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心得体会

时间:2022-11-13 08:54:08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边城》心得体会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边城》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边城》心得体会

《边城》心得体会1

  沈从文的《边城》的确写得很漂亮,把小说当散文来写,意境非常美。

  看过《边城》的一些介绍,其中每个人、每件事物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把整个时代都写出来。但作为一般的读者,我承认自己没有办法看得太透。

  《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在如今,城镇的物质建设虽然显得腾飞发达,但是在建设的背后又显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坏。就像自然环境,是那样的.污染不堪:树木被伐、空气干躁、噪声不断、垃圾成堆。这样的环境,使人的身心受了严重的压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农村那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或许这也是《边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而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美丽总是令人忧愁”。《边城》作者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

《边城》心得体会2

  今年冬天的太阳暖洋洋的,它伸出漫暖的大手,摩挲得人浑身舒坦。刚吃完中午饭的我,便坐在椅子上,看起了《边城》。

  这部小说是沈从文先生写的,初读之下,会觉得语言很平淡,情节甚至算得上是平凡的,但细读之下,又会被小镇的悠闲适意,爷爷的朴讷,翠翠的可爱以及字里行间的自然、优美、诗意所吸引。读着读着,似乎自己也融入了这个很多年前的故事中。

  小说开头向我们展现了在青山绿水间有一个淳朴的白发老船夫,一个穿着碎花布衣的天真少女和一条忠心的黄狗,没有喧嚣,没有张扬,生活简单而宁静,在我们看来或许有些枯燥乏味,但对于一直生活在青山绿水间的他们仍然把这日子过得滋味十足。

  本该一直这么悠然度日,但却在一个热闹的端午节,翠翠走上了爱情这条“路”……

  那次盛会上翠翠与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不期而遇,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更巧的是,傩送的.兄长也喜欢上了翠翠。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的一把好手,天保自知比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去做生意,但不幸溺死于湍急的涡流之中。由于天保之死,傩送十分责怪自己,很内疚,便自己下桃源去了。

  而悲剧还未停止……

  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却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虽然两兄弟的父亲在老船夫去世后解开了心中失子的疙瘩,答应只要傩送愿意就娶翠翠做儿媳。于是翠翠开始了漫长的等待,还记得原句是这样的——————“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要有多悲哀才会如此……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边城……

《边城》心得体会3

  看《边城》的人应该都能记得那个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朦朦胧胧的不确定性,使人揪心,使人期待,好像只要一直想着“回来”两个字,二老傩送就会出现在眼前。我看过一些评论《边城》的文章,他们把这样的结局称为凄惨,我想凄惨倒算不上,应该是淡淡的哀伤,大体上还能感受到温暖。人生不顺意,生老病死,误会与错过,造成在大多数人看来分隔两地的结局,不能不说却有遗憾。

  渡船老人日日为过溪人撑船,不取分毫,为大家伙谋方便,有时甚至不吃饭也要将人们先送过溪,为的是让他们赶紧回家吃饭,这是个着实质朴的老人家,身子骨也硬朗。翠翠与渡船老人相依为命,日子稍稍艰苦些,也称得上平淡却幸福。少女情怀初开之后,有些事注定会发生,感情路哪那么容易一路顺风,总需绕些个弯子。内敛、羞涩的欢喜从翠翠身上表现出来,每每看见心仪的二老傩送,突得就红了整张脸,也免不了做作地跑出家去做其他事,女孩子的矜持在这时候体现得淋漓尽致。年轻人的事让他们自己去决定,这不失为一个思想的进步。

  像船总顺顺那样的小财主,平日里对谁也都和和气气的,难得发脾气。意外总在想不到的时候发生,大老天保和二老傩送同时喜欢上翠翠后,也互相表明了心意,两个正直的小伙子说好要公平竞争。他们低估了女人对感情的敏感程度,早已心有所属的翠翠哪知道他们的心思,情窦初开的她连自己为什么脸红都不甚清楚。

  最令人心碎的就是天保的去世,如此能干的男人,性情爽朗,拿得起放得下,由于意外英年早逝,实在令人痛惜。祸不单行,继天保出意外之后,船总顺顺与傩送心理总也有个疙瘩,放不下这事。因而对着渡船老人的暗中打探,他们躲躲藏藏,态度自然也算不上友好,毕竟,心爱的'儿子与哥哥去世了,与这老人颇有些关系。渡船老人一次次打探失败后,不免心里忧郁,患上了毛病,年纪也大了,郁积于心,终于也走了,留下翠翠一个人。船总便想接翠翠到家里,将她配给二儿子傩送,可是,这时候,傩送已经驾船远行,不清楚碧溪岨发生的一切。

  幸而翠翠不是一个人,五十多年岁的杨马兵在渡船老人去世后,担负起了陪伴翠翠,撑渡船的责任。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过去了,翠翠好像也从失去爷爷的痛苦中缓过神来了,杨马兵的存在让她觉得爷爷并没有离开。日子依然这么平淡地过着,只是,那个心里的男儿呢?什么时候回来呢?

《边城》心得体会4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沈从文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写于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初。这篇作品如沈从文的其他湘西作品,着眼于普通人、善良人的命运变迁,描摹了湘女翠翠阴差阳错的生活悲剧,诚如作者所言:“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初次读《边城》是在两年前初三时,那时兴许还弄不懂沈老的用意所在。如今面对尘世间铺天盖地的灰土,面对无处不在的窒息感,不再被小心翼翼保护着的自己,开始怀念起茶峒清澈见底的流水,桃杏花里耀眼的紫花布,温柔的黄昏带着薄薄的凄凉。那样的世界,在素淡中自有明澈的光辉,质朴中自有蕴藉隽永之致,只能存在于过往,存在于梦中,存在于记忆,一去就永不再得。

  怎能忘记那山,那人,那只黄狗,那个和我一样大的女孩,她的.身上有我最想抓住的洁净和自由,她的故乡是我穷尽一生也到达不了的远方。面对似乎再找不回的美好,心如何不念,如何不消瘦?

  面对找不回的过往,作者选择用笔将其记录下来。而对于那些猜测的目光,他曾说过:很多人看我的书近似买椟还珠,你们欣赏我故事的清新,作品背后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欣赏我文字的朴实,那背后蕴藏的悲痛也忽视了。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也是一个买椟还珠的人,对于《边城》这样一个故事我只愿单纯地随心而读,不愿加之以所谓深刻的挖掘的目光。我读到了背后的热情和悲痛,却还是想许给自己一个希望。只是语序的不同,但又未尝不可以是作者留下的慈悲,那个在月下唱歌,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轻人,“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的结局充满了不确定性,就像故事里人物的命运一样充满不确定。他们善良,没有一丝世俗的恶。即使战火马上就要蔓延开来,他们还是过着世外桃源的平静生活。但他们各自在命运面前还是无力的,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这就是悲剧的所在。

  沈从文笔下的翠翠简直是钟灵毓秀。无所拘束,在天地间自由自在,充满了灵气。然而即使是这样一个清新脱俗的姑娘,在面对她的终身幸福时,却只能是被动的、等待的姿态。自始至终都如此。她没有别的选择。她的命运不是自己掌控的。她的悲剧不在外界的逼迫,而是我们常常感叹的、我们往往把一切责任都归咎于的所谓“命运”。

  结局暗示了这个故事无疑是个悲剧。我相信“或许”只是作者委婉的说法。傩送不会回来了。翠翠要重复上一代的悲剧了。

  每个人心里也许都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作者如是,翠翠如是。然后,我们都将余下的岁月留在了等待里,孤寂地等待。但即使等得眼已垂落、耳已闭锁又如何,毕竟似水的流年还在记忆里,曾经的梦想还在心里,闭上双眼往昔的温暖还一息尚存。

  既然一切都还在,来过就未曾离开,那么即使心已渐渐消瘦,也没有什么是不可释怀的。

《边城》心得体会5

  《边城》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是由被誉为仅此于鲁迅的“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沈从文一手铸成。此书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浓郁的乡土风情吸引万千读者的心,它在民间广为流传,名扬海内外。

  “老伯伯,你翠翠长得真标志,像个观音样子。再过两年,若我有空闲能留在茶峒照料事情,不必像个老鸦到处飞,我一定每夜到这溪边来为翠翠唱歌。”多么纯朴的语言,多么清纯的心灵,让人不禁心生美感思想联翩,但世事难料,万事总不能完美,总会有那么一点点遗憾。更所谓“此事古难全。”

  书中一位摆渡老人与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生活恬淡平静,与世无争。这种生活在现在人看来可称神仙般的生活,是多少人所向往的隐人生活。可那有这样的生活?再一次赛龙舟会上翠翠与船总儿子摊送结下了缘情,可是不由人,地方上王团总想把女儿嫁给他,而他有只想做个摆渡人,天佑摊送的'哥哥也喜欢翠翠,但翠翠却不喜欢他,结局就可想而知,凄凉中略带美好,惨淡中略带爱的温情。

  翠翠只好一个人守着渡口,在惆怅和期待中生活,只好接受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只好面对着衰婉而凄美的结局。

  世间万事也许开始是精彩的,但是结束却不是想象中的那麽美好,但是我们也无法去改变,左右我们的命运。既然命运如此人秘令人揣测不及,何不让我们去享受我们的命运,尽最大的可能让自己幸福,让自己拥有专属自己的快乐与美好。

  汪曾祺说,沈从文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适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是啊美好的结局总是要经过磨练的,那么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奋斗吧,为了那“完美人生。”

《边城》心得体会6

  这里有山,有水,有人家,有那同一片蓝天下别样的桃源,没有都市的喧嚣。边城是淡的,很美,很纯,很远,像缥缈的白云,若隐若现;边城里发生的事也是淡的,它经不起大风,受不住大浪,只能有杨柳风轻;边城里的情还是淡的,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都在似有若无中发生,结束,蒙着一层淡淡的喜,淡淡的悲,淡淡的羞,淡淡的情不自禁,淡淡的无可奈何……

  青山依旧,绿水东流,变的只是那人、那时、那情。生活仍在继续,或许本身就注定一个无言的结局。其实,结局已不重要,令人回味的是那不能称之为过程的过程——可喜,可爱,可恨,可恋。

  边城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份无以言状的情,而是那份如诗如画,如痴如梦的景。边城的山水是隽秀的。山是不能没有竹的`,边城的竹是深翠的,带有几分天然的灵气。还有开篇的“……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这是一种纯粹,简单的小城,“一”是其中纯净的主旋律。边城也是声音的世界,这里有草虫的清音,有傩送唱的把灵魂轻轻浮起的歌,有竹篁深处竹管清脆的小调,有竹雀杜鹃的鸣唱,有爷爷雄浑充满沧桑的古腔……这声音是属于边城的,起于淡,归于纯。它在边城的昨日响起,或许它将永远留在茶峒的文化里,是今日的茶峒,抑或昨日的茶峒?

  茶峒还在,只是茶峒里的人变了;茶峒的山水还绿,只是渡口的船飘逝了;茶峒里的白塔还立着,只是经历了一场暴风雨,那重修而成的不再是曾经的白塔了。一切发生,结束,留下的是淡淡的物是人非,或许,物也非物了。

《边城》心得体会7

  沈从文是孤独的,而《边城》也是孤独的。

  在他的一篇随记中,沈从文提到这本书不是为多数人而写的,也多次提到这本书是为少数人写的。可见这本书,沈从文并没有打算让它变得多么有名多么受人追捧。他只是单纯地想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他知道他心中那个纯净的世界已不复存在,也没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这个世界,所以,他不奢望很多人能喜欢这本书,他只是希望自己真切的吐露能在这个烦躁的世界中得到一点点,一点点微弱的回应。所以我说他是孤独的,孤独地在时光中历经万般磨砺,最终沉淀成一本或厚或薄的书。然而,又有多少读者能真正读懂它们,所以我说边城也是孤独的。但这只是其本身孤独的一面,还有一面的孤独,便是这本书的内容了吧。

  初读此书才寥寥数页,我便发出惊叹,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我更坚定了这个想法。文中的社会,是单纯而美好的,不带任何利益的掺合,不沾任何世俗的`尘埃。那里面的人,无论熟人或是陌生人,都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他们不求利益,不求权势,只求能互相帮助,给他人一丝温暖,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在那儿,连爱情都是如此纯净,兄弟之间甚至可以相让自己喜欢的女孩……这个世界太美好单纯,让人舍不得走出来。而身处这么一个喧嚣复杂浮躁的世界中,又何其渴望这么一个悠远空旷孤独的社会!而沈从文的高明之处,也许就在于他不需华丽的文笔词藻,只需平实的语言,便可以勾勒出一个很原始很质朴的"边城"。这个地方和他的文笔一样,朴素而真实,却永远触摸不到。

  读完这本书,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这种美好与纯粹在如今时光里已无法再看到,在当今的时代中,人们应该追求些什么,除了金钱和利益之外,是否有更多已被我们遗失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寻……难道时代的进步,就一定要伴随着人心纯真的泯灭吗?

  又联想到刚刚发生的法国恐怖袭击,令人无比心痛也心寒。沈从文写这本书的目的,我想也是想提醒当今的人们勿忘初心吧。只是我觉得,向后看,向后看最初人性的美好不是一种退步,而是一种进步,是一种美好的,是一种返璞归真。尽管,要回去已是不可能的。那么,让我们进步到可能吧!

《边城》心得体会8

  合上书页,总觉有一丝难以言表的哀怨缠绵悱恻,不知这是否是最坏的结局。没有人是错的,没有善是多余的,没有行为是可以非议的。如果非要说是什么造成了这个悲剧,那么也只得说是一个灵魂所能承载的并不多。

  爷爷是经历过翠翠母亲的事情的,他不想翠翠重蹈覆辙。但是翠翠爱的是二老,又不好拒绝大老,面对爱情的稚嫩的心还无法直面这奇妙又陌生的感觉,又怎好作出决定。爷爷无奈,也只好畏畏缩缩,含混不清,终是在大老的死的衬托下变成了误会。但是他可否意识到,爱情由心而生,由心而渐进,又岂是用含混的催促与冒失的安排可以促成的呢?

  说到磨坊,二老认为自己究竟是要渡船的。不过先是老的`为人弯弯曲曲,不索利,便认为害死了大老,成了一个心结。再是翠翠的躲闪,再加家里来自磨坊的压力,将他置于一个左右为难的境地。最后也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逃避这迷雾般的前途和矛盾的爱情。但是他可否明白大老为何悄然离去?

  大老为了忘却而去,他明白自己的歌喉也许永远也无法像二老一样使翠翠在睡梦里把灵魂轻轻浮起,那就姑且放下它吧,把这个机会留给二老,对傩送好,对翠翠也好。顺顺也已放下,大老既已死了,翠翠爷爷也故去了,那就了了这桩恩怨吧。杨马兵已经释然,就让那翠翠的母亲随那当兵的去了吧。

  人生太短,人心太小,容不下太多悲凉。对于那些我们无法改变的,无可挽回的,就让它们去吧。生命中还有太多的美好等待着我们,解下负担,把人生过成那晚的梦。在命运的玩笑下,释然是最好的解嘲。如果爷爷放下不堪回首的往事,大概二老就不会离开?当有一天那个人终于放下,这个人也许“明天”就回来。

  浮生若梦,安可自寻忧愁?

【《边城》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边城读书笔记10-28

《边城》读书笔记05-02

边城读书笔记11-20

《边城》教案3篇07-23

边城读书笔记范文04-11

沈从文边城读书笔记01-15

《边城》读书笔记15篇12-24

边城读书笔记(15篇)12-21

边城读书笔记15篇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