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时间:2022-03-24 11:00:21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1

  (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含义不同,二者有严格的界限。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就是整体而不是部分,部分就是部分而不是整体,二者不能混淆。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二是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课堂探究:

  (1)黄筌为什么无法改动吴道子的画?

  (2)如果让你改动这幅画,你会怎样做?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提示:

  (1)吴道子的画是一个整体,黄筌之所以无法改动此画就是因为画中食指挟鬼眼是整幅画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处于画的被支配地位,只能服从和服务于整幅画。一旦改动,则失去了其整体的功能。

  (2)不改。因为整体与部分又是辩证统一的。

  (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同时又是相互作用的。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二者相互依赖,各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整体由部分构成,它只有对于组成它的部分而言,才是一个确定的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二是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部分的优劣也会影响整体。特别是处于关键部位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整体与部分还是相互作用的,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课堂探究:为什么说离开了人的身体的手就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

  探究提示: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手作为人身体的一部分,一旦离开人这个整体,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了。

  课堂练习:苏轼在《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呜?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琴、指头、琴声三者之间的联系表明()

  A.事物与事物之间是有区别的

  B.系统和要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

  D.整体功能总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答案:C

  解析:作为包含关系选择题,D项说法有误,应排除。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强调了三者的'关系。B项强调了三者的统一,但与题意不符,故应选c项.

  2.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内容来看,其方法论应包括多方面的要求。

  其中有两点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

  一是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的思想,做法是从整沐出发,在整体上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最优目标。像人们常说的,"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就是选择最佳方案的形象比喻和说明。

  二是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这点方法论要求主要是强调必须正确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反对分裂主义和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形而上学思想。

  课堂练习:城市建筑不协滴,有些建筑个体不顾城市的整体,个性过于张扬,不能形成良好的城市形象;有些城市在建设规划中,不尊重自然山水,往往让人们有山不见山,有水不见水。这两种城市给我们的启示是()

  A.要正确处理主次矛盾的关系

  B.要注重量的积累

  C.要树立整体观念,确定最优方案

  D.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两种"城市病"主要是由于规划建筑者缺乏整体考虑,片面强调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从而导致此"病''的发生,故A、B、D项不选,C项符合要求。

  (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及系统的基本特征。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和要素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运动中普遍存在的,任何一个事物都存在着系统和要素两个方面。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要素和系统各有其不同特点。要素作为整体的组成元素、因素方、面、部分,有如下特点:

  第一,个别性、局部性。要素总是整体中的一个个别部分,或者是一个个别因素、个体。

  第二,多样性、差别性。一个系统中诸多要素有着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它们相互之间有着这样那样的区别。

  第三,不可分割性。要作为系统构成的单元,相对于该系统来说,它是不可分割的。第四,不确定性。与整体的结构相比,要素相对不稳定。

  系统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整体性。系统是在要素及其相关性中产生的整体,因而它既是对周围事物发生作用的整体,又是对内高于各个要素并使各个要素从属于自身的整体。

  第二,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都是有序的组合,因而具有卡目只寸的稳定性。

  课堂探究:

  (1)根据木桶和短板的争论,请你说说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榭成事物的内部要素的不可或缺性。

  探究提示:

  (1)整体与局部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2)一个班级是由许多个学生组成的,每个学生所学知识都是由各个学科组成的等。

  课堂练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这里的"一定意义上"的含义应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包括着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关系

  C.这里强凋了整体、部分和系统、要素的关系是一致的

  D.这里强调了整体、部分与系统、要素的关系有共同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二组关系的认识,D项说明了联系的共性。因此选D。

  2.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课堂探究:

  (1)上述两种学习方法中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谈谈你是怎样学习的,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

  探究提示:

  (1)上述两种学习方法中包含了系统和要素的辩证关系。它告诉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略。

  (1)系统观念为人们把握复杂事物提供了一系列科学方法和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系统优化方法的核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它要求人们对事物的属性的认识进入到"整体性"的认识,从而开拓了对事物整体性研究的新领域。

  第二,有序性原则。有序性原则认为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有一定的规则,而不是杂乱无章的,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第三,优化原则。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

  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而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各种优化的方案。

  (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2

  (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含义不同,二者有严格的界限。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就是整体而不是部分,部分就是部分而不是整体,二者不能混淆。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二是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课堂探究:

  (1)黄筌为什么无法改动吴道子的画?

  (2)如果让你改动这幅画,你会怎样做?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提示:

  (1)吴道子的画是一个整体,黄筌之所以无法改动此画就是因为画中食指挟鬼眼是整幅画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处于画的被支配地位,只能服从和服务于整幅画。一旦改动,则失去了其整体的功能。

  (2)不改。因为整体与部分又是辩证统一的。

  (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同时又是相互作用的。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二者相互依赖,各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整体由部分构成,它只有对于组成它的部分而言,才是一个确定的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二是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部分的优劣也会影响整体。特别是处于关键部位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整体与部分还是相互作用的,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课堂探究:为什么说离开了人的身体的手就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

  探究提示: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手作为人身体的一部分,一旦离开人这个整体,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了。

  课堂练习:

  苏轼在《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呜?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琴、指头、琴声三者之间的联系表明( )

  A。事物与事物之间是有区别的

  B。系统和要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

  D。整体功能总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答案:C

  解析:作为包含关系选择题,D项说法有误,应排除。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强调了三者的关系。B项强调了三者的统一,但与题意不符,故应选c项。

  2。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内容来看,其方法论应包括多方面的要求。

  其中有两点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一是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的思想,做法是从整沐出发,在整体上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最优目标。像人们常说的,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就是选择最佳方案的形象比喻和说明。二是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这点方法论要求主要是强调必须正确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反对分裂主义和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形而上学思想。

  课堂练习:

  城市建筑不协滴,有些建筑个体不顾城市的整体,个性过于张扬,不能形成良好的城市形象;有些城市在建设规划中,不尊重自然山水,往往让人们有山不见山,有水不见水。这两种城市给我们的启示是( )

  A。要正确处理主次矛盾的关系

  B。要注重量的积累

  C。要树立整体观念,确定最优方案

  D。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两种城市病主要是由于规划建筑者缺乏整体考虑,片面强调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从而导致此病''的发生,故A、B、D项不选,C项符合要求。

  (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及系统的基本特征。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和要素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运动中普遍存在的,任何一个事物都存在着系统和要素两个方面。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要素和系统各有其不同特点。要素作为整体的组成元素、因素方、面、部分,有如下特点:第一,个别性、局部性。要素总是整体中的一个个别部分,或者是一个个别因素、个体。第二,多样性、差别性。一个系统中诸多要素有着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它们相互之间有着这样那样的区别。第三,不可分割性。要作为系统构成的单元,相对于该系统来说,它是不可分割的。第四,不确定性。与整体的结构相比,要素相对不稳定。

  系统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整体性。系统是在要素及其相关性中产生的整体,因而它既是对周围事物发生作用的整体,又是对内高于各个要素并使各个要素从属于自身的整体。第二,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都是有序的组合,因而具有卡目只寸的稳定性。

  课堂探究:

  (1)根据木桶和短板的争论,请你说说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榭成事物的内部要素的不可或缺性。

  探究提示:

  (1)整体与局部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2)一个班级是由许多个学生组成的,每个学生所学知识都是由各个学科组成的等。

  课堂练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这里的一定意义上的含义应是( )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包括着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关系

  C。这里强凋了整体、部分和系统、要素的关系是一致的

  D。这里强调了整体、部分与系统、要素的关系有共同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二组关系的认识,D项说明了联系的共性。因此选D。

  2。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课堂探究:

  (1)上述两种学习方法中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谈谈你是怎样学习的,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

  探究提示:

  (1)上述两种学习方法中包含了系统和要素的辩证关系。它告诉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略。

  (1)系统观念为人们把握复杂事物提供了一系列科学方法和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系统优化方法的核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它要求人们对事物的属性的认识进入到整体性的认识,从而开拓了对事物整体性研究的新领域。

  第二,有序性原则。有序性原则认为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有一定的规则,而不是杂乱无章的,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第三,优化原则。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

  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而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各种优化的方案。

  (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3

  一、课标、专业要求解读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选自中职德育课程高教版《哲学与人生》,是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本课内容旨在教育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联系的观点,并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人在联系中生存,分析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交互性,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和处理好人际关系。

  二.教材分析

  本框题的核心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为指导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围绕此核心共阐述了三个问题: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性——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观点的方法论要求。

  本框题学习的重点是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材从三个方面去说明此问题: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防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要善于发现事物间的复杂联系,区分多样联系的不同特点,提高认识事物的洞察力。教学中可采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常识或故事,启发学生思考,加深理解。

  本框题学习难点为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从哲学知识看,联系是本课一个基本理论,也是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让学生全面正确的把握联系及其特性,帮助学生认识到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客观的,正确区分哪些是客观联系,哪些是人为的主观想象,有一定难度。

  三.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学习特点:中职学生大部分都是中考落选者,本身的文化素养相对不高,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对抽象知识的把握有一定困难。授课过程中要尽量把抽象知识具体化。

  2、已有的知识掌握情况:大多数学生对生活中的基本哲学常识都有一定了解,但哲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是理论性、逻辑性都比较强,又比较抽象,所以初学者会感到深不可测,学习中尤显被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开展多种教学形式,将哲学生活化,从生活中提炼哲学观点,教学方法要侧重于归纳法,即从个别到一般。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含义,掌握联系普遍性、客观性,用联系观点看问题的方法论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处理好个人与社会(家长、老师、同学、朋友)、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积极营造和谐人际关系,正确理解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五、教学评价设计

  评 价 项 目 权重 评价指标与分值 得分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5 1.正确理解和把握联系的含义。 1'

  2.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分析准确。 1.5'

  3、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分析准确。 1.5‘

  3.根据教学目标创造性地使用和开发课程资源。1 依据标准 课程标准

  教育技术标准 8 1.准确完整地找到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 6' 2.能够准确地确定现代教育技术标准。包括《学生教育技术标准(CETS·S)》、《教师教育技术标准(CETS·T)》2'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0 1.有过程,有方法。2' 2.学生确实能够通过过程获得所列方法。 2' 3.有明确的情感态度指向,有明确的价值判断。 2' 4.情感态度的指向、价值判断与本节学习内容直接相关。2'

  5.知识与能力目标与学生的前知识结构相关联并可测量。2'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初始能力 6 1.有对学习者共性特征进行描述(一般特征)。2' 2.对学习者前知识结构与现有能力有准确的描述。3' 3.描述的内容与本节学习内容直接相关。1' 知识点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描述 12 1.编号清楚,描述明确简洁到位。 2’ 2能完整体现学习目标。1' 3.具体描述语句指向清晰、结构完整。 1'

  4.重点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或学科发展重要,在知识体系中重要。 3'

  5、难点是老师指导、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3' 6、解决重点、难点的措施具体、明确、可操作并确实能够有效解决重点与难点。2' 板书设计 2 1.思路清晰、简练、实用。0.5' 2.结构完整,并有课题。0.5'

  3.突出重点,化解难点。0.5' 4.有辅助板书并整体设计精美。0.5' 关于教学策略选择的阐述 4 1.策略选择恰当,符合学生实际。1' 2.与“过程与方法”相一致、相结合。2' 3.对策略的说明具体明确。1'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教学媒体(资源)、设计意图、依据 18 1.环节名称新颖别致,清楚地指向性质不同的教学过程。2' 2.符合学习规律,具有递进性、层次性等特点。2' 3.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潜能。4' 4. 能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能充分实现本节教学的整体目标,师生的活动指向清晰,结合紧密,与教学目标直接相关或密切相关 。4' 5.充分关注学情,在每一环节中每一学生有明确具体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任务。4' 6.设计意图明确,依据合理充分。2' 形成性检测 知识点编号、学习目标、检测题的内容 6 1.每个知识点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检测题与之对应;每个知识点上每个层次的学习目标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检测题与之对应。 2'

  2.题量少但满足检测的需要。2' 3.重点和难点在检测中有所体现。2'

  六、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将学生分成研究小组,网上搜集“鹿群与狼群”文字资料、“太阳系行星运行”图片资料、“生态球”视频资料、“池塘生态系统图”资料、视频资料“地球之歌”、“燕太子丹献手”、“海鸥——水上雷达”历史资料等。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展示课本案例:“小何为何丢掉工作?”

  小何毕业后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可是没几个月她就干不下去了。原来她不能适应那里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她不喜欢在那个上司的手下做事,同事之间的摩擦也让她十分烦恼,她感到郁闷、烦躁,有时还忍不住发脾气,结果人际关系更加紧张,最后丢掉了这份工作。

  学生活动:从小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做法中,谈谈你对事物普遍联系的理解。我们如何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设计理由)以学生小何丢掉工作为例,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原则,探究找原因,自然导入了本课,与学生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思维。

  教师活动:小何之所以丢掉工作是因为他不懂得处理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社会性是人最本质的属性,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他人,我们就寸步难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人不能摆脱人际关系孤立发展,人也正是在不断处理人际关系中进步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正视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探究学习 讲授新课

  探究活动一 联系的含义

  PPT展示材料 鹿群与狼群

  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很多的鹿群和狼群。人们为了保护鹿群,把狼全打死了。而鹿群有舒适的生活,但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尔后大量死亡。最后只得请回‘狼医生’。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复了生机。

  PPT展示图片“太阳系八大行星”

  阅读以上材料思考讨论:鹿群与狼群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太阳系八大行星之间有什么关系?(自由发言)

  学生发言 鹿群与狼群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太阳系的各个行星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

  教师点拨:以上两种联系有什么区别?鹿群与狼群之间的关系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太阳系作为一个整体其内部的九大行星之间的关系,是指同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我们可以给联系下定义:

  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师导入 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地球上的事物还是还是球外天体,宇宙万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这也说明联系是普遍的。接下来我们从联系的普遍性入手,通过几个案例了解一下联系三个的特征。

  探究活动二 联系的特征

  第一环节 联系的普遍性

  播放视频:“神奇生态球”(两分钟)

  思考、讨论: 1、神奇生态球是由哪几部分构成?

  2、里面的小虾为什么不用喂食就能存活10年之久?

  3、美国太空总署发明的生态球有什么更重要的意义?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发言 一组:生态球包括玻璃球,空气,水、水草、小虾、沙石;

  二组:海洋生态系统原理;

  三组:生态球的意义,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教师点拨 阳光照射在水面上,源源不断地为这个生态系统提供能量;玻璃球中的珊瑚发生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溶解在水中,沉积在池底的有机物和无机盐,为小虾提供了氧气和养料,这些都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物质。它们构成了一个复杂、联系的有机整体。

  Ppt展示 联系是普遍的(板书):世界上不存在彼此孤立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复杂、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每个事物都是这个相互联系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或一个环节。

  拓展 请思考森林砍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提示:森林砍伐——水土流失——洪水泛滥——人类遭殃——经济破坏

  温馨提示: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但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

  教师导入 现在我们把得出的结论做一下提升,美国太空署研制的生态球有什么更为重要的意义?它已经不仅仅是摆放在家里的漂亮的陈列品,它代表的是我们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们的地球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已逝的著名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就曾经呼吁拯救地球,他的一首“地球之歌”我们一起欣赏其中的片段

  第二环节 联系的客观性 (板书)

  播放视频“地球之歌”(两分钟),设问:

  我们生活的地球都存在哪些问题呢?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我们愿意让它发生吗?

  由此导致的结果我们能否避免?

  学生发言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乱砍乱伐、猎杀动物、排放二氧化碳等,

  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不愿意---不能

  教师点拨 砍伐树木、破坏草皮、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氧化氮等,引起了全球变暖。专家预测,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的“最可能升高幅度”是1.8摄氏度至4摄氏度,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8厘米至59厘米,而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至少有90%要归咎于人类活动。我们不愿全球气候变暖,不愿自然灾害增多,可它发生了,这说明联系具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客观性。

  教师概括 联系的客观性(板书):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透视生活中的“联系” “星座与人生,吉祥数字与祸福,喜鹊叫喜、乌鸦叫丧,手相决定命运”这些是否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

  学生讨论 (发言内容)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而是主观臆造的。

  教师点评 星座只有十二座,但世上同一星座的人会很多,所有同一星座的人都会有相同的人生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吉祥数字与祸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还有“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左眼跳财、右眼跳灾”、“手相决定人的命运” “9.18=就要发”等等都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而是人为臆造的主观联系。

  温馨提示: 联系是客观的,不是人为臆造的!联系本身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我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并没有违背联系的客观性,实际上是人发挥自觉能动性的表现。

  第三环节 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板书)

  教师活动 回到“生态球”,生态球并不是由组成它的各个部分简单的组合到一起便能成为一个生态系统,它的神秘之处在于各个部分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到一起,才能达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这又说明事物都是复杂多样的。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37页把握联系多样性的表现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4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阅读课文,探究活动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新事物、什么事新出现的事物、什么事量变、什么事质变。明白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运用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的观点来分析问 题的能力。 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来探讨方法论的要求,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进飞跃。 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曲折,增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对学生进行耐挫折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人生道路中出现的挫折。树立远大理想,奋斗目标与脚踏实际艰苦奋斗结合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树立为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难点: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教学过程

  推进新课程,既然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区分,那么事物的发展是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的变化状态又是怎样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些问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教师引导同学们阅读P63“活动探究”问题,要求同学们分组讨论、质疑问题。

  教师没有直接给同学们答案,而是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发表看法,导入新课。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展示上面两 个“活动探究”材料,引导同学们自主阅读,参与讨论,成为他们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并根据教学的需要时时质疑问题:新事物是不是以时间出现先后?或以力量强弱来判断?引发他们的继续讨论新旧事物的根本区别问题: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事物发展的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旧事物是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 正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事物比旧事物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克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然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而旧事物违背人民的意愿和根本利益 ,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所以新旧事物的根本区别不能以时间出现的先后顺序,力量的强弱作为标准,而是以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从而得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那么新事物的发展是不是一帆风顺呢?在同学们的自由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

  (1)新事物的成长总是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 较完善的过程。

  (2)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去,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 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的成长壮大。

  (3)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 因此新事物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是曲折的。

  总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满腔热情地支持和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遇到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着“活动探究”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发表不同的看法:

  生1: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是一种新生事物,出现暂时的倒退、解体,是难免的,不能说它不是新生事物。

  生2:社会主义国家在短时间内出现解体,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是新事物。

  生3:社会主义国家在较短的时间内解体,有它的客观历史原因和国际背景,不能因为出现解体,来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

  生4:一种新事物的发展是有强大的生命力,一旦诞生是有远大的发展前途,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印证了社会主义制度出现的曲折是暂时的、具有颠扑不灭的真理。 生5: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历史上是新生事物,但是在两千多年深根蒂固的封建专制统治下,封建统治阶级势力还很强大,必然会竭力扼杀新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生6:资产阶级共和国刚建立,力量比较弱小,也存在着不完善,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复辟。

  生7:在社会历史领域,复辟是历史的倒退,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最终必胜会失败。

  生8:正如中国共产党成立一样,它 刚成立时只有几十名党员,发展到现在拥有6800多万名党员,新生事物的发展总是从小到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尽管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弱点,它总是在曲折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的……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内容的需要。

  (2)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三维目标”,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3)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4)设计“活动探究”问题,旨在提高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了逻辑思维的能力。

  (5)通过教学活动,密切了师生关系,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师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P65-P66内容,积极参与讨论,发表看法。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阅读课本 P65“活动探究”和课本P65两段量变和质变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同学们讨论,质疑“探究问题”和做实验的过程,分析、归纳出量变与质量的区别:

  项目 变化指向 变化状态 变化的结果

  量变 数量程度 逐渐不显著 性质没有变,事物仍是该事物

  质变 根本性质 剧烈显著 性质改变,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阅读教材P65-P66,按小组进行讨论、质疑,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

  生1:谷子增加一粒,头发减少一根,那只能说明数量上发生增加或减少,是一种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属于量变。

  生2:谷子数量增加到最后能堆成一堆;头发减少到没有一根,成为秃头,说明了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发生了质变。

  (学生3演示实验):将放有少量冰块的烧杯,用酒精灯加热,并插入温度计这时,冰逐渐升高,水又沸腾了。这一过程用图示表示就是: (1)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主旨在提高交流合作和自主学习能力,密切师生关系,使他们建立平等友好合作的关系上,共同促进教与学的进步。

  (2)通过学生演示实验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动手和操作能力,观察和判断现象能力,提高他们抽象的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因此,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对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 进的,不显著的变化。我们通常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在量变过程 所呈现的状态。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都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所以,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原理要求我们就重视量的积累,从一点一滴小事做 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切不可优柔寡断或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在这一关系上既要反对“激变论”,又要反对“庸俗进化论。”

  生4:水的温度在0℃-100℃之间,水的液态性质并没有变化,属于量变

  生5:温度低于0℃以下的水的液态性质变成了固态性质,属于质变。

  生6:温度在100℃以上水的液态性质变成了气态性质,也属于质变。

  生7:骐骥一跃,不能十足,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生8: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羊有所亏。

  生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生10:这些名言警句蕴含着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3)通过教学设计,旨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情景教学的实效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搞中政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精选教案案例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相关文章:

《用数学》教学反思11-09

用英语自我介绍06-09

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08-09

宿舍用违规电器检讨书12-01

用英语自我介绍8篇10-19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05-08

用悔字写一篇作文09-08

2021年通用生活名言名句88条08-29

2022年通用生活名言名句59条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