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大班数学教案5篇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班数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数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我们从幼儿在数学活动室的操作和集体活动表现看出:幼儿已对抽象的加减算式有一定的立即,但字实践运用中比较欠缺。此外,我们经常将计算与应用题分开教学,使幼儿无法把抽象的加减算式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为此,我们试图通过集体活动为幼儿创设一个运用的情境,即帮助幼儿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又激发幼儿在生活中继续主动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的兴趣。
目标:
1.让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进一步立即10以内的加减,学习用编题三要素表述计算过程。
2.在编题表述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加减法结局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准备:
小菜场场景布置:青菜1.00、西红柿2.00、大白菜3.00、鱼6.00、肉7.00、螃蟹8.00.供幼儿操作的小菜图卡各18张,调价标牌2个。
幼儿操作记录纸1份,笔1支。
过程:
一、了解价格
1.今天,我们一起去娃娃城的菜场买菜吧。这些菜都要多少钱?
2.今天的菜价有什么变化?
分析:从幼儿原有经验出发,关注调价牌,调动孩子参与的积极性,运用了情境游戏的创设来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
二、调价
1.用编题三要素表述加价的菜。
例:谁能用三句话把青菜价格的变化说出来?
提问:你们都是用什么方法算的?为什么?
2.用编题三要素表述减价的菜
荤菜价格有什么变化?(降2元)
例:您那个用编题的方法说说肉的价格变化吗?
第三句话有什么不同?
3.降价了你是怎么算的?
请幼儿摆减法算式。
分析:运用编题的三要素,学会以陈述的方式讲述调价的过程,并且在教师的引领下,尝试编带提问句的应用题。发现幼儿在编题的时候按照自己的方式表达,编题的严密性不够,而且自己在执教的时候,也不敢回应孩子,如有的幼儿说:"青菜原来是1元钱,现在涨价了1元钱,现在又变成了多少钱?"编题的两个条件和提问的精炼不够,对于孩子懂的意思,课堂上的我只是提醒了孩子们注意表达更清晰,忽略了编应用题的严密性和孩子们适当要选择富有逻辑的编题关键词。如"原来……现在……",应该给与孩子们更为确切的表述。
三、买菜算钱
1.如果我给你10元钱,你可以买2样什么菜?
2.幼儿买菜
3.算两种菜的价格
(1)谁能用你们买的菜来编一道三句话的应用题?(提示:第三句话要问问别人。)
(2)算得出你用了多少钱吗?请把算式列在红线上。
4.算还剩多少钱
(1)拿了10元钱去付钱,营业员该找给你多少钱?用什么方法算?
(2)算算,还要找你多少钱?
结束:你们会用加法算自己买菜花了多少钱,还会用减法算出营业员找你多少钱,那我们一起领钱去菜场玩买菜的游戏。
分析:该环节是控股幼儿编应用题的能力,让幼儿学会随情景转换编题,并列式计算。从课堂效果看,孩子们买菜之后,表述一共用掉多少钱是可以的,基本编题的.元素也是能够体现的。但是在算还剩下多少钱的时候,孩子们拘泥于操作的材料,对自己花掉多少钱在课堂上没有针对性的提示,因此孩子们在编这道题目的时候,出现连减的方式编题,如"我有10元钱,先去买了青菜2元,又去买了鱼6元,请问还剩下多少钱?"这个编题的失误最大的原因是我在设计的时候把这个环节作为延伸活动,因此没有考虑孩子们仍旧有很大的兴趣去编题和计算,因此对用掉多少钱这个部分数没有给与孩子们强调,所以出现连减,以及总数是10元钱还是用掉的8元钱没有让孩子们清晰。而且买菜环节中设计的是幼儿自主购买两样菜,没有规定不超过十元,所以有的孩子超支了,有的孩子刚好十元,这个就导致了最后算账环节的时候有的孩子不能够编题,有的孩子等于0的计算还比较模糊,其实这个环节可以省略,只要个别幼儿编题以及列算式,对于特殊情况做回应即可。
活动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首先要能够以一对用用相应的雪花片数量去买相应价格的蔬菜,否则就会算错价格,最后在菜篮子里的菜就不是10元了。但是在活动的检验环节,还是有部分孩子没有买对菜,并且对于价格和雪花片数量不能一一对应。所以我就扮演买菜人。幼儿扮演菜宝宝,每一位菜宝宝根据自己的价钱再去找一位好朋友,两种菜的价钱合起来是菜篮子上的价钱。然后一同跳到菜篮子中。以这样互相检查的方式让孩子自己检验。另外,在检验环节,孩子们的数连加能力也要提高,否则孩子是没有办法进行自我检验的。
大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已学会5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并熟悉扑克牌的花色。
物质准备:扑克牌8副、篮子4个、课件、音乐(聪明的一休、欢喜过新年)、礼物16份、16道加法算式
活动目标
通过玩扑克牌的游戏,复习分类、排序、比大小,5以内的组成和分解。
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发展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
让幼儿初步理解和掌握编加法应用题的要求,尝试根据图中事情发展的顺序和相关数量学会口编5以内加法应用题。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导语:老师欢迎小朋友们来到扑克牌王国。你们会用扑克牌来玩游戏吗?
幼儿自由用扑克牌来玩游戏。
二.闯关游戏,体验游戏带来的乐趣
1、导语:“新年快到了,扑克牌的国王想邀请小朋友参加盛大的舞会,不过舞会只邀请勇敢的、自信的小朋友参加,因为要经过4个闯关游戏,才能参加舞会,对自己有信心吗?”
2、第一关游戏《分家家》——分类、排序
①按图形分类(红桃、黑桃、草花、方块);
②按数字排列(1到10或10到1)
师:想想让数字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可以怎样排?
3、第二关游戏《摆一摆》——复习5以内的分解组成
①师:“小朋友我问你:4可以分成1和几?”
②考考小朋友数字5会有几条分合式?
③幼儿操作:
师:两人一组,摆5以内的分解组成,看哪组小朋友摆得又多又准确,闯关游戏开始!
4、最后一关游戏《我会编》——尝试自编加法应用题
①学习讲述加法应用题,了解应用题的结构:
②引导幼儿看图尝试编5以内的加法应用题;
③看加法算式编应用题;
④听老师口编应用题操作扑克牌,摆出相应的加法算式。
⑤与老师们互动;
师:小朋友刚都在学编加法应用题的本领,学会了吗?
玩法:每个老师手上都会有一道加法算式,请小朋友根据算式编一道加法应用题,如果成功了就会得到老师们手中的礼物,拿到礼物后我们一起来参加舞会好吗?闯关开始!
5、闯关成功,一起参加扑克牌王国的舞会,随音乐跳起来。
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用扑克牌玩了这么多的游戏,好玩吗?其实扑克牌还有很多好玩的游戏,可以是两个人、三个人,或更多的人一起来玩。今晚回家也和爸爸妈妈玩一下扑克牌游戏吧。
大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祖国各地的特产,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2、进一步积累5以内的算式与图片的匹配,学习有计划的花费和购物。
【活动准备】
1、ppt;
2、幼儿操作卡。
【活动过程】
一、引发情感
过渡语:国庆节假期结束了,我们去了很多地方旅游,也带回来了很多地方的特产,我们一起来开一间特产商店吧。
关键提问:土特产商店里有些什么物品?
关键提问:这些物品你知道是什么地方的特产吗?你见过吗?吃过吗?知道是什么味道的吗?
小结: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物品,所以我们去旅游的时候可以带一些特产送给朋友。
二、观察特产商店的价目表
过渡语:特产商店今天要开张了,我们一起看看里面的物品贵不贵。
关键提问:你想买几样东西?这样东西多少钱?
关键提问:如果你有5元钱,可以买两样东西,你打算买什么?
关键提问:如果你有5元钱,买哪些东西,可以买的种类或者数量多。
小结:我们每次买东西都要有计划,可以是5元钱,也可以是6元钱或者更多。
三、幼儿尝试图片和算式匹配
过渡语:现在我们要去特产店选东西了。
关键提问:什么样的算式可以和相应的'图片的匹配?为什么?
小结:只要把5元钱花完,可以买两样东西,可以买三样东西,或者更多,也可以同样的东西买多份。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在角色游戏时尝试购物,感受合理分配自己的钱。
大班数学教案 篇4
一、说设计意图
《纲要》明确指出:教育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的视野”,幼儿园数学教育不是为纯粹的教育而教育,是一种以幼儿生活为特征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立足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来开展教育。像我班小朋友午睡起床,常有孩子把鞋子、袜子拿错、穿反。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鞋子、袜子、鞋垫为活动材料的《找朋友》数学活动,引导孩子在原有的生活经验上关注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的不同,进行配对。在游戏中自然渗透数学的概念,达到“玩中学,玩中教”的目的。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的目标对活动起着导向性作用,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具体目标是:
1、认识目标:
(1)、初步形成“双”的概念,知道一双有两只。
(2)、能按鞋子、袜子、鞋垫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3、情感目标:体验与教师、同伴游戏的快乐;初步感受改编儿歌的乐趣,从而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三、说活动准备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活动准备是服务于活动目标,同时幼儿是通过环境、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在幼儿操作的材料上,我选择了孩子们熟悉的鞋子、袜子和鞋垫。这些物品让小班孩子具有亲切感,愿意去动手操作,有信心配合老师共同探索。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鞋子、袜子、鞋垫各人手一份、鞋架一个、夹子若干、玩具小熊一只。玩具小熊的用意是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设计有情节的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积极参与,能自然而然的转换活动场所,衔接下一个活动环节。知识准备是已学的儿歌《袜子歌》
四、说教学方法、重点
(一)这是一次数学配对活动,其中有机整合了语言领域的儿歌改编活动,但教学仍以配对游戏教育为主。因此,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幼儿认识、形成“双”的概念和正确为鞋子、袜子、鞋垫正确配对这一环节上。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幼儿的注意力不宜持久、容易分散;对生活和周围的事物感兴趣等特点。我选择了利用游戏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找朋友”里面,以幼儿为主体,我通过操作法、游戏法和引导发现法,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大班数学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认一认、比一比,引导幼儿感知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2、启发幼儿学习按图形特征归类,巩固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3、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感知长方形的特征。
2、难点:会按图形特征进行归类。
三、活动准备:
1、几何图形若干(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2、剪刀若干。
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几何图形让幼儿辨认。
教师:“小朋友说一说黑板上有哪些图形?”(圆形、正方形)
(二)图形分类。
教师:“黑板上有这么多图形,谁会把一样的图形放在一起,并数一下一共有几个?”
(三)认识长方形。
1、教师手指长方形,“这是什么图形?它和正方形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它们都有四条边,四只角;正方形每条边都一样长,长方形每条边不一样长。)”
2、教师在幼儿讲述时,可将长方形和正方形进行比较,引导幼儿观察它们的不同。
(四)通过折叠验证:知道长方形上下两条边是一样长的,左右两条边也是一样长的。”
1、教师:“现在请小朋友把长方形的长边比一比,短边再比一比是不是一样长的?”
2、小结: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是一样长的,左右两条边也是一样长的。四个角都是一样大的。
(五)幼儿操作。
1、请小朋友拿一张图形纸把它剪一剪,让它变成长方形。
2、给长方形涂颜色。看看图上有什么图形,请小朋友给长方形涂上颜色。
【大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数学教案02-16
大班数学教案模板08-08
大班数学教案【热】09-10
大班数学教案15篇03-20
大班数学教案(精选15篇)03-27
《认识时钟》大班数学教案11-24
大班数学教案:玩骰子12-18
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时间01-25
精选大班数学教案3篇10-15
大班数学教案精选15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