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王何必曰利》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何必曰利》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王何必曰利》教案1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
2.分析正反对比加强论证的效果,首尾呼应的结构;
3.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学习难点】
1.把握文章主旨,学习正反论对比的论证方法;
2.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第一课时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孟子其人其书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战国时期鲁国人(山东邹城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现有《孟子》七篇传世。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2.孟子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3.孟子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 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4.孟子道德伦理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二)、课前预习:
文言知识积累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叟()庶()人万乘()弑()其君
不夺不餍()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的重点字词
①亦将有以利吾国乎②上下交征利
③弑其君④苟为后义而先利
⑤然则乡之所谓知者⑥不夺不餍
3.解释下列成语和格言
上下交征利:
4.翻译下面的句子(“何以”介词宾语提前句)
①何以利吾国?
②何以利吾家?
③何以利吾身?
5.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
①先生将何之②未之有也
6.结合注释,理解重要语句。
①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译:
7.
②原文: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
8.
③原文: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译:
9.
④原文: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译:
探究案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第一则:1、找出孟子在选文中的中心论点?
2、说出孟子所用的论证方法?
3.结合内容,分析孟子说理的思路。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复习旧知.
2.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预习案:
1.熟读课文.2.翻译全文.
二.探究案
1.第一则: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孟子说的有没有道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第二则:
宋牼劝战的方式是什么?孟子数落宋牼的目的是什么?推行仁义有什么好处?
3.
4.第三则:
分析逐利与扬善对人的发展倾向产生的影响?
4.我们如何看待“利”和“义”?
5.孟子的“义利观”,到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三.检测案
一、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1.宋牼将之楚2.然而不王者3.孳孳为善者
4.蹠之徒也 5.利与善之间也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含义。
1.上下交征利2.苟为后义而先利
3.吾闻秦、楚构兵 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5.愿闻其指6.然而不亡者
7.孳孳为善者8.舜之徒也
9.利与善之间也 10.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
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对前来拜见的孟子很不礼貌,用“叟”来称呼,就象今人说:“老头子。”
B.由于梁惠王对孟子的无礼,孟子认为梁惠王真是一个利欲熏心的昏君,简直无可救药。
C.孟子顺着梁惠王的功利思想,从反面推论,指出交互征利的严重后果,严正警告梁惠王。
D.在《孟子》开宗明义的第一章里,孟子就提出仁政的思想,他主张君王必须施行仁义,仁义才是治国的至德要道。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3.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尽量简要地作答,不要超过10个字。
4.孟子对梁惠王的要求是什么?
5.在这段文字中,孟子反对什么?试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王何必曰利》教案2
一、说教材
《王何必曰利》是高中语文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孟子》选读的第二节,本单元共选七节,每一节都围绕一个主题来编排,从不同方面展现了孟子思想的精深与伟大。对于孟子的思想,学生较陌生,但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不陌生,在教学中通过课文的延伸,联系实际生活,适当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进行联系、思考、探究,领略“纯中国学时期”文学的艺术魅力。
《王何必曰利》一节主要介绍孟子的义利观,孟子把仁义张扬为私利之上更高的价值,对我们省察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念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根据此教学要求及本文的特点,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文中文言知识。
2、掌握孟子对比论证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分析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首尾呼应的结构;
2、诵读课文,对比孟子和孔子的义利观。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领会孟子思想对今天的启示意义,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孟子的义利观
二、 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点拨法:布置预习,让学生利用课本下的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教师点拨突破第一个教学目标,然后在课后训练(创新课堂自主学习部分)对知识点进行巩固。
(2)引导法:对于孟子的思想,学生较陌生,但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不陌生,通过课文的延伸,联系实际生活,通过适当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进行联系、思考、探究,以突破教学难点。
2、学法
(1)自主学习,诵读课文,梳理文中的文言知识。
(2)合作探究:借助课本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义利观的现实意义。
三、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第一则
1、学生诵读第一则内容。
2、抽查学生翻译情况。
3、第一则内容探究
(三)学习第二则
1、抽查学生翻译情况
2、第二则内容探究
(四)合作探究
(1)对利的追求孔子与孟子的区别在哪里?
(2)试比较孔孟两人的利义观?
(3)孟子的义利观的局限性
(五)课文总结: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请以“自私”或“文明与小节”为话题,运用正反对比法写一段话,阐述你的观点。
(七)教学反思(待后续)
【《王何必曰利》教案】相关文章:
《科利亚的木匣》说课稿10-15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10-30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06-27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11-06
《大象王》说课稿12-02
写王字作文10-13
写王字作文09-07
写王字作文10-14
王勃名言名句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