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记》教案设计

时间:2025-08-21 09:52:2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黄山记》教案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山记》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黄山记》教案设计

《黄山记》教案设计1

  《黄山记》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别出心裁的构思和大手笔的写法;

  2、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气势磅礴的语言特色;

  3、欣赏课文描写的黄山奇景,并理解作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赞美伟大时代的情感,以唤起学生热爱我们的时代,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激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构思谋篇的手法;

  难点:语言简练巧妙、热情奔放。

  三、教学方法

  点拨教学法

  四、教学计划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构思技巧。

  一、导入性点拨(激发情感,整体感知)

  以歌曲《我的中国心》引入课文(板书课题)

  二、研究性点拨(明确目标,回顾课文)

  检查早读预习效果,回顾课文内容。

  ① 黄山位于哪个省份?共多少峰?最高峰是什么?

  ② “黄山”名字的由来?

  ③ 古代有谁登上过黄山?

  ④ 作者赞扬了哪些人?

  ⑤ 黄山景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用二个字概括)

  三、鉴赏性点拨(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1、鉴赏课文,引导学生理解黄山“奇、险”的特点:

  课文是怎样表现黄山“奇、险”的特点,并为四部分拟小标题。

  (1)第一部分

  ① 学生齐读;

  ② 快速找出体现黄山“奇、险”的句子;

  ③ 概括本部分标题:黄山胜景天造就。

  (2)分组讨论第二、三、四部分是怎样表现黄山“奇、险”的特点,并拟出每部分标题。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指正并板书:

  第二部分:自古黄山几人登(险),回顾几千年以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不畏险阻的人登上黄山,其余的人都败兴而归,表现了黄山的险峻。

  第三部分:攀登天都寻常事(夷)

  作者一行人登上天都的经过

  第四部分:天下奇景数黄山(奇)

  在黄山之巅见到的云海、松树、日出、摄身光等奇观。

  2、理解课文独出心裁的构思:

  (1)按游记常见的写法,请你构思《黄山记》的写法;

  (2)按时间顺序,列出作者登天都峰的.经过:

  (3)课文第一、二部分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点拨后指正归纳,并板书: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突出黄山“奇”、“险”的特点;第二部分是承接第一部分“险”字展开。一、二部分引导读者从宇宙变迁、人类发展的宏观高度去认识黄山,增加了本文的气势。

  四、反馈性点拨(重温课文,巩固提高)

  本文写法与其他游记有何不同?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小结:

  (1)本文游记与其他游记写法不同,不像其他游记那样从登山写起,而是居高临下,从大自然如何安排黄山这个角度起篇,气势磅礴。课文以跳脱的思路从宏观、从历史、从想像、从实际游历各个方面予以表现黄山“奇”、“险”特点,跳出了以山写山的局限。

  (2)游记完全可以灵活地写,形式可以多样。顺从时间,空间的顺序来写,固然可以打破这种方式当然也行。只要记游对象固定,特征准确,结构清晰就可以。

  五、迁移性点拨(举一反三,转化能力)

  按本文思路改写《蒲松龄故居参观记》

  六、板书设计

  ① 黄山胜景天造就(奇、险)

  ② 自古黄山几人登(险) (正面) 对

  ③ 攀登天都寻常事(夷) (侧面) 比

  ④ 天下奇景数黄山(奇)

《黄山记》教案设计2

  学习目标

  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进行解说。

  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4、从黄山的自然景观中认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培养珍惜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学生自主学案课堂同步导案

  一、预习检测

  1、介绍作者

  2、给加点字注音⑴瑰宝()⑵万壑()⑶地壳()⑷千仞()⑸峭壁()⑹澎湃()()⑺干曲枝虬()()⑻屹立()⑼苍穹()⑽翘首()⑾崛起()⑿皎洁()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千峰竞秀(争、比)万壑藏云(山谷)望而生畏(惧怕)

  B、曲干枝虬(弯曲)鱼贯而上(连贯)浮想联翩(鸟飞的'样子)

  C、心往神驰(向往)心惊胆战(害怕)若即若离(好像)

  D、登峰造极(极点)昂首苍穹(天空)澜翻絮涌(波浪)

  4、这篇解说词向我们介绍了黄山的哪些内容?你喜欢哪一个景观就放声地朗读课文内容。

  二、讨论展示

  1、“说起黄山,人们很容易想起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作者引用人们熟悉的关于黄山的诗句开头,有怎样的作用?

  2、文章先总写了什么内容?接着分别介绍了黄山的哪些景观?最后又写了什么内容?

  3、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理清课文的线索和层次。教师提示:课文设置了三条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和逻辑线索。等学生思考后,请学生回答。

  三、检测小结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4分)

  A、在建设三峡大坝的过程中,无论工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却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B、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

  C、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香港演出了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D、为了防止非典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

  四、课后作业

  1、课文选自《飞红滴翠记黄山》,作者原名文章开头引用了代地理学家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2、圈出下列四字短语中的错别字,并在订正。(6分)千峰竞秀,万壑藏云,郁郁匆匆,飞红滴翠,悬涯峭壁,登峰造急,连绵不断,五光十色;

  3、根据语境,仿照划线句子,接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10分)人需要祝福,需要快乐,需要思念。如果一滴水代表一个祝福,我送你一个东海;

  4、请写出一句含“山”字的名句。

  教学反思

  一、导入新课

  二、释疑“飞红”

  《飞红滴翠记黄山》中的“滴翠”尚易理解,而“飞红”什么意思?

  教师总结

  本文是一篇解说词,通过对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揭示了黄山独特的美。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起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认识到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懂得珍惜和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黄山记》教案设计3

  学情分析

  黄山虽是安徽的名景,但去过黄山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大量图片和相关视频让学生熟悉文章内容,感受到黄山独特的美,并结合家乡的风景介绍学会解说词的运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型

  自读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领略黄山的独特的美。

  2.熟悉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或事物进行解说。

  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阅读和欣赏中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

  2.通过讨论探究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3.通过写作小练习掌握解说词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大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珍惜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突破

  1.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清作者思路,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3.制作PPT课件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词。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教学工具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包括文学、图片、课文朗诵的声音资料。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熏陶感染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圈点批注法、练习法等。

  教学要点

  本课是自读课文,着重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方法自主学习,通过吟诵感受黄山独特的美,熟悉解说词的一般写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出黄山

  1、导语:

  师问;我们安徽的骄傲有哪些?

  生答后师总结:刚才同学们提到了我们安徽的很多象征符号,我想这些符号中最蜚声海内外的应该要数我们的黄山了。今天我们就走近黄山,共同感受一下他那独特的魅力。

  2、作者简介

  学生结合注释介绍

  二、整体感知,网游黄山

  1、文章内容解析(屏显)

  这是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旅游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它有别于一般的游记,因为它是借助于电视镜头展示画面来介绍自然风光的,使用了现代影视的表现手段,所以,第一,它能自由地变换角度来表现,或环景、全景,或中近景,特写,或俯视,或仰视,或平视;第二,它要配合画面,要着眼于解释画面,讲出画面中不为人注意或隐含的东西,不宜过分发挥;第三,它应该口语化,要使观众一听就懂。本文对于这三个特点体现得比较充分。

  2、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了解黄山美景。

  3、结合课文,欣赏图片,谈谈赏后感受。(屏显)

  4、观看视频,网游黄山。(视频《如画江山,黄山秋冬》)

  三、合作探究,共赏黄山

  屏显问题

  1、浏览课文,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

  飞红——文中的黄山日出;滴翠——青山苍松 (屏显)

  2、本文在整体组合上,设置了三条线索,你能通过研读课文分析出来并作具体的解说吗?(提示:时间,空间,逻辑)(屏显)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

  黄山地质的形成:时间顺序

  上山到出山:空间顺序

  奇峰、古松、怪石、云海、日出、温泉等景物依次且相互独立:逻辑顺序

  3、本文依照内容可以分成几部分?

  学生作答后屏显:

  总写黄山(1-3)

  奇峰

  古松

  分写山上(4-17) 怪石

  云雾

  日出

  山下温泉(18)

  4、从时间顺序上说说黄山是怎样形成的。(或用简明示图画表示)

  汪洋大海——丘陵——地壳运动,形成基础——喜马拉雅运动,黄山形成——冰山侵蚀,形成奇特的造型。(屏显)

  5、用吟哦讽诵读书法朗读课文,回顾前面风景,标出文中所写景物及特点。

  奇峰——高而险;古松——苍翠奇特;怪石——千姿百态;云海——轻盈;日出——瑰丽、壮观、辉煌;温泉——令人有温馨感。(多种表达方式,多角度描写)(屏显)

  四、赏析佳句,品味黄山

  1、仿照示例,品味优美的语句,领略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在书本上做批注。

  例:黄山的峰石,经过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在大自然的宁静中,又增添了人间欢乐的生趣。这是黄山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结合。

  析:“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是指人们为这些峰石所起的名字,而这些名字又是审美观照的结果,其中凝聚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了人们的'情趣,使得冰冷的石头有了人的精魂。这是外加上去的,就是“外在美”;峰石本身的千奇百怪的造型是大自然的创造,是属于内在的,就是内在美。这句话是着重讲人的审美创造的伟大作用。

  学生圈点批注,然后交流欣赏。

  2、黄山的美景激发了你哪些情感?

  赞叹大自然、热爱家乡、珍惜保护这些自然美景等。

  五、延伸拓展,超越黄山

  1、明确解说词与游记散文的区别。

  结合学过的知识总结(屏显)

  游记散文 解说词

  作者出现 作者隐形

  文学体裁 文艺性说明文

  不必全面 全面反映

  2、和州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就名胜上说就有不少象征性的符号,如刘禹锡的陋室、白桥的天门山、乌江的霸王祠、香泉的度假村等,选你熟悉的一处景点,为其写一段解说词。

  3、交流评价。

  六、课堂小结,回味黄山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领略到了黄山的美景,又深入了解了解说词的写作,同时,对我们可爱的家乡又多添了几分热爱。对这些自然美景我们更要珍惜保护。

  七、布置作业,永记黄山

  选取课文中你最喜爱的两处黄山风景描写进行背诵。

  【教学总结】

  《飞红滴翠记黄山》是一篇解说词,但是却被上成了一篇游记散文,觉得很怪,文学常识重点教给学生之后,下面是读课文,课文很长,学生没有读完,但教室已经安静下来了,在讲解课文时,也就那几个学生在说,而且短短续续,明显是学生对于课文的不熟悉。然后是讲解写作角度时,浪费了很多时间,尤其是按着课文顺序找,其实很多学生都不明白的,再者,分析时,过于追求速度,忽略了很多思考的东西,学生的思维完全没有得到锻炼。

  这是这段时间来,上课最大的弊端:教师准备很充分,不会去保留一些东西,而是完全要展示自己,过多地占据了学生太多的空间和时间。

  记住:课堂要学会有选择地讲解。

  对于游记与解说词的分析,也是教师直接提出,而没有调动学生的思维,如果讨论,效果会更好。

  下午的听写课,学生显得很随意,主要是自己的'要求有些放松了,这是完全不应该的,尤其是默写要求背诵的硬性知识,这一方面是不能放松的。

  再者,可能是今天的课多了,与学生之间混得很熟了,学生就问了一些私人的问题,我也随便编了一些,无形中让课堂有些偏了。玩笑是要有一些,但是不能涉及到个人自己的问题,因为如果要让学生摸清楚自己的底线,是非常不好的。

  必须得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尤其是要把握好和学生课堂交流的这个度,很重要。

  严与爱要很好的结合。

《黄山记》教案设计4

  教学目的:

  学习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手法

  2.学习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的语言特色

  3.了解黄山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体会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义的热爱、赞颂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构思谋篇的手法。

  2.难点:语言简练巧妙、热情奔放。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徐迟,现代诗人,著名报告文学作家。1914年10月15日生。浙江省吴兴县南浔人。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肄业。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担任《诗刊》副主编,1960年调湖北文联当专业作家,1963年当选为作协武汉分会副主席。代表作为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他的作品感情真挚,憎爱分明,说理透辟,繁简相宜,语言洗炼。

  二、字词

  正音: 煞(shà)费心机 前拥后簇(cù) 高矮参(cēn)差(cī)

  毫不悭(qiān)吝(lìn) 铁骨冰肌 逸兴横飞 菡(hàn)萏(dàn)

  蹑(niè) 汪瓘(guàn) 糗(qiǔ) 琢(zhuó)凿(záo)

  龙蟠(pán)坡 踵(zhǒng)其险 狭仄(zè) 战栗(lì)

  化险为夷 氤(yīn)氲(yūn) 甫fǔ(刚刚) 瞬息万变 翩(piān)然起舞 凝眸(móu) 琉璃 喑(yīn)呜变色 褶(zhě)皱

  ※词解:

  煞费心机:形容费尽心思。煞:极,很。

  高风峻骨:高尚的品格,坚贞的节操。形容道德和行为的完美。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扑朔:指兔脚乱动;迷离:指眼睛半闭。

  悭吝:吝啬,小气。

  鸿蒙:指宇宙形成之前的混沌状态。

  逸兴横飞: 超逸豪放的意兴四处洋溢。

  菡萏:荷花。

  糗:炒米或炒面之类的干粮。

  卓绝云际:超过一切,直达云际。

  氤氲:形容烟或气很盛。大手笔:指有名的文章家或其作品。

  踵:①脚后跟;②亲到;③跟随

  一苇可航:有一叶小船,可以渡河。

  载沉载浮:又沉又浮。载:又。 款步:缓慢地步行。

  ※名句:

  李白:“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吴龙翰:“上丹崖万仞之巅,夜宿莲花山峰顶。霜月洗空,一碧万里。”(《古梅遗稿黄山记游》)

  三、课文研讨:

  1、总体把握:

  ①研读课文,给课文各部分加上恰当的.小标题。

  ②说说作者是按什么思路来写黄山的。

  ③着重突出了黄山的什么特点。

  ——提示:①第一部分:大自然煞费心机创造了人间胜境──黄山。

  第二部分:几千年来人们难登黄山。

  第三部分:我们终于登上了天都峰。

  第四部分:尽览美不胜收的黄山奇景。

  ②第一部分文章巧妙地借赞叹大自然的造化神工起笔,暗写黄山“险”、“奇”二特色,总领全文;第二、三部分,承“险”字展开,第四部分,缘“奇”着墨;最后,以“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两句感叹作结,照应篇首大自然“封了山”,把人间与黄山胜境隔绝开,暗含“奇妙人间”之意,激情奔放,响震不绝,深化了文章赞美黄山的主题。

  ③着重突出黄山“险”、“奇”二特色。

  2、课文思路分析:

  第一部分:写崇高卓越的大自然,创造安排了黄山胜境。──文意总起

  ①第一部分可分几层?每层写什么?各突出了黄山的什么特点?并找出表现这些特点的关键词语。

  ——第1层: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成因、范围,着重介绍黄山七十二峰的高风峻骨,以示其“险”。

  关键词语有“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风峻骨”。“处处悬崖绝崐壁,无可托足。” 第2层:介绍黄山的云海、草木鸟兽、泉流及摄身光等奇异景物,以见其“奇”。

  关键词语有“打开它的云库”,“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崐树种”,“组成无穷无尽幻异的景”,“格外赏赐”,“极罕见”等词语。

  第3层:写大自然把黄山“封了山”,再次强调黄山的突出特点——“险”。

  关键词语有“处处悬崖绝崐壁,无可托足。”

  ②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又是怎样安排黄山的呢? ——提示: 首先,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为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

  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特点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

  ③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提示: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黄山记》教案设计5

  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进行解说,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4.从黄山的自然景观中认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培养珍惜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2、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对解说词的了解、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老师:解说词的一般写法、黄山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 掌握字音字形词义

  2 思考:

  (1)本文设置了哪三条线索?

  (2)文章先总写了什么内容?接着分别介绍了黄山的哪些景观?最后又写了什么内容?

  (3)画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并品一品它的妙处。

  (4)找出让你产生深刻感触的语句,并写写你的感受。

  二、口语训练:

  记一次旅游,说说自己的见闻感受。

  三、导学读标:

  1、导入新课:“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一定想知道黄山是什么样子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黄山的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

  2、明示目标: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释疑解难:

  在阅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疑惑?学生自由质疑,教师适时点拨.

  五、精读探究:

  1、本文设置了哪三条线索?

  明确:时间线:从古到今;空间线:从上山到出山;逻辑分类线:奇峰、古松、怪石、云海、温泉。

  2、文章先总写了什么内容?接着分别介绍了黄山的哪些景观?最后又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先总写了黄山的地貌、地理位置、形成过程,接着分别介绍了黄山的各种景观:奇峰、古松、怪石、云海、日出;最后又写了黄山温泉,教案《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3、诵读课文,思考:文中有哪些表明视角的语句?各表明了什么视角?

  明确:多角度多方面写景的方法:俯视、仰望、遥望。

  4、文中哪些语句你认为好?读一读,并说说你认为它好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如:反复诵读“黄山的峰石,经过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在大自然的宁静中,增添了人间欢乐的生趣。这是黄山外在美与内在美的高度结合。”一句,句中“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指人们为峰石所起的名字,它们是审美观照的结果,其中凝聚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了人们的情趣,使得冰冷的石头有了人的精魂,这是“外在美”,峰石本身千奇百怪的的造型是大自然的创造,是“内在美”。这句话谈的是人的审美创造的巨大作用。

  5、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你能从哪些语句中看出?这些表达方式在文中各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开头介绍黄山地质史,运用了说明;主体部分介绍黄山的风光和特点,主要运用了描写和叙述;表现日出的部分运用了抒情。

  6、解说词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1)阐述画面,客观介绍自然风景、风俗民情,而无作者的见闻感受。(2)以说明为主,是文艺性的说明文。(3)全面地介绍景物。

  六、拓展延伸:

  1、写黄山的有关诗句。

  2、让学生选择一幅黄山的自然景观图片,学习用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解说词,要求多角度多方面地写景。

  附:板书设计:《飞红滴翠记黄山》 解说词

  大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 三条线索

  培养珍惜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

  表达方式

  语言优美蕴含哲理

  七、达标检测:

  1、阅读理解

  当那遥远的天际,微明的东方出现鱼肚白色时,人们就屏住了呼吸,等待着,盼望着。而当太阳露出它那耀眼的光辉时,人群中就响起了一阵欢呼。这呼声中充满了兴奋,但又带有节制,因为大家都不愿破坏这黎明前的肃穆。也许是由于大地尘埃和光线折射的物理因素吧,冲破北海云雾,喷薄而出的太阳是暗红色的。但是,在一刹那间,太阳好像经过了一次净化,变成了纯净的橘黄色。光明逐走了黑暗,四周的一切都变得灿烂夺目,五光十色。蔚蓝色的天空,剪影般的群峰山松,五彩缤纷的云海霞光,在高空气流的影响下变幻无常,使人仿佛置身于神奇的仙山琼阁。这景致真是难以用笔墨形容。啊,太阳!人们对它的感情,在自然界中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比拟的。不论是初生的红日还是即将消失的落日,都是红彤彤的巨大的火轮,披着五光十色,一瞬万变的彩霞,给天下万物以无限生机和柔美的抚爱。即使落日给我们留下夜晚的黑暗,那也没什么可怕,那闪光的星星,仿佛是太阳在黑暗中留下的火种。它守卫在天幕上,也守卫在人们的心灵中,为迎接明天更美丽的日出,给那些勇于在困难中奋斗的人们以新的启迪。大概就是由于这些原因,人们在日出和日落中才得到了使人沉醉的美的享受,才赞美火和光明中诞生的一切吧。

  1、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内容。

  2、这呼声中充满了兴奋,但又带有节制”,请你分析“兴奋”和“节制”的原因。

  3、文段在描写日出时把天与人交织在一起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你的理解,说说看到黄山日出的人为什么“会在心灵深处铭刻下这无法忘却的时刻”?

  5、用一段文字描写你所见到的出时或日落,50字左右。

  答案

  1、黄山日出无比瑰丽、壮观、辉煌的景象。 2、等待日出的激动、兴奋

  3、“兴奋”是因为“太阳露出它那耀眼的光辉”。“节制”是因为“大家都不愿意破坏这黎明前的光辉”。

  4、“天”与“人”两者是紧密联系的,天色变化引发人们的神情、心情的变化,从人的神情、心情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天际的变化。5、人们在日出与日落中才得到了使人沉醉的美的享受,才赞美火和光照中诞生的一切。6、略

《黄山记》教案设计6

  第二课时

  三、课文研讨:

  第二部分:回顾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

  ①这部分与上部分是怎样衔接的?

  ——上部分以大自然“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它封了山”作小结,更增添了黄山的神奇色彩,并为下文回溯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描绘黄山的奇观作了铺垫。

  ②这部分可分几层?各层大意是什么?

  ——第1层(1自然段)写史前期,除了金丝猴之外,只有神话传说中的黄帝、浮丘公、容成子等仙人攀上过黄山的光明顶。 第2层(2─3自然段)写唐宋时期,只有李白及吴龙翰两人登上过莲花峰。

  第3层(4─5自然段)写元明清数百年内,极大多数旅行家都没有登上莲花峰顶,而登天都,是在汪瓘以后,有记载的只有普门法师等五人。

  ③写黄帝在这里飞升的“传说”,有何作用? ——增加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更显得有魅力。

  ④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 ——表现了黄山的险峻,登山的艰难,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第三部分:记作者等一行攀登天都峰的经过。

  ①这部分与上部分是怎样衔接的?

  ——提示: 本部分“胜境已成公园,绝处已经逢生”的现实情况与上部分“难登攀”相互比照。显得波澜起伏,而又貌断实续。

  ②这部分可分几层?每层写什么?

  ——第1层(1─6自然段)写作者等一行登上天都峰的经过。

  文章以作者亲眼所见,极写天都之险,与第二部分相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之势。文章处处都将今天的登山道路与古人登山的路径作对比,强调今天的登山道路已“化险为夷”,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张本。

  写“我们”登攀的经过,只用三个“直上,直上,直上”反复(提问),表现了勇往向上的气概。 第2层(7─8自然段)写登上天都峰所见景色,抒发感慨。 登上天都峰,“千里江山,尽收眼底;黄山奇景,尽踏足下”(此为过渡句),作者深深感慨的是(提问),“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这是文章点题的句子。(集体朗读) ※第四部分:写在黄山之巅见到的云海、松树、日出、摄身光等奇观。 这一部分承第一部分黄山奇观的“奇”而来,“奇”在何处? ——提示:奇就奇在“变化无定”上,云海漂泊无定,景物瞬息万变,群峰时隐时现,忽而旭日东升,忽而倾盆大雨,从彩虹到神奇的摄身光,写尽黄山的险与奇,还有神秘感。又如写松树,“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仙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经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太多,浪这么险恶,……”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四、写作特点:

  1、形散神聚,大起大合。

  2、顺序井然。 宏观顺序:(文章一、二部分)混沌初开──宇宙形成──人类出现(从史前时期直至元明清) 微观顺序:(文章三、四部分)早晨出发登山──登上天都峰──黄山顶上过夜──第二天凌晨观日出──白天见摄身光奇景

  3、节奏明快的短句与排偶句式: 作用:以加强文章奔腾豪放的气势。 短句:

  “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末多花冈岩的'山峰。”(比较复杂的长句,却将它们逗开成几段,以加强语势节奏。) *

  “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一个句子,分为两个分句,五个宾语分别逗开) 排偶句(类似骈体文):

  “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崐绮丽多采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

  “黄山松铁骨冰饥;异萝松天下罕见。”

  “这样,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飘渺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一道温泉,能治百病。各种走兽之外,又有各种飞禽。神奇的音乐鸟能唱出八个乐音。稀世的灵芝草,有珊瑚似的的肉芝。”

  4、记叙与抒情议论相结合,记叙为抒情议论作依据。(请学生做练习2)

  如写天都峰之险,而今天却化险为夷,这是新时代石工们的功劳,所以引出议论,“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接着抒情:“胜境已成为公园,绝处已经逢生。……看呵,这是何等的公园!”这就有力地点明和突出了主题,歌颂了社会主义新时代。

  五、练习:

  1、比较阅读:例:《黄山记》与《雨中登泰山》写法比较: 同: 对象都是名山,都有独出心裁的构思。 异: 大气磅礴,蕴蓄着深刻的思考;情趣盎然,饱含生活的气息。

  2、语文活动:在书刊或网上寻找黄山的照片,或找出自己拍摄的风景照,至少两幅,并分别配上小诗或散文诗。写在练笔本上。

《黄山记》教案设计7

  一导入

  我相信同学们肯定都有登山的经历。我曾经去过泰山、雁荡山、天台山和其他一些小山。(可以适当地让学生谈谈自己登山的经历)。我们曾经读过不少关于登山的文章,如《雨中登泰山》、《登泰山记》等等。自己也可能写过关于登山的文章。

  大家想想看,一般登山的游记是怎么写的,从什么地方写起?明确:都是按照登山的过程来写的。从山下写起一直写到登上山顶为止。这样写的好处是可以让读者明确自己的游踪,理清游览的线路。

  一般风景优美的名山,风景最美的地方应该在哪里?明确:应该是在最险峻的地方。毛**曾说过“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举自己登山的例子。)最险峻的地方往往风景最美。

  那么一般作者是如何来表现山的险峻的呢?明确:写山势陡峭,写山路艰险。这样描写山的艰险,是什么目的呢?明确:写攀登山的时候很艰苦。还可以表现不怕困难的精神。表现人对山的征服。表现人对山的征服。

  具体地说,是表现个人,即登山者对山的征服。这种征服就通过我们登山的过程体现出来。人总是有一种征服欲的。

  而最好的征服,莫过于征服山峰。而要表现这种征服欲,最好是选择最险峻的山峰。(举例为何有那么多的人冒着生命危险去登山)我曾经一个人登过泰山

  它虽然说不是很险峻,但要登上顶峰也非易事。(举例我登山的经过,及有些人放弃的故事)

  可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与以往所学的这类文章有些不同。那么,都有哪些不同呢?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呢?下面就翻开课本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理清课文结构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我们可以看到,课文分成了四部分。请你阅读课文,说说每一个部分大概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写出了黄山的总特点,黄山的奇丽与险峻。第二部分写登山的历史,历史上,登山者“仅”有寥寥几人。

  第三部分写我们今天的登山。第四部分写我们在山上所见到的美丽壮观的景色。

  三分析第一部分

  请同学阅读第一部分,注意这部分的最后一句,“它封了山。”其中有个动词很重要。就是“封”字,请大家把它圈起来。

  1.“封山”是什么意思?

  明确:就是封住进出的要道,不让任何人进入。

  2.它为什么封山?它是谁?

  明确:它是大自然。它封山的原因是不愿意把这么奇丽的景色给予人类。一个“封”字,准确而形象地表现出黄山的险峻程度——人迹罕至。

  3.那么黄山的风光到底有多美丽呢?请同学们朗读第一部分的第二段,说说黄山的美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明确:体现在五方面:一是山峰之奇;二是云海之奇(注意“拨”字);三是树木之奇;四是温泉;五是最高赏赐:摄身光。

  4.再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篇课文在描写这种奇特的景色的时候是怎么写的?

  明确:是按照山的形成过程来写的。

  5.黄山的'形成是否真的如课文中所说的那样,是大自然有意安排的杰作呢?

  明确:不是。这是中虚构的写法。这样写,给人的感觉好像这黄山是给大自然制造出来似的。所以这样的写法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说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这里的“崇高”“卓越”一般是对人而言的。作者把大自然人格化了,说它“创造”“安排”了黄山胜景。

  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由此可见,“它封了山”,表现了一种它对人类的不屑一顾。因为人在它的面前太渺小了。

【《黄山记》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黄山小学作文07-07

《窗》教案设计12-30

《窗》教案设计10-22

《母鸡》教案设计10-25

《社戏》的教案设计06-09

《黄山奇松》说课稿11-14

黄山奇石教案08-03

黄山奇石说课稿10-20

《黄山奇石》说课稿09-30

黄山奇松教案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