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05 19:11:5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生命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命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生命教学反思

生命教学反思1

  《生命生命》这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试图通过“由题入手,关注生命”“品读词句,感受生命”“拓展资料,情感升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四个层次,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以课堂为起点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

  上课前,我对自己的设计还是很有信心,感觉设计上有不少亮点。如:课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围绕课题,开课质疑,引发思考,使本课结构完整。但还是有很多问题,比如:课外资料的拓展是主题拓展书上的课文《生命生命》,学生边读边思考最能打动他们的句子,学生汇报的很扎实,不过在学生阅读学习的时候,我没有在大屏幕上展示课文,导致我在讲课的时候,听课的老师们也不知道我的拓展资料内容。

  我也忽略了一个细节,在知道完各部分的朗读的时候,我可以让学生带着理解配乐朗读全篇课文,做到回归课文,再次感知。

  这节课让我再次感受到老师的教学设计要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是教师"硬逼"出来,而是真实的原生态的'暴露,并经历思维逐步提升的过程.学生的情感不是老师“煽”出来的,而是真诚的投入,真情的交流,真正的分享。

生命教学反思2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一个经过艰苦跋

  涉终于找到一条小路的行者,通过多次的备课和上课我的感受很多。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亲情是可贵的、无私的、伟大的,同学们无时无刻不被亲情包围着,感受着亲情带给自己的温暖。可是小学生们还没有用自己的爱心去回报这个关爱他的社会、集体、乃至他的亲人。因该说还是缺少这方面的意识。学习亲情这个单元我希望能让同学们有所感悟,并用实际行动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亲人、同学和社会。

  学习《平分生命》这篇课文的要求是读懂课文,感受兄妹深情,使学生产生对亲情的向往,能在生活中用心体会亲情。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男孩的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初步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文章中心意思时的作用。

生命教学反思3

  1、本文是哲理散文,通过朗读、精读、品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品位优美的语言文字,从而达到领会文章主旨的目的。

  2、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体验,探讨对生命的理解,加深对生命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方法的引导,有助于学生自觉、自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和创新能力。

  4、拓展延伸,在领会文章主旨的.同时,培养学生感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感受韵文学科以情育人,以美动人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生命教学反思4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属于讲读课文,共需2课时完成,这一单元的教材是围绕生命这一专题展开的。4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人类对于生命的思考,抒写了我们对人生的感悟。

  本篇文章语言简练,内容浅显,含义深远,很适合三段六步的教学方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安排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讨论,在汇报的过程中能不讲的就不讲,尽量让孩子孩子们随意发挥,只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即可。

  (一)在导入上,我用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命运》引入课堂、这首听后令人振奋的曲子,把许多同学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我看到很多孩子随着节奏打着拍子,体验到这位失去听力的音乐家是如何创造音乐界的奇迹的。

  (二)在学习目标的选择中,我确定的重点是从3个故事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同时能够赏析重点词语。由于3个故事都很平凡,只要细心观察,留心感悟,学生都能读懂。因此,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个故事,从朗读到画好词,再到品味含义深刻的词句,最后感悟作者的情感,让学生们体验到学习的过程,并总结出四步学习法,“读——画——说——悟”。这就教给了学生们阅读的方法。在找好词的环节中学生们很跃踊,积极发言,基本上说出词语的好处。有了上面的四步学习方法,另外两个故事,学生们能够很好地自学并讨论,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很积极。老师只是适当点播,让学生更明确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

  (三)在合作探究环节中,我设计的题目是“思考什么样的生命才是有意的?”学生们根据课本的学习,以及课外资料的查阅,都能说出自己的感悟,并且提到了很多能够做到“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的名人。我觉得这个题目让学生的视线从课堂进入到生活。

  (四)测环节中,我根据课堂气氛,围绕文章的感情基调,设计了2个题目,一是文章标题连用2个生命的意义,学生们的回答都能谈到作者强调了生命的`可贵,呼吁人们珍爱生命,二是仿照例句“生命是挣扎的飞蛾。”来表达你对生命的感悟。学生们的答案很精彩,由课内到课外,用精美的语言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很多学生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要像飞蛾、瓜苗、杏林子一样顽强地与命运抗挣,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当然,本节课有很多不成功的地方,比如说没能引导学生自始自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有些环节学生回答问题不够积极踊跃。

生命教学反思5

  《珍爱我们的生命》这节课,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首先切入点要找准。教育目标不宜放得过高,因为孩子们的阅历浅,对生命的意义理解也很有限。其次,选择的材料要切近学生的生活,及多媒体教学激发孩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以上两点,我把本节课的'切入点,放在让学生感悟生命中来。让他们通过身边的事例,材料,图片,紧紧围绕“自护、自救”及两方面展开。活动的内容,要让学生感受到,平时拥有的一切,都需要我们去珍惜、爱护。因为生命在危难面前时那样脆弱,一定要珍惜拥有,珍爱生命。

  1、教学内容要有时代特点,要贴近生活。通过展示新闻宁波动物园老虎咬人事件,不但具有“新”意,而且贴近生活,学生很容易被吸引。

  2、本节学生活动较多,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本节课上,由于时间原因,学生说的时间短,谈得不透。

生命教学反思6

  对于理解起来有难度的课文,我们是否一定要让学生逐字逐句地去理解呢?我想,既然我们强调自主探究学习,就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机会教师一讲解,一指导,学生全懂了,还让他们自主探究什么呢?阅读教学不只是为了从文本中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继续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教学可以给学生留下一些不懂的内容这堂课,我回避了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句子的`分析,而是从他们自己希望解决的问题入手,一线贯穿,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既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给他们提供了思考探究的空间,教学效果是良好的

  教师应该交给学生理性地思维,初二的学生正是思维的形成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也具有盲目性应该怎样看待课文的内容呢?我想,让学生学会质疑是必要的我引入了两段网上的争论性文字,目的也是希望学生能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有自己的思想和见地从学生的积极性看来,他们对这个设计是有兴趣的

  假如对学生的点拨能更贴切,更到位,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适时而准确的点拨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功力,但这正是这堂课所欠缺的好的点拨和学生的精彩发言结合起来,一定会给课堂增色不少这,正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生命教学反思7

  光看这课题,我已经是感觉有些头痛了,在我看来“生命”这个话有些太沉重。那么捉摸不定,它又是那么让人肃然起敬,我觉得从教学经验和课堂驾驭能力上,我都一般般,该怎么诠释生命的内涵呢?何况面对的是那么小的孩子,也许我自己对生命的感悟都无从谈起。

  课文是台湾著名作家杏林子的代表作,也是她对生命的感悟。其实她本身就是生命的一个很感人的例子,于是在上课时我就以介绍她为课的开始: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作家,她就是杏林子……

  然后出示课题:生命生命

  在字词教学环节中,我先是出示本课的生字组成的词语,要求大声、准确读,特别是“扰”、“蹋”、“茁”;然后出示单独的生字,让学生再读(本意是提高难度,因为学生读生字时,词语会读,而单独的生字就不会了);接着是给这些生字另外组词(茁、撼、蹋,是比较难的,所以本意是增加学生的词语积累量);最后书写难写字:蹋。词语教学要把握好时间,我这堂课词语教学因第三步而花了太多的时间,影响了后面的'阅读教学,使结尾有些仓促,这都因时间分配上不够合理。

  在阅读教学时,当学生不能很好地说对句子的感受、体会时,教师该怎样引导学生呢?比如我这堂课的重点句子: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课堂上,学生对这个句子的感受说的很勉强,没有我预想中的效果,该怎么引导?

  本课教学中我成功的地方是:能结合课文的句子去联想课文中的空白,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努力去拓展文本。通过学习本课的文章,学生基本上能够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和意义。

  教学之后的感受很多,值得反思的东西也很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每上完一次这样的课,自己就会进步一点,对教学的思考会更深入、更广阔一点。

生命教学反思8

  一、本课的亮点:

  1、教学设计结构明晰,便于操作。

  2、关注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使学生乐于学习。

  3、教学进度有梯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现状。

  二、教师个人的教学专长:

  1、语态亲切,擅长和学生交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情境。

  2、表达精炼,善于和学生一起总结学习方法。

  3、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困生的引导和鼓励,学生很喜欢和我探讨问题。

生命教学反思9

  《生命生命》是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感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一、给予学生解读课文的舞台。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感悟三件事例时,我就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感触最深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既感悟了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又给予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时间。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各自交流自己的理解,通过交流,逐步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

  二、贯穿语文教学“读”的功能。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一篇具有较强哲理性的文章,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不用形式的读,并步步推进。首先,我让学生默读,画出感悟深刻的句子。然后,在精读品味阶段,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品读,采用齐读、个别读、创设情境读、接读等等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在读的过程中,我注重创设情境,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以赞扬鼓励为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直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在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确定从3个故事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同时能够赏析重点词语。3个故事在第一课时已经概括出来,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个故事,从画好词,再到品味含义深刻的词句,接着感情朗读,最后感悟作者的情感,让学生们体验到学习的过程,并总结出四步学习法,“画——说——读——悟”。在找感悟深刻的词句的环节中学生们很跃踊,积极发言,基本上说出词语的好处。有了上面的四步学习方法,另外两个故事,学生们能够很好地自学并讨论,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很积极。老师只是适当点拨,让学生更明确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

  课上好后,我自己觉得完成了我的教学目标,设想的`种种也已发生、已解决,总体效果一如既往吧,就是流程顺畅多了。反思自己平时的课堂,应该是过多的注重了学困生、上课走神的学生,导致课程常常不能预期完成。这是我的公开课和常态课的最大差异。

  感悟第二个事例时,我特意编排了三个关于“然”字的词的用法,而且所填的句子也是关于第二个事例的,意图是既练遣词又读句,帮助感悟本段内容。对于这个设计,听课教师的意见不一。有的说,这项填空把课文的教学流程截断了,似乎塞得很生硬;有的教师的想法和我的教学意图不谋而合。我又觉得前者说得很有道理,到现在为止还有点混沌。

  对于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我就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勉励自己吧————“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生命教学反思10

  我执教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生命 生命》一课,是第五组课文的第三篇。这是一篇充满哲理的散文,短小精悍,含义深刻。本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意义,即: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本文表达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是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二是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本文针对“生命是什么”发出质疑,而“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似乎过于深奥。那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让他们对“生命”有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感悟,是我想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课始,我先让学生交流他们课下搜集的有关生命的名言,让学生对生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我由搜集到的杏林子关于生命的`名言揭示课题,让学生关注生命。通过课堂教学,我对以下几点产生了深刻的体会:

  一、抓关键词,在诵读中感悟

  文章中的三个事例非常清楚,并都采用先叙事后谈感受的模式来记叙。于是我就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用心去发现、去体会。俗话说:“书读万遍,其义自见。”我在进行教学时,不断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反复品读重点语句,让他们实实在在地体会如何珍惜生命。例如:在“飞蛾求生”这个段落中,我先让学生找出令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并在课本上进行批注。之后,再引导学生抓住“挣扎”、“极力”、“鼓动”、“跃动”等重点词和“!”,让他们在读中品、在品中悟,感悟作者对弱小生命的珍惜与热爱。但很可惜,在授课过程中忘记了对“!”的感悟。

  我总结学习方法后,鼓励、指导学生运用学习第一个事例的品读方法,再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第二个事例。教学中,我倡导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各自交流重点语句的含义,逐步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顽强。此环节达到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这一教学理念。再集体汇报交流,抓住“冲破、没有、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等词语,体会瓜苗生长的顽强生命力。最后配乐展示种子生命力顽强的图片,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顽强的“生命”这一话题的意义。

  二、联系实际,在交流中感悟

  学习这篇文章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对生命的感悟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在感悟第三个事例时,我让学生切身体验自己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并用认真、郑重、自豪的态度告诉大家“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引出了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也给了杏林子以启示——“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必须对自己负责。”并给予学生课外资料进行拓展,我先呈现杏林子的照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她的乐观形象;再让学生深情地朗读杏林子的生平,在强烈的对比中体会作者——杏林子的坚强意志,让学生内心感到“震撼”;接着读杏林子的成就,理解“好好地使用,决不白白地糟蹋”这句话,从而联系生活引发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以此层层深入,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加强情感体验,从而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句,突破了难点。

  我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还不够流畅,加上有四位录课人的关注原因,致使教态略显紧张,不够从容大方。另外教学评价如果再多样化一些,效果可能会更好。

生命教学反思11

  《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文章简短,语言朴素,然而意蕴深刻,显得有些厚重的生命话题本是四年级学生难以理解的。因此,理解本课含义深刻的句子,应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同时,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这一难点,在这一节课中,在龚晓云老师的班级上,我们看到的却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思维火花碰撞后闪耀的晶莹美丽的火花。这是第一点。比如说,“那样强烈那样鲜明的仅仅是生命的力量吗?还有什么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学生的回答是精彩的:“是它活下去的决心!”“还有它繁殖下一代的愿望!”“我们听到了看到了一只怎样的飞蛾?”学生说,“那是一只热爱生命的飞蛾,是一只为生命而挣扎奋斗的飞蛾。”如果不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如果不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学生的思维又怎能如此活跃呢?当然,本文最重要的句子是在第三个事例上,龚老师的'螺旋还未旋到,相信有了这一节课如此扎实的铺垫,学生对杏林子说的对自己负责的话,活得更加光彩有力的话,都完全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很好地完成下一课时的教学。

  而这一难点的轻松解决,得益于龚老师巧妙的教学设计。这是我要讲的第二点。那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教学设计,既环环相扣,又层层递进,而这相扣与递进之间,过渡却又是那么自然。龚老师在本节课中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话说生命,即初步学习课文,概括课文三个事例,二是读懂作者的思考,三是回到前面两个事例,以多种方式感悟理解飞蛾与瓜苗是如何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第一个事例主要以师生对话、读书的方式去理解感悟,研读第二个事例时,龚老师改变了教学策略,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立即感悟瓜苗的顽强生命力,这又是一个精彩之处。第三点,龚老师的教学语言精练优美而富有激情。听龚老师的课,如同看一出精彩的戏,很能让人入戏,除了因为她巧妙的教学设计之外,还因为她的语言。

  无论是过渡语、评价语、还是引导语,都是个性、激情而艺术的。另外,龚老师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提高,对教材的解读非常独特到位,真正走进了杏林子的生命之中。龚老师的课有很多优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我们也通过这节课的展示,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上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比如,语文课堂上,学生永远是主人,是主体,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但这又谈何容易?在第二个事例的朗读指导上,学生的朗读还不能完全达到教师的要求,学生的感悟也不够到位,于是就出现了类似于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

生命教学反思12

  《平分生命》记叙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年仅10岁的哥哥为重病的妹妹勇敢地现出了自己的鲜血,并要与妹妹平分自己剩下的生命。赞扬了小男孩的勇敢,表达了浓浓的兄妹亲情。学习这篇课文的要求是体会兄妹间的浓浓亲情,感受男孩为妹妹无私奉献的勇气和情怀。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男孩的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初步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文章中心意思时的作用。教完《平分生命》这一课后,核对目标,觉得各目标都有涉及,但并没完全落实,给我留下了很多思考。

  一、鼓励质疑

  三年级小学生问题意识很强,教师要充分为学生创设提问题的情境,使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解决问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或许比解决问题还重要。

  我在教学时,首先从题目入手,先板书“平分”,让学生说一说:什么叫平分?世界上都有什么可以平分?再板书“生命”,让学生根据题目质疑,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平分生命?从而引出课文内容。

  此外,学生还喜欢表达自己的意见,彰显个性,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予学生关注与关怀,给学生充分地鼓励和引导。教学中有一生问:“医生的手心为什么渗出了汗?”学生看法有所不同:“医生怕手术做不好,危机妹妹的生命,非常紧张。”“医生被小男孩的勇气所感动。”学生的语言那么纯真、可爱,也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感受。

  二、交流对话

  话是语文课堂的生命。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应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课堂上我尽量创设情境,追求师生平等的对话,在交流中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学习即将结束时,我就创设了一情境:如果这个小男孩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通过彼此交流体会小男孩的勇敢以及对妹妹无私的爱。但在最后如果能启发学生联系生活讲自己或他人的亲情故事就更好了。这样不仅能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能更好的体会亲情的可贵与伟大。

  三、指导朗读

  一篇课文学生是否理解了,从读中就可以看出来。这篇课文应该引导学生抓住小男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朗读,体会男孩的`勇敢以及对妹妹无私的爱。在教学中我有意加强朗读指导,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评读、分角色读、齐读等不同的朗读形式,让学生读出输血前后的变化,读出男孩的勇敢,读出自己的感受。可在引导学生朗读过程中,做的还是不太好,可能理解的不透彻,没有奠定情感基调,读的不尽如人意。今后在重塑人物形象,再现人物情感方面还需努力。

  其实这一课我准备了好久,因为我觉得它很感人,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情感。但“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在具体教学中我还是留有很多的遗憾。我现在做的只有吸取经验,让今后的课能上的尽量少有遗憾。

生命教学反思13

  这是一个感人的亲情故事,讲述了一个男孩与自己的妹妹相依为命,在认为输血就会失去生命的情况下勇敢地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并要与妹妹平分生命的感人故事,赞扬了男孩的勇敢,表达了浓浓的兄妹亲情。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亲情的可贵与伟大。

  在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男孩的动作、神情、语言的句子,从重点词句中让学生去感受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去体会男孩的勇敢和对妹妹的无私的爱。这种爱要从字里行间去品位,于是我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引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让学生进入情境,从而读出感情,读出体验。男孩的这份爱是沉重的,我的心情也是沉重的,这堂课下来,我觉得遗憾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够。一堂课是否精彩,并不是看老师的教案设计得有多精彩,老师表演得有多精彩,而是看学生的表现是否精彩。而我因为怕时间不够,在很多问题上,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说话的时间,比如“男孩犹豫了一会儿”,他为什么犹豫?他在犹豫什么?“抽血时,男孩静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他静静地可能在想什么?这些问题,我都只是蜻蜓点水,学生说了一两个答案,便又进行下一个环节了。其实这里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体验,如果给足时间,相信他们的答案会是精彩的,感受也会更深,男孩的形象也会更鲜明。在整个过程中,老师的话显得太多。

  二、老师的感情不够投入。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透着感动,尽管我也尽量通过我的过渡语言营造一种氛围,但几乎都是一个基调,该高亢的地方没有高亢,该低沉的地方没有低沉,没有通过我的情绪感染到学生,所以学生的.情绪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达到感情的共鸣。比如结尾的时候,我指着板书总结的那一段话,本来是很感染人的,如果我的语调高亢一点,一定会达到课堂的高潮,学生的情感体验就会更深刻。

  三、朗读指导不到位。尽管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读,但有些地方学生总读不出感觉,这时我却置之不理了,又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其实学生读不好,老师完全可以范读,这样,学生才能慢慢学会朗读的技巧,才能提高朗读的水平。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地摸索、磨砺、修炼,才能得以提高。而公开课就是一个炼炉,每上一次,就有一次的收获。尽管遗憾很多,但感觉自己还是在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生命教学反思14

  《我们的生命》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珍爱生命》中的第二个主题。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我们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它寄托了家人无限期望,知道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懂得珍爱生命。在本课教学中,我依照教学目标设计把这节课分为四大活动板块:

  活动一开始,就由学生来介绍自己的名字、名字的来历与含义,这种谈话式导入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很容易调动孩子的参与热情。由名字引申到本课的主题“我们的生命”。

  一、生命的孕育

  1、通过观看录像、图片了解生命的孕育过程。首先,让学生观看胚胎发育过程的录像,通过观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生命的孕育过程,感受生命的神奇、伟大。

  2、课前探究“交流会”,通过课前采访了解妈妈在怀孕时的感受及家人的付出。让学生了解我们还在妈妈肚子里,家人就倾注了这么多的心血和汗水,所以我们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为了体验妈妈怀孕时的不便,我在此处设计了孩子亲身体验活动,即让孩子正面背书包,模拟体验妈妈怀孕穿鞋、捡东酉等一系列活动,真正让孩子体会到了妈妈怀我们的时候的`不容易,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生命的诞生

  1、观看妈妈生孩子时的场景片段。主要通过课件展示妈妈生孩子时的几个片段场景,让学生直观了解到妈妈生产时的痛苦,家人的着急,以及他降临后带给大家的快乐。再通过让孩子说说采访到的情况,联系自身,更深人地感受到他的生命牵扯着无数人的心,要珍爱生命。

  三、成长过程

  1、生命的见证,利用课件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为纪念自己诞生家人保存的孩子婴儿时期的物品),在快乐分享的氛围中,学生真实感受到了家人珍藏这些物品,是对孩子爱的表现。

  2、通过照片寻找成长的足迹

  小游戏《猜猜他是谁》,一组班上同学婴幼儿时期的照片展播,孩子们参与的热情很高。我在孩子们的欢笑中及时引导,要感谢父母为我们记录这些美好的瞬间。接着分享成长中的第一次,通过交流让学生再次深深感受到,我们成长中的每一个脚印,都给予了父母、家人的爱。

  4、生命中的感动

  共同感受一位母亲为孩子写的成长日记,从日记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寻找生活中那份感动的记忆,交流体会父母、亲人对我们的关心与爱护,激发了学生对家人的爱和感谢。

  5、展现家人在一起时的美好时光,升华情感

  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课件展现孩子同家人一起的幸福照片,让学生一起再来体会家人为我们付出的点点滴滴,感受其中那份浓浓的爱!

  整节课中,学生积极性很高,人人都能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探寻自己的生命和成长历程。而且在课中观看有关课件时,学生也能做到主动观察、交流、思考,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纵观全课,学生始终在积极地参与着,活动着,感动着。但在几次交流活动中,我的评价语言还是不够及时到位,不能跟随孩子的思路走,很多孩子的回答很精彩,但我没能准确抓住,让它成为亮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

生命教学反思15

  前不久,笔者有幸观摩了几堂中小学“生命教育”公开课,深为师生投人的生命情感所触动。触动之余,也平添了几分忧虑。一幕幕由教师主导、学生主演再现的生命情感剧,在课堂上产生了强烈共鸣,在场同学及听课者也都为之动容,确实富有感染力,让人深受教育。这几堂公开课无一例外地都在情感上大做文章,一方面大大改变了老师只为传授知识而教学、知识之外无情感的生硬、机械乃至木然的形象,课堂也着实走进了生活,关涉着生命,使情绪得到了宣泄;另一方面,课堂煽情太多过浓,甚至走向了任意,整个教学流程始终未能走出“情场”迷雾,似乎很少能感受到生活阳光。现不妨回放其中一个真实故事,并由此引申出对这一问题的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一个花季少女,从出生就不曾见到自己的亲生母亲,在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中,在母爱严重缺失的氛围里,艰难走过了14个春秋。“看到别家孩子在妈妈怀里撒娇,遇见同学的母亲来校看望他们,我真是好羡慕。之后,心中留下更多的是不平:为什么别人就有母亲的呵护、关爱,唯独我没有?于是,我怨恨我的母亲,为什么那么狠心?既然不要我,又何必生我?”忧郁与抱怨包裹着她。后来,经多方努力,终于联系上了这位少女的母亲,有关方面也特意安排了母女的见面。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犹如某省电视台的《……有约》栏目──二人抱头痛哭,女儿满腹牢骚:“别人都有妈妈,你怎么那么狠心,生下我就扔下我。”母亲泣不成声,我们能够听到的,除了哭泣,还是哭泣,没有丝毫辩解。据授课老师介绍,这位母亲又建立了新家庭,也有很多苦衷与无奈。这位女儿现身说法──她就是我们听课的这个班上的学生──她坦言自己“叫不出世界上最平常不过的一个词──‘妈妈’”,心里仍强烈渴望得到母爱。

  故事真实生动.现场很多人都感动得落下泪。全班四五十学生,半数以上都发了言,或表示同情,愿陪她度过孤独的时光,或提出要帮她解决生活困难。老师也动情地说:“我也曾是个孩子,我能理解你的感受,我又是孩子的母亲,我也知道母亲的不易,但我真诚地对你说,‘××!如果你不嫌弃,我愿意做你的母亲,把你当威自己的孩子。’”

  这堂主题为《用微笑面对生活》的生命教育观摩课,始于情感生活的不如意,终于同学、老师发自肺腑的慷慨援助。课堂教学程序设计井然有序,个案本身催人泪下──全场差不多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为之黯然落泪.难怪坐在身后的听课老师问我:“观摩生命教育课,是不是一定要带上手帕或纸巾?”笔者也有此同感,生命教育课堂好似情感演绎场,并且主演生命哀伤曲,让人感到除了阴冷,就是灰暗,仿佛生活没有多少阳光,生命本身也没有什么活力。总之,老觉得在感动之外,课堂也留下了几分遗憾,似乎某些生命元素还不够到位,亟待进一步探讨与分析。

  二、问题的分析

  从现象上来看,这里涉及的是学生母爱的缺失,属于情感方面的问题,这种生活的不如意,乃是因为感情天平的失衡使然。“我想要的却没有得到,于是,我不快乐,甚至很痛苦”就是个案中的女生的基本逻辑。若从学生(故事中的女孩)的立场来看,孩子要求得到并享受母亲的关爱与呵护,这是再平常不过的,可是,生活偏偏对她很吝啬,她没有得到,而且越是得不到,她就越是耿耿于怀.甚至对母亲产生了怨恨。客观地说,女儿的抱怨也情有可原。然而,若是换位思考一下,这一生活问题或者得失矛盾也不至于不可开交。

  惠特曼曾经说过,“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诚然,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是母亲开启了孩子的生命之门,而孩子为母亲带来了什么呢?十月怀胎的艰难,母亲一肩承担,一路蹒跚,无怨无悔,并强忍撕心裂肺的痛苦,凭借坚不可摧的生命意志,引领另一生命的启程。生命的降生是喜悦的,然而,不曾听过母亲分娩时撕心裂肺的呻吟,也就不会知道生命的降生是何等的苦痛!

  生命的获得饱含母亲难言的苦痛,来之不易,每一生命无不充满母亲无限的爱意,应倍加珍惜。母亲也是普通人,她也会有难言的苦衷,会有很多的无奈,即使她不在孩子身边,并不能表明她不眷念自己深情孕育并冒死生下的鲜活生命,难怪有人声称,“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生命问世的艰辛历程,应该激起的是生命主体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是对生命的敬畏之意.并进而积极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问题是,现在的孩子,有几个会把自己的问世看作幸事,将自己生而为人视为幸运,很多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需要为半径,以得失利害看人生,大凡自己想要的,得到了就高兴,没得到就沮丧。他们很少顾及他人的存在以及他人的感受。他们对长辈的呵护司空见惯,对父母的关爱,甚至觉得理当如此。他们鲜知报答,更不懂感恩。现实生活中,欲壑难填──欲望无止境,想要难兑现──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理智不全的孩子?于是就出现了大量的生命问题。这则个案便是一例,且颇具代表性──纵然是母爱的缺失,属于情感的不得,实质上也是欲求与所得之间的矛盾问题。另外,不少孩子将生活感受混同于生命本真,只知生活感受,而不知生命本真。个案中,女儿的情绪低落属于她对生活的感受。现实告诉我们,对生活的或悲或喜的感受,其实都只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虽然强烈,一旦置于生命的长河进行考量,则悲喜皆为瞬间,一切总会过去,并且一切都会过去。因为生活感觉不是生命本真,生命本真乃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长河,她高于生活感受,需要每一生命主体的积极作为来秉承拓展,个体生命可以终止,那只是生活感受的休止,生命之流却可以生生不已,此所谓“薪尽火传”。

  倘若问题认识不能到位,解决方式又欠妥当,就会带来更多更大的麻烦──既不利于孩子与人共处,又不利于孩子的独立自主。对此,生命教育理当大有作为。我们的生命教育就是要关注每一生命个体。直面他们的人生困惑,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并逐步自立自强,使其既保持着自身独到的个性,又历练出较好的合作能力。最基本的,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现在这种紧张关系已经成为学生的一大生命问题,而要求得这问题的智慧解决,生命教育的主导价值就被凸显出来。

  三、问题的解决

  课堂上,老师、同学共同为困境中的女儿支撑片蓝天,看似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其实,仍有些许疑点值得探究,尤其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很值得商榷。

  生命教育的实质,依个人所见,乃是“成人”教育,其目标就是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具有鲜活生命力、富有同情心、敢于承担责任、积极践履义务的独立自主的生命个体。生命教育中,情感的宣泄是重要环节,因为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是生活中的实存之有,不可断然否认,问题的关键在于,生命教育的组织者、施教者应该把握节度,使之“发而皆中节”(《中庸》),无过亦无不及。借用教育家孔子的说法,“过犹不及”皆不可取,因二者皆超出了“度”。其实,对“度”的把握,更要借助于理性,要用理性引导情感,使情感走出沼泽,也只能以理智驾驭生活,方能使生活充满阳光。

  “以理导情”,从近处课堂而言,就是要唤起女儿对母亲的同情与理解,用理智引导女儿走出情感的低谷,要让女儿有一种理智的认同倘若不是母亲给予生命,我们何以能来到人世?没有自我的存在,又何以抱怨生活的得失?身为中学生的女儿,不应该徘徊于情感迷雾而不自拔.应该以理智统帅情感;不应该纠缠予他者施与的众寡,而应该感悟生命的独特性与自主性,以及不可推诿的生命之重。这些都需要老师的潜心引导。

  老师的引导至关重要,老师选择解决问题所遵循的原则更应慎重。现在的课堂习惯于“头痛医头”“缺啥补啥”,这堂课便是从外部输人情感,倾注爱心──看似母爱的缺失由于他爱的输八而得到弥补,进而情感的天平得以平衡,但这里进行的只是情感的对流,况且凭借的是他力的介八,这与我们强调的理智的生活还相去甚远。理智的生活,基本的要素是自立。我们进行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自立,让学生学会做自己的主人,尤其是要消解学生时时把自已交给他人、事事依赖他人的“恋母”情结──促使学生“二次断奶”──真正立起来,自己对自己负责,做自我生命的主宰。而简单的输人引进,实属外在支援,能否尽心人神。诚难肯定.即使有些效果,亦不宜推广。孰不知.受助者明天又会有怎样的“欲而不得”难题,外援何时能休’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应求助于外,相反,应该求诸内在自我,“反求诸身”,求诸自我的理性与意志。

  生活会带给人们苦难和不幸.软弱者屈服于严酷的现实,但强者却把苦难和不幸视为考验自己意志力的良机。黑格尔说:“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矛盾的对立的伟大和刚强才能衡量出来,心灵从这对立矛盾中挣扎出来,才使自己回到统一;环境的互相冲突愈众多,愈艰巨,矛盾的破坏力愈大而心灵仍能保持自己的性格,也就愈显出主体性格的深厚和坚强。”教育者,尤其是生命教育者,无疑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凸显生命意志与实践理性,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阳光生活,实乃责无旁贷。

  四、简短的结论

  人是理性与意志的化身,每一个人又是有待完成的生命体,个人最终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就要靠自己的作为。父母给予了子女以生命.子女应以“天地之菁华”的类属而庆幸。俗话说“母子连心”,个案中的母亲是个特例,她不似别的母亲守护自己的骨肉,然而,其行为或许不该遭受过多指责.或许她忍受着常人不曾承受的生命之重,其坚忍的生命意志是难能可贵的,而这也正是女儿应该承传的。女儿声称,“十四年没有母爱,我想到过轻生”。母爱的缺失着实让人遗憾,但由此而轻生,未免更让人揪心。其实,困苦(包括情感的煎熬)是人生的财富,磨砺是一种挑战。直面人生的不如意,砥砺生命意志,走出生活的阴影,做生活的强者,弘扬生命之精义,不断创造人生之辉煌,这才是理智的生活方式,也正是生命教育的真义。

【生命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04-03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04-02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06-28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5篇)06-20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5篇04-10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04-02

《谈生命》教学反思04-09

谈生命教学反思04-09

《平分生命》教学反思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