各种办法”,想象一下,它可能会用什么办法呢?

  3. 结果怎样?他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4. 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5. 齐读第三段,体会寓意。(可用生活中的事例,加深理解)

  《牧童和狼》

  1. 默读第1、2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表现?(读后交流)

  2. 齐读第1、2段,体会牧童前后“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听后有什

  么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类似的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事情吗?

  4.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说谎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

  5.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蝉和狐狸》

  1.学生讨论:“圈套”指什么?本则寓言中指什么?

  2.细读第2段,思考:怎样骗的?(划出表现狐狸行骗的词语)

  3.默读3、4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

  4.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对那些中了“圈套”的“蝉”说些

  什么?

  5.齐读第5 段,说说自己对寓言的理解。(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6.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三.总结、1.文章结构:先讲故事,再揭示寓意。

  2.感受寓言形象,感悟寄托道理,吸取经验教训。

  四、作业:自学《我读书我快乐》。

  附: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葡萄:诱人。

  狐狸:馋得直流口水——吃不到——酸

  《牧童和狼》:

  狼没来

  牧童:大叫(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大笑(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蝉和狐狸》

  狐狸:想吃蝉,设圈套

  蝉: 善于观察、思考,存有戒心

  (聪明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伊索寓言教案9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

  2、总结读寓言故事的方法。

  3、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4、学习一定的寓言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交流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2、掌握一定的寓言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仔细阅读《伊索寓言》

  2、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我们读了《伊索寓言》并做了读书笔记,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对这本书了解了多少。

  看下列图片,你能回忆出是哪个故事吗?

  我们所说的这些故事都出自《伊索寓言》,

  1、通过阅读和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请学生简要介绍伊索和《伊索寓言》。

  伊索,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是奴隶,后凭借聪明才智获得自由。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和散文的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

  2、《伊索寓言》故事会:讲述《伊索寓言》的故事

  3、说说你发现了《伊索寓言》有什么特点。

  (故事中的人物大多是动物或与动物打交道,出现频率最多的如:狼,狮子,狗……牧人、渔夫……)

  [板书:①形象——动物、与动物打交道的人、神

  ②结构特点——先讲故事,再点明寓意。

  ③语言生动幽默,善于讽喻。

  4、检查知识掌握

  (1)《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动物寓言__,少部分以__人或___神__为主人公。往往简洁客观地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一句话画龙点睛地_揭示蕴含的道理_。它们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语言不多却值得回味,艺术上成就很高。特别是动物寓言部分,广泛采用__拟人化_手法。

  (2)作为古人智慧和结晶,《伊索寓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书中不少内容是影射当时社会现实的,如《狼和小羊》《_猫和鸡_》就以绝妙的讽刺笔法,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书中更多的篇章表现的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经验与智慧,如《农夫与蛇》的故事就告诫人们_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_。《伊索寓言》还有不少故事是_借动物形象讽刺人类缺点_、像《蚂蚁和蝉》讽刺好逸恶劳。

  (3)下列关于《伊索寓言》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伊索寓言》大部分是以神或人为主的寓言,少部分是以动物为主的寓言。书中不少内容是赞美当时社会现实的,更多的篇章表现的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经验和智慧。

  B、《伊索寓言》有不少故事是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缺点的,如《蚂蚁和蝉》就讽刺了好逸恶劳的人,对人们有教育意义。

  C、《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童话作品及“龟兔赛跑”“狼来了”的故事,均出自《伊索寓言》。

  D、“守株待兔”“龟兔赛跑”“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都出自《伊索寓言》。这些寓言既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2、说起寓言,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

  [板书提示:寓言:故事——道理。]

  今天我们就再来读读《伊索寓言》。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

  在创作上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

  三、边读边聊,汲取营养

  1、我来找寓意

  读《两只口袋》《驴和狼》《马和驴》《狐狸和狗》《衔肉的狗》几篇寓言,同位交流理解,概括其寓意。

  2、欣赏同学作文,比较寓意的深刻性与新颖性。

  ①水滴与大海

  ……大海对水滴说:“我非常强大,比你们任何一滴

  水都强大,我是不可战胜的!”小水滴不服:“成功在

  于坚持,而不在于强弱。”大海大笑起来:“不可能,

  不如我们来比赛吧。看谁先将石头打碎。”

  ……

  大海认为这件事自己一瞬间就可以完成,所以…

  这一天,水滴终于滴穿了石头。大海慌了,猛力向石头

  扑去,可是,除了阵阵浪花,石头一点变化也没有。

  ②水滴和石头

  一座废弃的工厂里,水池里一块粗糙的石头对水管滴

  下的水滴说:“你这些水滴,对我的作用就是冲冲凉而已,构

  不成伤害。”水滴没有做声,不过加快了滴水的速度。

  ……

  比较内容:从“水滴石穿”这一成语中得到启发,改编而成。

  出示寓意:

  ①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想要做一件事,必须经日久积累。

  ②这个故事说明歧视那些弱小的力量,最终你会被这力量打败。

  3、小结:概括文章寓意需注意

  寓意要正确;寓意要有新意;寓意要切合时代;……

  四、推理情节,辨析寓意

  1、比较阅读原文与改后文章的区别有哪些。

  ①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又问自己的雕像值多少钱,知道可以做赠品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②蚊子向狮子挑战。比赛开始,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转身飞走了。一不小心,却被蜘蛛网粘住了。

  ①中缺少心理和神态描写;②中缺少语言和动作描写。

  2、思考: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有变化,缺少讽刺意味。

  寓言要用简短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或动物的特征,从而达到讽喻性的目的。

  3、比较学生习作,缺少什么:

  毛毛虫与小白鸽

  一天,一只小白鸽和伙伴们出去玩,他们在空中打闹嬉笑着。忽然,小白鸽似乎听到有人在叫。于是,他独自离开了队伍,飞下来看个究竟。小白鸽越飞越低,叫声似乎从河边传来的。小白鸽立刻加快速度,到了河边看到一只溺水的毛毛虫,原来就是他在叫。小白鸽立刻把毛毛虫从水中救了出来。毛毛虫非常感激,想着一定要报答小白鸽。终于机会来了,有一天毛毛虫走在路上,发现一个人在捕鸟,而捕的鸟正是他的恩人——小白鸽。毛毛虫爬到捕鸟人的脚边,咬了他一口,放走了小白鸽。最后,小白鸽和毛毛虫成为了好朋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知恩图报。

  狮子与报恩的老鼠

  狮子睡着了,有只老鼠跳到了他身上。狮子猛然站起来,把他抓住,准备吃掉。老鼠请求饶命,并说如果保住性命,必将报恩,狮子轻蔑地笑了笑,便把他放走了。不久,狮子真的被老鼠救了性命。原来狮子被一个猎人抓获,并用绳索把他捆在一棵树上。老鼠听到了他的哀嚎,走过去咬断绳索,放走了狮子,并说:“你当时嘲笑我,不相信能得到我的报答,现在可清楚了,老鼠也能报恩。”

  这故事说明,时运交替变更,强者也会有需要弱者的时候。

  比较后,讨论习作与原文有什么差别?(生交流回答。)

  4、读习作,提意见。

  鼻子和眼睛

  有一天,鼻子问眼睛我们谁最美丽。眼睛说应该是我,我能看见世界的美丽,所以说起来我是最美丽的,如果人们没有我,就会什么都看不到。我是最有用的,也是最美丽的。眼睛一直在强调。鼻子说我是最美的,我高高在上,如果人们没了我就闻不到东西了,就不完整了,所以我最重要,我最美。眼睛和鼻子一直在争说自己最重要,最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干什么事情都要比,每个东西都有自己的作用,不要和任何人作比较,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同学讨论交流,明确修改意见。(加神态描写)

  5、总结:

  读寓言还要了解故事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刻画形象的,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能鲜明生动的刻画形象。

  五、意犹未尽,特别推荐

  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的多的东西。也有人说,寓言是一座独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简单走向复杂,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见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寓言很美,美在简洁,美在内涵,美在语句。

  阿里斯托芬:“你连伊索寓言都没读熟,可见你是多么无知和懒惰。”

  作业:

  1、继续阅读《伊索寓言》,另外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全集》、《希腊寓言》。

  2、修改作文(丰富语言,明确寓意)。

伊索寓言教案10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学习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学习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2、查阅资料,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

  二、初读寓言、读通读顺。

  1、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2、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

  3、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应提醒学生注意: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自读每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 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

  2、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3、“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4、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四、积累迁移,自学写字。

  狸、葡、萄、馋、酸

  《伊索寓言》导学案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则寓言《牧童和狼》。

  1、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2、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抓住重点词语,读懂课文。

  3、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4、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5、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二、学习第三则寓言《蝉和狐狸》

  1、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自己讲一讲。

  2、初读寓言《蝉和狐狸。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件什么事?

  3、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4、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5、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三、积累迁移。

  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四、当堂检测

  完成《练习册》、《语文补充习题》作业。

伊索寓言教案11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

  2、总结读寓言故事的方法。

  3、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交流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仔细阅读《伊索寓言》

  2、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说起寓言,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

  [板书提示:寓言是一种带有劝喻性的小故事。]

  最近我们读了《伊索寓言》。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都对这本书了解了多少。

  1.通过阅读和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请学生简要介绍伊索和《伊索寓言》。

  伊索,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是奴隶,后凭借聪明才智获得自由。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和散文的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狐狸吃葡萄》等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

  2.小结

  《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被释奴隶伊索所编,搜集有古希腊民间讽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350余篇。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的总结,寓言主要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这些小故事中也蕴涵着一定的道理。

  关于《伊索寓言》,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一段对白值得大家一读:“你连伊索寓言都没读熟,可见你是多么无知和懒惰。”确实,《伊索寓言》是世界上一部最古老的寓言集,也是世界上读者量最多的一本书。《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每一篇都闪着智慧的火花,寄托着教训和哲理,有对富人贪婪自私的揭露,有对恶人残忍本性的鞭挞,有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肯定……还有许多寓言,教人如何处世,如何做人,怎样识别是非好坏,怎样变的聪明智慧。《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人民留给世界的一笔精神遗产。所以我们有必要去阅读,甚至是一读再读。

  今天我们就再来读读《伊索寓言》。

  二、一睹为快、自我发现

  1、《伊索寓言》一共10卷,翻开目录,读读题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故事中的人物大多是动物或与动物打交道,出现频率最多的如:狼,狮子,狗……牧人、渔夫……)

  [板书:人物形象——动物、与动物打交道的人、神]

  2再现情节:读完这本书,你觉得哪些故事有趣,把它读给、讲给其他同学听或表演给其他同学看。

  (1)1分钟做准备。

  (2)生说或表演。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几则大多数同学比较感兴趣的故事;同一则也可引用赛一赛的方法,来激发大家的兴趣。

  3、在没有读过的故事里,哪些故事的题目最吸引你?读读题目,猜猜情节,然后请看过的同学说说,你想象的和原文是否一样。

  4、讨论:这些故事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

  [板书:结构特点——先讲故事,再点明寓意。]

  总之,伊索寓言中反映的生活经验非常丰富多彩。这些经验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指导生活,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所在。伊索寓言中每则故事后面都附有“教训”,这些“教训”显然是后人添加的,其中有的比较切题,有的并不切题,甚至牵强附会,阅读时不必受这些“教训”的束缚,这样更可以体会寓言所蕴含的智慧的丰富性。

  三、边读边聊,汲取营养

  1、说说人物:在读过或听过的故事中,你最喜欢或讨厌哪些人物,为什么?

  2、阅读资料中的《农夫和蛇》,说说你对其中农夫的看法。

  3、明白寓意:寓言最大的写作手法是比喻、拟人,以物喻人,以此喻彼。

  以《农夫和蛇》为例,谈谈在读过的故事或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人或事情?

  [板书:写作手法——比喻、拟人]

  4、小结:通过交流我们知道,书中很多故事反映的生活经验丰富多彩。这些经验源自生活,反映生活,指导生活,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之所在。

  四、延伸讨论

  钱钟书先生曾经就这本寓言的寓意作出过其他的分析,大家先看看课本中的介绍,然后想想,在自己看过的故事中有没有可以找到其他寓意的故事?你对于钱老的分析有何看法?(附钱老的文章)

  五、后续活动,深化效果

  《伊索寓言》是一本十分耐读的好书。它还有许多值得向大家推荐让大家学习的地方。

  1、故事中人物的寓言幽默夸张,形象的再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2、不同的故事中相同的人物形象有着不同的性格。

  所以,请大家继续阅读此书,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索书中的思想精髓,体会蕴涵的人生智慧,揣摩幽默诙谐的语言。并且在读后,将你读到的有趣的故事讲给你的父母、朋友、同学听听。

  六、意犹未尽,特别推荐

  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的多的东西。也有人说,寓言是一座独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简单走向复杂,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见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寓言很美,美在简洁,美在内涵,美在语句。

  作业:继续阅读《伊索寓言》

  1、《伊索寓言》有很多种版本,选择适合自己的一本进行阅读,持之以恒,读完整本书。

  2、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如果是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划划,也可以在书上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如果是借来的书,就要在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上做好记录,也可以自制读书卡片,抄写点明故事寓意的语句,采用多种方式留下自己读书的痕迹。

  3、指定读书计划,坚持每天必读,根据自己的情况划定时间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把本书读完。

  另外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全集》、《希腊寓言》

  七、成果展示

  1、以小组为单位,将读书卡粘在事先准备的白纸上作为一份小报。

  2、将小报贴在读书栏上,在全班展示。

伊索寓言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指导学生了解对比阅读学习的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本课时主旨。并应用所了解的思维知识,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读书方法。

  3.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独特的思维方式,尝试用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分析文学作品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

  2.训练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做个文明诚信的人。

  2.学习作者读名著的方法,即依据现代人的生活经验,联系现实生活重新读解原著,并获得新的认识。

  【教学重点】

  1.提出核心问题,启发学生探究的动机。比较自己对寓言的看法与作者的见解有什么区别。

  2.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研究,理清寓言故事本义和作者赋予的含义二者之间的关系。启发思路,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教学难点】

  试用多角度思维的'方式分析问题,尝试将这种质疑、探究的精神运用到读名著中去。

  【课前准备】

  以教师活动为主。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寻找对比阅读的切入点;浏览相关网站主页搜寻信息,引用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以及一些短小的文学著作,捕捉与本课时主题研究的结合点;整理主要信息,建立链接,搭建教学互动平台。

  【教学方法】

  1.利用网页大容量的优点,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

  2.提供充分的信息、补充一定量的课外知识,启发学生的多角度思维和探究的动机。

  3.讨论交流法。利用好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书籍使中国几千年灿烂的文化得以延续,自从有了书,人们的生活变得充实而又生动,我们可以以读书的方式获取源源不断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可以以读书的方式和英雄对话,和伟人同行。那么,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方法对待我们所看的书呢?中国有句古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西方也有一句“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同一本著作,每个人的看法和观点都存在着差异,是什么原因呢?(适当地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教师再做引导。)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是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导致的。什么是思维?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曹日昌先生在《普通心理学》中的表述为“思维是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一个心理过程,是通过分析综合而在头脑中获得对客观现实更全面、更本质的反映的过程。”那么对于我们读书而言,通俗一点讲,就是我们的头脑对作品不同层次的反映。

  二、介绍思维方式的基本理论

  先让我们看看思维方式有哪几种?

  思维有多种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通常根据思维时的凭借物或是载体的不同,来划分不同的思维方式。人的思维能力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思维由低级到高级的三种形式。

伊索寓言教案13

  重点:体会寓言寓意,学会创作寓言,语文教案-《伊索寓言》两则。

  难点:寓言与童话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注意引导学生留意宙斯和赫拉的身份)

  3.结果令赫耳墨斯满意吗?他值得同情吗?

  4.分析人物性格,点明寓意。

  5.小结写作特点。

  6.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讲“夜郎自大”“井底之蛙”等有同样寓意的故事,开展交流活动。

  (二)《蚊子和狮子》

  1.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

  2.蚊子为什么会败给蜘蛛?

  3.点明寓意,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伊索寓言》两则》。

  4.小结写作特点。

  5.请学生说出知道哪些点明同样寓意的故事。(《龟兔赛跑》)

  6.请给课文加上一个不同的结局。

  板书设计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

  想

  身价(自命不凡,妄自尊大,爱慕虚荣)

  问

  说明了自命不凡,爱慕虚荣的人,结果往往只会适得其反,遭到别人的.轻视。

  情节一波三折。

  《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

  胜 败

  狮子———蚊子———蜘蛛

  扬长避短 得意忘形

  ———骄兵必败

  ———构思精巧,拟人神似,描写生动。

  教案点评:

  寓言故事本身简单明了,因此不过多地揣摩字句,而要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上多下功夫。

  探究活动

  1.可把《蚊子和狮子》编排成课本剧,或者作为极好的朗诵素材,对学生进行朗诵指导,分角色朗读等,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2.学生搜集伊索寓言的相关资料,以及搜集优秀的寓言故事,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开一个寓言故事交流会。

  语文教案-《伊索寓言》两则

伊索寓言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伊索寓言集》及其作者。

  2、了解《伊索寓言集》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通过过导读,让学生学会读整本的书的基本方法,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4、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喜爱阅读课外书籍,对优秀读物产生兴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交流阅读感受

  1、出示高尔基读书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2、出示本班读书口号:读书的孩子最美丽

  2、最近读了什么好书?有什么收获?

  二、导读引路,激发兴趣。

  1、教师简介《伊索寓言集》和伊索其人。

  2、认真阅读导读,想想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教师选择一两个讲伊索寓言故事。

  三、明确读书要求,制订读书计划。

  1、伊索寓言版本较多,选择合适自己的一本进行阅读,要持之以恒,读完整本书。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也可以在书上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借来的书: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作记录,也可自抽读书卡片,抄写点明故事寓言的语句。

  采用各种方式随时留下自己的读书思考痕迹。

  3、制订读书计划,鼓励学生做到每天必看,根据自己的情况大体的、规定一个时间表,一般可在一个月左右完成。

  四、布置后继活动,深化阅读效果。

  1、在全班同学都读完《伊索寓言集》后,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联系具体故事谈谈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有哪些心得,获得怎样的思想启迪,对“我读书我快乐”有哪些体会。

  2、出示本学期班级推荐阅读书目

  3、宣读本班读书计划

  4、小结。齐说口号.

伊索寓言教案15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

  2、研读作者关于九个故事的议论,解决疑点,读懂这篇含蓄甚至隐晦的文章。

  3、在研读过程当中理清思路,揣摩语言,概括要点,筛选信息,把握文意。这样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质疑解难,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4、理解难句含义。

  教学难点/重点:

  1、第一部分(前两个自然段)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2、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小时候最爱读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同学七嘴八舌)这些寓言对你有什么启发或你产生哪些联想?(各抒己见)在我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中,有一位出色的作家,他就是我们熟悉的钱钟书,他读了《伊索寓言》,借里面的九个寓言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化陈腐为神奇,开生面而破余地。今天我们就来研读这篇文章。

  二、解题、简介作者

  关于作者请同学们参看课后的插说内容(P44)(教师也不适当补充)

  三、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总体结构、研讨。

  四、学生朗读1、2自然段,质疑解难。

  课文开始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教师用书)

  五、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质疑解难。(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2、“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是不是反语?

  六、引导学生对九个故事进行研读、解决疑点。

  1.学生读蝙蝠的故事,让学生研读后,说一说寓言的原意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以下八个故事,研读的步骤同此)。

  明确:原意是讽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附炎趋势,仰人鼻息,毫无原则可言。

  作者议论“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见教师用书)

  2.学生读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原意是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作者议论“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等。”作者指出了作家与亲朋好友、批评家和学者的关系。请仔细分辨,这里的“蚂蚁”指什么?这里的“促织”指什么?(“蚂蚁”指写回忆怀念的亲朋好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促织”指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

  3.学生读狗和自己的影子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原意是讽刺贪婪和多疑。

  作者议论“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作者用这个故事来比喻人照镜子。这句话的含义是指坐得端、行得正的人,用不着旁人来指责;搞歪门邪道的人,就算是指责也无济于事)

  4.学生读天文学家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结果“失足掉在井里”,原意是讽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然摔跤的人。

  作者议论“下去之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就是下去之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作者对“天文学家的故事”的体会是什么?(那些被迫下台的人最终还是想要上去为所欲为)

  5.学生读乌鸦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原意是讽刺伪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

  作者的议论:“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形,恼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这句话讽刺的是什么人?(那些明明知道自己不如别人,却偏偏要找出理由为自己边界的人)

  6.学生读牛跟蛙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牛有我这样大吗?”原意是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作者的议论,“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讽刺那些本不如人,却偏偏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是反语吗?

  7.学生读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老婆子贪。已不足,希望她一天下两个蛋”,原意是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

  作者议论,“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是什么意思?(有钱人往往吝啬,一毛不拔,不肯帮助别人)

  8.学生读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原意是讽刺狐狸得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别人取得了成绩,心存嫉妒,便说那成就并没什么了不起。

  作者议论,“诉苦经可以免得别人来分甜头”。用意是什么?(见教师用书)

  9.学生读驴子跟狼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踢伤逃去”,原意是赞扬驴的机智,讽刺恶狠的愚蠢可笑。

  作者的议论,“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作者为什么这样说?(教师用书)

  六、课文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1、作者真的认为“《伊索寓言》是不宜作现代儿童读物的”吗?

  2、“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作者的观点恰恰相反,作者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这与卢梭的看法针锋相对,你是如何理解的?

  3、作者说:“我是相信进步的人。”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4、为什么在“我是相信进步的人”之后又连带一句“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七、在研读九个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把握中心思想。

  布置作业:完成练习题四,示例。

  要证明自己的观点,就要讲根据,讲理由。讲理由好像很难,其实并不难,其中包括运用我们熟悉的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的复句或一群句子。仿照下面的句子,表明自己的观点,讲明自己的理由。

  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示例:我认为寓言可以让孩子们读。因为寓言通过短小的故事把人类的智慧和善良教给孩子们,教得具体生动、亲切感人。孩子们读了寓言,会认识到人世间的喜悦与悲伤、成功与失败都像寓言中讲述的那样,蕴含着有益的哲理。他们长大了就会时时处处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伊索寓言教案】相关文章:

伊索寓言好词好句11-06

《伊索寓言》读书笔记11-09

《伊索寓言》读书笔记12-14

伊索寓言读书笔记03-16

《寓言》教案07-29

寓言教案07-27

《伊索寓言》读书心得04-04

伊索寓言读后感09-22

《伊索寓言》读后感07-29

伊索寓言的读后感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