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4-02 14:35:12 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六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初步理解单位1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联系实际说出具体情境中的分数的意义。

  2、理解分数单位的含义,知道每个分数都由若干个分数单位组成。

  3、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及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教学对策: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自主探索,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和启迪学生思考。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光盘、12枝粉笔、6本练习本;学生四人一组,每小组准备材料:一块饼干,一张正方形纸,一分米长的纸条,10根小棒。

  教学预设:

  一、谈话导入,唤醒已知

  谈话:今天我们要学习第四单元认识分数。关于分数的知识,我们以前已经学过一些,你了解多少关于分数的知识,能举例说一说吗?

  二、合作探索,理解意义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1)谈话:老师为每个学习小组都准备了一些学具,请你选择一种学具,表示一个你喜欢的分数,并说说你表示的分数的含义。

  (2)学生动手操作,互相交流,教师巡视。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1)提问:你利用学具表示了哪一个分数?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呢?集体交流,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选择板书如下:

  把一块饼干平均分成2份表示1份1/2

  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表示3份3/4

  把一分米平均分成5份表示2份2/5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表示1份1/2

  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表示3份3/4

  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表示2份2/3

  ------

  (2)点拨、引导:刚才我们把一块饼干、一张纸、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同样我们也把一些小棒放在一起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单位1。(教师边讲边板书,使学生对单位1加深印象。)

  (3)设疑启思:刚才通过操作,我们得到了许多分数,这些分数含义虽然各不相同,但本质是否相同呢?为什么?

  (4)归纳小结:这些分数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

  3、深化理解,概括意义

  (1)讨论:通过刚才的学习,谁能来概括一下分数的意义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分数的意义并揭示课题。(分数的意义)

  (3)想一想:这里的单位1是指什么呢?(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追问: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举例说明,教师适时点拨,加深理解1的含义)

  小结:这里的单位1表示的整体可大可小,可多可少。

  (4)提问:用分数表示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强调:平均分)

  三、自学课本,认识分数单位

  1、过渡:请同学们想一想,自然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追问:那么分数的计数单位又是多少呢?

  3、自学:请自学课本第36页有关内容,在书上找答案。

  4、试一试:在小组里说说例1中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5、反馈:指名说出例1中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教师板书。

  6、思考:分数单位在书写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7、总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因此分数单位在书写时,分子都是1。

  四、巧妙练习,深化理解

  1、完成练一练。

  学生先在书上独立完成,然后请几位学生说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完成练习六第1题。

  学生先自己读分数,把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及所含单位的个数说给同桌听。

  3、完成练习六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涂色,然后交流涂色的方法,追问:这里的3个2/3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组织交流:相同之处是都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其中的2份。不同之处是单位1不同,因此每一份所表示的桃的个数也不一样,其中的2份表示的'数量也不一样。

  小结:这里的分数都是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的,它所表示的具体数量的多少与整体的数量的多少密切有关。

  4、完成练习六第3题。

  学生先独立填写,然后同桌之间说说后两题中分数的意义。

  追问:你是怎样确定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

  5、完成练习六第4题。

  (1)谈话:我们已经学过用带有箭头的直线上的点表示整数,在这样的直线上,也可以找出点来表示分数。如果要用一个点表示1/2,怎么办?谁来介绍一下?如果要表示1/4和3/4,又该怎么办?

  (2)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这一题,然后投影个别学生的书,共同评议。

  6、完成练习六第5题。

  (1)学生各自在书上的括号里填上答案,然后交流,说说在填写这两个分数时是怎样想的。

  (2)提问:这里有12枝粉笔,让学生取出其中的1/4,再取出剩下的1/3。

  (3)出示6本练习本,告诉学生这些本子占总数的1/4,让学生说出本子的总数。如果这些本子占总数的2/5呢?3/4呢?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五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教材P25例2、例3及练习六第5、7、8、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和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有余数的两种特殊情况。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整数除法的验算知识迁移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验算,养成学生及时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教学难点: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中的两种特殊情况。

  教学方法:利用教材情境,结合学生例l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归纳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结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温习旧知

  1、 快乐口算。

  4.2&;divide;3= 7.2&;divide;6= 2.8&;divide;2= 6.3&;divide;3=

  16.8&;divide;8= 5.5&;divide;5= 4.8&;divide;4= 3.8&;divide;2=

  2、笔算,并结合竖式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93.6&;divide;24= 117.5&;divide;25=

  3、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2.4= 117= 5= 18=

  我是根据( )把上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的。

  一.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自学教材第25页的例2

  (1)读题,理解题意并列式:( )

  (2)观察竖式并想:按( )法则去除,余数是( ),表示余 ( )个1;在( )的后面添0,表示( )个十分之一后继续除,同时在( ) 和( )的后面点上小数点,余数是( ),表示 ( )个十分之一;再在( )后面添0,表示( )个百分之一后继续除。

  28&;divide;16,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当学生计算完成第一步,被除数末尾有余数12时,提问:接下来怎么除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并在小组内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根据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O,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性质,在12的后面添上O看成120个十分之一再除。

  提问:计算时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时该怎么办?在余数后面添O继续除的依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时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时,在余数后面添O继续除。它的依据是小数末尾添上O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性质。由于被除数28是整数,小数点没有写出来,因此要在商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后,再写商。

  追问:现在除完了吗?为什么?(因为还有余数,所以还没有除完。)

  引导学生利用刚才总结的方法,将8的后面添上O看成80个百分之一,再除以16。

  强调:师进一步明确:在计算除法时,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要在余数的后面添O继续除。使学生知道:小数除法除到最后没有余数了,叫做除尽了。

  总结:通过例1和例2的学习,谁能说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引导学生说一说,并出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O继续除。

  (3)尝试独立用竖式计算.

  重点提示: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要对齐。

  (4)练一练:

  72&;divide;15= 29&;divide;4=

  (5)交流、小结:小数除以整数,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位还有余数,要在( )

  整数部分的后面点上( ),在余数后面添( ),继续除。

  2、自学教材第25页的例3:

  (1)独立分析,列出算式。( )

  (2)想:先用5.6的整数部分5除以7,( ),要在被除数( )位数字5的上面商( ),对齐被除数的小数点点上商的小数点,再继续往下除,56个十分之一除以7等于( )个十分之一,在商的十分位上写( ).

  提问:观察这道算式与学习的例l、例2有什么不同?

  (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

  提问: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商会出现什么情况?(不够商1)

  追问:不够商1怎么办?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并总结: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不够商1,就应该在被除数的个位上面,也就是商的个位上写0,用O来占位。

  引导:现在把被除数的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合起来看作56个十分之一,再除以7够不够除?商应该写在哪里?

  引导学生明白商应该写在商的十分位上,教师板演,完成算式(见图3):

  验算。这道题怎样验算呢?想一想整数除法是怎样验算的?能不能把这种验算方法应用到小数除法上来?学生独自试一试,再小组交流讨论。

  集体汇报:用乘法验算,即0.8&;times;7=5.6。

  我发现:小数除以整数,如果小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在个位上商( ),点上商的( )后继续除.

  3、口头整理一下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25页&;“做一做&;”第(1)题。并说一说当除到被除数的末尾还有余数时,怎么办?(添O继续除)

  2.完成教材第25页&;“做一做&;”第(2)题。通过观察算式及结果,引导学生得出:只要被除数比除数小,个位上就不够商1,这样的除法得到的商都比1小。

  3.完成教材第25页&;“做一做&;”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第27页练习六第12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1.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归纳:

  (1)整数部分不够除,商O点上小数点继续往下除。

  (2)除到被除数的末位仍然有余数,要在后面添O继续除。

  2.师:谁能完整地总结一下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归纳: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如果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继续往下除。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案3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30~51页的“例1~例12”以及练习五~七。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因数和倍数,以及公因数和公倍数等内容。本单元内容大体分三段安排:第一段,认识因数和倍数,学习在1~100的自然数中有序地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以及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探索2、5、和3的倍数的特征,学习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同时认识奇数和偶数。第二段,认识质数、合数和质因数,学习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第三段,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探索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探索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最后,安排了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亿以内的数,以及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本单元内容,又为后续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非0自然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知道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知道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了解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的含义,会分解质因数。

  2.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会求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在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发展数感。

  4.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数学学习活动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倍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等概念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数的特点合理灵活地确定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根据对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理解正确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

  六、课时安排

  因数和倍数…………………………………………1课时

  2和5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

  3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

  因数和倍数练习……………………………………1课时

  质数和和合数………………………………………1课时

  分解质因数…………………………………………1课时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2课时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2课时

  因数与倍数整理与练习……………………………2课时

  和与积的奇偶性……………………………………1课时

五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的道理

  2、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正确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利用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教学难点:小数点的移动。

  教具学具:小黑板、卡片、幻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卡片)

  8.1÷34.84÷40.56÷43÷5

  1÷80.75÷150.25÷50.045÷9

五年级数学教案5

  第6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7课时 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教材P99例4及练习二十二第1~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并掌握用分解法或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自身条件,选择有效的计算方法进行面积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组合图形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组合图形的多种面积计算方法,会找出计算每个简单图形所需的

  条件。

  难 点:根据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各种平面图形。

  生:七巧板、简单图形学具、少先队中队旗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导入:同学们都玩过七巧板吧,在七巧板里都有哪些图形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2.你能用七巧板拼出什么图形来?指几名学生用七巧板拼出图形,并展示。

  通过学生拼出的图形引出组合图形的定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板题: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互动新授

  l.谈话: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图形都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出示教材第99页的各种图形。

  这些组合图形里有哪些是学过的图形?同学们试着找一找。

  小组合作,尝试找出情境图中的组合图形是哪些图形组成的,并交流汇报。

  汇报时学生可能对相同的图形有不同的组合方法,特别是对队旗的组成,在此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学生可能会想到:队旗是由两个梯形组成,或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组成,还可以看成由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小房子的表面是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的。风筝的面是由四个小三角形组成的,2.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组合图形?请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想到:厨房里的三角架、房子的分布图、桌子等。

  3.引导思考:关于组合图形,你还想研究它的什么知识?

  学生可能想到研究它的周长,也可能想到研究它的面积。

  适时点拨:它们的周长就是围成图形的所有线段的长度。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组合图形的.面积。

  4.出示教材第99页例4: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并思考:怎样计算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说一说是怎样分的,然后再算一算。

  集体汇报,学生可能会想到两种方法:

  (1)把组合图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先分别算出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再相加。

  教师可将学生的分法用多媒体展示:

  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5+5×2÷2

  =25+5

  =30( m2)

  (2)把这个组合图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先算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

  教师可将学生的分法用多媒体展示:

  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5+2)×(5÷2)÷2×2

  =12×2.5÷2×2

  =30(m2)

  教师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

  先让学生对组合图形分一分,说一说是如何分割的,再计算。

  学生可能会把组合图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也有的可能分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这时要让学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从而选择较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

  2.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

  本题图形是队旗,在例题里已经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这里可以让学生思考“能用几种方法计算”,拓展学生的思维。

  学生可能会想到:把队旗分成两个梯形,求两个梯形面积的和;或者把队旗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求它们的面积之和;或者用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减去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求队旗的面积。

  3.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3题。

  先独立思考如何计算,再自主算一算。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让学生知道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不只是能用加法计算,有时也可以用一个图形面积减去另一个图形的面积。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2.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可以把它分割成我们学过的简单图形,计算出简单图形的面积后再相加。

  3.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不只是能用加法计算,有时也可以用一个图形面积减去另一个图形的面积。

  五、作业: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4、5、6题。

  【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5×5+5×2÷2 (5+5+2)×(5÷2)÷2×2

  =25+5 =12×2.5÷2×2

  =30(m2) =30 (m2)

五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5-6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结合生活实际,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

  1.揭示课题课件出现:摩天轮、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旋转,并感知旋转现象观察物体的旋转,并感知旋转现象由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入,使学生感知旋转现象,建立旋转的表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师:刚才,同学们反复地提到“旋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旋转”(板书课题)用语言描述这些物体是怎样旋转的。还可以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这些物体的旋转。体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旋转。

  2.联系生活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师: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很多,那到底什么是旋转呢?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出旋转含义,并板书。师:今天咱们就从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地钟表和风车开始研究吧!风扇、陀螺、旋转木马、钟表、车轮……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把学生的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内化为学生的知识。

五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量具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不规则物体体积计算方法的探讨,拓展学生的思维。

  情感与态度:促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探索,和谐配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规律的探究。

  教学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知道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就是排开水的体积。

  教学准备:量杯、水、沙子、橡皮泥、不规则物体(石块、石块)、乒乓球。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师:大家最近都在求物体的体积。这些物体,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有各类形状的盒子(长方体和正方体),水)。

  师:小胖想问问你们这些物体的体积你们会求吗?怎么求?

  1、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的物体,我们会求,先测量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就能计算出来。

  2、a、可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内,水的长、宽与容器内部的长、宽相等,再测量一下水的高度,根据这三个条件,水的体积就可以求出来了。

  b、把容器内的水倒在量杯内,就能测出水的体积。

  师:那现在有一块石头,那么这块石头的体积怎么求呢?今天,我们就要研究这个问题。

  (出示课题:用量具测体积)

  二、新授

  师:我们首先来观看大屏幕。(视频)

  师:请大家交流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生:将石块放入一个装满水的容器内时,容器内的水面高度会上升。

  师:大家再看一下……

  师:大家想一下,为什么将石块放入一个装满水的容器内时,容器内的水面高度会上升?

  师:因为石块本身是有体积的,将石块放入一个装满水的容器内时,原本下面容器内的水就会被石块所“排开”了,这样就导致了容器内的水面高度会上升。

  师:那想一下,如果现在我把这石块从容器内取出的话,容器内水面高度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容器内水面高度会下降。

  师:再将石块放入容器内呢?容器内的水面高度又会XXXX?

  师:那你能否来判断一下,容器内的水面高度的上升与下降和石块的体积,两者之间究竟有怎样的联系?(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生:水面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师:接下来,大家再来看一段视频,你试试看能否用刚才我们所学的这个知识来计算出罐头的体积?

  实验告诉我们是如何测量罐头的体积?罐头的体积是多少?

  (原来水的体积是200ml,现在把罐头放入量杯全部浸没在水中,水面就升高了,现在的体积是400ml,升高部分水的体积就是200ml,水面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罐头的体积。)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水面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罐头的体积

  师:刚才我们交流了很多,谁能简单概括一下测量石块体积的方法?

  1、观察原来水的体积。

  2、放入石块。

  3、观察变化后的体积。

  4、求两个体积的差。

  师:a、现在老师想用你们刚才的方法测量这个石块的'体积(将石块放入水中),观察一下,你有什么想说的?(石块没有被浸没)

  师:石块没有被完全浸没,但是水面却升高了,那么石块的体积是否就是水面升高的这部分水的体积?

  (不是,水面升高的这部分水的体积其实是石块浸在水里的这部分的体积,而不是整个石块的体积。)

  师:只有将石块整个都浸在水里面,水面升高那部分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师:通过两次实验,我们可以确定: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板书)

  师:通过刚才一系列的实验讨论,我们得出了这个结论,你们真聪明,有一只乌鸦也非常聪明,相信大家都学过“乌鸦喝水”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乌鸦为什么会喝到水?

  (把石块投入到杯子中,石块就把水排开了,水面就升高了。石块投的越多,水面升高的越快,当水面升高到杯口时,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师:乌鸦用这种方法喝到了水,非常聪明,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也应该多角度,多方位的去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师:接下去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7页,独立完成书上的第二题。

  师:谁能说说这幅图你看懂了什么,这个苹果的体积又是多少?

  (原来量杯中水的体积是600ml,把苹果完全浸没在水中后,水面上升到了800ml。

  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就是苹果的体积:800-600=200ml=200cm3

  师:一起来看第三题,两只形状、大小相同的量杯盛有同样多的水,放入两块形状不同的石头后,如果水面升到一样高,那么这两块石头的体积相同吗?

  (相同,因为两个量杯的形状、大小是相同的,水面上升的又是一样高,虽然它们的形状不同,但是它们的体积是相同的。)

  A

  一个长方体水缸,长是7分米,宽是5分米,水深3分米,把一个钢球浸没在水里,水面上升0。2分米,这个钢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水缸的厚度不计)

  B

  一只长方体的玻璃缸,长6分米,宽4分米,水深5分米,如果将一块体积是14。4立方分米的石块全部放入水中,水面会上升多少分米?

  讨论题:

  有一只长方体水箱,长20分米,宽5分米,水箱里放入一个长方体钢块后,水面上升了0。6分米,已知钢块的长和宽都是4分米,求钢块的高是多少分米?(水箱的厚度不计)

  判断题

  1。把一个铁球沉没在长1。5分米,宽1。2分米的长方体容器里,水面由4。5分米上升到6分米,你能求出这个铁球的体积吗?

  (容器的厚度不计)

  A、

  1.5×1。2×4。5

  B、

  1.5×1.2×6

  C、

  1.5×1.2×(6—4.5)

  D、

  1.5×1.2×(4.5+6)

  2。有一只长方体玻璃水缸,长10分米,宽4分米,水箱里放入一个长方体铜块后,水面上升了0。5分米,已知铜块的长是3分米,高是4分米,求铜块的宽是多少分米?(水缸的厚度不计)

  A、

  10×4÷(3×4)

  B、

  10×4×0.5÷4

  C、

  3×4×0.5÷(10×4)

  D、

  10×4×0.5÷(3×4)

  深化练习:

  从里面量长、宽均为2分米,向容器中倒入4.4升水,再把一个苹果放入水中。这时量得容器内的水深是1.5分米,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玻璃容器的厚度不计)

  H独立练习:

  1、水倒入一个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内,水高3厘米,然后放入许多小石子,这时水升高到5厘米,求这些小石子的体积。(容器的厚度不计)

  2、一个底面积为16平方分米长方体鱼缸,蓄水深20cm,现将一块小假山完全放入水中,此时水面上升了2cm,求这个小假山的体积。(鱼缸的厚度不计)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列表枚举的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现实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的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列表举例、作图分析等方法,解决鸡与兔的数量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师:饲养场运输一批种鸡、种兔,由于条件的限制,把它们关在了同一个笼子里。到了饲养场,饲养员要记录一下鸡和兔的数量,谁知司机师傅没有直接告诉他,而是给他出了一道题,你能猜到是什么题吗?

  出示课题:鸡兔同笼

  师:如果你现在是饲养员,你能猜出笼子里有几只鸡?几只兔子吗?

  从目前字面上来看,什么数据都没有,这样的猜测是否有价值呢?可否往后放一放呢?

  由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引入,唤起求知欲望,鼓励其大胆猜测,为后面列表尝试打下伏笔。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同学们想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一下他们的猜测呢?(画图、列表、计算等等)

  师:列表这个方法不错,按照自己的想法列个表尝试一下,想一想你是怎样得到正确答案的?

  (1)在小组内和同学交流;

  (2)汇报,集体反馈;充分利用学生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判断、调整,最终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列表尝试的一般规律。

  (3)观察发现:腿的总数有什么变化?(越来越少)每增加一只鸡,减少一只兔子,腿的总数怎么样了?要想减少腿的`条数,必须怎么办?

  2.小结:在尝试的过程中,他们都是与腿的总数进行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及时调整,得到正确的结果。

  3.课件出示淘气的做法:淘气也用列表的方法做了这道题,咱们一起来看看。

  (1)淘气做的怎么样?

  能不能展示当堂学生是如何列表的?比如说:逐一列表法、跳跃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在跳跃式列表、取中列表时,孩子们是如何进行“调整”的是否也应该汇报一下呢?

  (2)组内交流

  教师课前进行预设,以备学生生成不足,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

  4.自主尝试:

  请利用表格解答下题:

  鸡兔同笼,有17个头,42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

  及时反馈,强化列表解题方法

  5.小结: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问题,一起来看两道题目。

  三、深化练习,拓展延伸

  1.停车场里有三轮车和自行车共22辆,有59个轮子,自行车、三轮车各几辆?

  2.小明的储蓄罐里有1角和5角的硬币共27枚,价值5.1元,1角和5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进一步体验数学的价值。

  3.思考题:

  有蜘蛛、蜻蜓、蝉三种动物共12只,共有腿78条,翅膀13对(蜘蛛8条腿;蜻蜓6条腿,两对翅膀;蝉6条腿,一对翅膀)求蜘蛛、蜻蜓、蝉各有几只?

  四、总结评价,布置任务

  1.课堂总结

  2.介绍《孙子算经》、《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上网查找一下相关的资料。

  【教学反思】

  本节课属于综合应用课,是“尝试与猜测”的第一课时,其目的是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结合,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助“鸡兔同笼”这个载体,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主动与他人交流,从中体会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抓好“两个联系”,一是抓住知识上的联系;二是抓住思维发展层次的联系。从课前的猜数游戏即让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逐步逼近,为后面列表时逼近“腿的数量54”打好伏笔,学生在积极思考、猜测的过程中,渗透了区间套的思想。另外,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在师生互动交往中,情感体验充分,通过比较、判断及时调整,以此发展学生思维质量,我认为在本节课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看得见的。

  为了提高学生思维品质,课前进行充分预设,在学生汇报没有表格的这种情况下,出示淘气的列表尝试方法,让学生对淘气的方法进行评价,通过学生间讨论、交流,进一步体会判断调整的过程,以此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也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当然,本节课学生的生成资源也十分丰富。

五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这类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的活动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教学难点:观察归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有关次品的视频】

  师:看了刚才那段视频,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自由回答。

  师: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产品与合格产品不一样。有的是外观瑕疵,有的是成分不过关,还有的是产品的质量与正常的不同……我们把这些不合格的产品称为“次品”。(板贴:次品。)

  师:次品虽小,危害却大。今天咱们就一起去找轻重不合格的次品。(板贴:找。)

  师:要找轻重不合格的次品,我们要用到什么工具?(天平)

  (二)探究新课

  1.有关比尔·盖茨与81个玻璃球的问题

  【课件出示小比尔·盖茨的问题:这儿有81个玻璃球,其中有一个球比其他的.球稍重,如果只能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多少次才能保证找出来呢?】

  让生自由猜测称的次数。

  师:同学们猜的结果不一样,可能是数量太大了。数学中有种方法叫做“化繁为简”,让我们从数量较小的来研究吧!

  2.研究2个球

  【课件演示:把2个球放在天平上】

  师:有2个玻璃球,其中有一个球比正常的球稍重,如果只能利用天平来测量,怎样可以找出次品呢?

  师:如果次品比正常的球稍轻呢?

  3.讨论3个球的问题

  【课件:这儿有3个玻璃球,其中有一个球比其他的球稍重,如果只能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多少次才能保证找出来呢?】

  生叙述称球的过程。

  【课件再次演示过程,并板书枝状图。 】

  师:次品可能是这三个“1”中的任意一个,但无论哪一个是次品,都只需要一次就可以保证找出次品了。

  师将探究结果填入记录表中。

  4.研究4个球的问题

  【课件:这儿有4个玻璃球,其中有一个球比其他的球稍重,如果只能利用没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多少次才能保证找出来呢?】

  师:如果再增加一个球,4个球,一次可以保证找出次品吗?

  生自由回答。

  师:咱们还是动手去探究吧。

  【课件出示如下小组活动要求。(1)四人一组,用棋子代替玻璃球,用尺子代替天平,摆一摆。(2)4个球被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3)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4)想一想,你们组的方法是否既做到了“至少”,也做到了“保证”?】

  生分组探究后,上实物展台汇报,师根据生的汇报板书枝状图,同时帮助生在此环节理解“至少”和“保证”的含义。

  师小结:4个球,有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但测量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至少需要2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

  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师:如果只测量一次,最多可以保证在几个球中找出次品?

  5.讨论9个球

  【课件:这儿有9个玻璃球,其中有一个球比其他的球稍重,如果只能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多少次才能保证找出来呢?】

  师:如果球的个数再多一些,例如9个,至少需要几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呢?

  【小组活动要求如下。(1)请同学们用学具摆一摆,试试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2)9个球被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3)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4)哪种方法符合题目中的“至少”和“保证”? 】

  生在实物展台上汇报9个球的测量方法,师板书在黑板上。

  生可能出现的方法如下。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板书,哪种方法符合题意?

  师:为什么把9个球分成(3,3,3)只要2次就可以找出次品?

  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种方法每份分出的数量是3,次品一定在某一份的3个球里,不管是哪一份,3个球只需要一次就只可以找出次品来,所以9个球只需要2次;但第二种分法有2份分出的数量是4,4个球需要2次才能找出次品,9个球就需要3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

  师:如果球的数量在9以内,你们觉得每份分出的数量是3好还是4呢?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每份分出的数量不能超过3。

  6.5~8个球的研究

  师(出示记录表):4个球只需要2次可以保证找出次品,9个球也只需要2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来,那么大胆猜测一下,在4与9之间的5、6、7、8个球至少需要几次就能找出次品呢?

  请生自由画图分析,然后汇报。(重点是8个球。)

  将研究结果填入表格中。

  (三)巩固应用,发现规律

  1.10个球的研究

  师:10个球,称2次还能保证找出次品吗?

  请生试着自己画图分一分,然后汇报。(让生明确:10个球至少需要称3次,因为无论怎么分,至少有一份超过3个球。)

  师将结果填入记录表。

  师:2次最多可以在几个球中找出次品?(9个。)为什么?(利用板书中的枝状图让学生明白每份最多3个,3个3就是9。)

  2.3次最多能在多少个球中找出次品?

  师:3次最多可以在多少个球中找出次品呢?(引导生发现每份最多放9个,3份就是3个9,即3×3×3=27个。)

  师:28个球至少几次可以找出次品?

  3.4次最多能在多少个球中找出次品?

  (引导学生说出每份最多27个,3份就是3个27,即3×3×3×3=81,最多81个。呼应前面的小比尔盖茨的问题。)

  4.观察记录表,发现规律

  师:我们来仔细观察记录表,5次、6次分别能保证在多少个球中找到次品?最多多少个?

  师:以此类推,测量的次数增加,可保证在更多的球中找出一个次品来。

  (四)总结提升

  师: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师:我们为什么要探究找次品?

  师:我们所探究出的找次品的方法其实和以前所探究的烙饼问题、田忌赛马问题等一样,就是一个最优化的方法。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如果你发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那么解决问题时一定能够事半功倍!

五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页综合应用: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让学生认识到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表面积与它的长、宽、高的相差程度有关的道理。

  2、通过数学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方法以及成功的体验。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策略意识、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到,在体积相等的情况下,要使表面积较小,长、宽、高应越接近的道理。

  【教具学具】

  为每组学生准备8个规格为16×8×4(单位:cm)的长方体纸学具盒,包装纸,直尺,透明胶,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

  师:观察自己桌上的学具盒,你发现这些学具盒有什么特点?

  生:形状都是长方体,每个盒子的规格都是16×8×4(单位:cm),每组都有8个。

  师:如果我们要将这8个长方体盒子包装成1盒,怎样包装更省包装纸呢?今天我们就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设想与摆放

  1、设想与摆放

  设想:

  (1)要将这些长方体的盒子包装起来,在包装的过程中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2)要达到节省包装纸的目的,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学生思考后发表意见:要想节约包装纸,学具盒中间不能留空隙,表面要平整;摆法不同,所用的纸的大小不同;接头处尽量不要浪费等等。

  (3)明确长方体盒子的摆法不同是造成包装纸用量大小的主要原因。

  2、记录与计算

  (1)你认为造成所需包装纸大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所需包装纸的面积=所摆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接头部分用纸量(按2dm2计算)

  生:摆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越大,所用的包装纸越多,反之就少。

  (2)究竟哪种摆法会更节约包装纸呢?

  师:你们可以先将几个盒子摆一摆,量出所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计算出摆成的不同长方体的表面积,从而算出所用包装纸的面积,并将数据和计算过程记录下来。

  (3)小组合作:记录3种不同摆法下的包装纸用量,并选择一种用纸最少的方案。

  为什么这种方案的用纸量会最少?在全班进行交流。

  三、交流与比较

  比一比谁的方案用纸少,并分析出用纸量不同的原因。

  重点思考并讨论:

  为什么同样是将8个学具盒打捆包装,表面积的'大小会不相同?影响表面积大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将分析的原因记录下来。

  四、发现与思考

  通过本次包装设计,你有什么发现?

  1、物体重合的面积越大,表面积就越小,包装用的纸也就越少。

  2、同样的体积下,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它的长、宽、高的长度有关,长、宽、高的长度越接近,表面积就越小,当长、宽、高相等时,它的表面积最小。

  五、知识拓展

  师:解决用料省的问题在生活中有什么意义?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想法。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20本数学书,想想看,怎样摆表面积最小?为什么?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理解的意义,掌握的计算法则.

  2.初步培养学生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的意义,掌握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一)说出下面各小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0.3 0.72 0.418 0.6 0.94

  (二)演示动画:复习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学习新知识.

  二、指导探索

  (一)理解意义

  1.出示例2

  花布每米13.5元,求买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

  2.演示动画:1

  3.引导学生理解的意义.

  教师提问:怎样求出 米花多少钱?

  13.50.5

  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列式的?

  单价数量=总价

  这个算式和上节课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 求13.5的.十分之五是多少.

  练习:求0.82米布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4.小结

  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5.练习

  (1)说出下面乘法算式的意义.

  30.7 8.50.4 7.20.86 180.23

  (2)列出乘法算式.

  求21的十分之七是多少?

  30的一半是多少?

  副标题#e#

  (二)学习法则

  引导讨论:理解了的意义,下面我们研究怎样计算,同学们可以联系小

  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及复习过的因、积变化规律进行尝试、讨论.

  1.出示讨论题:

  (1)你能把两个因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吗?

  (2)转化成整数乘法后,两个因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3)要得到原来的积,应该怎么办?

  2.演示动画:2

  3.学生独立完成.

  4.练习:670.3 2.146.2

  5.归纳法则

  以上几题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

  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反馈练习

  (一)根据 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积.

  1.118= 1.11.8= 0.1118=

  1.10.18= 0.110.18=

  (二)说出下面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0.40.6 15.860.7 380.6 0.540.23

  850.327 1.570.28 1.80.23

  四、质疑调节

  (一)这一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由学生总结概括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二)提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看法.(包括自己的问题、提醒别人要注意的地方、自身感

  受等)组织学生答疑、解疑.

  五、巩固发展

  (一)不要计算,说出下表各栏的积有几位小数.

  副标题#e#

  (二)根据第一栏的积,很快地写出后面每栏中两个数的积.

  (三)列竖式计算.

  1.823 0.370.4 1.05625

  (四)一个长方形长是1.35米,宽是0.48米,这个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六、课后作业

  (一)判断下面各个积的小数位数有没有错误.

  56.738=2154.6 0.370.94=3.478

  41.29.2=3790.4 0.786.1=47.58

  (二)蒙古牛一般体重是0.326吨,身高是1.12米.新培育的草原红牛体重约是蒙古牛的

  1.3倍,身高约是蒙古牛的1.1倍.草原红牛的体重、身高各多少?

  七、板书设计

  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例2.花布每米13.5元,求买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

  教案点评:

  是小数乘整数知识的扩展和延伸,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复习中通过动画演示,从观察整数乘法算式得出积的变化规律

  为理解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就是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奠定了基础。

  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和知识的迁移规律,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五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我们解答过许多应用题,有一步计算的、也有两步计算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并归纳出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检验的方法.

  教师板书:应用题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1

  例1.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1.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意?如何分析数量关系?

  (3)怎样分步列式?怎样列综合算式?

  (4)怎样验证是否正确?

  2.汇报讨论结果

  (1)课件演示:一般应用题1(出示摘录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及线段图)

  (2)提问:要求剩下的平均每天做多少套,要先求出什么?后3天做了多少套怎么求呢?已经做的套数怎么求?

  (3)学生列式

  分步:75×5=375(套)

  660-375=285(套)

  285÷3=95(套)

  综合:(660-75×5)÷3

  =(660-375)÷3

  = 285÷3

  = 95(套)

  (4)教师小结检验过程.

  方法一:按照原来的题意,依次检验每一步列式和计算是不是对.

  方法二:把最后结果当做已知数,按照题意倒着一步一步地计算,看结果是不是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

  3.规纳概括

  (1)课件演示:一般应用题2

  (2)教师提问:这四步你感觉你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哪一步上?哪一步最重要?

  (3)小结:解答应用题时,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题意上,因为解题思路是根据题意确定的.第二步是最重要的,它决定着思路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一)四年级和五年级要给500棵树浇水,四年级每天浇50棵,浇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级来浇,浇了5天.五年级每天浇多少棵?

  (二)李小胜拿3.2元钱买文具,买了4支铅笔,每支0.6元.剩下的钱买图画纸,每张0.2元,可以买几张?

  (三)新丰农具厂赶制540件农具,前10天平均每天制32件,余下的.要在5天完成,平均每天要制多少件?

  (四)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2640本书,3小时装订了240本.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装订完?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出示不同算法,请同学讨论是否正确.

  四、质疑调节

  1.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审题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什么方法检验呢?解答应用题为什么要检验?(讨论)

  五、课后作业

  (一)学校买来280千克大米,计划吃7天,实际每天比计划少吃5千克,这批大米实际吃了多少天?

  (二)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大车从甲地到乙地计划行6小时,实际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行10千米,实际几小时到达?

  (三)装订小组计划装订一批书,每小时装订180本,10小时可以装订完.如果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装订20本,几小时可以装订完?

  六、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点评:

  该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审题,用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进行分析,在条件和问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找到解题思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探究活动

  猜两位数

  活动目的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方法

  表演前请观众心里想好一个两位数,再请观众将自己想的两位数乘167,然后加上2500,请观众把最后得数报出来,表演者就知道观众心里想的是哪一个两位数.

  例如:观众想的是59,他按规定计算出

  59×167+2500=12353

  表演者根据报的得数计算

  53×3=159

  于是就知道观众想的是59.

  活动过程

  1.教师进行表演

  2.学生探讨其中的奥妙

  3.学生自己设计这样的几个游戏.

  猜数方法

  将得数末两位乘3,取乘积的末两位就是观众心中所想的两位数.

五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通分的意义,

  2、掌握通分的方法。能熟练的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能灵活的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

  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什么是通分?怎样通分?

  2、我们可以在什么时候应用通分?

  3、互动:相互出题练习相互评价交流(3分钟)

  二、教学例5

  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解答。

  师:谁看的页数多?这个问题实质是什么?

  生: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师:小组研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方法一:画图比较

  方法二:通分比较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方法三:化成小数再比较学生汇报,分类领悟比较的方法。注意方法的规范。

  3/5=27/454/9=20/45

  因为27/45>20/45

  所以3/5>4/9小芳看的书多。

  你还有什么别的'比较方法吗?

  小结:通分的方法在比较分数大小中的运用

  三、巩固练习

  1.先通分,再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66页练一练

  2、练习十二第五题先明确题目的要求有两个。

  3、自由练习

  分小组编拟交换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2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

  小数的简便记法。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判断商是否为循环小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请注意听下面的声音。

  师:同学们,如果老师一直播放下去会怎么样?

  生:永远放不完。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放不完。

  师:同学们说得好,那么为什么会放不完呢?

  生:因为都是不断重复那几句话。

  板书:不断重复

  师:我们生活当中有这样的现象吗

  生:有啊,白天到黑夜,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星期一到星期天,一年十二个月等等

  师:说得非常好,像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我们就叫它循环。那么在我们的数学王国中有没有这样的循环现象呢。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新的朋友—循环小数。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27页王鹏赛跑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后,列出算式400÷75。

  师: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这个算式,看计算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

  生:可能发现。

  1、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

  2、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那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不断重复3吗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在黑板上写出计算过程,边写边说)继续除看看,无论除到哪一位,当余数重复出现时,商就要重复出现;商是随余数重复出现才重复出现的。

  师:后面还有很多个3,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表示商呢?我们这时就可以用个省略符号表示它了。下面同学们再试着再列竖式算一道题目,看跟这道有什么区别。

  生:商是从小数点第二位开始出现的,并且重复出现两个数字。

  二,认识循环小数

  (出示课件,像这样的数叫做循环小数)

  引出循环小数的定义。(在黑板上板出还可以这样简写)

  师:请同学们计算再15÷16和1.5÷7。

  学生计算后,问:从中你发现什么?

  生:15÷16=0.9375,1.5÷7=0.2142857?

  师:像这样两个数相除,如果得不到整数商,所得的商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你知道是哪两种情况吗?

  引导学生说出一种是继续除下去能够除尽,像15÷16一样;另一种情况是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像1.5÷7一样。

  师:能够除尽的商的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我们把它叫做有限小数;永远也除不完的商的小数部分是无限的,我们把它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的小数位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生:无限的。

  师:所以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四、课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五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长方形、正方形等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的探索过程,会画简单的几何图形的对称轴,并借此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2、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情操,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会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白纸、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各一张,梯形和三角形。

  学生:白纸、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各一张。

  教学对象的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特征。学生在前面已经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一个图形对折,折痕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且认识了对称轴。所以针对这一具体内容,课的一开始就通过撕纸玩轴对称图形,学生对这一内容非常感兴趣。

  教学过程:

  一、“玩”对称,谈话激趣

  谈话:如果给你一张纸,你打算怎么玩这张纸?……你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玩这张纸?看好了,先对折,对折后有一条折痕(板书:折痕),然后从折痕处撕开。怎么样,想试一试吗?(把教师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二、自主探究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1、仔细观察你的作品,它是一个什么图形?(我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线,有一条折痕,两边完全一样,完全重合)板书:轴对称图形

  提问:为什么你觉得你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呢?(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2、谈话:轴对称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而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板书: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提问: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那说明对称轴是一条什么?(直线)直线有什么特征?(无限延长)那么对称轴怎么画呢?

  谈话:画对称轴的时候我们一般用点划线来表示。(板书:点划线)也就是先画一点再画一横,由于对称轴是一条直线,并且是无限延长的,所以我们要把这条点划线分别向上向下延长。

  3、你能像老师这样在你的作品上画出对称轴吗?画好了吗?画好后同座位之间相互看看。

  4、没想到吧,就这么一张白纸,简单的一折,一撕,居然创造出了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其实轴对称图形离咱们并不遥远。

  5、教学找长方形的对称轴

  1) 这是一张长方形的纸,如果让你找出这个长方形纸的所有对称轴,你准备怎么办?(对折)你赞同吗?那咱们就动手折一折并画出它的对称轴吧。

  2)指名到讲台前展示自己的折法和画法。

  3)通过对折,我们发现了长方形只有几条对称轴?(两条)

  4)刚才我们用折纸的方法找到了长方形纸的两条对称轴,(出示黑板上画好的一个长方形),这儿也有一个长方形,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还能对折吗?如果要你画出它的对称轴,你有还方法吗?小组内讨论讨论。指名说一说。

  (先量出长方形对边的中点再连线)提问:你是怎么找到对边中点的?(量一量)谈话:我告诉你这个长方形的长是30厘米,怎么找这条边的中点?15厘米处。这条边的中点跟上面的一样。然后把两个中点用点划线连起来。

  提问:对称轴找完了吗?请你继续用这种方法找完长方形其他的对称轴。

  5)让学生在书上画一画。画好后提醒学生:画好的同学把老师刚刚画的这条对称轴也画上去。

  提问:你一共画了几条对称轴?

  由此可见,不管是长方形纸还是长方形的图,它都只有两条对称轴。

  6、教学正方形的对称轴

  1)研究了长方形,你觉得我们下面要研究什么图形了?(教师拿出正方形的纸)拿出正方形纸,请你用刚才研究长方形的方法,找到正方形所有的对称轴并画出各条对称轴。

  2)通过刚才的研究,你能画出几条对称轴?(四条)哪四条?斜的这条你是怎么找到的?你们和他找的一样吗?原来老师和你们找的也是一样的,演示课件,是这四条吗?

  3)现在我们知道了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和长方形相比怎么样啦?(比长方形多)多几条?哪两条?(斜的两条)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完成想想做做1

  1、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对称轴,知道了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出示书本62页想想做做第一题中的所有图形。这儿有很多我们学过的图形,看看哪些同学能一眼就找到其中的轴对称图形,你觉得它是轴对称图形的用铅笔在上面轻轻地打上一个勾。学生独立判断。

  2、你判断好了吗?你觉得怎么去检验你的`判断是对的还是错的?(折一折)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这些图形折一折,如果是轴对称图形的,请你在书上画出它的对称轴。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集体反馈交流。

  谈话: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现在机会只有六个,每个同学可以选择你最有把握的一个,说一说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的,有几条?

  4、谈话:通过刚才的活动,大家都能准确的判断这6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但是,吉老师觉得心里有话要说,不知道同学们心里有没有话要说。我特别想说的是,就以梯形为例吧,1号图是一个什么梯形?(等腰梯形)虽然这个等腰梯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但是……不是每个梯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比如6号梯形还有我手里的这个梯形,他们都不是轴对称图形。看来一般的梯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只有等腰梯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好了,我的话说完了,剩下的图形你们来说吧。

  完成想想做做2

  1、我给大家又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图形。下面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吗?是轴对称图形的在下面画“√”。独立完成,指名回答,你来说一说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出示第一个图形。这个图形有几条对称轴呢?四人一组讨论。指名回答,那你能把它画出来吗?和老师画的一样吗?其他的两个图你能找到他们的对称轴吗?

  3、学生独立完成第二、第三个图形。集体交流。

  4、第二个图你找到了几条对称轴?第三个呢?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前3个图形,先仔细观察题中的三个图分别是什么图形?如果学生说第一个图形是三角形,要追问是什么样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又叫正三边形)如果学生说第三个图形是五边形,谈话:这个图形不是普通的五边形,它的5条边相等,它是正五边形,2、这3个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呢?你能在书上画一画吗?学生在书上画一画。

  3、反馈:正三边形有几条对称轴呢?有没有不同意见的?是这样吗?那正四边形呢?对吗?正五边形呢?

  4、教师手指着黑板,正三边形有3条对称轴,正四边形有4条对称轴,正五边形有五条对称轴。你发现了什么?(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

  5、根据这个结论,你能知道第四个图形正六边形有几条对称轴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六条。正八边形呢?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其实,大自然对于轴对称的创造远远不止这些。仰望蓝天,俯瞰大地,拥有生命的地方何处没有轴对称的足迹。看那花丛中飞舞的蝴蝶和蜻蜓,那翱翔天际的大雁和白鸽。就让我们在幽雅的音乐声中做一回小小设计师,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完成书本63页想想做做第5题。

  教学反思:

  学生在一年前已经学习过了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可能已经遗忘。所以课的一开始,设计了教学复习,可以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调动其已有的知识储备,特别是教师画对称轴的画法为学生画对称轴做了示范。这节课重点研究对称轴的画法,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新授的内容中,首先让学生通过折纸发现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研究怎样画长方形的对称轴。这样的程序可以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进行思考。教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预测,以便在不同情况下实现难点的突破。教师的示范作图和必要的讲解使学生对对称轴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教学试一试中,先放手让学生尝试折纸和作图。这样做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在评议时关注后进生的认知状况,启发他们通过操作提高认知水平。

  在练习的这个环节中,练习的操作程序清楚,而且题目讲解到位。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很多学具准备的不够充分,比如为学生准备的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太小,以致于在教学反馈时,坐在下面的学生根本看不到上面学生展示的作品,其实教师这时可以使用事物投影来展示学生的作品。并且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的气氛非常的沉闷,没有平时的课堂氛围好,经教研员分析是教师对学生的正面的,积极的评价太少,导致学生的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在上完课之后,我努力尝试了积极评价学生的回答,果然有不同反响。看来年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多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平时多上一些教研课,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教案最新12-21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5

[通用]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篇12-05

小学数学教案11-04

中班数学教案04-07

大班数学教案02-16

小学数学教案(实用)07-27

小班数学教案11-23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