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时间:2022-02-24 10:03:33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篇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

  1.整体感受

  这是一本讲沟通的书。

  原来,我觉得自己沟通能力挺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不差。然而,读过这本书以后,刷新了我对沟通的认识,也发现了以前许许多多错误的根源。

  一般来讲,广义沟通(communication)是人们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任何过程。这种过程不仅包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包含形体语言、个人的习气和方式、物质环境——赋予信息含义的任何东西。

  而本书中提到的沟通是偏狭义的,即人与人的当面交流沟通。虽然覆盖面狭窄了,但却是我们最常用的,对于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具有极大意义。

  读完本书后,我对沟通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三句话:通过传递信息,增进互相了解,努力达成共识。

  其中最关键的,是传递信息,这是互相了解和达成共识的基础。而恰恰是在这一步上,大多数人栽了跟头。不能很好地理解对方,更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是造成沟通充满「暴力」的源头。

  针对这一环节,非暴力沟通提出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是也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具体操作方法。

  实际上,当信息很好地传递,也就意味着彼此真正的了解,至于是否能达成共识,就要看需求是否一致了,最起码,明确了不能达成共识,也是一种共识。

  2.知识点

  2.1暴力与非暴力

  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许不同,但作为人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非暴力沟通的基础是共同的感受和需要,核心是尊重与爱,既包括对对方的尊重与爱,也包括对自己的尊重与爱。沟通,不仅仅是和别人,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和自己沟通。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很多时候,这来源于内心的恐惧。

  异化的沟通方式,包括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

  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鲁米

  2.2区分观察和评论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克里斯那穆提

  “你太大方了。”这是一个明显的评论。我们说话时常常只有评论,而忽略了引出评论的事实。

  “当我看到你把吃午饭的钱都给了别人,我认为你太大方了。”前半句是观察到的事实,后半句是评论。

  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

  区分观察与评论并不容易,我发现,凡是带有形容词或副词的句子,很可能都是评论。观察的.句子,则是最简单的主谓宾结构。

  比如“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和“欧文在过去五场比赛中一球未进。”

  2.3区分感受和想法

  “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这是一个想法。

  “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这是感受。

  表达感受的词,实际上很有限,作者建议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

  比如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兴奋、喜悦、感动、满足、放松、温暖等。

  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害怕、焦虑、沮丧、悲伤、厌烦、不满、孤独、惭愧、遗憾等。

  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表达感受,让对方感到真诚,降低敌对的心态,让沟通更容易、更顺畅。

  2.4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

  一是责备自己,二是指责他人,三是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四是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

  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

  2.5请求越具体越好

  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当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愿反馈,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

  区分请求与命令

  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

  在人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我们是否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最能体现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不要试图通过非暴力沟通改变别人,也许,能改变他人对我们的态度,但是改变不了他们心底的感受和需求。

  2.6用全身心倾听

  倾听别人并不容易,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带有明显的情绪,他一般会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馈。

  2.7用非暴力沟通与自己对话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可以释放压力。

  把“不得不”,替换成“我选择……是因为……”,这样我们会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

  2.8如何表达感激

  说出对我们有益的行为、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为什么沟通中总出现问题呢?

  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传递的信息太模糊,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传达的很准确,实际上对方一头雾水。

  所以,非暴力沟通的底层逻辑是引导对方传递准确的信息,自我表达准确的信息(包括交流、表达愤怒、表达感激等)。

  3.对写作的启发

  周日花了3个小时,一口气读完本书,十分顺畅,收获满满。这要感谢作者写得好,我有什么可以学习借鉴的呢?

  3.1干货多。作者把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研究透彻,总结出规律和方法,可以帮我们提升认识,改变错误的沟通习惯,进而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3.2例子多。作者作为心理学家和多年心理咨询师,拥有大量的亲身经历。干货配上汤,口感才更佳。还发现一点,几乎所有例子,都是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事情从坏变好,满足人心中的善的愿望,读起来特别痛快。

  3.3练习题。每一章节的最后,都有10道左右练习题,并予以解答。充分与读者产生互动,让读者有了参与感,也对知识概念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3.4每章总结。每章内容结束后,都会有本章知识点的总结,方便读者回忆知识点,也为速读的人提供方便。

  总之,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真遗憾没有早点读到。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2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让我们既表达自己,又关心别人。不妄图改变他人,而是重视每个人的需求,帮助我们在诚实与倾听的基础之上与另一个生命建立联系。”——《非暴力沟通》

  最近实习事情多,阅读的进度有点缓慢呀。舔着老脸又来更新了,哈哈哈哈。不过我还是要试图辩驳一下的,主要这书讲在了我的心坎上,让想起了很多以前或成功或失败的沟通,引起了很多共鸣,花好几个小时可能才看了一两章。

  感觉透过本书,让我试图想通了一些以前没有想明白的事情,比如为什么突然聊着聊着对方就生气了;为什么你明明说了很多次,对方却仍然无动于衷;你竭尽全力去做了,对方却没有任何回应……接下来,我向大家分享我思考到的几个点。

  首先,透过这边书让我想到的是:原来我以为的,和你以为的差距是如此之大。很多时候,与人发生矛盾的根源在于:每个人的主观评价准则、观念、期待以及想法,甚至由此经过大脑主观加工后看到的客观事实都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矛盾的发生以及发生的程度取决于产生的差异的大小。

  明白了这一分析路径就可以知道:同一事物,不同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看到一样,但是主观的观念不一致之后导致产生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我们都处于纷繁复杂的世界的漩涡之中,都如盲人摸象、秉烛夜行,上下求索而不得其全貌。明白这个,更让我觉得对人更不能乱下定论,尽可能全面客观,长期的进行观察,得到较为可靠的结论。

  观察

  这便引出了书中讲的第一个要点“观察”。观察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观”,观察体会自身的看到的,感觉到的,产生这种感觉的思想、心理过程,通过了解自身让自己变得“通透”,以挖掘自己更深层次的需要和期待,为沟通做好准备,感觉这和王阳明的心学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另一方面是“观他”,虽然我们不是他人,更没有读心术,但是我们可以往常的沟通经验和对对方大致的了解作出推论和猜测,去猜测对方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有了充分的观察,使得沟通变得有目的、更高效、平和。通过不断的提问,友好、友善的猜想,渐渐磨平两方存在的'理解鸿沟,达到非暴力沟通上的第一步即双方对于沟通的对象没有太大的理解差异,或者说,我看到的、理解的客观实在和你看到的、理解的客观实在是一样的。

  感受

  其次,透过作者讲述的第二个要点“感受”,点明了我一直以来感到困惑的事情。很多时候能用直接说明真实想法来解决问题与误解,我们却为什么不愿意将自己的感受,向对方和盘托出来表达自己的当时的感受与体会,反而是选择隐忍,继而考验自己的耐心,最终可能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突然爆发导致不可逆的暴力冲突?

  通过读书产生的疑问,我不经意在一次篮球场上体会到了这样的心理活动。午后时分,我一人独自在篮球场上进行投篮练习,周围的人渐渐多的可以进行一场篮球赛。我对他们是完全陌生的,只能从他们的嬉笑声中明白,知道他们是一伙的,互相都是熟悉了解的。比赛开打,我明显感觉我被孤立了(注意这是我的感觉,并不能就说他们故意针对我,仅仅是从他们的观念来看要提高得分率,那肯定是把球传给熟悉的人会更好些),但人就是这样,知道很多道理,可感性是不讲道理的,一种孤立,落寞,不开心的感觉就涌上心头。我该怎么做呢?是开口向他们说,“我感觉不太开心,因为你们上场比赛中没有传一个球给我,我感觉到你们并不是很信赖我,我也很强,希望请你们相信我,我们一起打配合,如果你们有好的传球机会时也能把球传给我,我们一起加油。”可现实呢,我并没有这样说,反倒是更加郁郁寡欢,除了被动的防守,我毫无进攻欲望,使得他们加深了更不能把球传给我的观念,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第二场打完之后,我就气呼呼的,提出说我不打了。内心更是在暗暗揣测,如果没了我看你们怎么打的报复心理(现在的我,觉得当时还是很幼稚的嘛)。其实,从他们的角度,来看我,可能仅仅是以为我有急事要离开罢了,我所谓的“报复”仅仅是我自己给我自己加戏,伤害的仅仅是我自己一人。可我当时,为什么就没有说出口?为什么就这么懦弱?对方仅仅是一个我毫无利益冲突并不认识的陌生人罢了,如果面对熟人、朋友那我可能就更不会说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难开“尊口”,陷入自我情绪的内耗?

  我想这个可能一方面和父母一直以来的教育有关。我所了解到的传统中国家庭式教育是带有封建色彩有着一定的等级压迫的(防杠啊,笑哭)。父母对于孩子的说教是带着命令色彩的,刻板地按照父母自己的想法对于孩子进行“改造”,并不会很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似乎孩子只是他们的附庸。当然我并没有说我的父母不好,只不过我感觉有些时候,比如回想起他们曾经处理我青春叛逆期的做法并不是很好,当然,他们也很民主,也很支持我,不过不经意间还是能看到这样的影子。这让我想到古代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伦理纲常,要知道在封建社会中,双方的沟通地位并不是平等的。自然,命令式的沟通话语,会压迫人不敢轻易吐露自己的感受想法,如此内敛。传统中国讲究要“忍”、“内隐”、要“以退为进”、要“和气生财”、要“宽以待人”。如果贸然吐露自己的感觉、感受似乎,这样就显得自己在“挑事”、太“矫情”、过于“冒犯”别人,只要没有侵犯自己的核心利益,“唉算了算了”,怕是总会有这样的想法。

  另一方面,我觉得可能是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我可能是倾向于“内化”的人,好多想法,或好或坏的想法都会被自己仔细揣摩,理清自己情绪的由来,理顺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最后自己将负面情绪消磨殆尽,不过这可能也需要一段时间。每当我感觉自己心情不舒服,忍不住要说的时候,总会有一只手掐住我的喉咙,仿佛在说也没什么大不了,自己想想就好了。或者,也担心怕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后,遭到别人异样的目光。

  最后还有一方面,可能就是客观条件上了,很多时候,我们沟通的对象可能是与自己地位不平等的人,公司上级、老师、你有所求的人,会担心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吐露之后,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有很多顾虑,那就更不会说出口了。可能,我的想法还是有些粗糙,还需要慢慢体悟。

  需求

  然后,第三个要点是发现自己的“需求”。我想只有懂得自己内心活动的人,才会明白自己情绪波动之后的内心需求。无缘无故的生气、失落,自己却道不明说不透,没有诉求那就自然无法从根源上解决产生的矛盾问题。需要别人不断的猜测你的需求,那会增加沟通的难度,那样反过来,你面对一个并不明白他自己需求的人,那就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沟通的技巧,引导他们。但是我感觉其实大多数人可能也并不是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往往发泄一会,产生争执最后表面平息,循环往复。我想如果再当一段亲密的关系中,某方生气却从不告知原因,仅仅表达感受却不知道自己的需要和诉求,一个劲的让另一方去猜测,去哄;我想是难以长久的。有个异性朋友曾告诉我女生是用来哄的,我当时懵懵懂懂,差不多信了,现在回头来看,怕是只能解决一时的情绪问题,更深层次的发掘出对方的需求和对另一方的期待和诉求怕是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感情难得也珍贵,却空耗在从长远看,没有太多必要的猜字谜中,不禁还是感到可惜。

  请求

  最后,第四个要点是采取平和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请求”、“期待”。这是我觉得很考验沟通技巧的一部分。请求和类似命令的口吻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使人有选择,后者使人感到强制,不舒服。这是形成双方沟通闭环的重要一步,只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的要求,才能解决争端与问题。我想人应该活在以理性为主导的感性里。理性对应着生存,感性对应着生活(生命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沟通是什么?

  当看完全书之后,我试图给沟通按照我的理解下一个定义:在双方共同确立的客观实在的框架下,探求双方由观念的差异所引起感受与需求的不同,采取一系列沟通技巧以达成最大可能的共识,取得双赢的局面。冥冥之中,我似乎明白了到作者所讲的“对生命的爱”。

  那是种怎样的爱?我想这是一种非暴力沟通的态度,是一种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核心。这也呼应着我国古代哲人的为人处世的思想:“以己度人”、“仁”、“道”、“非攻”等等。当你意识到对方和你一样是一个完完全全有着自己独特想法的生命个体,你们一样会呼吸,会思考,会哭、会笑,有梦想、有价值、有自己的需求……你们其实没什么不同。我现在深刻的感觉到,当你深深地理解了自己的感受、想法、需求之后,其实在你的眼里他人或许就是另外一个自己——在生命的光谱下,你的投影。

  合上书,仿佛多了层理解,窗外阳光妩媚,如此,甚好。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3

  本书的第4、5章都是和感受有关,第4章主要分享的是如何体会和表达感受,第5章分享的是感受的根源,本书举了很多具体的例子和词汇帮助我们去理解【感受】,这点对于读者很友好。

  关于“感受”,在大二的个案工作课上,老师的讲解和分析,让我开始对“感受”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在我目前看来,学会觉察感受,并表达出来,是内在成长的第一步。

  第4章一开始,作者讲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从来没有人问过他的感受,人们认为感受是无关紧要的,大家是被鼓励着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

  作者接着分享了几个小故事,有作者小时候因为老师提出的“男孩子不要胆小怕事”的观念,不得不隐藏起自己的害怕,哪怕手受伤也忍痛打了一个月的棒球。也有在非暴力研讨班上,一个太太表示自己的丈夫仿佛是一堵墙,太太希望丈夫能多体贴她,但是她运用的`是指责的说法。

  通过几个小故事,作者引入观点:非暴力沟通鼓励表达内心的感受,因为这不仅可以促进亲情,还可以改善工作,随后作者提出我们需要区分“感受和想法”。以下是想法和感受区分的例句。

  1、想法:我觉得我吉他弹的不好。

  2、感受: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很郁闷/烦透了。

  作者还提出,当我们说:“我觉得”,常不是表达感受,而是表达想法。也有很多词语是表达想法,例如:被抛弃、被羞辱、被虐待、被打扰、被拒绝、不受重视、被束缚、被欺负、无人理睬、得不到支持、无人赏识、被利用、被贬低、被忽略。

  我觉得十分有趣的是,作者还分享了表达感受的词汇表,十分有用,表达感受需要有丰富的词汇,这样更好的觉察自己细微的情绪和感受,作者把需要得到满足和没有得到满足的感受分了两组。

  作者认为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读到这里,我霎时间想起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和应对方式,翻开图表,我发现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

  萨提亚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如同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我们往往看到只是冰山表面的行为和应对方式,其中萨提亚的应对方式有4种,讨好、指责、打岔、超理智,4种应对方式是有4种表现姿态的,如图所示,我自己有觉察过,我常用的应对姿态是指责。

  在相关的培训中,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深刻,“没有所谓的XX型人格,有的是应对姿态,不要用理论把人定义了”。而且我们每个人在不同场景下的应对姿态可能互换,比如像我常用的应对姿态是指责,但面对更高压的一些环境,我对应对姿态就有可能变成讨好。

  回归本书,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和非暴力沟通都共同提到了,行为、事件带来感受,但导致了感受的是,我们内在的观点、期待还有需要(渴望)。

  前不久发生了一件让我情绪崩溃的事情,过后我用冰山理论来回顾自己的心理过程,的确有帮助我觉察到自己的需要。

  事情的起因是我得知我申请的你我伙伴平台“性教育种子讲师”的电子证书没有通过。当时,我内心首先是不相信,然后我通过文字的方式和你我伙伴平台的工作人员不断地解释、说明自己的原因。(行为)

  对方的解答让我无法不能接受,我在文字中表示,因为准备性教育实践课程,我花费了多少时间、精力,没有通过审核这件事情,让我感觉十分受伤,难过,而且从对方的反馈来看,似乎是我在指责ta。(应对方式:指责)

  我首先是生气,接着开始难过,感觉十分的委屈。(感受)伴随着这样的感受,我哭了,而且是嚎啕大哭地给朋友打电话,说自己是多么的委屈和悲伤。(行为)

  一段时间过后,我冷静下来,我思考,我为什么崩溃得大哭呢?

  我认为我这么认真地学习完全课程,完成了将近20xx字的作业,还完成了一次我自己还算满意的性教育实践课,我应该被肯定,应该要通过审核,应该取得证书,这才是有价值的。(观点)

  对ta人,我期待对方对我的付出和努力学习的肯定,对自己,我期待拿到这个证书。(期待)我渴望自己被对方肯定,被对方认同。(渴望)

  那关于自我的部分,我还是不太能够理解,所以没有写到这个部分。当我一点点挖掘自己当下爆发的情绪背后的观点、期待、渴望,知道自己需要的是被认可,那我就可以自我给予,觉察感受后开始更好的自我关怀。作者:有时也是慢热的。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4

  非暴力沟通是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简写NVC)一词的中译,又称爱的语言、长颈鹿语言等

  作者通过该作品向我们阐述了语言的暴力,扩大了我们对语言暴力的认知范围,同时作者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

  第一章:让爱融入生活

  1.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2.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提醒我们借助已有的知识,让爱融入生活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

  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同时,它还促使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的请求

  非暴力沟通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使人乐于互助

  3.非暴力沟通模式的要素:

  ①观察,留意发生的事情

  ②感受,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表达感受

  ③需要,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④请求,明确告诉他人,我们期望他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

  举例:看到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重整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者放进洗衣机?

  4.非暴力沟通过程

  ①什么是我的观察

  ②我的感受如何

  ③哪些需要(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

  ④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5.非暴力沟通模式:

  ①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②关切地倾听别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第二章:是什么蒙蔽了爱

  1.有些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2.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3.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分类和评判提倡的是暴力

  比较也是一种评判

  4.我们可以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

  5.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

  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

  1.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

  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否则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2.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第四章:体会和表达感受

  1.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2.非暴力沟通对表达具体感受的词语与陈述、想法、评论及观点的词语做了区分要区分

  第五章:感受的根源

  1.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2.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

  ①责备自己

  ②指责他人

  ③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④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3.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及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他人可能积极回应

  4.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①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

  ②面目可憎: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③生活的主人: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完全责任

  第六章:请求帮助

  1.在发言时我们将自己想要的回应讲得越清楚,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

  2.了解他人的反应:对方此时的感受,对方的想法,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3.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而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第七章:用全身心倾听

  1.分析妨碍了我们倾听

  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

  2.有时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来帮助对方了解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交流过程中保持持续关注,为对方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

  3.当我们痛苦地无法倾听他人时,需要:

  ①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②大声地提出请求

  ③换一个环境

  第九章:爱自己

  1.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

  2.主动根据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生活,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并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第十章:充分表达愤怒

  1.如果想充分表达愤怒,就不能归咎于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们的愿望得到满足

  2.表达愤怒的步骤:

  ①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

  ②想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

  ③体会自己的需要

  ④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有时在第③和④之间,我们需要先倾听别人

  第十三章:表达感激

  1.在赞扬他人时,我们很少揭示内心活动,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赞扬也常常被人用来实现个人目的

  2.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充分表达感激:

  ①对我们有益的行为

  ②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③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5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希望我们达成的是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我觉得导致沟通失败的原因是不懂得换位思考,也有可能是自己的沟通方式,语言的表达没有以尊重对方为前提。‘非暴力沟通’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进行对话。接纳并理解别人的质疑,理解他人,但这绝不是软弱的代名词”

  《非暴力沟通》向读者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非暴力沟通》强调,首先必须专注于自己的需要。我们有时会责备他人,这其实反映了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如果被责备的那个人恰恰是我们自己,那么言下之意便是“我们已经做出的事情不符合我们的`需要“。

  很多时候我们在沟通的时候总会比较激进。至少我之前是这样的。但是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会先问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再去沟通。尤其是有人说我不好的时候。后来发现当你真的听进去思考了你会发现很多人家给你的批评其实是你内心想要提升的道路。当你了解了自己的需要然后去聆听(不管好坏)这样你们才能真正的做到意义上的“沟通”而不是自说自话。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6

  教育家感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今天让更多一线教师感慨的是“有爱也不见得有教育”。君不见,一些老师对学生满腔热情,而有的学生却敬而远之;君不见,有的老师很负责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却遭到“敌视”,甚至于恶语相向、爆发激烈冲突……何以至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增强了而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沟通能力却相对滞后了。

  在教育部颁布试行的中学、小学和幼儿园三个“教师专业标准”中,“沟通与合作”被同时列为教师的一项基本专业能力。提升沟通品质,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一项必要的修炼。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一书虽然不是专为教师而写,但在提升教师的沟通品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方面却是一本经典之作。

  你是否以为拳脚相加才是“暴力”?或许你知道“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但是否意识到自己对当事者陈述不当行为时却把“观察”与“评价”混为一谈了?你是否经常会给孩子以“道德评判”、说张三却拿李四来比较以及惯于使用“我不得不”“你让我”这类口头禅?你与学生或家长交流时,是否只顾自己说话而忽视了“倾听”对方?你是否喜欢用“安慰式”“同情式”“反驳式”“辩解式”“建议式”等等方式向倾诉者作出反馈?

  当我看到《非暴力沟通》对种种“异化的沟通方式”的剖析以及由此造成的危害就足以让我震惊了。原来,一直为伶牙俐齿而自得的我其实常常像在公园里丢了钥匙、却因为光线比公园里好而趴在街灯下寻找的醉汉,由于表达方式不当而偏离了沟通的初衷和方向。

  许多老师认为自己依法执教,不体罚学生,根本与暴力扯不上关系。但实际并非如此。本书把“暴力”分为“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两类。教师涉及使用武力的“身体的暴力”比较容易辨别、发生的概率也比较低。但是,通过语言和行为让对方产生精神恐惧、紧张和痛苦的“隐蔽的暴力”,往往连自己都很难察觉,政策法律更管不到,发生的频率也就更高。如果我们用心体会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优秀教师的日常谈话方式就会发现,我们的语言的确经常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隐蔽的暴力”虽然没有肢体上的冲突,但它同样会激怒受害者、迫使对方作出暴力反抗,它的实际危害性被大大低估了。

  当我读到本书的相关章节时,不由自主地想起20xx年10月,一名女教师在家访途中被陪同男生掐死的惨痛事件。在对学生丁某逃课去网吧的违纪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后,这位敬业负责、新学期刚调来的优秀班主任还努力争取家庭的配合。因电话联系家长未果,她便骑自行车载着丁某一同家访。途中,17岁的丁某谎称父母不在家、只有爷爷在果园干活将毫无防备的老师骗至山上……(详见浙江频道10月28日《丽水缙云县一名中学班主任家访竟被学生杀害》等报道)用“隐蔽的暴力”分析不难看出,被充当“向导”的丁某对班主任会怎样向家人“告状”、自己将会面临怎样的“家法”有着难以预料的恐惧。同行中,源自身边这名女教师的恐惧和焦虑不断在发酵、不断折磨着丁某的神经。终于,在即将到家、让自己颜面扫地的一幕出现之前,心理崩溃的丁某转而对“恐惧源”实施了暴力反抗。假如这位女教师懂得“隐蔽的暴力”的危害,惨剧也许就可以避免。

  所谓大道至简。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模式并不复杂深奥,关键在于有意识地在实践中依次运用好以下四个步骤:

  观察——明了正在发生的事情、对方在干什么并客观加以陈述(比如,本周三次数学作业你两次没交也没有说明理由);

  感受——表达“难过”“开心”“气愤”“害怕”等基于观察的感受( 比如,我不满意);

  需要——告知那样的感受是出于内心何种需要( 比如,因为我需要每个学生都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请求——明确告知希望对方怎么做(比如,请补交前两次的作业以后要按时完成)。

  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这“四要素”的察觉,运用时则可以根据需要作出调整而不是固定不变。借助这“四要素”诚恳、清晰地表达自己,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要借助这一沟通模式学会倾听,用心体会对方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并予以帮助。

  “观察”是非暴力沟通模式的第一个要素,但不幸的是我们平常在沟通中往往将观察和评价(包括批评、归类、比较等)混为一谈。我们自以为在表达观察的结果,实际上却是主观评价、甚至武断地给对方贴“懒惰”“不负责任”“自私”等种种负面的标签。

  比如:学生做错了2道题目。有的老师会说“这种题目还做错,真笨”。这样的表述并非是在指出学生的错误(观察),实际表达的是老师主观的感受(连不该错的都做错了,我很不满意)和评价(你是个笨家伙)。对观察结果的.正确陈述是“这次布置的N道题,你做对了N-2道,做错了2道”。非暴力沟通模式并非要求我们不作任何评论,而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即使要评价也要基于特定的事件和环境而不要绝对化甚至拔高到人品、道德的层面上去。如果不能将评价从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察”中剥离出来、哪怕评价中包含着我们的需要和请求,那么对方将倾向于关注批评等评价性信息而可能对我们的需要和请求弃之不顾,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摩提说得好:“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大多数人在不顺心时习惯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听到批评时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抗;在沟通中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考虑问题。非暴力沟通则非常强调通过观察和倾听体会双方的感受和需要。当别人批评、指责自己时,不是条件反射式地反驳对方,而是通过倾听,帮助对方从杂乱无章的表述中找到其真实的感受和需要;同时也能诚恳、清晰地表达自己。这样,双方的真诚和爱就会自然流露,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冲突和暴力。

  《非暴力沟通》还涉及到如何避免过分自责、合理地表达愤怒、运用强制力避免自己遭受伤害、解决内心冲突以及正确表达感激等内容,视野广阔、论述独到。在作者看来,非暴力沟通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表达的方法,也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让爱融入生活”,让每个人实现既丰富他人生命、也更加欣赏自己的人生追求目标。这也是本书的宗旨所在。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7

  说到暴力这个词,相信每个人都能理解,也同样觉得这个词和自己无关,由于缺乏认知,我们通常认识不到自身的暴力。在我们眼中打人、杀人、武力才算是暴力行为,但如果我说“冷暴力”这个词,你还觉得陌生么,你有没有跟身边的任何一个人冷战过?有没有在生气时口不择言?如果有,我相信你能理解这句话:情绪和语言也可以很暴力,并且伤人于无形。

  这就是本书的主题:非暴力沟通。

  我们通过话语表达情绪,大多时候说话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而非暴力沟通主张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的使用语言,以达到沟通的最佳结果。

  它是有迹可循的,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分别是:

  ①留意发生的事情。

  ②表达感受。

  ③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④提出具体的请求。

  假如我有个作息不规律的室友,我睡觉了她还在玩游戏,她打扰了我休息,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说就是:你玩游戏的声音很大声,我有些烦躁,因为现在已经×点了,我明天还要早起上班,你能不能明天再继续?

  这种方法更注重人的感受和需要,它的沟通过程是:

  ①我对正在发生的事情的观察是什么。

  ②我的感受如何。

  ③哪些需要导致了那样的感受。

  ④为了改善现状,我的请求是什么。

  我相信比不经大脑的说“你还让不让人睡觉了”,结果一定更令人满意

  但很多人甚至都没有意识到“非暴力沟通”的存在,而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疏远和伤害。作者将这种沟通方式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我们常做的行为有:

  道德评判。

  简而言之,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就是不道德或是邪恶的。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都是在评判人。

  “你太懒了!你太自私了!你太笨了!”这些都属于道德评判,它擅长将人分类,好人或坏人、正常人或不正常的人、聪明或愚蠢等。

  这样很难让沟通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甚至还会召来仇恨。就算被批评的人做出让步,接受批评,也不会是心甘情愿的,而且长久来看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进行比较。

  丹·格林伯格在《让自己过上悲惨的生活》中建议读者: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

  都说人比人气死人,人无完人,身处比较之中,总有被比下去的时候。而一旦陷入比较的坑里,我们的关注点就变成了“我没有什么”,而不是“我已经拥有了什么”。其实已经拥有的东西,反而最珍贵。

  回避责任。

  为什么我们要每天准时上班?为什么要按老板要求完成工作?相信大多数人会回答:有些事不得不做。但事实上,这绝对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行为。现在仔细想一想,我们准时上班、满足老板的要求是为了什么?

  难道不是为了保住工作?为了升职加薪?所以归根结底,这是我们为了达到目的而履行的责任。

  我们要意识到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因为自己想要,从自身出发,能避免很大程度上的庸人自扰。

  强人所难。

  这是强者常使用的手段。比如父母、老师、老板,许多人认为这些人的职责就是改变他人,让他们循规蹈矩。他们的常用台词是:如果你不这样做,我就怎么样。

  但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变成了逃避惩罚,而不是追求美好生活,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选择敷衍了事。 回想一下小学做暑假作业时,是不是极尽敷衍之事?

  非暴力沟通归根结底是关注自身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再考虑为了达到这种需要,我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8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非暴力沟通》中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能够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马歇尔提出了NVC。他指出,“NVC的基础是一些沟通方式——即使在逆境中,它们也有助于人保持人性。NVC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它所吸纳的内容,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目的正是提醒我们已有的知识——关于什么是符合人性的交往方式,以及帮助我们活出这一点。”就像作者在书中写的:非暴力沟通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它所吸纳的内容,都有悠久的历史。书里面没有学究式的细说这历史是如何传承的,从作者书中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悟他的博大精深和厚积薄发。

  有些人对这种沟通方式有些人觉得不以为然,和那种强调推销,强调话术,强调控制的理念比起来软绵绵的。那我想说,你好好用用这种方式,再作比较。什么理论都要回归到实践的检验中。

  我觉得非暴力沟通很强大,这种沟通方式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四个要素,不管是用于倾听,还是用于表达。这四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两大步,也是催眠中的两个大原则:跟随和引导。观察和感受属于跟随,需要和请求属于引导。在这种方式下,我们的心就变得无比的平静和顺从。很多厉害的沟通高手,比如心理咨询师,谈判专家,催眠师日用而不知。书里讲到的这种沟通模式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有哗然大悟的一种感觉。对于咨询过程中的问答,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指导的书籍,看的有关书籍要不讲的事无巨细,显得杂乱无章,要不就笼统的让人不着边际。而这本书让我醍醐灌顶,对以前的有关知识上下贯通,把前两者系统起来了。

  这本书讲的那种沟通方式,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客观冷静,让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更近。会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对方的需要,感受到对方的爱。会让我们彼此消除误会,化解敌意,让我们相互包容和接纳,互助和友爱。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9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写。他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按照这种沟通方式来进行我们日常的谈话与聆听,能够使人们沟通变得顺畅,并且和谐相处。这就是被他称之为的“非暴力沟通”。

  这本书的前言是印度圣雄·甘地的孙子阿伦·甘地所写,他在文中有这样两句话。

  由于缺乏了解,我们常常认识不到自身的暴力。除非从我做起,我们的梦想就不可能实现。不幸的是,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先开始改变。

  说到暴力二字,我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刀枪剑戟,打架斗殴,甚至于战争。可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语言常常充满了暴力,但是我们却并不自知。然而,就是这样的语言对我们身边的人却造成了很多伤害。

  比如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话,甚至于我们自己也会说出这样的话。

  父母会对孩子说:你这次考试考得这么糟,太让我伤心了。

  恋人之间会说:你一点儿都不爱我,你从来都不关心我,你能不能对我好点儿。

  类似这样的话我们已经司空见惯,听上去也并不觉得奇怪,可实际上这些话语里充满了语言暴力。

  有句古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那么,怎么巧说呢?卢森堡博士总结出了非暴力沟通方式的四个要素。

  卢森堡博士首先深层次地剖析了暴力产生的来源,并针对根源发现了这种沟通方式。《非》这本书中把非暴力沟通总结了一套标准化的方式,它分为了四要素。

  那么,什么是暴力产生的来源呢?换言之,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是什么呢?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就是当一个人受伤的时候,都是因为内心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这个时候不是发泄情绪的时候,而是寻找需求的时候。

  那么,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过的话。比如,“你这次考试这么糟,太让我伤心了。”这就是一句典型的暴力语言。

  孩子没有考好,和你伤心是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但是在生活中,许多父母早已把“因为你没有考好,所以我伤心”看作是理所应当的逻辑关系,这是极其错误的`。

  实际上,你伤心的原因是你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你的需求是什么呢,是你希望孩子考试成绩好。当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你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时你就会发泄你的情绪。

  然而,情绪是个双刃剑,它既伤人又不解决问题。

  比如,我们在指责孩子没有考好,或训斥或生气时,孩子通常会有相反的两种反应。

  一种情况是,孩子也许会觉得很内疚,他为了不让你生气,他愿意去好好学,但是最终他都不是在为自己学,是为了取悦你而学。另一种情况是,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反正我怎么样你都不高兴,那就无所谓了,破罐子破摔,彻底不用心学习。

  所以说,发泄情绪是双刃剑,它伤的是双方,而且一点儿也不解决问题。那么,非暴力沟通应该怎么做呢?

  一、讲事实

  首先,我们要讲事实,而不是去评判。那么如何讲事实呢?比如,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夫妻之间因为丈夫晚归时妻子的牢骚。天天这么晚回来,你别回来算了,家就是你的旅馆,等等等等……然而这样的话貌似事实却不是事实,而是妻子的情绪和评判。

  那么正确的沟通方式应该是怎样的呢?是只讲事实。你可以罗列出最近一周丈夫晚归的次数和时间。比如,这一周丈夫已经三天都是晚上十点以后回家,有一天甚至12点才回家。这些是事实。

  我们常常用貌似客观的语言表达自己,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判断和评价。讲事实就是讲出发生的事情而已。

  二、讲感受

  第二步,讲感受。妻子总是只顾连珠炮似地发泄情绪,会越说越生气。常常会出现这样的话语“这样的日子有什么过的,我觉得真没意思。”这些话看似她的感受,其实依然是她的情绪。而感受指的是高兴、开心、幸福、生气、伤心、紧张、焦虑、失望、郁闷、孤独等等,这样的词汇表述的是感受。

  那么针对上面的例子,妻子正确表述感受的话应该是“老公,你一周已经三天都十点以后才回来,我很难过,一个人呆在家里也感到很孤独。”我们应该明确地告诉对方我们的真实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发泄情绪。

  三、讲原因

  第三步,讲你会有这种感受的原因。“我不希望咱们家像旅馆,我希望晚上能够和你一起吃晚饭,我也担心你总是这么晚归会影响你的身体健康。”

  这是你因为他晚归这个事实造成的你难过并孤独的这个感受的原因,要明确地告诉对方,不要让对方去猜你的心思。这是女性常常会犯的错误,总是希望自己不说,男人就能猜中自己的所思所想,其实这是令许多男人都很头疼的一道难题,也是造成恋人之间或夫妻之间种种误会的根源。

  我们应该真实地感受自己内心的需求,并客观地说出之所以有这种需求的原因,再开诚布公地告诉对方,这是满足内心需求最切实可行的办法。

  四、讲要求

  第四步,讲你的要求,而这个要求一定要清晰,明确,而不是抽象的。

  比如说“老公,我知道你很忙,但是你一周可不可以保证至少三天在家吃晚饭。”或者说“老公,你晚上不能按时回家时提前给我打个电话,给我说句好听的”。甚至你要求老公每次晚归时给你带件礼物,这都是可以明确提出的要求。切记不要说“你随便”,“你自己看着办”,这种既不明确又暗藏威胁的话。

  以上是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随时用这四点来提醒自己与对方沟通,我相信会让我们的沟通变得越来越顺畅。

  那么,我们以往的生活中,常常出现的暴力沟通又是怎样的一些表现呢?暴力沟通,通常也有四种表现。

  一、道德评判

  道德评判就是我们习惯性地下定义、贴标签,却不讲事实。

  正如上面丈夫晚归的例子,说丈夫不关心这个家,把家当旅馆等等这样的语言就是一种道德评判。

  又如生活中,我们常常把一些不文明现象上升到道德层面,对一个乱扔垃圾或闯红灯的人会很容易地说成没素质,这就是典型的道德评判。

  想象一下,你对一个随手扔垃圾的人说“你把垃圾扔在地上了,旁边就是垃圾桶,你方便扔到垃圾桶里吗?”“你这人怎么这么没素质,上学老师没教你吗?不能乱扔垃圾!”哪一种沟通会更有效呢?

  我们不要将价值判断与道德评判混为一谈。什么是可贵的品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二、进行比较

  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比较估计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别人的老公”,“别人的老婆”。

  作者丹·格林伯格在他的《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诙谐地揭示了比较对我们的影响。他说,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作比较。这句话发人深省。

  三、回避责任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说到“不得不”这个词,似乎许多事都不是出于我们本心,而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其实深层挖掘这个词的背后,是一种回避责任、推卸责任的行为。

  例如,许多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的父母,口口声声说“我不得不为他做饭,他什么都不会,我不给他做饭,他就得挨饿”。其实父母并不知道,孩子的理解和父母的理解往往天差地别。

  我们常常把自己扮演成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事实上并非如此。尤其是在父母子女之间,父母常常以为孩子离不开他们的照顾,其实孩子们往往认为父母的照顾是一种羁绊。

  因此,卢森堡博士建议将“我不得不…”改为“我选择…”变被动为主动,“我不得不给孩子做饭”变成“我选择为孩子做饭”,因为不得不做的事一定会让人不开心,而我主动选择做的事是我愿意承担责任的事。

  我们常常会看到一种场景,拉长着脸的母亲气呼呼地给全家人做好饭,然后把碗筷重重地放在桌上,再加上一句厉声的“吃吧”,这时你还能愉快地吃饭吗?

  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用“我选择”代替“我不得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四、强人所难

  例如,在上述丈夫晚归的例子中,当妻子提要求时,如果不能清晰明确地提出客观现实的要求,而是说“你随便”、“你看着办”或者“你应该怎么怎么样”,这些话都是一种变相的强人所难。它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对方就会付出代价或者受到某种惩罚。比如,妻子会给丈夫冷脸,会几天不理丈夫,甚至不许丈夫亲近等等,这些行为都是一种惩罚。

  我们许多人使用的语言都是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去耐心认真地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这正是导致暴力沟通的根源。

  在我们的日常沟通中,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出现这四种暴力沟通的表现。牢牢记住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我相信我们最终一定能达到书的封面上讲的那句话。

  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0

  第一次写心得思绪万千、真不知道该如何阐述我所想表达的内容,其实在教育女儿这方面我也是在不断的去查资料,去找书看,去倾听别人好的教育方法。女儿很小的时候体质不好,我总觉得我应该给她更多的爱,应该什么都惯着她,依着她,可是渐进的我发现她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越发强烈,我当即决定重新寻找新的教育方法,幼儿园三年我似乎又变成了文中所描述的(控制型育儿方式)的家长,我深感很累,女儿应该也是一样。读了本书几页下来,感觉轻松了,理解只有尊重才能赢的合作,当然首先必须自我尊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朋友交往之间的尊重,要让女儿看到妈妈是怎样去做的,就算偶尔的跌倒和不完美,但是妈妈也在努力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父母与子女虽然在年龄上有长幼之分,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父母要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去尊重和理解孩子。合作不是要求父母一味的迁就孩子,也不是要求孩子对父母言听计从,真正的合作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双方都乐意接受的一种态度和行为。所以对我而言,在以后和女儿相处的过程中必须处处讲究合作的技巧。

  文章中所提到的奖励和惩罚实则对我的触动比较大,自从女儿上了一年级以后,在我的思维里我认为她已经长大了,所以“奖惩”几乎占据了我教育方式的50%,不管是女儿的生活能力还是学习能力只要有明显的进步,我都会加以奖励;反之,也会加以惩戒,有时的惩罚会让女儿无比激动的骂我是个坏妈妈,那一刻我知道不合实际的惩罚会让女儿对我失去信任,会让她在妈妈这里找不到安全感。再者,我真的需要把长时间贴在女儿身上的标签彻底撕掉,在读本书之前,其实我会给女儿贴各种标签,类似于:你好懒,你真笨,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似乎根本没有考虑过她的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最基本的就是尊重,那么此时我把对女儿的尊重又放在了哪里呢?

  在本章节中出现最多的词“目标”首先育儿的目标,对我而言我对女儿的目标有两点:一是保障她的人生安全,帮助他规避风险,这是作为监护人最基本的责任。二是丰富她的人生,尽可能地给她创造各种机会让她能够去了解和感受生活的多种多样,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女儿在生活上的自理能力不强,很多事情都是奶奶在帮她整理,因为奶奶认为没关系,孩子小,家长可以代劳。其实不然,孩子从小就应该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看到行为背后的需要,第59页中的一段话“典型的围绕策略展开的争吵”仿佛是我经常跟女儿的对话,例如:你需要睡觉了,你需要写作业了,女儿的回复也总是:我想再玩会儿,等一会儿之类的话语。而我总是去批评她干什么事情喜欢磨蹭,浪费时间。这就是因为我没有很好的去了解我和女儿之间的需要和彼此尊重,我应该用尊重的态度去倾听女儿的需要,而不是评判和指责,让我们相互理解彼此的需要才能更好的去合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是在不停的需要,需要工作,需要学习,需要如何去更好的经营家庭。我们会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去使用各种方法和策略,也会因为你的需要被满足而感到快乐和愉悦。

  父母要想真正地了解孩子,就要听听她的心里话。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放弃大人的成见,客观地认识她的世界,并试着用她的视角来感受她的'生活。以前女儿经常会跟我分享一些学校发生的有趣的事情,一件事她需要阐述很久,放学的路上讲,回家继续讲,我总讲她你可以简短一点讲完结束,回家就写作业吧,别浪费时间了,絮絮叨叨讲个没完没了,她会很不高兴!嘴里还在说:“妈妈天天就只知道让我写作业,都不跟我玩。”我也会很生气,甚至很大声的说:“你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就知道玩,你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别跟我讲那么多没用的赶紧去写作业。”显然我和女儿的情绪都糟糕透了,这种情况下孩子在我这里学到了什么呢?我的行为影响了她的情感和安全感,我为什么不能给她时间让她有机会表达自己,倾诉自己想法呢?应该让她知道妈妈愿意倾听她的点点滴滴,参与她每一个阶段的成长,让我们之间相互尊重,相互联结。

  我们都希望孩子的童年无忧无虑,希望她们有足够的安全感去保障她们的快乐成长。

  家人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在我们共处的生活中和工作中无时无刻都在体验着相互间的给予,以及给予后的那份快乐。在第四把钥匙:激励给予。学习这一章节的内容后让我很惭愧,因为女儿幼儿园大班时开始在外面学画画,起初每次学完之后回来都会画一张送给我,那时的我总是很感动,去拥抱她夸奖她,女儿也很满足,久而久之我也不那么在乎了。当有一次()她问我:妈妈、我送给你那么多幅画中你最喜欢哪一副呢?我敷衍她说:你画的都一样,而且你没以前认真了,谈不上喜欢哪一副。从那以后我几乎很少会收到她送给我的画了。我把她给予我的礼物制定的标准过高,没有用心去分辨并接受她给予我的礼物,同时也失去了我和女儿之间的情感联结。其实小孩子的给予是奉献的天性,不求任何回报的、很纯粹的给予,应该值得我们现在很多的家长去学习。我经常会想把对女儿讲出去的话收回来,语言中也会充满批评和命令,缺少对她的尊重,也缺乏和她的沟通。前段时间听过师傅发的一段夜读“别让脾气阻挡了福气”,如果我能多一些长颈鹿式的表达、多一些长颈鹿式的倾听,少一些豺狗语言,应该也会少一些脾气多一些福气吧!

  有段时间我的情绪比较糟糕,遇事总容易急躁,压不住火气,总觉得这个事情没有办法解决,唯有用争吵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弄的家庭关系异常僵化。在成长中学习教会了我面对问题时我们总会有很多解决方法,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当然说起来很简单,这一切的方法还需要我们在遇到困难的同时保持一个清晰的思路,稳定的情绪,合作也会在这个时候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鼓励孩子跟你合作,当我们的策略得到孩子满足的时候,孩子的那份笑容也是建立自信的强有力的方式,即使失败了,总结经验,调整策略,继续学习继续前进。创建“无错区”首先让我想到的就是“尊重”这两个字,我做的很不够,缺少自我审视的习惯,缺少从孩子的视角去看问题,缺少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希望自己可以慢慢的在和女儿之间和家庭之间创建一个充满尊重与合作的“无错区”。为此我要不断的学习和改变。

  今天我大声读完这一篇的,感觉好像比默念更有效果。标题:“每日提醒”我觉得太棒了,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书中介绍的这些概念不断的在我的脑海里更新。今天女儿的一句话让我触动很大,她在写作业,我下班回家后做在她旁边正好用手机在上网查一些资料,她抬头看着我说:妈妈你不看书吗?我说:晚上再看。她又说:你不是说要和我一起学习一起看书一起进步吗?我随即脱口而出:用心写你的作业,少讲话。紧接着女儿的一句:就知道你做不到。我似乎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这本书已经快读完了,我试问我收获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为什么面对孩子却连最基本的承诺都无法兑现,我应该自我反省。我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女儿的感受和需要,回应的方式也是有问题的。我需要“每日提醒纸条”不断的去提醒自己重温:七把钥匙,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建立我和女儿之间的信任、尊重与合作。

  来自“无错区”的故事分享,似乎觉得每一故事都在我的生活里出现过,昨晚师傅跟我说:学多少不重要,关键是能够会用多少是最关键。我思考了许久,辗转难眠,刚开始读《非暴力沟通亲子篇》,让我觉得我自己是个非常差劲的妈妈,样样不合格,样样不达标,缺乏耐心倾听,缺乏对女儿的尊重、未知女儿的需求,各种标签往女儿身上贴,豺狗式的语言也是屡见不鲜。今天中午我尝试性的问女儿:妈妈以后不再对你乱发脾气,不再对你大喊大叫了,好不好?她用怀疑的眼神看着我说:妈妈你能做到吗?我说:你相信妈妈吗?女儿说:我相信你,如果连我都不相信妈妈,还有谁会去相信妈妈呢?那一瞬间,我流泪了,感觉被女儿的爱和信任包裹着,女儿带给了我生命的真相。或许你会认为孩子不断地向我们索取,而事实上,我们从孩子身上获取的反而更多,让我们的生命趋于“完整”。当我们凶了孩子,误解了孩子,但孩子还是会原谅你,不是吗?最后孩子还是会紧紧抱着你,不是吗?

  这是孩子对我们的爱。但这不能成为我们一次又一次发脾气的“勇气”来源。

  请千万别忘了,我们是孩子最爱的人。要留一份平和、尊重、温暖的爱给孩子。因为我们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童年的色彩!希望自己继续加油,期待自己和女儿的每一次改变,每一次进步。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1

  作者还列举了四种异化的沟通方式,来看看我们自己有没有踩过雷:

  a.道德评判: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的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观,警惕对他人进行分类和评判,比如“地域歧视”、“贴标签”。

  b.进行比较:比较也是一种评判,它会蒙蔽我们对人对己的爱意。

  “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作比较。”——Dan Greenberg《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

  c.回避责任:成长环境、他人行为、上级命令、同伴压力、规章制度、无法克制的冲动等等都是回避责任的借口。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同样我们也不用对别人唯命是从,要意识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

  d.强人所难:可以提出请求,但不要威胁或强迫他人。如果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的请求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所以要确保我们清楚地传递了并不想强人所难的信号。

  “如果一个人选择新的生活,是为了追求幸福,而非逃避惩罚,那他的行为就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2

  “叮咚”,拿起手机,我扫了眼微信,是好友丽丽发了张聊天截图给我,第一反应是她和男友又吵架了,打开图片仔细一看,果然猜中,火药味还挺重,来回好几个回合,但是谁都不示弱,说的话一句比一句狠,让人气的要爆炸。

  “什么情况?”

  “我要跟他分手!”

  “……大姐,又要分手?这次又为啥?”丽丽和男友已经相爱相杀三年了,每次吵架都要闹分手。

  “你看看我发你的聊天截图,他对我说话越来越不耐烦了,句句伤我的心,呜呜……”

  我再次打开截图,认真看了好几遍,那些话语让我想到两个字-“暴力”,这些话就像一颗颗子弹,直击对方的要害,让人伤心欲绝,爱意全无,比肉体暴力更让人难以忍受。

  当下好友情绪激动,不知如何安慰,只能静静听她倾诉,情绪稳定之后给了她一个建议,让她和男友和好之后能一起读读《非暴力沟通》,尝试用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和倾听对方。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著,它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让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的使用语言,让我们能诚实清晰的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实现更加有效的沟通。

  初心是为了和父母有更多的交流

  起初读这本书,是为了和父母有更好的沟通,因为长大之后,许多观点和父母有了分歧,但是又不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倾听他们,往往只能选择少做交流或者发脾气解决,闹得双方都扫兴收场。但是去年发生的一件事很触动我,让我决定好好读读这本书。

  有一次逛街,在一家服装店里,一对父子正在挑选衣服,父亲看上去有六十几岁,儿子有四十几岁,穿衣打扮都很朴素,儿子很孝顺,一直转来转去,帮父亲挑选衣服,还时不时拿着衣服在父亲身上比划比划,兴奋的像个小孩。可是父亲却一脸愁容的看着这些衣服,摆手说不试,说自己不缺衣服,服务员则在一旁劝说,说儿子一片心意,老人家可不要辜负。后来在儿子和服务员的频频劝说下,父亲终于答应试试,儿子眼光不错,穿着挺合身,儿子连连夸好看并问父亲喜欢不,而父亲此时并没有关注衣服,而是一把脱下衣服,忙看价格标签,嘴里还问服务员这衣服贵不贵,这下可惹怒了儿子,儿子一把用手打了父亲拿着标签的手,生气的说,“问你喜不喜欢这衣服,你管他价格干嘛,你儿子我买的起,最烦和你一起买东西,买啥都舍不得,畏畏缩缩!”父亲有些尴尬,服务员忙着安慰大爷,忙说这衣服不贵、今天还有打折活动,但老人家却一脸难过,丝毫没有儿子尽孝的喜悦。

  看到这一场景,我有些伤感,其实儿子有出息了想给父亲买衣服尽尽孝心本是一片好意,而父亲一辈子吃苦过来舍不得破费也是情理之中,但儿子粗暴的沟通方式,实在让父亲有些难堪,也让父亲无法愉快的接受这份孝心。

  后来,我也想到了自己,有时脾气急,没有耐心去和父母解释,一步步让他们明白我为什么这么做,想一出是一出,做什么决定他们都是最后知道的人,如果他们反对或者念叨,我又会觉得他们不理解我,然后双方都痛苦,而这本书给了我解决的办法。

  诚实表达自己,耐心的告知他人我们具体的需求

  今年元旦回家,想着给老妈买件羽绒服,但是老妈向来节俭,估计嫌专卖店的衣服贵,肯定不愿意,但是别的店里的衣服我又担心质量一般,想着如何说服她,另外,也希望给她买件她真心喜欢的,而不是因为价格便宜,避免之前那对父子的尴尬场面。于是买衣服的前一天晚上我就开始做她的思想工作,把我希望买件质量好的、耐穿的衣服,所以打算就带她逛逛品牌店的需求告诉她,她表示理解,但是她有价格过高的担心,于是我解释说元旦这些店一般都有打折活动;而且材料好、耐穿、暖和,价格自然高一些;到时候如果看上,我们看看材料和价格,多逛几家店,挑件性价比高的;最重要的是给机会让我表现表现。老妈听完我的耐心分析,表示明天不会有顾虑,于是第二天我们愉快的完成了购物,母亲感受到了我的心意,而我也心满意足的为她添了新衣。但是如果我不提前和她沟通,一意孤行,第二天可能大家都心不甘情不愿的`,老妈抱怨我不当家不知节俭,我抱怨她不明白我的一片孝心,最后大家难免不欢而散,越来越讨厌一起购物。

  因而和家人沟通时,我们需要多一些耐心,并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不要只告诉他们我们长大了,就要这么做,你们现在管不了我了,毕竟他们在我们小时候也曾如此耐心的带我们认识这个世界。

  这一沟通方式有效改善了我和家人的关系,也对我的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

  去年和一个开发合作共同完成一个项目,但是这个项目从来没有工作计划表、需求文档,每次需要上线新功能,都是开发前几天告诉我,然后我感觉时间有些来不及,然后开发急匆匆的和我讲解需求,我便整理测试用例、着手测试,争取在规定时间内保证项目上线,基本上这个项目到最后一天还会有问题,都是加班加点完成的。每次接到这个项目的测试任务我都是很头疼的,首先它会打乱我的工作计划,因为除了它,我还有别的测试任务;其次它没有明确的开发、测试节点,没有具体的需求,很容易导致漏测现象。我的心里充满了抱怨,每每我都会开发吐槽,然而他也一肚子委屈,说他也愁,我需要的这些也正是他烦恼的,但是我们谁都没有主动的去表达我们的需要,我们就这样怨声载道的过了大半年。后来,又一次新功能需要上线,居然在上线前一天才告诉我,而且涉及十套模板,内容特别多,那一次加班到很晚,回来路上一阵反思,决定回去写封工作建议给领导和同事,和他们讲述自己对于项目流程的看法和改进意见。当晚英明的领导就给予了理解,第二天就发邮件规范了这个项目的流程,善良的同事们也都积极地给予了支持和帮助,让我的工作能有条不紊的进行。

  经过了这次,我深深的明白,有时我们需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到底需要什么,而不是成为情绪的奴隶,通过抱怨、批评、辱骂、比较、强人所难等沟通方式使我们更难表达自己和体会对方,让我们的愿望更难得到满足。

  关切地倾听他人,聆听他们的请求

  情人节的时候黑土先生送了我一把尤克里里,圆我音乐之梦。于是我利用业余时间照着视频津津有味的学习起来,先学习持琴、调音和认识乐谱,不料照着视频学完,调第一根弦时,调音器上明明显示的是“A”,但是听声音就是不对,就在我开始纳闷的时候,黑土一把拿走我的琴,开始百度帮我找问题。我当时有些不开心,因为晚上特地早早洗漱好,抽出一两个小时学琴,在识谱时,我没拨两下,他就抢过琴去,笑嘻嘻的练起来,然后我又抢过来,没弹两下,他嘲笑我有破音,说我弹的不如他好听,当时心里一万匹马在奔腾,心想买琴是你自己想学吧。音调的不对,我想应该是视频哪里看漏了,于是又翻出视频认真的看了一遍,确定调的方法是对的,于是让黑土看下视频找找原因,他此时仍在边看百度边调着琴,然后突然很有根据的指着调音器说,“快看,你的模式调错了,应该是尤克里里模式!”,听罢,我气不打一处来,跳起来和他说,视频上说这个模式调更准确,老师特地嘱咐用这个模式的,于是把手机视频摔给他,他脸色有些无奈,捡起丢在面前的手机看起来。我意识到自己有些想发火,于是起身准备去洗澡,先冷静冷静。洗完澡回来,他还在认认真真的调音,不理睬我,我心想他咋还不来哄我,就在那里倒腾那把破琴,以后和琴过去吧,越想越气。

  突然想到上午看非暴力沟通时,正讲到人为什么会生气、如何表达愤怒的内容,抓紧掏出手机打开那部分内容,越读心里越平静,我不在心里指责他的不是,开始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刚才我很沮丧,因为我学琴的权利被剥夺了,我希望自己来找问题,还有些委屈,因为我调的模式是对的,却被黑土指责,我希望他能看过视频再说。因为找到了生气的缘由,立马释怀了,然后想照着书上的方法尝试着和黑土先生沟通一下,这时黑土刚好把琴拿给我,告诉我调好了,我语气平和的回应,问他什么原因,他认真解释了,并且说刚才他看了视频,他错怪我了,我调的模式是对的,是别的原因。我问他知不知道我刚才生气了,他委屈的说知道,但是感觉莫名其妙,说他其实对这琴没什么兴趣,刚开始只是想陪我一起练,后来调音有问题,就一心想着帮我调好,没有别的意思。

  他解释完,我有些惭愧,现在我才能平静的体会他的感受、倾听他的请求,如果一开始我把想独立学习的需求主动告知他,他也能倾听我,知道他给的帮助不一定是我想要的,也就不会闹得不愉快了。

  当然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但是从小事中我们应该学会生气时首先不要急于责备自己、指责他人或者生闷气,想办法停下来呼吸,什么都别做,静心留意我们的指责,我们此刻心情如何?我们自身什么样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才会导致我们现在心情?然后向对方表达我们的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当然,我们也要以同样的方式去倾听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从而与他们建立联系,进而更好的帮助他们,实现情意相通、乐于互助。

  有情绪时请冷静三分钟,运用非暴力沟通

  刚看完这本书时,我还不能熟练的运用非暴力沟通,但是当我生气或者手足无措时,我会立即打开这本书,或者在脑子里回想,然后学着运用。

  运用多次后,我渐渐发现它主张我们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情绪本身,无非就是给我们一个出口,让我们把注意力从情绪转换到尚未满足的需求上来,当我们在思考的三分钟里,情绪也就基本能稳定下来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就能更客观的看待令我们烦恼的事情了,从而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所以宝宝们,有小情绪时请冷静三分钟,非暴力沟通会帮到你,加油!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3

  已经学习精武门有近一年的时间,发现自己在沟通方面还是短板,沟通的书籍确实也读过好些本,虽然说话水平有那么一些变化,可是与王老师而言相差甚远,有段时间特别痛苦,想要放弃继续精研精武门的销售技术!刚刚好今年好友asai做了NVC的读书会,这本书已经读了有9遍了,对于一些句式心理也清楚,只是遇到一些特定的场合也用不出来,这次读书会上,发现原来还是练习做少了,凡学习离开了特定环境的刻意练习,于我们而言只是知识而已,成不了自己的技能。于是发心再一次做NVC的读书分享!每次于我而言,都是收获呀,也希望这次的深度整理,能带给自己不一样的灵感!感恩asai,为了我这次分享,给我的建议都非常棒!

  NVC第一章节有讲到这样一段话,让我在第10遍读得时候感触非常深刻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样,在每一次互动中,我们都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

  听到批评时,我们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然而,一旦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驳他人,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

  这段话是结合了学习的王老师的课程之后,才如此深刻的理解NVC的价值,发现老师讲得销售过程中如何做到所谓真实和善良,这段话让我脑洞清奇,那一刻脑袋里回想的都是王老师的说话的语调、语气以及措词,无不是围绕观察、感受、需要、不反驳…

  NVC的四个要素就是①观察②感受③需要④请求,步骤分解的话就是四个过程:

  ①什么是我的观察(我看到了、听到了什么?)

  ②我的感受如何(情绪,赞同?不赞同?)

  ③我有哪些需要(或者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

  ④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NVC的精髓就在于对其四要素的觉察了。

  第二章讲到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沟通,列出了造成人与人之间有心理隔阂的原因

  道德评判。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就会被看做邪恶或是不道德的,而恰恰这样的对他人的评价反应的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观。这样的方式可能会带来敌意,即使最后他们接受了建议或者批评,做出让步,但通常是不甘心的,会让对方显得不那么友好。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价值判断和道德捆绑在一起,两个是独立的部分。这方面还是需要多做练习才能运用自如。

  进行比较。比较的时候,会让自己觉得活得很惨,让人心情低落。

  回避责任。人们广泛使用“不得不”、“你让我”这一短语。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照我们的期待生活,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因为很多时候人的嘴还是比行动快。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这样回避性的`语言用负责任的语言替代,比如:我选择____是因为我想_____

  强人所难。很多时候我们对别人的要求,特别是对孩子的时候,语言中暗含着威胁、评判、命令、指责等,比如,你不这么做,我就会(施以惩罚)。书上说,我们可以提出我们的各种要求,但无法强迫孩子按照我们的期待生活。盛气凌人并无济于事。书中这段非常值得深思

  “不应该”、“应该”和“不得不”这些表达方式特别适合这个目的: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的奴隶和好的部下。

  文章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就是第三章,如何区分观察与评论?书中没有做太多的描述,给出了一些例子,我读了很多遍,还是会犯错,做的好的地方在于,有觉察了,知道自己问题出在哪里。观察他人的行为做到不评判、不指责是蛮难做到的。我感觉犯错误的原因在于,日常生活中在听方面还是非常表面,根据自己的认知分类挑选所听的事物,实际是以自己为中心,听取对自己有影响的话,并没有真正在听对方在说什么。就像精武门课程里,王老师一直讲要有mind,老师反复强调mind的重要性!我想这个就是观察的魅力。练习可以参考NVC实践篇和第三章结尾部分的题目,我感觉还是不够。

  第四章,体会和表达感受。是NVC第二个要素。生活中我们更多的被鼓励去听从权威而非自己。于是更多的人会习惯性的考虑“别人希望我怎么做?”“别人对我的期待是什么?”而忘记我的感受,我的期待,我需要,我就是从这样一个怪圈中慢慢走出来,去看见自己的真正的需要,真正的感受是什么。而这里的难点就是如何去区分“感受”与“想法”!感受是向内的,心理反应,是感性的;想法,是大脑的,思维,思考的结果,理性的!

  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

  如果有机会,我也想多做一些练习去区分感受和想法的差异,目前对我来说,我也无法用语言或者文字清晰的表达出来。

  第五章感受的根源

  当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有四个选择

  责备自己。认为自己犯了错,这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指责他人。第一反应驳斥对方。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当我(听、看、回忆、想等)_______,我感到____,因为我需要/看中____?

  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当你(看、听、回忆、想)_____,你感到_____吗?因为你需要/看中____?

  第六章请求帮助

  开篇讲到,我们需要清楚地知道对方,我们希望他做什么。这个请求越具体越好。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明确谈话的目的,请求对方的反馈,并表达感激,了解他人的反应。这里要注意请求和命令的差异。

  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那也是命令。

  选择通过请求而非命令来表达愿望,并不意味着,一旦人们说“不”,我就不再去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意味着,除非已经充分体会是什么妨碍了他人说“是”,我们就不会试图说服他们。

  六个章节到这里,其实还是讲得NVC的理论框架,就像一根根骨头,整理这些资料挺乏味的,脑袋里面空空的。下一篇从第七章节开始,讲NVC血肉与灵魂。真正做到爱的语言,不下苦功夫估计很难做到,特别像我这样的普通人。但相信勤能补拙吧,十遍不行就二十吧。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4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在于爱护自己!如何培养对自己的爱呢?转变自我评价的方式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既然希望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益的,那么自我评价的方式就要有助于学习,使我们的选择符合生命的需要。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的自我评价方式往往导致自我憎恨,而无助于学习。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直面人生的苦难:在遇到挫折时,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是的,感到遗憾是难免的'。但它能帮助我们从经历中学习,而无须责备自己。我们意识到过去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需要及价值观,并允许这种觉察引发的情感充分流淌。一旦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就会考虑如何满足它。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我们不仅难以找到解决办法,而且容易陷于自我惩罚的痛苦中。

  在最近自己身上发生的电信诈骗时事后第一反应就是自责、恼怒、恐惧,责备自己怎么这么愚蠢,怎么这么单纯。在责备自己愚蠢和单纯,我是想要满足什么需要呢?现在回想我是希望在信任别人的前提下要学会保护自己。我为了满足什么需要而会轻易相信别人呢?我想在我的潜意识里信任和诚信非常重要,所以经常为了满足别人而忽视了自己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

  我们想好好沟通:

  最近读完了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对于沟通的认知完全是转了一个方向。原以为认真的倾听、诚挚的交谈、平等的对话,达到交流信息和增进情感的目的,就是有效的沟通了。可是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沟通和交流却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轻松自如。当遇到无法畅快沟通的对象,或者双方都有沟通意愿,沟通过程却不愉快,甚至不欢而散。

  我许多年前曾读过一本《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的书,这本书介绍了男性和女性的不同情感世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以至于严重影响到了男性和女性之间的顺畅沟通。男人和女人要想建立亲密关系,女人需要读懂火星的语言才能理解男人,男人也只有明白了金星的表达方式你才不会错怪女人。

  可见沟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为什么会我们想好好的沟通却总是词不达意呢?如果说《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是一本偏理论性指导你更好地沟通的书籍,那么《非暴力沟通》则是一本可以指导你去实践的沟通练习手册。

  对“非暴力”的理解:

  在打开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非暴力”就是不运用武力来解决问题。“一言不合”就动手,这在生活中是常见的情形。你肯定也经常听到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常说的一句话:“你再不听话,我就揍你了。”这些情形就是我理解的暴力沟通方式,但是看完这本书后,我才发现自己对暴力的理解太肤浅了。

  除了我们所熟知的“身体暴力”外,还有一种“隐蔽性的暴力”是经常被我们所忽视的。这种隐蔽性的暴力对精神造成的伤害是不易察觉的,除非我们表达出来。隐蔽性暴力往往是暴力的根源,言语上的伤害可能没有身体暴力那么直观,但它的累积效应往往以身体暴力的形式体现。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有些话真的很伤人,但我们常常以一笑而过的方式将真实的情绪掩藏了起来。却不知道伤害已经造成,只是我们采取了无视的态度而已。

  当明白了隐性暴力才是暴力真正的根源,要想避免隐蔽性暴力对精神的伤害,我们需要修炼非暴力沟通的交流方式。那什么是非暴力呢?

  “非暴力”是指,当一个人内心没有暴力时,自然而然的友爱状态。彼此感到的是尊重、理解、关注与爱。运用非暴力方式沟通,我们会去聆听自己和他人深层的需要,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深度聆听,让我们发现自己对生命深深的爱。如果暴力代表黑暗和恐惧,那么非暴力就代表光明和温暖。

  是什么蒙蔽了爱?

  是什么让我们难以体会到彼此心中的爱?卢森堡博士认为是一种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蒙蔽了爱,淡化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造成了心灵之间的`隔阂。

  哪些是异化的沟通方式呢?

  首屈一指的是道德评判。举几个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就使用的道德评判句式:

  “你太自私了。”

  “你太没良心了。”

  “你太不负责任了。”

  “你太没担当了。”

  ……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会被我们看成是不道德的或者邪恶的。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等都是在评判人。这种评判方式中隐含着我们的价值观及需要,但是却难以使我们真实的愿望得到满足。如果对方出于恐惧或者内疚来迎合我们的评判,迟早会发现对方不再那么友好。屈服于内在或外在的压力,会心怀怨恨或者厌恶自己,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和温暖。

  每个人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道德理论和价值判断,不要将道德评判和价值判断混为一谈。对于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行为,轻易地将其上升为道德评判,语言的暴力在无意识的行为中就产生了。

  学会用爱的语言来沟通,我们可以直接说出自己的价值观,但是不要去指责他人。

  第二种异化沟通的方式是进行比较。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如果想让自己过上悲惨的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

  我们的生活中总存在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老公”……当你在做这种比较时,先扪心自问一下,自己真正的感受和需要是什么——是关爱、是孩子的自律,还是其他被我们忽略的需求。不要让比较掩盖了我们的真实需求,却将怨恨和责怪的杂草撒在了爱的田野里。

  第三种异化沟通的方式是回避责任。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是,我们却在广泛使用“不得不”、“你让我”等这一类短语。

  比如说,“不管你喜不喜欢,有些事你不得不做。”

  “你让我伤透了心。”

  这种说话方式在淡化我们的个人责任,其实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做出选择的权利,对,我们有选择的权利。那为什么习惯这样说呢,是为了推卸责任,不想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责。

  第四种异化沟通的方式是强人所难。许多人都认为,教育的职责是改变他人并让他们循规蹈矩,如果不配合,就要受到惩罚。

  大多数父母都会用各种各样的规则来要求孩子,如果做不到就用惩罚来教训他们。实际上,孩子们总会想出别的办法来对付我们。我们最终还是无法强迫孩子们按我们的期待生活。

  如果一个人有选择的权利,且是为了追求幸福,而不是为了逃避惩罚,而选择他想要的生活,或许他的行为就符合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让爱融入生活:

  非暴力沟通模式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的结果。

  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的观察。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任何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可见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很难做到的事情。

  可是区分观察和评论却是我们使用非暴力沟通需要具有的能力,不带评论的观察是我们开始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就像是打开那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窗。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从小到大,我们一直被各种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引导着,个人的感受是无关紧要的。

  体会不到自己真实的感受成了普遍的现象,我们常用“我觉得……”这个句式说出的并非是自己感受,往往是我们的想法。当接着追问真实感受是什么时,我们茫然不知所措,真实感受去哪了,被我们忽略了。

  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却是我们敞开心扉与人顺畅沟通的关键一步。在沟通过程中道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是在卸下保护我们免受伤害的铠甲。

  如何区分感受和想法?“我是一个没有用的人”。你认为这句话是在表达感受吗?不是,这是发言者的自我评价,他没有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我觉得我吉他弹的不好。”这一句同样没有表达出感受,而是用自我评价代替了感受。

  想法已经习惯穿着评价的隐形衣却以感受的角色扰乱了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却不自知。我认为感受是真实实在的,想法是虚无飘渺,感受能让情感流动,让爱自然挥发。想法往往让我们无所适从。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是需要。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责备自己、指责他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自责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或者厌恶自己。责备他人常常会引起他人的申辩反驳,这两种做法都不利于真实的需求被解读。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表达了我们尚未被满足的需要。体会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将它准确表达出来,其他人就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体会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也会认识到所谓的将心比心,我们无法牺牲他人的需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在表达观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我们要说出自己的请求。当我们与他人进行沟通时,总是期待有所回应,对自己的需求认识的越深刻,提出的请求就越明确,越具体,这样就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在生活中,我们如果会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不想勉强他人,在表达自己的愿望时会习惯使用请求而非命令的句式。

  如何区分请求与命令呢?请求如果没有被满足,如果紧随其后的就是批评和指责,那么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如果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我们的愿望就越容易被看作是命令。

  一旦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就越不愿意满足我们的愿望,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学会倾听,倾听自己或他人内心真实的感受和需要,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融入我们的生活,而非是指责、命令、内疚、自责、恐惧、强迫、无视等主导我们的生活。当暴力消退,自然流露的爱会使心灵的创伤痊愈。当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专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让倾听和理解代替指责、命令和强迫,让由衷的互助自发产生。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09-17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2-02

秘书沟通交谈礼仪07-27

沟通话题作文08-23

有效沟通心得体会11-08

【精品】沟通话题作文4篇03-25

护患沟通心得体会03-01

家校沟通心得体会03-13

关于沟通话题作文四篇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