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说课稿

时间:2022-12-28 08:26:1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找规律》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找规律》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找规律》说课稿

《找规律》说课稿1

  教学内容:第115~116页例1。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通过教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具、学具设备

  图片若干。

  教学设计

  一、旧知回顾

  师:请同学们看几道题,你们发现了什么?

  □○□○□ _ _

  1 3 5 7 9 _ _

  2 4 6 8 10 _ _

  (让学生观察,说出每道题中的规律)

  导语:今天我们继续来“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设置情境,感知循环排列

  1、动物园里举行运动会,小动物们可高兴了,你瞧,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来了。老师分步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步逐一贴出图片:小熊 兔子 猴子 青蛙

  第二步逐一贴出图片:兔子 猴子 青蛙 小熊

  第三步逐一贴出图片:猴子 青蛙 小熊 兔子

  第四步怎样贴呢,学生试贴:青蛙 小熊 兔子 猴子

  师:为什么这样贴呢?说出你的理由。

  2、观察整幅方阵图,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小动物们轮流做排头。

  生2:图案的对角线处的图案一样。

  ……

  3、请四个学生上台前做类似方阵图中动物的排列,四位同学不停的停换位置。(体会其中循环排列的含义)

  师:深入观察,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同学们像在不停地转圈,重复轮流做排头。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形容出其中的排列规律,我们还可以说这种排列方式是循环排列的规律。

  4、小东家搞装修,房子是怎样布置的呢?我们一起参观参观,有什么规律呢?(出示第115页两幅图)学生讨论讲解:墙面与地面都是循环排列的规律。

  三、自由设计,加深感知

  (1)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现在来到小东的房间,小东拿出一些贴画。你能设计出有规律的图案吗?试一试。(学生独立设计,展示交流)。

  (2)根据下面的排列,你能接着画吗?

  ◇□■ ◇■□ □■◇ — — — —

  (3)讨论:有何规律,与上面的相同吗?

  ☆○● ●☆○ ○●☆ — — — —

  得出:其中的循环排列与上面的方向正好相反。

  (4)试着画一画,你有什么发现。

  □■ △□ ▲△ — — □■

  △▲ ▲□ ■□ — — △▲

  得出:图形的排列呈顺时针循环排列。

  (5)练习二十三的第2题(针面规律)

  四、课后总结

  体验快乐 体验成功

  ──《找规律》说课设计

  第二实验小学二年级数学教研组 肖君

  一、教材分析

  教材编排意图:

  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上的延续学习。一年级下学期以简单的周期排列为主,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则以图形中的循环排列规律为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习发现规律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培养学习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发现图形循环排列的规律。

  二、教学策略

  设计理念:

  在变化无穷的课堂里,到处充满着课改的气息,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性的灌输,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动手、动脑,使学生主动发展。本节课我就从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出发,变教师角色由单纯的指导者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情感距离,给孩子一个自主发现与创造的空间,使他们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产生不断学习的'内心需要。

  学情分析:

  鉴于学生对周期排列规律的了解,我充分为学生提供猜想、活动交流的机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描述、思考和讨论交流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图形循环的规律。

  教学方法:

  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彻底理解图形中的循环规律不是易事。因此我在教学方法的思路体现是:

  教就是为学服务的,教法应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思维具体形象等特征。

  我用游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说学法: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配合现代教学手段等,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快乐地学习氛围。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各抒几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我的教学理念:让每一位孩子在我的课堂里找到自信。

  三、教学程序

  1、游戏激趣、回顾旧知

  回顾旧知,感受生活中的规律,便于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延续学习。

  2、游戏激趣、引入新知

  注重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

  新课开始,我就以学生们喜爱的小动物引入,让学生观察不同的排列顺序,并让学生进行排列表演,使集中精力,自然地进入学习境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利于大面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等,使教师的授课能象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心魄。

  3、自主探究、发现新知

  这些图案都是内容色彩丰富,都是同学们平时喜欢的。使学生在“玩中学”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让他们尽快进入课堂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出示小东家墙面、地面问题,这一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巩固了新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发现规律,提示规律。

  4、自由设计、深化新知

  我为学生营造了大胆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设计的氛围。

  我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能设计出不同的循环排列规律。

  反复实践、巩固新知

  “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

  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和转盘游戏。设计有趣、形式多样的活动,效果绝对是事半功倍的。

  总之,这节课是根据低年级儿童趋乐性理特点设计的,师生在和谐的教学活动中各有所得。课虽尽,味犹存。

《找规律》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课时的教学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内容。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本册教材最大的变化就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一些,如图形和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教材的内容选择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而且活动性和探究性较强。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2.难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推理等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设计一定的图形规律。

  四、说教法和学法

  1. 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它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请学生到老师家做客为线索,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到老师家中做客一系列活动展开,选取贴近生活的素材为教学资源。

  2.观察讨论,互动合作法。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教师要紧扣学生已有的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互动、合作、讨论等活动探索新知。

  3.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等方法体会图形的排列规律,同时让学生动手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4.尊重学生,和谐发展。

  今天的教育是关注人的教育,因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新课程理念的基点便是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营造一种新型的,更有人情味的课堂教学形式。

  五、教学流程

  一、激趣谈话,复习旧知,为引新课作准备。

  师:今天阳老师想考考大家,不知大家有没有信心?

  (1).拍手小游戏。听老师拍堂,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拍掌。

  (2)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几何图形?用学过的图形摆出一组有规律的图形,让学生接着往下摆。

  二、导入新课

  刚才大家所进行的两道找规律的练习题是我们一年级学过的.简单的排列规律,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规律,而且有许多规律比我们以前学过的更美丽、更复杂,这节课老师要带着大家继续探索这些更美丽、更复杂的规律。大家愿不愿意?有没有信心?板书课题:找规律

  三、 探索新知

  1.欣赏主题图,感知规律

  (1)师:最近小东家买了新房子,想请大家去做客,愿意吗?首先请大家欣赏一下小东家厨房的墙壁和装修图,他说他设计的这幅图既美观又有规律,可我总觉得乱七八糟的,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一下,四人一组讨论一下到底有没有规律?有什么样的规律?

  (2)学生:合作交流,探索规律,然后汇报各组发现的规律。(对于学生发现的各种规律要积极地给予评价、鼓励,增加学习的信心)

  (3)师:老师发现有一部分同学观察出一些规律,可有些同学却很迷茫, 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探索这幅画面,看看到底有什么样的规律。先引导学生说说每一行都有哪些图形?它们是怎样排列的?第一行和第二行有什么关系,第二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借助课件演示,使学生发现相邻两行的前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第二行的最后,其他图形统统往前平移一格)

  (4)当学生行与行之间的规律发现后,引导其观察列与列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发现变化规律同行与行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

  2.进一步探索验证规律。

  (1)师:刚才大家认真观察了墙壁图形的规律,下面老师把地砖的图形贴在黑板上,你能发现规律吗?

  (2)学生:观察地砖图,观察前三行的颜色有什么样的排列规律?

  (3)师:第四行应该按什么顺序排呢?能不能用墙面的规律来找地砖图的规律呢?

  (4)学生:同桌交流一下发现的规律,然后动手摆一摆,补充第四行。

  (5)师:如果接着摆下一行,应怎样摆?

  (6)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7)师:揭示“循环”概念。

  3.排列的变化中进一步验证规律。

  (1)把地砖竖着排列改成横的排列。

  (2)你发现什么样的规律吗?接下去怎么排列?

  (3)指名同学上黑板摆出第四排。

  (4)把地砖横的排列改成圆周形排列。学生说说发现什么规律?接下去怎样排?

  4.巩固练习一:课件出示自我挑战题。

  师:同学们表现真不错,从墙面装修和地砖图中发现了有趣的图形排列规律。下面老师想考考同学们。

  5.巩固练习二:完成课本上相应的练习。

  四、应用规律,进行个性设计。

  1、拿出红、黄、绿三种颜色的小正方形摆出有规律的图案。

  2.欣赏作品。

  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评价是否符合要求。(只要是有规律的,都要给予表扬、鼓励)。并贴在黑板上展示。

  五、全课小结。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探索了许多有趣的规律,同时也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在我们的数学乐园里还有许多更有趣的知识等待我们大家去继续探索,希望大家做有心人,永攀高峰。

《找规律》说课稿3

  我准备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的《找规律》,这一内容是学生在四年级教材中学习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规律,以及对几种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且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也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所以,学生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初步具备了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

  综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对教材的分析,力求达到的教学目标有这样的三点:

  1、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让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体验。

  其中的教学重点是确定周期问题中,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这一探索过程。而用计算的方法确定周期问题中,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的算理的理解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上述三维目标,创设了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并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鼓励他们互相合作。分享思维成果,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创设逼真的生活情境,提供多样的学习素材,化解教学难点。

  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体验出发。我分如下七个主要环节完成本课教学: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二)自主探索,交流策略。

  (三)初步运用,优化策略。

  (四)提高练习,加深理解。

  (五)生活万像,再现规律。

  (六)生活问题,挑战智慧。

  (七)引导反思,全课总结。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课一开始,我用课件出示教材例1的场景图。说明:“国庆节公园、街道到处张灯结彩,彩旗招展。更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这是其中的一个美丽场景,并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能看到什么?盆花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彩灯和彩旗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提炼,如:盆花2盆为一组,每组都是一蓝一红,情况完全相同。让学生对周期问题有本质上的把握。

  (这一环节,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教师适当指导,深化学生认识,为下一环节的探索作好准备。)

  第二部分:自主探索,交流策略。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

  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在图中,我们看到8盆花,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给他们充足的时间。

  等大多数学生解决出问题后,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这时,我注意每个小组的情况,发现学生不同的策略,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小组交流后,组织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画图策略,用不同的符号表示蓝花和红花,一直画到第15盆花,是蓝花。

  2、列举的策略,左起,第1、3、5……(也就是序号是奇数的)盆花都是蓝花,第2、4、6……(也就是序号是偶数的)盆花都是红花。所以第15盆是蓝花。

  3、计算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列式: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

  这里,方法3较抽象,不易理解,又是有广泛适用性的方法所以要重点分析。我让学生说说算式里每一个数的意思,通过不断追问,让学生明白:因为每两盆花为一组,每组花情况完全相同,15盆花可以分为这样的7组,还余下1盆,是第8组的第一盆,和每组的第一盆一样,是蓝色的。配以课件,显示15盆花的分组情况,便于学生理解算理。

  最后,让学生比较这三种方法,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学生没有意识到方法3有更广泛的适用性,不要急于灌输给学生。

  (以上环节,学生探索解决生活情境中的问题。相信学生的潜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有利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互相交流、学习,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化解难点。)

  第三部分:初步运用,优化策略。

  先出示“试一试”第一题。让学生尝试解答。评价时,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法。重点理解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说说算式每一部分的含义。特别是18÷3=6,通过问题:没有余数,说明什么?第18盏灯是什么颜色的?得出:每3盏灯为一组,正好6组,第18盏灯正好是第6组的最后一盏,所以应该与每组的第三盏灯颜色一样是绿色的。

  如果学生不赞成计算方法简便,可以通过问题:第38盏灯是什么颜色的?第100盏呢?让学生体会,计算确实是简便的方法。

  然后,让学生练习“试一试”的第二题。评讲时,让学生说说算式的含义和判断的结果。

  (这个环节,让学生逐步认识到计算方法的简便,实现策略的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用事实说话,让学生自己选择,实现自主建构。通过几次练习,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基本掌握这一方法。)

  第四部分:提高练习,加深理解。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的3,练习后,让学生说说这几小题中图形排列规律有什么不同,是怎样确定每组中第32个图形的?

  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带的围棋,同桌一组,有规律地摆一摆,说说第30粒是什么颜色的。集体交流时,请几组拿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说说是怎样判断的。还可以对照实物,任报一个序号,让学生口答。

  (这个环节,随着学生对算理的深入理解,技能逐渐熟练。可以让学生把计算的过程记在心里,直接根据余数判断,逐渐提高要求。本环节的第二题,是开放性问题,学生自己参与提出问题,边活动边思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五部分:生活万像,再现规律。

  “大自然中有许多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现象。”多媒体播放日升日落、四季更替、月圆月缺等现象。“我们对规律的认识、发现也在悄悄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媒体播放霓虹灯、花布、地砖等图片。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有这样规律的现象。

  (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规律在生活中大量存在,感受数学之美,规律之美,秩序之美。)

  第六部分:生活问题,挑战智慧。

  从上一环节自然过度到对十二生肖现象的探讨。多媒体出示如书上练习十,第一题的十二生肖图,简单介绍相关知识,然后让学生解答这道题,还可以补充一些问题,如:“小明是小学生,他和爸爸都属牛的,他和爸爸可能各是多少岁呢?”等问题。

  (提供给学生更富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也更凸显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七部分:引导反思,全课总结。

  与学生一起总结:通过学习,有怎样的收获?

《找规律》说课稿4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江苏国标版第十册《找规律》第一课时的内容。

  (一)、地位、作用及意义: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四年级和五年级上册学习过《找规律》的内容,也多次经历过找规律的过程。所以,学生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初步具备了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探索简单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解决相应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这个理念和本课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自主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努力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思考的策略,感受规律的发现过程。而教学难点则是:把图形沿一个方向平移,根据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

  (四)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本节课所选择的教具学具为:多媒体课件,每人两张方格纸条,四个方格框。

  二、说教法和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击破难点,实现以上目标呢?根据教材特点,我采取了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1、问题导入:2、直观演示:3、引导探索:4、实践应用:

  学法:1、自主学习:2、操作实验:3、合作交流:4、比较提高: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我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6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规律

  课一开始:我请一个小组的同学站出来排成一行,从“1”开始报数。然后问:老师想从中找连号的两位同学,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案?找不同方案时,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由此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是找规律。这从学生身边出发提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带着问题来学习。

  (二)、经历探索,感知规律

  为了便于研究,我选用了10个自然数制成这样的数表。通过课件先协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相邻数,然后再显示问题,让学生拿出手中的数表想一想,动动笔,或者拿方框试着框一框。学生完成操作之后组织合作交流想法和做法。学生的做法可能是:直接计算或者平移方框来找答案,此时注意引导学生怎样做到既不遗漏又不重复?学生交流后充分肯定了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思考。此时,叫一位学生上黑板来演示一遍。然后我再用课件来直观演示一遍,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共同完成填表。既然有两种方法可以解决此题,那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由此引导学生说出第(1)种方法要算出每个具体的和,而第二种方法只要考虑把长方形平移多少次就可以了,第二种方法简便。

  (三)、自主尝试,发现规律

  在学生经历探索,比较的过程后掌握了用平移的方法来解决此类问题,接下来就引导学生框3个数,4个数、5个数有多少个不同的和的自主操作,并完成相应的填表。再组织学生观察分析表中的数据,通过交流讨论,从而发现了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规律:总个数-每次框出的个数+1=不同的和的个数。到此,教学逐步深入,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四)、练习巩固,深化规律

  为了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加深对规律的认识,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首先是试一试,这个练习是对应例题来设计的基础性题目,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对新知的理解。然后接下来的练习逐步到较为抽象的花边、字母、有限数字等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丰富了对规律的认识,同时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规律,提高运用规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讲到这,我让学生回到导入时的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解决问题,应用规律

  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就是要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设计了以下2道贴近生活的练习,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

  (六)回顾反思,全课总结

  这个环节,通过老师引导,让学生回顾反思学习过程,和总结评价学习结果,使学生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铺垫做好思想准备。终上所述,在这节课的设计当中,我让学生经历了“探索-感知-理解-概括-运用-提高”的认识过程。

《找规律》说课稿5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五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的内容。

  1、 说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找规律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探索规律的能力。

  2、 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让学生探索简单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简单实际问题。通过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体会有序列举和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3、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努力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板块移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灵活的应用板块移动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4、说教法学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理念: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便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鼓励他们互相合作。分享思维成果,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探索生活问题中,在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创设逼真的生活情境,提供多样的学习素材,化解教学难点。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情境问题一操作探索一发现总结一应用提高”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5、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课伊始,电脑先出示购物街中“妙手推推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它的游戏方法。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再现与学生紧密相连的生活场景,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知规律的特征。

  (二)、初步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感知规律

  1、学生参与“妙手推推推”的游戏

  (1) 出示数字:1857463920,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几个数字?

  (2)猜第一件商品的价格

  首先出示的第一件商品,它的价格是两位数,在这行数字中间,让学生猜它的价格,教师追问:它的价格一共有几种可能呢?然后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学具或者自己的其他方法交流一共可能出现的价格,并得出每次框了10个数中的2个数,通过平移8次,一共得到了9种不同的价格。最后电脑出示这个商品是一只小熊并给出它的正确价格。这样设计学生参与度高,易于融于探索规律的过程中。

  (三)、再次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发现规律

  (1)猜第二件商品

  出示第二件商品,它的价格是三位数,也在这行数字中间,你认为共有几种可能的价格?学生操作并交流得出每次框三个数,通过平移7次,一共得到了8个不同的价格。接下来揭示这件商品,这是一款电子词典,给出它的正确价格。在这儿情境的创设真正贯穿并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过程。

  (2)如果商品的价格是4位数或者5位数,分别需要平移几次?得到几种不用的价格呢?学生快速回答,然后操作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3)探索规律:让刚才手举的快的同学说说他们的什么秘诀,小组交流概括行里四个量之间的.关系得到内在的规律。在这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索、讨论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学习有关知识,使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发展思维。

  (四)、应用规律,升华认识

  结合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天文台参观券和双胞胎做座位的问题。尽管只有两个练习设计,但我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原则,呈现螺旋式上升,既面向了全体学生,又激励了优生,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数学新理念。

  (五)、课堂小结,主题延伸

  学生小结这节课我们探索了什么规律?有哪些收获?并要求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去发掘生活中有规律性的事物及现象,找出规律并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使得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得以延伸。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能够让学生在现实的、有趣的情境中探索数学问题,同时又充分利用电脑这一有利资源,让学生认识规律、创造规律,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尝试的机会、猜想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应用数学的乐趣。

《找规律》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它有着广阔的生活背景,也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本课时是《找规律》知识体系中的起始内容,即让学生探索,发现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所熟悉的“六一”儿童节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包含着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同时还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操作等实践活动去发现规律,创造规律。

  3、教学目标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爱动,好奇心强,因此可以设计一系列的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基于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知道下一个物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主题图,认识规律同时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通过涂色与摆学具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能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美。

  4、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结合农远资源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图形或物体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并知道下一个图形或物体。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说学情分析

  经过上个学期的学习,我班孩子们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不仅活泼,好动,而且形成了我班孩子所特有的风格——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敏捷。

  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已经多多少少接触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和规律性的习题,只是没有把它作为专项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也就是说《找规律》内容是我班孩子初次正式接触,怎样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规律,领悟规律的内涵,将是我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游戏、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游戏、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找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在教学手段上,运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图文结合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找规律、创造规律的主要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落实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环节:

  (一)游戏引入,感知规律

  以“动作接龙”的游戏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上课开始,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引入,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主动参与到游戏中来,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增强了学生探究规律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寻找规律

  1、看图找规律

  创设情境:“六一”到了,学校组织联欢会,这是同学们布置的会场,一起来看看吧。

  然后课件出示教材主题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图中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设计意图:借助农远资源我利用主题图,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六一”联欢会。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将数学知识与他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探究,在农远资源的`辅助下,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初步感知到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学生找到图中有规律的事物之后,再去完成例1,轻而易举。(课件出示例1)

  最后师生共同小结:这些图形、物体和小朋友都是两个为一组,重复出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去找规律,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亲身感知、体验事物的排列规律,逐步发展其动手、观察及推理能力,初步感知规律的美,并掀起了探究规律的高潮。】

  2、摆图找规律

  这个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的活动来探索规律,创造规律。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为学习例2做准备的,我并没有先出示例2,而是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借助给定的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律摆一摆,并说说是按什么规律摆的,学生们大胆的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并进行相互间交流,创造性的摆出多种方法,在操作和尝试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了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操作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组是怎么摆的,按照什么规律,紧接着完成例2学习,水到渠成。(课件出示例2)

  3、涂色找规律

  请学生合作探究:根据从中发现的规律继续涂下去,看哪个小组涂得又快,又准,又好?涂完后,派小组代表汇报自己组是按照什么规律涂色的。(课件出示例3)

  【设计意图:我从学生的爱好—画画入手,为学生

  创设了他们喜爱的涂色比赛情境,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在活动中又一次感知到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4、师生互动找规律

  这个环节我利用掌声来找规律。

  【设计意图:利用掌声来找规律,让学生亲身感知、体验事物的排列规律,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寻找身边规律的欲望,为后面生活中找规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联系生活,创造规律

  1、生活中找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找出身边的规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造规律

  让学生自己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创造出美丽的图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出新的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的方式,用涂色活动来应用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大胆创作中加深了对规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

  3、欣赏作品

  将学生有特色的作品展示给大家,让学生们边欣赏边评价,并说说作品是按照什么规律创作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相互间欣赏作品,开阔了视野。在欣赏和评价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取长补短,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美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应用创新意识。】

  (四)尝试练习,应用规律

  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应用,为了巩固新知,加深对规律的理解,此环节,我设计了三种类型的练习题。(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习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富有情趣,富有挑战性,此环节,我设计了不同梯度的练习题,循序渐进,在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驱使下,学生们积极思考,参与创作,增强了应有创新意识。】

  (五)课堂小结,欣赏和畅谈规律

  1、欣赏有规律的图片。(播放课件)

  只要我们留心地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规律,比如斑马身上有规律的条纹,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保护自己;马路上的斑马线,提醒我们过马路的时候注意安全;还有春天生机勃勃,夏日晴空万里,秋天果实累累,冬天大雪纷飞,冬去春来,夏去秋来,四季有规律的变换等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有了农远资源库提供的课件的展示,使学生感受规律美,学会欣赏规律美,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2、课堂小结

  首先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找到了什么规律?是怎么找到规律的?一起归纳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然后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我们的生活,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的生活打扮的更加美丽,精彩。希望同学们能够做一个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孩子!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习重点,解决知识难点,整个黑板主要用于展示学生涂画规律和动手创造规律的作品。这样安排既便于学生观察,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板书设计

  找规律

  例1例3

  红黄一组,重复出现。绿黄一组,重复出现。

  绿紫一组,重复出现。蓝黄红一组,重复出现。

  紫红一组,重复出现。

  女男一组,重复出现。

  例2

  正方体、圆柱体一组,重复出现。

  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一组,重复出现。

《找规律》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我所执教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第八单元《给图形找规律》。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

  二、指导思想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只有构建具有创新学习要求的课堂教学策略 ,规范数学教学过程,才能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落到实处。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特尔指出: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解释和分析,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称之为再创造的方法。在这里充分强调了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由学生把要学习的数学知识通过自主活动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设计组织好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而不是把现成的东西灌给学生。 因此我在设计这堂课时,采用了我们学校提出的自主参与式创新性学习教学模式。

  三、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诱发学习欲望。

  情境教学以形为手段,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有机结合,体现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诱发主动性,促进儿童发展。这就是我在上课一开始设计了有关春天主体画面的初衷。以动入境。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事物的规律。

  (二)自主活动、探究问题学习数学知识。

  本环节是一堂课中的主要部分,学生的主要活动是:根据上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有目的的进行小组讨论、操作实验、合作探究,放手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从而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在这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点拨者、激励者。就此我设计了从生活中发现规律和随数字娃娃走入智慧宝塔两个活动,并努力的从这两个活动中体现以上的理念。

  (三)交流质疑、达成共识理清知识脉络。

  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把小组内探究到的结论在班内交流,小组间达成共识。在这个环节中鼓励每一位学生认真倾听,及时记录和自己小组的不同意见,及时发表不同见解,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补充,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而且我自己也倾听学生发言,及时引导和鼓励。

  (四)拓展应用、深化理解构建认知结构。

  学生在探究交流,发现规律,学会数学知识后,再应用自己的发现解决问题。为此我设计了一些具有层次性、生活性、游戏性、趣味性、开放型、挑战性的习题,最大限度的使所学知识在练习中拓展深化,在应用中升华,构建起知识体系,使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

  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倘若不属于学生,课堂与老师则没有了存在的价值。为此在课堂上,我努力的做到不是学生配合老师的教,而是老师服务于学生的.学,让老师的行为取决于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小学生在他们身体迅速成长的时候,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本领的。爱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应该说,没有孩子们的活动,就不可能迈出创新的第一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的调动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比如,我在执教的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有规律的涂色,让学生观察周围,小组讨论,努力的体现以上的教学策略。

  (三)和谐、民主、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师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平等交往、关系和谐;营造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境互动的教学情境;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安全感与自由度,错了允许重答,不完整允许补充,没想好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学生思维被激活,情感被撩起来,灵气得以释放。

  (四)、营造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学习局面。

  十个指头不一样齐,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特点、情意因素千差万别,教师无法完全把握每个学生瞬息变幻的外在、内在的状态。为此我不单纯从表现效果出发来设计教学,而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要求来设计教学,引导每个学生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要求结合起来,实现师生心往一处想,学生各自劲往需要处使,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自己的智慧,体验成功的快乐。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不是单为教而教,而是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但现在想来,在执教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许多缺憾和不足。

  1、 在有规律涂色展示时,我应该让学生到投影前面去指着图片说。

  2、 在最后的有规律串气球的活动中,我应该把要求更进一步强调,这样就不会出现学生注重了操作活动而把气球串成了一堆的情况。

  3、 智慧宝塔的第四层我设计的是一道发散性的题目:1个红珠子,1个绿珠子,1个红珠子,2个绿珠子。

  1个红珠子,3个绿珠子,让学生想接下去应该怎么串。因为时间关系,没来得及出示就进行了下一步。如果我把它当作一个思考题出示,可能会更好。

《找规律》说课稿8

  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找规律》中第一课时内容。这一内容是学生在四年级时学习了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以及对几种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且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也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这节课,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寻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探索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本节课我分这样几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一)游戏导放,体验规律,揭示课题。

  男女生记忆力大比拼,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初步让学生感受第二组数有序、重复出现的规律。从而引出课题。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这个环节,我以国庆节的情景作为导入,出示教材例1的场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通过观察,找出盆花 、彩灯、彩旗的排列规律,学生边讲解,课件圈出规律,直观体验物体的有序排列。

  学生看出各种事物的摆放顺序并不难,但说不到位,所以课中要提高交流的质量, 如盆花,学生同位交流中一般说 “一蓝一红一蓝一红这样排列的”在集体交流中我引导学生理解“2盆为一组重复排列”。

  (三)自主探究, 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本环节,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平台,先是提出这样的问题: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什么颜色的花?接着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得出解决问题的三种策略,即是画一画、数一数、算一算,尤其注重分析计算法。让学生理解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特别是除数和余数,突破难点。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计算法的简便实用。最后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用计算法解决类似的'问题应注意三点:(1)找准物体的规律;(2)分组、确定除数;(3)列式计算。

  (四)提高练习,加深理解。

  练习中的第二大题,前两题让学生说说重组后图形的排列规律,解决问题,巩固新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总数一样,每组规律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每三小题是开放题,学生找到“每组第二个是三角形”这个规律,设计图形,学生在观察不同的设计中感受到,“不同的规律也可以通过设计得到相同的答案”这时学生对算理的深入理解,解决问题技能逐渐熟练。

  (五)生活万像,再现规律。

  最后,多媒体播放日升日落、四季更替、月圆月缺、红绿灯、十二生肖等大自然和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连系,近一步体验数学规律的价值。

《找规律》说课稿9

  一、教学内容:《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时。这节课是学生初步探索一些事物隐含的规律,掌握了一些找规律的方法基础上学习的。通过 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数量关 系,为下节课学习全长、段长和段数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与归纳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 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 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摆一摆等实践活动中,了解“规律”,初步建立“规律”的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 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数学语言描述规律。

  五、说教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 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 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 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我在在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法、动手操作、引探、游戏法等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六、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过程中找出规律。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由游戏导入新课内容,揭示“一一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1、观察排列。多媒体课件展示主情景图中的三列物体,让学生认真观察,并说说从图上找到了哪 些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让学生再观察,小组说说每行物体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引导出“两端物体”“中间物体”。2、比较发现。请同桌两人一起,分别数出每一组物体的个数,填写在表格里;然后再比较每一组的数据,看看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和同桌说一说再写下来。3、操作验证。引导学生分组,进行验证“为什么两端物体总是比中间物体多1”。

  (三)实际举例,体验规律美:1、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展示生活中规律美的画面。2、在生活中找到有这样规律的例子。

  (四)运用规律,1、解决问题。运用规律回答问题:(1)20只小兔站成一排,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2)把20块手帕像上面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多少个夹子?2、如果把口与Ο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口有10个,Ο可能有______个。通过开放性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两端物体与中间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

《找规律》说课稿10

  一、教材及学情

  1.教材分析:“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数学推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是《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本课时让学生探索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

  2.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规律已有初步的感知基础。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学生对于学习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已经或多或少接触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把它作为专项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也就是说《找规律》内容是孩子初次正式接触,怎样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领悟、创造规律,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而又因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力容易焕散但其又很活泼,思维很灵活。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心理特点扬长避短地进行教学,是我教学设

  计的重点。

  3.教材处理:基于学情的分析,我将教材进行了尝试性的处理,以教材中的主题图作为本节课的第一个层次的练习,而将学生动手创造规律、展示规律、表达规律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将教学的难度提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4.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探索、领悟、创造的规律,并能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发现规律、创造规律。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之美,体验数学之乐趣。

  5.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找探究规律的活动中,自主探究并发现规律。

  6.教学难点:能用合理、清晰的语言阐述自己所发现的规律,学会用“重复的一组”来表达规律,并会创造规律。

  二、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本节课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从而进一步转向关注“人”的发展。为了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层次,并在与同伴交流中获得进步。在本节课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

  在动态的过程中体验规律、感悟规律、应用规律,同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节课首先要让学生能够从事物中发现简单的规律,然后能准确清楚的表述规律,最终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2)创设多元情景、发展多元智能。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智力发展潜能。我创设多元情景,如读规律、演规律,听规律,画规律,欣赏规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2.学法:《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实践操作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我设计了找规律圈一圈、创造规律摆一摆等操作活动,通过学生动手圈、摆、画,亲身感知、体验事物的排列规律,逐步发展其动手、观察及推理能力。

  (2)自主探究法。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3)对比归纳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学会归纳总结,同时锤炼学生表述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2.动手操作,探究规律

  3.激趣练习,应用规律

  4.联系生活,欣赏规律

《找规律》说课稿11

  活动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

  是让幼儿自由探索,活动一开始以游戏引入,让幼儿寻找卡片,观察卡片上有什么,找找卡片上不同的变化,说说各种事物的不同排列,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运用游戏法能使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大大的提高。

  第二部分:

  是通过观察,引导幼儿思考,发现、感知各种物体排列的规律,学习按颜色、几何图形、图案间隔排列的方法,这是活动中的重点。活动中让幼儿动手操作,找出物体的规律,并将规律补完整,以加深巩固有规律的间隔排列的方法,培养幼儿初步的推理能力。由于每一个幼儿都不在同一发展的起跑线上,所以在补规律的操作活动中准备教学具时,按幼儿的能力来分,能力强的有2——3种规律,能力弱的有一种规律,再根据幼儿自身特点和发展进行个别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成为主动活动的主人,在原有的不同水平上获得发展。

  第三部分:

  是让幼儿尝试自由排列的.活动。这是活动中的难点,让幼儿尝试在有规律的排列中表现出2——3种规律,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中,我运用了游戏法、观察法、操作法、尝试法等几种方法,动静交替,使幼儿在看看、想想、说说、做做等活动中,边玩边学。还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能够使其自由探索、发现、生动活泼的环境,让幼儿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找规律》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本课时的教学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内容。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本册教材最大的变化就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一些,如图形和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教材的内容选择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而且活动性和探究性较强。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2.难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推理等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设计一定的图形规律。

  四、说教法和学法

  1. 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它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请学生到老师家做客为线索,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到老师家中做客一系列活动展开,选取贴近生活的素材为教学资源。

  2.观察讨论,互动合作法。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教师要紧扣学生已有的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互动、合作、讨论等活动探索新知。

  3.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等方法体会图形的排列规律,同时让学生动手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4.尊重学生,和谐发展。

  今天的教育是关注人的教育,因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新课程理念的基点便是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营造一种新型的,更有人情味的课堂教学形式。

  五、教学流程

  一、激趣谈话,复习旧知,为引新课作准备。

  师:听说二(2)班的小朋友可聪明了,今天张老师想考考大家,不知大家有没有信心?

  (1).小游戏。接着老师的动作往下做,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几何图形?用学过的图形画出一组有规律的图形。

  师:果然名不虚传。老师很愿意和大家做朋友。

  二、导入新课

  刚才大家所进行的两道找规律的练习题是我们一年级学过的简单的排列规律,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规律,而且有许多规律比我们以前学过的更美丽、更复杂,这节课老师要带着大家继续探索这些更美丽、更复杂的规律。大家愿不愿意?有没有信心?板书课题:找规律

  三、 探索新知

  1.欣赏主题图,感知规律

  (1)师:最近老师家买了新房子,想请大家去做客,愿意吗?首先请大家欣赏一下女儿豆豆设计的墙壁装修图,她说她设计的这幅图既美观又有规律,可我总觉得乱七八糟的,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一下,四人一组讨论一下到底有没有规律?有什么样的规律?

  (2)学生:合作交流,探索规律,然后汇报各组发现的规律。(对于学生发现的各种规律要积极地给予评价、鼓励,增加学习的信心)

  (3)师:老师发现有一部分同学观察出一些规律,可有些同学却很迷茫, 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探索这幅画面,看看到底有什么样的规律。先引导学生说说每一行都有哪些图形?它们是怎样排列的?第一行和第二行有什么关系,第二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借助课件演示,使学生发现相邻两行的前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第二行的最后,其他图形统统往前平移一格)

  (4)当学生行与行之间的规律发现后,引导其观察列与列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发现变化规律同行与行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

  2.进一步探索验证规律。

  (1)师:大家到老师家作客,忙乎了半天,下面老师请大家来吃水果,好吗?(出示课件)。

  (2)学生:观察水果图,观察前三行的水果有什么样的排列规律?

  (3)师:第四行应该按什么顺序摆水果呢?能不能用墙面的规律来找水果图的规律呢?

  (4)学生:同桌交流一下发现的'规律,然后动手摆一摆,补充第四行。

  (5)师:如果接着摆下一行,应怎样摆?

  (6)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7)师:揭示“循环”概念。

  3.游戏中进一步验证规律。

  (1)指名四人到台前进行排队游戏。

  (2)教师指第二位同学排头,问:第一位同学应挪到什么位置?

  (3)指名第三位同学排头,其他同学应怎样挪动?(学生自己变换位置,其他同学订正)

  4.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表现真不错,从墙面装修和水果图中发现了有趣的图形排列规律,下面老师请大家帮我一个忙,可以吗?(可以)。老师家有一块花布中间断了一截,请同学们用学过的规律帮我补上,比一比看谁补得又快又好!(指名1人到黑板前补充)

  学生:观察后拿出笔在纸上画一画。

  师:评价学生补充的结果(注重鼓励)。

  5.探讨循环方向相反的图形。

  (1)师:同学们已经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规律,下面大家再跟老师去欣赏卧室的窗帘,看看它的图案排列有什么规律?与我们前面发现的规律一样吗?

  (2)学生:观察画面,分组讨论,汇报交流。

  (3)学生:动手摆一摆,然后补充空缺的第四行。

  四、应用规律,进行个性设计。

  1.师:老师家的墙面已装修好,可是地面的装修却让我很头疼,今天我想在大家中间评选几名优秀的小设计师,为老师家的地面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咱们比一比看谁设计的最好。

  2.欣赏作品。

  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评价是否符合要求。(只要是有规律的,都要给予表扬、鼓励)。

  五、全课小结。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探索了许多有趣的规律,同时也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在我们的数学乐园里还有许多更有趣的知识等待我们大家去继续探索,希望大家做有心人,永攀高峰。

《找规律》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一)课题:找规律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材位置:

  本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

  (四)意图和前后联系:

  本课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有关“找规律”的内容是新编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

  (五)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认识,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规律。

  2、学能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六)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发现图形简单的规律。因此,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是本课时的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教材安排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例子,这些例子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动手操作的内容比较多,应该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教学时,还需要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具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使学生愿学、乐学。

  三、教法设想、学法指导:

  (一)教学方法:

  本课我以开放式教学为主,以观察、讨论法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活动为主轴,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研究活动来主动获取知识。

  (二)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法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过程。

  四、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准备:投影仪(片),图形卡片。

  2、学具准备:各种图形卡片。

  五、教学过程:(略)

  (一)欣赏感知

  1、欣赏图片。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图片,一起来欣赏欣赏吧!(投影出示:小朋友们参加联欢会时的情景图。)

  2、感知规律。

  这些图片美吗?美在哪里?

  3、揭示课题:找规律,并板书。

  (通过学生喜欢的生动有趣的画面引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给孩子们营造了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二)探究活动

  学习例1。

  (1)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同学们打算开个联欢会。大家刚才已经发现了会场的彩旗、彩灯、彩花和小朋友们布置的规律,但是这个会场还没有布置完,如果继续布置的话,该怎样布置呢?下面我们就帮他们布置完吧!

  (2)师生共同布置会场。(投影出示布置完的会场。)

《找规律》说课稿14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找规律》。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找规律》的第一课时。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安排“找规律”的单元,引导学生探索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本课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学习“找规律”后,可以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数学的探索性,以及数学的价值与奇妙,进一步体验学习数学需要运用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抽象、概括等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并通过发现规律体验成功,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所以,学好本课是比较重要的,是为以后学习其他的“规律”打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通过观察,初步认识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2)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4)培养学生努力钻研的学习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得出这种规律中的两种物体的数量关系;难点是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并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法和学法

  因为这一节内容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因此我主要采取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供自主探究的素材,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来介绍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将分为四大环节进行。第一部分通过游戏,导入新课,引出规律的特点;第二部分通过主题图的观察以及填写表格,探索规律;第三部分通过练习,使学生对这类规律的认识得到提升,并联系生活寻找规律,体会规律的广泛性,巩固和深化学生对规律的认识;第四部分是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一、游戏引入新知

  在课的一开始,我经过拍手动作引领学生注意观察,激发其学习兴趣并提出疑问:这里有一个秘密,是什么呢?(师再次拍手)能跟老师一起学吗?再次提问:能不能再拍一组跟老师的不一样的?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入课题:规律。

  [在这里,我从简单的生活现象中,初步感受生活中规律的存在,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

  接着经过摆小棒和小圆片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这种规律,亲身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观察学习

  在这环节中分为四小步骤展开。

  1、认识概念

  师:间隔排列的规律其实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只来学习其中的一种。哪一种呢?像这个,一根小棒一个圆片一根小棒一个圆片排列的。

  师生同读,师板书:|○|○|○|○|○|○|○|○|

  师:一直这么画下去,我们会看到最后是?(生:直线)那我们注意看这组中首尾都是什么?(小棒)它们都是一样的,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叫什么呢?两端物体(师生同读师板书)

  出示|○|

  师:像这个呢?也叫两端物体。那夹在中间的是什么?(生:圆片)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呢?(师生同读:中间物体)

  师板书

  2、观察学习

  师:我们刚学习了间隔排列的规律,知道了什么是中间物体和两端物体。像这种规律在我们的书本上还有很多很多。好,请翻开课本第48页,看看你能不能找到。

  板书:找

  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思考。

  师:看看,图中画了哪些事物?哪两个事物间是有联系的?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吗?

  师: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这些排列都蕴涵着同一种规律。你找到了吗?

  学生汇报,师出示表格。

  组 别

《找规律》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找规律》,它是在学生已经结合有关学习内容,探索过一些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基础上教学的。学好这一节内容可以为下面继续学习找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难点: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四、教法和学法

  因为这一节内容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因此我主要采取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供自主探究的素材,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

  五、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引出规律

  在课的一开始,让学生把双手背到后面去,不看手指,说一说一只手上有几根手指?每两根手指之间有一个空挡,一共有几个空挡?你还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得出:一只手上有5根手指,空档是4个,手指数比空档数多1,空档数比手指数少1。

  然后指出:其实像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我们一起到小白兔家去看看吧!

  [在这里,我从简单的生活现象中,初步感受生活中规律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呈现例题情境图,看看图上有什么?你能从图中找出像我们刚才游戏中手指和空档这样排列的事物吗?看看哪个小朋友找到的最多?

  学生交流,再问每一组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各有多少个,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

  指名汇报并总结。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动手操作,并讨论为什么排在两端的那种物体比只排在中间的那种物体多1个呢?

  3、教学想一想

  首先请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这样的规律现象,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和能力,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用数学思想审视生活,

  然后再请学生欣赏一组图片:桥的栏杆;长廊;路边的香樟树和冬青;花栏;地砖;路灯;课桌;梳子;直尺;空调的叶片;学生的队伍等,进一步感受生活中蕴含的规律,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的普遍性。

  [周玉仁教授倡导: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能突出学生的主动探索活动,在丰富的现实问题的场景中,让学生探索规律,而不是直接将规律灌输给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首先师指出:生活中这种现象还真不少,现在让我们一起到马路上来看一看(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一题可以直接观察,根据发现的规律得出答案。

  然后激励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解决“想想做做”第二题“锯木头”的问题。

  接着再回到主场景中,如果12只小白兔想围成圈做游戏,每两只小白兔之间有一个小蘑菇,那应该有几个小蘑菇呢?这里,学生可能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应引导他们争论。最后可用多媒体演示。

  [以上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化静为动,使学生体会到在直线上的间隔现象与封闭图形的间隔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规律的发展变化,启发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解决问题。]

  四、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首先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找到了什么规律?是怎么找到规律的?利用规律我们可以干什么?最后布置一个实践性作业:运用课上找到的规律,结合生活实际,做一个小小的设计。(如用彩灯布置教室,用美丽的图案打扮自己的卧室,设计美观大方的广场,设计有创意的游戏等。)

  [通过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进一步把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找规律》说课稿】相关文章:

找规律说课稿04-18

找规律说课稿11-07

《找规律》说课稿11-02

《找规律》说课稿15篇06-29

找规律说课稿合集7篇05-28

一年级《找规律》说课稿06-10

《找规律》教学反思04-02

找规律教学反思04-08

《找规律》教学反思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