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心声》教案八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心声》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声》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心声的含义。
2、体会文中生动细致的心理、神态、语言描写。
3、培养学生积极负责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学生讲《骆驼妈妈》的故事。
骆驼妈妈
骆驼妈妈低着头,不时地停下来闻着干燥的砂子。按照常识,人们知道这是骆驼在找水喝,它们的`眼睛血红血红的,看起来快要支撑不住了。
终于,它们来到一汪泉水的边上,小骆驼兴奋异常,可是泉水太浅了,不论小骆驼怎样努力,都无法把嘴凑到泉水之中。
惊人的一幕发生了:那只骆驼妈妈围着它的孩子们转了几圈,突然纵身跃入了深潭水终于涨高了,刚好能让小骆驼们喝着。
在这尘世中,我们的心灵被岁月磨得粗糙和麻木,但骆驼妈妈这纵身一跃,让人看懂了母性的伟大,亲情的可贵。
(二)导入 新课
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教师总评并借助对骆驼妈妈伟大母性的赞扬,由亲情导入 。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听录音范读,排除文字障碍。
2、学生分段朗读,使其能较熟悉课文内容。
(四)师生共同讨论课文内容(设置问题)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那么李京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2、他为什么那么想读课文?
3、心声在文中是指什么?
4、如何看待程老师上公开课的做法?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引导。)
(五)拓展延伸练习
1、如果你是程老师,这节课你打算怎么上?
2、开课不能只讲求形式,你还能举出一些不重内容、不求质量、只讲形式的事例吗?这些事有什么危害?
(六)小结(略)
(七)布置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懂得了什么道理呢?以我的感受为题,写一篇短文。
(八)板书设计 (略)
《心声》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心声》是发表于80年代初期的反映教育问题的一篇小说。小说通过刻画感人肺腑的学生李京京形象,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众多受教育者的心声呼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呼唤珍视学生的美好情感和独特体验。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简要复述小说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⑵分析和评价小说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文,整体感知:课上速读课文,掌握故事情节;课中精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的刻画;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理解文章主题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明白小说所反映的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展示学生个性,引导学生从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⑵、让学生从京京的身上体悟亲情,懂得在今后的生活中应怎样去珍惜亲情、友情。
【教学重点】:
本文重点是弄清心声含义,在熟识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进行归纳。
【教学难点】:
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心理描写,这是本课的难点;初次接触小说,侧重引导他们体会心理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谈谈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没有太多的话想向同学或朋友倾诉的?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
在听取学生感受的基础之上,教师表述:面对人生,成长中的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心声》,去听听主人公的心声。
【板书课题】:
12、心声
黄蓓佳
二、整体感知:
1、本篇小说,共换了几个场景?
明确:教室树林里教室公开课上。
2、请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场景所发生的事情。
明确:
⑴公开课前,李京京非常渴望朗读课文,可程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执意不让他读。
⑵回家路上,李京京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起课文,并深情回忆起乡下的爷爷和妮儿。
⑶第二天放学后,李京京听被指定的赵小桢读课文,勇敢地指出她的不足却反遭嘲笑。
⑷公开课上,在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的情况下,李京京勇敢地举手并深情地朗读课文,以至打动了程老师和同学们。
3、请你根据这四个场景把本文分成四部分!
明确:
情节结构:公开课前→回家路上→次日放学→公开课上
(想读课文)(偷读课文)(听读课文)(终读课文)
【作业布置】:
找出文中出现的人物并对其进行分析。
【板书设计】:
公开课前→回家路上→次日放学→公开课上
(想读课文)(偷读课文)(听读课文)(终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概括归纳程老师和李京京的形象特点。
明确:
程老师: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对工作认真负责;也存在不足。
李京京: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执著追求不轻言放弃、铭记亲情友情并渴望表达。
2、研讨刻画李京京形象的描写方法。
本文在塑造李京京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请大家举例说说。(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举例略)
教师点拨:这些描写刻画细腻、真实,让人感到亲切自然。特别是文中的心理描写,更让人觉得真切,请同学们找出认真体悟,分析它的作用。
⑴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
⑵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
⑶他想跟程老师道个歉,请老师原谅,可是心理难受得要命,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个小小的可怜的凡卡,不知不觉中把他的魂儿都抓走了。老天爷,写故事的人真有本事!
⑷京京在坐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仿佛想说什么。
⑸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
⑹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教师点拨:文中有直接的心理描写,如上面1-3句及树林里对爷爷,对妮儿的思念;有间接的心理描写,如4-6句中希望自己得到朗读机会。这些描写,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京京的心理历程,使人物形象刻画得真实、丰满。
二、理解主旨:
1、讨论: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
明确:李京京渴望得到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谊而想念爷爷和儿时玩伴;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这些愿望都建构在想朗读课文这一表白上而动人心魄。总而言之,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2、学完《心声》,同学们在敬佩李京京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勇气的同时,对程老师公开课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明确:程老师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区教育局公开课交给她完成,说明他水平不低,特别是为了上好这节课,她绞尽脑汁。她不让李京京朗读课文,是因为李京京的嗓子沙哑,怕影响了学校荣誉。这种对工作负责的精神应当肯定。但程老师为求得领导好评,采取急功近利的办法,把公开课上成表演课,只追求形式,甚至弄虚作假的做法应当摒弃。
3、大家讨论下心声的含义有哪几层?(提示:本课以心声做标题,作者描述了什么人的心声?怎样的心声呢?)
明确:
心声的含义:①深埋在京京心底的亲情、友情
②京京渴望表达自己内心感情的愿望
③作者借此呼吁教育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期望
【作业布置】:
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也以《心声》为题写写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心声》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文题的深刻含义。
2.抓住小说主要情节进行复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体会小说的心理描写、结构上的双线交织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等艺术特色。
4.结合生活体验,深层思考课文触及的教育现象,领悟写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
1.分析心理描写,把握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了解小说的双线交织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处在青春少年的你们,也许有忧愁,有烦恼,有期盼,可是,你的心声有谁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黄蓓佳的`小说《心声》,感受李京京的一段伤感的故事。
二、新课
(一)、作者简介
黄蓓佳,女,1955年生于江苏省如皋县。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4年毕业分配在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工作。次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1972年发表处女作《补考》,现已出版的作品有《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请和我同行》等。
(二)、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字词。
捻 niǎn 噗pū 蜷 quán 簪zān 琅琅láng 发窘jiǒng
抽噎yē 恍惚 huǎnghū 抽泣qì 棱角分明léng 窸窸窣窣xīsū
2、学生速读全文,梳理并概括小说主要情节。
教师提问,后评价。
3、学生复述课文
提示:抓住时间、四个场景来进行复述。
学生复述。讨论整理板书:
公开课前--回家路上---次日放学后---公开课上
(想读课文)(偷读课文) (听读课文) (终读课文)
(开端) (发展) (高潮、结局)
4、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跳读课文,揣摩、感悟小说人物及主题
讨论探究题:
(1)、为什么万卡的故事能深深打动李京京?甚至在他朗读时涌出了眼泪?
李京京从小和父母分开,跟乡下的爷爷住在一起,内心认同于淳朴的乡村文化。而回到城后,目睹父母时常吵架,感受不到家庭的关爱、温暖,并成为父母不合的牺牲品,幼小的心灵蒙上挥之不去的阴影,与作品中的万卡的境遇相似,对万卡有着感同身受的理解,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是他极力想朗读课文的原因。
(2)、课文以《心声》为题,“心声”指什么?
第一层含义:对亲情、友情的怀念(插叙、怀念)
万卡的爷爷----他的爷爷(亲情)
奥尔迦----妮儿 (友情)
第二层含义:渴望表达内心的情感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第三层含义:呼吁教师能公平、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予每个人相同的关心和发展的机会。
(3)、对李京京这一人物形象你如何看待?
性格倔强、沉郁、认真,是一个真诚善良,自信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愿望,执著追求真善美的少年。
(4)、你喜欢程老师吗?为什么?
文中的程老师与许多好老师一样,工作认真负责,爱荣誉,因此为了公开课精心准备。但她又与许多老师一样,有着代代相因的缺点:搞一种虚假的教学,重视优生,忽视一般学生。小说也表现了她难得的优点:随机应变,勇于改正错误。
(三)、创意思维
(1)、小说触及了当前教育中的某种现象,你有何看法?
第一、老师重视对优秀学生对教育,忽视像李京京这样对学生,打击了他们对积极性
第二、教师弄虚作假,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2)、通过李京京的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李京京的故事,启示我们做事要认真,要有真情实感,要勇敢。教师对学生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应该深入理解学生内心。
三、你说我说
同学们,李京京勇敢表露心声,你是否也想说说自己的心声呢?
学生畅谈心中的愿望。
三、课堂小结
小说讲述了一个少年的心声,表达了作者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关注,对教育问题的思考。课文以其深沉的思想内涵,凄楚的人物形象,纤丽的情节叙述和令人伤感的语言表达,感染着我们。在父母百般呵护下的同学们,远没有李京京对《万卡》的理解深刻,但让我们伸出双手,给生活中其他不和睦家庭中的同龄人一些关爱吧。
四、布置作业:
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和李京京相似的经历?无论是愉快的还是伤感的,都曾给你深刻的体验,请选择其中一段,用动情的文笔展现出来,不少于300字。
《心声》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找出文中主要的矛盾冲突,体会和学习小说的艺术特色——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理解文章主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促进健康师生关系的形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理解文章主题。
难点:体会和学习小说的艺术特色——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三:导入课文
1、同学们,你在成长过程中有什么想对爸爸妈妈说的呢?(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今天,我们来聆听一下别人的心声。(板书课题)看到标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呢?(学生发言:谁的心声?什么心声?为什么有这样的心声?心声有没有实现?)同学们的疑问恰好抓住了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2、复习小说的有关知识二、检查预习1、作家简介黄蓓佳当代女作家,生于1955年,江苏如皋人,1973年中学毕业,后发表处女作《补考》。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在江苏省外事部门工作。1985年调江苏省作协任专职作家,现为中国作协会员。写小说,也写散文。著有长篇小说《夜夜狂欢》,中篇小说《唱给妈妈的'歌》,短篇小说《在水边》等。
3、字词三、整体把握1、复述课文2、理清结构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请求遭到拒绝。发展:李京京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课文。(1)李京京在树林子里的朗读、体会和回忆。(2)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高潮和结局: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
4、把握人物关系和主人公四、合作探究
1、认识程老师
(1)、程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程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方式不好。你同意吗?)
(2)、既然是区教育公开课,那么学校又为什么要交给他?(教学认真、负责,又有点自信,教案《《心声》教案》。)(教学水平高)
(3)课堂反思这篇小说涉及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你觉得它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借鉴呢?教育应该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要尊重和发现每个学生的积极因素,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愿望。
2、认识李京京
(1)为什么凡卡故事能深深打动李京京,甚至使他朗读时涌出眼泪?(经历相似,情感上产生共鸣,想借助凡卡表达这种情感。)
(2)根据提示说说京京与凡卡有哪些相似之处。父母爷爷朋友凡卡:没爹没娘惟一亲人会给他胡桃京京:
(3)李京京深情的朗读打动了所有的人。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好课文?(感情投入)
(4)李京京终于实现了朗读《凡卡》倾吐心声的愿望,并且打动了师生。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他的朗读很成功?请用下列句式回答:我是从看出他朗读很成功。这句话是_描写。(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指对描写对象不进行直接描写,而是由第二者介绍、反映或采用间接烘托的方法来描写。)
(5)学以致用请仿照例句补全句子(运用侧面描写)。
例:京京的朗读真感人!教室里一片寂静,大家的神情都那么专注和认真。
仿: 1、他的表演真精彩! 。
2、她真美! 。
(6)探究人物描写方法指出下列语句运用了描写人物的什么方法?
1、程老师是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头发剪得短短的,眉毛粗粗黑黑的嘴巴棱角分明,模样有点像男孩子。(外貌描写)
2、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心理描写 纯真的童心和倔强的性格)
3精彩语段、
(1)、可是,过了好几秒钟也没有动静。京京觉得奇怪,抬头往赵小桢那儿一看,她满脸通红,慌乱地盯着面前的讲义,旁边的同学拿手拐子捅她,她却怎么也不肯抬起眼睛。她一定害怕得厉害。是啊,这么多老师看着呢,万一一慌,读得结结巴巴,多难为情!京京心里倒有点可怜起她来。
(2)、程老师脸上有点发白。她严厉地咳嗽了一声,赵小桢还是没有举手。全班都没有人举手。事先说好了的呀!
(3)、京京在座位上不安的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4)、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5)李京京人物性格自信勇敢、执着坚定、善良宽容,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少年。五、小结标题心声到底是什么?京京的心声:渴望亲情友情;渴望表达感情的愿望。
作者的心声:1、告诉孩子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美好的愿望遭到他人拒绝或嘲讽时,不要灰心沮丧,更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自信勇敢,执著追求,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
2、呼吁教育工作者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六、拓展延伸 倾诉心声 ,我想对你(您)说:“ 。”
七、作业布置
当我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挫折时己说。
《心声》教案 篇5
一、检查作业
请学生互相交流各自富有创意性的结局续写,并以小组为单位推举优秀习作在班上宣读,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读品味
1、请学生表情诵读全文,思考:投影: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独到之处在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
1)请同学们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母亲在希望破灭时的心理和感情。
①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②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
③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2)“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我”的什么心理?
学生思考后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1)①虽然母亲听到了那个穷水手就是于勒的消息。但发财梦使她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于是“吞吞吐吐”地责怪丈夫“胡说八道”。
②等她亲自看清楚那卖牡蛎的果真是于勒以后,也惊恐地“哆嗦”起来,但仍存一些希望,所以叫丈夫再去向船长打听。
③当最终证实那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看到丈夫“神色很狼狈”,想起于勒以前占有过他们应得的一部分遗产,而以后又给过他们发财的“希望”,现在这种希望竟成了泡影,于是旧怨新仇一齐发作,“突然暴怒起来”,破口大骂。她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性格,随着她的语言和心理变化,一层层地发展,至此毕露无遗。
(2)这默念的三句话中,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没有什么不同。但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其中却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境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无义寡情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包含讽刺意味的心里话。
2、合作探究,体会匠心构思。
(1)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写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文中关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况,是运用什么方法交代的?这部分内容对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3)写二姐婚事的成功,全家决定举行婚礼之后到哲尔赛岛旅行,这与整个故事情节有什么关系?
(4)安排两位先生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这样一个细节,作用是什么?
(5)“我”给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一段描述,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用?
学生合作探讨后回答,教师点拨;
(1)这样叙述是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于勒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菲利普一家都急切盼望他回来,从而使情节发展更有吸引力。
(2)插叙。介绍于勒的经历,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3)二姐婚事的成功,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从而创造遇见于勒的机会,把故事引入对中心事件的叙述。
(4)这一细节牵动了菲利普的虚荣,使他也产生了请家人吃牡蛎的念头。而由此才使菲利普与于勒进一步接近,并终于认出了于勒,使情节发展急转而下,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
(5)这段描述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把菲利普夫妇冷酷无情、惟利是图的本质暴露得十分充分。
三、体验反思
1、教师简要归结文中主要人物形象: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文中的“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于勒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受害者和失败者。
2、请同学们畅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和启示。
学生探讨交流,教师点评:
(1)不要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
(2)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观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美好心灵的答案。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反映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小作文,文体不限,立意自定。
2、有人说,势利是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衍生的生活现象,它是超越时代和地域的,“菲利普”永远不会绝迹。你是否也这样看呢?请以短文阐说。
五、作业布置
《心声》教案 篇6
【目标与分析】
1. 知识与技能:
1) 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理清作者思路。复述小说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 品味语言,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 揣摩“心声”的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⒉过程与方法:根据本文篇幅长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1)整体感知:课上速读课文,掌握故事情节;课中精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的刻画;
2)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理解文章主题和细腻的心理描写;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明白小说所反映的问题。
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展示学生个性,引导学生从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⑵让学生从京京的身上体悟亲情,懂得在今后的生活中应怎样去珍惜亲情、友情。
【教学重点】
本文重点是弄清“心声”含义,在熟识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进行归纳。
【教学难点】
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心理描写,这是本课的难点;初次接触小说,侧重引导他们体会心理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步骤进程】
一、课前说话训练
二、听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感觉。
三、预习检查:
1、生字词:注音写字(见小黑板)
2、“学生复述故事”为话题引入:
请两位学生复述本文的故事梗概,师生共同指出其不足,然后,引入对情节结构的'分析。
板书:公开课前,李京京非常渴望朗读课文,可程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执意不让他读。
回家路上,李京京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起课文,并深情回忆起乡下的爷爷和妮儿。
第二天放学后,李京京听被指定的赵小桢读课文,勇敢地指出她的不足却反遭嘲笑。
《心声》教案 篇7
重点难点
1、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
2、学习作者心理、动作描写。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授讲时不必划段落层次,从理解作者思路入手,先让学生默读全文,找出故事情节,理清思路,进行活动,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把课内知识引深迁移,采用点拨引导,讨论交流,阅读体会等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正在想什么?告诉大家,都来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学生举手回答)。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心声》,听听李京京的心声。
二、读课文
1、默读,利用工具书查找生字、生词,弄懂它的意思。
2、听录音读课文,注意感情。
3、配乐角色朗读课文,读完之后让学生进行评价,选出朗读明星。
4、挑学生复述故事。
在这个环节中,要让学生知道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可以让学生从第一人称的角度来作创造性的复述)
三、分析课文
1、程来势开始不让李京京读课文,后来“只好”让他读,最后用“发颤”的.声音请他把课文全部读完。说说程老师内心活动的前后变化。
2、假如赵小桢在公开课上读,会有什么效果?
让学生自由发言,并挑学生模仿赵小桢奶声奶气、娇滴滴的声音。
3、分小组讨论,对程老师安排的公开课的看法,各抒几见,不论褒贬。
四、引导学生自由讨论,通过上述分析说心声的含义。
五、课堂延伸:
让学生对老师、对父母说心声。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心声》,听了心声,我希望我们大家今后一定用心来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让我们的周围,让我们的生活,让世界充满爱。
七、布置作业:
替李京京给爷爷写一封长长的信,像凡卡写的那样的信。
《心声》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双基: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理清作者思路。
素质:口味语言,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德育:揣摩“心声”的深刻含义。
重点:弄清“心声”的含义。
难点:心理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关键: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具:小黑板;课内习题卷
课型:综合课教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课堂常规,师生问好。
复习提问:掌握“字词积累”的字词
导入新课:老师导入: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没有人物也就不称为小说,可见人物形象在一篇小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可见人物占第一位的。
新课:
1、学生们做深入探究,引导:嗓子沙哑的李京京为什么想读而且一有机会就能读得很感人,而声音又脆又甜的赵小桢事先答应了读,却最终没有勇气在公开课上举手,担心自己读不好?李京京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吐露了怎样的“心声”?
2、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事情的认知。
a李京京和赵小桢的区别在于,朗读过程中是否有自己的情感参与。(当然情感参与的前提并不限于相似的经历,而应当是朗读者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性阅读。凡卡是个究孩子,朗读时要准确地把握住他的情感,而不能读成爱撒娇的小姑娘的情感。
b李京京的“心声”:凡卡的'故事唤起了他深埋在心底的亲情和友情,他渴望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
3、默读,感受李京京的情感律动,体味李京京的“心声”。
4、画出描写李京京行为和心理的句子。
5、思考:作者怎样表现李京京渴望读书的?在这些描写中,你觉得哪些地方最精彩?
练习:师生共同完成课内习题卷。
小结:深入了解情感体验与抒发感情之间的关系。
作业:完成思考练习一、二题
【《心声》教案】相关文章:
《心声》说课稿11-06
《心声》说课稿15篇09-17
大班健康教案起床喽教案10-04
南辕北辙教案10-26
《前后》教案10-09
《分数》教案09-20
数学的教案11-16
郑人买履教案10-18
《平衡》教案09-28
《白鹅 》的教案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