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2022-06-15 19:33:08 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1

  学习要求:

  ①读出悠然神往的意味

  ②领略科学之美、文学之美

  ③也尝试来点化石吟哦

  学习重点:诗意的课文朗读和拓展材料的诗句拟写

  学习课时:二课时

  操作程序:

  第一课时“吟”诗切入首尾解读

  一、入课。诗歌难写,但会“吟”则可以出诗。俗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也是诗歌体裁的标志之一。加以引导,让学生回顾已学带“吟”标题的诗歌,诸如《石灰吟》、《游子吟》、《暮江吟》等等(教师可不说出标题,期待学生报题,再予以综合归纳)。在学生报题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齐声朗诵这些诗句。再提示这些诗歌皆是短章,表现手法不是抒情,就是描写,其吟咏的内容不是个体的生态体验就是眼前所见的相关事物。就科学现象而加以吟哦,今天所学可能是首次。

  二、标序。整首诗共七节,要求学生先将序号按惯例标出。

  三、首尾解读。首尾即1、2、7节。首先,采用多种方式吟诵和朗读。以教师范读始,接着或齐读,再点读,分组读,将诗句读得琅琅上口,读得摇头晃脑,读得师生进入忘乎所以的情景中。续而,逐节于诗意作出概括并板书。其间,留给学生酝酿并互相之间充分交流的时间。然后点名或自主回答,教师点评且归纳总结:1、2节发问求教,语意探询;第7节照应作答,语意肯定。

  以诗句来就生物进化的科学现象进行仰头向天式发问,在我们有限的读书生涯中,似乎这首诗是第一回。其实,古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歌咏。比如爱国诗人屈原写过《天问》,诗中就天文地理、日月星辰等引人思考和探索的科学现象,一口气提出了172个问题。

  到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用近似回答和对应的方式,也激情澎湃地吟唱了一回《天对》。科学与诗可以相通,科学引人作诗意般的遐想,科学的本质也就是诗。又续,深味具体诗句的含义。比如,“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说话”的意思,即是考古学家们能从遗存在化石中的信息里,找到或者解开生命现象的某些密码,客观上就等于化石在说了话。

  那么,“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一句,“刚苏醒”是什么意思呢?在引导积极、自主发言的基础上,或予以归纳综合,或予以提示点拨,“刚苏醒”就是化石发掘出来以后,进行了相应考古研究,获得了初步的发现和了解。

  收尾,研读第7节最后一句,留下扣子,设置悬念。第7节末尾句云,“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让学生大声忘情地朗读,接下质询,“你讲的故事”是什么故事,我们知道了么?故事应在哪?这种设问,学生答出,则顺势接过;学生未答,则教师自问自答:故事在3、4、5、6节;是什么故事?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且听下回分解。由此转入学生课后预习理解中间四节的期待。

  四、课后作业布置。把“读一读、写一写”后的单字和词语抄写三遍,且单字给注音,词语加以解释。

  第二课时听你故事展我诗才

  一、承前,界定故事的范围指代。开初仍继续齐读第7节,拎出“你讲的故事”发问:故事在3、4、5、6节早就讲过,这第7节的收束句不过是总结、划句号而已。诚然,前面的几节里到底讲了什么故事,让我们一起深潜感悟吧!

  二、朗读依然不可少。多形式反复朗读,逐节进行,或范读起首,或以范读作结,前者是为了演示举例,后者是为了正宗表白。但重头戏始终放在学生兴趣和主体的参与上。独诵也好,二重演读也罢,小组竞读、全班齐上阵等等,就读的量而言,每一诗节起码不应少于四遍,应让学生烂熟内容。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一是注意以意义为节奏单位,一是标出双行中的押韵词,朗读时重音收落,读出参与的热情和洋洋意气。

  三、感悟故事内容。予以简练概括。其过程可大致逐节进行。先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或一句话,或一个语词提炼,点评标注于相应的诗节旁,同时注明为“己”。再提倡安排交流,或点名,或让学生自行公布结论,且要求听者认真记下同学的思维成果,与自我批注并列,旁注明“友”。在这个基础上,教师以随机掌握课堂,也平等地公布相应看法并板书,也同样要求学生旁注“师”字。教师的概括和板书大意为:

  三者合列,于学生得到比较、鉴别、提高和反省的`参照系。这种自注、众议和老师分析跟程序二是交错进行的。对于各节诗行,有的先朗读后感悟笔记,有的边读边悟记,有的先默默悟记后大声朗读,多样且有变化地教学,不是全部都机械地先读后整理。

  四、具体诗句的理解和探究。比如,“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平凡的真理”在我们的认识和理解中可以找出哪些?万物非上帝所造,本乃客观存在;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使猿变成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知识就是力量,读书使人聪慧……尽可从日常生活中和学习实际联系起来,找到例证,启示学生认识化石提供真理的物质性。

  另外,“海枯,石烂,日转,星移……”几种现象的指代意义,且从诗句中找到原答。前者暗含地壳运动、时间推移、空间换位、世事的沧桑变迁,学生能答大意,即予肯定;后者以后续句“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为照应解答。

  五、拓展阅读并写作实践。发放复印资料,即《深圳商报》20xx年11月6日新闻“古脊椎动物年会在深圳召开,与会专家称化石森林成为深圳一块瑰宝”,引导学生为深圳拥有“华夏古国继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后的又一奇迹”而兴奋和燃烧。

  为更好地激发诗情冲动和写作欲望,教师也又提供自己根据新闻而发的题为《化石森林吟》的下水诗作(甚而当场即兴下水也未尝不可,也许更好),自得其乐、自我欣赏地诵读一遍,然后让学生不拘形式、充分自由地议说长短优劣。末了,更要掌握好火候,及时要求学生也当堂抒发我心中诗情,注意押韵更好。这个环节是重头戏,前面的学习和感悟要为此时的抒写蓄势作铺垫,以期达到人人都是小诗人、我也来点诗情的效果。

  六、给出相应时间,教师巡堂。待多数同学即将完稿之时,随机抽诵诗作并组织讨论,发现值得圈点的,不求全责备,哪怕一句半行,教师也应予以张扬、肯定和点评。

  七、解铃而全班统收诗作。

  附诗作起兴材料:

  古脊椎动物年会在深召开,与会专家称

  化石森林成为深圳一块瑰宝

  (记者徐升实习生刘勇)11月3日至6日,第八届古脊椎动物年会在仙湖植物园召开。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理事长叶捷研究员称“古脊椎动物学会借这次会议沾点年轻特区的灵气和朝气”。市城管办主任吴子俊说“深圳正好藉古脊椎动物年会积淀文化底蕴”。

  昨晚6时,副市长卓钦锐在市迎宾馆会见中科院杨遵仪院士、刘东生院士等参加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年会的部分代表。

  昨天,与会的100多名中外学者兴致勃勃的参观了仙湖植物园,欣赏过湖光山色一处处或开阔、或深邃的景观,窥视到一株株稀世奇花异草,领略了在地下岩层中沉睡了亿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很好!”、“真不错!”、“了不起!”、“OK”啧啧赞叹声不绝于耳。

  来自加拿大埃德蒙顿大学教授NatRutter夫妇来到化石森林前,看到那成于亿万年前的树木硅化石列列耸立,激动地称其为“华夏古国继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后的又一奇迹。是中国保护生态环境的象征,国际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典范”。

  中科院刘东生院士高度评价说“深圳对古生物保护如此重视,是新的城市的象征,新的城市的风貌,高扬可持续发展的旗帜,构筑文化的骨架”。刘院士发自肺腑地说,一块化石,放在外面是一块石头,放在博物馆里就是无价之宝,收藏好,加以研究,挖掘其科学意义,几百年后还可以供人研究。

  来自海峡彼岸的胡忠恒博士感慨万千地说,祖国大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近十年来,热河植物群研究做得这么好,心里很高兴。

  附二:化石森林吟(本老师试作,不吝献丑)

  沉睡了多少年熬不住历史的寂寞

  终于现身于今朝还是中华雄起的感召

  珍藏了多少秘密抵不过南国开放的诱惑

  终于作出无声的宣告还是深圳文化的熏陶

  你把生命的真理揭示同长城、兵马俑并为奇迹

  你把自然的密码藏牢华夏古国又一新瑰宝

  你把进化的信息刻画古生物研究多了新证据

  你把生态的形象传报张扬深圳文化的新风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2

  学习目标:

  1.积累、理解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4课时。

  学习方法:1、诵读法 2、评点质疑法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

  预习导学:

  1、搜集关于孔子其人及《论语》的资料

  2、细读《论语》十则,熟读成诵

  课堂导学:

  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小组汇报,搜集成果)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主张仁义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小组汇报,搜集成果)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生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3、朗读课文:

  范读:学生要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同学们正音正字。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反复诵读

  4、总结三个通假字:

  A B C

  5、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领会大意,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难点:重点字词释义,弄清楚通假字。

  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前五则内容。

  1、第一则: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 )第三句讲的是( )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翻译( )

  2、第二则:

  吾:______日:______三:______省:______为:______

  谋:______忠:______交:______信:______传:______习:______

  翻译本则( )

  3、第三则:

  故:______知:______可:______以:______为:______

  总结出这章当中的一个成语( )

  翻译本则( )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4、第四则:罔:______ 殆:______

  翻译本则( )

  同学们,这一章的内容带给我们什么思考?对于我们学习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理解20xx多年前的圣人之语经久不衰之魅力(小组探究发言,同学们要有自己的思考)

  5、第五则:诲:______知之:______为:______是:______

  【固定句式】“……也……”译作“……是……”

  翻译( )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6、前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

  7、请同学们当堂背诵前五则(10分钟)

  第三课时

  学习重点:重点字词释义。

  学习难点:理解后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后五则内容。

  1、第六则:贤: 齐: 内: 自省:

  翻译:( )

  2、第七则:三: 行: 焉: 其:

  善者: 从: 改之:

  翻译:( )

  找出这两则当中的成语( )、( )

  思考:这一则我们应如何理解?

  3、第八则:

  士: 弘: 毅: 仁以为己任: 已:

  翻译( )

  思考:这一则当中体现出了孔子的一种思想,你知道是什么吗?

  4、第九则:岁寒: 然: 后凋:

  翻译:(

  5、第十则:以: 行: 其: 欲: 加: 于:

  翻译:( )

  这一则的成语是( )

  【理解第十则】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6、后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

  哪几则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

  7、当堂背诵这后五则。看看哪位同学背的最快。

  第四课时

  【学习要点】总结归纳,查缺补漏,在课堂上就完成背诵、默写。

  1、课文当中出现的读音,进行复习。(5分钟)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不亦说( )乎 三省( )吾身 传( )不习乎

  诲( )汝( )知之乎 不知为( )不知 是知( )也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也

  2、文言字词句小结(这是我们学习文言的关键一步)

  (1)而:(1)表示顺接;(2)表示转接。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温故而知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任重而道远(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死而后已( )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2)为:读wèi时,多作介词;读wéi时,多作动词。

  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仁以为己任( )

  (3)焉:见贤思齐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4)之:①指示代词,“这”;②第三人称代词,“它、它们”;③结构助词,“的”;④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5)固定句式:

  ①不亦……乎?→不是……吗?②……也。→……是……。

  3、当堂背诵这十则并当堂默写。《论语》作为千百年来的一部伟大的作品、作为四书五经之一应当为我们所熟识,这十则又是经典中的经典,背默是最基本的前提,只有会背默才能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深意。

  4、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同学们要通过自己思考发现《论语》的经典之处,发现《论语》的美)

  (1)、你喜欢哪一则?为什么?(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3)、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4)、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和掌握“训练”“嶙峋”“纳罕”“啜泣“灰心丧气”等词语的意义与用法。

  2、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体味散文特点。

  3、抓住文章标题,以此为线索指导学生精读课文,领会以小见大的写法。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掌握记叙文六要素。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通过朗读、复述把握课文情节,设疑探讨文章主旨。

  2、多角度阅读,就文章的人物、情节、写作手法等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

  3、多方面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生活哲理。

  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不难做作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文体:本文是叙事散文。散文,是以紧凑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抒写、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自然美、人情美、哲理美相融合,迅速、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

  二、检查预习(生字词的积累)

  训诫(jiè):告诫、教导。耸立(sǒng)迂回(yū)

  嶙峋(línxún):形容人瘦削。凝视(níng)头晕目眩(xuàn)

  啜泣(chuòqì):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小心翼翼(yì):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翼翼,谨慎、严肃的样子。

  三、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课文,给段落标上记号,并把文章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四个部分。

  (1)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2)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3)结果(6——2)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4)启示(24)走一步,再走一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4

  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区别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平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由学生自主获得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并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散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感受世界的奇妙和美好。【教学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2.增强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

  本节课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一些动、植物挂图及学生自带的一些生物和非生物实物(例如:树叶、蝗虫、蚯蚓、杯子、小石头、盆栽花卉等)。教法学法打算以观察讨论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要注意观察方法的指导,还要注意与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学习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意图、点评

  联系实际在三十亿年前我们的地球一片

  引导学生荒漠,寸草不生。而今天我们讨论交流

  思考,唤起导入新课的星球如此美丽,你知道是什

  学生对生

  么将我们的环境装点的如此美

  命的热爱。

  丽吗?

  一.什么是生物

  在你的周围有很多生物,你能

  教师组织和引导

  新授知识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观察,分组讨论、意图、点评引导学生新授知识

  1、观察老师提供的图片和实

  物,说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

  非生物。2、结合自己的知识和

  生活经验,讨论怎样区分生物

  和非生物。

  小结:凡是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老师答疑: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单位,一个细胞不能算作一个生物体。当然只有一个细胞组成的生物体除外。

  2、像一片树叶、一个苹果是组成果树这一生物体的一部分,不能算作一个生物体。

  交流总结

  学生可能提出问题:

  1、细胞是生物

  吗?

  2、一片树叶、

  一个苹果能算作一个生物体吗?

  初步认识到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以及观察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习内容

  教师组织和引导

  二.生物的主要特征

  请大家列举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它们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存活

  问题1:①植物需要的有机物从哪里来?(关于光合作用可学生活动

  观察书上的图片1—3,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并总结:意图、点评

  通过观察新授知识

  新授知识考虑掌握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通过有机物不断积累体现出植物由小到大的生长)②动物如何获得营养?问题2:动物能呼吸,植物也能进行呼吸吗?(例如:在晚上卧室内不能摆放过多的绿色植物)

  问题3:①人是有生命的,能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也会排出废物吗?②植物是通过那种方式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问题4:①图4---5说明了什么问题?②请你用手触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片,触碰的含羞草叶片与周围的叶片相比,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继续观察教材插图并思考问题。

  问题5:①图8说明了什么问题?②想一想,生物还有那些繁殖方式?动物、植物、细菌是怎样繁殖的?

  问题6:生物还有其他的特征吗?

  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特征2:生物能进行呼吸;

  观察书上的图片4—5,讨论总结:

  特征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特征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观察书上的图片6--7,分析归纳:特征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特征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彩图和联系实际,让学生归纳生物的.六大特征。

  前五大特征巧记忆:一需四能。

  补充第六大特征。

  学习内容

  小结

  教师组织和引导

  问题7:你能准确地表达出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吗?师生共同整合得出结论

  问题:①你自己是否也有上述这些特征?②请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这些特征是否都应在一个生物体上体现?③假如有人问你“什么是生物?”你会怎样回答呢?

  学生活动

  表达交流、记忆:生物的6大特征。并使学生们认识到生物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特征,具备这些特征的物体才是生物。

  学生讨论哪个是生物,并说明理由。

  观察过珊瑚的同学,给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虫的关系,大家讨论后得出答案

  意图、点评

  把重点知识系统化,加深学生印象。

  巩固练习

  多媒体打出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生物的特征去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对平时认真观察生物的同学给予表扬,并说明观察环境对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板书设计】:

  一、观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二、生物的共同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材分析】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习方法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能力方面: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教学难点】

  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

  2.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课时安排】

  本节课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录像、调查范例等,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学生:确定调查路线,笔(有条件可带放大镜,照相机)并设计调查表。【教学过程】学习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意图、点

  评

  1.通过引导学生举例,分析出1.学生根据经验举例,

  什么是调查,再以调查我们身分析什么是调查。以小

  边的生物为实例,以小组为单组为单位拿出调查我们明确什么

  是调查及位拿出各自的方案,最后和书

  身边的生物的方案,最

  调查的一上对比,总结出调查的一般方

  一、调查的后通过对比总结、归纳般方法法及注意事项一般方法

  2.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同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注(通过实

  及注意事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意事项例)项(如何进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2.根据学生经验,分析行调查)细的工作,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

  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时,都做了哪些工作(或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5

  创意说明: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在这堂课上,不仅要把这个例子读透,还要达到举一反三。学生在课堂上不仅积累了优美的语言,还积累了学习诗歌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范读、跟读、朗读等,利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直至背下来。

  二、讨论交流。

  1.你最喜欢哪句诗?为什么?2.你不懂的诗句是哪些?3.你读出了哪几幅画面?4.你认为本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氛围?

  三、引读:美国狄金森的《秋景》。

  1.你读出了几幅画面?2.交流你已领悟到的美点。例: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写出丰收之景)。3.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之处?(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4.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感知故事情节,感受到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2.品味文章通俗易懂,而且生动活泼的诙谐语言的魅力。

  3.从对于动物行为的冷静观察和炽热描述中,感受人们对动物的关爱和对人类自身行为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1.从对于动物行为的冷静观察和炽热描述中,感受人们对动物的关爱和对人类自身行为的思考。

  2.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及评注的读书方法。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小说常识和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理解课文内容,感性认识较强,但理性分析不足。本文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学生很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就是对小说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还需老师引导完成。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下面介绍一位人物,大家猜猜他是谁。他是当今最杰出的博物学家之一。研究对象是鸟类和鱼类,曾有人称他为现代的法布尔,因为他不仅像法布尔那样,用别具一格、魅力十足的语言提供了大量新事实和新发现,而且还在动物思维与行为的基础原则和理论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他是动物行为学的开山祖师,1973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他向一般大众描述动物行为的生花妙笔,通俗有趣,流传最久,最为脍炙人口,被誉为所罗门王散落人间的“指环”。

  康拉德劳伦兹。

  对,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康拉德劳伦兹先生的《动物笑谈》,看他是如何与鸟成为好朋友的。

  二、交流资料

  同学们都查找了有关本课作家、作品等的资料,请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检查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训练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是自主获取知识的表现)

  作者简介:劳伦兹是奥地利著名动物行为学家,也是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创始者。由于其对动物行为学研究方面开拓性的成就,曾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除了在学术上的`成就之外,劳伦兹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在动物行为方面的通俗写作。著有《所罗门王的指环》《灰雁的四季》《狗的家世》《攻击的秘密》等多部作品。在他的深刻观察以及生花妙笔之下,读者可以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严谨和趣味。

  《所罗门王的指环》是著名科普作家、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获得者劳伦兹的经典科普著作。本书将科学知识与文学趣味巧妙结合,将读者大众引入有趣的动物行为学世界,作者通过介绍斗鱼、水鼩、寒鸦等动物的生动故事,使人们认识到大自然的美好,认识到动物行为学的意义所在。

  为什么书名叫《所罗门王的指环》呢?劳伦兹说:“根据史料记载,所罗门王能够和鸟兽虫鱼交谈,而他却需要借助一枚指环。这事我也会,虽然我只能和几种我特别熟悉的动物交谈,但我可不需要魔戒的帮助,这点他就不如我啦!活泼的生命完全无须借助魔法,便能对我们诉说至美至真的故事。大自然的真实面貌,比起诗人所能描摹的境界,更要美上千百倍。”

  三、速读课文,说“笑谈”

  快速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我”与动物之间哪几件“笑谈”?

  四、合作欣赏,品“笑谈”

  作者是怎样把小水鸭和“可可”写得如此可爱的呢?文中有许多吸引人的描写,你最喜欢哪一段,找出来,把你的感受、你喜欢的理由写在书的扉页;再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地品味。(老师准备了合适的音乐,给朗读的学生配乐;先小组朗读,然后全班展示。)

  五、质疑探究,议“笑谈”

  再读课文,思考:

  1.作者“逗笑”“怪诞不经”“疯子”般奇怪行为表现出作者的什么精神?

  2.质疑:对文章的某个句子的理解、文章内容等,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小组合作、探究质疑,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3.通过学习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就“关爱动物”这个主题,谈谈你自己的感悟。

  (学生分组讨论,师作总结。)

  小结:是啊,因为关爱,鸟与人变得亲密、友好。因为关爱,让鸟与人彼此心灵沟通,真情相融。关爱是一把火,能融化心中的冰;关爱是一缕缕阳光,普照万物,使自然更美,人类更美——只有释放关爱,人与动物才会更和谐。

  结束语:

  瞧,这又是另一幅美丽的画面。有这样一个法国小姑娘,她出生在非洲,在丛林里长大,把大象视为哥哥,和小豹子一起甜蜜入睡,与鸵鸟共舞……这不是童话,这是全球畅销书《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为我们讲述的法国小姑娘蒂皮和非洲野生动物交朋友的真实故事。就让我们带着《动物笑谈》给予我们的启示去读读这本书。我们栖息的地球是如此美好,我们祈愿让真诚的关爱充满生活的每个角落,让关爱之情流淌于万物之间!

  【板书设计】

  动物笑谈“我”学鸭子叫和行走“我”车站学鹦鹉声呼唤“可可”“可可”咬下父亲的衣服扣子“可可”将母亲的毛线缠在树上关爱动物和谐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7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教案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强。

  一、情景导入

  有条件的地方可捉来实物,没条件的可出示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从蝈蝈的外形特征方面作一介绍。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看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蝈蝈外表特征的句子,并比较与同学们的介绍有何不同。

  明确: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文中运用了描写性语言,将蝈蝈进行拟人化描写,写出了它的漂亮、可爱,透露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区别,引导学生对事物作生动介绍。

  2.文中除了介绍蝈蝈的外表特征外,还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明确: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3.学生相互介绍蝈蝈的特征。

  三、重点研读,合作交流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学生在研读讨论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语言生动传神,拟人贴切自然,突出事物特征。

  四、问题研究

  有人说文章写蝈蝈的食性这几个段落中,作者极写其残忍贪婪,与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不相吻合,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五、布置作业

  1.在小字本上抄写本文的生字词。

  2.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写一篇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短文。

  3.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备课,制作课件,讲课。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得到充分调动,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一、布置预习

  1.第一组负责本课的生字词的学习。

  2.第二组负责介绍作者及其《昆虫记》。

  3.第三组负责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4.第四组谈本文的写作特点。

  5.第五组全面评价本文。

  6.第六组质疑。

  二、学生上台汇报他们的自主学习情况,并授课。教师相机加以点拨。

  三、学生评出本次活动的最佳小组。

  四、学生写一篇学习本文的心得体会。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课前布置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课堂上进行阅读交流。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进行扩展阅读。

  教学步骤:

  一、提前两周布置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二、课前任选某一章节写一篇读书笔记。

  三、课堂交流读书笔记,评出最佳读者。

  四、老师出示《绿色蝈蝈》的有关问题,学生作答。

  五、布置作业:细心观察某一小动物并写成文。

  [资料整合平台]

  1.法布尔与《昆虫记》

  我们需要法布尔精神(见《中华读书报》20xx年5月8日)

  2.扩读材料

  大肚子蝈蝈

  大肚子蝈蝈趴在倭瓜花上唧唧地叫着。他在得意地欣赏着自己的大肚子:“瞧,我这大肚子,谁比得了,这里面全是智慧呀。”

  小蚂蚁过来了,他拦住不放,非要和人家比比肚子不可。小蚂蚁说:“我不比肚子,我还要劳动呢。”大肚子蝈蝈并不介意,因为他已经看出来了,小蚂蚁的肚子没有他大,便得意地说:“哼,我就知道你不敢比。”

  大肚子蝈蝈一边啃着倭瓜花,一边喝着露水,他完全不用劳动就可以得到食物,因此,他整天只知道炫耀自己的肚子。小蜜蜂过来了,他要和小蜜蜂比肚子;小蜻蜓过来了,他要和小蜻蜓比肚子。小蜜蜂和小蜻蜓都有自己的事情,不屑一顾地飞走了。

  大肚子蝈蝈气坏了,肚子一鼓一鼓的,恨透了小蜜蜂和小蜻蜓。忽然一只水牛从那儿路过,嗬,水牛的肚子好大呀,浑身的腱子肉,圆圆的肚子,大肚子蝈蝈可没法相比。可大肚子蝈蝈天生比别人要强,水牛的肚子比他大,那还行?大肚子蝈蝈要跟水牛比试比试,他一口气一口气地往肚子里运气,要用气儿把肚子充实起来。那肚子果然一下一下地鼓起来了。肚子已经好大好大了,可他看看水牛的肚子,不行,还没赶上。于是又继续吸气,一口,一口,那肚子像气球一样又圆又鼓了。突然,“砰”的一下,大肚子蝈蝈的大肚子爆炸了,成了一个烂菜花。

  水牛一步一步地走了,他不知道大肚子蝈蝈在和他比肚子,更不知道因为和他比肚子,大肚子蝈蝈撑破了肚皮。他有事情,他要耕田的。后来,还是小蚂蚁帮忙,一针一线地帮大肚子蝈蝈把肚子缝起来。大肚子蝈蝈接受教训了没有呢?那还得看他的行动。

  最能使人意会到“立秋”已过的是那叫蝈蝈儿挑子。那一大担鼓鼓囊囊、数以千百的小笼里发出来的共鸣声,使城里人耳目一新,似乎给炎热捎来一丝清爽和喜悦。路人投之以目,微微一笑。孩子们可来精神了,嚷着,笑着,兴冲冲地捧着回家去。

  乡里人摸准了城里人的脾性,不化本钱,只跑跑腿儿,就能让人心甘情愿地掏出钱包来。捧回去傻瞅着,心里直纳闷:小小篾编笼儿,掉头转身都难,可它却闲舒安然,还不时地振翼歌吟,难道它忘却了与生俱来的那一片篷勃青翠,那湿润的泥土芳香,而满足于投饲的毛豆瓜皮以及笼中的自吟自唱!

  然而,几天之后,叫蝈蝈死了。原因是家人对它那没日没夜地劲歌产生了厌烦,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进食,活活给饿死了。

  夜半醒来,我于沉寂之中颇有一种失落之感,淡淡而又无奈。于辗转反侧之际,忽然省悟:倘它不如此地善叫,虽无进城之荣幸,怕也不至于有笼毙之命运吧?

  以上两篇短文同是写蝈蝈,可将二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从不同侧面描写同一事物的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 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积累名言警句。

  3. 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难点: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预习检查

  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和课文诵读情况。

  3. 检查学生收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三、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1. 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 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3. 想一想,读懂了什么,哪些词语、句子不理解的?

  4.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以:用来; 广才:使……广博

  成学:成就 励精:振奋

  年与时驰:年华 意与日去:意志;岁月

  遂成枯落:最终;枯败,凋零。

  5. 理解重点句子:说说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四、问题探究

  1. 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什么?

  2. 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3. 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吗(道理或事实均可)?

  A.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薛谭学讴,自足而归,知不足而得返。就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4.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5. 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A. 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文章结构

  本文如何提出论点,进行论证的?

  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 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 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 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六、名句赏析

  (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逻辑学中“双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

  “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了将来“有所为”。“淡泊”、“宁静”正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有所为。“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志在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贯穿诸葛亮一生,成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 非学无以广才

  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古今中外的天才宁有种乎?非也。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诸葛亮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告诫儿子“非学无以广才”的话语既是很普通的谆谆告诫,也是亘古未变的哲理。他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愤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不能“淫慢”、“险躁”,并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的无情流逝和“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的人生无奈与悲叹警醒儿子。

  2. 非志无以成学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北宋苏轼)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河流中的浮萍,他们不是行走于世,而是随波逐流。他们的人生注定将是碌碌无为的`一生,平庸的一生,可悲的一生,最后只能“悲守穷庐”。“志不强者智不达。”(战国墨翟)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东晋时期的葛洪就说:“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没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学中去的。“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儒行》)人是靠肉体生存于世的,更是靠精神支撑生存于世的。肉体上倘若出了问题疾病是可以用汤药治愈的,而精神上一旦出了问题疾病却是很难治愈的。“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思想上的绝望。思想上的绝望比任何难以治愈的顽疾都要可怕千万倍。“人无志,非人也。”(三国嵇康)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动物。人若无志,则与动物何异?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也便索然无味。没有理想的人就如同精神空虚、灵魂缥缈的一副躯壳,即使苟活于世,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七、背诵

  八、拓展延伸

  1. 《又诫子书》

  又诫子书

  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译文:

  宴席上的酒的设置,在于合符礼节、表达情意,适应身体和性格的需要,礼节尽到了就该退席,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主人的情意还未尽,客人也还有余量,可以饮到酒醉,但也不能醉到丧失理智而胡行乱来。

  2.《诫外甥书》

  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

  译文:

  一个人应当有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戒绝情欲,抛弃阻碍前进的因素,使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内心深深地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广泛地向人请教咨询,除去埋怨和悔恨,这样即使因受到挫折而滞留,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担心达不到目的。倘若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远沦入凡夫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成为庸俗的低微没有出息之辈。

  3. 诸葛亮几千年前对儿子说的话,今天还有意义吗?你如何理解?

  九、达标检测

  十、作业

  背诵默写这篇文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目的】

  诵读品味,体会写景的精妙和作者的感觉,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理解十多年前紫藤萝的遭遇。

  【教学程序】

  教学方法

  1.自读点拨法。

  2.诵读法。

  3.作卡片,摘抄优美语句。

  媒体设计

  配乐朗读磁带;幻灯片投影字词、作者简介、配文插图、语句揣摩练习。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设计

  同学们,生活中的花鸟虫鱼,你最喜欢哪一种呢?哪一种曾触发你的联想,牵动你的情思?(同学们发言。)的确,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像作家那样用第三只眼睛--发现美的眼睛细心观察,并认真体会,那么,山水花木、鸟兽虫鱼等平常之物都会带给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迪。今天,让我们到一条紫色的瀑布边走走,去感受生命的色彩、倾听生命的歌唱吧。

  二、解题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让人在绚丽的色彩、奔腾的激流中感悟生命意义的作品。作者宗璞(1927~),原名冯宗璞,其小说《弦上的梦》1978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生石》获1977~197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另创作了大量游记、散文,《西湖漫笔》、《紫藤萝瀑布》、《丁香结》、《水仙辞》、《三松堂断忆》等,清雅脱俗,温馨自然,充满了情趣、理趣和文化气息。

  三、研习课文

  1.速读,整体感知

  ①自由散读,根据语境理解字词。

  ②紫藤萝瀑布有什么特点?从字面上看,作者把它与什么联系起来?

  明确: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抓住紫藤萝瀑布的特征,勾出紫藤萝联想到的“生命”、“精神的喜悦和生的宁静”、“生死谜”、“手足情”等字眼,为下文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作准备。

  (解说:旨在让学生根据语境识记字词,初步感受“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①前一部分描写盛开的紫藤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紫藤萝盛开的景象。紫藤萝成片成片地盛开时,居然能像一条瀑布......在流动,在欢笑,那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的点点银光,多像迸溅的`水花,那是阳光下跳动着的紫色的音符,正谱写着生命的欢歌啊!再看那每一条盛开的花,都是鼓满了帆的船,漾满了笑意的脸,何其蓬勃、何其辉煌!作者用贴切的比喻、拟人,绘声绘色地把紫藤萝开放的盛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解说:让学生通过诵读、讨论,体会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②怎样理解特定历史时期有关紫藤萝的故事?

  明确:萧杀的政治气候禁锢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花也有情,竟寂寥得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后来连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可花儿并没有枯死,那顽强的根,纵然饱经摧折也孕育着希望的种子,随时准备破土而出。看,藤萝又开花了,开得那样盛,那样密,它汇成了奔腾的瀑布。立在瀑布边,掬一捧入口,便是滋润着干涸心田;抚摸鼓胀的花朵,便是起锚生命的航船。

  这一段故事,是作者极尽铺陈点染之能事,描写了紫藤萝开放的盛景后,笔锋陡然一转而写的。理解这一段故事,可略为交代背景,设凋零了的紫藤萝后来怎么样?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紫藤萝的一荣一枯,正昭示了生命的价值和希望的可贵。

  ③朗读第8段和第11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明确:如瀑布般的紫藤萝盛开着,散发着蓬勃的生命的气息,高奏着昂扬的希望的乐曲,解开了生死谜,抚慰着手足情。不是吗?只要种子在,花谢了还有再开的时候;只要真情在,许多失去的还有再来的时候,人生在世,纵有艰难险阻,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暗礁、险滩又怎能阻碍满装生命的酒酿的紫色的花舱驶向彼岸呢?

  (解说:让学生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3.品读,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朗读写景段,让学生图画出景物描写中渗透了作者情感的语句。如辉煌淡紫色的辉煌抒发了作者对瀑布生命力的盛赞之情,流动欢笑传达了生的喜悦。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表达了作者失落怅惆的情绪。

  (解说: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景中之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四、迁移训练

  以《绿色的海洋》为题,抓住森林的特点,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借景抒情,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

  五、布置作业

  本文还能给你什么联想和启示?课后写一篇练笔。

  (解说:训练联想能力,可类比联想,也可相反联想)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比较全面的掌握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器铸造业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发展的状况;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2.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从而培养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揭示奴隶制文明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青铜文明的概念、表现;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青铜文明的关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文明”一词反映的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程度,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在夏、商、西周时期。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在青铜器制造工艺上。

  学习目标:

  1、掌握青铜文明包括哪几个王朝。

  2、掌握这一时期高超的青铜工艺和典型作品

  3、知道夏、商、周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商业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4、懂得我国奴隶社会高度发达的奴隶制文明,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的。

  自学指导:

  1、夏、商、西周有哪些手工业?

  2、青铜器制造业发展演变的'过程?

  3、青铜器制作有何特点?

  4、夏、商、西周农业发展的表现?

  5、畜牧业发展的表现?

  新课学习:

  教师提问: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多媒体展示:青铜器的制作流程)特点之一:生产规模大

  (多媒体展示)四羊方尊图片特点之二:工艺精美

  (多媒体展示,青铜器)特点之三:品种繁多,应用普遍

  (多媒体展示)三星堆的文物、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特点之四:分布广泛

  教师提问:三星堆文化分布于何处?

  学生回答: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

  教师引导:这说明我国青铜制造业不仅仅分布在商周统治中心地区。在西南等边远地区青铜制造业照样盛行。这说明当时青铜制造业还有何特点?分布怎样?

  教师过渡:夏、商、西周的手工业,除了青铜铸造业之外,当时的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发达。(教师简单提一下陶和瓷的区别,稍作讲解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

  教师引导:那么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表现如何呢?请第二组同学概括一下。

  农业发展表现:

  判断题:青铜文明就是青铜器工艺高超。

  教师引导:上节课我布置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奴隶社会及奴隶悲惨生活的资料。现在我请一些同学来演绎奴隶的悲惨生活。

  分角色表演:

  场景一

  学生角色表演:

  旁白(由教师完成):奴隶一天的劳动开始了。

  奴隶主:(不停吆喝)快起来!快起来!(打开奴隶枷锁)把地里的肥给我施了,才能吃饭。(随着“啪”一声鞭响,奴隶主一鞭子打在走在后面的奴隶身上)叫你快点,你不听!(呵斥)

  奴隶:(嘴里嚷道)太累了。(伸腰想休息一会儿)

  奴隶主:快给我干活,想偷懒。(劈头盖脸一鞭子打下去)

  奴隶:(眼睛被打中,捂着眼睛叫疼)

  奴隶主:(骂骂咧咧)不打死你才怪呢!

  旁白:天黑了,奴隶被一一带上枷锁,关了起来。

  场景二

  商人:快来买,快来买。这里有五个奴隶,三个大的,二个小的。大的可以干重活,小的可以干零活。女的可以生小奴隶。快来看呀,快来买。

  奴隶主:(牵一匹马来,马上背着一束丝)这些奴隶值多少?

  商人:不贵,两匹马。

  奴隶主:太贵了,一匹马+一束丝,不行拉倒。

  商人:好,爽快,成交。

  旁白:奴隶主回到了家中。

  奴隶主:明天就要祭祀祖先了。我看把其中三个奴隶杀死了,正好用来做贡品。

  旁白:第二天祭祀开始。(奴隶主一一把其中三个奴隶杀死)

  旁白:一个月以后,奴隶主死去。

  奴隶主儿子吩咐手下:把剩下的两个奴隶活埋作陪葬品。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奴隶的悲惨生活的表现:

  a)进行繁重的劳动

  b)失去人生自由,倍受折磨

  c)随意转让和买卖

  d)进行人牲和人殉

  教师过渡:在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奴隶,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讨论,是谁主要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总结:夏、商、西周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但这些发展和成就,都离不开奴隶们的辛勤劳动。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奴隶们创造的。

  课后小结

  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五课叫“灿烂的青铜文明”。青铜文明不仅突出表现在铜器制作工艺上,还表现在手工业、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有学者把人类历史划分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器制作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阶段。

  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便称作“青铜文明”。我国夏、商、西周时期正处于青铜时代,处于奴隶社会发展阶段。此时创造的物质文化成就突出,丰富多彩。因而,我们把这一时期文明称之为“灿烂的青铜文明”。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饶头、智、亦云、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能力目标

  1.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2.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德育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诵读;教给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跟录音仿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感知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关键语词的表达效果。

  2.自读与点拨相结合。所选四则寓言故事精短,构思新巧,且很富趣味,通过艺术地设计提问,把学生引入故事情境,激活学生的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寓言的内容和感受人生哲理。

  3.探究拓展法。通过探究、比较性题目的设计,如将故事情节作改变、删节,看表达效果的变化等,拓展想像空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打印好的作业讲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品味重点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和寓意;指导学生自读《蚊子和狮子》,理解精巧构思和拟人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选讲《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导入,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同学们,这个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处大家知道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伊索寓言》)那么,谁还能讲出这部古希腊寓言汇编中的故事呢?(学生讲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两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请同学们从阅读提示中圈点出有关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识要点。

  二、资料助读

  投影显示:

  1.寓言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2.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三、师生共同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学生自由诵读,思考:恰如寓言诗人拉·封丹对寓言的形象概括,读寓言,要从“身体”读出“灵魂”,也即从所述故事读出道理。那么这则寓言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色?

  教师明确: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

  2.研习寓言的故事部分,感知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反思

  依照新课标要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迁移能力,发挥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我在这堂课的学习中,重视体现学生的迁移能力的训练。

  1、首先开启学生的思维,原来寓言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已经接触很多,消除认为寓言很高深的情绪,让学生很想了解寓言和其写法。

  2、点击学生的兴奋点,通过改编寓言让学生了解到原来寓言的写作其实很简单,就是取决于作者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依照寓意来布置寓言故事情节。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3、联想与课外迁移,通过前几步到了自编寓言时就水到渠成了让学生主动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少数学生合作完成一篇),主动参与,挖掘学生的潜能,局部学生写出了如《北风与太阳》、《狼与驴》等很有内涵的寓言。

  4、体现教学机智,学生在我安排自编寓言时,有局部学生提到也可以写如黑板与粉笔的题目时,我就顺水推舟加了除了我给的四个寓言题目之外可以自拟题目,学生的发明力与主人意识得到了充沛尊重,提高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悟课文,品味课文诙谐风趣的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

  训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关心动物、热爱动物的情感;学习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来表现场景的方法,品味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感受文章的幽默效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飞禽走兽,鸟兽虫鱼,无一不是大自然的精灵,无一不是大自然的杰作,无一不是与人类共同生存的朋友。只有拥有一颗博爱之心,善待动物,师法自然,从动物身上汲取生存的智慧,才能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一切,更好地认识和完善人类。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奥地利动物行为家康拉德劳伦兹的《动物笑谈》,学习动物和人类之间的趣事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教师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用一个词概括全文的感情基调。

  明确:笑谈。

  (2)简述文章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在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时发生的一些趣事:匍匐在草丛里学母水鸭的叫声,带着一群由人工孵卵器养出的小凫;在众目睽睽下“我”学大鹦鹉的叫声,把它从遥远的空中唤到自己身边;大鹦鹉“可可”咬扣子、缠毛线的恶作剧。

  三、合作探究

  1.文章写了“我”在研究动物行为时的一些趣事,谈谈文中让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学生自由畅谈,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读完课文,你是不是也觉得很好笑呢?探讨一下你对这篇文章内容的看法。

  (1)作者专注于动物行为研究,为了“探求真理”,不惜放下人类的“高贵身段”,与动物们打成一片,不明原委的'人很容易把他的行为视为怪诞或发疯,由此产生喜剧的效果。

  (2)可爱的动物们有时像捣乱的孩子一样搞恶作剧,让人生气之余也忍俊不禁。

  四、重点赏析

  1.如何理解“在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时,常常会发生一些趣事,不过逗笑的主角常常不是动物,而是观察者自己”这句话?

  明确:科学工作者专注于动物行为研究,有时为了真理的探究,常常需要不顾自己的尊严,与动物们打成一片。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本文与《老人与海鸥》,你认为哪一篇文章更感人?

  (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强求一致,言之有理即可)

  明确:这两篇文章都写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但情节差别较大。《老人与海鸥》表达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海鸥对老人震撼的情。本文作者笑谈动物,写出了在研究动物过程中发生的趣事,抒发了对动物的热爱。

  六、总结反思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后,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可以谈谈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动物的伤害,让我们共同保护人类的好朋友。

  七、布置作业

  请掬起你脑海里那思维的浪花,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你与动物之间有趣的故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体会作者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之情,学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三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读

  猎人与鸟的故事

  有一次,猎人从林中捕获了一只能说多种语言的鸟。“放了我”这只鸟说,“我会给你三条忠告。”“先告诉我”猎人回答道,“我发誓我会放了你。”“第一条忠告是:做事会不要后悔。”鸟说道,“第二条忠告是:如果有人告诉你一件事,你自己认为是不可能的就别相信。第三条忠告是:当你爬不上去时,别费力去爬。”然后鸟又对猎人说:“该放我走了吧。”猎人依言将鸟放了。这只鸟飞起后落在一棵大树上,又向猎人大声喊道:“你真愚蠢。你放了我,但你并不知道在我的嘴里有一颗价值连城的大珍珠。正是这颗珍珠使我这样聪明。”这个猎人很想再捕获这只放飞的鸟。他跑到树跟前开始爬树。但是当他爬到一半的时候,他掉下来并摔断了双腿。鸟嘲笑他并向他喊道:“笨蛋!我刚才告诉你的忠告全忘记了。我告诉你一旦做了一件事情就别后悔,而你却后悔放了我。我告诉你让给有人对你讲你认为是不可能的事,就别相信,而你却相信像我这样一只小鸟的嘴里会有一颗很大的珍珠。我告诉你如果你爬不上去,就别强迫自己去爬,而你却追赶我并试图爬上这颗大树,结果掉下去摔断了双腿。这个箴言说的就是你:‘对聪明人来说,一次教训比愚蠢人受一百次鞭挞还深刻。’”说完,鸟飞走了。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梁实秋的《鸟》,品读一下作者与鸟之间的故事吧。

  (二)作家作品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治华,字实秋,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生于北京。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让学生听读课文。

  要求:1.划出生字词。2.结合课文注释学习掌握。

  羽翮(hé)——指鸟羽。翮,鸟羽的茎状部分。

  瞵(lín)视——瞪眼注视。瞵,瞪着眼睛看。

  昂藏((cáng)——形容仪表雄伟。

  饮啄(zhuó)——饮水啄食。

  抟(tuán)扶摇而直上——意为凭借旋风直上高空。抟:盘旋而上;扶摇:自下而上的旋风。

  丰腴(yú)——(身体)丰满。

  秾纤(nóngxiān)合度——胖瘦合适。秾:丰满,肥胖;纤:细小,瘦弱;合度,适宜。

  倏(shū)地——迅速地。

  啭(zhuàn)——鸟鸣声。

  喙(huì)——鸟兽的嘴。

  鸢(yuān)鹰——老鹰。

  跼蹐(jújí)索索——因寒冷而四肢不能伸展的样子。跼蹐:局促、拘束;索索:畏缩的样子。

  感喟(kuì)——感叹。喟,叹气。

  褴褛(lánlǚ)——形容衣服破烂。

  窗棂(líng)——窗户格子。

  鸱枭(chīxiāo)——鸟名,俗称“猫头鹰”。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并掌握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集体朗诵课文,思考并讨论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自然段)点明自己对鸟的态度;

  第二部分(2—6自然段)描写了四类不同的鸟;

  第三部分(7自然段)暗示中心:现实社会的悲哀是人类造成的,人类囚禁了鸟儿,也囚禁了自由。

  分析理解:

  第一部分:开门见山,点明自己对鸟的'态度。

  问:“我爱鸟”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内容上——“爱”字,表明了作者对鸟的态度和情感,也构成了整篇文章的基本线索;

  结构上——开篇点题,统领全文。

  朗读第二部分:描写了四类不同的鸟。

  本部分可以分作四个层次: 第一层(2)写令人触目惊心的笼中鸟。

  第二层(3—4)写令人喜悦的鸟。

  第三层(5)写令人憎恶的鸟。

  第四层(6)写令人悲苦的鸟。

  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本段写的是什么鸟?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讨论后答:笼中鸟,即失去自由的鸟。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同情和对玩鸟者的反感、不满。

  朗读第3—4自然段,找出写“鸟”叫声和形体的精彩语句?说说好处。

  朗读第5自然段,找出写“鸟”令人憎恶的精彩语句?说说好处。

  朗读第6自然段,找出写“鸟”令人悲苦的精彩语句?说说好处。

  8.朗读第7自然段,想想结尾的好处。

  9.归纳文章的中心:

  文章通过对鸟的描述和感受,寄托了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他希望能够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没有贫困、没有强权、没有欺压的社会,从而自由地发展个性和才能。

  板书设计:略。

  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2.练习册。

  12.教学后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14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扫清文字障碍;能欢快而有节奏的朗读全文,学习作者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讨论、赏析语言等手段,培养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通过朗读指导,训练朗读能力,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会赏析本文语言的步骤。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春天无限热爱的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习惯,形成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1、整体感知语言美,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2、学会赏析本文语言的方法。

  学习难点:

  通过产生联想,学会赏析本文语言。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①《春》的作者是________,根据课文内容,可知此文的体裁是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并造句。

  ①酝酿——

  造句:

  ②花枝招展——

  造句:

  3.选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B.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C.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D.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4.括号里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________(闹飞)着。

  ②小草也青得________(刺逼)你的眼。

  ③山________(湿润朗润)起来了。

  ④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________(衬托烘托)出一片________(安静寂静)而和平的夜。

  5.按要求默写课文。

  ①描写春花色彩鲜艳的排比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春雨细密、闪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探究

  1.考考你的修辞知识:请指出下面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A.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B.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C.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

  D.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E.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中静默着。()

  F.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3.检查一下你的理解能力:请写出下面词意所对应的词语。

  (1)高兴的样子。()

  (2)明朗润泽。()

  (3)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4)黄色的光圈。()

  (5)一年的计划在春季考虑安排。()

  4.积累精彩的句子,你会越来越有才华。请看下面的空,你会填吗?

  A.侧面烘托花多的句子

  B.“春花图”中想象的句子

  C.“春雨图”中明写春雨暗写风的句子

  D.“春风图”中引用的句子

  E.描写春雨的全景图的一句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整体感知课文,思考:作者围绕一个“春”字,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其中哪一个内容写得最详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请带着感情读第一段,体会这一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哪些词语最典型?

  有何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3——7自然段“绘春”部分,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仔细体会作者的感情。

  5.体会最后“赞春”部分,分析其表达上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1.你能准确地把握作者写“春”的总体思路吗?请写在下面。

  2.文中描绘的图的先后顺序可以调换吗?请说出理由。

  五、达标检测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睡(shuì)醒赛(sài)跑蝴蝶(dié)捉迷藏(cáng)

  B胳膊(bo)抚摸(mō)应和(hé)鸟巢(cháo)

  C酝酿(niàng)薄(báo)烟黄晕(yùn)抖擞(sǒu)

  D蓑(suō)笠散(sǎn)落润(rùn)湿眨(zhǎ)眼

  2.为下面的多音字注音组词

  和()()薄()()散()()

  3.修辞方法与其它不同的一项()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B.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C.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

  D.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4.阅读文章第三段,回答以下问题。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抓住了春天里花的特点。

  (2)文中的“闹”字用得好,下面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成千上万的蜜蜂嗡嗡地叫。

  B.写出蜜蜂之多,场面之大。

  C.衬托花朵繁盛和盛开的花儿的甜香。

  D.“闹”字表现了花下蜜蜂、蝴蝶之多。

  (3)说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是因为()

  A.野花多,让人有目不暇接的感觉。

  B.野花多,而且有阳光照射和风的吹动。

  C.阳光照射下,明丽的花会反光,就使人产生像眼睛像星星的感觉。

  D.野花的颜色明丽、丰富,再有阳光的照射。

  5.阅读现代文,完成文后练习。

  生命的选择

  雷抒雁

  〈1〉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起,地上便红地毯一般,铺满了霞光。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2〉多好的一块空地。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种些什么呢?见花工们细细地松软着花坛的湿土,人们猜测着。自然是蔷薇①了,花工们说。

  〈3〉不多日子,油黑的蔷薇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匆匆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

  〈4〉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竟相绽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邻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5〉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要说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6〉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7〉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春天,当所有的地面上都干干的、亮亮的,惟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那里怎么会有花呢?

  〈8〉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白花花的一些已绽放的花朵。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

  〈9〉第二天,赶快去问花工,回答说:“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10〉于是,这栋楼美丽了。楼前,阳光下,姹紫嫣红;楼后,月光下,洁白如雪。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宽!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11〉对了!这才是生命的选择。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

  注:①蔷薇:这里指蔷薇科。蔷薇科中有桃、苹果和玫瑰、月季等许多著名的果树和花木。

  (1)从文中找出两个能分别概括玫瑰花和白玉簪花色彩特点的词语,再说说这两种花各自是在怎样的环境中生长绽放的。

  玫瑰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玉簪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根据第〈10〉段划线句,从三个方面说说这栋楼“美丽”在哪里。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3)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请你说说白玉簪花美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第〈8〉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主要从色彩、形态、气质以及人们的感受这四个方面,对白玉簪花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B.本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白玉簪花外在的形态美和内在的气质美。

  C.白玉簪花不但能够美化环境,具有供人观赏的价值,而且能够消除天气燥热,具有清爽怡人的价值。

  D.“粗粗”、“长长”、“硕大”突出了白玉簪花的健美;“羞怯”含蓄地表现了白玉簪花的柔美。

  6.小作文

  写一段文字,表现大自然的美好。角度自选。字数在300字以上。

  一、积累运用

  1.略2.略3.C

  4.闹逼朗润烘托安静

  5.①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②像中毛,像花针,像细丝

  二、自主探究

  1.A.拟人B.拟人C.拟人D.比喻、排比E.拟人

  3.(1)欣欣然(2)朗润(3)酝酿(4)黄晕(5)一年之计在于春

  4.A.侧面烘托花多的句子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B.“春花图”中想象的句子

  C.“春雨图”中明写春雨暗写风的句子

  密密地斜织着

  D.“春风图”中引用的句子

  吹面不寒杨柳风

  E.描写春雨的全景图的一句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提示: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绘春”写得最详细。因为在这一部分当中,作者依次写了草、花、风、雨、人,通过写这些景物的特点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提示:这一段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盼春的急切和得知春来的喜悦。叠用“盼望着”表现了作者渴望春天到来的迫切心情,两个“了”似乎让人感到了东风,听到了东风的脚步,形象生动表现了作者那种喜悦的心情。

  3.提示:第二段作者勾画了一幅春醒图。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形象地描绘了万物经过漫长的严冬后,蒙受了春的温暖、滋润得以复苏的神态。读后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4.提示:第3段描绘了一幅“春草图”,写出了草的嫩、绿、多。

  第4段描绘了一幅“春花图”?/

  第5段描绘了一幅“春风图”,作者运用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写出了风的柔和和给人带来的愉快。

  第6段描绘了一幅“春雨图”,写出了春雨的润泽。

  7段描绘了一幅“迎春图”,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5.提示:这部分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来赞美春天,贴切而富有表现力。它从三个角度形象地反映了春天刚到人间的“新”的特点,又漂亮又活泼的“美”的特性,有力量有希望的“强”的特性,把春之活力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深化了文章主题。

  四、拓展延伸

  1.盼春(总写)——绘春(分写)——赞春(总写)

  2.不能,它们在时间上有着一定的先后顺序,由花草到天气到人更符合逻辑。

  五、达标检测

  1.B2.略3.D4.(1)繁多(2)C(3)B5.(1)答案:姹紫嫣红在阳光的照耀下,在松软的花坛湿土中生长洁白如雪(雪白白花花)在没有阳光,潮湿、阴凉、肮脏的环境中生长

  (2)答案(要点):①(空间)楼前楼后开满鲜花②时间(白天晚上都有花开)③色彩(色彩纷呈)(3)答案(要点):①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不怨天尤人②努力奋发向上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4)答案:C6.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由宏观到微观的方法观察叶片的结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2、通过查找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中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叶片的结构、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以及植物体是怎样参与生物圈水循环

  的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徒手切片的制作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准备收集资料。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尝试回答观察水循环课件演示,启发

  动手实验叶片结构指到实验

  探究气孔结构气孔结构引导实验分析

  观察尝试回答气孔开闭机制课件演示

  联系实际蒸腾作用与水循环范例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导入

  出现绿色植物及课题的画面,播放音乐观看,进入情境引言导入,引起学生注意

  植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应具备哪些外界因素?

  这些非生物因素在不同地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请认真观察图片并思考沙漠中什么地方会有植物生长?

  思考回答

  观察思考

  回答

  引导,建立联系

  展示图片

  适时提示

【七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02-18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08-10

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教案02-07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06-15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04-04

七年级上册说课稿《秋天怀念》01-02

七年级上册的生物教学计划01-28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07-20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