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01 09:47:4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集锦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集锦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积累语言文字,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2.学会写“把”字句和“被”字句。

  3.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说、读、写、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写“把”字句和“被”字句

  教学难点:

  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方法:

  导析法,自悟、探究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大家一定都喜欢看书吧!那么,你都看过哪些书呢?你最喜欢的书是什么呢?你认为怎样的书才适合我们少年儿童读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与书握手,以书为话题,开个小小书迷会吧!

  二、明确训练要求

  让学生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

  1.从以下内容中选自己感兴趣的说

  (1)介绍你爱读的书。

  (2)你觉得哪些书适合我们阅读?

  (3)讲一讲名人与书的.故事。

  (4)怎样才能读到更多的书?

  2.说的时候,要把内容说清楚。

  3.别人讲的时候,要认真听。

  4.讲完以后评一评。

  三、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

  1.想一想,你打算跟同学们讲哪个方面的内容呢?打算怎么讲?

  2.把自己要讲的内容向小组交流一下。

  3.当别人讲的时候,其他同学要注意听,听听他(她)讲得是否清楚、具体。

  4.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5.推荐学生代表在班上讲。

  6.讲完后,师生评议一下:看谁推荐的书最好看?看谁的观点最鲜明?谁讲的故事最有趣?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万花筒”

  1.投影出示这两组字。

  2.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读。

  3.指名认读、正音。

  4.学生试着给这几个字扩词,再与同学交流。

  经 钱 轻 践 径 残

  5.学生在田字格里描写这些字。

  6.评一评:看谁写的字最漂亮。

  二、学习“我能写”

  1.投影出示这些成语。

  2.学生读成语,注意分析带点字之间的关系。

  3.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4.学生试着写这样的成语,再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5.全班交流。

  三、学习“我能改”

  1.出示例句,让学生自读自悟。

  2.学生分析例句的特点,再与小组同学交流。

  3.学生依照例句改句子,再全班交流。

  4.投影出示练习,让学生训练,巩固。

  四、学习“百宝箱”

  1.投影出示这些名言,指名读。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学生交流对这些名人名言的理解。

  4.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5.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这些名人名言。

  五、学习“大舞台”

  1.明确本次训练的目标---破译植物王国的密码。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一些有关的资料。

  3.学生在自己收集的这些资料里,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给大家介绍。

  4.将讲得较好的同学的资料归在一起,办一期以“植物王国的密码”为专题的黑板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暗等14个字;

  2、积累本课优美词句,并会简单的运用。

  3、在课文的语言中,感受想象的艺术魅力,发挥自己的想像。

  4、感受祖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了解神话故事,激发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课激起导入

  小朋友,每天我们抬起头会看到蓝蓝的天空,每天,我们踩着脚下的土地。我们会看到高山,会看到河流和湖泊,你有没有想过,这些都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的祖先也会思考这样的问题,那时科学技术不发达,还不能解释这些种种现象,所以就有了很多有趣的神话故事。你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看一看,远古的人们的.眼中,天地是怎么形成的呢?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生自读课文,勾画生字。

  2、生小组自学生字,看看谁的识字方法好。

  3、交流识字。

  4、汇报。

  5、教师用卡片检查识字效果。强调“血”“宗”的读音。指名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6、把生字放在课文中,能读好吗?学生自己练习读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尽量把课文读流利。

  三、写字教学

  1、“肢、肌、肤”:

  观察这几个字的结构,学会把结构相似的、想近的,结合起来学习。

  观察这几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练习写一写。

  2、“丈”:

  注意与大字区分,以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丿”要在田字格中间位置其余几字都可以让学生自学完成。注意提醒学生组词和字音。

  3、练习写字,老师巡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新课学习

  1、通过上节课的阅读,谁能大概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

  2、天和地倒底是怎样分开的呢?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名读、小组读。找一找这一段里意思相反的词语。大家比一比,看谁找得多。

  3、读一读你找出来的词语。

  4、天地分开了,世上的万物又是怎么来的?齐读课文3、4自然段。

  5、说一说,盘古的身体是如何化作世界万物的?指名说,同桌说。

  6、仔细读一读文章中写盘古变化时的句子。

  7、注意多音字“倒”,自己查字典,学一学这个多音字。

  8、文章最后为什么说盘古是人类的老祖宗?

语文教案 篇3

  一、课前透视。

  这篇课文生动的儿童故事。讲述了唐代时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赞扬了牧童率直不盲从,实事求实,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以及戴嵩敢于面对错误,虚心谨慎,勇于接受批评的优秀品质。故事情节曲折,人物角色鲜明。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围观人的表现与小牧童进行对比,在读、议、演、评中充分感受人物的品质。

  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是文中涉及的内容,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可布置学生搜集戴嵩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到大画家与小牧童之间悬殊差别,从而为学文做好铺垫。另外还应抓住情节上的曲折变化,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加深对内容和人物品质的深刻体验,从而受到文中人物优秀品质的影响和启迪。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图文结合阅读理解,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

  四、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和文意插图、画家戴嵩。

  2、课外搜集大画家戴嵩的生平介绍、绘画作品等相关资料。

  五、教学时数。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观察谈话:(教师出示插图)同学们,你们认识画中的两个人是谁吗?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来阅读一个新的故事。

  板题。

  2、激发体验:

  (1)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如果众人面前你发现了别人的画中出现了问题,你会怎样做呢?如果那个画画的人是你,你又如何面对呢?

  (2)组织学生交流,创设学文情境,相机引出课题。

  (二)对话平台。

  1、自学。

  (1)轻读课文,划出生字,争取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合作识字。

  (3)组织全班交流识字成果。指名当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随机指读等。重点挖掘学生识字记字的方法。

  (4)同桌之间互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及读文是否通顺。

  以多形式的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为目标,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扎实巩固识字成果,为学文扫清障碍。

  (二)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抹、挤、拱、批评、决。

  2、引导学生从字的部件组成、结构形式上观察体会,找出字的特点。

  3、教师范写学生确认的难点字,边写边强调注意问题。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写后组织学生互相评价。

  突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突出重点字的书写指导,有的放矢,扎实有效。

  (三)细读。

  1、指读课文,师生评议。重点解决生字正音,长、难句子的阅读指导,把课文读通顺。

  2、细读,思考:通过读文,你读懂了什么?发现了哪些问题?

  3、组织学生交流读书体会,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把握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在读文中思考,发现,了解课文内容,体现读书指导的层次,目的性。在学生的读书交流中,及时吸收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安排。

  (四)研读。

  1、思考:戴嵩你了解吗?在课文中对于他的画,大家是怎样评价的?引导学生从课外资料和文中大家的表现认真体会。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2、图文对照,激发想像。除了文中的描写,其他人会说些什么?相机理解纷纷称赞。

  3、指导感情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练习感情朗读,教师相机指导,挖掘学生的读书体验。如: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让人感觉戴嵩是著名的画家,说说自己的理由。

  4、启思:正在大家盛赞戴嵩画作的时候,牧童为什么说戴嵩画错了呢?

  引导学生多形式的练习感情朗读,体验文中的情节变化和思想感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读书交流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第二课时:

  (一)对话平台。

  1、回顾。

  (1)指读字词,练习听写。

  (2)指读课文前两自然段,再现课文情境。(抓实基础,把握内容,自然过渡。)

  (二)品读。

  1、结合课文5、6自然段指导读书:听到牧童的异议,围观的人什么反应?结合插图想象当时的情形:人们又会说什么?戴嵩的表现如何?如果你就是当时的戴嵩,你的感受如何?

  2、多形式(练习读、同桌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有感情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体会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表现和心理。

  3、师生合作分角色,共同演读课文内容。

  古语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采用多形式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与故事内容产生共鸣,在读书感悟的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拓展。

  1、营造情境,教师当记者对扮演不同角色的人进行采访,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组织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和整个故事进行评论。可以采取我送给( )一句话的形式。

  变换读书理解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启思。

  1、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样的收获?

  2、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升对课文内容及人物品质的理解,从而受到启迪与熏陶。

  (四)写字。

  重点指导兄、呆、商、购、价钱:

  1、学生认读生字,引导观察,交流发现。

  2、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重点指导难写的字。

  3、练习书写,互相评价,优秀作业全班展示。

  (五)伴教锦囊。

  1、词语解释。

  (1)纷纷:(许多人或者事物)接二连三地。

  (2)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3)惭愧: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

  (4)指教:请人对自己的工作、作品等提意见。

  (5)观赏:观看,欣赏。

  2、相关链接。

  (1)戴嵩:唐画家,擅画田家、川原之景。师韩晃,笔致精细入微,山泽水牛尤为著名。牛能得野性筋骨之妙,与韩干画马并称韩马戴牛。

  (2)注:《画家与牧童》就是根据这篇故事而来的:

  戴嵩画牛①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②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③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尾⑤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⑥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⑦。不可改也。

  字词注释:① 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嵩(sōng)。

  ② 囊(náng):袋子。此处指画套。

  ③ 拊(fǔ)掌:拍手。

  ④ 搐(chù):抽缩。

  ⑤ 掉尾:摇尾巴。

  ⑥ 然:认为对。

  ⑦ 婢(b@):女佣人。

  诗文翻译: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他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3、阅读在线。

  小学生的大发现:蜜蜂有发音器

  近日,湖北监利县科技副县长来到黄歇口镇中心小学,看望一位名叫聂利的六年级小学生,并向她请教一个问题:蜜蜂到底靠什么发出嗡嗡声?

  蜜蜂有自己的发音器官,它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聂利说。

  8月中旬,在兰州市举行的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12岁的聂利撰写的科学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荣获大赛优秀科技项目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这个结论,是聂利对蜜蜂进行了一年多的观察和试验后得出的。

  20xx年秋,聂利从《小学自然学习辅导》一书中得知,蜜蜂、苍蝇、蚊子等昆虫都是哑巴,它们没有发音器官,但却有会叫的翅膀,这些昆虫在飞行时不断高速煽动翅膀,使空气振动,这样就产生了嗡嗡的声音。后来,聂利在《十万个为什么》中也看到,蜜蜂的嗡嗡声来自翅膀的振动,每秒达 200次,如果翅膀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她向老师求证,老师的观点也同书上一样。

  去年春天,聂利到一个养蜂场去玩,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翅膀没有煽动,仍然嗡嗡叫个不停,于是她对教材、科普读物和老师的讲解产生了质疑,并开始了对蜜蜂的试验和研究。她先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出声音。她剪去蜜蜂的双翅,也能听到蜜蜂的叫声。两种方法交替进行了 42次,每次用去48只蜜蜂,试验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发声。为了探究蜜蜂的发音器官,她把蜜蜂粘在木板上,用放大镜仔细查找,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她又找来一些蜜蜂,不损伤双翅,只刺破小黑点,放在蚊帐里。蜜蜂飞来飞去,再也没有声音。这项试验她反复做了10次,结果都一样。她将这一发现写成论文,认为蜜蜂的发音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

  据悉,聂利的论文已被大赛组委会收进获奖作品集,中国教育协会、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也全文发表了聂利的论文。

语文教案 篇4

  创意说明: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在这堂课上,不仅要把这个例子读透,还要达到举一反三。学生在课堂上不仅积累了优美的语言,还积累了学习诗歌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范读、跟读、朗读等,利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直至背下来。

  二、讨论交流。

  1.你最喜欢哪句诗?为什么?2.你不懂的诗句是哪些?3.你读出了哪几幅画面?4.你认为本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氛围?

  三、引读:美国狄金森的《秋景》。

  1.你读出了几幅画面?2.交流你已领悟到的美点。例: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写出丰收之景)。3.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之处?(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4.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2.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

  3.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

  课前准备

  让学生排练一个小品:一学生在校园里乱扔垃圾,另两个学生据理劝导。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创设情景,引入话题

  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例如:别人有事情找你父母,父母不在家;班上的一个同学病了,好几天不能来上课;有的同学在校园里随地吐痰等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事情呢?

  1.刚才几位同学表演的小品,你看了后有什么样的话想说?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揭示“以诚待人”的交际主题)

  2.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事情,如果有,你是怎样对待的?

  讨论交流

  1.个人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

  先由一名学生举一具体的事例,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对这一做法作评价。接着,其余学生轮流发言。

  2.各小组选派一位学生准备在班上交流。

  3.班级交流:对参与交流的`学生作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并随机规范其语言。

  提建议

  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成几条明确简要的建议,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做归纳整理,再在条文前加上几句关于以诚待人的“前言”,形成一份建议书。课后抄录并张贴在教室里面。

  第二、三课时

  习作

  我的发现

  学习“我的发现”

  1.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习作上的哪些好经验。

  2.归纳过渡:习作除了留心观察周围,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之外,还可以把自己心里想的事情,或者想对别人说的话写下来。

  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

  1.阅读习作提示。让学生明确: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不说假话。

  2.思考表达的内容。先要想好,最想对谁说自己的心里话,再考虑要说的话,可以是欢心的事情,也可以是烦恼的事情、难受的事情……

  3.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教师随机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4.学生动笔。

  5.相互交流,修改。

  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

  趣味语文

  词语盘点

  1.学生自读。

  2.同桌互查。

  3.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4.记记写写。

  日积月累

  1.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是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2.逐句自读。

  3.说说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4.教师释疑。

  5.熟读、背诵。

  趣味语文

  1.联系本单元《中彩那天》等课文,指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自读。

  3.师生共同举出生活中的事例,理解“自信、守信、诚信”等等。

  选取其中的一个带有“信”的词,再根据这个词语的意思,写一个事例。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涟漪”“舒适”“心旷神怡”“踱步”“钳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4、领悟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鹬蚌相争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谜语。不过,这是几个画谜。认真地看,从每一张图中都能猜出一个成语来呢!

  (课件出示图画:滴水穿石、藕断丝连、狐假虎威、守株待兔。)

  呀,都猜对了!瞧,电脑博士奖励我们一本书作为奖品。(课件出示一本书。)认真看,你发现了什么?

  (“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聪明的孩子们,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指名说或齐答。那你知道学习寓言要先学什么?再学什么?

  (先学故事,再学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相争”写在下面。)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

  1?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

  2?同桌读,互相听一听,读得正确吗?

  3?读词记形:

  鹬:“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鸟,瞧,(出示图),所以它是鸟字旁。左边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是“矛”字,下面不是“同”,可要仔细观察了,是同字框里加“八”“口”。认识了,也记住了。能在作业本上端端正正地写一个吗?别着急,先观察一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的这个字。相信你会比老师写得更好!

  蚌:从这个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图,这有一个蚌,你见过吗?啄: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啄一下。

  钳:什么意思?做一做这个动作。能用这四个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别着急,先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下。(鹬啄蚌,蚌钳鹬。)

  (板书:啄 钳)过渡: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鹬和蚌会怎么说,怎么做?结果怎样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表达的?

  (二)读故事。

  1、过渡:故事的发生都有时间、地点。

  (1)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2段。

  (2)指名汇报。

  (3)指导朗读:这么美的地方,我们应该怎样朗读?(引导学生带着一种欣赏陶醉的情感,用优美舒缓的语气来朗读,边读边想象这幅迷人的画面,想象水鸟和河蚌们的自由自在。)

  (4)指名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

  2、了解故事是怎样发生的。俗话说有果必有因,那么它们相争的原因是什么呢?

  (1)默读课文第3~5段,然后与周围同学交流在朗读中的发现。

  (2)全班交流,了解:和暖的阳光、柔柔的微风,是河蚌张开蚌壳,在舒适惬意中进入梦乡的原因。正因为河蚌张开了蚌壳,又睡着了,所以才没发现身边的危险,使得鹬鸟有机可乘,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

  (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用一种享受的语气,读出河蚌的舒适惬意、心旷神怡,读出鹬鸟看到鲜嫩的河蚌肉时迫不及待的心情。

  3、了解鹬蚌相争的过程:讲读第6~12段。

  (1)过渡:由此发生了鹬蚌相争的故事。此时,它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是怎样的呢?哪几段进行了描写?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读描写河蚌的语句,一组读描写鹬鸟的语句。读后评议,是否读出了河蚌的生气和鹬鸟的后悔。

  (2)它们相争的时间有多久呢?用“——”勾画句子(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时间慢慢地溜走了,太阳的唇已经吻住了山峰。”学生读句子,结合课文插图,想象鹬蚌相持的画面,感受相持时间之久。

  (3)此时,在你们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吗?指名说:鹬蚌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小组合作找原因,再全班交流。

  (4)指名读9~12段,男女生对读,师生分角色读,或两人一组,边读边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再指派代表上台表演。课件(小黑板):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吃。”河蚌反唇相讥:“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让学生反复对读,感受它们的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引导学生从鹬蚌的心理和语言描写中了解相持的'直接原因:它们都只想伤害对方,打败对方。

  (5)猜一猜: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

  4、是这样吗?齐读第13、14段,学生谈收获。教师相机板书:渔夫得利5?快速默读课文,梳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表达的,怎么判断的?

  (三)明道理。

  1、发散思维,同桌说一说。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渔夫提走了鹬和蚌,心想:。这时的鹬和蚌垂头丧气,鹬心想:,蚌心想:。

  2、这则寓言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合作讨论、交流,再全班分享。

  3、小结:课文在优美的景物描写、生动的语言描写、准确的行为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告诉了我们一个哲理: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三、拓展延伸

  1、这则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燕策二》,这是原文,读一读吧!(课件或小黑板出示原文。)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

  四、总结

  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会懂得更多。

  五、作业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08-08

【精选】语文教案08-16

语文教案08-13

语文教学教案11-22

小学语文太阳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模板12-19

小学语文经典教学教案04-25

语文教案【合集】05-01

实用的语文教案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