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设计

时间:2023-10-13 09:34:5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马说》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马说》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祗(zhǐ) 骈(pián)

  3、学生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

 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

  2、全班交流:

  ⑴ 重点词: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临:面对。

  ⑵ 一词多义:

  虽: A、故虽有名马: 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 A、不以千里称也: 用。 B、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食: A、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 B、食不饱: 吃。

  其: A、其真无马邪: 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 指代千里马。

  策: A、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B、执策而临之: 马鞭。

  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四、课堂小结

 翻译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这三字诀。而且,必须大声朗读,投入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基础部分;

  3、课外查找有关韩愈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背诵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探讨质疑

1、千里马指什么?伯乐又指什么?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马的,但有的`千里马能被发现,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马却被埋没、被摧残,原因又是什么?

  前者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后者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

  三、拓展探究

 1、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

  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终身被埋没、被摧残的命运,其价值就无从体现。这样阐述,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即突出了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2、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其真不知马也!”

  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发掘了才真正成为人才,那么,我们当今社会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样等待别人去发现,抑或是怎样呢?

  (学生自主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四、总结全文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练习。

  3、阅读《骥伏盐车》,回答文后题目:

  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冪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⑴ 千里马受到怎样的不公对待?

  ⑵ 千里马为什么“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

  ⑶ 文中表现出伯乐怎样的思想性格?

《马说》教学设计2

  【教学任务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下)课本第五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 ,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 ,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学生分析】

  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二十几篇的文言文,而且课外也接触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 。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是他们毕竟才是初二的学生,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难以完全理解文中韩愈所要表达的感情 。基于此种情况,本堂可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背诵课文,这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而对于内容则点到为止,不作过深的讲解。

  【教学目标】

  1、能够当堂背诵课文。

  2、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3、掌握几个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安排】

  一、导入新课

  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小黄马是一匹千里马,而杨过则象是我们传说中的伯乐。小黄马在遇到杨过之前,最多也只不过给奴隶他的人运运柴火,还要遭羞辱;遇到杨过之后,本是一匹干蹩的瘦马变成了一匹日行前里的宝马。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二、正音正字

  祗(zhǐ) 骈(pián) 一石(dàn) 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4、学生在看完注释后大声朗读两遍。

  5、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6、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7、学生齐读。

  四、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选择题目讨论。

  ⑴ 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⑵ 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⑶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⑷ 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⑸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⑹ 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要求: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用原句回答)

  讨论明确: 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⑵ 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⑶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⑷ 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⑸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⑹ 其真不知马也。

  2、翻译课文:

  这篇短文文字不深,不须逐字逐句的翻译,让学生在前面对照注释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大家共同讨论。

  教师指出几个常用的实词、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策:鞭子,名词作动词 鞭打;

  其:代词

  之:代词、助词、语气词 动词

  食sì :动词 通饲喂; shí 名词 食物

  3、在此基础上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同桌间互相听读;男女生比赛朗读;全班齐读。

  五、研读课文,品味意境

  1、教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学生不难理解: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怀才不遇,愤懑不平)

  4、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

  6、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六、拓展延伸

  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七、教学检测反馈设计

  背诵课文并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难平的心情。

  【自我评价】

  我以为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亮点有三:

  1、导入新颖:《神雕侠侣》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非常爱看,以之导入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范读、领读、大声读、小声读、男生读、女生读、个人读、齐读,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训练,也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当堂成颂。像《马说》这样的经典名篇能够背诵,从长远观点看,这是最使学生受益的。

  3、对讨论的问题没有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讨论,而是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作出选择,这样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当然,本教学设计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及同仁不吝指教。

《马说》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学策略

  重点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课时2课时

  教法教具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学手记

  一情境引入我们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所借之物就有了丰富的内涵。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爱莲说》《陋室铭》,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传世名作《马说》。学生回忆背诵课文。

  二预设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文体简介

  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1)教师朗读。教师抽查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生字、通假字。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食之不能尽其材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2)提醒学生朗读节奏。(3)齐读课文2.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翻译课文。(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三、合作探讨,深层探究

  1.齐读课文。

  2.思考:(1)提问: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伯乐?(2)品读文章三个自然段最后一句的“也”字,看看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3)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体验与反思

  1.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特点。

  2.组织学生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

  运用以物喻人或托物寓意的手法,写一个片断。朗读课文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及句读。

  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学生研讨。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过程与方法: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学生当堂熟读成诵

  七、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23马说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

  食之不能尽其材表达:怀才不遇;

  事例进行论证:鸣之不能通其意埋没人才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希望:重用人才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理解短文所阐明的道理;基本能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对“怀才不遇”的观念赞同度过高,此点须加强引导。

《马说》教学设计4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读顺文章,积累重点生字;

  2.读懂文章,梳理文言字词;

  3.读透文章,理解深刻寓意。

  2.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章寓意,体会作者感情。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0.5分钟)

  一个人的一生,总是在矛盾对立中沉浮。生在晚唐乱世的杜牧虽有济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乐观豪迈的刘禹锡虽想通过政治革新富国强民,却终究失败被贬谪在凄凉之地二十三年;唐朝文学家韩愈完成的又是一份怎样的人生答卷呢?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传世名作《马说》一探究竟。

  (二)出示目标(0.5分钟)

  1.读顺文章,积累重点生字;

  2.读懂文章,梳理文言字词;

  3.读透文章,理解深刻寓意。

  过渡语:同学们,让我们带着目标,首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重点的文言字词,打好学习的基础,然后根据自学指导,完成自学任务。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自学指导自己梳理文学常识、文言字词句等知识。(可以结合课下注释和拓展资料中的有关内容)

  (二)自学检测(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不能乱涂乱画,完成后一对一检查并用红笔纠错。)

  1.了解作者和文体知识。

  2.给加点的字注音。

  祗()骈()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其真无马邪()才美不外见()

  3.按照下列顺序梳理文言字词句等知识:

  (1)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食马者:

  ②才美不外见: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④其真无马邪:

  ⑤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词类活用(如:策)

  策①执策而临之()

  ②策之不以其道()

  (3)一词多用(如:之、其)

  之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其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其真无马邪?()

  ③其真不知马也()④安求其能千里也()

  (4)翻译下列语句。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我的疑惑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刚才的学习中你有什么疑惑,提出来请大家帮你解决

  三、后教环节(15分钟)

  过渡语:美文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完成下列学习任务,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准备班内展示。

  韩愈曾说:“物不平则鸣”。韩愈借千里马的遭遇发出不平之音,激起了古今多才之士的强烈共鸣,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寓意”。读了本文之后,你认为作者托何物寓何意(意,就是情感)?

  点拨:《马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和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接着又描绘了千里马别埋没的具体情形,这也是千里马终身受屈辱直至含悲死去的历史。接着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运用三个“不”,一组排比句以及描写食马者洋洋得意的神情和自居的心理。写出了食马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特征。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背景链接: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四、当堂训练(13分钟)

  过渡语: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愚妄浅薄的食马者何其多,慧眼独具的伯乐何其少,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的悲剧何其常见!所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大同社会,有时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要求

  1.悟读课文,深入作者灵魂深处,与作者对话。

  同学们,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物喻人,演绎别样人生。陶渊明似菊淡泊名利,归隐田园其心悠悠;周敦颐如莲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韩愈在《马说》中又有怎样的人生告白呢?假如能穿越历史,梦回唐朝,携手韩愈且歌且行,你会对韩愈说些什么呢?请以“韩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要求150字左右。

  2.先小组内展示,修改完善后准备在班内展示。

  五、自我反思(1分钟)

  1.学了本文之后,我收获了些什么(可以是知识收获,可以是情感收获)

  2.我有哪些易错的地方。

  课堂小结

  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他给了一个人杰出的才华,也许就不会再给他极佳的运气。杜牧虽然怀才不遇,却成就了万世诗名;刘禹锡虽然身居陋室,安贫乐道的美德却流芳百世;韩愈虽然没有遇到伯乐,但是,他用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一生的言行,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怀才不遇,那就做自己的伯乐!

  板书

  马说

  韩愈

  伯乐痛惜

  千里马愤懑

  食马者嘲讽

《马说》教学设计5

  复习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一、复习导航

  1、韩愈,字xx,朝著名文学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有韩愈、元、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xx,《马说》是其《xx 》中的第四篇。我们曾学过他的诗,默写此诗:

  2、对照注释巩固重点词释义。

  (1)故虽有名马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才美不外见

  (4)策之不以其道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执策而临之

  (7)一食或尽粟一石

  (8)安求其能千里也

  3、查找有关马的成语:

  二、合作探究

  温馨提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思考题:

  1、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2、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3、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4、本文的中心论点句是:

  全文的主旨句是:

  三、教师导学:

  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4、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5、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6、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

  7、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8、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四、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①介:披上战甲。

  ②褫(chǐ):解除。(节选自岳飞《论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比行百余里()

  2、翻译下列句子。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本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4、这两文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课堂检测

  1.翻译下列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马说》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教学难点】

  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制作、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试着分析文章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教师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拔重用。很可惜有着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nìng(奸邪谄媚的人)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三、介绍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四、听读课文录音,然后正音正字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五、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六、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⑴ 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⑵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课文中作者写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为了强调了什么?

  强调了伯乐的重要──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⑶ 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⑷ 文中那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⑸ 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⑹ 本段中通过那些语言来体现饲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⑺ 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同桌间互相听读;指名学生朗读;全班学生齐读。

  七、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类似的文章我们还学过《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深沉、储蓄,能激发人们的想像。

  4、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八、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九、教师小结并拓展延伸

  造成韩愈一代人怀才不遇的原因是因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那么在春光明媚的新世纪,你觉得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怎样做才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 其真不知马也 (深刻嘲讽)

《马说》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积累与“马”有关的成语、谚语及典故,从而激发学习本文的兴趣。

  2、在反复朗读、诵读中,初步感知文意,感悟文章所蕴含的寓意。

  3、积累并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作用(用法)。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及老师的指导,读懂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寓意。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体会其意义及作用。

  【教学方法】

  反复朗读、自主探讨、教师引导。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由题目的“马”导入。

  ⑴与“马”有关的成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走马观花,心辕意马,青梅竹马,马到成功,万马奔腾,龙马精神,汗马功劳,悬崖勒马,马不停蹄,千军万马,老马识途,人仰马翻”。

  ⑵谚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

  ⑶典故:“指鹿为马”,“拍马屁”,“露马脚”,“马虎”(老师补充)

  2、“说”古代的一种文体,相当于现代的杂文,用以陈述作者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属议论文体。

  二、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因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华丽空洞的文风,推行“古文运动”,提倡文学改革,其散文风格遒劲有力,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虽然才华横溢,但在仕途坎坷,多次自荐屡遭拒绝,后又遭贬谪,使其有怀才不遇之感,为此写了“马说”,我们看本文作者多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问题,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事情?

  三、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点读(2人),其他人评价(从字音、停顿上)

  2、自由朗读整体把握。

  3、完整点读。

  4、集体朗读。

  四、疏通文章,初步感知

  1、结合注意,疏通文意。注:边疏通边注意文言实词、虚词。

  2、学生质疑,师生合作释疑。

  3、教师与学生合作,重点理出“其”“而”“之”的用法。

  ⑴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章中,“其”“而”“之”的用法

  表转折:“而山不加增”

  而表修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并列:“黑质而白章”

  承接:“何苦而不平”

  代词,惧其不已也。代词: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其之助词:相当于“的”

  加强语气:其若土石何?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义,医之好治以及为功

  ⑵概括本文中“其”“而”“之”的用法。

  五、主题探讨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但作者只是为了写“马”吗?他的目的是什么?以马喻人。

  2、讨论:千里马,喻指谁?伯乐喻指谁?

  3、讨论: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思想感情?

  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的心情。

  六、作业布置

  1、熟读背诵。

  2、分析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千里马”的遭遇?

  3、思考与练习二

《马说》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朗读文章,注重朗读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导入:学生说出含有“马”字的四字成语或诗词名句。

  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是宝贵的民族文化。让我们带着对祖先的感激,走近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首先,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有关的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诗人、文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倡先秦两汉的文章,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誉。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解释标题】——马说。

  “马说”即“说马”,说是古代一种文学体裁。相当于现在的杂文。跟我们学过的“爱莲说”的说,是一个意思。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相近。“马说”即说马、论马.常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爱莲说》,就是——说莲可爱。爱莲,即爱君子之德。又如,柳宗元有一篇文章叫《捕蛇者说》,就是——说说捕蛇者的事,柳宗元借说捕蛇者的不幸经历,揭露赋税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老百姓不堪其苦。那么,韩愈借说马的事来说什么呢?

  本节课的学习分四个板块:诵读·积累·领悟·拓展(大屏幕显示)。请三名同学来读课文,每人读一段,检查预习情况。

  第一个板块——诵读。

  【生读课文】

  诵读的第一要求是:读准。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做到不添字、不落字。订正字音。“食马者”的“食”读做sì。“才美不外见”是通假字,通“现”应读成xiàn,除了读准,还要读出感情。《马说》表现的是深沉的感叹。在作者笔下,马的遭遇是不幸的,要将对千里马的同情读出来。如何读出那种感情呢?抓住两个字“语气”。首先,通过用句子内部的停顿来表达语气。大家听录音,拿起笔把文中停顿稍长的地方做个记号。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中间要停顿。“呜呼”前停顿较长。

  【学生齐读】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达不到(都不可能)。特别是第三段,“呜呼”前要停一下,因为食马者愚妄浅薄的嘴脸和作者的愤慨不能连读。停顿分为句中停顿、句与句之间停顿和段与段之间停顿。注意语速,不能快,要缓慢。

  【教师范读】【学生模仿朗读】

  第二点,是通过句中的关键的词语来表达语气。《马说》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语——不,学生数11个。朗读《马说》就要把这11个“不”字读好,它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作者的不平,表现了作者的愤慨和嘲讽。生自由朗读,一定要慢一点,要旁若无人地读。生朗读展示,其余评论。注意语调要深沉。

  这篇文章是作者带着悲愤的情绪写的。要把它读得轻松、欢愉就不合适了。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通过句末的叹词——三个“也”字来体会文章的语气。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要读出惋惜的.语气。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要读出作者的不平之气。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要读出作者的愤慨。

  【学生听录音并跟读】

  几个方面综合起来:注意停顿、注意句中关键词、注意句末叹词的语气。女生读,男生读,全班齐读,声音要大,注意节奏,注意速度。

  第二个板块——积累。

  第一步:听记积累。几个难懂的地方要记下来:

  【奴隶人】指下等人、仆人、仆役、最底层的劳动者。

  【其真无马也】其:难道,表示反问。

  【其真不知马也】其:恐怕、大概,表示推测。

  【马之千里者】之:这个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非常灵活,我们学过“之”的很多种用法,在这里,“之”是定语前置的标志,有强调意味。

  【不以千里称也】以:注释里没讲清楚,在这里作“因为”讲。不因为它可以跑千里而著称。

  【故虽有名马】虽:即使

  【是马也】是:这,这个。“是”在文言文中做代词,翻译成这、这样、这个的时候多。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相同、一样。

  【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疑问代词。

  第二步:辨析积累。文言文中有很多词一词多义。以前曾经积累过。大家仔细看课文,找一找。

  【学生在课文中寻找,回报自己找到的词语】

  每人只限说一组。要读出句子,并说明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两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其、之。“其”字我们以前还学过它的什么用法?特别是《狼》那篇文章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那“之”字呢,我们还学过他的哪些用法?

  “之”字在文言文中有三种词性——助词、代词、动词。做助词的时候,它又有多种用法:结构助词“的”、凑足音节、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还有一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代词时,可代人、代事、代物。还有就是做动词。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送孟浩然到广陵。“吾欲之南海”,就是我要去南海。【课件展示】整理在学习笔记上。

  第三步:翻译积累。

  用替换法和添字组词法,把课文的内容变成白话文说出来。自己试着说一遍。

  【学生说,教师观察、巡视,答疑】

  第三板块——领悟

  《马说》表面上是写马,可是读着读着,就感觉作者有点醉翁之意不在酒,似乎言在此而意在彼。那作者的言外之意到底是什么?

  首先,要弄清楚文中三个形象的比喻义。【课件】

  作者用“千里马”喻人才;用“伯乐”喻善于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用“食马者”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也就是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人。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我们来做个练习:把下文中的本体换成喻体来译读一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然而),(食马者)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屏幕显示文本】教师以前两句做示范:世上先有赏识人才的人,然后才有人才。人才经常有,可是赏识人才的人却不常有。生接着往下说。

  作者是借说马,来说“人才”之事。

  这种借物来说理的手法,就叫——托物寓意。作者托“马”这个物,寓什么意呢?这还得从韩愈的人才观说起。

  【课件】

  ——在韩愈看来: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应该: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之充分施展才干。可现实又是什么样的?

  他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名噪京城。8,韩愈任监察御史不过二个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痛陈百姓苦难,请求朝廷缓征赋税。

  他曾不顾个人安危,上书《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他协助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乱。

  他曾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不费一兵一卒,平息镇州之乱。

  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时,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村学校;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

  韩愈为京兆尹时,京兆之地社会安定,盗贼止,米价不敢涨。

  他曾经广收门徒。

  他倡导古文革新运动,成为古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然而,对于像韩愈这样,有治世之才,忧民之心的人才,又处于怎样的境遇呢?

  【结合课件说明】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zhuó)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了解了韩愈,了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就能明白韩愈在《马说》中所“寓”之“意”了。

  内容领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写千里马遭遇终身不幸的是哪一句?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揭露“食马者”愚妄的是哪一句?

  5、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各比喻什么?

  【结合课件说明】

  第一段,作者就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换句话说,“世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就预示着千里马悲惨命运的必然性。表现了作者愤世嫉俗之意。“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具体描绘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寄予无限同情。

  第二段,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段末用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

  第三段,第三段先用排比句揭示食马者愚妄无知。又通过传神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活画出食马者愚妄无知的丑态,最后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愤慨和辛辣嘲讽。

  全篇作者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揭露了统治者不善于识别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第四板块——拓展

  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选自《战国策·燕策》)

  译文:有个卖骏马的人,在集市上待了三天,却没有人知道他卖的马是骏马。他拜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骏马想要卖掉它,连着三天站在市上,没有人来问过。希望您能围着我的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再回头来看它一眼,请让我奉送给您一天做买卖所得的钱。”伯乐就走过去围着那匹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一会儿这匹马的价钱涨了十倍。

  注释

  1、比:副词,接连不断,接连,连续。

  2、莫:没有谁。

  3、知:了解。

  4、见:拜访,谒见。

  5、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

  6、旦:天。

  7、立:站立。

  8、于:在,到,向,从

  9、言:交谈。

  10、愿:希望。

  11、去:离开。

  12、顾:回头看。

  13、一朝之贾:一天的费用;贾:通“价”,这里指报酬;朝:早晨,也指一天;之:的。

  14、乃:就,于是。

  寓意: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来发现和举荐。骏马待伯乐至而增价,说明权威的重要,但又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别人,更要提防有的庸才借助或冒用权威之名来抬高自己的身价从而达到目的。作为权威人士而言,说话做事都要凭良心,实事求是,要爱惜自己的名誉,不能被贪欲蒙蔽,随便收别人好处而办事。

  伯乐相马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身边寻“马”

  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结束语:在学习生活中,不能马马虎虎,心猿意马,走马观花,更不能指鹿为马,溜须拍马,成为害群之马。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以说话就要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有了缺点错误,赶快悬崖勒马,马上改正。从现在起,只要我们发扬龙马精神,勤奋学习,马不停蹄,快马加鞭,相信大家今后都能成为千里马,前途一马平川,事事马到成功!

  祝同学们个个成为千里马!

  祝暂时落后的同学成为黑马!

《马说》教学设计9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马说》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文学家。他与柳宗元共倡古文,并称“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一

  2、文体、背景介绍。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初一学过的_______________就属这一文体。

  写作背景:韩愈不仅是千里马,而且是极为出色、千年一遇的千里马:25岁中进士,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称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有《马说》、《师说》等经典诗文。但又是一匹不得志的千里马:本文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始终未被采纳,只得相继依附于节度使幕下,郁郁寡欢。他一生多次被贬,纵有“忧天下之心”,却无施展之处。

  3、字音、字形、词语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伯乐()骈死()槽枥()()相马()

  粟()外见()食马()

  (2).借助词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划线的重点词语。

  ①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④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⑤安求其能千里也()()

  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⑦执策而临之()()

  (二)初读感知:这篇文章作者为什么要对“马”进行这么深入思考呢?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诵读。(抓住两个字“语气”)

  1、用句子内部的停顿来表达语气。

  ①学生试读。

  ②老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在文中做标记。)

  强调点拨:“食(sì)马者”“食之不能尽其材”“食”的读音______。划出停顿:“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③学生朗读。

  2、通过句中关键的词语来表达语气。(文中用了很多“不”字,同学们数数有多少个?)

  ①点拨:朗读《马说》,就要把“不”字读好,它表现了作者的不平,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下面就在掌握停顿的基础上,通过读好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来表达文章的语气。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慢一点读,要旁若无人地大声朗读。

  ②学生朗读(多种形式朗读)。

  3、通过句末的叹词──三个“也”字来体会文章的语气。

  ①老师范读。

  点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不以千里称也”(读出惋惜的意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现出不平的语气)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读出作者愤慨的语气)

  ②学生自由朗读。(多种形式读)

  4、要学会表现精段里的语气。(排比语气,对食马者嘴脸的勾画,作者的愤慨。)

  老师范读点拨,学生自由朗读。

  5、学生演读全文。

  活动二:积累。

  1、听记积累。(听老师讲解并记录)

  奴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中的两个“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说”的“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之千里者”的“之”____________“不以千里称也”的“以”字,_______________;“故虽有名马”的“虽”__________________;“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的“是”_____________;“且欲与常马等”中的“等”________________;“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安”__________________。

  2、辨析积累:(文言文中有很多的词是反复地用,有的时候就表现出同形但意义不同的情况,我们称之为一词多义。)

  每个人找一组这样的词,字是一样的,如“之”,“其”等,但是它们的意义不同。小组合作寻找。)

  3、翻译积累:对着课文把它用说话的方式译说一遍,把它讲成白话文。

  4、背诵积累。(指导背诵课文)

  活动三:主题探究,归纳写法。(结合写作背景)

  ①“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在文中各有什么比喻义?

  千里马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马者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乐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三、拓展延伸。

  1、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当今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怎样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要求说话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2、对比阅读。(16分)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

  1、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2)一食或尽粟一石()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思。(7分)

  (1)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

  (2)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买其首五百金。____________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__

  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

  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食马者”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2分)

  四、布置作业。(根据学生基础选做)

  1、默写:(用文章原句填空)(1)本文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着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写一篇小文章。(可以试用文言表达。)

  五、板书设计。

  马说韩愈

  辱、骈死(悲惨命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食不包(直接原因)嘲讽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不知马(根本原因)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

  托物寓意

  自主检测:2答案

  1、(1)pián(2)sù(2分)

  2、(1)鞭打(用鞭子打,驱使)(2)同“返”(返回)(2分)

  3、(1)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2)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4分)

  4、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2分)

  5、《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意思接近即可)(2分)

《马说》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相关句式的特点。

  2.如何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讲述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导入本课。

  二.介绍“说”这种文体及讲解题目。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常用华丽的言辞来陈述作者对某事某物的见解,与现在的杂文相似。“说”为“谈谈”之意,“马说”即为“谈谈千里马”。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著有《昌黎先生集》,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引导学生回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2.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韩愈初登仕途,那时的他血气方刚,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曾三次上书当朝的宰相,要求提拔。但很不幸,他的政见均未被采纳。之后,他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的.幕下,始终郁郁不得志。加上当时政治黑暗,奸佞当权,有才干的人不受重用。所以,韩愈大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四.老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及节奏。

  1.字:骈

  pián

  槽cáo枥lì

  才美不外见xiàn

  邪yé

  2.节奏: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学生疏通课文。

  五.翻译课文

  1.指出译文时需要注意的字、词的翻译(采用对比法)。

  2.学生讨论,自主翻译课文。

  3.熟读课文,疏通脉络。

  六.问题探究

  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在了解了本文大意后,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比喻含义。

  明确:“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奴隶人”比喻压制、摧残、扼杀人才的当政者。

  七.拓展延伸

  电影《天下无贼》中小偷的头领黎叔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学了本文后,大家觉得在韩愈那个时代什么最宝贵?(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假设你是一个有知识、有才干的人,那么你要怎样做才能免遭被埋没的命运呢?

  (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思考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观点:假如我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我会充满自信,积极为自己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虽然偶尔也会碰壁,但一定要有乐观的心态,不气不馁,即使官位低也要饱含热情造福一方人民,而不是怨天尤人。

  八.板书设计

  马

  说

  韩愈

  (一)论述中心: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命

  运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遭

  遇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结

  论

  :其真不知马也

  (二)“伯乐”、“千里马”、“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九.小结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的知遇之难,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活于思想开放、有言论自由的新时代,可以做到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肯努力,若干年后的某一天,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

  十.作业布置

  1.生字及其注音、重点词语及其解释各3遍。

  2.假如你是文中的前里马,你会对食马者说些什么呢?请写在日记本上。

《马说》教学设计11

  【目标定向】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托物寓意的写法。

  2、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1.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2.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拔重用。很可惜有着“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nìng(奸邪谄媚的人)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介绍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二、自学生疑,正音正字

  o(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学习释疑,感知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o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教学设计12

  【教学思路】

  1、知识教学点:

  ⑴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⑵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2、能力训练点:

  ⑴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⑵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3、美育渗透点:

  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制作、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设想】

  1、链接教学,决不满足于某一课的内容,提倡大容量,以本课内容为核心,将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广泛地阅读;

  2、初步的研究性教学,一课上完,不以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为满足,而是重新提给学生新的问题。一课上完是终点,同时也是中国,是某个问题研究的起步。

  3、主张“情气说”,作者写时以情使气,以气结句,我们读时反过来由句寻气,由气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作者、文体。

  1、以“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

  2、作者介绍。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二、正音

  学生听课文朗读,给生字注音,划出通假字。

  三、学生初读课文,试领会课文内容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2、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3、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4、学生齐读。

  四、疏通文意

  1、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2、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五、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⑴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⑵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⑶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⑷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⑸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⑹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⑴同桌间互相听读。

  ⑵指名学生朗读。

  ⑶全班学生齐读。

  六、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简介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2、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3、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4、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七、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八、课堂练习及中考链接

  九、课外阅读

  十、迁移讨论

  以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为依托,引经据典,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地谈一谈“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的素质”

  十一、布置作业

《马说》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4、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难点: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

  自学加点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把握文中词语的读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板书课题并释题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其主要特点是一事一议,要求作者写出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或对某种现象的看法。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父母早亡,由嫂抚养。卒谥“文”,又世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四、自学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和已有的文言知识理解文中实词虚词的意思,尝试着翻译文言语句。

  2、将自学中碰到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

  3、将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罗列,留待集体解决。

  五、集中解疑

  六、检查自学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世有伯乐(lè),然后有千里马

  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

  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这里的“食”同“饲”,喂养的意思,所以读(sì)

  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这里的“见”同“现”,显现的意思,所以读(xiàn)。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夫)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本指小米,这里泛指粮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这样的)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 (等同,一样)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执策而临之(握,拿) (面对着)

  3、辨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

  食不饱(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

  不以千里称也(用,拿)

  策之不以其道(按)

  虽有千里之能(的)

  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

《马说》教学设计14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马说》教学设计6。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教学重难点

  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干具体事 物或形象中。

  课时安排

  l课时。

  教学步骤

  1.简介文体及作者。

  “说”(见前文)

  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称《韩昌黎集》)。

  2.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骈( )死于槽枥( )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马说》教学设计6》。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②才美不外见(

  外见:从外表上显现出来。

  ③食( )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

  3.教师范读全文。

  4 学生朗读课文。

  5阅读课文并思考:

  ①课文的中心与层次

  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平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6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马说》教学设计15

  复习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一、复习导航

  1、韩愈,字 , 朝著名文学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有韩愈、元、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 ,《马说》是其《 》中的第四篇。我们曾学过他的诗<< >>,默写此诗:

  2.对照注释巩固重点词释义。

  (1)故虽有名马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才美不外见

  (4)策之不以其道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执策而临之

  (7)一食或尽粟一石 (8)安求其能千里也

  3.查找有关马的成语:

  二、合作探究

  温馨提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思考题:1.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2.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3.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4.本文的中心论点句是: ,全文的主旨句是:

  三、教师导学:

  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4.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5.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6.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

  7.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8.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四、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① 介:披上战甲。 ② 褫(chǐ):解除。 (节选自岳飞《论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比行百余里( )

  2、翻译下列句子。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本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4、这两文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课堂检测

  1.翻译下列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马说》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说屏》教学设计12-05

《马说》 说课稿范文03-27

《马说》教案模板集合五篇01-31

有关《马说》教案集合7篇01-16

说课与教学反思01-28

《说勤奋》教学反思04-19

《说声“对不起”》教学反思05-13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2-28

《山雨》教学设计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