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
如今在这第三季都已经播完的时候,我却才刚开始看第一季。而且我选择了一个非常神奇的时间——早餐期间,刚开始一天只能看半集发觉太慢了,后来就坚持每天必须看完完整一集,不过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我必须每天早起。中途因为外出中断了一次,让我选择从头重新看,直到今天才终于全部看完。
这部纪录片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涉猎广泛、接地气。有关第一点,纪录片涉及到的美食涵盖了全国天南地北多个地方,这让全国来自不同地方的人都能从中找出自己熟悉的东西。有关第二点,除了松茸、鲍鱼几样是平常人较少接触的种类外,纪录片提到的绝大多数美食都是当地人在身边司空见惯了的,这些让人觉得习以为常的美食在这里播出来就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而且对不熟悉当地的'人有很强的吸引力。片中讲述的人和事大多也是选择相关范畴较为典型平常的事例,而且尽力确保不去脱离现实,给人以很亲近的感觉。这里大多数美食此前都是没有做多少商业开发的,不过考虑到纪录片播出的效应,后来恐怕已经有不少做了商业开发。
与此同时我还在观看BBC的纪录片Wild China,这部纪录片也收录了少量讲述美食的内容,这些内容甚至大多能在“舌尖”里找到对应出来。考虑到央视也参与了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可能正因此影响到了“舌尖”的创作。第一季的高品质原来是有着更高品质的指引才达成,同时还为这种高品质的不断消退感到遗憾。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2
每逢周五,对于“吃货们”来说,必不肯错过21点准时端坐在电视机前守候收看《舌尖上的中国2》。这个一档关于吃的记录片,最近特别的“热”、特别的“火”,要是谁没有看过的话。哈,一定会被人笑话“out”了。
对于我来说,怎好错过如此“饕餮盛宴”呢!为了更好地收看《舌尖上的中国2》,我还特意温故了一遍《舌尖上的中国1》。记得有一集是介绍杭州的一道名菜———西湖醋鱼,让我对西湖醋鱼有了深入的了解。西湖醋鱼作为杭州派别中的代表菜,要选用西湖的鲲鱼作原料,烹制前一般先要在鱼笼中饿养一两天,让鱼儿排泄肠内杂物,除去泥土味。厨师烹制时火候要求非常严格,三四分钟是烧得恰到好处的时间。烧好后,再浇上一层平滑油亮的糖醋,胸鳍竖起,鱼肉嫩美,带有蟹味,味道鲜嫩酸甜,肉滋别具特色。仿佛透过屏幕,我已经闻到了它的酸中带甜、外焦里嫩、肉质鲜美,恨不能马上咬上一口尝尝。作为一部“高、大、尚”的美食纪录片,搜罗到中国从南到北的万种美食,不仅仅是美食,还有感动的瞬间。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在介绍中国传统的美食,还是在介绍美食所承载的'文化。不仅是美食的视觉盛宴,而且还是一次精神的盛宴。最有感触的是在《舌尖上的中国2》中:追逐花期的养蜂人、跋山涉水采集野生香菇的老汉、特别是白马占堆爬上高高的树上取蜂蜜的那一段。看着取到蜂蜜时品尝时的甜,更多让我感受的是苦涩,是他们认真的生活态度感动了我;还有那些手工割麦的麦客们。舌尖上的中国,不仅牵动着我们的味蕾,也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的泪腺!
感动和幸福其实是一体的,有过感动的我们才会发现,幸福弥足可贵!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3
今天中午和may,Jin一起吃饭时,may问我你看了《舌尖上的中国》了吗?
我很奇怪她问我这个问题,因为她知道我哪有时间看电视啊。尤其是国产的电视剧之类的,前一阵子Jin在吃饭的时候大谈什么甄嬛传,我很不客气要求她立刻停止,换个话题,实在要谈电视也得谈《downton Abbey》。
may说这是纪录片,拍的很好,陈晓卿拍的,据说筹备了十年。
陈晓卿啊,这么巧呢。昨天晚上我整理照片时还看到07年夏天我组织他和Heidi带着三个孩子一起去法国的照片。
我们从巴黎到卢瓦尔河谷,然后一直到瑞士边境的小镇chamonix。他给我们拍了很多照片。
一路上都是他开车,我找路。很佩服他的记忆力,他不认识法文,竟然能记住路过的'餐厅的名字。当我说东他说西时,往往是他对,然后他就说:“小陈啊,你真厉害啊。”
我的安排不是非常令他满意,我定不是三星的的酒店就是四花的城堡。他觉得我们可以在住的方面节省一点,省下的钱他需要给他当时的女友买包包,而我很不善解任意地把巴黎的购物时间缩短了,因为我自己没有购物的爱好。
回国以后,他请我们吃了饭,还把所有的照片冲洗了出来,最让人感动的是他还装裱了一堆我们的照片。
我知道他是美食家,所以有时请客不知去哪里时,会给他发短信,他总是给出不错的推荐。
晒几张他拍的照片吧,很感谢他的照片,他辛苦的开车。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4
我觉得《舌尖上的中国》是拍给大多数普通的中国老百姓看的纪录片,它表达的是在中国传统美食和人民生活之间温情和朴实的传递。
就我个人而言是从中看到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地方。
首先,我发现在每个地区城镇,最当地的美食貌似在城市中难以吃到,那些最自然和淳朴的美味都隐藏在小地方中。目前我只看了三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可能在山中或偏僻处只存在短暂时期的食材,如果你不是当地人并且生活在城市中,那么你可能一辈子都吃不到那种美味。
描述养蜂人的那个,养蜂夫妇一年有十一个月在外游荡,为了养家糊口,但在他们看来,这也算是一种不需要受人束缚的自由,很佩服。离乡背井的苗家父母,半年回家团聚半个月伴随家乡美食的饱腹和与家人团聚的温暖后,又要踏上南下的'打工路程。
其中有一段是说中国古老的麦客,也就是割麦人,工业化的进步人工劳动力已日渐消失,一天下来两双手在稻田里的挥舞和大汗淋漓的呼吸,在东家吃顿朴实鲜辣的晚饭补充能量。出来一趟十几天四个人赚不上一千。
就中国这么多的人口来说,大多数人的追求真的不是那什么生活品质,豪车名牌,旅游散心,老百姓们没看过什么外国纪录片,看美剧英剧就算有字幕恐怕都看不懂。
在他们看来,这个纪录片有触动到内心,描述的是朴实的美食令当地人感叹对就是这样。这样,就是对他们口味的纪录片了。
对于大多数人就想活着过日子生活温饱的中国社会,希望我们这些不过是念了些书看了点东西肚子里有点文化的会注册豆瓣的人,不要非去钻那个牛角尖。美食纪录片嘛,看着是那么回事就好。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
关于《舌尖上的中国》,昨天晚上实在没时间,仅仅看了一集半,就断网了,今天早上迫不及待地把七集都看了。
首先,最让我熟悉的美食是徽菜。那种毛豆腐,我吃过,在数分老师家吃的。他是地道的徽州本地人,很有幸吃到他做的徽菜,还有臭鲑鱼和火腿汤我都有吃到诶,就是纪录片里讲的那些美味。
浙江金华的维度和徽州一样,所以它的火腿也是一样出名啊。杭州唯一有印象的是纪录片里说的"杭州人家家户户都会做的酱鸭",大一那年到杭州玩,回来给高中班主任带了这种当地特产,也不知道老师觉得口味怎样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每集片尾都有鸣谢单位,虽然仅仅只有几个单位上榜,但是我每集都看到"江西电视台",我还以为江西的某个美食也有介绍,甚至会有万年的贡米的,但是七集看下来都没有看到关于江西的美食上场。陕西、山西的面食,东北的泡菜,浙江的火腿,竹笋,云南的松茸,四川,湖南,重庆的辣食…最让我感到惊奇的就是云南的某些地方竟然以糯米为主食,我理解不了啊,那么黏,吃多了容易胀气的,他们怎么会以这个为主食啊!我们只有打麻糍的时候或打年糕的时候会用糯米的。
这个纪录片确实很赞!尤其是那宣传片的首页,如果没有看到镜头最近的筷子,远看还以为是红色的写意山水画,实则是腊肉的`红色纹理,那么富有文化底蕴…
我知道,我所品尝到的仅仅只限于川菜和徽菜,但是,这一记录片带我领略了中国的各地富有文化底蕴的美食,留在脑海的不仅仅是那热腾腾的氤氲的美食热气,还有中华文化的底蕴悠长,以及味蕾中对大自然最为无私馈赠的感激…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6
我喜欢看纪录片,看过不少国内外优秀的纪录片。我认为《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美食类纪录片,是我看过的最出色的美食纪录片。
看完两集的《舌尖上的中国》我们不难发现它独一无二的优点,《舌尖上的中国》代表着一种文化的符号、国人特有的家的温暖。
《舌尖上的中国》一种文化的符号,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有着书籍、语言、服装等替代不了的重要作用。在《舌尖上的中国》我们看到不少我国八大菜系中的好菜,也看到每种材料、每种食物中各不相同的传奇历史。民以食为天,食物和我们老百姓走的最近,人们可以很自然地把文化传到食物里面。如果有谁能够把所有的特色美食背后的历史、传奇都写出来,我们必当看到和史记一样伟大的书籍。国人追求“色香味形俱全”是在用舌头吃饭同时追求更好的体验,这是吃饭的最高境界,不仅追求美味还要追求良好的审美享受。
《舌尖上的.中国》代表国人特有的家的温暖,它是一部有温度有血有肉的纪录片。养蜂夫妇虽然常年在在外漂泊,但有一顿顿有着家乡味道的热饭,生活虽苦但也乐在其中。海上的夫妇贪早抹黑在捕鱼,为了微薄的收入、为了营造一个美好的家,丈夫煮的那碗简简单单的饭那刻却是世间最好的美味。哥哥为了弟弟用着简陋的藤条冒险爬到0多米的树上采集蜂蜜,那时间分分秒秒触动人心,蜂蜜虽甜也不及兄弟情深的万分之一……。太多的故事来不及一件件来讲,即使讲完了那镜头外时时刻刻发生的故事呢。在这部纪录片中我看到浓浓家的温暖,这爱触动着每颗敏感的心……
有中国人聚集吃饭的地方就有文化的延续,就有家的温暖。这是我看《舌尖上的中国》后最大的感触……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7
《舌尖上的中国》是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一部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美食类纪录片,由中国各色美食铺陈开来,把空间和时间,将地理、历史、人文等内容融为一体,用味觉享受与视觉审美展现东方价值观与地理文化,既具浓厚的科普色彩,又有较强的可看性,并在浑然天成的讲述中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舌尖上的中国》的每一集都是以一个家庭的故事来进行展开的,要表现的就是隐藏在食物身后的人文关怀。身为江南水乡养育的南方人,我为自家的美食而自豪;当看到陌生却充满诱惑的北方美食,我也忍不住吞吞口水浮想联翩。同时,各地不同的日常生活场景也使我惊叹连连,大开眼界。不得不说,这部美食片不仅是我国大江南北的美食的缩影,也是对我国广阔疆土各异的地理人文的掠影。它将差异的地域和多样的美食协调地组合在一起,不仅让人们领略到不同食材在采集与加工中的独特的魅力,也让人们领略到了不同地理环境造就的'不同文化。故事中的每一位平凡主人公在日常生活的片段中,真实地向大家讲述了食材最返璞归真的做法,同时也折射出了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和习俗。它把美食当做文化来写,不仅仅停留在‘吃’这一表面现象上,更多的是揭示这方水土、这方人情,把它引伸到文化传承的意义上来。
一番水土养一番人,东辣西酸,南甜北咸。舌尖上的中国为我们带来视觉的美味享受,让我们感受到不同地域的生活气息,更展现人们利用不同自然条件,创造出各种美食所展现的智慧,使我深深感受到了地理学科的神秘与人文自然的魅力。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8
自然,主食,转化。中国人在本身所处的自然条件下,驯化改良出了各种不同的主食,尽管主食的来源只有很少的几种,但是中国人还是利用不同的方法和智慧改进制作方法和手段,创造出数不尽的美味食品。中国人的主食是靠天吃饭,这磨砺着中国人的性格,你永远不知道明天的天气如何,所以中国人习惯于接受现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人懒就没人给他钱”,老人家说的就是中国人在骨子最为笃信的真理。中国人其实是最爱抱怨的,但也是最不把抱怨的事当心头事的,因为为了生存,为碗中舌尖的一口饭食,还是得振作精神,安慰自己,然后继续付出自己的努力。
努力永远不会白费,中国人在自然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的改善和创造一切有利于自己的食物,把豆子做成百味不争的豆腐,把稻米做成可以宴饮的米酒。中国人在于自然共处的过程中几乎利用了自己一切的智慧,为的只是把自然能给予人类的事物发挥到最极致的状态;为的只是在自然允许的条件下,薪火相传,留给后代自己所有的.生活智慧,然后乐然得看着自己的子孙有如一季一季的菽麦稻谷,连绵不绝。
今年过年我回家祭祖,当把将饺子和酒倒进祖先墓前燃尽的纸灰时,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也许祭祀祖先的真正意义在于感恩祖先,不是他们所谓的阴灵庇佑,而是他们将世世代代生存生活的智慧延绵不断流传下来的努力。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9
《舌尖上的中国2》开播以来不仅收大人们的喜欢,在小学生中学生也广收欢迎。下面是一位中学生写的一篇《舌尖上的中国2》第三集观后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今天是五一假期的第二天,晚上做完作业后,跟着妈妈看电视!妈妈晚上在看《舌尖上的中国2》第三集时节,看着看着,我也入迷了!感概中国美食跟中国文化一样真是博大精深啊!
看到开始呈现出来的那锅炖鱼,我的口水差点流下来,心想我的妈妈可不会做这道菜,要是会的话该多好啊!接着更多美食接憧而来,太多了:什么多味笋干、咸肉黄泥拱、香椿煎蛋、紫苏炒螺蛳等食物不断撞击着我的味觉神经。我对妈妈说,你什么时候会做这些菜啊?妈妈说,我会尽量学的,为了我的宝贝!
以前经常听到卖切糕的很骗人,但我一直不知道什么是切糕。晚上终于看到庐山真面目了。我感觉这么美味的食物这么会是骗人的工具呢?
《舌尖上的中国2》还有一点让我看起来感觉很爽,就是画面太美了。感觉比我看的任务动画片都美。
“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经历着太多的`苦痛和喜悦,中国人总会将苦涩藏在心里,而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之上。”这是节目的最后说的一句话。虽然我不大懂这是什么意思,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却很喜欢这句话。
看完今晚的《舌尖上的中国2》第三集时节,我跟妈妈说,以后每一集我都要看。太好看了!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0
中国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变革体,是世界上最注重家庭观念的国度,食物背后的道理和故事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各个地域的人们在穿、住、用、行上愈发的相似,似乎当下的中国食物是最能区分一个地域特点的了。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长期日常生活中饮食行为习惯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时空相互作用的产物。
自然环境对人们获得的食物种类起到很大的影响,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其次,自然环境使得人们为了生存而对饮食结构和食物做出选择。贮存、腌渍、晾晒、冷冻等诸多方式被使用来保存食物,在保存食物的同时也创造了不同风味的食物。
舌尖2中说“这是剧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白马占堆爬上四十米的高树为弟弟获取蜂蜜,归乡华侨的一顿萝卜饭,为女儿苦练抓跳跳鱼技巧的父亲,养蜂父亲颠簸路途中的患难与共等等,通过食物所承载的那份亲情,是更重要的。
这世间最好的`厨师,最好的食物永远都是父母和爱着的人。这不仅在于食物,更是那份亲情。
因为中年人外出务工而造成的“乡村空心化”而形成的“613899”部队,麦客们低下的效率与现代化社会的格格不入,城市化的不断进程,裹挟着一些人们走进城市,进入高楼,而他们是否能够适应?市场化的大潮,是否会让那些记忆中的味道不复存在?
所以中国这辆列车,请慢点走,让每一个生命都有自由和尊严,每一个人都不被“时代”抛下,每一个人都顺利平安地抵达终点。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1
中国文化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无论是习俗还是食物。如今,我们的技术越来越先进,生活中充满了科技之气。也许,我们会感觉很幸福,但这样真的好吗?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机械们一茬茬收割殆尽。
就连美食,也没有从这悲惨的命运中逃脱。原本故乡亲切、熟悉的味道,转化为了陌生而高贵的山珍海味。成百上千的人发疯似的`品尝着这些华而不实的“人间珍品”,而不起眼儿的家乡菜,却被人们渐渐遗忘。只是因为家乡菜的样子并不华丽、美观。但他们哪里知道,越是珍贵的美味,看起来越是平常无奇。也许,当人们终于醒悟时,当他们再想品味家乡的味道时,那亲切、熟悉的香气早已随着时间,消失在这人世上。孩子的不舍,老人的落寞。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两个镜头。他们要的不是富贵,而是能和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围在一起,吃着团圆饭。但这真的是太难太难。这个愿望是多么地朴素,但朴素,却充满了力量,却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及。美味、习俗、文化……难道真的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葬身海底”吗?五千年啊,也同样经受不住风风雨雨的考验吗?
无论怎样,昨天已记入历史,散发着或喜或悲的光芒;但明天却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是与非,对与错,全都要靠自己去编写。
但我们必须明白: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天的来处!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2
这天,我打开电脑,看了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我看了第一集,叫做《自然的馈赠》,看完以后,令我感慨万千,受益匪浅。
我一开始猜想,这不会是介原因在于我看到了美味佳肴背后农民们付出的艰辛,那些镜头至今都令我难以忘怀。
片子开头介绍的是山茸,这是一种野生菌,实在很稀少,一个小女孩和她的妈妈每一天早上凌晨三点就要起床走山路,找山茸,在挖山茸的时候不能破坏山茸的根,留意翼翼地将山茸取出,之后还要将土填上,让珍贵的山茸再度生长。那个小女孩说:“务必凌晨三点就起来去找山茸,此刻是雨季,山茸长比较好,个性多人去挖,晚了就都被别人抢光了。”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艰苦的农民,据说在市场上一份碳烤山茸能卖到1600元左右,想一想,当你拿起菜单,一挥手,财大气粗的喊道:“把最贵的都给我点上。”有没有想过美味背后是农民们起早贪黑的工作。当你要走时看到桌上还有剩菜时,你是否想过这都是农民们每一滴汗水换来的成果。当你在酒店里暴殄天物时,你是否理解农民找不到山茸时那份绝望的情绪。你们无视的剩菜是农民们视如珍宝的食品,你们视如珍宝的金钱让农民们视如粪土。浪费是可耻的,浪费农民们辛勤的汗水更为可耻,更为可耻的.是浪费大自然的馈赠。别人在电视上看到这些美食或许仅仅只是欣赏,而每个农民看到自己家乡的产物被播出来,那就不仅仅仅是一种欣赏,更多的是自豪,这绝不亚于汪曾祺应对别人说起自己故乡的鸭蛋,因为纪录片记述的是他们的辛苦,是他们不畏艰辛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记录的是美味佳肴,更是中国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3
这几天,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凭借着高清的摄影技术,令人眼花缭乱,垂涎欲滴的美食,以及对热爱美食的中国人的描写,都令它狠狠地火了一把。作为一个小小的美食爱好者,看完了“舌尖上的中国”我不禁一阵感慨呀。在这里,我就和大家谈谈我的心得。
食物,对中国人来说,一直是最重要的,所以大家都说:“民以食为天。”而美食,更是广大中国人民所追求的,中国人对食物尤其是美食的热爱恐怕可以居于世界之最。正因如此,无数的美食随着地域,时间,空间的变化也不断变化和改进。中国人所创造的食物之多,是不可数的。无论是湘菜,川菜,粤菜,闽菜,浙菜,徽菜,京菜都各有所长,都各有特色,有的以清新的口感,爽口的味道著称,有的则以香辣的味道,火辣的感觉备受好评。每个人对食物的爱好是不同的,有人喜欢的'咸的,有的喜欢辣的,有的喜欢甜的,有的喜欢苦的,更有甚者喜欢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每个人都对各地的菜系有不同的看法,像我,一个湖南人,就只吃得惯湘菜那香辣,浓重的味道,我到了青岛,北海那一带吃味道较为清单的海鲜,就很吃不惯。我认为湘菜,川菜,京菜都挺不错的,浙菜就不太对我的胃口了。但是,我同学就有很多喜欢浙菜和粤菜的。
食物,真可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连性格都可以随着食物变化,像川湘一带的人,性格都如同川湘菜一样火热,开朗。食物,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国人的基因里,用舌尖品尝中国的饮食文化,食物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不可磨灭的记忆。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4
我喜欢看纪录片,看过不少国内外优秀的纪录片。我认为《舌尖上的中国2》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美食类纪录片,是我看过的最出色的美食纪录片。
看完两集的《舌尖上的中国2》我们不难发现它独一无二的优点,《舌尖上的中国2》代表着一种文化的符号、国人特有的家的温暖。
《舌尖上的中国2》一种文化的符号,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有着书籍、语言、服装等替代不了的重要作用。在《舌尖上的中国2》我们看到不少我国八大菜系中的.好菜,也看到每种材料、每种食物中各不相同的传奇历史。民以食为天,食物和我们老百姓走的最近,人们可以很自然地把文化传到食物里面。如果有谁能够把所有的特色美食背后的历史、传奇都写出来,我们必当看到和史记一样伟大的书籍。国人追求“色香味形俱全”是在用舌头吃饭同时追求更好的体验,这是吃饭的最高境界,不仅追求美味还要追求良好的审美享受。
《舌尖上的中国2》代表国人特有的家的温暖,它是一部有温度有血有肉的纪录片。养蜂夫妇虽然常年在在外漂泊,但有一顿顿有着家乡味道的热饭,生活虽苦但也乐在其中。海上的夫妇贪早抹黑在捕鱼,为了微薄的收入、为了营造一个美好的家,丈夫煮的那碗简简单单的饭那刻却是世间最好的美味。哥哥为了弟弟用着简陋的藤条冒险爬到20多米的树上采集蜂蜜,那时间分分秒秒触动人心,蜂蜜虽甜也不及兄弟情深的万分之一……。太多的故事来不及一件件来讲,即使讲完了那镜头外时时刻刻发生的故事呢。在这部纪录片中我看到浓浓家的温暖,这爱触动着每颗敏感的心……
有中国人聚集吃饭的地方就有文化的延续,就有家的温暖。这是我看《舌尖上的中国2》后最大的感触……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
这几天,妈妈说新出了一个片子叫《舌尖上的中国》,很好看,很馋人。也要给我下载看看。
一开始,我还以为《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些什么新的理论呢。可一看才知道都是讲一些香甜可口的美食。什么螃蟹、鱼、虾、海参……反正大多数都是我的最爱。而且还有它们的生长以及制作过程。一共有七集,每一集都有不一样的美食:有酸甜可口的腌白菜;有浓香的糯稻;有喷香的烤鸭。特别是人家捉鱼捉虾的过程。那活蹦乱跳的鱼和那些生长充沛的糯稻,还有在浅海海底摸海参、海胆、鲍鱼的潜水员,仿佛就在我的眼镜面前动着,让我想跳起来抓住那些屏幕上的美食。片子的场面很多都在厨房里,上面都是实际的声音。每当我听到那些油在锅里发出的“嗞嗞”声时,我就觉得肚子饿了。还有那些从地里刨出来的笋,炒的`时候镜头直接对准锅,那些笋白白得像小孩儿一样可爱。还有那大厨们神奇的刀功煮功。他们可以把豆腐切成像头发丝那么细的长条,还可以半小时煮好一只大肥猪。非常令我佩服。最好玩的就是楼顶菜园了。夏天一到上面就是一个大凉篷,很壮观。秋天结的小瓜一个就足以包一大盆水饺。我的菜园子还是自愧不如啊!
《舌尖上的中国》虽然增加了我们做饭的兴趣,可是我一看见上面的美食就不想吃我们家的饭了。说实话,我是实在想扑倒电脑屏幕上大吃一顿去的。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相关文章: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05-11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01-03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2-10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01-11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篇)11-24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篇11-07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07-03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11-22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12-19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