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读书笔记作文锦集八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书笔记作文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书笔记作文 篇1
本学期学校安排我们业余时间学习《增广贤文》,并进行知识竞赛,在老师的指导下,学起来津津有味,文中有许多名言警句,可以学到知识,还告诉我做人的道理。例如,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当时我很想不通。难道同有知识的人谈一席话,比读十年书的作用还大吗?
通过和同学讨论,请教老师和家长,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获得一个信念,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将是一种很大的力量,将会受益终身。
记得我有一个表哥考取了湖南大学,春节回家后,专门请教了他的学习之路,主要坚持写日记,把学习的内容都写到日记之中,知识和日记融于一体,这样,既复习了所有知识,又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还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因此他的成绩经常名列前茅。
这种方法成为他学习进步的钥匙。我想如果我把表哥的'这套方法学到了手,对我今后很有益,在学习上会少走很多弯路。听了表哥的一席话,对我今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读书笔记作文 篇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 一书中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终身教育思想。家长教育的主要任务、首要任务应该是从孩子的品德教育抓起,教育孩子学做人。 试想,一个不懂得应该怎样做人的孩子,能有明确的学习志向吗?一个没有毅力的孩子,能够刻苦攻读吗?一个没有良好习惯的孩子,能按时认真学习吗?一个没有孝心的`孩子,能自理自强,少给父母添麻烦吗?
在21世纪“学会生存”就要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终身学习是指人的一生都要学习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学习伴随人的整个生命历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学会生存》报告把终身学习与建立学习化社会(学习型社会)结合起来。“学习化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习成为整个社会成员一项经常的重要活动。创建学习化社会有赖于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又有利于终身教育的实施与提高。
而当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另一个关键问题出现了这就是“如何学习”。“学会学习”是“学会生存”的前提。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是引导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为了自我的终身学习和创造活动我们的教育重点必须从“学会”走向“会学”即培养一种创新性学习能力。
“学会学习”在当前还要转变一种观念即由“拥有文凭”向“拥有能力”转变。文凭和学历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表明了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有文凭就有水平有学历就有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新事物、新情况层出不穷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出现要求人们必须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的要求。一个拥有较高文凭和学历的人如果停滞不前也会落伍难以跟上潮流、胜任工作、获得进步。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核心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让学习成为21世纪的生活方式养成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习惯并且首先要学习“学习的方法”。如此个人生存才会有保障国家才不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被开除。
读书笔记作文 篇3
司汤达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他三十几岁才发表作品,并且英年早逝,然而他精准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却触动着每一个人。
我重新阅读这本曾让我的心灵如此激动,其情节却几乎被我彻底遗忘的作品。三年前我在此书中最欣赏的人倒是行为颇为狂热的德·拉 莫尔小姐玛蒂尔德。她居然能剪下一边的头发给自己非同一等级的情夫,农民的儿子于连·索雷尔。至今我还能清楚地记得读到玛蒂尔德高唱“我爱得太多,我要惩罚自己”时内心极度的激动。
首先说说于连。我始终觉得他是个高洁的人,我不想在那些指责于连虚伪、不择手段的人面前为这个二十二岁就匆匆离世的孩子辩护在神学院,于连的聪明在于炫耀,而其他人的.聪明才是深刻的,他们懂得利用自己或真或假的愚蠢并获得成功。换言之,知道社会有着阴阳两面并坦率地谈论这一现象的人并没有了解生活,只有那些对社会的阴面了然于胸且能与其他人心照不宣地对此避而不谈佯装不知的人才能游刃有余。
三年过去了,我还在谈论虚伪和高洁,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有了成功和失败。 “虚伪而成功”或“高尚而卑贱”是他的两种选择,但是对另一些人来说只有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是像于连这样的说说而已。所以他们在生活中无需痛苦地与自己的天性作斗争,而是只需贯彻自己的本能。这与才智也没有关系,而只是取决于人的处世态度。
于连的心里充满感情,这些感情总是跟他的计划格格不入。是谁在瓦勒诺先生的宴会上为穷人流泪;是谁将自己的虚荣之爱变成了真正的激情之爱;是谁逐渐对自己宣称不屑的市长家的孩子们生出感情;是谁对失势的彼拉神甫不离不弃,……这些作法跟他必须建立在完全的冷酷无情基础上的成功大计南辕北辙,因此,我认为,促使于连死亡的恰恰不是他的功利心,而是他功利心不足。在他决定投身这场功利之战之后,他就不应当再想名誉、人性或者女人的真正垂青,而应当去想什么手段最能够帮助自己实现目标。这样的他跟瓦勒诺和福利莱等“社会成功人士”多么不同啊。
不是社会原因造成了于连的死亡,不是瓦勒诺等人因为嫉妒他而杀死了他,瓦勒诺的成功恰恰说明于连是有机会成功的。但是他做出了最坏的选择,于连从不会从利益出发考虑问题,他只知道真情、荣誉或者虚名。这样的人在任何社会都不能轻易发迹,因为就算在于连苦苦思念的拿破仑时代,善于克制的人也肯定比过于敏感、感情过剩的人更容易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将追求大众眼中的成功作为自己的目标是这个青年一生最大的悲剧。他既想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又想获得社会的广泛承认用司汤达本人在书中对于连的评价就是“他永远也成不了一个好教士,成不了一个干练的行政官员。像这样容易激动的心灵顶多适于产生艺术家。”所以,从于连的失败来看,他的性格也已经注定他在跟多数人相处时会有问题,甚至受到旁人的误解和排斥,正所谓“过洁世同嫌”。
一部小说是沿着大路来往的一面镜子。
我对德·莱纳尔夫人的看法也跟初读时截然相反。我甚至想到,也许过于年轻的人没有能力欣赏质朴,而只能崇拜夸张的激情。那时我无力区别平和和平庸,高傲和高贵。德·莱纳尔夫人那种柔和的、充满了自我牺牲的爱情曾被我忽视。现在,我才知道这种真诚自然是多么可贵,知道于连为什么会将他源自虚荣的感情变成对她的真正爱情,因为她爱得这样纯真,爱得这样没有矫饰,被她爱上是一种光荣。
死亡驱走了一切虚荣,演给别人看的戏应当落幕了,伟大也罢,卑微也罢,于连只能在市长夫人那里获得完全属于他个人的关注和爱,因此也就只能将爱情回报给这个女人。对于玛蒂尔德来说,于连的死是光荣的,她报之以她梦寐以求的英雄主义的落葬仪式;而对于德·莱纳尔夫人来说,他的死意味着她的生命不再有意义,她不再顾及上帝与名誉,报之以自己的殉情。
读书笔记作文 篇4
我是一个青年人,但是我酷爱中国古典文化。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一直强调自己的态度,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弘扬,这就是对中国古代文明最大的认可。
作为一个年青人,我觉得自己的生命里承载着更多的是关于民族、关于社会、关于人生、关于自我的思考,在思想的逐渐成熟中,我觉得热爱民族文化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当今社会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社会上部分人漠视自己的信仰,践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物欲横流,金钱第一,这是社会群体信仰的危机。我敢肯定这种危机既潜伏在意识形态,又反映在现实之中!总之,我能感觉到中国古典文化和传统文化,正在面临一场劫难,却又无可奈何,我不知道是历史的悲哀,还是我们现实的残酷?
回过头来看《陈情表》,这是一篇散发着传统美德的古代散文,现在能真正读懂的又有几人,在这个金钱世界,谁还在乎忠,义、廉、孝,它的观念,已经与我们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这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情!不可否认,当今社会不仅中国古文化离我们很远,似乎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汉字也离我们很远,说得严重一点,中华民族文化正在走向没落!
大学毕业已十年了,我觉得自己在毕业的时候曾高喊着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大学生,想起这些话,现在我都觉得脸红。我在经历了十年社会生活后,我明白自己已发生了蜕变,没有了纯洁,熄灭了热情,磨去了棱角,随波逐浪在这个金钱社会,已经变得庸俗不堪。我懊悔、我内疚,甚至痛骂自己。一个忽视继承的民族,发扬光大毕竟是一句口号,我个人的力量怎能与潮流抗争,我又能在这条路上走多远呢?
中国古代有无数个例子说到忠孝不能两全,而这些例子只是说明了这个历史命题的正确性,而没有突出它的矛盾性。忠孝不能两全,必然要有取舍。传统的封建礼教认为,不能两全时,必取其大者。以此作为前提,应该说凡是具有正常智商的人,都会选择忠,因为忠是忠于国家,进而忠于黎民,忠于天下,此为顺应天意,弗敢违矣!
而《陈情表》似乎是个例外。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李密《陈情表》核心价值理念就在这一句话中,我特别欣赏这句话,因为它不仅是文章的文眼,更重要的是它映射出中国古代治国理念。以孝治天下,古代似乎做到了,真正的能够为国尽忠的贤才,皆是大孝之人。因此,中国古代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甚至以孝顺廉洁来举荐官员,这也成为了入仕的主要渠道。
孝是立身之本,忠却是立国之本。
李密以“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设定自己的推辞逻辑,以孝为忠、为大义,更以孝作为仁君之仁,达到了自己巧辞而又不迁怒于君主的两全目标。是孝在前而忠在后,一前一后成就了李密的忠名。
那么“忠孝不能两全”应该指的是不能同时两全,如果处理得当,先后有致,那似乎也是可以两全的.!李密的忠孝之名既归结于处理二者关系的得当,更在于李密内在的孝廉之心。
孝顺自己的祖母,不,别说是祖母了,就说是孝顺母亲,能在挺进仕途,成就大忠之间作出选择的,又能有几人?我不想以此来评论道德沦落或者是退化,但是这个深刻的命题在现实社会中,其二难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不能两全的范畴。
在现实社会,我们遗憾地只能看到,标榜自己忠于党者、忠于国者、忠于人民者,多乃营营苟苟之辈,他们鱼肉百性,伤天害理,岂敢指望他们大忠乎?这些道貌岸然的所谓正人君子,枉负大孝之名!
试问,一个不能行孝之人,到底有几人可以行忠心之事?又哪来那么大的德行去施恩天下黎民,更莫奢谈忠党、忠国、忠于人民之大事业了!
读书笔记作文 篇5
在书群当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柳林风声》,因为这本书中有令人羡慕的田园风光,还有令人感动的友情故事。
在美丽的大森林中,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他们在出去春游的时候,蛤蟆喜欢上了一辆十分漂亮的小汽车,就动了邪念,把车给偷走了。他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抓进了地牢。在一位姑娘的帮忙下,结果一连串的惊险的追捕,他最终回到了家乡,但家园却被一群可恶的黄鼠狼占领了。小动物们经过密道进入了房子,打败了坏蛋,夺回了家园。经过了一连串的故事,使小伙伴的友谊更加深厚了。
书把我们带进了无边无尽的柳树林中,而我好像也变成了那里的居民。我能够感受到柳树林间动物间那种丝丝的温暖而又悄然无声的东西,那就是友情。
也许有人觉得《柳林风声》是一个平凡而乏味的故事,但我觉得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他生机勃勃,写出了动物之间震撼的友情。他们互相帮忙,互相帮忙,从不有人觉得这是一种负担,反而觉得这是应当做的。再让我联系生活,想一想我们能像他们一样吗我们就连掉在地上的纸都懒的去捡,还分你的他的。
这些动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令人向往,然而,蛤蟆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就如《梅花魂》这篇文章所说:“一个中国人,不论在怎样的遭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我们就要像梅花那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就要开的愈精神愈秀气。我们要跟他一样当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人!
如此趣味的故事,让我们像是回到了天真无暇的童年,也许我们就是柳树林间的一缕“风声”吧!
读书笔记作文 篇6
我今天读完了心里由衷的敬佩简爱。她是我的榜样。简爱虽然不够漂亮,但人不是因为漂亮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漂亮。高雅的气质,温柔活波的个性,有自己的见解。这些都是女人最可贵的东西。
我喜欢看简爱在罗奥德学习的那段。她努力向上的精神鼓舞着我。
还有同罗切斯特先生的'爱情故事,这是真爱的过程。人一生有一次这样大的爱就足矣。
让人感觉了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人为什么活着与人怎样活着。
我非常喜爱这句震耳发聩的话:“假如上帝赐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一定会使你难于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于离开你。上帝没有这样,但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我的灵魂和你一样,我的心和你完全一样,我现在和你说话,并不通过习俗,惯例,我是用我的精神和你说话,就像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我最大的感受是:命运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平等需要自己去争取,平等不会白白让你取得。想要平等,必须有劳动,有付出,有汗水,有坚定的信念。
读书笔记作文 篇7
今天是5月17日。我像往常一样在家。因为在家写完作业之后,就没有事干了。所以呢就随手从书架上拿了一本书。 这本书的名字叫《三国演义》. 主要写了:刘备,孙权,曹操。三人想统一中国的大事。为此,他们互相攻打,使用计谋让对方吃亏,损失兵力。想占有对方的领地为己有。曹操是兵力最强,粮草最多的'一方。孙权这一方却是最想坐收渔翁之利的一方。可刘备这一方就不一样了。
自从有了被世人称为伏龙的诸葛亮之后,打胜仗的次数越来越多。曹操很是珍惜人才。就在《三国演义》的第二十一章,曹操擒住了关云长,看他是个人才,就想让他归顺于己。可谁知关于怎么也不肯归顺与他。光从这一点来看,就可以看出关于对刘备的忠心。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章就是第六十一章《木牛流马运军粮》。这一张中主要写了:关兴得病去世后,诸葛亮派人袭击粮草。后来用木牛流马来运粮草,设计谋伏击司马懿粮草的事 看着看着,忽然,奶奶把我从幻想中“拉”了出来。从此以后,我每天在家没事干的时候都会把《三国演义》拿出来看。
读书笔记作文 篇8
——我的衣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
读了《城南旧事》,让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秀贞,不是妞儿,不是兰姨娘,不是宋妈,而是英子少言寡语的父亲。在全书中,他也许并没有太引人注意,对父亲刻画的最多的就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这一章,这一章是一章小短篇,可对于英子,却是一件令她难忘的事吧。
毫无疑问,他爱英子。
他的爱是严厉的。为着英子因怕迟到而不肯起床上学,竟拿起鞭子就打。无论英子躲到哪儿,他从床上打到床下,从床头打到床尾。不管英子如何哭号躲避,他都不肯放过英子。最后,从不允许儿女坐车上学的他花了五大枚钱币,找了辆洋车,让宋妈送英子去了学校。
他的爱却又是细心的`。英子到了学校,他又追到学校,给了英子一件御寒的花夹袄,眼看着英子穿上,又递给她两个铜板。
他的爱亦是让人感动的。他一直在培养英子做到独立,用实际行动告诉她,以后一些路,只能英子一个人走。他临去世之前,将英子叫到病床前,鼓励她,告诉她在以后的日子中要照顾好弟弟妹妹,并且学会独立,不轻言放弃。
你看,跳出林焕文这重身份,他也是个普通男人,普通丈夫,普通父亲。他给予英子的亦是一份普普通通的爱,那份父爱严厉,细心,令人感动,与平常父亲有何不同?常说父爱深沉,不易懂。那时的英子在父亲打她时是否也曾有一丝的厌烦父亲?
英子的父亲爱花,而人和花却也相似,花期时花姿潇洒,花开似锦。却总有凋零的一天。门口的夹竹桃凋落,而林焕文这朵曾经盛极一时的花儿也凋谢了…来年,夹竹桃的花不会再开,而那夹竹桃的人也已逝去…
——世上没有永不凋零的花,即使是木棉花,亦不会永世盛开。而唯一会永远存在的,只有那花中的爱。那爱,永存。
【读书笔记作文】相关文章:
读书笔记07-22
读书笔记范文10-04
简爱读书笔记10-31
《呐喊》读书笔记09-12
论语读书笔记10-09
目送读书笔记12-13
边城读书笔记12-09
学生读书笔记12-14
《边城》读书笔记11-21
《目送》读书笔记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