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

时间:2023-03-20 15:32:3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百年孤独》读后感(精选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独》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百年孤独》读后感(精选15篇)

《百年孤独》读后感1

  “孤独的力量是可怕的”。这是我在读完《百年孤独》后的感受。《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是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

  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不断重复,布恩迪亚家族的人无论消极又或是积极都无法摆脱孤独。在这个可怕的循环中,能看到布恩迪亚家族所代表的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活状态。

  在整个故事中,布恩迪亚经历了从纯朴的乡村生活到战争、革命,接着殖民入侵的西方思潮的冲击,最后,一切归结于平静的绝望,正是拉丁美洲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现实的再现。在初看这本书的时候,你会产生人物已经死去,却又复活的错觉,这正是因为故事主人公常常采用相同的姓名,而作者正是通过不断重复的姓名与七代人的复杂关系来加深整篇小说的魔幻孤独色彩。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那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这是我读《百年孤独》中最为喜欢的一句话,生命中最重的`事往往在死前才会想清楚,或许欣慰,又或许会很,但一切都无法重来。人活在世人总需要一种精神寄托,而布恩迪亚家族却始终找不到自己生存的意义,他们害怕自己陷入孤独中,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反抗孤独,但他们生存却又离不开孤独。

  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起需要一位合格进去的领导者,而衰落也只需要一代人不如一代人而已。小说的结局在奥雷良诺·布恩迪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布恩迪亚家族连同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到“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着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压抑的,这本书几乎全部是孤独和颓废,作者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个家族的孤独和颓废。在这个家族中亲人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突出了么而克斯所谓的“孤独的含义”,孤独就是不团结。

  《百年孤独》对于现在仍然有警醒的作用,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自己的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2

  这是一本超赞的书,值得一读!

  “若干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的开篇这样写道。布恩地亚上校的记忆犹如一滴墨水坠落在宣纸上,无法停止地渲染开来。

  恰如《百年孤独》这个题目给人的感觉一样,开篇这段话,马尔克斯将时间和空间拉长延展,给读者以脱离现实时间的魔幻般的感受。

  1965年马尔克斯开始创作《百年孤独》,1967年6月29日小说发表。1982年诺被尔文学奖授予马尔克斯。马尔克斯曾言:“活着为了讲述生活,生活并非一个人的经历,而是他的记忆。”《百年孤独》里描述的那样一个几乎神话般的世界,那里有马尔克斯童年眼中拉美国家真实历史的影射,有近代拉美社会百年变迁的缩影和拉美人民的精神意识,同时也融入了人类百年生存的`斗争历史和凝聚的经验和精神,同时还提出了对现代人和社会命运发展前途的思索和探讨。所有这一切的内涵意义使《百年孤独》成为一部具有史诗意义的作品。

  小说的情节离奇令人迷惘。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霍·阿·布恩地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与霍·阿·布恩地亚同房。布恩地亚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地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地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起初布恩地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地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著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

  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女婴,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自己。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的女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百年孤独》读后感3

  我不知道孤独象征着何物,也许是精神,也许是肉体。人类生而孤独,死后灵魂也无法幸免。也许这个世界给予人类的的一生必须背负着的沉重的烙印,便是如影随形的孤独。从这一点上来看,无人不孤独。肉体、外在与表面是停留在这个繁华热闹的世界,与无数人打着交道,生活在群体中。灵魂、内在、却是活在独自、只有的世界里,精神是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的,思想能与外界分享、交流,可灵魂必须得到独立的思考才能得以更高层次的深化。

  有时候身边的人越多,与外界的沟通越多,得到的信息与反馈越多,就越能体会到内在世界精神的与独立。外表接受阳光,内心处以安静、幽深的黑暗;外界流经时光岁月,内心的.自我则得以一片凝固的永恒的时间。在此间隙,肉体与表面光滑无损,思想与灵魂历千锤经百炼、在无数思考疑问中打磨淬火、最终到达片刻的成熟。

  世间本无对错,只有不同的理解与不同的见地。成熟与不成熟,界限非常模糊,无所谓何谓正确,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解释获得不同的支持。本无善恶,取人性命,报以恶果,若失去性命之人本就为罪大恶极之人?杀人者无心、有心;失手、蓄谋,各样情况交错,以何为标准、准则?有信仰与有无信仰的人,生活方式也翻天覆地之变化,若以对方为正确,岂不是杀人至于无形,否定了一个人的生命的的意义,倒比扼杀了这人的性命更加残忍。学习有各种方法,以为融会贯通,并不需反复询问知识深浅。分数可衡量某个时期的付出,却得不出此人品行、智慧的丰富程度,为蚁群所用,多中取少之时,才为体现分数考试价值之时。知识永无止境,断章取义、以小断大、舍远贪近、求分弃才需改进。

  对待人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态度、人生观与原则。

  自认为,温婉的细涓长流的为最惬意不过的生活方式。正是这种理想生活,简单而又难得。书本,单人,细笔,空房独处一下午。房外倾泻阳光,房内静聆阅书,感受文字的世界,享受独处的快感。刹那间,能听见平凡渺小的生命中,心灵的深处,身体里,灵魂在亘古持久的孤独中永恒的巨大的轰鸣。

  我的生活态度,也便是独立且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无论是面对过去,现在,或是未来。

《百年孤独》读后感4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著名作家马尔克斯的一部杰作,他因这部伟大的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马尔克斯使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那些由于愚昧、保守、落后以及情欲所造成的孤独,表现了一种因为不能掌握自身命运而产生的绝望、冷漠和疏远感。这种孤独的民族性成为阻碍民族或国家进步的一大障碍。

  我是在几个月前阅读这本书的。书的开头是那样的奇异——“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我登时便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越往下读,竟发觉自己是愈发地欲罢不能了。

  从故事的开始到结尾是很漫长的——竟跨越了七代人。首先出场的是布恩蒂亚以及他的妻子乌苏娜。他们开拓马孔多镇的过程着实是已经令人惊奇不已了。而布恩蒂亚同吉卜赛人进行的种种交换更是让人感到荒谬至极,更为可笑的则是他将几十枚金币全部熔化后无法将它们重新提炼出来的情节。不过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还只是觉得这部作品非常好笑而已。

  接下来的情节变得更加精彩,从意大利来的钢琴师皮埃特罗-克列斯比因追求阿玛尓塔没有成功而割腕自尽,奥雷连诺的妻子雷麦黛丝难产而死……这些情节可谓是惊心动魄、跌宕起伏,让人在阅读时完全沉浸其中,心情随着内容的变化忽而激动、忽而忧伤。

  随着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布恩蒂亚发了疯,被锁在树上,乌苏娜也变得日益衰老;奥雷连诺上校在经历了无数次没有意义的战斗之后,终日以做小金鱼度日……看到这里时,他们所共有的悲剧性命运令我感到十分疑惑,但我仍不能明白个中的因由。

  再到后来,情节已逐步推向高潮。当阿卡蒂奥的长女雷麦黛丝飞上天空从此消失时,我感到情节的荒诞实在已到了让人完全无法想象的地步;而当梅梅的儿子最终破译了神秘手稿,整个马孔多被突如其来的狂风夷为平地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布恩蒂亚家族的七代人有着相似的名字,看似不同的性格和相异的外貌。但究竟是什么让他们最终都走向毁灭呢?作者在书中显然已给予了我们许多暗示:“是孤独。”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性格,决不能让自己固步自封。只有这样,布恩蒂亚家族的悲剧结局才不会再次上演。

《百年孤独》读后感5

  上学期本着练习英语的目的艰难地读了三章左右的英文,放寒假回来因为耐心有限又找了中文版来读,这样一本书,读起来感觉没有什么目的性,作者看似忙碌地在叙述这个家族的故事,再加上奇幻的,甚至有些奇异的想象,总是很有画面感,脑中不停地闪过一幅幅插图。在这样的想象里,短短一百年似乎描绘了太多的东西,比如数次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带给马贡多的变化,带给人们的变化。异常是读到火车来到马贡多,带来的各种近现代工业礼貌的成果,莫名地使我想起了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地表演,那种文字描述的忙乱和新兴事物拔地而起的迅猛如出一辙。(奥运会开幕式烟囱拔地而起,旧时代的农夫被赶走那一段)

  全书的资料真的很丰富,虽然我一向不喜欢一本小说带有太多的东西,但《百年孤独》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就像作者在说:“嘿,我也不想写这么多,所以我们还是一笔带过吧”,作者平静地在讲故事,却已让人浮想联翩,这些东西不是作者强安上去的,而是故事本来就有的,异常是在这样一个世界里的`故事。

  因为前面读了两次,这样关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故事就很有印象,他能自我经过研究发现地球是圆的,他的冒险精神和专研精神让人记忆深刻。在不明白整个故事的脉络的时候,我以为他会被隔离在礼貌的边缘,我就对旁的人讲,这样一个人若是在适当的环境里(和科技发展接轨的环境里),必定是科学研究之奇才。之后慢慢读下去,百味陈杂,对他最好的评价就是他死的时候有人说的那句:“我来参加国王的葬礼!”,他的确是这个孤独家族的国王。

  说到孤独,叔本华说:”人生的空虚不在于人的孤独,而在于心的寂寞“,这个家族里的人似乎都是这样,辗转反侧,都没有一个人得到内心的充实(可能第四代里的蕾梅黛丝是个例外,那里我没看懂)

  读这本书,我感觉不用带着主观的色彩去读,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发光的地方,但同样又没有人是完人,可怜、可悲、可敬、可叹,可是你又没有时间去感叹,作者拖着你一路小跑,于是你看他们的故事,时光在字间穿梭,这样一个人的形象会在你的心理不断地完善起来,但同时你又看不清楚,看不真切。这也许是我阅历不够的原因吧,所以说:似懂非懂,还得交给时间来琢磨。

《百年孤独》读后感6

  百年孤独,是谁在孤独中存活

  "我所以为的孤独是什么?我所以为了孤独到底而孤独还是为了孤独,还是为了孤独而寂寞?″这是我看完《百年孤独》后,所情不自禁发出的感慨。可我想应该有什么人并不知道这一本世界名著,并不知道何为″百年孤独″。

  而这本书讲的正是一个家族,一个世纪,七代人的故事传说:乌苏拉尔,原书第一代男主人公的妻子。她大概是书中活的最久的人之一了。而我们正可以在她眼中,看到这个家族近百年的发展史。本一开始乌苏拉尔只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妻子。后来,他最关心孩子的母亲。再后来,她是祖母,是曾祖母,是曾曾祖母……她总是在忙碌,忙碌照顾家人。夸张一点的说,她为这个家族操劳了近百年。在漫长的时光后,她那青春容颜不再,她那干练的身手不再,她亲手组织起来的热闹的宴会不再……岁月悄悄在他生命活力之后,又悄悄地收了回去,可乌苏拉尔仍想为这个家族无私奉献。她不想让别人麻烦,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已经双目失明,已经到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时候。到了最后的`最后,乌苏拉尔成为了曾曾曾孙儿的"大玩偶″,他们把蜥蜴等东西放在她身上做装扮。她的背上一度被发现趴满了水蛭……那个她操劳了大半辈子的百年家族啊,终于落下了帷幕。没有人询问过他的故事传说,没有人知道他的理想,没有人,没有人在意过她的感受,好像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然而,乌苏拉尔一生并不是小说的主线,家族最后一人被蚂蚁拖走,那个热闹的孤独的家才最终消逝光茫。

  也许吧,也许我只能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总结她的一生吧:“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终将需要用寂寞偿还,人生终将是一场单人的旅行,一个人的成熟,不是你多善于和人交际,而是学会孤独和平相处,孤单之前是迷茫,孤独过后便是成长。”

《百年孤独》读后感7

  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

  南美作家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未解的谜题。它们似乎没有答案,却又可以用二字来解答:宿命。

  重复的名字,相仿的性格、吻合的经历,时间推动这个家族的巨轮旋转不止。布恩迪亚家男人的心里没有看不穿的秘密,这个家族的历史不过是一系列无可改变的重复。

  数字,再精确不过的数字,是整部小说的特征,精确似乎有悖于现实魔幻小说的宗旨,但确实给予了做够的震撼感。那种现实的存在与魔力的碰撞发出的阵阵清鸣,如同古寺中钟声。

  这里不需要更多的人物。自始至终,百年家族有无数人出生,又有无数人死亡,可自始至终,又似乎只有两个人的存在,阿尔卡帝奥,奥雷里亚诺,两个自始至终的精神体,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无数次从马孔多的家门中走出,又无数次会回到那个破败而巨大的建筑,找到零星的`家味道。

  这里的居民不知时间的流逝,就似那场令人窒息的花雨。无论多久,奥雷里亚诺上校在他的房间里融炼小金鱼,铸好,再熔掉,再铸好。于是技艺变成了信仰。

  但,他们懂得友情,一句“老兄”承载多少奔涌的力量,即便是死囚与军官。被刺死的人的鬼魂,在凶手的弥留岁月中一直陪伴。甚至在讨论“在阴间办斗鸡场”的事。这也许是笑话,但那从心底流露出来的友情,令人不禁动容。超脱生死,在这个世界友情不灭。

  战争,灾难,魔法,纸牌,预言,轮回。

  是的,这也许是一场大梦,百年沉醉不复醒,醒后,看见的仍是那个满目疮痍却充斥激荡着生命的美洲。这是一部洲际的作品,所以撕开书页,我们看那片土地上疯狂搏动的心脏。让战火烧遍所有雨林,拓出五十个不灭的城池。

《百年孤独》读后感8

  读《百年孤独》纯属是一个偶然,经朋友推荐就借回家看看,看了一遍,我被完全雷同的姓名,无数的倒叙、插叙给弄晕了,读完后也不能完全了解其义。今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篇关于《百年孤独》的读后感文章,忽然想解我一直以来的疑问,便细细的阅读起来。

  文章的作者读了三遍《百年孤独》,并对作者的身世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这种执着探索的精神着实让我敬佩,不由得让我想起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亦是如此,只要你有诚心,也够努力,总会有一定的收获。

  《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其实写的就是拉丁美洲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的兴衰。在《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接受专访时对孤独的解释意味深长:孤独就是不团结。

  “不团结”在我的`印象里有很多解释,从片面的角度说,它是自闭的、可怕的、是要反省的、是要摒弃的。确实,团结协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而实际上我们往往是在主干上倾尽了全力,而忽略了其实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性,这也说明越是浅显的道理,越是难以企及。

  偶然吸引到我的文字引导我的这次阅读,也让我感觉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阅读,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可能有时,读着读着,我们会发现它是在写自己的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就是正在阅读的自己,这种感觉会拉着我们继续阅读;有时,当发现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出现在眼前时,那种兴奋之情无以言表。

  阅读不乏是个好习惯,它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知识,也能养成价值的判断力,那我们为何不取别人所长,来逐渐提升自己呢?

《百年孤独》读后感9

  《百年孤独》这本书是我看得最困难也是最久的一本书,每一代人都用同样的名字命名,这常常让我头痛不已,但我不得不承认,这是我所看过的最吸引人的一本书,这本书是一本人类心灵孤独的苦难史。

  先说说情节,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正因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上。书中有一个很有象征意味的情节,就是不眠症的情节,马孔多镇上的居民随着何塞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夫妇的养女雷贝卡的失眠而相继患上不眠症。患了这种失眠症,最可怕的不是睡不着觉,而是失眠症必然演变成健忘症。

  开头会忘掉童年时代的事儿,然后会忘记东西的名称和用途,最后再也认不得别人,甚至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跟往日的一切联系。为了生活,马孔多的居民不得不在物品上贴上标签,如给牲畜、家禽和植物标上名字:“牛”、“山羊”、“猪”……看到那里我不禁想了想,如果哪一天我们连标签上的字的含义都忘记了,那又该怎样办?这些标签上的字的含义,都是我们历经几千年的学习与探索才发明出来的历史,如果我们忘记了历史,的存在也许就会变得毫无好处。

  故事中布恩迪亚家族的让我觉得压抑,并不是正因家族氛围有多么森严,而是这个家族人与人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历程,这百年的蹉跎岁月中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终点回归起点,社会的发展,家族的变迁,都在不断重复圆周轨迹,到最后却什么也没有留下。

  孤独是一个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理解它,拥挤的人群里让它保护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让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阳光,周日的下午让它陪你晒晒太阳,晒晒俱疲的身体与心灵。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周期性的抑郁,不妨看看这本书,让书中孤独人的鲁莽激起你无畏抗争的勇气。也许,我们能够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别人眼中。奥雷良诺上将死去的时候,我心中一阵痛楚,就是这么想的。

  我坚信,这本书能给我的,远远不止于此。

《百年孤独》读后感10

  “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初次买回这本书大约是在两年前,为了使自己的格调看起来更高而硬着头皮尝试走进这本书。然而,在翻看了大约半小时后,我便被这冗长的剧情、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吓退了。于是,囫囵吞枣式地马虎将书“翻”到封底便落荒而逃。想来,当初这样的举动许是对此书、对马尔克斯的亵渎。

  而今,再次翻开有些陈旧的书页,带着些许歉意和近乎赎罪的心态,竟是被它吸引了去,于是挑了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坐在朝南阳台的靠椅上,独自一人,一口气将书读到了底。

  我似乎有些理解了家族重复取名的传统,叫“奥雷里亚诺”的人大多性格孤僻、且体态消瘦,叫“阿尔卡蒂奥”的又多是体格壮硕、行事鲁莽。于是,重复的取名导致了家族命运的不断轮回,推动家族的覆灭。其中一对在年幼时互换姓名的双胞胎也颇有意思。尽管他们互换了姓名,但在长大后越发与匹配“对方名字”的模样发展,最终在死后,因朋友们醉酒后的失误,又把他们的棺材错误的埋进写着“对方名字”的坟坑里。作者在此,或许是暗示了他们到死也没能摆脱受姓名束缚的命运吧。

  布恩迪亚家族的不通人性、不懂爱情的通病将他们带入了更为深刻的孤独。上校和17个素昧平生的女人所生下的孩子无一例外遭暗杀,他深爱的妻子被毒死;阿玛兰塔害死了深情的意大利人;丽贝卡的婚后生活以丈夫被神秘枪杀告终;费尔南达为阻止女儿与族外人恋爱,派人杀死了男方,但她的孙女却因为和近亲通婚,生下的孩子长着条猪尾巴,被发现时正在被蚂蚁蚕食……

  最后的最后,正如经过百年才被翻译出的'羊皮卷上所预言的那样,小镇遭受着一场飓风将正在翻译这羊皮卷的最后一代奥雷里亚诺,连同整个家族曾经存在过的痕迹一并抹去……

  故事至此结束,留给我的是久久不能平复的震惊和良久的深思。我自觉无能对这样的作品作出任何评价,有的,仅是完成阅读的成就感、快意,以及对一个注定百年孤独的家族深深的恻隐。

  初中读后感 |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 | 好书推荐

《百年孤独》读后感11

  在这个世界上的我们,在孤独的面前,永远是渺小的,正如此书所言:“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这部描述了一个历经百年,由兴到衰的家族的著作,刚开始读会让人十分迷茫,书中既穿插着错综复杂人物关系和姓名,并且作者又别出心裁的将七代人的姓名重复,这样让读者感觉身临其境,也突出了整本书的色彩,“孤独”。以我这个年纪,现在读这本书是有些困难的。开始,我就被无限重复的人名和繁杂的倒叙插叙所搞晕,读完了第一遍,我的脑子里充满了人名和叙述,我没有感觉出来这是一本名著,反而像一本繁杂的史书,迷茫,空旷充斥在我的想法里。当我一遍又一遍的重新去读时,我才发现这本书后面隐藏的那副宏图壮景。

  这本描写一个长达百年的家族—布恩迪亚家族由兴到衰的著作,书的开头就从上校的回忆开始记起,那时的马孔多,还是不开放的,它跟不上世界的步伐,一块微不足道的磁石也可以引起整个村子的轰动。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代,他有着开放,前进的精神世界,但是在那个时候,马孔多狭隘,无知,与现实格格不入。当他发现他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矛盾,甚至完全相反,他努力的想去改变这个现实,可他做不到,这时,他的精神失常了。他被家人绑在了栗树上,随之而去的,是马孔多的未来。这正如当时拉丁美洲的社会背景,一个刚刚被解放的地方,人们的思想里充斥着无知,这使得当时的拉美孤独,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在书的`最后,这个家族彻底被飓风卷走,这也暗示了作者对冲破孤独的渴望。

  书中穿插了很多幻想,与现实相交错,在这种似像非像的意境中,我感受到了一种空旷的境界。当这个家族由兴到衰,直至灭亡时,我甚至感觉不到作者给予我们的孤独,而当我读完了书后,我又感觉到这本书字里行间都穿插着孤独的色彩,现实与幻想,开放与狭隘,描写的淋漓尽致。这正如这个世界,差距,潮流,与灵魂深处的孤寂和迷茫。

  这是部令人惊叹,令人恐惧的伟大小说,在书中那无法挣脱的无力和孤独,梦想,激情,皆为泡影,暴风之中,只留有那丝缕舨的回忆。

《百年孤独》读后感12

  第一次读哥伦比亚作品。刚读没几页。

  想必名著之所以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定有它的闪光点。浮光掠影也罢,仔细研读也罢。能有这许多的优秀作品可读,总是幸福的感觉。

  <<百年孤独>>看的真的是艰难哦,如果是以前早扔一边不读了,但现在总想清楚它之所以能成为名著的闪光点。

  初读感觉是人物众多,无主角与次角之分。带点神秘与愚昧。现在也没读出作者想说什么问题。我也太笨了哦

  <<百年孤独>>。加西来。马尔克斯用18年时间创作了这部小说,由此也可以看出这本书的精细之处。

  这本书读起来总有种模糊的感觉。时时交杂着幻想,宗教,神话,传说等等。人名的重复也让读起来有如云山雾罩。

  全文的格调是深沉的喑哑的基调。让人深思生与死过程的繁琐。

  文中人物并无鲜明的主次之分。因为每个人都是这部历史特定时刻的主角。

  仅以我看后的感观,乌苏拉。伊瓜朗是这百年历史长河的见证人。她与她的后代共七代人的历史是由她恐怖的.生有小猪尾巴的家族史开始,到最后生出小猪尾巴的最后一位奥雷良诺被蚂蚁侵食。

  她是位性格坚强的女性。无论在家族原始时期辛苦劳作,到家族兴盛之时的高山远瞩及至家族颓废之时仍在苦苦挣扎。 她的生命是顽强漫长的。

  她身上的母性光辉也是那么的夺目。

  她孕育了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在他不屈不扰的武装起义之时,始终作他坚强后盾。

  在上校对战争最狂热之时的疯狂举动,又时时的想劝导他麻木敏感的神经,并为他感到痛苦。

  在上校对战争厌倦时,亮出了她母亲的胸怀关心他,让他四处游走的心回归了家。

  如果说男人在搅动历史,那么他们身后的女人是柔韧的联系历史。

  乌苏拉的简单勤劳和菲南达的理想化贵族化持家都是在家这方寸之地。然而她们不但使家族的生命力得以繁衍,而且也是家族历史的主心骨。

  这本书看下来真不轻松!

《百年孤独》读后感13

  《百年孤独》是我比较喜欢的外国小说之一,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和读其它书都很明显的不同,这可能就是本书的特点之一吧。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就是全书几乎没有任何向上的积极气息,有的只是孤独和颓废。

  “不管走到哪,都要永远记住:过去是虚假的,往事时不能返回的,每一个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复返了。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也只是过眼云烟”坦白地讲,这部30万字的《百年孤独》,很好看,你会时而放声大笑,时而眉头紧锁,当时重复率最高的表情是“瞪大的双眼”因为据说本书是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百年孤独》,却缺乏这种积极的精神,只有偶尔几个积极的人物,比如活了115-120岁的乌苏娜,他一直活到十几章(本书一共才20章),那个时候他的曾曾孙子都出世。了总的来说本书的基调还是黑色的,结尾那句话“遭受百年孤独的家庭,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我的理解与书中的简介不同,书前面的简介说这句话代表的是积极,黑暗总会过去,光明即将来临。

  我却觉得这句话是为这个悲剧魔幻的家族100年的孤独历史画上句号。并不预示着以后的家庭就不孤独,而孤独其实是挥之不去的,谁也逃不掉的。书中的人物都是孤独的,但每个人面对的方式有所不同。

  奥雷连诺上校采取的方式是战争,永无休止的`战争来排遣孤独,但战争只让他更加寂寞。梅梅用的是爱情,可惜他的爱情不被母亲允许,寂寞也就依然如影相随。

  看《百年孤独》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这个家族为什么是孤独的。我想来想去都貌似找不到答案,或许是因为代沟,或许是与世隔绝,还是说作者根本就不想说原因,只是表达一种状态?都像,又都貌似不对,这个问题仍然在困扰我,希望朋友们看了之后大家讨论讨论。

  这本书在我看来真的是很不错,其中反映出的人生常态和人情世故,以及对人的本质的研究,作者都可以说是十分透彻的,透彻的让人感到有一丝害怕的感觉,这就是书的杀伤了!

《百年孤独》读后感14

  上学期本着练习英语的目的艰难地读了三章左右的英文,放寒假回来因为耐心有限又找了中文版来读,这样一本书,读起来感觉没有什么目的性,作者看似忙碌地在叙述这个家族的故事,再加上奇幻的,甚至有些奇异的想象,总是很有画面感,脑中不停地闪过一幅幅插图。在这样的想象里,短短一百年似乎描绘了太多的东西,比如数次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带给马贡多的变化,带给人们的变化。特别是读到火车来到马贡多,带来的各种近现代工业文明的成果,莫名地使我想起了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地表演,那种文字描述的忙乱和新兴事物拔地而起的迅猛如出一辙。(奥运会开幕式烟囱拔地而起,旧时代的农夫被赶走那一段)

  全书的内容真的很丰富,虽然我一直不喜欢一本小说带有太多的东西,但《百年孤独》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就像作者在说:“嘿,我也不想写这么多,所以我们还是一笔带过吧”,作者平静地在讲故事,却已让人浮想联翩,这些东西不是作者强安上去的,而是故事本来就有的`,特别是在这样一个世界里的故事。

  因为前面读了两次,这样关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故事就很有印象,他能自己经过研究发现地球是圆的,他的冒险精神和专研精神让人记忆深刻。在不知道整个故事的脉络的时候,我以为他会被隔离在文明的边缘,我就对旁的人讲,这样一个人若是在适当的环境里(和科技发展接轨的环境里),必定是科学研究之奇才。后来慢慢读下去,百味陈杂,对他最好的评价就是他死的时候有人说的那句:“我来参加国王的葬礼!”,他的确是这个孤独家族的国王。

  说到孤独,叔本华说:”人生的空虚不在于人的孤独,而在于心的寂寞“,这个家族里的人似乎都是这样,辗转反侧,都没有一个人得到内心的充实(可能第四代里的蕾梅黛丝是个例外,这里我没看懂)

  读这本书,我感觉不用带着主观的色彩去读,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发光的地方,但同样又没有人是完人,可怜、可悲、可敬、可叹,可是你又没有时间去感叹,作者拖着你一路小跑,于是你看他们的故事,时光在字间穿梭,这样一个人的形象会在你的心理不断地完善起来,但同时你又看不清楚,看不真切。这也许是我阅历不够的原因吧,所以说:似懂非懂,还得交给时间来琢磨。

《百年孤独》读后感15

  不记得是谁说过:“不会享受孤独,就不会享受人生”。一个人坐在藤下冰凉的石椅上,这未必是孤独,在煦煦攘攘的人群里穿梭,或许你会更加迷茫。那么,什么是孤独?

  黄昏,夕阳为每个存活于世上的人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人们为了活着而奔波,不断重复着由生至死,由死至生的过程,在生命的动荡中起起伏伏,过着孤独的人生,回忆孤独的过去。正如布恩迪亚家族不断发展又不断没落而最后消失。这似乎是人生永恒的孤独轮回,“月盈则亏。盛极则衰”正是这世上每一样事物变化的必然规律——没有什么能获得永生,亦没有什么能在有生之年保持不变。

  我们“赤裸裸来到这个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每个人的人生似乎都只是从诞生就开始走向死亡,但我们身在其中,每个人的.人生是何其不同,沿途的风景依然百变,即使我们只是走向孤独的无知游历的旅客。

  “我们终将孤独”的的确确是无可否认的真理,但如果所有人都因这一点而放弃自己的志向和抱负,世界将如何发展,如何演变成今天的模样,又如何走向宿命的孤独。林语堂说“世间没有一个人感到绝对的满足”,因为人对自己终将死去感到不满,所以不甘愿安守现状,才会抱着活着的希望。安于命运的人永远不会被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宁愿把自己关入永恒的孤独中度过一生,尽管我们无法避免这样的结局,但人生的好坏是否并不只参照一个人是否死去,而是这个人是否能在他短暂的几十年间经历最精彩的故事。我们人生的结局已定,不过是走向孤独的路上,与其自怨自艾荒废人生,不如抱着活着的希望一点点向孤独走去。正如丰子恺所说:“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看那天边闪耀的金色太阳,即使它终将面对黑暗,走向孤独,但无论朝霞还是夕阳都如此美丽,洒落在身上的金光带着孤独光耀,如此让人心驰神往,令人无法抗拒。

  孤独,并不是人生的绊脚石,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孤独的内涵:孤独,包含一种刚强、抗争、向上的精神。

  孤独,其实就是一种灵魂的放射,一种理性的落寞,也是一种思想的高度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让我们享受孤独,享受人生。

【《百年孤独》读后感】相关文章:

百年孤独读后感09-24

《百年孤独》读后感09-07

百年孤独读后感09-15

《百年孤独》读后感04-18

百年孤独读后感(15篇)11-10

百年孤独读后感15篇10-24

《百年孤独》读后感15篇10-11

《百年孤独》读后感(15篇)10-21

百年孤独读后感15篇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