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中国》的观后感

时间:2024-07-17 16:18:50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赢在中国》的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观后感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赢在中国》的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赢在中国》的观后感

《赢在中国》的观后感1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赢在中国》第一期是两队分别对私家茶的销售,并且以公益分别取名蓝天队(袁岳带领),碧水队(夏华带领),对于私家茶的销售,应该对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评价,一个是人流量多的旧场地,一个是人流量少新场地。

  首先,蓝天队利用造势,负责场地的造势包装,请了不少模特,在商场上形成了一个造势点,注意点,这是营销吸引受众的最基本道理。其次,乐蜂网的李静打出了优惠口号,凡购买一瓶私家茶的就可以获得10元的乐蜂网代金卷,这属于附加值的商品,对于年轻一族,网购一族也有一定的吸引力,蓝天队以6瓶装为基础明确是提高了商品销量。

  最后补货期间,袁岳一掌定权,体现了队长的领导能力和决策的果断,就如负责场地内的音悦台ceo张斗,他认为队长不应该在乎太小的细节,场地应该由自己负责,分工明确的组织才能提高办事效率。整体来看,蓝天队组织有序,并且给位成员都能做好自己的分工,再者,一些不错的商业创意都很有意思,平衡七味改成了平衡七妹,这是吸引受众的`原因之一。

  碧水队在这次比赛中也十分能体现不少营销原理,首先采取线上线下的营销模式,同时一方做零售,另一方在公司里做大批订单的个性化销售,只要销量满一万瓶,就能在私家茶上印上公司特有的loge,或者其他公司的文化,这个对于一个企业,或者人说是一个有人情味的企业,这个可以是一大卖点,但是对于人数有限的一个团队来说,分成两批人销售,就容易导致销售过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人手不够的情况。和蓝天队比起来碧水队的创意点不多,却对长久有不错的影响,但是有一点,在销售过程中明显存在员工和领导者之间沟通太少,就比如其中一个队员自个跑去奶茶店联系客户,而忘了在销售现场忙得不可开交,队长夏华也是气得不行。也许这一点来看,碧水队的组织性不如蓝天队。

  最终评判,蓝天队获胜了,显然这个结果没有让碧水队信服,蓝天队队长袁岳为了赢得胜利,手机了不少碧水队活动过程中无组织性得镜头,这对于节目来说是有点不正当,可是真正的商业就是明里暗里一团黑,为了竞争,这也是难免的。只有自己做好了,才能不让对方抓住把柄。

  最后,对于蓝天碧水两队6000左右的销量,我认为和实际还是有差距的。首先,节目有活动造势。其次,对于两队的成员都是明星成员,很多群众都知晓这些公众人物,所以在明星影响力上,销量一定有所提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李静给群众签名,并且让大家买私家茶),所以,就只看销量不能评判哪队能赢,而应该看两队的营销方法,策略。组织,才是节目宗旨。

《赢在中国》的观后感2

  看完这一期的《赢在中国》后,这一精彩的比赛,令我深受教育,倍受鼓舞,感触颇多。这一档节目,讲述的是两队竞争者的广告营销策略之争。

  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是这一节目的宗旨与坚守的原则。创业是很多年轻人的选择,也是很多人为之奋斗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目标。但是创业的艰辛是很多常人所不能想象的,而且创业者自身素质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一个优秀的创业者除了自身要具有很高的商业眼光之外,还要有领导力、决策力、判断力,能够充分发现下属的优劣势,并且能够充分发挥下属的优势,自身也必须具有优异的独特的才能,具有领导人所该有的威信,使大家信服,能够很好的保证一个团队的`有效运转!这期节目。选手们各有千秋,评委的点评如画龙点睛一般。他们精析的发言,不仅能够让自己见识的广度与深度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还能够消除我们对大人物、大格局的神秘感,近距离的与他们有更深次的接触。

  蓝天队与碧水队此次的对决,是在24小时内作出产品的策划与销售,销售时间只有短短的2个小时,120分钟。刚开始的时候,碧水队比蓝天队更占优势,以高出100瓶的饮料场地费赢得了人流量高出一倍的场地,这为之后的对决埋下了有利的伏笔。蓝天队,以碧水蓝天的概念设计布置了精致的现场销售场景,并且在事前进行明确的分工,体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在补货的时候。蓝天队开始订货1500瓶,但是销售速度很快,不致于不久就面临补货的问题,每个队都只有一次的补货机会,并且总共每队最多只有6000瓶的货源。在这个关键时刻,队长发挥了果断的决策作用,个人根据精密的计算决定一次补全剩下的货。可是,碧水队却是通过集体的商议来裁决补货的数量,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团队的合作力量。

  印象最深刻的感触是,有一名选手不承认自己队的失败,仍然强词夺理时。评委说了一句话,“人最可悲的就是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个人的知识面或者思维方式等,是没有谁会是十全十美的。俗语说:“自知者明”。人贵在认识自己,无论缺点还是优点,扬长避短,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虚心向别人学习,不断完善;同时,发挥自己的长处,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愿承认自己的弱点,好大喜功,最后只可能是英雄气短。

  比赛的最后,以蓝天队的胜出而告终。前面提到的都是碧水队的实力与优势。可是,为什么最后胜出的却是蓝天队呢?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因为碧水队在销售现场表现的稍微有点小差池。整体的布局格调不符。碧水队以“私家茶女郎”与“企业茶女郎”的营销理念进行销售,这个行销观念新颖独特,我认为比蓝天队略胜一筹。但是在整体的实施过程中却缺乏统一的管理与制度化的调配,以致于他的销售现场过于混乱,没有蓝天队的井然有序。这种现象就像是一盘散沙,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凝聚力。

  观看完后,感触最多的就是团队凝聚力这一方面。当然还有其他方面诸如创意的理念,人才的竞争等等方面。暂不细说。

《赢在中国》的观后感3

  昨晚《赢在中国》总决赛现场直播,5强已经决出,只是排座次了。看过了整场比赛,已经从12万人中进入5强,今晚决赛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虽然3至5名风险投资金都是500万,选手们的竞争锐气仍然丝毫不减。

  在冠亚军的角逐中,周宇和宋文明分别接受张瑞敏和柳传志的询问,面对评委的提问,周宇的回答显得条理不清,但仍可以让人感到他非常渴望能够获得冠军,最终宋文明以他的成熟稳重、逻辑思维缜密、以及善于用人获得了两位总评委的青睐,拿走了1000万的风险投资。

  在参赛的整个过程中,周宇一直因为学历较低、知识结构缺陷而处于劣势,然而他通过自己的激情、拼搏精神和朴实的性格获得了众多观众的支持。以至于在冠亚军角逐中,他仍然在观众心目中处于优势地位。然而,评委以投资人的身份和专业的眼光审视两位选手,两位选手则是势均力敌,不分仲伯。

  关键的决策就在于两位总评委——张瑞敏和柳传志,当主持人王利芬询问两位总评委的意见时,二人意见高度一致地选择了宋文明。在送走了周宇之后,王利芬请两位总评委分别阐述了各自的意见:张瑞敏认为作为企业领导者,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比单枪匹马自己做事要重要的多,周宇在这方面更像一个将才,而宋文明与其相比更像是帅才。柳传志则从相对感性的角度进行了评述:宋文明的宽宏大量在比赛中不经意的显露和创业股份同分团队成员的作法获得了柳的赞同。

  虽然周宇惜落亚军,他顽强拼搏的精神却带给我很大的震撼:虽然他的缺陷在众多选手中比较明显,然而他从不言败,积极面对缺陷,不断学习,这也是他能够获得评委徐新支持的重要一点。在冠亚军比赛中,一些评委对他缺点的披露让他多少有些紧张,以至在回答总评委的提问时,话语众多却没有重点。但我们仍然能够从他的语言中感受到他渴望获得冠军的心情。在周宇走下舞台的时候,我相信,周宇实现了一条古训:取其上,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下。在总决赛中,他的目标是冠军,最终虽未能如愿,仍然获得了亚军的称号,获得了700万创业资金,这仍然是不错的结果。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让众多企业家痴迷的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经典台词:“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周宇,你是《赢在中国》第一赛季的英雄!

  最终,朋友说,周宇更像是柳传志、张瑞敏等第一代企业家,而宋文明则更像是现在活跃在企业界的第二代企业家……

《赢在中国》的观后感4

  这学期的《风险投资》学科课堂上,我们陆续观看了CCTV-2的《赢在中国》栏目,受益匪浅,也感触良多。尤其对其中的创业人士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口头表达辩论能力、对问题的处理以及分析能力,印象深刻。同时那些企业家评委们睿智的见解和评论,也让我进一步了解到作为一名优秀的创业者,应该具有哪些优良素质;一个成功的企业,应该拥有哪些特质。以下就是我对观看《赢在中国》栏目后的感触的小小概括。

  首先,我觉得一个创业项目,要想获得成功,做大做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俗话“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没有一个好的创业领导者,项目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而要作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创业者,良好的创业策划能力、执行能力、协调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特质。在众多的参赛选手中,周宇给我的'印象无疑是最深刻的。他没有很好的家庭背景、没有雄厚的资金也没有高学历,凭借着自己的坚持、热情、好学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一步一脚印走过来,属于起点很低的创业者,而这正是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里创业者的典型代表。不能否认,在看《赢在中国》时,我有被周宇身上的精神感动过,他的坚忍不拔的意志、热血沸腾的冲劲、越挫越勇的笃定,还有他的“义气”和“匪气”,无疑在创意之初是很能感染一同奋斗的创业团队的,团队的成员在他的带领下,一定会对团队产生热情和归属感,而这种热情和归属感就是团队向心力的最好体现。但同时,周宇身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比如因为学历不高,所以看问题很多时候不够透彻,在创业取得一定程度的小成绩后,并没有很好的转换自己的位置。他太过习惯一马当先,试试亲力亲为,而没有很好的将权力下放,这就造成了团队分工不明确的现象。好的领导者不一定事事都行,但却一定是个好的管理者,懂得合理分配和使用人才。正是这些局限性,使他最终没有成为《赢在中国》的冠军。

  其次,对创业团队进行规范化管理也是尤为重要的。老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虽然创业团队的成员之间有着利益共同体的关系,但制定规范合理的团队制度,也是创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每个成员明确自己的分工、任务和在项目中所扮演的角色,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另外,创业项目本身的定位、方向、模式也是很重要的,虽然在《赢在中国》栏目中,评委们总是在讲一句话,我们是在选人,其次才是选项目。但如果没有好的项目,再好的创业者也不会取得成功。创业项目本身的前景、定位很重要,这直接关系到,项目未来有没有市场,是否能取得盈利。而创业的最终目的就是盈利。

  以上就是我在观看《赢在中国》栏目后的感想。

《赢在中国》的观后感5

  由于没看前段节目,我不知道这是第几季度的第几场了。出场的有八位选手。我看时节目正播到评委组向选手布置这场比赛的任务:分为两组搞一次汇源果汁的路演活动。结果是由评委认定获胜的一组全部晋级到下场比赛,输了的一组淘汰一名(可能是我听错了,事实上结果是两名)表现最不好的。很快的,八名选手抽签分成了红队和蓝队。

  红队是两男两女,他们在推选队长、制定口号和方案时干脆利索,到了活动现场,队长指挥有度,队员积极热情,整个路演搞的热火朝天的。

  再看蓝队。他们由三男一女组成,在推选队长时,几个人先是推让了一番,最后,7号提议让6号担任队长。到了活动现场时,几个人为贴海报、联系超市人员、布置场地等事情纠缠不清,好不容易准备就绪开始了,结果在演出正在进行的时候,给观众试喝的果汁没有了,只得拿出经费再去买,由于环境不熟,买果汁的人在演出快结束的时候才回来,这期间冷场了。

  回到CCTV的演播厅后,评委组一致认为红队胜出,蓝队输了。在讨论蓝队谁该被淘汰时,这时,蓝队的3名队员一致指向了7号,他们认为是7号的不配合导致了团队的失败。他们说,7号是一个很会表现自己的人,镜头前和镜头后判若两人,在镜头后,7号不听队长调度,导致一些工作没有跟上。而7号则认为6号能力低,处理事情的方法不对,应该负领导责任。最后,评委组在商议之后,宣布6号和7号被淘汰。结果在意料之中。

  在7号提议由6号担任队长的时候,我就想,完了,这6号被人架在了火上了。6号一看就是个比较木讷憨厚的人(我想不通前面的比赛他是怎么过来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很一般,总是说“好不好”、“行不行”之类的话,处理事情也不果断。可以这样说,他是一个人品很好、很厚道的`人,但是却没有支撑这种“仁”的智慧,根本不适合做这样一个临时团队的领袖。如果团队胜出了还好说,大家都能晋级,如果输了,谁也不想做那个被淘汰的人,于是队员在活动中都拼命表现自己,唯恐团队输了后自己再因无所为而淘汰。而6号根本没有驾驭这种局面的能力,所以整个活动是一团乱糟糟的。7号一看就是一个很精干、工于心计的人,我觉得四个人当中,他做队长是最合适的,但是他却“让”给了6号,我想他是怕一旦失败要负领导责任的,因为一个团队的失败,往往是由领导承担起主要责任。他的“让”不是谦让,而是让6号出丑的。果其不然,6号在活动中的手忙脚乱在他的意料之中,再加上他的不作为,更是让这个团队处在了劣势。可是他没有想到,如果他肯努力,也许蓝队胜了红队,那么整个团队就都能晋级了。他更没有想到,自己的小聪明让他在这个比赛中止步。

  看完这个节目,我突然想起老蒲说过的一句话:“智者不必仁,而仁者则必智。”这话有些不对了,应该是“仁者必智,智者亦仁”吧!呵呵!笑谈而已!

【《赢在中国》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感动中国观后感10-22

地理中国观后感06-24

中国机长观后感06-12

中国骄傲观后感08-14

《中国机长》观后感06-12

《中国机长》观后感07-17

《航拍中国》的观后感06-05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01-07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05-22

《中国机长》电影观后感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