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

时间:2023-11-21 11:12:3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必备]《苏东坡传》读后感2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必备]《苏东坡传》读后感2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1

  一蓑烟雨任平生,人间有味是清欢。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

  在林语堂的笔下,苏东坡不是高不可攀的文章宗师,不是遥不可及的豪放词派鼻组,更不是高高在上的朝廷大官,而是一个穿着短衣短褂、乐观开朗的老头儿。竹杖芒鞋,吟啸徐行。一路走来,脏软的黄泥路上回荡着他爽朗的笑声。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论诗词文赋,苏东坡是才子中的才子。“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的诗情画意,非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东坡的诗思,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以尽其才。一个城市,能得诗人发现其生活上复杂的地方性,并不容易;而诗人能在寥寥四行诗句中表现如此的精粹、气象、美丽,也颇不简单。说到中秋,没有人不想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悼亡词中,没有比“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更让人动容的;写三国,也许只有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能和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相媲美。他以一己之力,让宋词可以与唐诗相提并论,他也改变了词只能浅吟轻唱的.历史,开创了豪放派的一片沃土。

  论入仕从政,他曾一举成名,壮志凌云,身居清要,名动九州;他也曾锒铛入狱,一贬再贬,穷困潦倒。他说过:“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一句话,道明了他对于在朝做官的态度。他是多朝执政者所倚重的大臣,在民生方面也颇有实绩。但最令我感动的,还是他几经贬谪却从未丧失信心的豁达。每被贬谪到一个地方,他都尽己所能去融入当地环境,融入当地百姓之中,于苦闷的生活中自己找乐趣,并自得其乐。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保持着一颗幽默的内心。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永远保持一颗乐观豁达的心,“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所以,无论贬到哪里,东坡都以笑呵呵的态度去面对失意的人生,尽己所能地造福当地百姓。

  论生活情趣,苏东坡更是无人能及。他跟道家,佛家都打得火热。炼丹、瑜伽、植树、种田、酿酒,都是他人生的乐趣。闲来无事,东坡也爱书法绘画,他为中国书法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最有名的便是他的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帖》。同时,我们所熟知的苏东坡也是一位造诣颇深的美食家。虽然古时有“君子远庖厨”的说法,但他却毫不在意。他所自创的东坡肉和东坡肘子已流传千年,至今仍是中外美食爱好者所津津乐道的菜肴。苏东坡为我们留下的文化瑰宝真是数不胜数。

  季羡林曾评价东坡道:“中国古代赞誉文人有三绝之说。三绝者,诗书画三个方面皆能达到极高水平也,苏轼至少可以说已达到了五绝:诗、书、画、文、词。因此,我们可以说,他是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最全面的伟大天才。论诗,他为宋代一大家。论文,他是宋八大家之一。论画,笔墨凝重,大气磅礴。论书,他是宋代苏、黄、米、蔡四之首。论词,他摆脱了婉约派的传统,创造豪放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东坡是感悟人生飞鸿雪泥的放旷吟者,是穿越十年生死迷茫的痴情才子,是举杯痛饮起舞清影的孤独诗人。他如一杯清茶,细细品味便让人回味无穷。

  《苏东坡传》读后感2

  本月叙事者共读《苏东坡传》。说实话,起初对这本书并没有过多的了解,也没有特别的渴望。可是,慢慢读,慢慢发现原来已经喜欢上这个历经挫折却也豁达、开朗的“乐天派”,不由得想要再了解一些。

  读下去,从《苏东坡传》中看出林语堂对苏东坡由衷的赞赏和喜爱。他认为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士大夫……林语堂对苏东坡的敬仰和崇拜在笔下显而易见,当然,我也对苏轼豁达、乐观、超俗的`人生态度由衷的敬佩。

  苏东坡历经人生坎坷却时刻绽放人格魅力,心里始终有他人,在他的世界里,似乎什么都可以不在意,又用心在意。读完后,思绪万千,瞬间觉得自己的人生根本称不上人生。

  苏轼的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且从皇帝到百姓,从文坛才子到闲云野鹤的和尚道士,都给予他极大的关注,这些关注是欣赏,是仰慕。于是有追星族欢迎他,追随他;苏东坡游庐山,在数百和尚中引起轰动;被贬惠州,附近五县的太守不断给他送酒食,有人甚至徒步两千里地来看他;在他贬到海南岛时,还有吴复古的道士追随;贬谪期间,所到之处,地方官员也慕名处处优待他。他的文章使皇帝也常举箸不食,即便被贬谪在外,新作也获得皇帝赞赏。这也引起当权者、政敌们密切“关注”,忌惮其影响力,于是有了嫉妒式的诋毁,无端的谣传,接二连三的打压。所以苏轼才有了“平生所得毁誉,皆此类也”的感慨。

  苏轼彰显才华的诗作反倒成为政敌进攻他的利器,既然屡次祸从诗起,是不是可以三缄其口,将笔墨束之高阁呢?不,东坡本性率直,总是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对他而言,写作是抒写性情的乐事,而且具备心中情思,皆可畅达的能力,有所感慨必然行诸笔端。于是,面对王安石变法的种种弊端,他写诗,上书;在别人明哲保身之际,他却不顾利害,写下抗暴诗;乌台诗案,有惊无险后,他又诗如涌泉,写完后再感叹自己不可救药;游玩过桥也要作诗“长桥上灯火闹,使君还。”这一出口可能带来两年劳役。甚至因为性子直率,面对腐儒程颐,他说出“伊川可谓糟糠鄙俚叔孙通”的玩笑话。总之,性格使然,一吐为快,思想不停,诗文不止。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有过高的名望,也有失落的低谷。他曾一举成名,壮志凌云,曾身居清要,名动九州,他也曾锒铛入狱,一贬再贬,穷困潦倒。在坎坷的人生中,他原本开朗乐观的性格更加达观超脱。我非常认同林语堂先生分析苏轼达观心态时用的“解脱”一词,所谓解脱即心情宁静。“做到心情宁静必须克服恐惧、恼怒、忧愁等感情。”经历了乌台诗案,经历了一贬再贬,苏轼不断思考后,他已然抛却了最初的恐惧、恼怒,平静地对待命运的安排,以一个超凡脱俗的田舍翁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在读传记《流放岁月》时,感觉苏轼的人生道路是越走越悲凉,然而,苏轼呈现出的却是越走越达观的心态。途中,在山顶的阁子里,腿感到疲惫,他悟道“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不妨熟歇。”精神和谐了,所有的遭遇也云淡风轻了。他练瑜伽,烤羊脊,酿桂酒、橘子酒、松酒,做“浮马”,研究炼丹、制墨……生活对他重重压迫,他却以热情对待生活。

  读罢本书,我深知苏轼的才华非常人所能及,他的“过山车”般人生也很少有人能够体味。但是,他的人生态度却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人人可能都有想追而追不到的名利,有求而求不得的成就,也可能有面对挫折时的不知所措,可是,如果我们有着苏轼一样的人生态度,超俗、豁达、乐观的面对人生的每一件事情,在意经历的每件事情,又不过多的在意事情的结果,只管用心的生活,过好当下,我们的生活将会美好更多。

【《苏东坡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2-16

苏东坡传读后感04-04

《苏东坡传》读后感02-10

《苏东坡传》读后感03-21

苏东坡传读后感04-30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02-13

《苏东坡传》读后感15篇03-08

苏东坡传读后感15篇06-13

《苏东坡传》读后感15篇03-31

《贝多芬传》读后感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