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5-05-12 10:05:1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化学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学说课稿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化学说课稿四篇

化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对电池也有所了解。学生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学生对本节课会有所期待。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 清楚地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概念。

  新浪微博:广东省教师考试网

  ② 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 过程与方法

  ① 学生通过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 能对自己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通过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奥秘,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② 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能源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教学难点:该内容特理论性强,抽象,难理解。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建立电子在原电池正负两极转移的微观模式。

  五、说教法

  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开了实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课主要采用了实验探究法、再结合问题探讨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更好地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学中还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便于

  新浪微博:广东省教师考试网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六、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需要,采用分组实验探究、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等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构成条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并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七、说教学过程

  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的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

  (一) 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建立新思维

  我邀请学生一起动手利用西红柿,苹果让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在这个现象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1) 引导学生复习金属锌和稀硫酸的反应,提出问题:

  锌和稀硫酸反应的类型属于哪一类?

  这个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用双线桥法表示锌和稀硫酸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以及数目?

  (2) 通过分析锌和稀硫酸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情况,做出大胆的假设:如果让锌失去的电子在闭合回路中发生定向移动,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从而引导学生设

  新浪微博:广东省教师考试网

  计出电子定向移动的闭合回路,得到铜锌原电池的装置图。

  (3) 通过分析设计,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产生电能,依据能量守恒原则,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那么电能到底是什么能转化而来的呢?和学生一起分析从而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

  这种通过问题情景的引入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又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入学习主题,避免思维的盲目性。

  (二) 师生互动,传授新知

  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分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部分。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分组探究,再结合设疑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1. 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教学:

  教材中“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讨论题,问题过于空泛,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因此,我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依据之前设计出的铜锌原电池装置提出回题:如果更换铜锌原电池中的部分电极材料,那么电流计的指针依旧会发生偏转吗?得到实验方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设计的实验方案,我把学生分为四大组,共八个实验,通过分组对比实验,根据实验现象的不同,分析可能的原因,交流讨论,得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2.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

  原电池原理教学时,我采用问题引导,动画演示,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微观示意图,使学生直观的观察到原电池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如电子的定向移动,以及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引导学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在初中物理已有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通过电流的方向来确定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并和学生一起讨论总结判断正负极的其他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大脑中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

  最后利用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解释在新课之前的实验现象,说明苹果,西红柿中含有电解质溶液,和铜片、锌片以及导线共同构成了一个原电池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使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通过这个现象的解释,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化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和考纲分析。

  本专题内容来自于《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二节和《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进行一轮复习时,我们把这两部分内容进行整合,让学生对化学反应限度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本专题的复习对后面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的复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考纲透析:

  1、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2、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并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3、了解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二)考点梳理:

  考点一: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考点二:化学平衡常数平衡转化率及其计算。

  考点三:化学平衡的移动。

  二、学情分析。

  (一)知识储备。

  通过对新课的学习,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常数及平衡转化率已有所了解。

  (二)能力基础。

  作为高三理科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小组学习及自我学习能力,具有分类归纳的基础。

  (三)学习障碍。

  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知识会有所遗忘,大部分学生缺乏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及判断。

  掌握平衡常数和平衡转化率及其计算。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主干知识的归纳、梳理和加工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2、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

  (二)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常数和平衡转化率及有关计算

  五、教学方法。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学案导学、高效课堂”的模式,在课堂上激发学生人人参与的兴趣,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让学生课前填写学案的知识梳理部分,为本节课的复习做好知识上的准备,明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

  (二)课堂学习。

  考点一、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教师设置问题驱动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出化学平衡达到平衡状态的判断标志。驱动问题:

  问题1:化学平衡状态有什么特点?你是如何理解正逆反应相等的?

  问题2:已知可逆反应2HI(g) I2+H2(g) △H>0,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加入少量NO2,在达到平衡之前气体的颜色、容器的压强、温度、混合气体的密度是如何变化的?

  问题3:可逆反应A(s) + 2B2(g) 2C2(g) +D2(g),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的`过程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会有变化吗?

  (三)归纳总结:

  直接标志。

  间接标志。

  (四)对点练习:

  1、在固定体积的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O2( g ) ,2NO ( g ) + O2 ( g )该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1)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 )

  (2) O2气体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 ( )

  (3)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 )

  (4)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 ( )

  (5)单位时间内消耗2nmolNO2的同时生成2nmolO2 ( )

  (6)单位时间内NO消耗速率等于生成速率 ( )

  2、下列方法中可以证明A(s) + 2B2(g) C2(g) +D2(g) 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个B — B键的断裂的同时有一个C — C键的断裂。

  (2)反应速率ひ(B2):ひ(C2):ひ(D2)=2:1:1。

  (3)C(B2):C(C2):C(D2) = 2:2:1。

  (4)温度、体积一定时,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

  (5)温度、压强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考点二:化学平衡常数K、平衡转化率及其计算。

  典型例题:

  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2SO2(g)+O2(g) 2SO3(g),已知SO2和O2的初始浓度分别为0。4mol。L—1和1mol。L—1,经测定该反应在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约等于19,试判断:

  (1)当SO2转化率为50%时,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若未达到,向哪个方向进行?

  (2)达到平衡状态时,SO2的转化率应为多少?

  感悟高考真题:

  1、(1)火箭残骸中常现红棕色气体,原因为N2O4(g) 2NO2(g),当温度升高时,气体颜色变深,则该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一定温度下,反应(II)的焓变为△H。现将1molN2O4充入一恒压密闭容器中, 下列示意图正确且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文本框: 气体密度 文本框: △H/KJ?mol?1文本框: N2O4转化率文本框: v(正) ,若在相同沮度下,上述反应改在体积为I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平衡常数 (填“增大” “不变”或“减小”),

  2、(1)已知反应NO2(g)+SO2(g) , SO3(g)+NO(g)的ΔH=—41.8 kJ·mol—1,一定条件下,将NO2与SO2以体积比1∶2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

  a、体系压强保持不变。

  b、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c、SO3和NO的体积比保持不变。

  d、每消耗1 mol SO3的同时生成1 mol NO2。

  (2)测得上述反应平衡时NO2与SO2的体积比为1∶6,列式计算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

  设计目的:节选与本专题有关的近年高考题进行分析和训练,让学生感受高考,明确高考方向,增强备考信心。

  七、板书设计。

  1、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标志,变量到不变时即达到平衡状态。

  2、化学平衡常数。

  (1)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

  (2)化学平衡常数有关计算。

  模式(三段式)

  mA(g)+nB(g) pC(g)+qD(g)

  起始量 a b 0 0

  转化量 mx nx px qx

  平衡量 a-mx b-nx p x qx

  对于反应物:

  n(平)= n(始)-n(变)

  对于生成物:

  n(平)= n(始)+ n(变)

  八、教学反思和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设计立足于高三理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将课堂学习的过程最大限度的交给学生,在教学中始终贯彻精选典型习题带动考点复习 ,再通过习题训练让学生固化考点的思路,通过复习让学生达到知识点的整合和能力的提升。

化学说课稿 篇3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氯气选自高 中化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这一课题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氯气的性质和用途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氯气的实验室制法以及氯离子的检验氯是比较典型的非金属元素, 氯及氯的化和物在日常生活、工农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对氯气性质、用途和制法的研究,不仅是下一节进一步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的需要,也是研究同族元素 性质变化规律的需要由于高中阶段对氯气的性质、用途等介绍、应用较多,对学生全面认识化学元素、形成正确观点、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等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在实验室中制取氯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使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3.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能力目标

  通过引 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二、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多、实验多采用多媒体演示, 采用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讨论法、启发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基础差别大, 不过多拓宽氯气化学性质的知识从实验多这一特点出发,培养强化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方面的能力

  1.教学手段(多 媒体)

  化学是一门注重实验的学科,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时,既充满好奇,又能由表及里,从现象出发,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所以,在本课题教学中,完全可以充 分利用这个课题中丰富的实验素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作为这个课题的重点和难点,“氯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演示实验很多,装置也比较复杂,教 师使用常规教学手段,亲自演示所有实验,很费时间也难以保证所有同学都看得清楚,所以,引进多媒体手段,把本节课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动画、图片和视频等,精简 实验时间,让现象更加清楚明显,从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三、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由现象得出结论,开拓思路,勇 于创新,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引入):从今天开始, 我们来学习一族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上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素卤素包括F、Cl、Br、I、At五种元素今天我们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氯元素它的单质氯气

  (展示):氯气、空气、氯水、水四瓶溶液,让学生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

  通过实物氯气归纳出氯气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 、导电、导热性等物理性质演示氯气和水的反应,让学生总结,最后我归纳其反应现象小结并板书

  (强调):氯气是有毒的请同学思考闻氯气的正 确方法并上台演示(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

  (问):什么是伊普雷战役?为什么防毒面具的外形酷似猪嘴防毒面具为 啥像“猪嘴”?

  (使用多媒体讲述):伊普雷战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在比利时的伊普雷战役中使用了用氯气制造的毒气 弹(180吨液态氯气)一阵黄绿色的云雾飘过后,英法联军人人感到胸闷气短,40分钟后约有1.5万人中毒,5000多人死亡造成英法联军5000多名士兵中毒死亡,战场周围的大量野 生动物也因为中毒相继死去但是,群兽中唯独野猪安然无恙于是,专家迅速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究,发现当野猪嗅到强烈刺激的气味后,就习惯地用嘴巴用力拱地,被拱后颗粒疏 松的泥土,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野猪巧妙地利用大自然赐予的防毒工具,在这场化学战中幸免于难于是,科学家们不久后就仿照猪嘴的外形设计,制造出了第一批防毒 面具,并一直沿用至今

  (过渡):氯气是有毒的,那么如何防毒呢?只有了解了氯气的性质,才能找到防毒的方法与途径,化害为利,造福人类下 面我们就来研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引言):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呢?物质的宏观性质是由物质的微观结构决定的.,大家回忆一下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1.根据氯的原子结构,推断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它具有强还原性还是强氧化性?为什么?

  2.写出金属钠和氯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哪个是氧化剂?哪个是还原剂?

  (引言)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它具有强氧化性,能与活泼金属反 应,氯气能否跟不活泼金属反应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多媒体演示实验】氯气与铜的反应(请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并写出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

  (讲解)CuCl2溶于水,同学们可观察到不同的颜色,这与溶液中溶质的浓度有关当CuCl2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较大时,溶液呈绿色,当CuCl2溶液中溶质的浓 度较小时,溶液呈蓝色

  (多媒体显示练习)实验事实证明,在一定条件下,氯气可跟多种金属直接化合请同学写出氯气跟下列金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投影展示

  1.跟铝反应:________________

  2.跟镁反应:________________

  (引言)氯气能跟多种金属直接化合,那么氯气能否跟非金属反应呢?下面让 我们来看H2在Cl2中燃烧的实验

  【多媒体演示实验】氯气与氢气的反应(请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

  1.比较Cu在Cl2中燃烧与H2在Cl2中燃烧现象的共同点

  2.燃烧是否一定要有O2参加?比较Fe、S、C在O2中燃烧与Cu、H2等在Cl2中燃烧的现象,找出共同特点,并由 此推论什么叫燃烧?

  3.工业上用H2、Cl2合成HCl时,应选择什么条件?理由是什么?(选择安全的点燃条件和连续地合成HCl)

  (多媒体显示练习)

  实验证明,在一定条件下,Cl2还可跟P、S、C等非金属直接化合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投影展示

  1.P在Cl2(不足量)里燃烧生成PCl3

  2.P在Cl2(过量 )里燃烧生成PCl5

  3.C跟Cl2在一定条件下化合生成CCl4

  (讨论)金属、非金属跟Cl2化合时,氯元素的化合价如何变化?表现了氯气的什么性质?

  (小结)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Cl2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 强氧化性,能跟多种金属、非金属直接化合Cl2可用于合成 盐酸,自来水常用它来消毒、杀菌

  Cl2还有哪些重要化学性质和用途?在实验室又如何制取?氯离子如何检验?将在下一节课中学习

  (课外活动)

  思考新制氯水和久置中含有哪些微粒?

  五、板书设计

  板书:一.氯气的物理性质

  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1体积水大约能溶2体积氯气),易液化

  二.氯气的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

  2Na + Cl2 === 2NaCl

  Cu + Cl2 === CuCl2

  2.与非金属反 应

  H2 + Cl2 === 2HCl

  点燃

  H2 + Cl2 === CuCl2

化学说课稿 篇4

  化学科授课教师在拟写说课稿时,应当先充分了解研究化学学科特点,这样才能写出具有化学学科特点、符合新课改要求的说课稿。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具体的要求:

  对教材的解析教材是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因此,教师在展开具体教学工作前比较要吃透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材内容部分要求说明讲稿内容的科目、册数及所在单元或章节;

  2 教材的具体内容,涵盖了哪些知识点;

  3 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的联系;

  4 明确教学大纲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

  5 教学目标的确定,从知识目标、智能目标、德育目标几个方面来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和关键的确定、教学重点是教材的重中之重。它的确定要遵循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学习时的困难所在,它是依据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认知水平而确定的。

  阐述教法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教师需要考虑怎样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搞好学习。教法选择是否恰当往往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撰写说课稿时应简要地说明:

  1 教法的总体构造及依据

  2 具体采用了哪些教法以及为什么选用这些教法

  3 说明所用的教具、学具。一般来说,一堂课需选用集中不同教法结合,才能最大程度地增强教学效果。

  指导学法学法包括“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指导”、“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等等。在拟定说课稿时应突出书名:学法指导的重点及依据、学法指导的具体安排及实施途径;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学习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概说教学程序

  这部分内容实际就是课堂教学设计,但要与流水账式的条款罗列区别开,既要有具体步骤安排,又要把针对性的理论依据阐述融会其中。拟定时应科学地阐述:

  ①课前预习准备情况;

  ②完整的教学程序(主要是:怎样铺垫、如何导入、新课怎样进行、练习设计安排、如何小结、时间如何支配、如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的密度、强化认知效果);

  ③扼要说明作业布置和板书设计;

  ④教学过程中双边活动的组织及调控反馈措施;

  ⑤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学法指导的落实;

  ⑥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各项教学目的的实现。

  在撰写时应重点讲清楚每个环节安排的基本思路及其理论依据,还要做到前后呼应,使前三个方面内容落实到实处。

  (5)教学效果分析

  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深广度的估计,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状况的估计。

【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化学《钠》说课稿10-11

化学说课稿09-20

化学键说课稿07-27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07-02

化学说课稿模板12-13

高一化学《硫酸》化学说课稿03-03

初中化学说课稿01-01

高中化学说课稿05-28

高中化学说课稿11-22

高中化学优秀的说课稿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