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集锦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读写 1 个生字(洛);能正确读“意万重”的“重”字; 能正确理解并记住“见秋风”、“意万重”、“复恐”、“行人”、 “开封”的意思。
2.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正确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记住“洛阳 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意思。
3.能背诵《秋思》,并默写出来。 4.在朗读背诵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古诗词的韵律 美,语言美。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理解每句诗,有感情地朗诵《秋思》,通过背诵、默 写积累诗词语言。
教学难点:
能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
课前预习:
自由读一遍《秋思》。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泊船瓜洲》,这一节课呢,我 们接着学习第二首古诗《秋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同学们一起朗读 1 遍《秋思》。(若发现学生有哪个字读不 准,要及时纠正。提示多音字“重”)
2.解题。 师:同学们,“秋思”的“思”是什么意思呢? 生: 师:对,“思”是“思念”的意思,那“秋思”就是——秋天的 思念。那么作者在秋天思念什么?(板书“思:思念”,要求学生记 下来。)你们认识作者张籍吗?(PPT 展示,读一遍) 好,那么,作者在秋天到底思念什么呢?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 一起来到洛阳城。好,大家一起读《秋思》。
3.自学古诗,让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PPT 展示
自学要求
1.读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3.小组讨论,派代表汇报。
师:有哪位同学可以说说前两句诗句的`意思吗?
师:嗯,这位同学理解得很正确。(PPT 展示这两句诗的意思, 并要求学生读 1 遍诗的意思,并抄在课本上。) 那“见秋风”是什么意思,同学们知道吗?
师:“见秋风”不是看见秋风,秋风是看不见的,但秋风是可以 感觉到的。所以, “见秋风”是“秋风初起”的意思。 (PPT 展示“见 秋风”的意思并要求学生记下来。)
师:那“意万重”是什么意思?
生: 师:对,“意万重”的意思注释里面有。同学们,咱再一起读 1 遍第一、二句诗和它的意思。
师:接下来,同学们一起读一下第三、四句诗,好吗?
师:同学们知道“复恐”是什么意思吗?(板书:“复恐:又害 怕。”)
师: 同学们理解后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吗?四人小组交流合作解决 诗句意思。
生: 师:哪位同学可以说说自己的理解?(等学生说完,再 PPT 展示 后两句诗意,让学生齐读一遍诗意。) 师:嗯,对。就是这个意思。
4.同学们真棒,都理解了这两句诗的意思。到底他们“说不尽” 的是什么呢?同学们想一下诗人与行人之间会说什么呢, 四人小组进 行角色扮演。前后桌交流之后,我们请其中一、两组同学作为代表扮 演给我们看。
5.诗句的意思我们已经懂了, 那么作者在秋天到底思念什么呢? (PPT 展示: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1.首先,整首诗读 1 遍。
2.再试着两句两句地背诵,然后是整首背诵。(先要求同学互 相背诵,再让全班一起背诵。)
四、布置作业
抄写2遍《秋思》,熟背并要求第二天默写《秋思》。
板书设计: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课文,知道讲了哪几种活化石,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3.培养爱自然、爱科学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生字词的学习。
2.知道并了解保护活化石的`意义。
课前准备:扩大教学挂图、生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恐龙吗?是怎么知道的?恐龙是生活在很多年前的一种动物,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化石来认识它!那么,“活化石”又是什么呢?就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凭借拼音,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多读几遍,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2.想办法识记生字的形。
3.看看课文共分几个自然段,然后用序号标明。
4.教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说说课文讲了哪几种活化石?
5.分段指名读课文,正音,并将扩大数学挂图与课文段落相配合。
二、指导学习生字。
1.认读8个生字和8个生词。
2.重点指导:历、史、化
3.认识并记住字形。
(l)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重点指导:代不要写成“伐”,植右边有三横。
4.指导写字。
(l)看清楚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及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完成“我会写”。
(2)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人。
1.认读生字卡、生词卡。
2.这篇课文讲述了哪几样活化石?
二、引导学习课文。
1.自由读第1自然段。
(l)化石一般存放在哪儿?(博物馆)-
(2)化石可以用来干什么?
语文教案 篇3
知识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2、熟读课文,准确地翻译课文。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正确的翻译本文内容,体会本文的创作特点,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社会
知识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2、熟读课文,准确地翻译课文。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正确的翻译本文内容,体会本文的创作特点,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能力目标
策略与方法:讨论式、启发式、分析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设计:
课前二分钟演讲。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现在提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第一大潮是什么潮?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描绘钱塘大潮的文章《观潮》。
二、整体感知:
简介作者:周密,字公谨,宋代人。听录音,疏通文意。对照注释,解释下列重点字词熟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提出疑难问题。
回答问题:
1、本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本段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2、本段的描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揣摩体味
熟读全文的第二了三文四自然段提出疑背问,回答揣摩与体味熟读全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提出疑问。問題點
熟读全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提出疑难问题,并回答问题:
1、这两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每段主要从侧重于哪些方面描绘钱塘江大潮?
2、阅读文后的《酒泉子》,它描绘的内容本文哪个自然段中有详细的描绘?
3、本文的第四自然段属于什么描写?人们看钱塘江大潮的原因有哪些?
四、拓展延伸: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在客观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你对此有何看法?如果你是当地的负责人,在今天,你又将如何利用好这一旅游资源?如何更好的实现它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并且将《酒泉子》这篇文章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梳理本文的知识要点。组织学生进行识记导入新课讲授知识要点,指导学生回答问题组织学生学习知识要点组织学生朗读全文,指导、点评学生回答问题朗读课文,然后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组织学生识记重点知识。
课后记:本文应该从修辞上入手,帮助学生理清全文的思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全文,力求让学生通过文字的解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语文教案 篇4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运用抓重点词的方法说说课文主要内容,落实三年级的训练重点。
2、反复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运用创设情境,想象补白等方法,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体会人物内心情感,落实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人物的外在动作中读懂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我”对国旗的尊重、热爱和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
过程与方法
自读自悟,合作交流,让学生从读中感悟,学习并运用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懂得尊重和爱护国旗,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教学重点:
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
学习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 一面五星红旗。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师:今天,这面五星红旗出现在国外的一间病房里,这是怎么回事呢?请你赶快打开课本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接读课文,说说课文内容。
结合屏幕上的词语说说课文内容。
三、品评感悟,体会“我”的爱国情怀
1、细读课文,思考面包店老板为我竖大拇指的原因。
师:刚刚我们说面包店老板为我竖起了大拇指,为什么一个外国的面包店老板会对一位中国留学生竖起大拇指呢?自己读课文,画出我的哪些行为打动了面包店老板,使他为我竖起了大拇指
2、交流语句。
指名读画出的语句。
课件出示
⑴ 这面做工精致的五星红旗,经过河水的冲洗,依然是那样鲜艳。(指名读)
创设情境
国旗经过河水的冲洗,可能已经褪色了,但在我的眼里,它依然是那么鲜艳。(指名读)
国旗经过河水的冲洗,可能已经弄脏了,但在我的眼里,它依然是那么鲜艳。指名读)
师:正因为我爱国旗,爱自己的祖国,所以在我的心中,五星红旗永远是那么鲜艳。让我们带着对国旗的尊敬之情齐读这句话。
⑵ 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指名读)
师:凝视是怎么看?
请同学们捧起你的课本就像捧起一面五星红旗,让我们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这时,你心里在想什么?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句话。
孩子们,此时我是多么希望得到这块面包啊,可老板提出我可以用国旗换面包的时候,我却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⑶ 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指名读)
师:透过这段文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让我们看看当时的情景?
课件出示第三段的后半段
师: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我当时的处境如何?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和老师一起想象,这位身体极度虚弱的大哥哥,咬着牙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艰难地穿上大衣,迈着沉重的步伐跌跌撞撞地向外走,每走一步,都揪心地疼啊!
师:谁能把你想象到的`画面,用读表现出来? (生有感情读)
师:此时,面包对于我来说还仅仅是面包吗?
师:是什么?
师:在生命和国旗之间,我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国旗,这时,你想对他说什么?正是我的这些行为打动了面包店的老板,使他为我竖起了大拇指。
四、品评感悟,体会老板的国际友谊
1、默读课文,思考老板的态度变化。
师:一开始,面包店老板就是这样的态度吗?默读课文4——12段,画出描写面包店老板态度变化的语句。
2、交流语句。
课件出示
⑴ 老板听懂了我的话,却把双手一摊,表示一脸的无奈,说:“我讲究平等交易,我给你面包,你能给我什么呢?”
⑵ 突然,老板的眼里闪出亮光,他用手指着我脖子上的五星红旗,惊奇的问:“那是什么?”老板拍了拍我的肩膀,告诉我可以用这面旗子换面包。
⑶ 他见我醒了,冲我竖起大拇指,说:“安心养一养,费用由我来付。”
(指名读)
师:自由读第三句话,找出描写老板动作的词语。
一起做这个动作,这一竖,代表什么?
自由读以上三句话,试着用这个句式说一说:老板的态度是从一开始的——,然后到——,最后——。
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师:也就是说老板的态度是从讲究平等交易到最后无偿支付费用。
那是什么原因让面包店老板的态度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呢?(生自由说)
师:正是留学生这种对国旗的尊重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打动了面包店老板,使他理解了中国留学生的这种行为。可见,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甚至敬佩!老师希望大家记住这句话。
师:学到这儿,你又想对面包店的老板说点什么呢?
五、齐读最后一段
师:正是因为面包店老板的这种爱心,才有了课文结尾那感人的一幕,让我们带着感动齐读最后一段。
六、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师:一面五星红旗牵动着中国十三亿人民的心,也将世界各国的友谊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请同学们读下面这个故事,相信读了这个故事,也会让你感动。(课件出示四川地震小故事)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每天都在发生。
七、作业
师:课下,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感人的句子抄写下来,并搜集一些表现友谊的句子读一读。
板书设计:
26一面五星红旗
中国 外国
我 老板
难 平等交易
爱国旗 无偿付费
爱国 敬佩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小说,了解了小说的结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篇小说<<选举风波>>
二. 示标
1.掌握文章中的生字新词
2.了解本文的结构
三.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用笔圈出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四字短语.(6分钟) 估计易错的字词及四字短语: 发酵(jiào 推荐( jiàn ) 招徕(lái ) 贿赂( huìlù )
噩( è )梦 许诺( nuò ) 茅塞( sè )顿开 泰然处(chǔ) 之
面目全非 富丽堂皇 吆喝(he ) 忌讳(huì ) 巾帼
不言而喻 首当其冲 心有余悸 无精打采 略胜一筹
千丝万缕 耿耿于怀 慷慨激昂
学生将上面的字词及四字短语齐读两遍
四.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思考:本文可以分几部分?每部分的段意是什么?(提示:按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来划分)
2.本文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是什么?
3.小组间进行讨论.教师巡视(5分钟)
4.检查自学效果
明确:1.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段:选举学生干部,鲁智胜弄巧成拙,让以贾里为代表的同学们误解了鲁艳青,致使鲁艳青落选
第二段:校外噪音使学生无法安心上课,关键时刻鲁艳青挺身而出,解决了问题,让贾里刮目相看,并在思想上有了新的认识.
第三段:产生噪音的售货铺拆迁过程中,林武翔被砸伤,贾里一下子由英雄变成了受人指责的“罪魁”生活让贾里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第四段:故事的结局。贾里在爸爸的.鼓励下,带头支持林武翔,林武翔最后康复回校。尾声中,贾里重新认识了鲁艳青,但已无机会弥补过失。
2.主要内容及中心
课文以选举风波为中心情节,描写了以贾里为代表的当代城市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坎坷.挫折,并在这坎坷.挫折中思想逐步成熟的过程.告诉少年朋友们:真正的人生滋味就是多变的.但不管怎样,在酸甜苦辣中,你都要勇敢地前进,无可阻挡地前进只有这样,人生才能像彩虹一样美丽.
五. 当堂训练
抄写字词,注音并解释词语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把握人物的性格.
2. 品味文章中幽默风趣的语言.
二.自学指导一
评人物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你最喜欢小说中的哪个人物?理由是什么?请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及相关叙述句来说说.
2.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巡视.
3.检查自学效果
4.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例如:我最喜欢小说中的人物是贾里.因为他聪明.活泼.热情,有正义感,纯洁.善良,乐于助人,敢于面对困难,勇于承担责任………
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在第一部分里,“为什么要投他一票”.“你觉得他好,我们不觉得”.“要不是贾里已咬了一口巧克力,他必定原封不动的把巧克力扔在那家伙脸上”.写出了他单纯.富有正义感,但看问题还欠全面,也意气用事.
第三部分里.林武翔被砸伤后,他万分自责和苦恼;被人误解后,他又忿忿然;想到林武翔的病情,他又忧愁不安,甚至产生错觉,面红耳赤.脑子发涨,甚至委屈大哭……所有这些神情和动作.心理的描写,非常真实地表现了贾里矛盾而丰富的性格:关心同学,忧他人之忧,富有同情心,明辨是非,但又脆弱急躁,幼稚单纯.
三.自学指导(二)
品味文章的语言
1.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说说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吗?
2.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3. 检查自学效果
教师点拨:本文最大的优点是:语言轻松活泼,幽默俏皮,清新明快,及富中学生的生活气息.如:他指示说,由大家代表他,也不问问大家是否愿意代表他,这个专啃英语的家伙”“这帮人,要是在军队里,准得关禁闭”“到了期末考试,准保有一半同学‘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些口语用在小说里鲜活生动,富有朝气.再如:“班里的同学也都变得面目全非,特别是一些女生,像吃多了发酵粉,一下子又高又大”这一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处在青春期的少女们蓬勃成长的情形.“外面的世界更精彩了,而教室里的师生却更无奈”巧妙化用流行歌词的表达,既自然风趣,又切合中学生喜爱流行歌曲和时尚的心理特征,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当堂训练(另附)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②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③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复述故事,整体感知。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讲述1945年1月莫顿亨特架机侦察的故事导入。
二.复述故事,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3.复述准备,抢答问题: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4.学生分节(冒险、脱险)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5.讨论复述的得失,总结改进的意见。
①处理好详略
②抓住人物行动和心理活动的细节。
三.小组讨论、探讨文意
①读了这个故事,你最大的一点感想是什么?
②“我”为何将“走一步,再走一步”作为文章的题目?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四.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②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一.朗读课文,品读语言
1.圈划人物心理、行动以及环境描写的雅词美句。
2.小组讨论交流,找出能概括“我”的行动和心理过程的词句。
爬—蹲—伏
二.探究品味,感悟情理
1.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2.组织学生深入探究、提出并讨论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②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
③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3.朗读品味:
①“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
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②想象“我”在石梁上的心理,说一说。
③“我”在脱险前后有哭了两次,哭时的情感一样吗?
④学生表演父子对话,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以鼓励为主,并教给方法的良苦用心)
三.结合体验,品味人生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一个中国父亲遇到这种情况,他会怎样做?
2.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你将怎么办?下来后,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四.拓展练习,积累语言
从“读一读,写一写”中选用五个以上的词,以“逆境”为话题,说一段话。
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在悬崖面前》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2、欣赏散文优美,精辟,诗化的语言,品味文中写夏的好词,好句。
[学习重点]
1、品味语言,领会,学习文中的精彩语句。
2、收集、积累描绘夏季景物的诗句、美文。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蕴含的对夏天的喜爱之情,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深情赞美。
[学习方法]
通过朗读说“理解”,选读说“积累”,寻找说“发现”。品评文章的语言,让学生自主阅读,畅谈自己最喜欢的课文内容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学习过程]
一、导课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像春的妩媚,夏的妖娆,秋的丰盈,冬的萧条,韵味各异,但我们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多见的是对春、秋季节的歌颂,对夏季更多却是埋怨和斥责,那么,当代作家梁衡又是怎样看待“夏”的呢,下面我们一块来学习欣赏梁衡的《夏》,板书课题。
二、学
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后,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注释
了解作家外,补充如下:
梁衡:山西霍县人,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2、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解决。
3、读了课文,你对夏的印象如何?请描述一下:
三、测:
1、加点字注音。
芊芊 黛色 主宰 磅礴 澹澹 匍匐
2、解词:
闲情逸致 春华秋实 芊芊 磅礴
四、议:精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精读,在读的同时,在脑海里想像画面,朗读时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板书:诵读 想象文中画面读出节奏,感情)
2、从哪些方面的描述中感受到夏的什么特点?
板书: 景美 人勤 赞
紧张 热烈 急促 美
五、悟:
这篇文章在语言、内容、结构方面有着许多美点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思考两个问题。
(1)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用得传神,老师帮你举两例。
A、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无不”能否换成“都”?
B、轻飞慢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烦”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儿?
C、林带上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凝成”能否换成“形成”为什么?
D、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像海浪涌着一艘舰船。
(能否换成“照射”、“托”)
(2)针对语言、内容、结构等方面,提出疑问,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更重要。(思考中最好动笔写写)
(3)我当小老师替同学解答疑难。
六、拓展
1、用一句话(或一段话)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和体会。
2、说说你自己心中的夏。
七、小结:
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逢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同学们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大家也正是金子般的年龄,在人生的黄金季节,激情飞扬,英姿勃发,和着这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去创造未来。
八、板书
夏(梁衡)
景美 人勤
喜爱赞美
紧张 热烈 急促
语文教案 篇8
语文二年级
播放歌曲:小白船
师:你看过什么动画片。
生:看过蓝猫三千问。
生:神奇宝贝。
师:我也喜欢蓝猫。
出示面具。
师:我想把这个面具送给会上课的同学。
师:这些生字能读好吗?
生读词。
师:宽阔,宽广这两个词谁再来读读。
生读。
师:这八个词连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上一节课,同学们还提出了很多的问题,通过看图,我们一起看。
看图,了解词的意思。
客轮,货船,航标灯,斜拦桥。
师:词语大家读得真不错,陈老师相信,通过今天的读课文,大家一定能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来。自己读课文。
生自读课文。
师:谁来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三位)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觉得河水真的很清,清澈的河水,谁能给它换个词。
生:碧绿。
生:一尘不染
生:清清。
生:一望见底。
师:一眼见底。
师:谁能读出碧绿,一尘不染,清清,一望见底。
指名读。
师:我仿佛看到了一眼见底的河水里,有戏水的小朋友。谁再来试试。
生读。
师:在那一尘不染的河水里,你看到了什么呀?
生:我看到了树叶。
生:我看到了鱼儿和水草。
生:我看到了海市蜃楼。
生:我看到了金光万道。银光闪闪的光芒。
生:小青蛙。
生:看到了大楼房。
生:绿绿的大荷叶。
生:粉色的荷花。
师:在那清澈的河水里,你看到了什么呀?
生:亮晶晶的星星。
生:白白的鸭子。
师:在玩水呢。
生:树叶上有一滴露珠。
师:在清澈的河水时,同学们产生了这么多的想象。再读一读。谁能读出来。
读第一自然段。
师:多清多美的河水啊,让我们一起来读。
齐读。
师:真会读书,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二三四自然段,看谁读得好,能读出问题来。
生自由读课文二三自然段。
师:二三四自然段你有什么不懂的,想问的?
生:第二自然段中什么叫大鼻子的货船。
师:问得好!你猜它是什么?
生:就是货船前面的部分。
生:我觉得就是货船前面很长。
生:因为运货的时候。大鼻子的货船。可以提高……
师:你真会学习,蓝猫最喜欢会学习的孩子了。
师:谁来读一读:大鼻子的`货船。
师:读这几句。
生读。
师:能读得更宽广些。
指名读。
齐读。
师:三四自然段你还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我想问什么叫雄伟的斜拉桥。
课件出示图片:雄伟的斜拉桥。
师:大家看得那么认真,谁来说说,看了这个斜拉桥想说什么?
生:斜拉桥真长啊。
生:斜拉桥的柱子多高啊。
生:斜拉桥很壮观。
生:斜拉桥边上的灯真美啊。
师:谁来读一读。
师:谁还想读,把斜拉桥的雄伟读出来。
师:还有不懂的吗?
生:相会不懂。
师:什么意思呢?
生:一直聚会。
生:相逢重逢。
生:牛郎织女是在鹊桥上相会的,怎么会在斜拉桥上相会呢?
师:谁来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呢?
生讲故事。
师:真会学习。奖励。
师:每年在喜鹊搭成的桥上,牛郎织女才能相会一次,所以我们希望他们经常能够相会。谁来读读。
生读。
师:陈老师听出了你美好的心。
生读。
师:听你的朗读,你一定是个善良的孩子。
师:连起来读一读。
师:陈老师觉得,如果你能把河面读得再宽广一点,就更好了。
指名读。
师:看图,上面的座是拦河大坝,另一幅图是葛洲坝。介绍葛洲坝。
真不愧为万里长江第一坝。
谁来读一读。
师:学完了四个自然段,现在陈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读了,我来读第一部分,你们读后面的内容。
师:银河呀,我还有好多的问题要问你呢?
生:总有一天,我会……
师:我还有好多好多的问题要问你,如果是你,你想问银河什么呢?
生:银河呀,你里面的星星到底有多少啊?
生:银河呀,你到底有多大啊?
生:银河呀,你是不是河。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过,银河是一条光带。
生:银河呀,你到底有多长啊?
生:银河呀,你的里面有没有高楼大厦啊?
生:银河呀,地球上的东西能不能到你那儿去啊?
生:银河呀,你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呀?
生:上节课我们说过,是由星星。
生:银河呀。你那里有东方明珠吗?
生:银河呀,你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呀?
生:银河呀,在你的上面有没有海市蜃楼啊?
生:银河呀……
师:航天英雄杨利伟。
师:介绍杨利伟,播放视频。
师:你想说什么。
生:杨利伟叔叔真伟大。
生:杨利伟,你真了不起。
生:上天下地。
生:杨利伟,你真厉害。
师:有没有什么想问杨利伟叔叔什么?
生:有没有看见长城。
生:问天上有没有…
生:我想问,你在天上是怎么生存下来的。
生:……
师:是啊,我们也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想问杨利伟叔叔。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日子。
师:老师也相信,总有一天,――
生:我也会驾驶着……
师:编书的时候,我们的航天飞船还没上天呢,但是现在……
坚定信念,总有一天,我们……
师:最后让我们一起……
齐唱……蓝猫。
师:最后,我希望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能成为爱想,爱问,爱动脑的好孩子。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
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
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
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精选]11-20
【精选】语文教案08-16
语文教案08-08
语文教案08-13
语文教案模板12-19
语文教案【优】09-16
[集合]语文教案11-15
(精华)语文教案11-17
(精)语文教案12-01
语文教案(热)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