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案

时间:2021-12-08 11:38:36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白杨》教案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杨》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白杨》教案10篇

《白杨》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通过了解白杨的品质,悟出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4、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来表白什么。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片、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昨天我们已经把白杨这课背景资料了解一下,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文中父子三人走进新疆,走进课文《白杨》。

  板书课题:

  白杨

  二、领略白杨的形态美

  1、看教学挂图,观看白杨的样子和它的生长环境,对白杨的外观有较直观的认识(解读:大戈壁、浑黄一体)读第一自然段。

  2、出示投影:

  寻人启事

  我是一棵贪玩的小白杨,生长在遥远的'西部大戈壁,前几天,我一人悄悄地跑出来玩,直到现在还没有回家。我的爸爸一定会很着急的,我也很想我的爸爸,可我找不到我的爸爸了。同学们,我的爸爸的特征是 __________,如果你们有谁看到我的爸爸,请告诉我,我一定让我爸爸重谢你。

  小白杨

  月 日

  根据这个启事,同学们自己读2~14自然段,边读边画,找出描写白杨的语句,然后归纳一下帮助完成寻人启事。

  三、体验白杨的精神美

  1、分角色朗读2~14自然段看看谁的话意味深长。

  (爸爸的话单单是讲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吗?还讲了什么?)

  2、指导读14自然段。

  3、从中你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精神?

  四、欣赏建设者的奉献美

  1、小白杨找到爸爸后给兄妹送来了感谢信,信中说兄妹的爸爸与大白杨有许多相似点。(出示投影片)请同学们来找这相似点,可以小组组讨论。

  2、兄妹看了这封信后,有许多疑惑,他们只知道一些最简单的事,读──

  那么他们不知道什么,读──(出示投影片,引读16自然段)。

  3、你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4、小白杨还送给兄妹一幅画:

  父亲变成一棵高大的白杨树,兄妹俩变成两棵小白杨。你能告诉我小白杨为什么送这幅画吗?说说理由。

  五、展示孩子的创造美

  其实我们教室就有31棵小白杨,你们将怎样建设我们的新疆呢?

  六、激情总结(同时播放小白杨歌曲)

  七、课后拓展

  小练笔:

  我为西部开发绘蓝图。

  【板书设计】

  白杨

  大白杨 :生长环境恶劣 借 爸爸:服从需要

  高大挺秀 物 建 扎根边疆

  直 粗壮 喻 设 无私奉献

  坚强不屈 人 者

  小白杨──茁 壮 成 长──孩子们

《白杨》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自读感悟、全班交流等形式,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

  1、视频《戈壁风光》。

  2、幻灯片《新疆建设者艰苦创业和新疆翻天覆地变化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并抓住了课文的中心段,知道了这一课主要讲爸爸在去新疆的路上,通过向孩子介绍白杨树,来表白自己的内心。那么爸爸向孩子介绍了白杨树的什么?又表白了自己的什么心愿呢?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深入地学习课文。

  二、感悟白杨特点

  1、请同学们自由出声读课文的1~1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爸爸绍白杨的话,然后认真读读这几句,看看从中读懂了什么?

  (提示读书方法: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想象情境等。)

  2、全班交流:

  ⑴ 找生读句子。

  ⑵ 交流:

  ① 第一句:抓住“从来”理解,谁能换个近义词来读读?

  (比如:向来、一直、一向、历来等。)

  师:白杨树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在漫长的岁月里始终都是这样。

  ②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引导学生举地名来说说哪儿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哪儿生长。

  (比如:城市、农村、荒坡、沙漠、高原、路边等。)

  师过渡:现在大戈壁需要它,它就在大戈壁生根、发芽。下面我们就去大戈壁看一看。

  (播放课件:戈壁风光。)

  师引导:目睹了白杨的生活环境,再读读爸爸介绍白杨的话,我想你们一定有更深的体会。

  (使生体会到白杨的生命力顽强。)

  ③ 第三句“不管遇到狂风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引导学生想象白杨遇到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时的情景,从而体会到白杨的坚强不屈的品格。

  师:同学们,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就默默无闻地舒枝展叶,绿化城市;农村需要,它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防风挡沙;戈壁需要它,它就扎根戈壁,成为铁路线上的卫士。看,风沙刮来了,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雨雪打来了,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干旱袭来了,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洪水涌来了,白杨像磐石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此时,你对白杨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敬佩、崇敬)

  现在,你就放开声朗读这段,把自己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吧!

  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三、领会爸爸的心愿

  1、师: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吗?不是的,爸爸是在表白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找生读14、15自然段。

  2、交流:

  师: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话里有着深刻的含义,而 此时孩子们还不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生结合课文回答。

  3、师导:课文中用了三个只知道,实际上暗含着孩子还有许多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念书;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

  4、师: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你们知道吗?

  引导学生弄明白:

  为的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这也就是爸爸的心愿。

  5、师小结:

  边疆建设者有这样一句豪言壮语:“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不正体现了他们像白杨一样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吗?让我们怀着这种对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再读一遍爸爸介绍白杨的话吧!

  齐读。

  四、“借物喻人”的写法

  师:爸爸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也就是作者借白杨生命力顽强、坚强不动摇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这种表面写白杨这种物,实际上是写边疆建设者这类人,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

  1、自己读16自然段,说说你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2、指导学生用充满自信、希望的情感来读。

  五、总结升华,进行练笔

  1、的确,像爸爸这样的边疆建设者不计其数,他们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献出了生命。现在就让我们透过几张照片来体会一下新疆建设者为祖国所奉献的一切吧。

  (播放幻灯片:新疆建设者艰苦创业和新疆翻天覆地变化的照片。)

  2、看了建设者艰苦创业的情景和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下面就写下来吧,可以用各种形式,比如诗歌、书信等。

  3、交流练笔。

  4、小结: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像白杨一样的人,正是因为他们,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好,我想你们这些小白杨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一定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白杨》教案 篇3

《白杨》优秀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爸爸借白杨表白的自己的心;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文章的重点语句,掌握作者使用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边疆建设者扎根西部、默默奉献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作者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通读感悟法,讨论法,品读语句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父亲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去新疆上学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的故事,并重点学习了白杨树的特点。那么这位父亲真的只是在说白杨树吗?这是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二)初读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关于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高大挺秀、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顺势过渡到深入研读:文章中介绍了这么多关于白杨树的特点,真的只是在说白杨树吗?

  (三)深入研读:

  1.引导学生找出“不是的,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2.学生阅读这一段落,联系全文回答:爸爸的心是一颗怎样的心?从文中哪些段落可以看出来?

  学生找出下文中“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爸爸是个边疆工作者,边疆需要他,他就在那里生根发芽。

  3.教师总结这是爸爸的“心态”(愿意扎根边疆无私奉献自己的心),并引导学生明白,像爸爸一样的这是一类人。

  (板书:心态;扎根边疆,默默无闻)

  过渡:文章当中除了写爸爸的心态之外,表白的心还指什么?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学生已经渐入文章情境,所以这一部分安排学生小组讨论,自主合作学习完成,汇报成果,教师总结即可)

  4.学生得出“心”的第二层含义即是“心愿”。并找到文章末尾“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颗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进而得出:爸爸希望作者和妹妹长大后也能够成为像他一样的人这个心愿。

  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5.在学生理解透本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出本课“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至此,教学环节结束。

  (四)拓展延伸

  这一部分我会从课文的情感入手,引导学生将情感拓展到更深层次,我会设置如下问题:如果同学们长大了有选择工作地的机会,你愿不愿意去建设西部,去那些需要我们的偏远地区工作?

  这样设计在巩固内容的基础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提升。

  (五)小结作业

  小结会采用谈收获的方式进行

  作业设计如下:

  1. 查找西部建设的相关资料,加深对西部地区和西部建设者的了解;

  2. 掌握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尝试用这种手法写300字左右的小练笔

《白杨》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高尚品质。

  2、理解课文内容,并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会3个生字,理解“戈壁、清晰、抚摸、介绍、新疆、表白、陷入、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体会作者以物喻人的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

  2、查找有关白杨的资料。

  3、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4、在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者难理解的语句的地方做记号。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新的课文:白杨(板书课题)

  2、请四位同学分部分朗读全文。(要求学生正音。)

  3、师:上节课,蔡老师已经布置同学预习过这篇课文了,谁愿意说说通过看书、看报、查阅工具书等办法,你查到了哪些有关白杨的资料?(自由发言);

  二、学习课文。

  1、师: 同学们知道得可真多啊,那么作者又是运用什么生动的语言文字来描绘白杨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把它找出来,划一划、读一读。

  2、交流。

  (1)生:大戈壁滩上的白杨用词语“高大挺秀”。

  (课件出示句子)“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行白杨树,每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

  师:谁能说说“高大挺秀”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挺”:直;“秀”:美、清秀、秀丽,形容白杨又高、又直、又秀丽。

  (简笔画:白杨)

  师:你理解得很好,能把这句话读读吗?(指导朗读,能背诵的,当堂背)

  (2)生: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就这么高。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课件出示句子)

  师:反复读读爸爸的话,从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就这么高大”这里是说白杨树姿态很美,一向是高大、笔直的。(板书:树干挺直)

  生:“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告诉我们,无论把白杨树栽到哪里,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出示课件:(口头填空)

  戈壁需要它挡沙时,它很快就在( )生根、发芽、成长;

  堤岸需要它护堤时,它很快就在( )生根、发芽、成长;

  荒山需要它绿化时,它很快就在( )生根、发芽、成长;

  师:书上有没有这么写?再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它是用哪组关联词语

  表示的?(生:哪儿……哪儿……)

  (课件点出:哪儿……哪儿……)

  这是说白杨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

  (板书:适应性强)

  师:老师剪辑了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欣赏。(观看录像:戈壁滩上的白杨)

  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能说说吗?(生自由发言)

  师:(引读):这就是说:

  遇到风沙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雨雪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干旱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洪水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无论环境怎样恶劣,白杨——还是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板书:性格坚强)

  这句话写得好吗?为什么?

  生:这句话用上了“不管……不管……总是……”这组关联词语。

  (课件点出:不管……不管……总是……)

  师:是啊,白杨不但形象美,内在也很美,同学们,你们能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这段话吗?(指名一、两名同学读)

  师:爸爸的神态庄重严肃,话语意味深长,让我们再次感受白杨高尚的品格。请同学们试着背背爸爸说的这三句话。(指导学生朗读,能背诵的,当堂背)

  3、 师: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在乡间,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对此,人们不以为奇。然而,在满目荒凉而单调的大戈壁能看到这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却令人惊叹不已。现在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看看戈壁滩景色吧。

  观看录像:茫茫大戈壁

  师:你对大戈壁有什么了解?可以说说吗?

  课文是怎么描写大戈壁的?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课件出示句子:“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师:能抓关键词语来理解吗?(要求学生自由读,再画出描写戈壁的词语)

  生:我画了这句话:“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这说写出了大戈壁很荒凉。

  生: 这里写大戈壁用了“并不那么清晰”,这就是说大戈壁模糊、不清晰。

  生:我画了“浑黄一体”这个词,这里是说大戈壁一片风沙,天和地的界线不清晰,看上去都是黄色。

  生:我画的是“茫茫”,它是一望无际的意思。这里是说大戈壁面积大。

  师:课文中大戈壁用一段话,谁能用一个恰当的词概括大戈壁什么样?

  生:“荒无人烟”、“一望无垠”、“空旷单调”、“风沙漫天”

  4、 师:作者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要写这荒凉的戈壁?

  生:多少荒凉的景象呀!就在这时,出现了一行高大的白杨,看着这浑黄世界中的新绿,给人们带来了欣喜,给沙漠带来了生机。

  生:这就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

  生:这里用恶劣的环境来烘托白杨树的高大的形象。

  师:面对种种艰难挫折,白杨如此坚强不屈,此刻,在“爸爸”和我们心中,白杨还只是戈壁滩的一株树吗?

  生:不,它们更像大戈壁的.“卫士”,守卫着祖国的边疆。

  三、口语交际:

  师(小结): 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心甘情愿地在哪儿扎了根。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儿生根了。看,戈壁滩有了它,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观看录像:戈壁滩的环境改善)

  看了这段录像,你的心情怎样,能把它写在脸上吗?(生高兴地笑笑)

  白杨上擎青天,下踩戈壁,它总是那么坚强。此时,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白杨说,现在请以“白杨,我为你 ”为题,说说你心中最想说的话。

  (生各抒已见)

  四、作业: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白杨有三个特点:1树干挺直;2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3性格坚强。

  生:我知道在满目荒凉而单调的大戈壁,能看到这高大挺秀的白杨树,真是令人惊叹不已。

  生:在荒凉的大戈壁,出现了一行高大的白杨。看着这浑黄世界中的新绿,给人们带来了欣喜,给沙漠带来了生机。

  二、学习课文。

  1、师:同学们了解得真多啊。相信这节课,同学们一定获得更多的知识。

  现在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弄明白哪些问题?

  (学生质疑)

  2、师:咱班的同学特爱动脑筋,敢于提问题,蔡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解决这些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中交流。

  3、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不知同学们在讨论中,都弄明白了哪些问题?

  (1)生:“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课件出示句子)

  师:爸爸的“心”是什么?孩子们知道吗?(生:不知道)那孩子知道什么?

  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待会儿,我们来听听看,孩子们都知道些什么?

  生:孩子们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知道从小是跟着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是跟着奶奶长大的。

  生:他们知道爸爸、妈妈这回要接自己到新疆去读书,不再跟着奶奶在内地住了。

  生:他们可能知道新疆离奶奶家很远,因为在戈壁滩上坐了几天火车了。

  生:孩子们坐在火车上看到火车两旁的景色与内地不一样,知道疆离内地很远了。

  师:同学们都推想得很好,课文里是怎样写的?

  课件出示句子: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如果后面接着写:不知道……应该怎样写?

  生: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

  生: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远?

  师:那么你们知道吗?你们能回答吗?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

  生: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是想孩子们长大了也建设新疆。

  师:现在你们知道爸爸的“心”是什么了吗?

  生(齐):知道了-----是建设边疆,扎根边疆。(板书)

  师:爸爸的心愿正好道出了边疆建设者的一句豪言状语:“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

  (3)课件出示句子:“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忽然,它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A生:“爸爸在沉思什么?”

  师:“呜……呜……呜……”,鸣笛声不断长鸣;“隆……隆……隆……”,火车依然在行驶。但这一切,并没有打断爸爸的思路,此时,爸爸脑海里正在想什么呢?同学们能想像一下吗?

  (观看录像:正在行驶的火车窗外不时闪过一行行白杨)

  生答:爸爸可能是由树想到了人,想到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想到自己一样的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的子女,自己的下一代就要在边疆落户,也参加边疆建设。

  师:读着这段话,同学们心里是否还有疑问?

  B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一丝微笑?

  生答:爸爸的嘴角浮起一丝微笑,是因为爸爸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扎根边疆,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材,他为此感到欣慰。

  C生:“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什么?(暗指爸爸);

  “几棵小树”指什么?(暗指孩子);“风沙”指什么?(暗指各种困难。)

  师:读这段话的时候,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朗读呢?你能试试吗?

  (指导学生朗读,能背诵的,当堂背)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渗透读写例话)。

  师:请同学们找找爸爸望着白杨树时,与“想”有关神情的词。

  生:出神、沉思。(课件出示)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一想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他在想什么?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种,好好读一读课文,体会体会。等会儿我们来交流交流。

  (课件出示以上问题)

  生:望着窗外的挺拔的白杨出神,爸爸由树想到了人,想到自己年轻时也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想到无数的扎根边疆的边疆建设者。

  (课件出示:思过去、思自己)

  生:看到几棵小白杨正在成长,爸爸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将来也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新一代边疆建设者正在成长。(课件出示:思未来、思子女)

  师:课文表面上是在赞扬白杨,其实——(生:)也在赞扬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

  师:对,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刚才,我们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中的语句,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借谈白杨,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今后,我们若在阅读时注意从内容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深一步,收效也会更大一些。

  四、谈感想。

  师:我们已经学完了整篇课文,相信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很多感想。现在,就请大家自由来谈谈吧。谁先来?(生发表自己的感想)

  五、作业:

  1、练笔:把读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写成一篇小文章。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及自己认为含义比较深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3、背诵整篇课文。

  附板书:

  19白 杨

《白杨》教案 篇5

  目的要求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教具学具

  鹏博士教育软件幻灯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板书课题解题

  1、谁见过白杨?说说白杨是什么样的?

  2、微机出示“资料部分”,认识白杨

  二、检查预习

  1、微机出示“字词学习”,学习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指导生字的'读音

  3、指导读描写“大戈壁”、“白杨”的话和爸爸谈论白杨的话。

  三、讲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段

  1、默读课文想想这一段主要些什么?

  2、讨论解答弄懂环境和气候的恶劣

  点击:理解词语:戈壁清晰浑黄一体

  (二)、理解2—3自然段

  1、指名朗读2—3自然段

  2、微机出示白杨树的画面理解“高大挺秀”

  3、读了这一段后你有什么感受?(喜爱、崇敬)

  (三)、理解4—14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讨论: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一位旅客”指谁?说说“爸爸的神态有什么变化?(望着—出神”—“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微笑消失色变得严肃起来”)

  4、理解爸爸说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①默读15—17自然段。

  ②说说爸爸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建设边疆)

  (三)、讲读第15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说说爸爸沉思什么?

  3、“一课高大的白杨树”和“一棵小树”各比喻什么?为什么嘴角又露出一丝微笑?

  四、作业:

  朗读课文,尝试给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2课时

  一、默读课文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1、自由度课文分段

  2、讨论分段情况,概括段意

  一段:(1—3)列车在大戈壁上运行。

  二段:(4—14}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特点。

  三段:(15—17)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

  四段:(18)孩子们会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

  3、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1、浏览课文,概括中心

  2、讨论确定中心

  三、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1、同位讨论

  2、集体讨论订正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生字

  2、学生练习写生字和课后词。

  五、作业:

  默写生字感情朗读课文。

  第3课时

  一、指导背诵14—18自然段

  1、指导分段背诵

  2、借每段开头一句话背诵

  3、同位互相检查背诵

  二、巩固练习

  鹏博士出示以下各题

  1、辫字组词

  2、找反义词

  3、判断句意

  4、选词填空

  三、总结学法,巩固中心思想

  四、作业:

  1.

  背诵课文14—18自然段

  2、朗读4《在希望的田野上》

  板书设计:

  高

  直

  白杨

  高大挺秀

  生长范围广

  借物

  生命力强

  |

  |

  爸爸

  表白心愿

  扎根边疆

  |

  建设边疆

  喻人

  教育子女

  教学札记:

  本文以白杨比喻爸爸,教学中让学让学生懂得其用意所在,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的,知道围绕中心选材的重要性。

《白杨》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学习边疆建设者的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背诵指定的段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难点

  理解“爸爸”的话。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定向示标

  1、导语

  3月12日是什么节日?你在这一天做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分钟演讲)那么,白杨树还有什么特点呢?好!让我们一起走进白杨的世界。板书:白杨

  2、复习

  检测题。适当点拨,回答:2分钟

  (1)白杨,又叫( )、( )。在我国( )广泛种植,文中的白杨生长在( )。

  (2)课文写一位在( )工作的父亲,向( )介绍( )的事。

  3、示标。

  (1)理解课文,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3)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读、记:1分钟。

  自学指导一:

  思考题一: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自学方法:

  1、画出描写白杨树的句子。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白杨树的特点。

  3、各种形式的朗读。

  导学释疑一:汇报:

  1、逐句理解“爸爸”的话。抓住“从来”、“哪儿……”等词理解白杨的特点。

  2、多媒体演示:戈壁滩。

  3、各种形式的朗读。

  老师适当点拨,学生汇报。板书:适应性强,坚强不屈。6分钟。

  自学指导二:

  思考题二:“爸爸”的心愿是什么?

  自学方法:

  1、画出你们知道的,推想你们不知道的。

  2、此时,你学会了什么?老师巡视,学生自学讨论。2分钟。

  导学释疑二:

  汇报:

  1、读学生们知道的段落。

  2、交流学生们不知道的。

  3、揭示出“爸爸”的心愿。

  4、再读“爸爸”的话。老师点拨。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5分钟。

  自学指导三:

  思考题三:“爸爸”望着白杨树,为什么又微笑呢?

  自学方法:读最后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老师巡视,学生自学讨论。2分钟

  导学释疑三:

  汇报:

  1、微笑的原因。

  2、你想对“爸爸”说什么?

  3、“爸爸”只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老师点拨。画小白杨,板书:借物喻人。3分钟。

  合作探究:

  个人—小组—师生 老师点拨,解答疑难。4分钟。

  自主测评

  1、事物—做人的道理

  白杨—无私奉献

  蜡烛—……

  ……—……老师点拨。练习。10分钟。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喜欢的段落。

  3、说一说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白杨》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

  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一读: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2、二读:

  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波浪线标出。

  ⑴ 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⑵ 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①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 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3、三读:

  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⑴ 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⑵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二、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

  1、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⑴ 默读1~4小节:

  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⑵ 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课件: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⑶ 学习文章的5~11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

  ① 提出读书要求:

  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

  ② 学生分角色朗读。

  ⑷ 学习文章第12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过渡:

  哥哥最后一个问话: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出示课件: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 提出读书要求:

  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② 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

  A、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

  B、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

  ③ 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A、启发学生:

  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B、指导练读:

  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

  C、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习。

  风沙刮来,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雪打来,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干旱,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洪水,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有感情朗读第13小节。

  ⑸ 学习第14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

  过渡:

  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出示课件: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① 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

  ② 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③ 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④ 小结:

  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学。

  2、学习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

  出示课件: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⑴ 鼓励学生针对这段话大胆质疑。

  ⑵ 归纳学生的质疑难点并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解疑难。

  设想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

  ① 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

  ② 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⑶ 学生交流讨论。

  ⑷ 理解爸爸的心:

  ① 出示“心”在字典里的两种解释:①指心脏。②指思想、感情等。

  ② 请学生为文中“爸爸的心”选择正确的解释条后用“心”字来扩词,老师相机板书:

  心情、心思、心愿

  ③ 学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这三个词来领悟“爸爸的心”。

  ④ 老师小结:

  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孩子们不知道,而你们已经从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中知道更多的内含了;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愿,那就是──(学生回答: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同学们这回对爸爸的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想象拓展,布置课后小练笔

  1、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

  老师启发:

  学完《白杨》一课后,我们难忘当年在那趟西行的列车上,爸爸那番意味深长的话。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疆。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在新疆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归来,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什么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2、布置小练笔作业:

  同学们可根据以上的设想大胆展开想象,完成小练笔作业《第三次沉思》。

《白杨》教案 篇8

  古人有“文似看山不喜平”之说,同样,课堂教学也忌平淡。课堂结构应该像戏剧一样有冲突有高潮,错落有致,有起有伏。教学一切安排力争既出人预料,又在情理之中,对于教学重点,难点,要组织教学高潮,引导学生迎浪前进。一旦重点、难点攻克,不仅使学生在知识上恍然大悟,而且充满胜利的喜悦,获得学习的愉悦。下面介绍我教学《白杨》的过程:

  一、以图入境,先声夺入。

  我在第一阶段教学时,力图追求“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教学开始,我明确地交代了本课的目的,然后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幅茫茫大戈壁的图画,画面辽阔,色彩灰黄。地上沙丘起伏,空中风沙迷漫。这时教师配以动情的描述:“看,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直观的图画,形象的描述,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仿佛把他们带到了人迹罕至的大戈壁,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心理基础,达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二、扣住重点,分步出击。

  《白杨》中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特点的一番话含蓄深刻,是文章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采取分步出击的方式,通过自读理解、扣词体会、描述渲染、表情朗读四个步骤,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正直无私、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白杨形象。课堂中,形成了教学高潮。

  师:(小黑板出示爸爸讲的一番话)爸爸是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的呢?先读第一句。

  生:(齐读)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师:“从来”是什么意思?

  生:“从来”是一直,向来的意思。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这句话是说白杨树向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这是白杨的本性。

  生:有了“从来”一词,突出了白杨正直高大的本质特点。

  师:对呀,请大家把这句话中“从来”一词去掉读一遍。然后再加上读一遍,体会“从来”一词包含的感情。

  (学生对比朗读,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以上学生的'理解)

  师:请同学们用抓重点词语体会句子内涵的方法学习第一句。我请人朗读一遍。

  生:(读)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于。

  生:我从“哪儿……哪儿……”体会到不管在什么地方,白杨都能生根、发芽、成长,说明它的生命力很强。

  生:高原需要白杨,白杨就在高原生根;戈壁需要白杨,白杨就在戈壁扎根。白杨的适应力真强。

  师:是呀,哪儿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哪儿扎根,不讲条件,不畏艰苦,这是什么呀?

  生:(沉思后举手)老师,这是无私奉献的。

  师:对!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请大家照上面的方法继续学习第三句。

  生:(读)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先自己理解,然后同桌讨论一下,最后交流各自的看法。

  生:老师,我认为“不管……不管……总是……”这组关联词用得好,它表现了白杨不怕一切困难,坚强不屈的品格。

  师:爸爸的这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正直无私,坚强不屈的品格。读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了什么感情?

  生:(激动地)我对白杨产生了崇敬的感情!

  生:(深情地)我觉得白杨真了不起,真伟大!

  师:好!请让我们一齐怀着崇敬的感情朗读爸爸的一番话。

  生:(充满感情地朗读)

  教学至此,学生的情感被充分地激发了,都沉浸在对白杨热爱、崇敬的氛围之中。

  三、启发联想,点到为止。

  在《白杨》教学中我选择了联想式结尾法,由白杨联想到无数边疆建设者,由边疆建设者联想到各地的建设者,由文中的小白杨联想到自己,在学生的无限遥想中教学戛然而止,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艺术效果。

  师:(充满深情)有多少边疆创业者,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次来成都参加教学活动的新疆代表队14人中就有13人是从全国各地到新疆去的。新疆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祖国各地也有无数的“白杨树”,我们教室里也有“白杨树”,是谁呀;

  生:(一愣,继而恍然大悟,微笑着)我们,我们就是小白杨!

  师:(赞许地)对,你们就是一棵棵充满生机的“小白杨”。我相信你们这些“小白杨”在阳光雨露下,一定会长得高大挺秀,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生:(沉浸在愉快、充满希望的气氛中)

  By 南京孙双金

《白杨》教案 篇9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两课时。

  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1。揭示课题。

  (板书:白杨)

  2。导语。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 (抓中心)

  (1)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4。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查字典理解生字新词。

  (3)讲: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 (清晰—模糊),近义词 (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5。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抓思路)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 (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第三段 (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6。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 软弱 动摇

  (2)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第二课时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一)揭示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2。导言。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讲读第一段] (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2。默读思考: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划出主要词句)

  3。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1)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2)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4。教师小结。

  [讲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读后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3)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3。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4。教师小结。

  [讲读第三段]

  1。教师引读后,提问: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2。教师小结。

  3。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又回到整体)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附:板书设计

  [说明: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的指导思想是,必须让学生经历充分的阅读实践,使其在认真读书中理解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内容,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使其既学习语言,又受到教育,同时掌握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为此,我采取了“解词析句”、“朗读感受”、“小结描述”三点做法,把读、讲、议、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解词析句,深入理解

  课文的思想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的讲解,通过解词析句,帮助学生领会内容,体会感情,使之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教学时,我注意抓住关键词句精讲、细读,使学生由“语感”进入“情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悉心研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白杨》这一课是以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的。因此,教学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生动形象地写物,是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恰如其分地喻人,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本课借物喻人的深刻蕴含,在讲读课文时,我采用“解词析句”的方法,抓住重点词语,分析富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词。抓住课文中“茫茫、清晰、浑黄一体、挺秀、表白”等一些最能表现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进行讲解。在指导学生解词时,不但启发学生理解词语的本身意义,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含义和起到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指导学生理解“高大挺秀”这个词语时,首先指导学生利用平时积累的知识说说描写参天大树时,一般常用什么词语?书中用了哪个词?接着,指导学生理解“挺秀”的“秀”字在这里表达什么意思;而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最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个“秀”字,饱含着作者对白杨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样层层深入地讲解词语,不仅训练了学生辨析词义和准确用词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心、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析句。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三句话,以及文章的最后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是一种比拟的说法。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说比较生疏,也不易掌握。讲读时,我便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句子的含义。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卫士指什么?”学生脱口而出:“指的是白杨树。”紧接着,又引导学生考虑:作者为什么不说“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出神”呢?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这样,又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识。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首先指导他们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写出白杨的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逐句分析,最后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和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指导他们学习书中的句式,运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这样既训练了他们运用词语的能力,又强化和发展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二、朗读感受,印证理解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于讲读教学的全过程。教一篇课文,如果只是一味地讲,左一个讲解,右一个分析,那样就容易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还占用了学生读的时间。学生没有阅读实践,阅读能力是得不到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加强朗读和默读。朗读和默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如果熟读深思,学生就会像演员进入角色那样进入课文的`意境,从中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触到作者跳动的脉搏。

  《白杨》这篇课文,作者通过白杨赞美了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讲读课文时,首先要使学生深入领会白杨的高尚品格,然后把白杨的品格和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具体地讲,就是把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和“爸爸”扎根边疆联系起来,把小白杨树迎着风沙成长和孩子们一定会在边疆茁壮成长联系起来。为了使学生深入把握文章的中心,我采用了教师范读、带读、引读和学生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个人读等形式,并注意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从而表达对建设者的敬佩之意。

  课文的第二段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的特点,内涵较深,情感丰富。孩子与“父亲”对白杨的认识理解是不同的,情感也不同,哥哥赞美它“高”,妹妹则称颂它“直”,这只是孩子们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直,这么大”,父亲的话回答了孩子们潜在的疑问,讲了白杨的特点,其中含义很深,是让孩子们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杨的品格。学习这一段,首先,我让学生各自轻声读全段,思考:旅客们是怎样议论白杨的。这是从整体上体会人物的情感。接着,指导学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部分,要求学生体会孩子们的欣喜,父亲的深沉。又通过指名读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感情的表达情况,然后通过默读点出重点词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最后,我带读“父亲”的话,借以连通学生理解的思路,以形成完整的思绪。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情绪上受到感染,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样,讲前读,讲中读,讲后读,学生的理解会在充分的阅读中加深感受,得到印证。

  三、小结描述,升华理解

  教学中,教师应当用完美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阅读课既要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分析,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语言,也要用教师对课文理解的语言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升华理解。

  在讲完白杨的形象之中,我进行了如下小结:“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的街旁,在乡间的路边,对此,人们不足为奇。然而,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也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和喜悦。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于是,白杨便成了旅客议论的话题。”这样的小结,再现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形象,使学生情绪盎然,犹如置身于茫茫的大戈壁,看到了白杨的身姿,既加深了对白杨形象的理解,也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

  在讲完白杨的特点以后,我这样进行小结:“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了。它们头顶青天,脚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小结,学生越发感到白杨树是那么可爱,边疆的建设者是那么可敬。于是,他们也情不自禁地随和着老师,一起进行小结,更加强了课堂效果。可见,设计优美精彩的小结,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气氛中,有利于他们感知丰富多彩的优美语言,提高他们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在讲读课文结束时,我结合板书做了这样的小结:“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此时,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设者。这发自肺腑之声,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白杨》教案 篇10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之教学目标。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第一: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第二:我抓课文中的联系点,即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我本课的教学定位、定向于此。

  上完课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有“五点”收获,“四点”思考。

  一、加强了两个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语言文字训练意识,如,朗读指导贯穿于整篇课文中,强调“边读边思”与“读中理解”,使学生读得充分,读得有层次。在读的形式上,有自由读、个别读、范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听读、背诵等。同时,我以学生为本,力求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意识,如,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边读边总结读书方法。

  1、读书时抓重点词句品味,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内容中领悟中心。这就提示了基本的读中理解词、句、段、篇的方法。不仅体现了以读为本,也体现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全面训练。

  二、注重教师评价,展示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随时注意用丰富的语言评价学生,在评价中鼓励学生建立自信心,营造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感,向学生教授学习方法。从师生交流中可以看到老师是尊重学生的。如这样的语言:“我有一个心得跟大家分享”、“我想请教在座的小老师一个问题?”……这充分表现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处处让学生尝试有所收获的喜悦。

  三、抓联系,挖掘内涵,深入理解体会文中寓意

  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我采用“上接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理达到完美统一。

  四、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

  创新从质疑开始。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积极思维。这节课,我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问题。如,学生在阅读最后一自然段时,提出置疑:爸爸为什么又陷入了沉思?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了一丝微笑?这节课,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反顾全文的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

  五、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本节课中“白杨树象征着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建设者”,这一部分内容课文中没有直接描写,而这部分内容不仅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引导学生探求“孩子们所不知道的”,并用电教媒体介绍边疆建设者当年垦荒的场面,使学生从形象的直观中领悟到“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同时,展现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鲜明的对比,更富现实教育意义。电教媒体切实为教学服务,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六、我的思考

  1、整节课,我牢牢抓住核心问题,辐射全篇,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整体性原则。但在学习白杨特点时,我却忽略了,没有从整体入手,而是直接从部分一句句的入手,让学生分别了解白杨树的三个特点,回到整体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体会白杨的直、生命力强、坚强的特点。

  2、在后一部分“爸爸表白心意”的教学中,自我感觉教师与文本、与学生的对话不够充分,今后在备课时要进行多种情况的预设。

  3、在播放建设者建设边疆的画面时,我如果能配合画面插入一段教师的激情导语,相信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更能产生情感的共鸣。

  4、怎样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是我永远的思考。

【《白杨》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教案:《白杨》03-27

《白杨》教案汇编6篇03-12

【实用】《白杨》教案4篇04-18

《白杨》教案模板汇编六篇06-15

关于《白杨》教案模板集锦九篇01-26

白杨说课稿01-02

《白杨》教学反思04-21

《白杨》教学反思01-06

《白杨礼赞》说课稿06-18

《白杨礼赞》的说课稿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