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01 09:36:3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司马光》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司马光》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司马光》教学反思

《司马光》教学反思1

  《司马光》是一年级语文下册第8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假山下的大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拿起一块大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的故事。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学习、交流,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在相互交流的碰撞中,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一、从课题入手,激趣导入

  新课伊始,我工整地板书课题——司马光,让孩子们一边同步书空,一边思考:司马光姓什么呀?

  孩子们根据平常所见到“张、王、李”等都是单姓的惯性思维,不假思索地回答:“姓‘司’”!

  我摆摆手,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又疑惑地盯着我。我用红粉笔在“司马”两个字下面重重地划了的一条线,孩子们将信将疑地说“姓‘司马’”,我微笑着点了点头,在“司马”旁边写上了“复姓”二字。然后适当拓展复兴的来历,“司马”这个复姓是用官职名称作为姓,司马是掌握军事的官职,并让孩子们中午回家也用这个问题考考自己的爸爸妈妈,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趣。

  二、自主演一演,理解重点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找出司马光救小朋友的语句,看图模仿司马光的动作演一演。一年级孩子,爱动,也特别爱表现,我就利用这一特点,让孩子们在表演中轻松愉快地理解词语和句子。

  紧接着,我问孩子们:司马光为什么这样使劲?学生立刻想到:他想快点把大水缸砸破,救出小朋友。如此演一演,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三、在比较之中,攻克难点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也是本课的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1)看图对比:引导学生看左面一幅插图,直观感受面对掉进大水缸里的同伴,其他孩子惊慌失措的样子;再仔细观察右面一幅插图,两相对比,感受司马光遇事时的沉着、机智和勇敢。

  (2)读课文对比:当一个小朋友爬上了假山,一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时,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先让孩子们找一找相关语句画下来读一读,再出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想一想这样做的'后果会怎么样。

  孩子们说这样耽误了时间,掉在大水缸里的小朋友会淹死的。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用不同的标记画出相关句子——“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反复读一读,细细体会司马光救同伴时的沉着、机智、勇敢。

  三、延伸拓展间,体验快乐

  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也动动脑筋,你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听完孩子们天真的想法,虽然有些办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表示鼓励,使孩子们感受到动脑筋的快乐。

《司马光》教学反思2

  【教学目的】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的能力。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能从课文插图中学习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 搜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⑵ 认读字卡片。

  2、教师:

  ⑴ 吹塑纸剪成假山、水缸。

  ⑵ 课文插图,第4、5自然段的文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司马光的图片)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位古时候的人,他的'名字叫司马光。他是一位有名的人。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写的就是他小时侯的事。

  (板书课题 20、司马光)

  (从图入手,引出课题,激起学生对司马光了解的愿望。)

  二、自主识字,初读感知

  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认字,读通课文:

  ⑴ 借助拼音。

  ⑵ 问别人。

  ⑶ 联系上下文猜字。

  ⑷ 听别人读。

  2、同桌互读正音:

  3、指名读课文。其他小朋友认真听,评一评读得怎么样。

  (学生评价订正读音,教师随机利用卡片指导学生巩固认读字。)

  4、运用游戏,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师:现在我们要把生字朋友从课文中请到我的生字卡片上,看大家还认不认识?

  出示生字卡片,用“摘字”的游戏识字。

  (方法:把字贴在黑板上认识哪个字就摘哪个字来读,其他学生跟读。)

  让学生在小组里摘字,说说用什么方法认识这些字的。

  师:谁来说一说哪几个生字用换偏旁的方法来记住的?

  叫──收 球──救

  师用“开火车”的游戏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5、把生字朋友送回课文的家中,全班齐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司马光干什么?用简短的话说一说。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识字,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出示了四种识字方法,这样既复习巩固了原有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同时为了让学生识起字来饶有兴趣,在教学中引入游戏。这样能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提高识字效率,巩固识字效果。)

  6、四人一小组读课文,可以齐读、分段读、表演读。讲讲自己读懂了什么?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习惯,以自主阅读为主,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7、小组汇报交流。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学习“到、别”两个生字:

  1、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找一找两个字的相同点。

  (学生知道这两个字是同部首的字 ,学习立刀旁)

  2、教师范写,生描写

  3、请写的好的学生说一说怎样才能写好。

  4、生练写,同桌互评。写的满意的画一个。

《司马光》教学反思3

  我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多种方法,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课文并掌握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问题:“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呢?请你联系第一自然的内容说一说。”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2、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同学们看图,司马光在干什么?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动作吗?”(有个学生站起来,做了“高举双手使劲往往下砸”的动作,还“哎!”了一声,真是把司马光“表演”得活灵活现。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模仿,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3、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课的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课文中人物的比较。我问学生: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地口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2)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3)自己与主人公的比较。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也动动脑筋,你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说可以用抽水把水抽出来;有的说可以拿个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有的说可以拿个大木棍让小朋友爬上来……这时,我又问:你们的方法与司马光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好呢?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

《司马光》教学反思4

  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先请几位小朋友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部分小朋友在初读课文时就可以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使得小朋友熟练说出完整的句子。但是我这里犯了一个错误,我提的问题是把两句话合并起来说,这样的问题毫无必要,在师傅那边受教了,以后要注意这一点。第二自然段中,主要强调别的小朋友在遇到危险时着急的动作表情,朗读时要注意读出着急的感觉。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对这句话进行表演,指名学生上台表演司马光砸缸的情景,注意“使劲”、“搬起”这几个词语,小朋友们举手非常积极,表演得也很到位。最后总结课文,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地口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从而使他们对司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本课的教学我没有利用好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理解课文,这是很大的一个失误。我仍然存在诸多不足,经过本次师傅们的指点,我学会了很多细节问题的处理,在教学课文前一定要深入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才能将课文讲通讲好。

《司马光》教学反思5

  《司马光砸缸》是长春版教材小学语文教材一年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本课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还要教育学生遇到事情要像司马光那样开动脑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讲这篇课文时,以下环节的设计,可以说是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一、识字教学形式多样。

  1.编字谜的方法记忆“司”。司马光的复姓是本课的一个新知识,我首先问学生:司马光姓什么?学生说出的答案有:司、马等,这时我说出“司马”这是一个复姓,让学生对复姓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学习“司”字。用旧字“同”引出新字:“一个同学真马虎,同字去掉一小竖”。学生便轻松记忆了这个新字。

  2.字理识字学习“终”。绞丝旁表示织布,冬天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在这里冬表示结束的意思。终字原指布织完了,现在指结束了。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感悟汉字构字规律来识记生字,使学生逐步产生探究汉字规律的浓厚兴趣。

  3.做动作学习“跑”带有足字旁的字。编儿歌、做动作,既使学生掌握了形声字的特点,又及时得到休息,劳逸结合,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4.用投影仪指导学生书写,对学生掌握不好的字的结构及时指导,写字训练扎实有效。

  二、注重语言训练。

  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一年级虽然年龄小,但在学习课文的时候,也应该有重点的积累语言训练。

  例如: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中有一个关联词“有的??有的??”,我借机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时候能用上这组词语呢?学生说:“我在公园看到的花,有的是黄的、有的是红的??”、“我来到学校,看到同学们,有的在扫地、有的在擦黑板??”,同学们各抒己见,各自说着自己的想法,这样,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学会了用词语,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孩子们的语言。

  三、行为对比,帮助学生体会人物特点。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要让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悟语文、用语文,这才是最为重要的。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对于这个教学目标,通过朗读感悟,很容易就能达到。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是本课的难点。如何攻破这一难点呢?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操作的: 我让孩子们进行比较,一个小伙伴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这时别的小伙伴、司马光分别是什么反应?

  当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的时候,其他的孩子和司马光的行为有明显的反差,文中是这样写的: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通过让孩子们反复读句子,认真观察图上几个孩子的表情、动作,并设身处地地想假如自己在现场,心里是如何想的,让孩子们明白当时孩子们心里很慌,不知所措。再通过读写司马光的'句子,明白他的沉着与机智。

  通过对比,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当时的情况和司马光的沉着行为,同时也让孩子们明白了对比手法的重要性。

  一年级的孩子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课文学习,已经初步懂得了找关键词语理解课文的重要性,每一次学习,就是一次提高的机会。 接着我让孩子们想象: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个什么办法去救这个掉进大水缸的小伙伴?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再与司马光的办法比较,发现只有司马光的办法能既快又保险地救出孩子。所以在求异中求佳,同时肯定同学们的想法。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开启孩子的多元思维,让孩子的思维在争辩中碰撞,让孩子的语言在交锋中砥砺,让他们的个性之花在思考中绽放出各自不同的风采。

  教学中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围绕课文创设了多个问题,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课文并掌握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节课上完了,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也有一些急需改进的地方。比如说,精读课文时就没有多读,没有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没有“读”做基础,学生的“悟”当然也就无从谈起了。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和“悟”,特别是低年段,更需要多读。

  另外,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叫着喊着跑了,有的跑去找大人。”在让学生模仿小朋友们慌了的表现时,让学生做“叫着喊着”时,第一个男同学说:“快来人啊,有人掉进大水缸里了。”他在说的时候,声音很急,把两只手放在了嘴边,做喊的样子,可以说模仿的很像。这时,我却听到了下面小朋友笑的声音。于是,我马上进行了引导:“有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这个时候,你站在旁边会笑吗?”同学们纷纷摇头。“如果你在旁边,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有小朋友说:“啊呀!怎么办呢?”有小朋友说:“得马上救他,要不然他会死的。”我及时进行了补充“这个时候,大家的心里都很着急,不可能会笑”。教室里又恢复了平静。我又请了第二个学生来模仿,这个学生模仿的更像,大声疾呼:“救命啊,救命啊。”我又让学生自己进行了叫、喊的尝试,我留意了一下学生的表情,我看到还是有人在笑,心中不免有一丝的遗憾。看来还需要用各种方式,为学生创设情景,他们才会有真实的感受。

  每一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总存在着一些遗憾。但我相信只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学习、研究与创新,那么在课堂上留下的遗憾就会减少,得到的收获就会增多。

《司马光》教学反思6

  《司马光》是小学教材中的经典课文,课文讲述了司马光在童年时代遇事不慌,小小年纪砸缸救人的故事。课文的故事性很强,而且脉络清晰,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尾都讲得清楚有条理。特别是在遭遇困难时,对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进行的对比描写,简单几句就将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刻画得非常生动清楚。“慌”与“不慌”的两种表现截然不同,从而更让司马光这个聪明、遇事机警的孩子形象跃然纸上,让孩子们心生佩服。

  第一次在一(3)班试教时,我采用的是顺着故事发展脉络一步一步推进课文的方法,想通过设置故事的悬念让孩子身临其境的了解故事。后来发现这个故事本身非常简单易懂,学生们通过读书,已经非常清楚故事的发展过程,故事的悬念设置缺乏神秘感,孩子们的兴趣点不在上面,对孩子来说也就没什么吸引力了,所以有些学生的注意力就分散了。而且整堂课的内容比较单一,对学生的训练不够。自己反思了一下,觉得这样的课文故事简单移易懂,不能将讲课重点放在理解故事本身,而应该挖掘故事背后的新的兴趣点,让孩子对课文重新产生兴趣。

  第二次在一(2)班试教,我调整了教案,第一课时完成生字教学,并教完要求会写的六个生字,并做到读通读顺课文。第二课时,增加了听写生词的环节,把较难写的三个生词作为对第一课时生字掌握情况的检测。课文的讲解上,增加孩子多形式读书的安排,特别是课文的第二、四、五段,让学生们自由读,同桌读,比赛读,学生们很快就把重点段落的背诵任务完成了。课堂进行的比较实效,但是课堂气氛还是不够活跃。

  第三次在一(4)班试教,这次教学中,对重点段落的讲解花了不少心思。比如讲解第二段时,让孩子了解了“水缸”非常大,而且装满水,孩子掉进去有生命危险。朗读指导时,都先给孩子创设情景,让孩子了解到时情况,带着感情去读。整堂课气氛热烈,孩子们兴趣很浓,能够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别的小朋友”的慌张,以及表现司马光的不慌,举石砸缸的镇定有力。总观整课,比前两次试教效果要好。但是在延伸拓展时,让孩子们说说还有什么办法救人时,学生的思维比较发散,说的办法不合理、不实用,比如去找绳子爬到树上去救人、或者几个人垒起来把他拖出来。孩子们没有体会到当时情况的危急,时间非常紧迫,缸里的水会让孩子很快就窒息。所以学生在想办法时没有考虑到这些情况,所以想的办法不实用,不合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要改教学内容。

  第四次上课,在一(1)班上课,我重新调整了上课的侧重点。在第二段的解读中,除了让孩子了解水缸很大,掉进去很危险。而且创设情景让孩子联想,掉进水里面有什么危险,能不能等很很久来救。学生通过不断思考,想到了,掉进水里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水会让人很快就窒息,此时情况危急,时间就是生命,要尽快想办法把缸里的小朋友就出来,也为后面凸显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合理正确进行了铺垫。在教学第四、第五段时,改变了按照课文顺序先讲别的小朋友,再介绍司马光的想法。而是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把第四、第五段结合起来教学。在引导学生学习时,都时刻注意进行两者之间的对比。朗读课文时,也采用分段读的方式,比如,老师读“别的小朋友”的段落(第四段),学生读司马光的段落夸一夸司马光。学生们在不断的对比朗读和讲解中,理解了情况如此危急的情况下,别的小朋友慌张、哭泣是没有用的,司马光的举石砸缸能让水里的小朋友最快脱险,这种办法非常好。而且有了前面对情况危急的想象介绍,孩子们更容易明白,找大人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大人不在现场,就算找来了孩子也一定有救。但是孩子们毕竟还小,当他们解决不了难题,特别是遭遇危险时,让他们树立寻求大人帮助的意识也是对的。所以在课堂最后阶段,我也引导孩子,在实在想不到好办法解决时,可以寻求大人的帮助。

  每一次的讲课,无论是孩子呈现的状态,还是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都用不尽相同的地方。而通过不断的磨课,不断的反思改进,自己的课堂能让孩子感受得更多,学得更有兴趣,是我们的不懈的追求。

《司马光》教学反思7

  《司马光》是一篇具有很强教育意义的文章,以小故事的形式的告诉孩子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那么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教学目标:《司马光》教学反思

  一、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以多种方式来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理解感悟课文,是学习语文很好的办法,也是颇有效果的一种方法。在朗读中,孩子们不仅识记了生字宝宝,而且理解了课文。

  二、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别的小朋友与司马光的反应时,我让孩子们先自由读课文,然后请几个小朋友来演一演,通过模仿他们的动作,让孩子们真实感受理解课文。

  三、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在这一课中,别的小朋友的反应跟司马光的反应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孩子们很容易就可以体会到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以上几种方式,孩子们相对轻松就做到了“会认、会读”,但是在说话训练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虽然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如用“有的···有的···”说话。但是孩子们的思维还比较局限,视野不够开阔,口语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说完整,把意思表达清楚。

《司马光》教学反思8

  今天我执教了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现反思如下:

  教学目标达成,学生能在熟读基础上感悟,敢于质疑,并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状态很好,能够按照既定的预设来学习。但是学生在小组合作时存在一定问题,组长的组织能力还需要加强,要把问题铺设好,并且按照老师问题的序号顺序来交流。个别组员交流不积极,需要小组成员一句一句提示,这都需要改进;

  教学环节中,学生读、准确停顿读、个人读、小组读表现都很好,这给理解打好了基础。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时,学生能够根据课下注释、文中插图进行帮助性理解,几个孩子还能根据文字组成词语来理解(如:“一儿登瓮”中的“登”字,学生组词“攀登”,在这里就是攀登到了瓮的顶上),这是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现代汉语组词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表现。

  也有学生不理解的词语。我环顾了每个小组,发现问题最多的是“众皆弃去”。学生在讲故事的时候,总是把“弃”理解为“放弃、抛弃”,这是联系现代汉语的结果。可是,在这里,“放弃、抛弃”又似乎不准确。我抓住孩子们汇报时的故事情节,指导孩子:“想一想,一群几岁的孩子遇到了这种情况,他们会有什么反应?”有的孩子说他们会害怕,有的孩子说他们不知道怎么办了。这就是“众皆弃去”的背景。其他的孩子都不知道怎么办,他们害怕,所以都跑开了。这样一个问题,正可以引出“众儿”与司马光的不同,再相机让孩子说一说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很自然就说出了“沉着冷静、聪明机智、乐于助人”。

  在讲故事这个环节中,几个孩子把“一儿登瓮”理解成了“一个小孩儿登上一块石头,然后掉到了水缸里”,这是受了《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的影响,可是文言文中并没有说明孩子是登山失足。所以,我又重新代领孩子理解这句话,“登瓮”是登到了瓮的顶上。可是,紧接着一个孩子讲故事,就说这个孩子登到了缸里。问题又来了,我们重新回到这句话,体会究竟是登到了瓮顶还是进了瓮里。虽然在理解的过程中,孩子们出现了一点点偏差,可是学习就是这样,只有不断改进、思考,才是学习的过程。

  拓展环节的设计有些难度,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徐孺子赏月》比《司马光》难理解,个别字词理解起来困难,让他们自己讲就更难了。我想,当下正有一个解决这个问题办法——请教每组旁听的老师们啊,这不也是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吗?于是,孩子们在注释、请教中学习完了拓展文章。我在小组巡视时发现,每组有一到两个同学能够理解,剩下的孩子都是懵懵懂懂。拓展阅读的设计,本身就有让孩子运用已学方法理解文意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产生对文言文的喜欢。所选题目虽有些难度,但孩子们探索的态度不变,依然在认真地研究,这才是学生学习的态度。

  整个课堂,最大的问题还是孩子们的倾听习惯不好。大家总是在别人发言时表情默然,没有专注的表情,更没有眼神的交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还要重点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

《司马光》教学反思9

  教是为学服务的,如何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并且学得简单愉快呢?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观察、想象、说话,透过各种方式练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句子、课文,使课堂灵动高效。第一课时教学是让孩子体会到司马光的机智、冷静,为了达成这一个目标,我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透过回顾“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让学生意识到状况紧急,掉进这口装满水的大水缸里会有生命危险,以此体现司马光的多谋善断。第二,让学生勾画别的小朋友的反应,抓住“为什么哭”“喊什么”“为什么跑去找大人”让学生充分感受他们的惊慌失措,以此反衬出司马光的镇定、从容。第三,透过句子比较,让学生明白司马光用“大石头”“使劲砸”的原因,从而体会他的机智、果断。在拓展训练中,我只让孩子说了说想到的其他救人的办法,其实在训练发散思维的同时,能够把这些方法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办法相比较,更能突出他的多谋善断、从容不迫。。第二课时我主要是教学生字,具体做法为:

  课上,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敏感地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进行巧妙的.点拨、指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老师结合生字和学生的识字经验,让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加上老师指导时的示范作用,使学生学有所获。。

  一、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创造潜力。

  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拓宽学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渠道。在教学中,我更多地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去学习、交流、检查读课文状况,引导学生在简单、愉悦的氛围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在交流中提出不同的创新见解,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潜力,促进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的交流得以实现。

  二、点面结合,创设扎实有效的课堂。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学习生字,练写生字,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让学生明白要想把字写好,就得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仔细观察字的结构,揣摩笔画的呼应、避让、穿插,并要脑眼手互应,准确控制运笔的轻重疾徐。这样久而久之,就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养成沉着、镇静的习惯。这一篇课文中要求会写的生字是有六个,高效课堂提倡学生自主互动。因此,课堂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分析、交流、练写,使学生这部分的学习十分扎实,有实效。

  上完一节课下来,我也感觉自己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时间上安排不到位,上课时没有顾及到全班学生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结合其他老师的推荐不断的改善我的教学,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司马光》教学反思10

  《司马光》这篇课文可以说是老教材留下来的一篇经典课文,学生乐学,也易学,而且兴趣浓厚;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们的学生缺失了什么。

  我在介绍完司马光后,看图学习了故事的开头,研读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看着图猜猜哪个是司马光,并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开始行动了,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就高高的举起来了。学生都找到了答案,穿红衣服的小男孩是司马光,而要让学生说理由时,学生又变得支支吾吾了。我没有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再去读读课文,找找答案。过了一会儿,有几只小手举了起来。我请了一个女同学,她说:“因为课文中写道?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司马光没有慌?。”我肯定了她的说法。这时,我看到还有小手高高的.举着,他说;“因为是司马光砸的缸,他就在缸的旁边,所以,他就是司马光。”我表扬他会读书,会思考。这个环节可以说进行的很顺利,学生说的也很好。接下来,研读“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时,令我没想到的情况发生了。

  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在让学生模仿小朋友们慌了的表现时,“吓哭了”做的很好,也很投入;而让学生做“叫着喊着”时,第一个男同学说:“快来人啊,有人掉进大水缸里了。”他在说的时候,声音很急,把两只手放在了嘴边,做喊的样子,可以说模仿的很像。这时,我却听到了下面小朋友笑的声音。于是,我马上进行了引导:“有一个小朋友掉近水缸里了,这个时候,你站在旁边会笑吗?”同学们纷纷摇头。“如果你在旁边,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有小朋友说:“啊呀!

  怎么办呢?”有小朋友说:“得马上救他,要不然他会死的。”我及时进行了补充“这个时候,大家的心里都很着急,不可能会笑”。教室里又恢复了平静。我又请了第二个学生来模仿,这个学生模仿的更像,大声疾呼:“救命啊,救命啊。”我又让学生自己进行了叫、喊的尝试,我留意了一下学生的表情,我看到还是有人在笑,心中不免有一丝的遗憾。

  在课堂上,虽说我努力的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学着叫、喊,通过角色互换,体会当时花园里的小朋友的慌乱;在出现意外情况时也进行了引导,可还是有学生却它当成了一种游戏,对同学入情入境的模仿报以的是轰笑,我们的学生到底缺失了什么?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司马光》教学反思11

  文本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本文非常简短,虽然是文言文,但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再加上故事本身流传甚广,学生学习起来并不会感到困难,反而比较容易找到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共通之处,初步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文体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色,通过注释、查阅工具书及以往的阅读经验了解文言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1.能按照文言文的节奏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教学难点:

  抓住文中的动词,了解事情的经过,体会司马光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初识古文

  导语:同学们,上新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先看这样一组句子。

  1.出示组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1)学而不思则罔(wǎnɡ),思而不学则殆(dài)。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ɡ)也。

  2.学生试读句子,相互交流说说以上句子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预设:不太好读;分开每个字都认识,组成句子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跟我们平时说话的方式不太一样……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4.教师简要说说句子的含义,归纳小结。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思而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小结: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一笔巨大的财富。

  5.出示课题,引导学生回顾知道的传说故事。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司马光》。你们谁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学生举手发言)宋朝时,一个小孩与小朋友一起玩耍时,其中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这个小孩急中生智,搬起石头砸破了水缸,救下了落水的小朋友。这个小孩就是司马光。这个故事就是《司马光砸缸》。这是一则历史故事,记录在古代史书中。由于古代书面语与我们现代的语言有一些不同,所以,大家可能看过的故事都是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的。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用古代的书面语讲述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那么,古代的书面语与我们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一起去课文学习中体会一下吧。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齐读课题,认识复姓“司马”。

  思考: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呢?(相机出示课件,介绍古代名人)

  预设:东方朔、欧阳修、司马迁、司马相如、诸葛亮、纳兰性德、尉迟恭、皇甫嵩、上官婉儿……

  2.出示课件,简介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sù)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在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都担任过高官,死后获赠太师、温国公封号,谥号为文正。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践行儒学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神宗时,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就离开了朝廷。花十五年时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3.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过渡:伟大的人物总是在童年时就显现出他的与众不同来。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小时候的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孩。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试着把句子读通顺。

  4.教师检查自读效果,引导学生识记生字,朗读课文。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生词,教师指导正音辨形。

  马 院 落 人 丢 有 裂

  (2)指导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

  广:庭(家庭)——应(应该)——座(座位)——床(床单)

  足:跌(跌倒)——跑(跑步)——跳(跳高)——路(小路)

  (3)词语去拼音,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指名学生试读课文,挑战一字不差读课文,指导多音字认读。

  ◆多音字:

  没 mò淹没 沉没 没收 méi没有 没人 没空

  得 dé得到 得知 得意 děi得亏 就得你去

  de要得 了不得

  (5)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读准节奏。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6)听音频朗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要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参考注释,自读自悟。借助工具书和书上的注释,把关键字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待下一步与同学一起研讨。

  (2)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一句一句研讨,各自说一说对每句话的理解,有疑惑或分歧的地方,留待集体探讨。

  2.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1)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课文的意思。全班同学边听边思考,看哪个小组理解得更好。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个小组的说法,教师相机点拨,明确:每句的意思说法不求完全一致,只要主要意思不变,能说出重要词语的意思即可。

  3.引导学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划分层次。

  起因: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经过: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结果:水迸,儿得活。

  4.全班齐读,注意节奏、停顿。

  小结:这短短的两句话却写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你读懂了吗?结合注释再来读一读。

  四、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过渡:文言文中的用词写句,跟我们现在的说话习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除了注释中的字词,还有一些字词,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呢?下面我们就来一句一句地读一读、说一说。

  1.课件出示:群儿戏于庭。

  (1)指名读。思考:这句话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2)引导理解字词。(“于”就是在的意思。“戏”就是做游戏、玩耍的意思。“庭”指庭院。“群儿戏于庭”就是一群小孩在庭院玩耍、嬉戏。)

  方法拓展: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语,如“戏”“庭”等,可以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语“游戏”“庭院”来代替。运用这一方法,可以把下文的“没”“众”“石”等字组成“淹没”“众人”“石头”等词语来理解。

  小结:结合注释,再朗读句子,融入我们的生活经验,就能很容易地弄懂古文的意思了。古文的语序跟我们的说话习惯(课件出示:什么人+在哪儿+干什么)有一点不太一样,你们发现了吗?

  (3)想象说话:古人的庭院里有花有草,最适合孩子们玩儿了,想想看他们在玩什么呢?

  (4)指导朗读,读出高兴、喜悦之情。

  2.课件出示: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过渡:孩子们玩玩这个,玩玩那个,多开心啊!突然,意外发生了。怎么回事呢?我们赶紧去看看。

  (1)出示“瓮”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

  预设:“瓮”指口小肚大的陶器,用来储水或是储藏别的东西的,类似于现在的大缸。只不过瓮是收口的,缸是敞口的。

  (2)出示小孩儿和瓮的对比图,做动作理解“登”。

  预设:“登”是爬的意思,登山、登梯子,也是这个“登”。水缸这么大,孩子这么小,难怪要用“登”。

  (3)理解“足跌没水中”。

  预设:小孩儿爬上了水瓮,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足跌没水中”。扑通一声,有人落水了。“足”通常我们说的是“脚”,脚跌落了,也就是“失足跌落”的意思。“没”是淹没、沉下去的意思。小孩儿失足掉进了瓮里,瓮里盛满了水,他一掉进去就沉没了。

  (4)指导朗读,读出焦急、紧迫的感觉。

  (5)指名说说整句话的意思。(一个孩子爬到瓮上去玩,一不小心失足掉进瓮中被水淹没了。)

  3.课件出示: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过渡:意外发生以后,别人是怎么做的呢,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

  (1)指名回答,朗读句子。

  (2)理解“众皆弃去”。

  预设:“众”指的是谁?除司马光以外的其他孩子。“皆”是全、都的意思。在我们现代汉语中,“皆”也是这个意思,如“比比皆是”等。“弃”是抛弃、放弃、丢下的意思。“去”是逃开、离开的意思。

  (3)想象一下这群孩子们当时的表情、心理、动作,描述一下当时的场面。

  预设:一看到有人落水了,孩子们脸都吓白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有人哇哇大哭,有人慌慌张张地跑去找大人。

  (4)理解“光持石击瓮破之”。

  预设:所有的孩子都惊慌失措,只有一个人不这么慌乱。是谁呢?(司马光。)他是怎么做的?(持石击瓮破之。)谁来表演一下?(学生表演,教师相机点拨指导,要双手用力,狠狠地砸)“持”,用手拿;“击”,敲击,击打;“之”指代瓮;“破之”,使瓮破碎。

  方法拓展:“破”在句中是“使……破碎”的'意思,这是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言词语用法。“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很多种,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是“到”的意思。对这种词,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摘抄、积累,有时间多读读,培养语感。

  (5)想象一下,司马光持石击瓮时,他心里会怎么想?(我不能慌,我要赶紧想办法,快点把他救出来。否则,他会有生命危险的。)

  (6)教师引读。

  引读:扑通一声,一个小孩掉进了瓮里,众皆弃去,光——(学生接读)持石击瓮破之。

  引读:小孩在瓮里浮浮沉沉,伸出小手求救,众皆弃去,光——(学生接读)持石击瓮破之。

  引读:情况越来越危急,小孩的动作越来越弱,众皆弃去,光——(学生接读)持石击瓮破之。

  4.课件出示:水迸,儿得活。

  过渡:幸亏司马光急中生智,持石击瓮破之,结果怎么样?

  (1)指名朗读并说说句意。

  (2)理解“迸”“得活”。(“迸”是涌出的意思。瓮被砸破了,水一下子涌出来了,瓮里的孩子得救了。)

  (3)危机解除了,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庆幸,如释重负……)

  (4)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这句话。

  5.连起来说说全文的意思。

  五、感悟形象,复述故事

  1.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

  过渡:在同伴命悬一线而其他孩子惊慌失措、四散逃离的时候,司马光选择留下来,并想到用石块砸破瓮的办法,救出了同伴。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善良友爱。)

  2.想象说话:如果这个时候大人们来了,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同伴们又会对他说些什么?

  3.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对司马光的赞赏。

  4.出示故事图片,引导学生看图讲故事。

  过渡:《司马光》这篇古文我们学完了,下面我们要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这个故事。讲故事不是翻译课文,如果只说意思,那故事就太枯燥无趣了。想一想,我们该怎样把故事讲得更具体、更生动呢?

  (1)学生自由交流后,教师归纳小结。

  要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代替古时候的书面语言。

  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要有场面,把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描述出来。有细节,故事才更生动。

  还可以补充想象的内容。

  在讲述故事的时候,要通过语调的变化和一定的肢体语言,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

  (2)同桌互助学习,互相练习讲述故事,互相补充完善讲述的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3)指名或是自由上台讲述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5.播放司马光砸缸的动画故事,引导学生欣赏总结,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故事内容。

  6.拓展阅读,了解更多与故事相关的内容,受到情感熏陶。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流传后世千年,为人们所称赞,那么当年被他救下的小孩子又是谁呢?其实,这个孩子名叫上官尚光,也有人说这个人的名字是因为司马光救过他的命而改的。上官尚光得救后,他的家人感谢司马光的救子之恩,送了许多礼,逢人就夸司马光聪明机智。上官尚光也不寻常,他从小喜欢读书,参加科举当上了官,但由于政绩不突出,没有受到重用,心灰意冷的他回老家当了一名教书先生。上官尚光十分感激司马光当年的救命之恩,特意在老家建了一座感恩亭,并将此事记载在家谱中,让世世代代永远不忘司马光的恩情。为了纪念这件事情,后人将感恩亭的所在地改名为“上官岗”。这份感恩之心,也应该被人们铭记。

  六、比较差异,熟读成诵

  1.出示课后题第3题,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朗读、理解词句的体会,讨论交流。

  思考: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明确:(1)课文里许多词语是由单个字构成的。(2)课文用“光”来称呼“司马光”,这在其他课文中比较少见。(3)课文中的句子都很短。(4)本课中三个“儿”字,第1、第2个泛指儿童,第3个特指落水的儿童,前后意思不一样,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代词“它”。(5)语序不太一样。“群儿戏于庭”,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顺序应该是“群儿于庭戏”。(6)这篇课文是文言文,需要借助文言文知识理解文意,其他课文是白话文,容易理解。

  2.引导学生结合本课学习经验,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认真跟着老师多读几遍,培养语感。

  看课文的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给一些字组词,也是理解词义的好办法。

  还有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遇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读不懂的做批注等方法。

  3.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七、指导书写,作业设计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结构、字形等特点。

  明确:“司”“庭”等右上包围和左上包围的字,注意笔顺规则为先外后内。“登、弃”是上下结构,“登”字上边部分撇、捺要舒展。“持”注意几个横画之间距离要相等。“众”是品字形结构,注意第二个“人”捺变点,整个字呈三角形。

  2.师范写生字,学生注意书写要求,练写生字。

  3.布置课后作业。

  (1)将《司马光》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要讲得生动有趣。

  (2)再去找一找司马光的其他故事读一读,对这个人物做进一步的了解。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探究人物活动场景,解词悟文。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师:瓮里盛满了水,小孩子很快沉了下去。看到伙伴跌入水中,其他孩子是怎么做的?

  生:其他小孩子都离开了。

  师:注释里“皆”是“全,都”的意思。这个词说明孩子们全都离开了,是这样吗?

  生:不是的,司马光没有走。

  师:那这里的“众”指谁?是所有的小孩子吗?

  生:不是,是除了司马光外的其他孩子。

  师: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众皆弃去”中的“弃”,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觉得“弃”在这里是丢弃的意思。意思是说除了司马光外的其他孩子把这个落水的小孩子丢弃在这里,自己离开了。

  师:如果大家都离开,弃这个落水的小孩子于不顾,这个小孩子会怎么样?

  生:会淹死的。

  师:一定会这样吗?有没有其他可能?

  生:别的小孩可能会喊大人来救他了。

  师:不管有没有人来,这时候时间就是生命,救援不及时,落水的孩子就真的没希望了。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司马光留了下来,他是怎么做的?

  生:他拿着石头把瓮砸破了,掉在瓮里的小孩子得救了。

  师:你能来演示一下司马光砸瓮救人时的动作吗?

  (一生演示,其他同学仔细看)

  师:同学们,请将石头拿在手中,文言文中用了一个字来表示,那就是——(持。)拿着石头把水瓮砸破的动作就叫——(击。)

  师:“破之”就是使瓮破裂。我们一边读句子一边做做司马光砸瓮的动作。(全班一边读句一边做动作)

  师:水瓮里的水迸涌而出,掉在水瓮里的那个小孩子得救了。当其他小孩都离去时,只有司马光留了下来,把这个落水的小孩子救了出来,你们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1:他是个遇事沉着冷静的孩子。

  生2:他是个聪明而勇敢的孩子。

  生3:他是个善良的孩子。他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离开。

  师:是呀,他的确是个善良的孩子,没有弃落水的小孩子于不顾,而是果断做出判断,想出办法,救出了落水的孩子。

  赏析:本环节的设计重在探究“群儿”“一儿”“众”“光”这些人物活动的场景,解词悟文,体会人物的品质。具体教学实施中应注重学生课前的预习,让他们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等途径初识字词。授课时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悟,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色,了解文言文大意,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而领悟司马光的善良和热心助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反思

  司马光砸瓮救人的故事耳熟能详,故事的情节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此文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在三年级的课文中,首要任务便是在诵读感悟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色。其次,要帮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言文大意,继而在故事情境中感受司马光的善良和热心助人的品质。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善于化难为易,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一、示范朗读,识文断句。

  学生初识文言文,对自主朗读的要求不能过高,能疏通生字即可,朗读时的断句、节奏等,仍需要教师“牵手引领”。范读之后,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也能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的精练和韵味,结合对故事的理解,也能初步猜测到词句大意。

  二、创设情境,识词识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情境,感受人物的情感、品质。因此,我不单要求学生利用注释识词,也结合了图片、动作演示、生活体验等,深入浅出,帮助他们打通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界限;利用引读、想象读、讲故事等形式,体悟故事情境和人物品质,最后熟读成诵。

  三、比较感知,了解古文。学习需要及时反馈,学完课文之后再回头引导学生比较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差异,能使学生对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更加牢靠。

《司马光》教学反思12

  在教司马光一课时,围绕课文创设了多个问题,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课文并掌握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学生质疑:“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呢?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接着学生就能说出他是因为玩时不小心才会掉进大水缸里的,有的同学更能据此提醒大家平时玩耍时要小心,才不会掉进水缸里,学生的智慧真是可爱至极。

  2、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学生看看插图,司马光在干什么?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动作吗?”话音刚落,同学们就“高举双手使劲往往下砸”的动作,还“哎!”了一声,真是把司马光“表演”得活灵活现。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模仿,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3、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课的重难点。

  (1)课文中人物的比较。我问学生: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地口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2)自己与司马光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从而使他们对司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司马光》教学反思13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参考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等方法理解全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司马光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诵读《孔融让梨》和《道边李苦》。

  一、导入新课,感悟语言。

  1、老师说一句话,同学们说意思。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同学们说出老师说的话和现代语言不一样,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文言文非常简练,有时一句话就只有一个字,但细细品味,隐藏着很多意思在里面。学习文言文要会想象,把一个字读成好多字,把一句话读成好多句话。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司马光》。(板书:司马光)。

  3、学生齐读课题,师介绍“司马”是复姓。

  二、初读课文,培养语感。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wèng),足跌(di)没水中。众皆(ji)弃(qì)去,光持(chí)石击瓮破之,水迸(bèng),儿得活。

  后出示读音易错字:登瓮 水迸

  2. 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课件出示)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3. 师生承接读

  师:群儿/戏于庭,

  生:一儿/登瓮,

  师:足跌/没水中。

  生:众/皆弃去,

  师:光/持石/击瓮/破之,

  生:水迸,儿/得活。

  4. 你问我答读

  读:群儿干什么? 诵:群儿/戏于庭,

  读:一儿干什么? 诵:一儿/登瓮,

  读:发生了什么? 诵:足跌/没水中。

  读:其他小孩子的反应如何? 诵:众/皆弃去,

  读:司马光又是怎么表现的? 诵:光/持石/击瓮/破之,

  读:事情结果怎么样? 诵:水迸,儿/得活。

  5.变换格式读(ppt上竖着排列,由右往左读)

  6.记忆比拼读

  群儿戏于庭,( ),( )。众皆弃去,( ) ,水迸, ( )。

  7.去掉标点读。(配乐)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三、理解课文,感知人物。

  1.理解句子的意思。

  谈话引入: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同学们就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句的意思。

  要求:利用注释、插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已积累的经验等方法理解文中词句。

  2.交流汇报

  句式:我读懂了 (词或句子),它的意思是 。

  3.古今对译读。

  古文:群儿戏于庭, 现代文:一群小孩在庭院里面玩,

  古文:一儿登瓮, 现代文: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

  古文:足跌没水中。 现代文: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

  古文:众皆弃去 , 现代文:其他的孩子都离开了,

  古文:光持石击瓮破之,现代文: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

  古文:水迸,儿得活。 现代文:水从而流出,小孩得以活命。

  4.一主两翼对对读。(带文)

  主:群儿戏于庭, 两翼:有几个小朋友

  围呀围着那大水缸

  大家一起捉迷藏

  调皮又欢畅

  主:一儿登瓮, 两翼:扑通通一声响

  足跌没水中。 有人掉进了大水缸

  主:众皆弃去 , 两翼:大家全都吓坏了

  慌里又慌张

  主:光持石击瓮破之 两翼:有一个小朋友

  名字叫做那司马光

  搬起一块大石头

  砸向那大水缸

  主:水迸,儿得活。 两翼:呀 哐当当一声响

  流水哗啦啦往外淌

  伙伴钻出那破水缸

  5、学生复述故事。

  6、想象补白,丰满故事。

  一群小孩在庭院里面玩,他们(怎么玩?),一个小孩(玩着玩着?),就站在大缸上面,( 他朝水里看,看到了?),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那个落水的小孩?)其他的孩子好慌张,(有的······有的······还有的······)都跑掉了,司马光灵机一动,(他心想:?)拿石头(怎样?)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得以活命。(小孩和司马光会说些什么?)

  7.读了课文,说说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乐于助人.、机智勇敢、沉着冷静)

  四、延伸拓展,以文带文。

  1. 自由诵读《你读我诵》中的《孔融让梨》(p132)和《道边李苦》(p134),用横线画出表现主人公美好品质的句子,在边上批注上合适的词。

  2.交流

  3.作业

  自选《你读我诵》中的《孔融让梨》(p132)或《道边李苦》(p134),利用丰富的想象,把它改编成一篇现代文。

  【教学反思】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为了激发孩子们热爱文言文的兴趣,不让他们产生畏难情绪,我设计了“读一读”“译一译”“说一说”“编一编”四大板块,在教学中进行层层推进,特别是在“读一读”上下足了功夫,通过划分节奏读、你问我答读、变化格式读、记忆挑战读、去掉标点读等多种形式的美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因为《司马光砸缸》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同学们基本上都听过,所以在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时,我没有一词一句地去解释意思,而是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利用以往理解词语的方法去翻译,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见效果还可以。最后说说课文大意,也是本单元的一个训练重点,我依然由“趣”入手,在按原文复述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补白想象的创编,目的是为学生平时学会抓细节写一件具体的事而服务的,课后练习的布置也是这种指向。纵观同学们的课堂表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挺高涨的,跟我的配合也很默契,不足的方面也有很多,如课堂上我对个体学生的关注还是不多,对学生的评价语也缺少针对性,对于个别偶发细节处理得不够机智,这些方面都是以后我需要在教学中大力去完善的。

《司马光》教学反思14

  每次教学完《司马光》后,我总是在拓展延伸阶段问:你还能想出其他好方法救出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此问题一经抛出,小朋友们便叽叽喳喳地连比带划谈论开了。可每次在班上汇报交流时,小朋友们的脸上便会被沮丧之情笼罩着。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孩子年纪小,思维较单一,提出的解救方法不成熟,跟司马光的"砸缸"作比较,还是逊色多了。小朋友能不沮丧吗,连老师也觉得异常扫兴!

  这次,我再教《司马光》一文时,大胆作了新的尝试。我设计了3个安全知识让学生说出解决的办法!真没想到不让"小司马光"继续"砸缸"后,反而涌现了更多机智勇敢的小司马光!

  不足有:

  1、整节课安排有些紧凑,阅读提示中问题和时间的安排上有欠妥当!忽略了可以延展的.环节。

  2、开始的生字认读环节可以省略,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品读课文!

《司马光》教学反思15

  文言文是中国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的七岁男孩的形象。“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实为文眼,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感知文言文的大意,并可以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是本课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为了落实此目标,在学习“群儿戏于庭”时,我通过学习“戏”,学生组词“游戏”;“庭”书下注释“庭院”;“足跌没水中”学生理解时加入自己的'“他一不小心,掉入瓮中。”及时总结出理解文言文的三种方法:①给字组词,②借助注释,③联系生活。在教学中,我没有在译文的讲解上消耗时间,而是通过语言的引导,重点放在学生自己的生成。学生在课堂中发生真实性学习,课堂的节奏明快了,轻重缓急明显了。我在课后及时总结学生习得理解内容的方法,为后面学习文言文做好知识铺垫。

  “小古文”课程创始人朱文君老师说:“小古文怎么读?方法其实很简单,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文言文是需要反复朗读的,只有读出层次性,才能更好地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

  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辅助背诵积累。读准字音,跟老师反复诵读读,听准字音,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读明节奏,课件中出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通过指名读、集体读、师生对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明晰节奏,处理好停顿,感悟文言文的诵读之法,读出语气。三年级需要训练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文言文怎样读出情感,读出情趣?需要依据文本特点,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地指导朗读。如“群儿戏于庭”写的是一群小孩在庭院中玩耍,“戏”自然是快乐的事,朗读时,可指导学生读得欢快些。“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情况突变,落水小孩危在旦夕,朗读时要能表现出“焦急”,尽量读出紧迫感。“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这句突出表现了司马光的沉着冷静,读时引导学生沉下心来,读出敬佩。“水迸,儿得活”,小孩得救了,让人松了一口气,令人欣慰。语气读出来了,情趣自然也就读出来了。

  以读贯穿本文教学的始终,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在读中深入语境,提升对课文的独特理解,让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而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每读必有获,边读边思考”这也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简单的文言文,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本课的学习是本学期“智慧少年”系列文言文的一部分,后续我们还将继续学习《道边李苦》、《孔融让梨》《曹冲称象》三篇文章,这将为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打好学习古文的基础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