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5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扎实开展,通常会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运用有效的识字方法,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本课生字。
2.运用字典、生活积累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宽恕”“欣慰”“感触”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犯了错要有勇气承担责任。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小故事或关于里根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名言设疑,导入课题
读名言:“用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怎么会有这样的体会呢?今天我们一块儿学习《责任》(齐读课题——责任)。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语,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自主学习。
用词语卡片检查认读。
2.通过读课文,你知道这一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话说)
3.在这件事发生的过程中,小男孩的情感经历了三次变化,默读课文,用你喜欢的符号勾画出情感变化的词语,这是学习批读的一种方法。(板书:批读)
(交流,板书:委屈委屈而为难自豪)
三、自主阅读,边读边批
1.为什么小男孩的情感会发生这样几次变化呢?请大家用心读课文,借助旁批阅读思考,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疑问简单地批在书上。(板书:读、思)
2.结合你的批读,在小组内交流阅读体会,看看哪些同学最会合作学习。
四、全班交流,读中悟情
1.小男孩儿为什么感到委屈?
(1)引导学生抓住小男孩无意闯祸、认了错、以为应该得到原谅,而老太太不肯原谅、索赔等词语体会小男孩的委屈。学生在重点词下作符号。
(2)真是认了错就该得到原谅吗?抽读旁批的问题:小男孩已经向老太太认了错,老太太为什么还不原谅他呢?
交流体会,小结:有的.错误并不是认了错就可以了结的,还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承担相应的责任,比如钱物的赔偿,心灵的不安。
(3)带着我们的体会读“可是”这句话。
2.后来小男孩为什么委屈而为难呢?(请看第2段)
(1)学生交流体会:自己拿不出钱,父亲有钱不能给。
(2)你还从什么地方看出父亲对小男孩很严厉?在最能体现父亲严厉的词下作记号。(严肃、借、必须)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读相关语句,读出父亲的严厉。抽读。
(3)对于父亲的做法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请把你批下的问题说出来。交流问题,引入讨论:父亲为什么有钱不给、借了必还呢?
汇报,小结:严是爱,宽是害。父亲这样做是对儿子的一种严厉的爱,一种深沉的爱。
(4)师生分角色读第3段或同桌练习并抽生表演男孩与父亲的两次对话。
3.小男孩为什么感到自豪?
(1)生交流体会。
(2)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小男孩很辛苦?投影重点句,学生交流体会,并读好这一句。
(3)想象着小男孩打工挣钱的情境读句子,读出他的艰辛,体会出他的自豪。抽读,范读,齐读。
(4)理解“欣慰”,想一想:父亲为什么感到欣慰?读父亲的话。
4.父亲的用意达到了吗?读最后一段,你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到?(总统、深有感触)读里根的话,理解“过失”“自己的劳动”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再读一读里根的话,把它记在心里,对我们的成长会有好处。
五、回归课题,升华激励
读了课文,你们明白“责任”是什么了吗?请将你的想法批在课题旁边。
学生交流对“责任”的认识,老师引导准确表达。
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边读边批的方法进行学习,大家对责任有了自己的认识。大家再读课题。让我们牢牢记住里根小时候的故事,牢牢记住“责任”这两个字,希望你们从小做有责任感的人,长大做有出息的人。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课题:
《陶罐和铁罐》
二、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通过阅读课文,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㈡能力训练点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围绕中心编童话故事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大胆的想象能力。
㈢德育渗透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瞧不起他人,为人要友善、有礼貌。
㈣美育渗透
做人要有自信,相信自己。
三、学法引导
㈠教师教法
1.启发式
2.提问式
㈡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四、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分析理解课文
㈡难点: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品味文章的寓意。
五、教学准备
课件
六、媒体的选择与组合
1、设计思想。
①借助多媒体播放陶罐与铁罐的动画对话,可以形象直观地感受人物的个性,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感受文章的寓意。
②课件的播放展示氧化的'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能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氧化知识。
2、媒体选用情况:
知识点媒体类型媒体来源媒体内容要点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使用方法
1、多媒体自制课件文字内容整体感知全文内容,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学习生字。边导视边导思考。
2、多媒体自制课件陶罐与铁罐动画对话及氧化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去感受每个形象个性,逐步积累,达到对寓言的品味理解。边导视,边导读,边导思。
3、多媒体自制课件文字内容及图片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概括总结能力。边导视,边导思,边导说。
4、多媒体自制课件文字内容及图片充分发挥学生想象思维。边导视,边导思。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简述:
(一)激趣,谈话导入。
(二)媒体播放,整体感知全文。
(三)细读体会第一部分--寓言故事(故事1)。
1、出示媒体,看动画,听对话。
2、学生品读,教师相机引导。
3、课本剧表演,人物对话。
(四),合作学习第二部分--寓言故事(故事2)
1、出示自学要求。
①、许多年过去了,陶罐怎么样了?是什么样子?铁罐呢?
②、人们发现陶罐时,是什么态度?为什么?
③、当初,铁罐有没有想到这样的结果? 2、分组学习。
3、分组汇报。
4、教师相机引导。
(五)整体品味
1、陶罐和铁罐我们应该向谁学习?说说理由。
2、如果铁罐改正了缺点, 和他交朋友吗?
3、教师引导总结寓意。
(六)拓展学习
重编一个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故事。
八、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整百、整千加减法教学初稿
石虎小学数学教研组: 主备:谢世荣 教学内容:
课本第81页例9.
教学目标:
1、通过熟悉的买电器的生活情景,提出加减法问题,探索口算整百、整千的加减的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发展口算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整百、整千的进(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难点:算法的多样和优化。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出示准备题要求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结果。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教学例9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农村有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前不久老师遇到我们村的.王大爷,他笑着对我说,去年收成好,挣了不少钱.这不,他上街买了一台电视机1000
元,一台电冰箱20xx元(板书:电视机1000元,电冰箱20xx元)
2.小朋友看到这两个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预设:
(1)电视机和电冰箱一共要多少元?
(2)电视机比电冰箱便宜多少元?
(3)电冰箱比电视机贵多少元?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有价值的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学生尝试解决第一问题。
1000+20xx=
怎样计算1000+20xx等于多少呢?生独立计算,同桌交流算法,反馈(几种可能性如下:)
生:1个千加2个千是3个千,3个千是3000.
生:从1+2=3想出1000+20xx=3000.
生:从100+200=300想出1000+20xx=3000.
3.适当点拨方法优化,(同学们可真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有的同学用数的组成规律的方法,还有的同学更聪明,由1+2=3想出了1000+20xx=3000.这么多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师归纳:同学们的算法都对,希望今后在做练习时,要选适合自己的方法计算。
4.另外两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1)选择一题列式计算。
(2)交流算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教学新课,探究整百、整千、数的加减的算法
1、根据上面的情况,选择一个你想解决的问题写在课堂练习本上,根据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一共花多少钱?各自进行并汇报 板书算式:20xx+1000=()
那么,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买了电冰箱比买电视机多了多少钱?
先自己独立想一想,再进行小组交流,讲明白你的想法,听懂他人的想法,选择你想计算的算式。板书算式是:20xx-1000=() 想一想:( )个百加( )个百是( )个百,也就是( );( )个千减( )个千是( )个千,也就是( )。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2、组织活动编题口算活动
用这些整百、整千数来进行一次编题口算的活动引导学生说出一些整百、整千的数将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2人一组,从整百和整千数中任意选出四个数组成一个加法和一个减法算式,将算式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3、出示:80+50 = 130-50=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在练习本上做做、想想应该怎么算?
4、出示900+600=9000+6000=
1500-600= 1500-900=
组织小组活动,解决问题集体校正
5、学生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认真看图,说说图意,自主提问解决问题。
整百、整千加减法教学终稿
石虎小学数学教研组:主备人:谢世荣 教学内容:
课本第89页例9.
教学目标:
1、 通过熟悉的买电器的生活情景,提出加减法问题,探索口算整百、整千的加减的方法。
2、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发展口算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整百、整千的进(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算法的多样和优化。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出示准备题要求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结果。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引导学生看图。
爷爷去商场买电器,买了一台大电视机,和一台冰箱。
2、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自由说一说
问:(1)爷爷一共花了多少钱?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朴素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理解“真爱就像茉莉”的深意。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真爱就像茉莉”的深意。
教学工具: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与茉莉对话,营造爱的氛围。
1、揭示课题,欣赏茉莉图片。
2、出示词语,指名读读。
3、说说自己心中的茉莉。
4、生活中有一种爱也像茉莉花一样,平淡无奇,却无比真挚,感人至深,所以人们说:爱如茉莉。
5、指导读题。(淡淡的,却深有感触)
二、与文本对话,感受爱的真谛。
1、这种爱没有豪言壮语,而是流淌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知道什么叫细节吗?交流。
总结:细节,就是细小的情节或环节。可以是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温柔的动作、一个恬静的微笑、一个会意的眼神……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就要关注这些细节,感受文章的语言,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或者一个段落中,体会人物内心那份真挚的情感,真诚的爱。
2、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6-17小节,找出使你感动的细节,用“——”画出来。要读出你的感情,写出你的感动。
3、请同学们选择一处最感动你的细节,把它读给大家听。注意:要读出你的感情,读完之后说出你的感动。
细节1: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1、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茉莉般的爱?说说自己的体会。
2、自己的病跟这顿饺子相比,哪个更重要?
3、练习朗读,读出虚弱的语气。
4、小结:普通的饺子,平凡的小事,看上去是那么的平淡无奇,却饱含着妈妈对爸爸真切的爱。爱是妈妈心中给爸爸煮的饺子。
细节2: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
1、感受到谁对谁的爱?从哪里感受到的。
2、从“直奔”你还体会到了什么?(爸爸当时心里很急,很担心师)
你真会思考,我们读书还要学会揣摩人物的内心!你能把爸爸这急切的担心给读出来吗?
3、有感情地朗读。
4、小结:从他俩的朗读中,听出什么来了?
是啊,爱是爸爸直奔医院匆匆而去的身影。虽然平淡无奇,却无比真挚,让人感动。
细节3:一天清晨,我按照爸爸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他们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再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1、字词知冷暖,文字是有温度的,你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能够感受到爱的温度?(爸爸的叮嘱、恬静的微笑、紧握)分别说说自己的体会。
2、大家想一想,爸爸睡着了,那就握着呗,怎么还会“紧”握呢?一个“紧”字告诉了我们爸爸是时时刻刻在照顾着妈妈呀!
3、原来爸爸妈妈内心的爱就体现在他们的神态、动作上。谁把这样的爱给读出来?有感情地读。
这是站在爸爸妈妈的角度去体会的,如果站在你自己的角度,想一想,还可以怎么读这句话?读得再轻一点,慢一点,不惊动这样的画面。
4、阳光悄悄地“探”了进来,从“探”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用上“探”说明阳光也不打扰这幅画面。)
5、学生齐读。
6、小结:师:读着,想着,想着,读着,我们渐渐明白爱有时就体现在──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个细节上。这种爱平淡无奇,却细微体贴。爱是阳光下静谧的微笑,爱是病床上紧紧相握的'双手。
7、但是,他们真的睡着了吗?从那里看出来的?
细节4:望着爸爸布满血丝的眼睛,我心疼地说:“爸,你怎么不在陪床上睡?”
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1、“布满血丝、边打哈欠边说”体会到什么?
2、小结:爱是爸爸布满血丝的双眼。
细节5、爸爸去洗漱,我悄悄溜进病房,把一大束茉莉花插进瓶里,一股清香顿时弥漫开来。我开心地想:妈妈在这花香中欣欣然睁开双眼,该多有诗意啊!我笑着回头,却触到妈妈一双清醒含笑的眸子。
“映儿,来帮我揉揉胳膊和腿。”
“妈,你怎么啦?”我好生奇怪。
“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1、“清醒含笑的眸子、麻木”体会到什么?
2、小结:爱是妈妈精心伪装的假寐
3、他们既然都没有睡着,却为什么都要让对方知道自己睡着了呢?
4、真爱无言,大爱无声,就让我们默默地聆听,用心感受这份茉莉般的爱。(师范读)
爱是妈妈心中给爸爸煮的饺子;
爱是爸爸直奔医院匆匆而去的身影;
爱是阳光下静谧的微笑,
爱是病床上紧紧相握的双手;
爱是爸爸布满血丝的双眼,
爱是妈妈精心伪装的假寐……
爱如茉莉平平淡淡,
爱如茉莉洁白纯净,
爱如茉莉清幽香远,
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三、前后呼应,加深理解
1、出示:在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
2、是什么钻到了我们的心中?
四、归纳延伸,引起思考
1、生活中需要爱,除了爱情,更需要同学之间的爱、同学和老师之间的爱,甚至与那些你并不叫得出名字的人的爱,有了爱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写一句话:爱是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运用语言、行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体味莫泊桑在本文中所运用的准确而生动的语言。
体会行文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语言、行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
运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进行写作练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我虽然是第一次踏上长清这块土地,但是,长清人的热情大方、质朴豪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咱班的一位身穿橘黄和黑色相间的上衣的男孩,他圆圆的脸庞上洋溢着微笑,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也遮不住那炯炯有神的目光,让我在这个春暖乍寒的
了日子里,感到阳光的温暖,你们猜猜他是谁?
(生答)杨光!
哪一位是杨光?站起来我瞧瞧, 你们是怎么猜到的?(生谈理由)
怎样才能更好的刻画人物呢?这一节课我们跨越时空隧道,去拜访一位世界文学巨匠,看看他是怎么作的。
二、新授:
(一)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
1、划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语或者向同学着重强调的字词。
2、用一句话表示所感知到的环境氛围 。如:这是一个…………的聚会。
3、文学常识简介:
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莫泊桑。
(二)研读赏析
(导语 ):这几位文学大师倾毕生心血,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每一位都值得永远敬仰。
1、你最喜欢哪一位?作者莫泊桑是怎样刻画他们的性格的?
(提示:可从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方法:找一名擅长漫画的同学上讲台划出四位文学家的肖像,学生根据漫画分析人物性格
教师以福楼拜为例:
肖像描写:
蓝色的大眼 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
语言描写:
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在他那古高卢士式的大胡须下面,吹响着一把军号”
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一次思想的飞跃纵观几个世纪,并从中找出两个类同的事实或两段类似的格言,再加以比较。于是,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块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
动作描写:
“门铃一响……他总是亲自去开门。”
渐渐地,人越来越多……这时只见福楼拜做着 大幅度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衣裤鼓起 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
“最后,他的朋友们一个个地陆续走了。他分别送到前厅,单独和讲一小 会儿话,紧紧握住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
性格特点:博学善辩,热情好客、开朗豪爽。
以此为例概括其他三位的性格特点:
屠格涅夫:博学多识,
都德:开朗活泼 幽默健谈
左拉:沉默寡言 坚毅聪慧
2、你认为作者为何能把人物的性格表现的如此鲜明,将人物刻画得那么栩栩如生?
(同桌之间讨论,教师巡视、倾听、点播。)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出示下列内容:
准确的肖像描写
(1)福楼拜转动着蓝色的大眼睛盯着朋友这张白皙的脸,十分钦佩地听着。
(2)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与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他习惯用手捋着自己的胡子尖。
(3)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也许是由于过度近视,他的眼光有时很模糊。
(4)左拉中等身材,微微发胖,有一副补实但很固执的面庞。
(5)他的头像古代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却表现出他的聪慧和坚强和性格。
(6)在他那很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
(7)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墨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
(8)他的微笑总使人感到有点嘲讽,他那很特别的唇沟使上唇高高 起,又显得十分滑稽可笑
精彩的语言描写
(1)屠格涅夫仰坐在一个沙发上,用一种轻轻的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着,但是不管什么事情一经他的嘴讲出,就都带上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
(2)当他回答时,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在他那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下面吹响一把军号。
(3)讲话的调子有些像唱歌。
(4)当福楼拜的激情冲动过去之后,他就不慌不忙地开始说话,声音总是很平静,句子也很温和
的脸上录打谈话的气氛
生动的行动描写
(1)他举止活跃,手势生动,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征。
(2)他爬了六层楼的楼梯累得呼呼直喘。一进来就歪在一把沙发上,并开始用眼光从大家的脸上寻找谈话的气氛和观察每人的精神状态。
(3)这时只见福楼拜做着大幅度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的衣裤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
(4)他很少讲话,总是歪坐着,压着一条腿,用物抓着自己的脚踝,很细心地听大家讲。
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
他的'头像古代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却表现出他的聪慧和坚强的性格。在他那很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
纯客观描写:
“头颅不漂亮,肥胖的脸,近视眼。”
(小结):
(1)抓住了四位作家不同的特 点,从肖像、语言、行动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2)和以往的纯客观描写不同,作者在记叙、描写的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插入了恰切的议论和抒情,这样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读者更深刻的认识这位作家。
3、品味语言
(导语 ):文章写了四位作家,每一位作家都有血有肉,生动形象,靠得是作者在抓住人物最大特征和兼顾人物各自性格的同时运用了准确的语言。
找出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品读,可用“我发现 用得好,好在 ”来回答。
(学生思索发言,教师适当点播)
如:(1)我发现“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的他的衣裤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用得好,好在采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福楼拜热情万分,激情洋溢的神态。
(2)我发现“于是,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头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中“迸发”一词用得好,好在用的准确而生动,两块石头撞击在一起,发出了火化。
三、拓展延伸
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写一写咱班的一位同学,让大家猜猜他(她)是谁。
1学生写作。
2生读作品。
3问被写者满意与否?
4其它学生谈优缺点。
四、本节小结: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
推荐阅读: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
莫泊桑的《羊脂球》
屠格涅夫的《父与子》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08-23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05-18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1-27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1-08
教学设计方案(15篇)10-16
教学设计方案15篇10-04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三篇10-02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4篇12-07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四篇12-24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必备】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