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4-22 20:09:0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景阳冈》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讲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接着讲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然后讲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最后讲武松一步步挨下冈来。在这四部分中,第三部分是重点,前两部分,即武松在酒店喝酒和上冈,不仅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为写他勇打猛虎做了很好的铺垫。

  课文中武松的形象栩栩如生,让人过目难忘。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对表现武松打虎时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

  文章写人虎相遇时,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等动作,把老虎凶猛残暴、让人生畏的气势显现无遗。而武松只是“闪、躲”“闪”和“躲”的意思相近,但内涵有些不同。“闪”是闪避,即迅速侧转身子躲避,它表现了武松动作敏捷、武艺高强。武松在遭到老虎的突然袭击,“闪” 是本能反应,说明武松动作之敏捷;“躲”是躲避,指故意离开或隐蔽起来,使人看不见。“躲”是有意为之。闪和躲,同时说明了武松既有优秀的本能又有沉着冷静和勇敢无畏的性格。

  文中写武松手中唯一的武器就是哨棒。作者写到哨棒的地方就有十多处,而每一处所用的动词均不一样。这些动词,用得无一不是恰到好处。请看:“靠、提、拖、插、拿、抡、劈、丢”,这些动词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当武松躲闪过了猛虎的“一扑、一掀、一剪”之后,便立即转守为攻。在文中,这部分内容又准确地运用了几个动词“揪、按、踢、提、打”,把武松打虎的场面写得有声有色,神采飞扬,打虎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再看,经过一场恶斗,打死了老虎之后,武松的精力已经耗尽,他先坐在青石上歇了一会儿,随后,便“一步步挨下冈来”。一个“挨”字,可以说比用任何一个表示“走”的意思的动词更合适不过了。它精确地写出了武松在同猛虎搏斗后,手脚疏软、筋疲力尽的状态。武松毕竟是血肉之躯,经过一场激烈的人虎相搏后,他疲劳了,困倦了,这是很自然的现象。这样的描写,非但无损于英雄的形象,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加朴实、丰满、逼真、可信。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武松的英雄气概,体会其豪放、勇敢、机智的性格,并能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从而进一步感受名著的魅力;同时,在阅读中积累阅读名著的方法。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这部分,是课文重点,也是教学重点;了解武松的英雄性格,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

  (1)认识“倚、著”等19个生字,会写“冈、饥”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晌午、筛酒”等词语。

  (2)指导学生遇到难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

  (3)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弄清楚,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能简要的说一说故事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4)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

  (5)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了解人物的特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3.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弄清楚;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

  三、说学情:

  我国著名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浒传》这本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是课程标准推荐阅读书目之一。学生在此之前的学习或生活当中或多或少有所接触,影视节目在多次滚动播放。因此,他们对其中的人物形象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但这种了解不够深刻、全面,在学生平时的阅读中,他们大多只关注故事情节,而忽略了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教学中带领学生通过对重点段落章节的阅读、探究,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入地了解它的表达方法。并通过片段教学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欣赏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主要选用“自读、自悟、自得”和“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理解课文内容,积累阅读方法。展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2.说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自主阅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读中发现”,引导学生积累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学会读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激发探索,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达到让学生“会学”的目的。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说教学流程:

  1.交流小说,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交流激趣。

  由欣赏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歌《好汉歌》入手,引出对《水浒传》的探讨和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了解《水浒传》的创作背景、语言技巧和描写人物的笔法,初步了解《水浒传》的语言平实朴素、准确、洗练而生动,富于浓烈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个性;在描写人物上,粗笔浓墨,色彩绚烂,酣畅淋漓,神情面貌如见其人。无形中拉近了欣赏与《水浒传》的距离。

  (2)导入课题。

  在拉近了学生与《水浒传》距离的基础上,导入课题,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和景阳冈的有关信息,进一步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2.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本课生字新词数量多,很多词语都遵照原文,未加改动,与现在的用法差距很大,因此学生理解词语难度大,在教学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结合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猜一猜词语的意思,在交流环节教师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理解古典名著中词语的方法。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指读完一篇文章后产生的心理感触,是对课文的整体领悟,是阅读者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课文要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它是阅读者着眼于全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语感,对阅读材料进行宏观的理解。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读全文,初步把握文章大意,也就是先对文章的`大致内容有个整体感知。这样,有助于学生能迅速进入状况,融入文章,对文章各部分内容的把握与理解也就能更迅速,更准确。

  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对文章的线索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总揽全文,并整理线索,这样学生对文章的情节发展过程就有了总体上的把握,这就为下一步作进一步的细致的局部分析作了充分准备。

  4.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喝酒”这一部分,主要突显了语言方面的特点。我先让同学们默读这一部分内容,并标注出人物对话,特别是着重标注武松的语言。引导学生在朗读和分角色朗读中感受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特点。

  (2)武松“上冈”这一部分,作者着重从心理描写入手。教学中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有关内容,画出描写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读一读,深入体会,并引导学生在互相交流通过体会武松心理心理活动的变化,感受武松的倔强、固执和无畏的英雄气概。向学生渗透侧面烘托这一表现人物形象方法。

  5.“打虎”这一部分,主要突显了动作方面的特点。教学这部分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武松和老虎的动作进行探讨和交流。引导学生从“抡、劈、揪、按、踢、提、打”等词语感受武松虎虎生风,感受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感受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从武松三次“闪”感受武松的“机智”或“机敏”。

  6.“下冈”这一部分,主要突显了动作和心理活动方面的特点。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武松的心理活动感受他的机敏;引导学生探究“挨”字,感受作者用词的巧妙。

  7.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课堂总结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感受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旨,并在理清课文顺序的基础上继续生如感受人物形象。

  在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了解《水浒传》中许许多多人物都有表现自己特点的绰号,并通过交流了解学生比较熟悉人物的绰号,感受人物的特点或品质,感受施耐庵是如何既传神又真实地塑造人物形象的。

  提出有争议的问题:对于课文中的武松,人们有不同的评价——“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鲁莽,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虎口逃生只是侥幸。”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教师在讲评环节对各种看法都予以肯定,目的是向学生渗透要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要辩证的、发展的看待问题,评价事物。

  七、说作业设计:

  阅读《三国演义》中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在阅读中检验自己掌握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巩固自己学会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八、说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既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了人物特点,又形象直观,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进而辅助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景阳冈

  喝酒——豪放、倔强

  上冈——倔强、固执和无畏

  打虎——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下冈——机敏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2

  教学内容: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的是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8年时间写成辉煌的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整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可分为三部分。特别是本文人物感情色彩鲜明,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析人物品质,而且更是不可多得的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材料。

  同时,《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所在的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均是描写历史人物,其教学目的明显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古代人物的品质,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代文学,从中受到古代文学的熏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中出现的生字词,能运用多种手段理解生词及部分语句的意思,从而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本资料的收集、教学中的理解,感受出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矢志不渝的精神,并能通过读、议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

  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语文阅读教学观。在现在的课堂上,我们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及独特感受。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作出个性化的理解。教育家薛婷就指出:“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作为老师,要善于引导,要从大语文观的角度出发,把课内与课外、书内和书外巧妙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学生对它的背景资料知之甚少,很有必要对文本知识作一些必要的补充。

  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激发兴趣。

  1、在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说勤奋》,其中有个人叫司马光,谁还记得他吗?以此导入,小结:司马光以《资治通鉴》一书而永载史册,其实历史上还有一位司马,与他并称为“两司马”,成就比他还高。大家知道是谁吗?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相机板书:司马迁 《史记》)问:谁能简单对他作一下介绍?

  [用这样一种方式导入本课,我觉得非常自然有效,不仅拉近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而且把《史记》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给学生一种先入为主的态势,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

  1、 接着,板书“发愤”,问“发愤”是什么意思?从哪儿可以看出呢?我们一起学课文。从而自然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指名按小节读课文,检查学生在家的预习情况。相机正音及指导长句的读法。

  2、

  问:通过预习及再次的朗读,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为什么会发愤写《史记》?……

  (三)二读课文,品文赏析

  (导)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司马迁为什么会写《史记》呢?

  1、学生自由读课文1—2小节,通过阅读分析找出相关原因:1 崇尚古代英雄喜欢听故事;2 父亲是史官,立志完成一部伟大的史书; 3 从小四处游历积累了阅历;4 老你临终前的嘱托

  [此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到他父亲对史书的痴迷,朗读他父亲临终前的一句话;并且相机告诉学生:在古代子不能违父命,否则就是不孝。]

  2、(导)正是由于自己从小就喜爱这一行,再加上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使他义无反顾地扎入这编写史书之中。可就是在这时,却来了一场飞来横祸。(读课文第3小节。“正当他专心致志地……受了酷刑。”问学生他受了什么酷刑?[此时要引导学生从笑中走出来,可以问:如果说是你受了这样的刑,你会怎么样?(让学生谈体会),然后告诉学生在当时“士可杀不可辱”的环境中,很多人是宁愿死,问学生你能想像出司马迁当时的内心痛苦不痛苦?然后导读“司马迁悲愤交加”这一句。然后锋芒一转,问:司马迁他可以这样做吗?他有没有这样做?读“但想到《史记》……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3、小结:是啊!头一碰墙,血溅墙头,一死百了。但死得有价值吗?用文中的话说这叫“轻于鸿毛”。那怎样才能重于泰山呢?他要怎样?(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得出一个结论:写完《史记》,实现人生价值。)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但想到……一直到完。”一定要读到学生有感情为止。

  (四)总结全文,补充拓展

  1、 导读第四小节。问:为什么说这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引导学生从13年,52万字,是在身受酷刑之下完成的这几方面来体会。]相机在板书“发愤”两字下加红点。

  2、接着追问:“这用生命写成的书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引导学生着重体会“辉煌巨著、前无古人”这二词。教师可相机拿出这本书简单介绍,帮助学生树立起对《史记》的尊从,对司马迁的敬佩。

  (五)作业设计,课后延伸

  1、 看一个《史记》中的故事;

  2、 写一则读后感。

  板书:

  受影响子承父业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遭酷刑矢志不渝

  功成就名载史册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美丽的眼睛》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情节,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如童话般美丽的故事。“我”冒险下水,偏遇上了胃痉挛。在这生命危急的时刻,我看到了一双美丽的眼睛——海豚的眼睛。海豚使劲顶着我,让我趴在它的背上,把我送回了岸边。当我平静下来以后,海豚又和我在海里嬉戏了好一阵儿,才恋恋不舍地离去。全篇以那双“美丽的眼睛”为主线,带领我们走进海豚那美丽纯洁的心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爱。相信每位读者在掩卷沉思之际,在记忆深处都会永远记住这双美丽的眼睛,在心灵深处呼唤这双美丽的眼睛和那一份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并积累新词。

  2、过程与方法

  会用读、思、批、诵的学习方法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并养成自主积累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品读词句,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爱,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从小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思想。

  学习课文,展开丰富大胆的想象,激发联想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我把这堂课的重难点定位为:运用读、思、批、诵的学习方法品读课文,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爱,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从小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思想。

  四、说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海豚的资料

  五、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海豚的资料。【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

  老师播放海豚的图片,激情导入。(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抽生接力朗读课文。【扎扎实实学语文,落实语文的工具性。】

  2、自由朗读课文,用简练的语句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细读感悟,体会“美丽”。

  四、总结,拓展。

  出示2004年悉尼地震引发海啸图片。导入动物救人的动人故事。

  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美丽的眼睛

  美丽的心灵

  美丽的家园

  说反思:

  1、课堂氛围不浓。前半节课学生兴趣较浓,后半节课课堂越来越冷。

  2、语文的工具性落实较好,但人文性还不够。

  3、学生在展开想象还不够大胆,思维不够开阔,联想不够丰富。

  4、学生读的形式比较少,学生朗读较少。

  5、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时间。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主要写了祖父园子中各种美好的景物,以及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言语新鲜自然、率真稚拙,充满自由想象的表达方式,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犹如一幅清新和谐、富有童话色彩的画。是一篇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朗读训练、言语训练的范本。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孩子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对于作者来说,祖父的园子是她童年时候的乐园,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着或向往着这样的一方天地。祖父园子里面的各种趣事,很多都是学生们亲身经历过的,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在文章中获得感知,加以模仿,发展想象力,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我在园中的趣事及描写园中景物自由与快乐的语段;

  2.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借助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补白、仿写精彩语句;

  3、体会祖父对我的呵护和关爱。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进而初步感悟园子对于作者的精神意义。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在读中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感受祖父的慈爱和对我的关怀。

  难点: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进而初步感悟园子对于作者的精神意义。

  五、说教法学法

  结合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和情感表达方法,分析本班学生的学情,我主要采用以趣激情,以读悟情,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文、赏文,在读中理解、感悟、想象,在补白、仿写中提高学生对言语形式的迁移、运用能力。

  这节课重点、难点的突破上,我充分使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1、根据文本需要,加入昆虫的图片,声音,变抽象为具体,变单一为丰富,听、看、说相结合,激发学生想象;

  2、在充分调动学生想象力的基础上,尝试补白、仿写,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使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景,烘托气氛,调动学生情绪,深化感受,体会“园子的精神意义”,有效地解决突破教学难点。

  六、说教学程序

  我的教学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走近“园子世界”——了解文章大意

  (二)走进“园子世界”——体会景物自由、人的自由

  (三)怀念“园子世界”——感受祖孙深情

  (四)铭记“园子世界”——升华感情

  (一)走近“园子世界”

  1、了解出处,导入新课

  利用课件,铺展画卷,走近园子

  师: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人的名字。(板书:萧红)这个人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作者)

  师:萧红一生走遍大江南北,但她的心始终停留在一个地方,那就是她故乡——呼兰河。

  呼兰河,很好听的一个名字,那是东北的一个小县城,那是萧红长大的地方。萧红在《呼兰河传》里,把她童年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用文字记录下来。尤其重点描写了她家里的园子,她称之为“祖父的园子”。

  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的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走近她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

  (板书:祖父的园子)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文本出处,借助图片等多媒体课件,将作者心中的快乐之源——呼兰河,画卷般的展现出来,入情入境,为走进园子做情感铺垫。】

  2、检查预习,复述大意

  接下来,请同学根据预习复述课文大意。

  【设计意图: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大意,不仅锻炼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还能让学生对文章整体有所了解,以便提出整体交付问题。】

  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提出整体交付问题:园子中的哪些景物或事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画下来,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然后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首先把问题整体交付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思考问题,获得独特感受和体验,再通过合作学习,相互启发诱导,能够多角度,有创意的增加阅读体会。】

  (二)走进“园子世界”

  再现园子,以读生情,补白仿写

  在学生自读,组内讨论后,让我们一起走进园子,师生共议。

  在这个重点教学环节,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完成:再现园子,以读生情,补白仿写。以完成教学重点。

  再现园子:

  1、表演读文:

  祖父的园子样样都有,都有什么?

  种类样样都有——(出示课件,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既然是样样都有,就不仅仅是这几种,还有什么?(生自由回答)

  3、颜色样样都有

  师:除了种类样样都有,你还发现了什么样样都有?(课件中将表示颜色的词语变色,提示颜色样样都有)

  4声音样样都有

  师过渡:除了各种昆虫,各种颜色,我们眼前还出现了一个吸引人眼球的小东西—蜜蜂(播放蜜蜂的叫声)。

  说一说它怎么吸引人眼球?指导读,读出蜜蜂的可爱。

  园子里只有蜜蜂的声音吗?你听……听到这声音,你眼前出现了一只怎样的小动物?(播放各种昆虫鸣叫声,生自由说)

  5、园子里的昆虫种类、颜色、声音样样都有!

  (播放音乐:大自然的声音,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本段的学习主要围绕着“样样都有”,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通过播放图片和各种虫鸣声音,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园子的丰富多彩,进而激发想象,练读、练说。】

  以读生情:

  1、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语段,根据课件字形、颜色,师生配合读。读出不同的效果。

  2、出示后文,学生练读。

  (2)读着读着,你眼前出现一个怎样的小萧红?(可爱,调皮)

  3、读着读着,你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萧红?(生自由说:快乐、自在、可爱)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课件标示字体大小,提示学生重音,读出不同的感觉,体会作者语言的轻快自然,作者在园中玩耍的轻松自在。】

  第14-15段:

  预设另一段学生感兴趣的段落:浇花。

  1、指导学生表演读:我大声喊,怎样喊得?

  2、在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萧红喊出的是内心的(自由、快乐)。

  补白仿写:

  学生可能会对这段话很感兴趣。就是文章的第17段。

  师过渡:这一段话不仅精彩还很特别,如果你掌握它的特点了,读几遍,就可以把它背下来。(生自由读、试背)

  出示课件:(生接读)

  (2)配合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引读,激发想象。

  师:倭瓜、黄瓜、玉米,可真是幸福,是因为——

  C生自由想象,补白内容

  (3)最后,体会自由的情感:

  师:特别的写法有特别的心情。读这段内容有些“重复”的话,你有什么感受?(生自由回答,引导答出自由、快活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读本段,体会园子里植物的自由,进而体会作者在园子中轻松自在和无忧无虑;通过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想象,拓展学生思维,补白后文,加深体会。】

  (三)怀念“园子世界”

  在反复读文,放飞想象之后,我们可以提出另一个教学重点:园子中的景物、事物让作者如此快活,难忘。此时此刻,我们想想,园子是属于谁的?(我的)

  (1)为什么萧红强调是祖父的园子?(体会祖父对萧红的呵护,给予他这样一个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一方天地)

  (四)铭记“园子世界”

  这个教学环节是本节课情感升华之处,通过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萧红生平。如果有条件,教师和学生可以当堂通过网络查阅萧红生平,介绍萧红短暂而坎坷的一生:

  师:预知其文,先解其人。

  作者生平

  师引读:当我们了解了她的生平经历之后,我们再去读《祖父的园子》,可能感受会有一点点不同。在种种的困顿、失落、孤寂、病痛缠绕着她时,无数个无眠之夜,她唯有闭上眼睛,回忆曾经的快活与自由,这时仿佛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园子,她仿佛看到了:

  师小结:这些人、事忘却不了,难以忘却。此时此刻,你觉得祖父的园子在萧红心中真的只是一个园子吗?(生自由回答:精神的家园,灵魂的归宿,板书:精神家园)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技术,查阅作者生平,从作者坎坷的一生,体会祖父的园子是对作者不可磨灭的精神慰藉,升华感情,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七、说媒体和资源

  本节课我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主要从三个方面充分使用多媒体,使我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一)利用多媒体,声色结合,再现园子:

  学习我家的园子“样样都有”,通过飞舞的蜜蜂、蝴蝶等动态的效果,清晰地昆虫叫声,再现了园子的种类多样、热闹非凡。有声有色,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园子之中。

  (二)利用多媒体,出示句段,补白仿写:

  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往往是对文本再创造的过程。这时恰当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本节课,我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的补白和练笔。“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学生通过直观地看,获得感性认识,能够更形象的展开联想,补白仿写。

  (三)烘托气氛,凝聚感情

  “体会园子的精神意义”是我们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本节课,情绪最为深沉、厚重的地方。音乐的恰当使用,能烘托气氛,结合查阅到的萧红的生平,教师深情的旁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体会园子具有的精神意义。在课堂结尾,学生对“祖父的园子”这个主题有了更深的认识。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打电话》是人教社国标版五下第三组中的第四篇课文。这一单元是各种文学体裁的集中展示,《打电话》作为相声文稿入选其内。学生对相声并不陌生,但接触、学习相声稿还是第一次。相声稿正如相声这种艺术形式所要表现的意义一样,语言通俗易懂、明快动听、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用词俏皮、丰富多彩,而且字里行间充满幽默、夸张、诙谐、讽刺,让人忍不住开怀大笑,而笑后又有一番启示留心头:打电话要直奔主题、言简意赅,尤其是在公共场所,如果啰嗦,不仅损害自身形象而且影响别人办事,还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这一意义是这篇相声稿所要传达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落实的,因此是教学的重点。作者运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来表现则是学习的难点。

  二、说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进一步提高默读速度,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3.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

  在笑声中得到启迪;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还要说得简练得体。

  学习难点

  了解相声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上述目标,结合本文的文体特点和阅读地位,我认为运用大问题分块引领教学时效性会更强,教学块面也会比较清晰。在自由充分地读通顺的基础上,我运用大问题引领教学。

  问题一:这篇文章中的两个角色,你会选择哪一个?为什么?

  这一问题首先帮助学生概括了已知的简单的内容,即文章是分甲和乙两个角色写的,然后给了学生一个思考方向,那就是会选择哪个角色。这一选择背后的原因就是学生对文章说话量上的了解和说话内容上的理解。预计学生从量上谈原因会说甲说得多,乙说得少,从而做出自己的选择;从内容上谈原因可能会说甲说的话有意思,会逗人发笑;乙说的不太好笑;甲说的话标点运用特别丰富,乙说的话标点不太多;甲说的话里有很多语气词,乙说的没有……我想,学生会依据问题的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而有很多比较,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个性化的理解。

  问题二:在这篇文章中,你读到了那些有意思的地方?这些有意思的语言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相声的首要意义无非是想让观众开怀一笑,那么它的语言上必定会有引人发笑的地方。这一问题正是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让学生浸润在语言中感受相声语言的幽默、风趣、诙谐等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推断,学生会抓住"喂……喂……怎么不说话,哎呀,拿倒了!""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呃,猜不着我告诉你。我姓啰,我叫啰嗦。"等句子来谈自己感觉到的有意思,学生找到了,可以用模仿朗读的形式来体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随机地把相声语言幽默、风趣、夸张、讽刺的特点渗透进去交流,让学生不仅体会到有意思,还能了解到有意思的`语言是运用怎样的方法来写的。这还不是内容教学的全部,还应该在学生说过笑过之后激发他们的思维:作者在逗引我们发笑的同时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有了冲击思维的问题,学生才会反复地咀嚼语言,明白其中隐含的意义。

  问题三:同样是对话,你觉得这篇文章和《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请大家静静地回忆,细细地比较。

  这一问题主要落脚于对这一篇相声稿总体上的把握,了解其特点。通过与《小苗和大树的对话》的比较,引导学生去发现,同样是对话,访谈和相声不一样,前者所谈内容主次不明显,平等交流,后者一唱一和,主次分明;前者语言上尽管比较口语化,但用词还是挺讲究的,有些地方还是书面味儿很浓,而后者完全是为口头艺术的需要而创编的,因此,全口语化,文字中还保留了好些口头禅。这些特点的比较、发现,为学生试着演相声做准备。

  问题四:通过对这一则相声内容上的了解和语言上的比较,现在,你觉得相声有什么特点?老师建议你结合电视上或是生活中看到的从形式上和内容上以及语言特点上等各个方面自由地来说说。

  对相声特点的梳理是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相声,为讲相声做更充分的准备。在交流的过程中,伺机告诉学生"说学逗唱"和"抖包袱"等一些有关相声的基本常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浅层的理性认识的高度。

  最后,请学生与同伴合作,选取课文中的一个片段排练,并在课堂上指名两三组表演。

  以四个大问题引领,从内容和写作特色等板块对相声稿这种语言体裁和相声这种艺术形式有了综合性的了解,而且化了解为理解,落脚到相声的表演。我想,学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就已经与相声这门陌生的艺术牵手了。

  四、说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平常说话呀,要讲究艺术。杨氏之子与孔君平的对话,风趣幽默,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晏子的能言善辩让我们领略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来学习《打电话》一文,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呢?

  2.揭题:打电话。

  3.谈打电话。

  (1)导语:同学们一定都打过电话,电话使人们的交流变得方便快捷,打电话的时候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呢?(尽量地节约时间)

  (2)如果你要给你的好朋友打电话,约他晚上六点半在某电影院门口见面,一块看电影,你会怎么说呢?

  (3)模拟计时表演。

  (两个学生上台模拟表演,教师计时。)

  板书特写:_______ 分钟

  小结板书:简练、得体、明白。

  (4)这么一点儿事,如果有人打了两个多小时,你们信不信?让我们一起欣赏相声《打电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相声主要内容。

  (1)学生自学,自由读课文。

  (2)检查自学,正音。呃、耗子、啰嗦、嘚儿啷

  (3)交流:这个相声说的是一件什么事?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通顺。

  (1)找一个小伙伴分角色练习对话,并互相评价。

  (2)擂台赛:各小组推荐两人,竞赛读。(教师、他生当评委)

  (三)、再现课文,深入领悟

  1.讨论:甲、乙说话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1)甲:不知道你猜猜。猜不着?猜不着使劲猜。呃,猜不着我告诉你。我姓啰,我叫啰嗦。

  乙:是够啰嗦的。

  甲: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

  乙:废话,可不是女的嘛。

  (2)甲: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

  乙:废话。

  甲:讨论吗?不讨论。

  乙:人家没事。

  甲:太好了。我请你听戏好不好?票都买好了。长安大戏院,楼下十排三号五号,咱俩挨着。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

  乙:他在这报账呢!

  2.归纳:作者在这里极尽夸张之能事,把一个啰嗦者说话啰嗦表现得淋漓尽致。

  3.小组练习:小组内练习表演《打电话》

  4.集体推荐两人上台表演相声《打电话》,教师计时。

  板书特写:_______ 小时

  小结板书:啰嗦、耗时、误事。

  5.畅所欲言:通过观看相声《打电话》,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迪?

  6.小结:说话太啰嗦不但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还会耽误事情,我们平时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得体,还要说得简练才行。

  (四)、学生选读,了解相声

  1.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片断浏览,体会相声特点。

  2.学生谈自己对相声语言特点的感受。

  3.教师小结:通俗易懂发,如话家常;幽默、风趣、夸张。

  4.欣赏表演,进一步感受相声艺术的魅力。

  播放事先录制的该相声表演录像,一边欣赏一边感受相声艺术的魅力。

  5.小结:相声不仅是说,还是唱,相声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相声常常在最后要"抖包袱";相声是笑的艺术,又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可以让人们在笑声中得到启迪……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小伙伴》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8课。这个单元主要是以学习好孩子好品质为主题。教育孩子们要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当同伴遇到困难时不能只用语言上的关心或责备,应该给予最需要的帮助,用实际行动去帮助同伴;那才是最具体、最有效的。学生通过对教材有了深入的理解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说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阅读课应于学生阅读为主,教师只能给予引导,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最好能读出感情。提出的问题还是由学生去解读,更应该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要求:

  1.认识“餐、丢”等13个生字,会写“问、间”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进入角色朗读。

  3.使学生从故事中受到启发,有乐于帮助他人的愿望和行动。

  三、说重点、难点

  这篇课文主要以情感及语气的表现来进行对话的形式描写四个小伙伴。并引导学生体会,同伴遇到困难最需要的是帮助。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揭题导入

  1.课间你最爱和谁一起玩耍?遇到困难你常向谁倾诉?(板书课题)

  2.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

  1.要想让学生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就应创设良好的语境,就需要学生充分地读。于是在此环节,我先范读,再让学生齐读。在读之前,插入课件,让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样,又能达到另一训练目的:边听边读边思考。

  2.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引导学习。

  午餐丢了矿泉水糟糕

  粗心大概公共汽车

  忘记保护管理夹心

  (1)同位之间练读。

  (2)指名一个小老师领读所有的词语。

  3.去掉拼音。没有了拼音朋友的帮忙,你还能读好那就厉害了。

  (1)自由练读,教师遮住拼音。

  (2)开火车检查读。(两列)

  4.只留下生字引导认读。

  (1)自由练读生字。

  (2)男女生比赛读。

  (3)老师抽卡片读。

  (4)猜字游戏:

  如:大官戴个竹帽子——管;二人睁两眼——夹;

  三、指导书写。

  1、出示卡片,“问、间”,明确书写的内容。

  2、介绍两个字的共同特点:这两个字都有一个门字框,写的时候,先写外边的.门字框,再写里面的部分。

  3、学生观察其它字形,提出书写要求

  4、教师示范写。

  5、学生描摹、练写。

  第二课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

  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以读代讲,让学生从

  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诱发学生的生活体验,使课文蕴含的道理内化为孩子的情感需要。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小姐过渡:安东真是个好孩子,他把自己的面包掰开,把大的一半给了玛莎!另两个伙伴呢?维加和安娜又是怎么关心玛莎的呢?

  二、朗读感悟维加、安娜和玛莎的对话。

  1.自由朗读第二~七自然段。

  2.指名说维加、安娜都是怎么关心玛莎的。

  3.出示维加说的两句话指导朗读。

  你怎么不吃呀?真糟糕!离回到家还有好长时间呢!

  第一句强调“?”;第二句注意“!”。

  4.评选最佳“安娜”。

  (1)自由练读安娜的两句话。

  (2)指名读、挑战读、齐读。

  (3)读完这两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5.指名读玛莎的话,读出心情好沉重语气。

  三、朗读感悟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听教师示范读或者录音朗读课文。

  2.学生模仿教师或录音,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

  四、全文朗读指导

  1.讲解要点:

  (1)读出小伙伴的询问、责怪、教育和关心玛莎的不同语气来。

  (2)玛莎同学丢了东西,没吃的了,心里一定很难过,因此读他的话声音要小一些。

  2.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能在读中深入感悟,读中深入思考,读中深入体验,我设计了让学生分角色读,并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自由发挥自己的见解,使之能达到训练目的: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1)分角色朗读四个小伙伴的对话,朗读熟练以后,可以边读边配上动作表演。

  (2)议一议:三个小伙伴是怎么关心玛莎的,谁做的最好?说说你的理由。

  (3)指名回答,说明理由。

  (4)四人小组,发挥想象力,把课文表演出来。评选最佳“表演奖。”

  五、创设情境,课外延伸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联系课文,提出:

  1、如果你是小伙伴们中的一个,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玛莎,你会怎么想?

  2、在生活中,我们也一定会遇到一些困难,你有帮助过谁?或者是你接受过谁的帮助?

  这样,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就能使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内化为孩子的情感需要了。

  六、创设情境,熏陶感染

  通过举例我国西南地区遭受严重的旱灾,进行情感教育。同时教育他们应该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并能够继续传承这种美德,让世间充满爱;让爱充满每个人的心田。让他们感受到世界是美好的,生活是如此幸福;应该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帮助他人。最后,用一首《感恩的心》来结束这节课。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鸟的天堂》是长春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版的课文。课文记叙了作者和他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不同景象。全文按作者游览的顺序记叙的,先写了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然后写了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象;接着写了作者和朋友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景象;最后写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根据本册教材的编排,本组训练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在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时,围绕重点训练项目制定如下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三个生字:梢、暇、恋。

  (2)学会本课几个新词:留恋、展示、颤动南国、应接不暇。会用“应接不暇”、“陆续”造句。

  (3)理解本课重点句:

  ①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棵大榕树,树干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②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③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学习按作者游览顺序理清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静态与动态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作文能力以及阅读、思维能力。

  2、思想教育目标。

  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三、说重点、难点。

  1、说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作者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2、说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1)、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2)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3)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本文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三、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想:

  1、在教学形式上,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心有所感,情有所依。

  为了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我通过形象的语言描述和多媒体录像,设置了以下两处情境:情境(1):伴随着音乐的录音,播放大榕树的录像片断,使学生进入“我”欣赏大榕树的情境中。情境(2):伴随着音乐的录音,播放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录像,使学生进入“我”欣赏鸟儿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2、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让学生读、思、议,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词语训练中,用解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让学生把词语置于具体语境中,体会其内涵。把词语教学与对课文的理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增加了学生对词语的感知能力,有利于今后迁移运用。

  4、写一份广告词,向他人介绍“小鸟天堂”的景色。开发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鼓励学生创新。

  四、说学法。

  在教学前,教给学生用“读、划、思、议”的方法认真预习。通过读,让学生有所思,再思考之后,划出重点句,议出文章的训练难点。

  在学习中,借助配乐朗读,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

  根据上述内容,本课安排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设疑、析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游览顺序。教授学习方法,完成课后第一题;第二课时,从中心句入手,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课文,了解作者描写静态和动态的方法。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完成课后第二、三题;第三课时,围绕重点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完成课后第四、五题。

  六、说教学过程

  (1)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没看到一只鸟看到了什么?

  (2)作者在文章中是怎样描写榕树的?

  在学习中,教师借助投影让学生理解“枝干又生根,有许多根垂到地上”的景象, 弄清 “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体会榕树的茂盛。想象树叶绿得耀眼。绿得发亮。充满活力,从而感受榕树的蓬勃生机。在学习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之所以会有的这样的景象。是因为南方气候湿润,加上榕树正处于生长旺盛时期,所以枝繁叶茂,每片叶子都充满生机。

  在学习这一部分时,引入作者的描写方法------静态描写,教学中设计下述问题:

  (1)你读懂了那些描写榕树的词或句?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2)这些词句都说明了什么?是什么描写方法呢?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出示图画投影片,让学生看榕树近景,再出示描写榕树的词句投影片,引导学生体会榕树之“大”,说明生长年代已久远。在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并及时指导朗读,从而使学生体会到静态描写的方法。完成教学目标中的理解重点句子的(1)(2)和能力目标。

  三、结方法,放手自学。

  在教师引导点拨学习了静态描写之后,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运用总接触学习方式、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划出重点词句,同学间互相讨论、思考、议出疑难问题学习作者动态描写的一部分。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引导:

  (1)作者的感受怎么会发生变化?为生么两次看到的景象不同?

  (2)和写榕树比较,作者写鸟采取了什么方法?

  (3)本文最后一句话中,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为什么不加引号?

  通过上述问题让学生自学动态描写,体会众鸟纷飞,大小不一、颜色各一、动作千姿百态,有的飞,有的叫。有的拍翅膀,使人应接不暇的热闹场面,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中,教师借助电教手段,播放众鸟纷飞的录像,加深学生体会从静到动的壮观景象。学生课文之后,进行配乐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完成思想教育目标。

  五、再读全文,迁移深化

  《鸟的天堂》是本组中的第一篇课文,要真正落实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教师借以配乐朗读外,再自己从反复品读中体会,从电化教学的观看中对比,体会作者抓住榕树静止不动的特点进行静态描写,抓住鸟儿活泼好动的特点进行动态描写,这一静一动互相映衬,突出了“鸟的天堂”的美好。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既可以概括课文内容,有突出了重点,便于学生记忆,符合小学六年级学生的特点。

  12、鸟的天堂

  榕树 枝 干 根 叶(静态)

  鸟 形 色 声 姿 (动态)

  七、 自选练习

  教师出示以下不同形式的练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任选其中一项,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1.摘抄:把本课中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或精彩片段摘抄下来;

  2.画鸟的天堂:根据文中描写的情景来画鸟的天堂,可插入简短的文字说明;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8

  一、教材内容

  《草船借箭》是人教社新编的第12册第四组教材的首篇重点讲读课文。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启迪智慧的好课文。

  二、教学目标

  本组教材读写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教学时,应当把这一练重点有机地融进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知道草船借箭这件事有它的前因后果,文中每个细节也有它的前因后果。让学生在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和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分清事情前因后果的方法,并能在学习本组教材的后两篇课文中加以运用,进一步提高阅读的能力,并领会其在作文上的作用。基于此,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领会其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作用。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委托”、“轻易”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习从重点词入手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围绕上述的第1、2 、4进行。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导读法”教学。导之以读、导之以思、导之以说、导之以写、导之以疑。分页标题#e#

  3.采用实物演示法教学。实物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四、学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三种方法学习课文:

  1.以课题的“借”字为线索: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

  五、教学程序

  1.复习引入

  复习旧课的目的在于温故知新,为新课作垫铺,使教学前后衔接。

  (1)请一位同学说说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2)诸葛亮为什么敢于向周瑜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之内筹得千万支箭?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中心词概括说明,并用上“因为……所以……”(板书:种机妙算)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个词语提出什么问题?

  2.导之以读

  通过插问导读课文,使学生知道诸葛亮怎样神机妙算?分别体现在课文什么地方?为进一步深究因果、回答问题奠定基础,达到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目的。

  生(先读):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等诸葛亮调度。

  师(插问):那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在算?

  生(接读):第一天……去了就知道。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一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朝北岸开去。

  师(插问):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近曹军的.水寨。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二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一边大声呐喊。

  师(插问):诸葛亮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鲁肃吃惊地说……天亮了就回去。

  师(插问):诸葛亮“算”准了没有?

  生(接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箭好像下雨一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三种妙法是什么?分页标题#e#

  生(接读):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两边的草把子插满了箭。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四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要追也来不

  3.导之以思

  这一环节的教学。抓“神机妙算”一词,出示两道思考题,深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究竟“算”到了什么。思考题(一)采用“扶”的方法,指导读书方法。思考题(二)采用“半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其教学目的是运用读书方法,实现学法迁移运用。

  思考题(一):诸葛亮神机妙算,他首先“算”到了什么?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说明了诸葛亮懂得什么?首先引导学生指读有关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近曹军的水寨。”再指导学生摘录句子中的“大雾漫天”,最后启发学生明白:诸葛亮能预测到三天之后“大雾漫天”,是因为他懂天文。思考题(二):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又“算”到了什么?

  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曹操说的话体现了他是个怎样的人?先指导学生看插图,听鲁肃和诸葛亮的谈话录音,再让学生摘录句子中的“不敢出兵”,从曹操说的话可以知道他是一个用兵谨慎、多疑的人。诸葛亮敢断定曹操不敢出兵,是因他深知人心。

  4.导之以练

  “练”就是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放手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学法、独立思考的能力。练习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利用四种妙法,划去有关句子,分别用八个字概括。

  先检查、讨论概括为:绳索连接、朝北开去;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掉转船头、逼近水寨,齐声高喊、驶回南岸。再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句子,加深对四种妙法的理解。

  5.导之以说

  思考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四种妙法,妙在什么地方?说明了什么?这道思考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使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悟出各法的奥妙:“绳索连接”使雾中的船不会离散,“一字摆开”是为了扩大受箭的面积,“掉转船头”既能船两面受箭,使船保持平衡,又为迅速撤兵做好准备,“驶回南岸”是说明诸葛亮晓得地理。这一环节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口头的表达能力。最后,利用板书总结课文,明确因果,再布置作业预习第一、二段,以果寻因,落实本组课文的训练项目。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9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草原》这一课,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上好这堂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说教材】

  《草原》是一篇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范文,在本组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求:一是读懂课文,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二是品读课文,谈出自己的见解。三是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理解句子中把什么比做什么。四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我设计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会字词,理解句子并体会思想感情;了解草原的辽阔壮美,受到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尝试谈出自己阅读时的理解和感受,这是教学的重点。

  【说教法】

  以学生为主体,灵活选择教法,大胆放手,尝试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引导运用以下教法:

  (一)导读法。

  ①导预读,激发学习兴趣;

  ②导感知,理解清文章条理;

  ③导理解,尝试自读自悟;

  ④导运用,注重知识迁移。

  一句话,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施教之功主要体现在导读二字上。

  (二)演示法。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诵。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距离,又为认识草原的辽阔、秀美了借鉴,具体生动的图像把学生带到美的意境中,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

  (三)谈话法。在教学中的分段学习、理解内容等过程,我多处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读讨论,再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收获。这样,学生所理解掌握的内容能得到及时反馈,使学生在谈话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识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主要是感知语言,因而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同时,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二)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我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如走了许久,远远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一句,我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入手,注意句中为什么用!。体会作者见到河时,那分惊喜,这样的逐层设疑理解,能掀起学生层层思考的涟漪。

  (三)读书方法指导:我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是: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说出自己见解;大声朗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析表现手法,用以指导写作。

  【教学过程】

  本课时教学,我注重让学生大胆尝试,自读、自语、自动地发展。

  (一)尝试预读,激起阅读兴趣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草原美景的图片,上课时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看,再放录像,让学生边看边想象,最后依据预习中提出的要求,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尝试着在旁边注上自己的体会。

  (二)尝试感知,理清文章条理

  1.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理清条理: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

  (三)尝试感悟,谈出自己见解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质疑研讨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学生大胆尝试,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自己讨论,方法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则点拨关键处,

  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讨论,你认为哪句话最美?美在哪?

  2.仔细品读课文,尝试大胆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3.尝试有感情朗读,体会草原的辽阔壮美及作者喜爱之情。

  这时,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点拨一些重点词句。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都像很无边的地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用比喻的,把羊群比作大花,具体恰当地描绘出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四)尝试运用,注重积累、迁移。

  1.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仔细读一读,说一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观察一处景物,写一段话,用上打比方的表现手法。

  【教后总结】

  本堂课,我重点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没有繁琐的一问一答,没有教师琐碎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真正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0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胡杨赞》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大版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在开头就用了维吾尔族的俗语“胡杨三千年”抒发人们对胡杨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心情。从胡杨的眼泪、胡杨独特的长相、胡杨独特的生存环境,以及胡杨对人的贡献四个方面讲述了我钟情于胡杨、心动于胡杨的原因。

  这一单元以“热爱生命,共筑和谐”为主题,内容丰富、情感生动、引人思索,教学时要让学生认真品读课文,细细体会。赞扬了胡杨有着千年不死的生命、千年不倒的毅力、千年不腐的意志,让人感到震撼。作者采用象征的手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更赞美那些像胡杨一样在恶劣环境中默默奉献的人。表达了作者对胡杨无比敬佩之情。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胡杨钟情的原因,交流胡杨所拥有的高尚品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品读课文,找出作者所用的修辞手法以及带来的感受,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讨论,对胡杨进一步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赞美胡杨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学生长大后做名像胡杨一样的人。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作者对胡杨的深情,并引导学生感受胡杨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胡杨的憧憬、赞美之情。

  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最终激发学生对胡杨的崇敬赞美之情,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二、说教法

  因为这篇课文是借物喻人的散文既有蓬勃的激情,又有优美的文笔,所以适宜学生通过朗读品悟(引读——品读——悟读——拓读)、赏析词句、多元互动等方法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来深入文本,进而让学生在读中发现、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升华思想。采用引导法,以作者对胡杨的深情为切入点引发学生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形式来进行本课的教学,真正体现教师的指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用自主品读法、合作悟情法、探究拓深法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学生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四、说教学程序

  1、问题导入,自主探究:

  著名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出示胡杨的景物并结合语言:”在茫茫的大沙漠,当黄沙袭来的时候,所有的生命都折服于沙漠的肆虐之中。河流退却了,人群退却了,就连那雄伟的城郭也被淹没了……然而,有一个绿色精灵,以不屈的精神与沙漠抗衡,与风暴搏斗,生生不息。它就是——胡杨。让我们一同走进《胡杨赞》这篇课文,去领略沙漠中的生命之魂——胡杨”

  【设计意图】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得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油“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更好的进入学习状态

  2、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通过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读读这篇赞美的文字看看作者钟情于哪些地方。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

  a、抓“眼泪”,品读“无人关照”的胡杨。

  抓住“眼泪”一词,引导:联系上下文思考:胡杨的眼泪是什么?在哪些情况下胡杨会流泪?”结合我们对眼泪进的理解行讨论,来明白胡杨的眼泪有什么作用,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正因为胡杨在受到伤害时会流泪保护自己,所以,千百年来无人关照的它才能有千年不死的生命。这样一个无人关照的胡杨,怎不叫人心动?

  【设计意图】:本环节对胡杨“无人关照”特点的感悟,是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眼泪”进行品读。学生在领悟胡杨的“无人关照、自生自灭”特点后,又通过回读的形式,品读第6自然段,让学生深入体会“无人关照”这一特点是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之一。

  b、抓“惨不忍睹”,品读“弓腰驼背”的胡杨。

  说说“惨不忍睹”的意思。结合课文观察图片为什么说胡杨的长相“惨不忍睹”?

  【设计理念】:本环节聚焦于有着丰富意象的词语“惨不忍睹”进行品读,引导学生感悟胡杨“弓腰驼背”的特点。

  c、抓生存环境,品读“粗茶淡饭”的胡杨。

  长着这么一副丑样子的胡杨,却被维吾尔族人称为“托乎拉克”,意思是“美丽的树”。为什么,这得从它长成这种样子的原因说起。胡杨独特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的认识胡杨,对它的叶子、习性的理解。

  【设计意图】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胡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胡杨的高尚品德

  3、总结引导,知识生成

  在课文中有一个词“彻底”是引导学生读出它的坚定,感受胡杨默默奉献的精神。在课文中运用了很过的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从而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1)、作者想赞颂的仅仅是胡杨吗?

  (2)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吗?你想做一个这样的人吗?利用一些例子来训练学生运用学习象征的手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赞颂千千万万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人。语文源于生活,还应回归生活,使学生善于发现身边这样的人物,并激发学生也要做想胡杨一样的人的欲望,鼓励学生从小努力学习,奋力拼搏,长大后嘴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4、科学训练,提高能力

  结合图片音乐朗诵这篇课文,再次的感受这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它感动个作者,作者用隽永的文字感动了我们。我们感动它的默默奉献、自强不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写出来赞美胡杨。

  【设计意图】阅读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体现课本所呈现的思想感情,从而是学生更好的感悟、理解。练习可以使学生得到很好的锻炼,可以看到学生们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他们的心声,更好地提高他们的素质水平。

  五、说板书设计

  略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1

  教材分析:

  教材使这样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汉语有区别,因此,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重点。

  通过以下几点来解决文章重点的。

  1、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后,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不懂的问题。

  3、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

  在感悟语言上有三个层次:视觉美;韵律美;意境美。我相信班上学生的朗读能力,但也不排除所有同学的水平是一样的,在朗读上出现的层次性就很明显。我就从朗读直观上去感受语言的视觉美:利用小黑板,象诗歌一样抄写文中句段;再通过与白话文的改写比较,感受古典语言的韵律美;通过想象去体会古典语言的意境美。我想通过课文学习后让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有一些个人的认识,或是喜爱上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再通过课外的兴趣阅读与习作实践,进一步加深学生学习后的印象。体会古典名著的写作语言特点:

  1、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多种描写,使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2、将人的特点和猴的特点融为一体。

  从而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本节课上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2

  小学语文课文里选编了不少介绍城市的文章,《威尼斯的小艇》通过对小艇的介绍展现了威尼斯这座历史名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前天太钢王老师讲的《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通过对北京夜晚灯海的描写展示了北京这座古老城市的繁荣、辉煌、亮丽、年轻及她的勃勃生机,小学语文5年下《拉萨古城》说课设计。今天我执教的《拉萨古城》这一课也是属于介绍城市一类的文章。

  拉萨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呢?她给我们的印象是什么呢?我想可能在我们一般人的眼里那就是偏僻、落后、遥远、古老。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通过仔细地研读课文,查找了大量的资料,才对古城拉萨有了更深的了解:神秘、圣洁,不但具有她独特的民族文化,同时也一样地富有朝气和活力,一样地充满现代生活的气息。

  那么,如何把城市的这些特点让学生从课文中读出来,感悟到,并形成自己深刻的印象?

  在研读课标过程中,新课标第三学段的标准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抓住课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5年下《拉萨古城》说课设计》。所以第一段我只抓住了三个词语:“白色的楼房”、“黑色的门框”、“五彩经幡”,也就是紧紧抓住了拉萨民居颜色和造型的特点来理解拉萨这座城市的文化。白色给人以圣洁,黑色给人以神秘,经幡代表奇特的民俗。神秘、圣洁、奇特这正是拉萨古城的独特之处。

  第二段我抓住一组比喻句“整座拉萨古城像一支正要启航的漂亮而庞大的舰队,布达拉宫则是无与伦比的.旗舰。”通过学生对“舰队”、“旗舰”的理解,使学生明白布达拉宫是拉萨古城,甚至是西藏的政教合一的中心地位,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最后一段介绍八廓街,我只抓住“宗教的江,生活的河”这一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使学生感受到拉萨古城是一座既古老又现代,既神秘又开放,既虚无又真实的富有魅力的城市。

  因而我认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确实有不少文章只要我们抓住了关键词句,理解了关键词句,就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而大昭寺一段建筑术语、民俗文化特点词汇较多,既抽象又生僻,所以我采用热区链接,以图代讲,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这里我还要说明的是,仅凭一篇不足千字的短文让学生真正了解拉萨是不可能的。为此我专门设计制作了《拉萨古城》专题性学习网站。内容包括:情景导入、课文学习、学海罗盘、学海泛舟、请你欣赏、畅所欲言、知识拓展、佳作展示八个模块。在这里学生可以了解自主学习的要求,浏览其中的图片、文字资料,欣赏其中的视频影象,还可以上传自己的作品,在聊天室里发表自己的感受,为学生打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学习平台,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

  以上是我对《拉萨古城》一课的一些做法和想法,不到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3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手指》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手指》是

  先生一篇有趣而意味深长的散文,编排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本单元一个重要的语言要素就是感悟作者语言的风趣幽默。这篇课文就是用生动而又风趣的语言,通过写五个手指的不同特点,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以及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以上教材的特点以及本单元的语言要素,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正确读写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能通过多种方式理解“窈窕、堂皇、附庸、养尊处优”等词的意思;

  2、学会抓中心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习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进行简单的仿写

  3、通过抓关键词品析大拇指的姿态和性格特点,激发学生对大拇指似的人物的

  崇敬之情,感悟作者语言的风趣幽默。

  重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理解大拇指的姿态特点和性格特点

  难点

  根据五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品悟文章语言的风趣幽默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

  1、品词品读法。引导学生感知理解词语,品味词语的准确、生动,并通过反复地朗读训练,积累好词,培养语感。

  2、想象描述法。借助课文语言文字的`创设情境、想象大拇指的形象以及像大拇指似的人物,让学生披文入境,品词品读,并进行写作训练。

  (二)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运用“读读、想想、议议”的学习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品词析句、展开联想等多种途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朗读的能力,体味作品的语言幽默风趣。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

  1、从作者“丰子恺”入手,让学生谈谈对他的了解。

  孩子们自然会提到已经学过丰子恺的《白鹅》,接着追问:为什么对这篇课文印象深刻?自然地提到作者的语言风格——幽默风趣。“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大师的风采。”从而引入本课的学习。

  (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预习自学能力,所以这一环节,我力图从学生自身需求出发,去学习难读、难写、难理解的字词,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1、读音

  大屏幕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让学生自读,然后提出需要提醒的读音(主要是平翘舌,鼻音和三声连读)及多音字

  2、词意

  让学生提出自己比较陌生的词,其他孩子帮助理解

  3、字形

  再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同样让孩子自己观察,提出难写的字,老师范写,学生再练写

  第三步: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抓出中心句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朗读和概括能力。

  1、让孩子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主要内容

  2、课文主要内容在那一段明确写了?引导学生找到中心句

  3、根据中心句推测作者在写五根手指时会从那几个方面进行描写(引导学生抓中心句中的重点词——姿态、性格)

  第四步:品读“大拇指”,感受语言的风趣幽默(重难点)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环节,我将按以下几个步骤来教学

  1、抛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自读第二段,说说你从这段中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大胆地去动手,动脑,去发现。

  2、根据学生的汇报,重点交流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姿态

  从那几个方面写大拇指的姿态?他在你脑海中是个什么形象?能读一读吗?

  (2)性格特点

  吃苦耐劳:

  a、引导学生体会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标点的运用,重点词的感悟

  b、联系生活,大拇指还能干什么?并仿照文中排比句写一写

  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默默无闻:你又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的这一特点的?

  (3)拓展:

  由大拇指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由此产生敬佩之情,鼓励孩子从小养成吃苦耐劳的品格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洁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22、手指

  姿态:其貌不扬

  大拇指吃苦耐劳

  性格

  默默无闻

  结束语: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了教学,教师的导立足生的学,在教学中与学法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使他们主动的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再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4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七册第八单元的课文。它是一篇论理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正是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那就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教师教学用书的提示,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掌握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以下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小语课本中入选的教材,多是经过千锤百练,反复推敲的名篇佳作,其文质兼优,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审美资源。其审美点也往往与语文知识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钓鱼的启示》正是对学生美育的好教材。

  执教《钓鱼的启示》一课,应以培养学生发现美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活用教材,突破教材。通过课件的适当穿插,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情景导入欣赏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美妙的画面往往叫人赏心悦目。欣赏美、品味美将能净化人的灵魂。”在我语音未断的导语后便点击鼠标,伴着优美的乐曲,几幅精美的月夜图出现在大屏幕上,学生入神的欣赏着皎洁、清柔似水的月夜图。同时提出:“在这样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会有一个怎样美丽的故事发生?”音乐袅袅,余味悠悠……这时,稍一转曲,开始播放课文第二自然段的配乐范读。录音结束,学生自然陶醉其中,我也由心醉转入感叹,进而启发学生:“这么美的月色,谁能将这种美妙给读出来,让大家欣赏。”学生迅速找出了文中描写月夜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起来。之后,又给学生个性化朗读创设了一个展示平台。“谁愿意到前面来配上音乐朗读?”同学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同样一个句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朗读起来也就不一样。只要把自己感悟到的读出来,老师就及时给予肯定。学生把欣赏文字美,想象画面美,甚至字里行间的意境美都通过感情朗读给展现了出来。同时作者这种遣词造句的表达方法也使小读者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读懂课文感受美

  阅读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钓鱼的启示》一文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父亲说的话,父亲的话中蕴含着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内在美。如何让学生去理解发现这种最崇高的美呢?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教师必须把学生自学、自悟,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发现。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自由读4――9自然段。这一部分的内容是: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10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5

  《推敲》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

  2 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首先看课题,推和敲是两个不同的动作,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分别做做这两个动作,这两个表示不同动作的词连在一起,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就是推敲的含义:人们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这个意思是怎么来的呢?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关于推敲的故事。故事中有两个主要人物,贾岛和韩愈,还有一个未出面的李凝。

  引导学生构建一个阅读话题:文章中哪些语句看出贾岛的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从而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阅读课文。

  课前引导学生搜集关于贾岛韩愈的资料,“唐朝”交代了人物生活的朝代,“诗人”说明人物的身份。“早年因家境贫寒”说明贾岛早年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出家当了和尚”是因为家境贫寒,“和尚”还可以说成“僧”,也就是第三自然段诗句中“僧推月下门”的“僧”。此处还可以让学生补充资料:贾岛诗学韩愈,因诗出名,还俗后,多次参加进士考试,由于出身卑微,都没有被录取。贾岛作诗,以苦思苦吟著称,善于反复推敲,常为诗中字而茶饭不思,被称为“苦吟诗人”。《题李凝幽居》的创作过程,最能说明贾岛极为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

  故事的开端,写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郊外”说明李凝的家离长安城较远、“拜访”是访问的意思,但包含了对被访问者的敬意,是礼节性的访问。此处的“拜访”可以看出贾岛对朋友充满敬意,并非一般性的访问。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和“访问”做比较。“找了好久”可以看出找了很长时间,“摸到李凝的家”中的“摸”字不仅能看出夜色的深沉,还能看出他不熟悉这条山路,李凝住的地方比较偏僻。由此贾岛对友人的尊重以及执著的精神跃然纸上。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摸”可不可以换成“找”,为什么?“夜深人静、月光皎洁”的美丽景色使贾岛触景生情,写下《题李凝幽居》。同时,这句话写出了李凝居住的地方非常幽静,和诗题中的幽居呼应,这句话也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所描绘的情境,可以结合课文50页的插图来理解。月亮高高地悬挂在天空,将银辉洒向大地,一切都是那样的柔美、和谐。穿着僧衣悄悄地敲门的正是贾岛。门前有颗树,树上栖居着正在沉睡着的小鸟,山上万籁俱寂。突如其来的敲门声打破了宁静,小鸟警惕地睁开了眼睛。从贾岛的动作神态均可以看出贾岛很尊重朋友。

  故事的发展部分。第三自然段写贾岛在途中斟酌诗句。“即兴”可以结合上文贾岛创作《题李凝幽居》的过程来理解,它是指眼前的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此处是说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是即景生情、有感而发。“妥帖”可以换成“合适、恰当”联系“不够妥帖”和“更恰当些”可以感受贾岛认真严肃、一丝不苟,追求准确、传神、完美的创作态度。“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这句话是课文49页插图的内容,“吟哦”是吟咏的意思,也就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演示贾岛“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动作”的情景,感受贾岛为了斟酌字句已经完全沉浸到诗的意境中,简直如痴如醉,因而进了长安城都“不知不觉”。后面一句话些行人的反映,更衬托出贾岛的一丝不苟。教学时可以问学生“你觉得贾岛的行为好笑吗?为什么?”由此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贾岛认真的创作态度。

  贾岛闯入了韩愈的仪仗队。这段写到了韩愈,对韩愈做简介: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仪仗队,学生可能在电视上看过这样的`场面,很壮观,人也很多,通过“簇拥”这个词可以看出来。而这时韩愈在京城做大官,他出行时仪仗队是何等微风,何等声势,通过“行人车辆纷纷避让”可以看出来。而贾岛却在比比划划,“竟然”是居然,出乎意料的意思,这样声势浩大的仪仗队,贾岛居然闯了进去,感受到贾岛认真的钻研精神。

  误入仪仗队的贾岛请求宽恕,韩愈和她一起斟酌诗句。五六自然段是贾岛和韩愈的对话。第五自然段韩愈的问话含有责怪之意,第六自然段是贾岛的回答,“无意间”说明他并不是有意冲撞,“大驾、您”可以看出贾岛对韩愈非常尊敬,“求您宽恕”可以看出贾岛的态度非常诚恳。第七自然段写韩愈和贾岛一起思考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因为“韩愈是很有名的诗人”,所以会“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后面写了用“敲”的三点好处。一是敲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二是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宁静”指很安静,表示静的程度比较深,此处用“宁静”准确地写出月夜特定环境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和“安静”做比较。此处是用有声衬托无声,反衬出月夜的宁静。三是读起来也响亮些。为什么呢?古人很讲究字韵,推的韵母是ui,敲的韵母是ao,当然读起来要响亮些。在教学这部分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当时贾岛和韩愈的神态,语言,分角色表演,注意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最后让学生交流感悟通过学习你认为贾岛是一个怎样的人?加深理解。

  作业布置:

  让学生修改自己近期写的一篇文章,学习贾岛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和踏实的学习方法。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07-08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03-16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4篇02-08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01-29

语文蜡烛说课稿04-26

语文《荷花》说课稿08-20

语文说课稿07-31

有关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0篇08-30

【精华】五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