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教案

时间:2024-07-11 13:05:12 教案 我要投稿

自然之道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自然之道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自然之道教案

自然之道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充满生机它是人类的老师,它给我们许多启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发生在大自然的真实故事。

  1.(出示课题),请看课题,一起来读读!

  2.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大胆的来猜猜!(道路?道理?道德?学生发表认识,教师不置可否)引导“道”是规律。

  1.这个课题的意思很深奥,我们读了课文会有更深的理解!请同学们先自己来读读课文,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特别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次。

  2、检查预习。

  加拉巴哥岛筑巢孵化踌躇不前嘲鸫颓丧响彻云霄等词。

  (一)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1、2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了解绿龟,相机出示资料。

  (3)出示嘲鸫啄幼龟图,文中是怎样描写幼龟的呢?

  (二)学习课文3、4自然段。

  1.同学们,带着你的心跟作者一起上岛,看看一路走来,你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先自读3-4自然段。

  2.当你置身于岛上,看到嘲鸫啄食海龟这一幕,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难受,着急,紧张)。

  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说说你的理解!

  4.出示画面及文字研读。

  “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5.学生交流研读成果。

  “突然”

  老师听出来了你把这个“突然”这么强调,说说你的理解!

  是啊,出乎意料!始料不及啊!谁来读?

  “啄”

  “他用嘴啄幼龟的头”,多危险,多狠啊!谁来读?

  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读!

  “欲出又止”

  欲出又止是个新词,知道它的`意思吗?

  它的出是为了什么?那么止呢?

  想出来又不敢出来,这就是欲出又止。这段话中有一个词语的意思跟它接近,找找!(踌躇不前)。

  你们说小绿龟的欲出又止,小绿龟的踌躇不前,它这么担心有没有必要啊?(理解嘲鸫的凶狠)。

  这个场面真令人紧张、揪心啊,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来读!

  6.感情朗读人物的不同反应。

  (1)面对这样揪心的一幕,我和同伴、生物学向导又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指导读出我们的焦急来,读出向导的漠然和若无其事。

  (3)读到这,你对向导的话,对“自然之道“有什么理解?

  7.推演自然情境。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任何干扰,嘲鸫和幼龟之间的故事将如何发展?请你根据课文的有关语句,展开想像的翅膀,描述你想像的情景。

  是啊,多么智慧,多么勇敢的海龟,本来它们可以顺利地实现入海计划,可是由于我们的出现,我们的干涉,这一巢的幼龟就完全改变了命运。我们下节课再去面对我们不忍面对的惨状。

自然之道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七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 侦察 愚蠢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自然对人类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

  理解向导话,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导语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作者一行人的目的,那么他们的目的达到了吗?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九课《自然之道》(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课文

  1、谁愿意当小老师领读这些词。

  (开火车复习词语)

  2、把这些词带入课文中自由速读,想想作者一行人的目的是什么呢?

  3、指名说。

  4、说得真好,你们愿意看看可爱的海龟吗?(师点幻灯片,边看边说)

  5、看完后,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三、以演促读,感悟蠢事

  1、是啊,如此可爱的`小海龟却被我们不经意间深深地伤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齐读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师出句子)

  2、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

  ⑴ 学习三、四、五自然段:

  ① 请同学自由选择3、4、5自然段中的任一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② 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③ 指名汇报,学生补充。

  三段:表演 抓住 幼龟:欲出又止 侦察 踌躇

  潮鸫:企图。

  四段:指导读。

  抓住重点词:焦急 若无其事 冷淡 极不情愿

  解释:规律

  ④ 大屏出示并比较句子。

  Ⅰ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Ⅱ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⑵ 学习六 七 八自然段:

  ① 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自由读6-7自然段。

  ② 同桌讨论。

  ③ 指名说。

  ④ 向导由冷淡到不情愿到补救到不得不发出悲叹,齐读最后一句。

  ⑤ 同学们,当海滩上最后一只海龟艰难的爬进大海,看到那长长的沙滩足迹时,你最想说什么?

  ⑥ 指名说。

  师引导:万事皆规律,有法天下和。(板书)

  四、小结

  1、出大屏,布置自选作业,生写师巡并指导。

  2、指名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练习册。

  2、推荐读课外书。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能紧紧抓住教学重点,以读,演 悟等多种形式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向导最后的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理解了自然之道即万事皆规律,有法天下和。学生说的积极性很高,最后小练笔,学生便水到渠成了。

  本节课也有不足:

  1、课题中的道还应在课尾小结时再点一下就好了。

  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所加强。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不断钻研,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自然之道教案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如果违背了自然界的规律,有时好心也会办错事,让学生产生热爱和保护动物的感情。

  2、抓住人物的语言、态度、动作明白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

  3、能写出读完这篇课文后的想法。

  4、继续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这句话的意思,并体会红色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回忆所学内容,导入新课。

  过渡语:同学们对上节课读到的内容记得真清楚,这些四字词语你还能准确读出来吗?

  2、ppt出示四字词语。

  欲出而止犹豫不决突兀而来成群结队鱼贯而出争先恐后。

  结伴而行饱餐一顿响彻云霄。

  开火车读读这些四字词语。

  你能根据课文内容试着把这些四字词语分组吗?如果记得不太清楚这些词所在的句子了,你可以再去读一读想一想。

  (二)、四字词语分组,了解自然之道。

  1、根据学生分组情况,让学生用上因为……所以……或者如果……不会……这样的关联词说说你能读懂的这些动物之间的关系。

  2、师小结:同学们,这些动物之间的关系在我们看来可能是很残酷的,可这就是动物生存的规律,弱肉强食,这就是自然规律,这就是(师指板书)自然界之道。

  过渡语:在这只有动物生存的自然界中,谁进入了它们的生活。生说,师板书:人。

  3、师问:是什么样的人呢?请你去默读有关人的自然段把描写人的句子标出来并做上简单的批注。

  过渡语:指名读画出的有关人的句子,提示只读句子不谈理解。

  4、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界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唤。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小龟,把它引向大海。"天啊"我听见背后有人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们的向导赶紧脱下头上的棒球帽,迅速抓起了数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气喘吁吁地来回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补救吧。我和同伴们低垂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前进。终于,向导发出了他的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师引导:这是在什么情况下的态度。后悔悲叹。

  6、学生边谈理解,边指导朗读。

  7、重点指导:终于,向导发出了他的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或者有关资料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体会带点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三)、再读课文,写感想。

  过渡语:孩子们,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原作:"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读完课文同学们一定有许多的想法,愿意把你的想法和大家分享吗?你可以再去读读课文也可以直接写出你的想法。

  (四)、交流想法,结束这节课。

自然之道教案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2.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自然之道》这篇课文,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值得我们积累的词语,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吗?打开词语手册,看一看这些词语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3谁来说说“愚不可及”的意思。

  4指名说“蠢事”,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当时的场面是什么样子的吧。请来读读第三自然段,其余的同学想一想,这段讲了什么。

  5看到这样的场面,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那么游人和向导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请读一读第四自然段,并把描写游人和向导的句子划出来。

  指名说。出示多媒体。

  游人:紧张?焦急。

  向导: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游客的话,把紧张焦急读出来,好吗?

  但是向导他是怎么说的?请来读一读。你从向导的话中,听出了什么?

  如果你也在岛上,你会怎么做呢?

  是啊,一只可爱的小海龟得救了,我和同伴本以为做了一件好事,可是接着发生的事却出乎意料。

  请大家快速地读一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找一找,当人们救出小海龟之后,发生了什么事。

  你知道这样会带个他们什么后果吗?

  请读一读课文的第八九十自然段,看看人们又是什么样的反应。

  你知道人们这时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天啊!”我听见同伴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请你读一读。为了弥补过错,人们只好……请接着读下去。

  最后,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我能不能说: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感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感情更强烈)。

  是啊,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向导最初说的那句话: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现在你明白向导所说这句话的含义了吗?

  我们应该顺应自然,遵循规律,才能保护自然,造福人类。

自然之道教案5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板书课题)

  预习探究合作交流

  1.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雨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小黑板

  旅游、筑巢、幼龟、沙滩、侦察、企图

  情愿、蠢事、返回、海鸥、补救

  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

  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4.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品读体验

  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a.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出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的表演,范写“啄”字。

  b.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如:“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颓废”,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再说一说。

  4.回答: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5.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然后范写“愚蠢”,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两遍。

  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自主读课文,遍数自定,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导读课文,感悟“启示”

  1.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2.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3.默读六、七自然段,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自己的感受。

  4.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5.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a.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b.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巩固延伸

  6.感悟启示: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

  板书设计

  9自然之道

  好心办坏事

  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我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力求主线明确,目标定位准确,按照从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结构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力图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感情朗读、对比体验等过程,理解文章内容。在课堂上,我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平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不足之处:总是讲过之后,才想起要板书,和教学内容严重脱节,这也暴露了自己在这一方面的不足。可能平时的教学中自己懒散惯了,以至连板书也跟不上了。另外,板书的字迹潦草,也暴露了自己书写粉笔字这一基本功的功底,真有点丢丑的感觉,以后要在这方面加强练习。

自然之道教案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会读幼、侦等7个生字,会写滩、嘲等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踌躇不前,愚不可及、颓丧”等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悟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要尊重自然之道,遵循自然规律一切违背自然之道的人和行为注定要失败的。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读法、朗读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材料。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兴趣。

  故事动画(拔苗助长),学生猜成语,畅谈道理,老师引出自然之道。

  (二)整体感知,自主质疑。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教师巡视指导。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生自主概括——教师进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学会一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自主质疑。学生结合预习和课文内容质疑,教师筛选出重点问题,深入探究。

  (三)深入文本,体验感悟。

  1.为什么救幼龟。研究“救”的原因,体会我们救幼龟的“一片好心”,感受自然的`神奇等内容。

  (1)抓住有关词句,理解我们和向导救幼龟的原因。(“探”、“若无其事”、“极不情愿”)

  (2)结合词语,读懂向导口中“自然之道”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4)教师小结:总结内容,归纳方法。

  2.“愚不可及!”研究“害”的惨烈,突出对幼龟的“伤害”,体会愚不可及等。

  (1)教师创设情境,默读课文5-8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体会幼龟受到的伤害及人们的愚不可及。

  (2)结合有关重点句子理解体会、想象表达。教师指导配乐朗读,读中感悟。

  (3)感情朗读,触动学生情弦。

  3.为什么这样一片好心救了一只幼龟,却害了更多的幼龟呢?

  探究“救”了一只,却“害”了更多只的多重原因,反复揣摩,触动学生“心灵”。

  (1)探究原因:引导学生关注全文,学生在文章关键处反复揣摩,由浅入深地悟出“救一只,害更多”的多重原因,体会出人们的愚不可及,领悟道理。

  (2)引导学生抓住“悲叹”等,角色体验朗读。到底是为何而悲、为何而叹?体会愚蠢,得到启迪。

  4.教师小结:要遵循自然规律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探究写作:观察生活中的动、植物等,看有什么新发现?把新发现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教案7

  教学本体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强调“啄”易写错的地方,教学“鸥鹭”和“愚蠢”两个词),理解词语。(重点)

  2、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习作者通过动作描写来写事物特点的方法。(难点) 教学非本体目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视频《动物世界》引入。

  在自然世界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现象,这些现象给了人们不少的启示。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关于动物世界的课文。(板书:自然之道)齐读课题。

  谁能说说“道”的意思。

  学生说。老师出示课件,建议学生赶快做批注。

  师:请同学们再一次齐读课题。

  二、自学检测生字新词

  引:昨天布置了预习作业,让同学们预习本课的生字词,现在老师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课件)

  (1)读本课的7个生字,练习组词。出示多音字“吁”

  师:海鸥和嘲鸫都是一种海鸟。生活在大海边上的叫它海鸥,生活在内陆湖的叫“沙鸥”。我们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写了一首词“如梦令”这首词中就有这个“鸥”字,“如梦令”和我们第一课学过的白居易的《忆江南》一样也是——(学生答词牌名)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指出“惊起一滩鸥鹭”中的鸥是指沙鸥。

  师:鹭也是一种水鸟

  教学生词:“鸥、鹭、鸫”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个字,他们都有“鸟字旁”可以看出

  大多数有鸟字旁的字都和鸟儿有关系。

  师:希望同学们下去以后可以把这首词背下来。

  这一课还有许多四字词语,让我们一起来积累吧!。

  课件出示本课四字词语。读生词,结合上下文理解生词。(形式为:课堂练习)

  三、生字书写:

  师:同学们对词语的理解十分准确,老师给同学们点个赞。这一课中还有一个比较难写的词。

  出示课件。指导书写“愚蠢”。(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争当写字小状元。)

  出示课件,学生观察提醒。

  蠢:上部是“春”字,一撇一捺要写长些,盖住下面的两个虫字。 愚:部首是“心”,上部的第七画“丨”要通下来。

  四、看来同学们的.生字新词掌握的很不错,下面请同学们轻而快的打开书35页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学生默读课文。师:最先读完的同学有奖励哦!

  2、提学生轮读课文,提出要求: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完成填空训练。

  五、品读课文,学习写作方法

  师:老师在读课文的时候,觉得这一段写得特别好。课件出示: 品读文段: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师:这段话写了一只小海龟和一只嘲鸫,同学们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抓住什么来描写小海龟和嘲鸫的?

  师:在本册课本中有许多文段都是抓住动词来描写事物的。比如说13课《夜莺的歌声》就有这样一段描写,作者写的也是非常好。我们一起读一读。看看作者又是抓住了什么来描写的。

  品读文段: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六、学习抓住动作描写描写事物的写法写一段话。 (出示课件)

  引入:抓住动作描写,是许多作家写好文章的法宝。今天也请同学们写几句话,也用上描写动作的词语,注意把意思表达完整。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加上描写神态的词语。

  推荐话题:①自己早晨起床晚了;②胆小的小狗听到了鞭炮声;③任何一个自己喜欢的话题都行。

  交流习作片段。

  出示:学生评价的标准。

  1、 语句是否通顺;

  2、 是否有把动作描写,动作描写是否准确;

  六、布置作业。

  1、读课文,找出文中其他描写动作的相关语句子,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找出“一件愚不可及的事”是指什么?

  2、把读了本课的体会或者感受和家长一起聊一聊。

  3、推荐阅读沈石溪小说《鸟奴》。

自然之道教案8

  一、教学要求:

  1.认识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海鸥、争先恐后、若无其事、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三、方法与过程:

  通过初读、再读、细读这三个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学生体会逐步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四、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任务、制作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解释课题:自然之道。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一下自然之道的意思。

  2.检查对课文内容了解了多少:说一说故事的主人公都有谁?(生物学向导、我们、绿龟、嘲鹰和海鸥)学生答,教师板书。

  3.检查生字。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注意思考,根据黑板上已经有的词语,把生词写在恰当的位置上。(巢穴、侦察兵、食肉鸟、饱餐、若无其事、棒球帽、气喘吁吁)。

  4.检查对错,然后请学生说一说这些词为什么写在这个位置。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即考察了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也了解了在初读课文中学生是否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理清文章脉络。

  1.师:现在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课文。要想学好课文,首先就要读好课文。读课文不能盲目的读,每次读了课文,我们都要有收获才行。你们看昨天的预习大家就都有收获,昨天的课文就读的有意义。通过初读课文了解了主要内容,今天再读课文,就要有更高的要求——理清文章脉络。对于一个故事来说,就是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等。现在就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各是怎样的。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2.全班交流,通过理顺故事的过程进行分段。指名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些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渗透阅读方法,给叙事性的文章分层,可以按着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展开来进行。

  3.引导理解第二自然段。

  引导学生理解,在讲故事中加入适当的补充说明,能让读者看得更明白。不但如此,这里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出示最后一句,说说写了什么?跟后面有没有联系?这里给后面的故事打下了一个伏笔。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恰当的`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增加文章的完整性和趣味性。

  设计意图:写作方法的渗透。

  (三)学生默读课文,独立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细读课文,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要说明的道理。要完成这个任务,在细读的时候,就要有自己的感受(板书——有感受)什么感受呢?我给举个例子,比如你从课本中有什么发现,发现字里行间藏着什么意思,还有你对课文上所说的事情有什么体会,又如你有了什么想法等等,都算感受。(板书:发现、体会、想法)要想在读的时候有感受,就要一遍读一遍想,哪里有想法就应该画出来,有什么感受就简单得写下来,就是一边读一遍写写画画,也就是最简单的读书笔记。

  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记录感受。教师巡视指导。大约进行十分钟。

  设计意图:先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知道在读书时该做些什么,应该怎样去做。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和思考时间,使他们能真正的认真读书,静心思考,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交流感受,深入理解课文。

  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的体会。教师注意结合学生的谈话,引导学生们理解文章的重点段落和句子。

  1.在交流中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有感情的朗读(结合四、八自然段进行)体会人物的心情、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2.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重点理解向导的话。

  3.再次感受文章的结构:发生、发展、。

  (五)总结。

  我们人类自称是万物之长,其实真正的万物之长是大自然,不遵守大自然的规律做事,必将使我们受到惩罚。作为人类,该如何才能真正创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

自然之道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丰富见闻。

  德育目标:

  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由朗读,自主预习。通过本文的教学,学生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板书课题)

  二、自由朗读,自主预习

  1、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雨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小黑板

  旅游筑巢幼龟沙滩侦察企图

  情愿蠢事返回海鸥补救

  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

  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4、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以演促读,感悟“蠢事”

  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a、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出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的表演,范写“啄”字。

  b、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如:“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颓废”,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再说一说。

  4、回答: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5、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然后范写“愚蠢”,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两遍。

  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四、自主读课文,遍数自定,抄写生字新词。

自然之道教案10

  一、教学目的: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根据文章“四要素”概括课文主要资料的方法,透过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领悟文本资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4、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学习根据文章“四要素”概括课文主要资料的方法,从中受到启示。

  三、教学难点:理解关键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

  第1课时

  一、设疑激趣

  1、出示加拉巴奇岛的风景图片:同学们,明白这是什么地方吗?简介加拉巴奇岛名称的来历,海龟产卵的相关知识。

  2、设疑激趣:加拉巴奇岛上除了雨水没有淡水来源,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座岛未被人类打扰,动物们过着平静的生活,可有一天,这种平静被一群旅游者打破了。想明白,是怎样回事吗?这天我们来学习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自然之道》,板书课题。

  3、学习单元导读:看到课题,你们猜猜第三组课文将围绕哪个主题展开?(大自然)这组课文的学习要求是什么呢?请自读单元导读,划出要求。

  4、明确学习目的:学生回答单元导读提出的要求后,教师归纳,出示小黑板:

  学习要求:

  ①学习抓住课文主要资料的方法;

  ②了解大自然的启示;

  ③开展综合性的活动。

  二、检测生字

  1、默读课文,大致了解一下文章讲了哪些资料?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

  2、检查字词

  (1)出示词语

  幼龟海滩侦察嘲笑啄食企图愚不可及

  蠢事反悔阻拦海鸥帽子气喘吁吁响彻云霄

  (2)个别读,开火车读,男女分组读,齐读。总之,要落实生字的读音,要求人人会读生字新词。

  (3)理解词义: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吗?说说你已经读懂了的词语意思。

  三、把握大意

  1、检查学生对课文的了解程度。

  读了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学生回答的资料不作限定,明白什么说什么)

  2、教给学生把握文章主要资料的方法

  这是篇写事的文章,写事的文章就离不开“四要素”,请找出这篇文章的“四要素”。

  学生回答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教师板书。教师再让学生把黑板上的资料串起来说一说,文章大意就归纳出来了。

  第2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听写部分生字词,群众批改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质疑学文

  1、初读课文后,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2、学贵有疑,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但哪一个才是总领全文的主要问题呢?

  生:为什么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三、研读文本

  1、抓住主要问题“为什么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展开讨论

  (1)“愚不可及”是什么意思?“蠢事”呢?为什么作者要用两个同义词呢?是否没有必要?

  (2)“蠢事”是指哪件事?为什么幼龟不能救?

  2、从哪里能够看出这是一只“侦察”龟?学生画出相关句子。

  ①理解“欲出又止”,踌躇不前”的意思。

  ②能够删去“似乎”,将“挥”改不“伸”吗?

  ③学生表演幼龟的样貌,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④朗读相关句子。

  ⑤还从哪能够看出这是一只“侦察龟”?

  师小结:幼龟一没有回到巢穴,二没有被嘲鸫叼走,因此,龟群得到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外面很安全,能够离巢奔向大海。

  3、龟群是怎样离开巢穴奔向大海的?画出相关句子。

  ①理解“争先恐后”“鱼贯而出”的意思。

  ②朗读第6自然段后回答:“黄昏阳光仍很明媚”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4、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此时离巢将会给海龟带来灭顶之灾?

  ①理解“响彻云宵”的'意思,为什么要写鸟儿们欢乐地叫呢?(对此,衬托出海龟命运不幸,我们情绪的沉重)

  ②朗读句子

  过度:分析完了动物,我们来看看人物的表现吧!

  5、幼龟被嘲鸫威胁时,游客是什么表现?

  ①分主角朗读第4段

  ②游客为什么会这样做?(不了解大自然的规律,无知)

  ③向导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若无其事到极不情愿到悲叹)

  为什么向导会有这样的表现?(没有抵住舆论压力,没有坚持到底,没有胆量与错误的观点相对抗,板书“无胆”)

  ④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总结拓展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总结叙事文章抓住主要资料的方法(把握四要素)

  2、“道”是什么意思?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按自然规律办事才行,不然就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3、写感想

  格式如下:

  学习了《自然之道》这篇课文,我的收获很多: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

  4、布置综合活动:

  ①举办《人类之友》手抄报比赛

  ②以《遵循自然规律,保护地球生物》为题写一封倡议书

  五、板书设计

  自然之道

  时间:四、五月间的一个黄昏

  地点:加拉巴岛

  人物:八名游客-无知

  一名向导-无胆

  起因:实地观察-好心

  事件经过:救幼龟-蠢事

  结果:害龟群-悲叹-办坏事

自然之道教案11

  本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启示”。学习本课,除了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学会理性地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受到保护大自然,敬畏自然之道,遵循自然规律,探究自然规律的教育。因此在进行语言训练和语文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加强与科学学科的联系,注重学科整合,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发现、培养学生了解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教学时建议以“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为经线,前后联系;以“我”和同伴以及向导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纬线,横向贯通。

  教学经线:围绕着“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一中心句,从“愚在哪里”,“蠢在哪里”,“痛在哪里”,“悔在哪里”,“悟在哪里”这几个版块进行教学。

  教学纬线:以绿龟的命运为主线索,紧紧联系“我和同伴”及“向导”各自思想感情的变化:“我和同伴”因好心而焦急进而发展到震惊与后悔;“向导”由心平气和进而发展到发出十分难过的悲叹。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读中感悟,以读促思,采用联系对比、换位思考、抓重点词等方法,重点体会“我和同伴”的行为和“向导”的话语,揣摩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同时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情境,感同身受领悟文章内涵,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

  基于以上认识,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认识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踌躇不前,愚不可及、颓丧”等新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悟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的。

  ③明白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要尊重自然之道,遵循自然规律一切违背自然之道的人和行为注定要失败的。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猜测“自然之道”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出示课题),请看课题,一起来读读!

  2.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大胆的来猜猜!(道路?道理?道德?学生发表认识,教师不置可否)

  二、初读课文,感知“自然之道”

  1.这个课题的意思很深奥,我们读了课文会有更深的理解!请同学们先自己来读读课文,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特别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次

  2.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释义

  从同学们的表情,老师发现想要读好这篇课文确实有点难度,现在,老师请几个同学来读读,谁来?学习的机会是自己把握的。

  加拉巴哥岛:是个外国地方,比较拗口,我们一起来读读

  筑巢孵化:这个新词比较难读,请你再读!筑巢孵化知道吗?

  踌躇不前:踌躇不前的“踌躇”这个词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读!

  嘲鸫:这是一种生活在海边的鸟

  颓丧:这个颓字也是要注意的

  响彻云霄:这个“彻”字可不要读成“切”音

  3.现在请你说说“自然之道”的意思

  学生发言预测:

  也许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也许是海龟有自己的办法,我们不用多加干涉

  也许是每一种生命都要经历的,这是海龟无法躲得过的劫难

  三、切己体察,揣摩“自然之道”

  1.同学们,带着你的心跟作者一起上岛,看看一路走来,你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先自读3-4自然段。

  2.当你置身于岛上,看到嘲鸫啄食海龟这一幕,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难受,着急,紧张)

  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说说你的理解!

  4.出示画面及文字研读

  “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你们看,这就是发生在沙滩上那令人紧张的一幕,读读这段文字,哪些词、句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

  5.学生交流研读成果

  “突然”

  老师听出来了你把这个“突然”这么强调,说说你的理解!

  是啊,出乎意料!始料不及啊!谁来读?

  “啄”

  “他用嘴啄幼龟的头”,多危险,多狠啊!谁来读?

  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读!

  “欲出又止”

  欲出又止是个新词,知道它的意思吗?

  它的出是为了什么?那么止呢?

  想出来又不敢出来,这就是欲出又止。这段话中有一个词语的意思跟它接近,找找!(踌躇不前)

  你们说小绿龟的欲出又止,小绿龟的踌躇不前,它这么担心有没有必要啊?(理解嘲鸫的凶狠)

  这个场面真令人紧张、揪心啊,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来读!

  6.感情朗读人物的不同反应

  (1)面对这样揪心的一幕,我和同伴、生物学向导又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指导读出我们的焦急来,读出向导的漠然和若无其事。

  (2)“‘叼就叼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的一片呼喊。”同伴们会怎样呼喊呢?他们会怎样话劝求向导的呢?

  (3)读到这,你对向导的话,对“自然之道“有什么理解?

  7.推演自然情境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任何干扰,嘲鸫和幼龟之间的故事将如何发展?请你根据课文的有关语句,展开想像的翅膀,描述你想像的情景。

  四、谈话总结,感慨“自然之道”

  是啊,多么智慧,多么勇敢的海龟,本来它们可以顺利地实现入海计划,可是由于我们的出现,我们的干涉,这一巢的幼龟就完全改变了命运。我们下节课再去面对我们不忍面对的惨状。

  第二课时

  一、直面惨状,感同“自然之道”

  师:一只可爱的幼龟得救了,我和同伴本以为做了一件好事,可是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由于得到错误的信息,成百上千的幼龟爬了出来,成了食肉鸟的美餐。看到这番情景,我们的心情怎样?又是怎么做的呢?

  1、请同学们结合插图,读读7至8自然段,把描写向导和我们的.动作的词语划出来。

  ⑴生划词语。

  ⑵交流:摘下、放进、抓起、奔跑。

  ⑶此时向导和我们的心情怎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焦急,很想救这些幼龟──赶紧、迅速、气喘吁吁)

  ⑷ 朗读体会:(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体会“欢乐”“悲叹”等词语的意义:

  ⑴出示句子:

  “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欢乐”与前文哪个词照应?“颓丧”。由这两个词你想到什么?(若不是因为我们的错误决策,幼龟们就不会白白送死了。)

  (2)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比较句子:

  ⑴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⑵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师:你读出了什么不同?说一说向导为什么而悲叹?(体会出“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二、换位体验,深悟“自然之道”

  说话练习:用“我们真是愚不可及啊,──────────────”说出感受

  1.假如你就是在现场的作者和他的伙伴,回头想一想,当时你的哪些做法,哪些想法是“愚不可及的”?(找出描写“我”和同伴的语句揣摩,体会“无知之愚”)

  2.假如你就是那位生物学家向导,回头想一想,当时你的哪些想法,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找出描写向导的语句揣摩,体会“有知之愚”)

  三、抒发心声,内化“自然之道”

  1.感情朗读

  如此的愚不可及,造成了惨痛的结局。这3个自然希里的每个字,每句话,甚至是每个标点,都跳动着复杂的感情。好好读读,读出我们的悔恨、痛苦

  2.此时此刻,你深深地懂得了什么?你现在对“自然之道”有更深的了解了吗?你想给人类怎样的忠告?

  (学生自由发言,中心意思是我们不应是认识自然之道,更要尊重自然之道,遵循自然之道。一切违背自然之道的人和行为注定要失败的。)

自然之道教案12

  教学目标:

  1.在语境中掌握“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欲出又止、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表示危急和数量多的词语。

  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创新点:

  以读为线,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过程:

  一、听写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师:同学们,听老师的提示我们来默写几个四字词语,请一个同学上黑板默写。

  (1)像游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出去。(鱼贯而出)

  (2)我们的做法十分愚蠢,好心反而办坏事。(愚不可及)

  (3)形容呼吸急促的样子。(气喘吁吁)

  (4)吃得特别饱。(饱餐一顿)

  (生订正写错的字)

  二、选择默写的词语来说说主要内容(划线部分根据课文内容自由组织语言)。

  我和同伴及一个向导结队来到一个小岛旅游,观察 。当我们看到 ,不顾向导劝阻,( )地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成群的幼龟以为 ,就从巢中( )。结果让食肉鸟( )。我们( )拯救了一些幼龟,但还是无济于事,真是令人后悔不已。

  三、抓向导的话,初次感悟“道”

  (1)《自然之道》讲述的就是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带“自然之道”的那句话。

  向导却若无其事地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齐读——你刚才是带着怎样的语气在读向导的话?(理解“若无其事”)再读

  (2)过渡:那沙滩上真的是没有事吗?找找向导说这句话前发生了什么事。

  指读第一只幼龟遇险的文字:

  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探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

  “欲出又止”是个新词,它的出是为了什么?那么止呢?想出来又不敢出来,这就是“欲出又止”。这段话中有一个词语的意思跟它接近(踌躇不前)

  你们说小绿龟的欲出又止,小绿龟的踌躇不前,它这么担心有没有必要啊?(理解嘲鸫的凶狠)这个场面真令人紧张、揪心啊,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来读!(随机补充表示情况危急的词语:危在旦夕、为生死攸关、命悬一线等)

  (3)面对这样揪心的一幕,我和同伴又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指导读出我们的焦急来。

  (4)我们的万分紧张、焦急与向导的漠然和若无其事对比,探讨缘由。(初次理解“自然之道”)

  四)抓事情的结果,再次感悟“道”

  1.引:也许是时间的紧迫,他不救,其他人也会救,也许是因为没有时间解释,向导极不情愿地把海龟抱向了大海,使得成群的幼龟都离巢而出。

  指名读文章5-6节,作者用了很多词描写离巢幼龟之多,请你边听边画出这些词语。

  2.汇报。(鱼贯而出、成群、争先恐后、结伴而出、成百上千、结队而出)说明幼龟受害的也多。这么幼龟鱼贯而出,他们当时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3.本来海龟可以顺利地实现入海计划,可是由于我们的干涉,这一巢的幼龟就完全改变了命运。接下来我们看到了令人震惊场面。请大家对照插图,展开想象说一说。

  我仿佛看到了———————————————————————————————。

  4.这时的我们才认识到“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理解“愚不可及”

  你认为作者在说这句话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后悔、自责、痛惜、愧疚等)带着这种心情指读7、8两节。

  5.介绍作者及原文

  本文入选课本后,结尾一句话省略了。出示课文的结尾句:

  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五、拓展延伸,内化“道”

  我们对自然之道不解和违背亲手导致了一些幼龟被害的惨剧。其实这样的'故事我们曾经学习过,记得吗?(如《拔苗助长》、《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说的都是同一道理。)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要想不犯错误,首先就要了解自然之道,遵循自然之道。

  本课设计意图及反思:

  由于这篇课文在上周完成了第一教时的教学,经过一个双休日之后再来上第二教时,所以课始先复习回顾了重点词和主要内容,以利于新课的推进。之后,紧扣课题“自然之道”展开教学,并随机在语境中理解词语“欲出又止、踌躇不前、若无其事”。为丰富学生的词汇储存,我结合教学内容补充了表示情况危急和数量多的词语,并批注在句子旁,有利于学生语言积累。在这堂课的教学进程中,曾多次让学生走进文本,如在学到幼龟鱼贯而出时,让学生思考:“这么多绿龟争抢着爬向大海,他们心里是怎样想的?”让他们与文本融为一体。另外,让学生对照插图,借助“文本”的“留白”,展开想象,补充令人震惊的场面。通过超文本的阅读为学生的想象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得群鸟叼食龟群的画面在学生的想象中更具震撼力。不过,这个环节如能让学生动笔写一写的话,则更能静下心来加深对文本的认识,更让人感受到违背自然规律带来的恶果是无法弥补的。

自然之道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①认识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海鸥、争先恐后、若无其事、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③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①认识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海鸥、争先恐后、若无其事、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三、教学具准备:

  教师课前在小黑板上抄写:①生字新词。②重点的句子。

  四、教学过程:

  (一)读顺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①谈话导入: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神秘。今天,你们将和老师一起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内在规律。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一篇大自然中发生的真实故事──《自然之道》(板书),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得到启示。

  ②悬疑读文:读课文题目,“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意思?带疑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自主识字。

  提示学生利用窍门,读准字音。找出难读难写的字,研究特点。

  同桌交流,相互识认。

  着眼学法,重点强化。(由学生提出难认难写的字,并由学生展示自己的学法,落实识与写)

  读课文。

  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读中点拨学生在难读处做上记号,多读几遍,或与同学合作读。

  交流练读情况。由学生自己选择自然段读,相互推荐读,老师注意给学习较吃力的学生机会。学生读的过程中要求其他人认真倾听,读完后由学生自己有重点地点评。对于课文中出现的难读的字词句,教师要让学生读到位。

  整体感知。说说初读课文的印象或说说故事主要写了什么。先让学生读读课文,再让其组织语言来说。尊重学生自己初步的读书感受和见解。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认识字词,主要目的是让他们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读课文,读出自我发现

  ①自主探读:指导学生细读课文,读出重点,读出感情,与作者情感共鸣。提示学生联系课后连接语提示的内容读课文。

  ②心声吐露:

  与同桌相互交流;

  在全班展示自己的读书体会。教师做要点板书。

  (设计意图:资助交流自己的看法,不仅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还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口语表达的能力。)

  (三)精读课文

  ①着眼学生感悟,抓点精读。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内容回答后,再做深入探究。(问学生有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并品读:为什么说“似乎在侦察”?(是“我”见到幼龟的动作后的猜测,但并不了解真的是这样)当时出现了什么情况?(“突然”“啄”“拉”)向导怎么做?

  学生提问并品读:向导怎么会是这样的态度?(“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为什么做自己不愿做的事?他为什么不给“我们”解释?(面对的是“焦急”、是责怪──“不能见死不救”、情况十分紧急)

  理解“自然之道”并导读(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延迟评价,从学生的讨论中适时导入故事发展的相关内容),那么,“我们”干的是一件什么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理解“愚不可及”)愚在哪儿?那么,后来到底发生了什么?

  ②着眼学生体验。

  回归课题,引发话题。

  谈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和感悟。(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存在的道理,这个生存的法则和规律是不能违背的)

  违背“自然之道”的后果。(自作聪明,只能好心办坏事,聪明反被聪明误)

  怎样才会不违背“自然之道”。(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和开课导语谈谈:谈候鸟迁徙不能挽留,谈山涧小鱼难在鱼缸生存,谈老虎圈养便失去野性,谈温室难育参天大树,以及尊重大自然,不要人为地破坏大自然等等。从而使学生懂得只有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共存的道理。同时激发学生主动走入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本文经典句子,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对本文的主题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所收获。)

  (四)走出文本,开展实践活动

  ①导读课后“综合性学习”提示,明确活动目的及要求。

  ②自由组合,分小组讨论确定活动内容及拿出活动安排,全班交流。(要求选定组长,搞好分工,排好时间,并作好相关记载──可以以日记、活动报告、行动纪实等形式反映)

  ③学生分组行动,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也可结合后续的学习内容进行)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将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

自然之道教案14

  学习目标

  ①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③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在小黑板上

  抄写:

  ①生字新词。

  ②两组要比较的句子。

  A案

  第一课时

  ●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①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②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又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板书课题)

  ●自由朗读,自主预习

  ①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②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小黑板

  旅游 筑巢 幼龟 沙滩 侦察 企图

  情愿 蠢事 返回 海鸥 补救

  争先恐后 欲出又止 若无其事 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 响彻云霄

  ③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④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以演促读,感悟“蠢事”

  ①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③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a.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嘲鸫”,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议,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出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并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范写“啄”字。

  b.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如“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颓丧”,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③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再说一说。

  ④回答: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⑤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然后范写“愚蠢”,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两遍。

  ●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自主读课文,遍数自定,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导读课文,感悟“启示”

  ①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②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③默读六、七自然段,展开想象:

  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儿自己的感受。

  ④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⑤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a.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b.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⑥感悟启示: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

  在学生广泛发言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画出其中一句话,并齐读;“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朗读全文,归纳大意

  ①齐读课题,再指名说说课题的含义和“道”的意思。

  ②朗读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先指名说一说,如果学生不能概括清楚,就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填空式地说一说,最后小结方法──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

  ●明确要求,启动“综合性学习”

  ①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与要求。

  ②分组商议: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

  ③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④课余时间学生分头行动,教师及时了解情况。

  (湖北宜都 刘春林)

  B案

  第一课时

  ●读顺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①谈话导入: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神秘。今天,你们将和老师一起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内在规律。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一篇大自然中发生的真实故事──《自然之道》(板书),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得到启示。

  ②悬疑读文:读课文题目,“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意思?带疑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自主识字。

  a.提示学生利用窍门,读准字音。(如,读“愚”字不能读成yí,“吁”不能读成xī)找出难读难写的字,研究特点。(如,形声字占绝大部分;如,写“啄”字第九笔的“点”不能丢掉,写“帽”右边的“曰”不能写成“日”等)

  b.同桌交流,相互识认。

  c.着眼学法,重点强化。(由学生提出难认难写的字,并由学生展示自己的`学法,落实识与写)

  读课文。

  a.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读中点拨学生在难读处做上记号,多读几遍,或与同学合作读。

  b.交流练读情况。由学生自己选择自然段读,相互推荐读,老师注意给学习较吃力的学生机会。学生读的过程中要求其他人认真倾听,读完后由学生自己有重点地点评。对于课文中出现的难读的字词句,教师要让学生读到位。

  整体感知。说说初读课文的印象或说说故事主要写了什么。先让学生读读课文,再让其组织语言来说。尊重学生自己初步的读书感受和见解。

  ●探读课文,读出自我发现

  ①自主探读:指导学生细读课文,读出重点,读出感情,与作者情感共鸣。提示学生联系课后连接语提示的内容读课文。

  ②心声吐露:

  a.与同桌相互交流;

  b.在全班展示自己的读书体会。教师做要点板书。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

  ①着眼学生感悟,抓点精读。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内容回答后,再做深入探究。(问学生有什么问题)

  a.学生提问并品读:为什么说“似乎在侦察”?(是“我”见到幼龟的动作后的猜测,但并不了解真的是这样)当时出现了什么情况?(“突然”“啄”“拉”)向导怎么做?

  b.学生提问并品读:向导怎么会是这样的态度?(“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为什么做自己不愿做的事?他为什么不给“我们”解释?(面对的是“焦急”、是责怪──“不能见死不救”、情况十分紧急)

  c.理解“自然之道”并导读(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延迟评价,从学生的讨论中适时导入故事发展的相关内容),那么,“我们”干的是一件什么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理解“愚不可及”)愚在哪儿?那么,后来到底发生了什么?

  a.学生读书,抓词抓句感受当时的事态。(适时出示挂图或点击课件)

  幼龟:“鱼贯而出”“争先恐后”“结队而出”(要经过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拦),它们可能会想什么?

  食肉鸟:“许多”“吃得饱饱的”“发出欢快的叫声”。(可结合先前的“颓丧”体会)它们又会想些什么?

  b.读课文最后一句话,体会向导“悲叹”的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③着眼学生体验,探微发幽。

  a.回归课题,引发话题。

  谈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和感悟。(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存在的道理,这个生存的法则和规律是不能违背的)

  违背“自然之道”的后果。(自作聪明,只能好心办坏事,聪明反被聪明误)

  怎样才会不违背“自然之道”。(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和开课导语谈谈:谈候鸟迁徙不能挽留,谈山涧小鱼难在鱼缸生存,谈老虎圈养便失去野性,谈温室难育参天大树,以及尊重大自然,不要人为地破坏大自然等等。从而使学生懂得只有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共存的道理。同时激发学生主动走入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走出文本,开展实践活动

  ①导读课后“综合性学习”提示,明确活动目的及要求。

  ②自由组合,分小组讨论确定活动内容及拿出活动安排,全班交流。(要求选定组长,搞好分工,排好时间,并作好相关记载──可以以日记、活动报告、行动纪实等形式反映)

  ③学生分组行动,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也可结合后续的学习内容进行)。

自然之道教案15

  一、感悟“蠢事”,理清脉络

  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蠢事已经说明了事情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在前面加上一个“愚不可及”呢?读读这句话,你认为作者在说这句话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后悔与自责。)

  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令作者如此后悔呢,自由读课文3~7自然段,说说这是一件怎样的事。

  (作者他们救了一只幼龟而害了许多只幼龟。)

  概括板书“救龟”──“害龟”。

  “救龟”与“害龟”分别是哪几段?(3~4,5~8)

  二、抓关键词,学习“救龟”(3~4)

  读读第三段,你觉得这一段里值得你积累的词语有哪些?(欲出又止,踌躇不前)

  找到这两句话读一读,联系上下文,用你的动作来说明这两个词的意思。(指名表演)

  从这两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幼龟非常谨慎,写出了“侦查”之意。)

  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了幼龟很谨慎,你知道是哪个么?(突然,说明其动作快。)

  齐读第三段。

  正在这时,一只嘲鸫用尖嘴啄它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幼龟的生命受到威胁。同学们,此时假如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做?

  是啊,怜悯之心人皆有之啊,咱们来看看第四自然段,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反应。

  找找游人和向导不同反应的'词语。

  1、游人:紧张 焦急 呼喊

  2、向导:若无其事 极不情愿 冷淡

  出示:

  向导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朗读体会若无其事)

  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把“极不情愿”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齐读第四段,读出游人和向导不同的态度。

  三、体会句子,学习“害龟”(5~8)

  自由读5~7段,划下印象深刻的句子,在旁边简单地写写自己的感受。

  汇报,哪些句子给你的感受最深?

  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结队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我们很快明白: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想一想幼龟鱼贯而出的场面是什么样?读读下文,幼龟为什么会鱼贯而出?)

  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欢乐”与前文哪个词照应?“颓丧”。由这两个词给了你什么感受?)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朗读指导,体会“悲叹”,再说一说向导为什么而悲?)

  指名读5~7段──生评(怎么样?应该读出什么语气?)──指名读──全班读

  【板书】

  自然之道

  救 害

  游人:紧张 焦急 呼喊── 震惊 悔恨

  向导:冷淡 极不情愿 ── 悲叹……

【自然之道教案】相关文章:

自然之道教案02-16

自然之道说课稿06-12

《自然之道》说课稿12-19

自然之道的说课稿06-21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04-09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01-17

自然之道说课稿范文05-19

《自然之道》说课稿15篇02-04

自然之道说课稿(15篇)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