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知识目标:
认识、会写“凰、骄、州、绣、棚、寿、侧、柚、炸、距、舀、葱”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文中优美的语言,并学会积累。
情感目标:
感受小城的美、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城的美。
教学难点:
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挚爱,学习如何表达真情实感。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录音机、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词语,指导书写。
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在咱们的湘西,有这么一座小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以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征服着世人。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将它赞为中国最美的小城。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地方吗?(凤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28课,走进小城凤凰,一起领略它那独特的美。(板书课题:小城凤凰。齐读课题)
2、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词。
2、学习小组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3、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
(1)认识生字词。
骄傲、凤凰、贵州省、绣起、瓦顶棚、万寿宫、左侧、橘柚、油炸、距离、舀起、葱绿
(2)指导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凰”是三拼音节,不要读成“fàng”;“炸”字在本课读第二声,不能读成第四声;“葱”字的声母是平舌音,后鼻韵母。
运用观察比较、部件拆分、难点解析等方法识记。
(3)指导书写。
“凰”字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外面的部分,第二笔是“横折斜钩”,要注意留出“皇”字的.空间;“骄、绣、棚、侧、柚、距”几个字均为左窄右宽的字,要注意写均衡;“舀”字的两短横不能连起来;“葱”字中间部分的一点不能丢。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小城的美?
2、找出具体描写小城美的段落。
3、在读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准备质疑。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借助童话的形式讲述了小动物过冬的知识。动物过冬有许多种形式,而每种形式都是其生理特征与环境因素相结合的结果。但动物过冬的方式又各不相同,课文给我们介绍了以小燕子、青蛙和小蜜蜂为代表的3类动物的过冬形式。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本节课的.设计抓主略次、抓大略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己获得情感体验,并结合体验、感悟、交流等一些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培养读书兴趣。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动物过冬的常识。
2.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3.认识5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快速读文,知道文中3种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具准备
课件(动物过冬材料扩充)、板面图片(小燕子、蜜蜂、青蛙)、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组织教学
(课件:动画)字铺地、词刷墙、句做顶、段是门、篇当窗,字词句段篇,盖成一座读书房。读书屋里知识多,多读会想才快乐!
一、谜语导入,读前质疑
1.猜一猜。
教师出谜语:“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风花盛开。千变万化六个瓣,飘呀飘呀落下来。”猜猜看这是什么?(雪花)
下雪了,冬天也快到了,小动物们怎样度过寒冷的冬天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屋,到动物的王国里,来了解一下小动物们是怎样过冬的。
2.板书课题,读课题。
3.读文前提示,质疑。
(1)引导学生自读文前提示。(文前提示:青蛙、小燕子和小蜜蜂都是怎样过冬的?)
(2)读了文前提示,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3)学生汇报:知道了课文讲了青蛙、小燕子和小蜜蜂3种小动物过冬。还想知道它们是怎样过冬的?读书才会有收获!让我们带着心中的疑问,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漏字、改字。让认真读书成为习惯!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哪个句子读的不顺畅,可以用反复练习的方法来解决。
3.指几名学生朗读,教师随机指导,看看学生是否能正确、流利地进行朗读。
三、抓住要点,阅读理解
1.教师指导读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刚才一遍遍的读,你心中的疑问一定有了答案。
2.默读课文,画出小动物们不同的过冬方式。
3.交流汇报。
3个小动物怎样过冬,为什么要这样过冬?
交流后汇报。
4.教师板书。
小燕子图片——飞到南方去
小青蛙图片——钻到泥土里
小蜜蜂图片——躲到蜂巢里
5.教师小结。
迁徙、冬眠和储备粮食是小动物们根据自身的特征和生存的环境不同而采取的不同的过冬方式。
6.指导分角色朗读。
7.拓展延伸。
(1)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了解哪些小动物的过冬方式?
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的了解,简单介绍。
(2)教师用多媒体分类出资料。
冬眠动物:刺猬、熊、蜗牛……
迁徙动物:天鹅、杜鹃、白鹤、大雁……
巢穴动物:麻雀、乌龟、蚂蚁……
学生读,教师适当讲解,介绍。激励学生多读书,收集有关动物过冬的资料,了解更多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
四、随文识字,检查情况
1.同桌互认。
2.老师用字卡检查字的识记情况。
五、扩展阅读,推荐文章
1奔し⒀生的读书热情。
小故事里有很多的知识,你们还想读一篇这样的文章吗?
2崩鲜ν萍觥缎⊙в镂脑亩磷试(注音版)》中的《奇妙的蜘蛛网》一文。
看谁能快速阅读,说说读懂了什么内容,交流汇报。
六、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快乐读书屋”里,不但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快乐,更感受到了动物世界的奇妙与精彩。
请同学们多看看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这个栏目,因为动物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
板书设计
小动物过冬
小燕子图片——飞到南方去
小青蛙图片——钻到泥土里
小蜜蜂图片——躲到蜂巢里
语文教案 篇3
一、复习引入
1、认读生字
2、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作者谨记父亲的话,认认真真地把桌上的杨桃画下来,当我把画交上去的时候,同学们是怎样说的?老师又是怎样教育的呢?它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研读课文,
1、默读第3至18自然段思考:
(1)这部分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2)找一找“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重点理解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3)把实物摆到桌上,让从不同座位的同学说说自己看到杨桃的样子,特别是前排靠边的同学说说自己看到杨桃的样子。
(4)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体会“我”画画实事求是。“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是因为____________。
①、我的座位在前排的地方.
②、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③、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3)我遵从父亲的教诲,认真地看,老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满以为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然而,同学们是怎样看的呢?
2、研读第3至18自然段
(1)出示讨论题:
①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
②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呢?
(2)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老师的两次发问和学生的两次回答。
① 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A出示两段对话,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你有什么发现?(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好,下一个。”
B补充提示语,在体验中表情朗读同学们嘲笑我的话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可以用肢体语言,如神态,手势,抓重点词、标点、语势等,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朗读?学生互相评价。“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同学们___________。(不假思索地大声说)“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____________。(异口同声地回答)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________。(那个同学发现他这时候看到的杨桃真像个五角星,有点难以置信)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___________。(他迟迟疑疑地说)“好,下一个。”
②想象说话。老师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是老师巧妙设计的教育学生的时机。请你想象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这一看,看出了怎样的结果?这一看,________;这一看,_______;这一看,_________。
A、这一看,同学们发现从“我”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
B、这一看,同学们知道嘲笑“我”是错的。他们的神态发生了变化,一个个脸色通红,说话结结巴巴。(学生表演朗读)
C、这一看,同学们都不好意思了,一个个脸羞得红红的。他们请求我的原谅。他们说:“对不起,我们不应该嘲笑你。你能实事求是地画出你看到的,是多么不容易。原谅我们吧!”。
D、这一看,同学们懂得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要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尊重别人的看法。
E、这一看,同学们理解了我。他们嘲笑我的时候,我没有流泪,而这时候,我却热泪盈眶,我的心里感到暖融融的,因为我得到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
多么优秀的老师呀!他引导孩子们轮流坐到我座位上认真观察,让事实说话。请看大屏幕,让我们来读老师的话,看老师要告诉我们什么?
3、品读老师的话。
a.自读自悟
b.小组交流
c.班中交流,并欣赏不同角度的杨桃图片。
d.指导读好这段话。先自读,现在你们就是这位老师,先练一练,你打算怎样讲给你的学生听?
指名朗读(2-3名)注意听他哪儿读的好?
师范读,引导评价老师,在评价的基础上再指名朗读。
4、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齐读最后一节。理解“教诲”
(1)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2)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
5、同学们,“杨桃”风波结束了,但美术课继续上下去,孩子们继续画羊桃,你猜想一下,这时他们的杨桃会画成什么样子呢?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积累优美的生字词,丰富自己的语言;
指认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诵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阅读文学作品对于人生的意义,能结合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收获去领会有关文学方面的理论阐述,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阅读文学作品对于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想:针对本文文字优美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学生朗读法,培养学生对优美语言的欣赏能力;配备多媒体课件中相关文学作品的片断或图片,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结合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收获去体悟文学对于人生的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由“门”的意思导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文学常识,指名回答。
2.指名5个学生上黑板听写词语,其余的在下面听写。
憧憬 裨益 诠释 斑斓 真谛
师生集体订正,组内互评。
三、新授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优美的语言。
(1)布置自学任务:
自由朗读课文,了解:
①作者为谁打开一扇门;②作者要打开的是怎样的一扇门;③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④联系全文看,题目的意思是什么;⑤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进而思考的结构。
(2)学法指导: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随文圈点;然后小组讨论。
学生自学,教者巡视。
(3)讨论、启发。
题目中的“为”,引出行为的对象——“你”(青少年),从中寄寓了作者的一片诚意和良好愿望。
②作者要打开的是一扇文学之门。
③从文中第2节可知打开文学之门的条件。
④题目是讲:把你领进文学领域的入口处。
⑤的写作顺序,即作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本文是:亲近文学、领悟文学的思路,可分两部分。
以上问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经过启发,学生作答。
2、学习第一部分(1——4节)
(1)学习第1——2节:
自由朗读本部分,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本段的.话题是什么?(门)
②第1节中的1、2句的两个“世界”分别是何意思?(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合:领域)
③文中的“你”指什么人?(青少年读者)
④第4句与第5、6句分别写了哪两种情形?二者形成了什么?(“打开这些门”与“不想开门探寻”;对比,说明打开门的必要性)
⑤第2接中,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打开这些门?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学习第3—4接: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讨论:
①第3节在文中的作用;(点题)
②文学的特点是什么?文学的内容、阅读的意义是什么?从第4节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序号)
③中心句;(第12句)
④怎样理解“高智商的野蛮人”?
方法指导:通过朗读,给句子标上序号,找出有关句子,再小组讨论、交流。
(3)点拨:作者写作本部分的目的在于让青少年读者明白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所在。
(4)学生齐读第4节。
四、当堂训练:
完成《自主学习》第2页1—4题。
五、布置作业:(语言积累)
熟读第4节,力争背诵,并在组内过关。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指名三个同学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每人一节)。
二、导入本课的学习,揭示学习目标。
三、新授:
1、自学第5节,思考、讨论:本段的写作内容、作用。
指名回答。
2、学习第6---11节:
(1)学生齐读。
(2)布置自学任务:
①从内容上看,这一部分采用了什么方式写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的?有什么作用?
(对话方式,从文中第5节“我和文学的对话”可见;用了拟人手法;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的感染力,便于读者接受)
②本部分的“你”指什么?(文学)
③这几段从哪几个角度分别写了哪几个内容,照应上文的哪一句话?
(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感情三个角度;写了文学的广阔性、反映社会生活的丰富性、文学内容的时间性、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影响、文学作品的真诚和忠实、文学作品爱憎分明几个方面写的;照应第4节的中心句)
④作者写这几段的用意何在?
(引起青少年读者对文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去打开文学这扇大门)
(3)学法指导: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感悟,先思考再讨论。
3、学生自由朗读,细细品味6—11节,欣赏文中优美丰富的语言。
四、当堂训练:
《自主学习》第2页的“语段研读部分”。先独立完成,后组内互评。
五、布置作业:
1、写下你学了本文后对文学的感受;
2、预习《冰心诗三首》。
附:板书设计
为你打开一扇门
赵丽宏
议论大门 门 引出话题
以理激人
初识大门 文学之门 文学的内容、阅读的意义 打开大门 打开文学之门 对话式描魅力 ————以情感人
语文教案 篇5
1. 、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2、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师:现在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评三位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3、师:是啊,你们评价的真好。你们把画师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
(显示画师的话:你们看这幅画,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4、反问句的改写。
5、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生:恍然大悟)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生用“原来——”说话)。
6、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7、齐读课文
下面,把你们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
①故事: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书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这里的“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让考生们动一动脑筋了。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的几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显然是马儿踏花归来,马蹄上花香犹存,才招引来了蝴蝶。主考官见了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②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爱迪生救妈妈、鲁班造锯)
(五)、考考你
1、导语:讲了这么多创新的故事,老师也想考考你们的创新能力,我们也来“画花”,比比谁画得花多。
启发:课文中,小徒弟大胆的创新赢得了画师称赞,希望同学们多动脑筋,用最巧妙的方法画出最多的花。
2、每人在白纸上画,而后交流。
3、总结: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六)作业:配套练习册。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饣、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会写“今、正”2个生字。
教学重点:
认识12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饣、牛"。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板书:生日。
小朋友记得自己的生日吗?讲讲你的生日是怎么过的。
2、今天,有一位小朋友,她叫小云,她要把自己的'生日借给妈妈。板书完课题:借生日。 读课题。你平时向别人借过什么东西?
3、质疑:生日怎么借啊?小云为什么要把生日借给妈妈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听电脑范读课文。
2、自己认真读。
3、指名分小节读。
随机出示生字,读准字音。
“放、熊、正”后鼻音。
“怎、饭、班、今”前鼻音;“放、饭”区别;“正、怎”区别。
4、识记生字。
同桌交流互说:记住了哪个字怎么记的。
5、反馈识记方法。
加一加:放(方+反文旁)、熊(能+四点底)、饭(食字旁+反)、正(一+止)。
物(牛+勿)、拿(合+手)。
换一换:快:块换成竖心旁;怎:作换成心字底。
儿歌形象记忆:班:两个姓王的在一个班里。
6、巩固:读生字词。
小老师领读、指名读。
7、现在把字词宝宝送回课文里,看谁读准了。放声读课文。
三、分角色读课文,理解内容
1、用横线划出小云的话。反馈,读句子。
2、用波浪线划出妈妈的话。反馈,读句子。
妈妈真的忘了自己的生日吗?(妈妈并非忘记自己的生日,而是只想到别人。)
3、分角色朗读。
指名读、小组练习读。
妈妈听了小云的话,会对小云说什么?
唱《生日歌》。
四、指导书写
今 正
五、布置作业:制作小礼物,写句心里话
亲手做一份小礼物(一幅画、一件纸工等)送给父母,并写上几句祝福的话。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30
语文教案12-12
语文教案08-13
语文教案[精选]11-20
语文教学教案09-21
小学语文教案12-23
小学语文太阳的教案11-09
《散步》语文教案09-11
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