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品德与社会》教案模板九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品德与社会》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学生干部应通过选举产生,了解民主选举的一般程序。
2、懂得选班干部的标准和干部的职责。知道人人都有选举权,选举中做到公平、公正。
3、懂得当干部只有为大家服务的责任,没有特殊权利。
二、教学准备:
1、《少先队队章》
2、多媒体
3、直尺列表
三、教学时间:3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活动一 我们心目中的班队干部
1、我喜欢的小干部
1)参照教材第23页,引导学生结合自己五年的学校生活,说一说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干部,并写在黑板上。
2)根据大家的发言,全班同学交流、研讨:什么样的小干部是大家所喜欢的,应以什么标准来选干部?并说明理由。
2、模拟活动:假如我当班干部
1)在大家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每个同学结合班里的初阶,写一篇“假如我当班干部”的“竞选宣言”。
2)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竞选宣言”。
3)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进行发表对他们的“竞选宣言”提出质询。
4)全班评出最佳“竞选者”。
第二课时 怎样选干部
一、谈话引入,激发情感
师:同学们,我们是在红旗飘飘下成长的少年,在学校的阳光下,我们加入了光荣的少先队组织。我们的小队,中队每期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使大家受益匪浅,终身难忘。我们的每次活动,都离不开队干部的精心组织和安排。那么,少先队干部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话题——怎样选干部。
二、 探究学习
1、多媒体出示插图,指导观察。
2、学生自学交流。
3、师小结:选举的一般程序:
个人自荐——队员推荐——队员无记名投票——兼票员统计票数——公布选举结果
4、为什么要这样选干部呢?可不可以老师自己指定?
出示队章的有关内容,看看少先队章是怎样规定的?
5、我喜欢的小干部是怎样的人?
讨论:谈谈自己选干部的标准?
(1) 结合自己学校的学习生活,把你喜欢什么样的干部写在黑板上。
选干部的标准
对的打√ ,错的`打Х
(2) 根据学生发言,全班交流。
讨论:什么样的干部是大家喜欢的?应以什么标准来选干部,并说明理由。
(3) 在干部选举中,我们每个同学都有选举和被选举权。我们怎样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呢?
学生交流选举中可能遇到的现象。
如:投选票…… 不公平,不公正
凭关系…… 不公平,不公正
投自己…… 可以
这些同学是否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
你们在选举班干部时是怎样做的?你们对干部选举有和建议?
三、 交流活动
同学《干部轮岗大家谈》,按下列条件全班同学分类站列。
“赞同轮流当干部”:
“赞同选举产生干部”:
“其他条件的”:
用民主的方式推选一人发言,引导思考:“轮流当干部”和“选举产生干部”的利和弊。
四、 总结。
第三课时 当干部为了什么
一、 谈话引入
师:我们的班干部是全班同学通过民主选举出来的,他们办事公正,有能力,有责任心,他们担当了班级小主人,老师小助手的作用,功不可没。那么,当干部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二、 探究学习
1、首先看看课文中这些同学的发言,列表分析。
当干部可以管同学……
当干部是帮老师做事的……
当干部是多为同学做满意的事………
当干部可以保送读书……
分析以上列表是否对集体,对大家有利。
2、你认为当干部是为了什么?列表说明。
3、小结:
当干部的动机要正确,当干部不是为了实惠,而是多了一份责任,多了一次为大家服务和锻炼的机会。
4、当上干部,怎样履行自己的职责呢?
出示多媒体:文中的图文,讨论分析。
(1)我们是好朋友,忘记写了,就通融通融吧( ),不讲原则
(2)怎么那么凶,不就是个中队长吗?( )
(3)体育委员,我们几个女生想借一下乒乓球拍,班里就一副,既然归我保管,我要先玩( )。
(4)为大家,班干部没有特殊权利。( )
小结:班干部是大家选举的,只有为大家服务的职责,没有特殊的权利。
三、 拓展
1、 请班级干部谈谈自己当上小干部后的想法和做法。
2、 我了解的一些干部的想法和做法。(不涉及姓名)
3、 每人给自己班级的干部写一段话,可以是希望,也可以是称赞,鼓励等。亲自送给班干部,相互交流。
四、 模拟活动:假如我是班干部
(1) 在大家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每个同学结合本班实际,写一篇“假如我是班干部”的“竞选宣言”
(2) 在组内交流。
(3) 小组推荐在班上演讲,全班同学针对他的“竞选宣言”提出意见和咨询。
(4) 评出最优“竞选者“
五、 总结: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干部就是火车头,充分发挥干部的作用,认真履行自己干部的职责,就能锻炼自己,健康成长,从小当好小主人,把自己培养成为全面发展,名副其实的合格人才。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学习从他人的情感和想法等角度,去判断、理解和解决问题。
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中,尝试多角度地看待和思考问题。
学会积极乐观地思考和对待事情,学会宽容、欣赏他人,做一个快乐地儿童。
教学重难点:引导孩子能了解他人地心情和感受,学会理解和宽容。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准备:了解学生在生活重地困难和烦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假如我是他
一、导入: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在一起做游戏,共同完成一项工作,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发生过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吗?
二、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谈谈当时的心情和情况。
三、提问:假如我们换角度想一想,结果会怎样?同学们进行讨论。
讨论后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意见。
四、讨论分析发生冲突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从讨论中明白从他人的心情、感受和想法出发。采用换位思考的判断和选择方式。
活动二了解人的情绪
课前准备:纸、剪刀、笔、胶水或浆糊等
活动过程:学生画出情绪化的脸部表情。
讨论:
A、什么时候你感到骄傲?(高兴、愤怒、悲伤、孤单等)
B、你怎么知道他人感到悲伤。(生气、尴尬、悲伤、孤独、厌烦等)
情感体验:学生回忆同学交往中遇到的快乐事与伤心的事,并能讲述当时的心情。
五、小结:我们在生活中应尊重同学的选择,了解别人的心情和感受,相互包容和理解。
第二课时
活动三:他为什么生气
活动目的:引导孩子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怎样对待别人的过失和失误。
一、图上的事例
讲述图上的事例:李勇的妈妈下岗了,同学们议论纷纷。李勇心里是什么心情?当同学们帮助他,他为什么不高兴?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立场,体会李勇的心情和感受。
二、思考:
1、当自己的心情不好,或遇到麻烦时,自己希望别人怎么对待自己?
2、如果别人在旁边议论自己,自己会是怎样的感觉?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感受诚信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多方面的联系。
2、以诚信为标准分析和评议身边的各种行为现象。
3、思考失去诚信可能带来的后果。
教学准备:
了解学生上次家庭作业完成的情况。
教学活动:
一、导入
请几个学生发言,谈谈对上一节课家庭作业中“进一步的思考”的.想法。
二、阅读与讨论
1、教师朗读教科书第7页上方的课文。
说明:前面两个课题中所学的内容,毕竟在生活中不是经常发生,而是比较特殊的事情。实际上,正如课文中所说,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诚信问题。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从我们身边的一些小事开始的。
2、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页的几幅插图及说明文字,展开自由讨论。
3、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你遇到过这样的或类似的事情吗?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三、阅读与思考
请学生自己阅读并且思考教科书第8—9页中的内容,然后自由讨论,要求每个学生的发言要结合第8—9页中的一项内容。
思考及讨论主要围绕以下题目展开:
1、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这样的做法,给自己带来了什么?
3、这样的做法,给别人带来了什么?
4、这样的做法,给社会风气带来了什么?
四、教师
教师用教科书上“诚信是做人的核心,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这句话进行,鼓励每个学生做一个诚信的人。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记录学校周围地区的方法,了解如何通过小组合作正确地用方位将社区调查的记录在区域平面图上。
2、了解安全生活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准备
1、与一、二年级的教师练习
2、为学生准备画草图需要的白纸。
教学过程
1、导入。请将上节课出来的调查记录绘制成草图。
2、布置新任务。请学生阅读书48~49页,并说明:乐乐他们在调查过程中还想到了小弟弟、小妹妹,并把有关小弟弟、小妹妹生活的问题做了特别的说明。今天,我们也要做同样的事情。
3、小组准备。画草图,为提醒小弟弟、小妹妹做准备。将提醒小弟弟、小妹妹的事情挑出来制作成文字或图画宣传品。
4、教师。肯定学生所画草图及为小弟弟、小妹妹所做的提醒。
5、布置作业:将自己为小弟弟、小妹妹制作的文字或图画宣传品送到低年级课室,并向他们做简单介绍。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几个有关温度的概念。
2、通过对有关温度统计的认识,感受祖国的博大。
3、了解不同气候环境下人们的生活习惯。
课时:一个课时。
教学活动与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书本16~17页的内容,并和同桌讨论一下这两幅统计图表示什么
二、探究活动:认识统计图。
三、教师以提问的形式来讲授统计图所传达的思想。
如:
我国降雨量最少的'地方在那里最多的呢降雨量最多,最少是什么意思呢……
我国年平均气温最高的是在那里年平均气温是什么意思呢……
四、问题讨论:为什么我国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地方不是在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呢(学生讨论并发言,教师适当指导。)
了解不同温度地区的人的不同生活习惯。
五、教师小结。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超市与其他购物场所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学习比较对照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事先准备有关超市与其他购物场所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概括,并把要点写在大纸上
教学过程
1、导入。请学生阅读书68~69页。提问:“超市还有其他的名称吗?同学们都去过超市吗?喜欢去那里吗?经常去吗?”学生就图画和教师的问题自由发言。
2、小组讨论。教师布置任务并进行引导:“和其他的购物场所相比,超市有什么特点?有那些地方和其他的购物场所相同?有那些的地方与其他的'购物场所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对超市进行专门的研究。“
3、将学生分小组。提醒学生要分别记录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推选发言人。
4、全班交流。各个小组想全班介绍讨论的结果,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5、探究活动。教师肯定学生的讨论结果,然后促使自己事先准备好的额概括要点,说明自己也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和学生一起将其与黑板上说列出来的讨论结果进行对比。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有些地方自己没有发现?”
教师
既要可定学生的成绩,更要肯定他们的思考。
布置作业:
根据小组和全班讨论的结果,完成书70页“我的新发现”。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提升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尝试自己处理和解决班级生活中遇到的矛盾。
3.强化自觉遵守班级规则、学校纪律的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引导:“作为集体的一员,同学都愿意为集体做好事,但也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试着解决这些问题。”
2.阅读与讨论。教师引导:“今天,我们不仅要解决教科书中‘红领巾信箱’中提到的问题,还要打开我们班的‘心里话’信箱,并在下节课召开‘我的心里话’发布会。让我们先从教科书中乐乐所在班级同学的来信开始吧!”
教师请学生分别朗读教科书第5~6页上同学们的'“苦恼”,然后请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联系实际谈谈体会。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使学生懂得在班集体中,同学间应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帮助。
3.小组探究。教师拿出课前搜集到的同学中的“心里话”,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也可以让各个小组阅读事先准备好的故事,并做好向全班介绍的准备。教师在巡视学生的讨论时,应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思考解决办法的妥当性。
4.教师。督促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为下次的发布会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1.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为“心里话”发布会做准备。
2.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说说“心里话”,并根据小组的讨论结果,说说解决的办法,同时引起全班学生的讨论与交流。
3.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和。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道应当认真执行集体中经大家民主决策出的行动计划,这是自己的责任。
2、学会管理自己,形成主动管理自己和参与校内各项工作的意识。
3、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愿意并主动为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服务。
教学重点:集体讨论的时候,我们有积极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和义务,经过民主决策订出的行动计划,我们也有遵照执行的责任。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一说
1.回忆一年中班级、学校、少先队组织了哪些集体活动,自己参加了其中哪些活动?没能参加哪些活动?没参加的原因是什么?
2.说一说自己参加活动有哪些体会?
二、读课文,并思考:
你对三位同学在一次集体活动中的表现满不满?
组织讨论
1.三位同学说得有道理吗?
2.集体做出的决定,是不是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为什么?
三、引导行为
集体讨论的时候,我们有积极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和义务,经过民主决策订出的行动计划,我们也有遵照执行的责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你愿意为集体服务吗?
二、说一说
1、书中几位同学为集体做事的情景.
2、在集体生活中,出集体组织的活动外,还有哪些让我们参与的渠道?自己参与过其中的哪些工作?
3、小组交流:班级、学校的哪些事情可以由我们直接参与?自己参与过哪些事情?有什么收获体会?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三、班级交流
我们可以参与的事情:
我们参与的体会:
我们参与的经验:
我们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情感交流
说说自己的收获。
第三课时
一、读课文,说一说这些同学在集体生活中自我管理的一些做法。
1、他们在自我管理中做了哪些事?
2、想想说说:如果是你,你会做吗?
二、思考说一说:
学校或班级生活中还有哪些现在没人管或是老师在管的事情,可以由我们自己来管?
三、讨论交流
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自我管理?
四、深化交流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给自己寻找一个合适的岗位。
2、说说你怎样来履行职责?
第四课时
一、读课文,思考:
1、看到同学打架,周围的人该不该管?
2、发现问题后该怎么办?
二、组织讨论:
从自身或别人的经历中,你认为集体中类似的“闲事”还有哪些?该不该管?为什么?
三、小组交流
在集体生活中,我遇到过哪些“闲事”?是怎样等待的?有什么体会?有哪些经验或教训?
四、引导行为
学校,班里有很多事情,我们都可以管一管,有些事情可以自己出面去做,有些事情可以向老师反映等。作为学校和班级的小主人,多学校的事情,可不能分分内和分外。
五、指导完成“我的发现和金点子”。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9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案--诚信是金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儿童的生活经验,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懂得“人无信不立”的道理。
2、知道诚实守信是中华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诚实是立身之本,理解“人无信不立”,理解诚实在待人处事中的作用,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是中华的传统美德。
教学准备: 1,收集古今中外有关诚信的经典事例。
2、把第八页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完成调查问卷,了解人们对诚信的看法。
3、利用收集媒体中的相关报道,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调查周围人的方式,了解有关不诚不信害人害己的事例。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了什么是“诚”,什么是“信”,今天我们将继续来探讨“诚信”这一话题。
二、分组讨论,续编故事。
1、课件出示第八页故事情节。
2、分组讨论:(1)那个扔掉诚信的青年人可能回成为什么样的人?
(2)想象一个不讲诚信的.人在待人处事上会是什么样?这样下去其结果会是什么样?
3、小组合作,用表演的形式把故事续演出来。
三、交流收集,了解人们对诚信的看法
交流课前调查的情况和问卷统计结果,看看划去“诚信”的人占多大的比例,他们选择丢掉诚信的理由是什么;不愿意丢掉诚信的人占多大比例,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四、学习第九页的案例,体会“人无信不立”的含义
1、课件出示第九页的案例。
2、讨论:
(1)仅仅是三次逃票的记录使他失去了(工作的机会),这些公司为什么把诚信看的这么重要?
(2)在我们生活中,人们有时常常在不经意中失去了诚信,然而当诚信被丢掉时,同时也失去了什么呢?
3、小结
是啊,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一样,人如果丢掉了诚信,即使有着聪明的大脑,出众的才学,也会因为不被社会承认,他的才学机敏无法展现,金钱荣誉无法获得,可见诚信是人立足与社会的根本,正如孔子所说的(出示孔子的话)——人无信不立。
五、作业
通过收集媒体中的相关报道,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调查周围人的方式,了解有关不诚不信害人害己的事例。
六、板书设计
诚信是金
人无信不立
【《品德与社会》教案】相关文章: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09-08
小学品德教案06-30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15篇09-29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5篇10-24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09-07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说课稿11-23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说课稿08-15
社会冬至教案07-21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2-21
一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