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3-02-18 08:24:0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教材:

  1、说课内容:五年制小学课本第八册第三章第3节。[数学网更多小学数学说课稿]

  2、教材简析: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在梯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以后学习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通过做图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梯形面积公式。

  难点:熟练正确的进行应用。

  5、教具:课件、小黑板

  学具:两个三角形,两个梯形。

  二、教学:

  在这堂课中设计过程中,我采用目标教学,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解法:在本课教学中,梯形面积的计算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我通过学习(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进行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推导能力。

  2、引导发现法:运用边讲边提问的方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在积极获取新知。

  3、讨论法:由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使学生能将本节课的新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我采用了讨论法、操作法,通过讨论互相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练习法:通过各种形式分角度练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保证了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形成。

  三、学法:

  1、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学习知识,让学生初步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教师的启发讲解,提问教会学生观察区分相似事物之间的规律,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培养、总结、归纳、概括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应变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又促迁移: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安排以下几个过程。

  〈一〉、前提测评:

  师: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为了唤起学生的'旧知识,促进迁移,上课一开始出示拼一拼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出示课件1)

  师:看,老师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什么图形?

  生: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这样安排教学,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学新知识打下了基础。

  2、引导发现,归纳总结。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拼一拼,和学生观察知道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这样把梯形面积的计算转化成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2)教师让学生观察课件和自己拼的平行四边形,学生展开讨论交流: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与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总结梯形面积公式。学生回答师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教师说明如果用a表示梯形上底,b表示下底,h表示高,那么字母公式应怎样写?学生回答,师出示例题理解横截面积,指名说出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了?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回答集体练习订正。

  (3)为了巩固梯形面积的计算,做“做一做”,学生练习集体订正,这样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公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目的在于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和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总结梯形面积的公式,从而在理解梯形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熟记,正确求出面积。

  3、多种形式练习。

  1、做一做:(课件)

  2、下面是河堤坝的横截面图,它的面积是多少?(课件)

  3、求下面梯形的面积:(只列算式,不计算)

  (1)上底是1.8分米,下底是4.6分米,高是3分米。

  (2)上底是32厘米,下底是47厘米,高是14厘米。

  (3)上底是4.2分米,下底是3.6分米,高是5分米。

  (4)上底是18米,下底是26米,高是8.4米。

  4、选择:(将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求下图的面积,正确的算式是( )(课件)

  A、(13+15)×7÷2

  B、(13+15)×4÷2

  C、(4+7)×13÷2

  D、(4+7)×15÷2

  (2)一块梯形草地,上底为75米,比下底短20米,高为25米,计算它的面积的正确算式是( )

  A、(75+20)×25÷2

  B、(75-25+75)×25÷2

  C、(75+25+75)×20÷2

  D、(75+20+75)×25÷2

  5、梯形的面积是120cm2,如果高是6cm,那么它的上底、下底之和是( )cm。

  6、梯形的面积是70dm2,上底为8dm,高为4dm,则梯形的下底是( )dm。

  7、求下面梯形的面积:(学生自己讨论)(课件)

  [设计意图]本环节要达到的教学目的:(1)熟记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进行实际应用。(2)养成认真做题,正确书写作图的良好习惯。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数据的分段整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中第1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初步教学分段统计数据,所以例题和习题都明确了数据以及各段的数值范围,不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分段。教材通过创设学校准备为鼓号队员购买服装的教学情境引出分段整理数据,使学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段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分析整理后的数据,根据分析结果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了更加贴近每个学生生活经历让学生有话可说,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开发把购买鼓号队服改为购买武术队的服装。围绕购买服装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经历分段整理--制作统计表--分析数据的全过程,而学习重点放在分段整理数据上整理的方法,采用多种方法,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逐步优化,突出画“正”字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分段整理数据进行统计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感受分段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2.在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会根据实际情况,用画“正”字法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初步学习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思想,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4.结合统计,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学会数据的分段整理,难点是能对统计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做出决策。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并结合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灵活采用谈话法、比较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画“正”字分段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分析统计数据的全过程。学生在迫切完成任务和强烈的探究兴趣驱动下,对本来枯燥的统计知识产生一种新鲜感和真实感,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根据已有的经验通过探究尝试、合作商讨、交流反思等多种学习方法,真实经历用统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特别是学会了分段整理的方法,从而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

  四、说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激发需求:

  以学校准备为武术队队员购买新的服装引入全课。在师生的交流中得出:要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先要知道每段身高的人数,从而引出分段整理。

  2.自主探究、学会整理:

  (1)初次尝试:同桌合作,尝试分段整理。此时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在交流中进行方法的最优化,提出画“正”字法整理。

  (2)再次尝试:同桌继续合作,但规定整理的方法,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学生操作中教师巡视,收集资源。在资源的对比中,体会画“正”字分段整理时的注意点,如:合计的意义,统计表中日期的填写等,让学生初步学会画“正”字分段整理的方法。

  (3)回顾总结:分段整理数据-制成统计表-分析数据。

  3.联系实例、感受方法: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活动要求,让学生自己完成统计表。

  (2)让学生交流分段统计的结果。

  (3)分析统计结果,说说知道了什么

  4.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

  (1)第2题采用4人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统计,第3题是独立完成统计。过程与第1题一样。

  (2)介绍:你知道吗?

  (3)出示2、3题的两张统计表,谈谈自己的看法。

  通过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5.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数据的分段整理

  分段整理数据(画“正”字)——制成统计表——分析数据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天安门广场》。

  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是在一年级从两个方向观察物体和二,三年级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们为学生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发展他们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是相辅相成的,学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五年级进一步学习从一个方向观察由五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说学生

  学生已有的能力是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教材给学生提供同一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画面,让学生想象、判断这些画面是从什么位置看到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说目标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是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基本技能。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能说出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形状。

  2.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想象、猜测、判断推理的过程,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位置的变化导致的图形或物体的变化,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想象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根据画面的变化想象位置的变化。由于这是让学生透视二维的画面解决三维的问题,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说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特点我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法,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比较,讨论,实际操作等活动来完成对知识点的突破。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空间能力,由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知识,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反馈是教学法,主要通过创设情境、小组讨论探究、班内交流分享、评价质疑问难,总结概括升华、拓展应用达标等六个环节展开教学的。

  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景:教师出示一个汽车玩具,教师展示从教室的门口平移到对面窗前。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以前学习的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另一方面是借此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小组探究讨论、班内交流分享、评价质疑问难

  教师多媒体出示课本58页的上半部分。

  1. 师:你发现了什么?

  2. 你能提出那些与观察有关的问题?

  3. 让学闭上眼想象从正面、左面、右面看到的天安门广场的样子。

  教师出示58页下面的四副图片。

  4. 让学生讨论分别是从什么位置看到的。

  5. 汇报交流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出判断的依据和方法。

  6. 评价学生的回答,生评或教师评。

  7. 验证猜想;和你前面的猜想有什么不同。

  8.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的中应用,通过猜测、想象、判断推理建立空间想象的意识,培养想象能力,正真体现“做数学”的理念。

  三、总结概括升华

  1.举例说明生活中你见到过或感受到的因位置不同而画面不同的现象。

  2.谈谈你的收获。

  四、拓展应用达标

  1.课本59页的第一题。

  2.课本60页的第二题。

  让学生说出是如何判断的。

  3.游戏: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让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上动手画出草图,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交到教师的手里,让学生判断大概是那位同学的作品。

  说板书

  1.板书上课题。2.板书“位置”二字。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4

  我说课的课题是《确定位置(一)》。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预设效果等八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分析:

  “确定位置(一)” 是小学数学第七册《 方向与位置 》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的知识,以及学习了简单路线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教材编排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特点,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从学生非常熟悉的座位表入手,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从而引出抽象的数对表示方法,帮助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并学会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在教学中,我还补充了数对发明者笛卡尔的生平介绍,渗透数学文化对学生思想的启迪。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 确定位置。

  2.能力目标: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数学文化的渗透,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数对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正确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法学法:

  人们都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让课堂教学高效而又符合学情,教学中我采用了调查法。课前,我对20名学生进行了抽样前测,从“你坐在教室的什么位置?你还能用什么别的更简单的方法表示你的位置吗?你听说过数对吗?”等几个问题对学生进行调查,准确把握教学起点。情境教学法。课中,我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老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展开教学。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自主揭开新知识的面纱,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是你决不可能按着马头让它饮水。” 这句话也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灵魂在于主体探究。为此,我从:“问”让学生自己提;“法”让学生自己探;“题”让学生自己解;“情”让学生自己抒等四个方面设计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

  新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学生兴趣越浓,他的观察越仔细,感知、思维、联想等学习活动就越有成效。新课伊始,我播放国庆 60周年焰火晚会片段,学生会对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并制作出来的产生疑问。老师此时揭示课题(板书:确定位置)。这样的导入,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而且建立了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自豪感,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探索新知,营造空间

  探索新知的环节,可谓是一节课中的重中之重。围绕学习目标,我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展开教学。

  1.结合情境,巧妙设题。

  在这一环节中,我利用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班长的位置。学生会出现不同的表述方法。老师说明,观察时一般都是按从左往右,从前往后的顺序。(电脑出示分组)

  2、导放结合,授人以渔。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知道从左往右、从前往后的观察的顺序,学生们就能比较正确的描述班长的位置了。班长坐在第3组这条竖线和第2排这条横线的交叉点上,并提问:我们能不能用上一些符号和数字,发明一种更简单的描述方法呢?

  学生设计并展示。根据前测调查,学生会出现这些情况,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相同点,都有数字3和2,中间都有将两个数字隔开的符号。这时老师说明:数学家选取了“,”号将两个数分开,并且在外面加上了小括号,从而引出数对。第3组第2排还可以表示为(3,2),并让学生说说3和2分别表示什么?随后加以巩固。这样的设计是希望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规律,突破教学重点。

  3、小组合作,集思广益

  数对是一种数学知识,它建立在坐标图中,应该让学生体会从具体位置中抽象出坐标位置。接下来的环节,我在黑板上写出一组数对:(2,1)、(2,2)、(2,3)(2,4)、(2,5)、(2,6),并引导观察。学生会发现,数对的第一个数都是2;都是第二组的同学。这样原来的座位表就变成了一个方格图,每个同学的位置就在竖线和横线的交叉点上。借助多媒体演示,从班级座次表中逐步抽象出坐标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坐标形成的过程,建立了数学模型,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4. 轻松交流,求异创新

  溪水汇入大海,才不会干涸。教材中的知识点只有回归到厚实的数学文化大背景中,才会被深刻地理解和阐释。接着我通过展示数对发明者法国数学家笛卡尔的`史料介绍,鼓励同学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做一个爱思考的人。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数学文化,获得了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共享成功,评价反思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那数对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呢?我通过展示“数对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对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数对机械制图中的应用”“数对在航天飞船上的应用”,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拓展了知识视野,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实现了把“小课堂”变成“大课堂”的现实。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共享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生成延伸。

  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虽然简单,但能反映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尤其是学生的板书,真实地再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设计思路上的异曲同工。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5

  在进行了充分的教材分析以及对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实际情况调查后,我设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

  能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知道数和字母相乘的简单写法。

  学体会到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培养符号意识和数学建模思想。

  教学重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和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教学难点:含有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意义。

  接下来是我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我所设计的教学过程分为四大块:

  1.情景导入,从生活中取材

  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3.巩固练习,能力提升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从生活中取材。

  “老师这里有几张图片,你们猜猜这是哪里?”这时大屏幕会出示FC,M,CCTV这三个带有字母的地方的图片。学生会非常快速的回答出这些地方的名称。

  “你们怎么这么快就说出了这些地点的名称?”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知识告诉他们。看到这些特定的标志——字母的组合。就会认出这些地方。

  “是啊,生活中这些特定的字母代表着特定的地方。其实字母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同样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入有关字母的数学课堂,好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取材,在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词“字母”的情境中,同时最后又从生活中回到数学课堂,拉近了课堂与学生的距离。]

  接下来,是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意义。

  “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新的小朋友——丫丫和妞妞,仔细阅读她们的对话内容,你能解答妞妞提出的问题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会轻而易举的回答出4岁,“你是如何列式求出这时丫丫年龄的?”顺着这个问题老师和学生开始一问一答的形式,黑板上会板书:

  板书:

  妞妞(岁) 丫丫(岁)

  1 1+3

  2 2+3

  3 3+3

  ┆ ┆

  8 8+3

  ┆ ┆

  18 18+3

  ┆ ┆

  “照这样列举下去,还要写多少?”学生一定会认识到还要写很多很多,“那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简明、概括的方式表示出妞妞和丫丫的年龄呢?请大家先讨论讨论,然后再试着写一写。”

  这个问题是本节课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在学生讨论并试着写出表达方式后,我会有意挑选几份具有代表性的表达方式。

  例如:

  (1)妞妞(岁) 丫丫(岁) (2)妞妞(岁) 丫丫(岁)

  (20) (20+3) (年龄) (年龄+3) 或( ) (妞妞的年龄+3)

  (3)妞妞(岁) 丫丫(岁) (4)妞妞(岁) 丫丫(岁)

  () (+3) (a) (a+3)

  这四种表示方式我会逐一出示,因为这些表示方式实际上是有层次性的,出示一种我会让学生分析一种,层层推进,最后让学生意识到第四种方式既简明又概括。“今天我们就用a表示妞妞的年龄,a+3表示丫丫的年龄。”

  “a表示妞妞年龄时,可以是哪些数呢?”学生可能会说可以是1、2、3等等很多很多,因为大部分学生在这里可能没有将a的取值与实际情况相联系,“a=200可以吗?”相信这时有部分学生一定会意识到现在人还不能活到200岁,“据了解,人的最长寿命也就是100多岁,所以这里的字母a能表示的数是有范围的。”

  “a+3除了可以表示丫丫的年龄,还能表示什么?”有了前面自主书写表示方式的和后边分析的过程,学生应当能看出a+3可以表示丫丫比妞妞大三岁。“也就是说,a+3还表示丫丫和妞妞年龄上的关系。”

  接下来是代入求值的过程,也就是从一般回到特殊的过程。

  “现在根据丫丫和妞妞年龄的关系,只要知道妞妞的年龄,就能算出谁的年龄?”

  这时出示蓝灵鼠的问题:妞妞23岁时,丫丫多少岁呢?

  当a=23时,a+3=23+3=26(板书)

  “经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用字母不仅能表示数,而且含有字母的式子还能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用字母表示数。(板书)”

  至此,本节课的重点环节讲授完毕。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经历了从特殊——一般——特殊的过程,采取一种比较开放式的问题导向,让学生经历自主研究问题的解决方式,并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让学生充分明白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优越性。]

  下面是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运算的简写方式。

  先出示一个铅笔盒及其单价,再出示3个铅笔盒,“列式表示出这3个铅笔盒的总价钱。”学生可能会列式9×3或3×9。接着出示5个铅笔盒,15个铅笔盒,让学生列式表示出铅笔盒的总价钱。这时出示密密麻麻的一堆铅笔盒,,“买这么多铅笔盒需要多少元?”如何列式?学生自然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列式。“你知道买x个铅笔盒需要( )元吗?”,“9×x或x×9”“ 这里的x可以表示哪些数?”

  对于这个问题,有了例1对于a的取值的考虑,学生应该会说出x可以表示很多数。“x=5.2可以吗?”学生会恍然大悟,原来x的取值也是受限的,只能是自然数。

  “像9×X、X×9这些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数学上还有更简洁的写法”。这时大屏幕会出示阅读材料:9×x或x×9可以写成9·x或x·9,也可以简写成9x。1×x或x×1可以简写成x。随即会让学生自行阅读,并完成下面3个小题:×6=,s×1=,t+t+t=。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充分自主的学习,对于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于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采取了自行阅读的方式,锻炼了学生提取重要数学信息的能力。]

  最后一个环节:课后练习

  1.首先是一系列关于存钱罐的问题,通过不同情境的出现,让学生练习了关于含有字母的简单的四则运算。本练习的最后一题将两种运算结合在了一起,达到了练习的梯度性的目的。

  2.这道练习题是“神奇的盒子”,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发现输入与输出的数的关系,然后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道练习对于学生来说是有挑战性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练习题的设计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有一种“爬坡”的感觉,这是一种不言而喻的感觉,其实有挑战性的才是真正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妞妞(岁) 丫丫(岁) 9×3

  1 1+3 9×5

  2 2+3 9×15

  3 3+3 9×x=9x

  ┆ ┆ 2n+2b=2(n+b)

  8 8+3 3b-n

  ┆ ┆

  18 18+3

  ┆ ┆

  a a+3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9册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在学这课之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些简单多边形的特征等。学习方法方面的基础有: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时候,学生已经初步感受了可以用剪拼、平移、旋转等操作活动,使图形等积变形。事实上,在学这课之前,部分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并不是一无所知,但那只是一种机械记忆,知道公式,说不清所以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2”

  说理念:

  说教法、学法:

  这课我会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事先给每组一些操作材料,让大家在操作中交流,在交流中丰富感知,并逐步形成正确的认识。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请你用字母公式来说一说。

  老师随学生回答板书:S长=ab,S正=a2,S平=ah

  能说说这些公式是分别用什么方法得到的呢?

  [复习中的这两问,第一个问题是帮助学生回忆相关的知识基础,这是学习新知的一个重要前提。后一问,主要是从学习方法上考虑的。数面积单位的方块数或是用等积变形,这两种方法将是我们这课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重要方法。]

  二、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

  1、学习例4

  将刚才复习中的三种图形,利用课件的演示,添上一条对角线。

  问:现在我们看到的图形是什么?(三角形)

  课件继续演示:添上方格图,并把其中一个三角形变色。

  如图:

  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能说出涂色三角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吗?

  分别说给你的的同桌听一听,不仅要说清楚是多少面积更要说清楚你是怎么想的。

  全班交流:(可能有的回答)

  第2张图可用数方块的方法,数得8块,即8平方厘米;

  其他的几个三角形用数的方法觉得有麻烦,有很多地方都不满1格,所以还是用大图形的面积,除以2来算,更为方便。

  结果汇总:(1)6×4÷2=12(平方厘米)

  (2)4×4÷2=8(平方厘米)

  (3)6×4÷2=12(平方厘米)

  (4)6×4÷2=12(平方厘米)

  [在这份设计中,我把例4的图稍作了修改。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与复习中的题相衔接。而且学生是亲历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变成三角形的过程,更加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主要是通过观察,初步意识到我们熟悉的这几种特殊四边形都能平均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反过来,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第3个和第4个三角形虽然形状不同,但它们都是已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所以对应的一半——三角形的面积也是相等的。通过这两题的对比,暗示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受具体形状的影响,而是更要关注对应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2、学习例5

  看来三角形的面积,与它对应的平行四边形有密切的关系。

  把附页上的三角形剪下来,看看与书上哪个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先拼,再求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在小组里交流,填写书上的表格。

  学生分组学习,填完表格之后,继续完成书上的讨论部分。鼓励同学之间质疑、解决。老师加强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

  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应该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拼成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都分别相等;

  (3)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不能忘了“÷2”

  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完成比较完整的板书:

  用字母表示该公式:

  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 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谁能用字母来表示上面的公式?

  板书:S=ah÷2

  3、学生在小组交流的时候,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比如就只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剪、拼,也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交流这种想法,指名说说这个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三角形高的一半,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2)

  4、学生阅读第16页的“你知道吗?”,通过阅读,再与上面的方法做一比较。

  师:这几种方法都正确地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例5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书上的例题,我着重让学生通过分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在交流中把应掌握的知识有层次地一一呈现。这些知识是本节课的关键。

  估计到学生在操作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只用一个三角形拼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这种方法与例题方法以及与“你知道吗?”的对比,可以从多角度来强化“÷2”的理由,我觉得花一些时间还是有必要的。而且这样的做法,也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对传统的数学文化了解。]

  三、计算公式的应用

  1、完成“练一练”

  电脑分别演示这两题。在交流答案的时候,引导学生说清楚什么时候要“×2”,什么时候要“÷2”,为什么?以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之间联系的理解。

  继续完成p.17想想做做的第1题。

  2、完成“试一试”,算出这块三角形交通标志牌的面积。

  在交流的时候,要给学生正确解答这类题书写格式的示范,培养学生规范地应用计算公式完成练习。

  学生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指名板演,讲评的时候注意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问题。比如书写的格式、计算中的问题、“÷2”的遗漏、单位名称等,都要一一指出并纠正。

  一个特例:第一张图画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它的一组直角边就分别是它的底和高。

  3、画一画,比一比:在方格图上画出面积是6平方厘米的三角形,你能有几种画法?

  比如:

  汇总学生的各种画法之后,指名说说自己在画的时候是怎么想的?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6平方厘米”先要考虑“12平方厘米”(对应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进而考虑只要底和高相乘得“12”就可以了;这样画出的三角形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面积都是6平方厘米。

  [练习的设计主要分这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重点是放在“÷2”和“×2”的区别上。主要是因为从以往学生练习来看,这是错误中的主流,一定要引起学生的重视。

  第二个环节的练习,主要是让学生能正确地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各个三角形的面积。在应用的过程中,规范学生的书写,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

  第三个环节是我自己修改的练习,数据具有更多的可能性,有一定的开放性,主要还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这个开放练习,使学生又一次地认识到三角形与对应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说说你知道了哪些具体的知识?怎么得到这些知识的?

  [整节课的设计,我比较注重让学生用“旧”的方法来获取“新”的知识——用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而得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种方法同时也是后面学习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所以说这样的教学是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获得是有帮助的。

  学生只有清楚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对知识本身有正确、持久的认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自主地开展探索性学习,获取到更多的知识。]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进一步认识小数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知道整数和小数,认识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能把复名数改写成较大单位的小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热爱鸟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知道整数和小数,认识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能把复名数改写成较大单位的小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鸟吗?生:喜欢。

  师:谁愿意说说你知道什么鸟啊!

  生:我知道海鸥;我知道燕子;我知道蜂鸟……、

  师:看来同学们真的很喜欢鸟,那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鸟和最小的鸟是什么鸟吗?生:我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了解世界上最大的鸟、最小的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小数的学习欲望,同时也增加了爱国主义热情。)

  二、自主学习

  师:看来同学们的知道的知识真不少,平时一定是个喜欢看书的好孩子,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关于鸟的知识,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60页,认真读一读,看看自己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

  生:我知道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最小的蜂鸟体长只有5、8厘米,体重是1、6克。师:谁愿意用生动的语言再来读一读?生读师板书:

  蜂鸟体长:5、8厘米体重:1、6克

  生:我还知道了信天翁是海鸟中最大的鸟,也是翅膀最长的鸟,它的身长有1、34米,两翼张开有3、6米长。

  师:读的不错,谁愿意在读一读?生读师板书:

  信天翁身长:1、34米两翼:3、6米

  生:我还知道了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体长:2、3身高:2、75米体重:156、5千克

  师:多么美的画面啊!谁还愿意读?生读师板书:

  鸵鸟:身长:2、3米身高:2、75米体重:156、5千克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厘米和米是什么单位,克和千克是什么单位?生:厘米和米是长度单位;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

  师:说的非常好,蜂鸟的身长5、8厘米,体重1、6克,那你们能用手势或其他物品表示一下蜂鸟的身长和体重吗?学生交流:

  蜂鸟的身长和我的手指头差不多,真是太小了。让同学们拿出尺来看一看,有多长。

  蜂鸟的体重还不到两枚2分硬币那么重,还不够2克,真是太轻了。师:让同学们拿出两个2分硬币感受一下有多重。

  师:看来同学们不但会读这些小数,还知道了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也可以用小数来表示。谁能像刚才那样,描述一下信天翁和鸵鸟的数据?

  生:信天翁的翅膀张开后竟然有黑板的长那么长,信天翁的身长和我的身高差不多一般高。生:鸵鸟如果站在我们教室里,就要顶着房顶了,它的体长有姚明那么高,体重大约有5、6个同学那么重。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一下最大的小鸟、最小的鸟究竟有多大,从而加深对小数的认识)三、认识小数

  师:刚才通过读书,我们知道了小数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小数。板书(小数的认识)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阅读书上第61页的内容,看看你还能有什么收获?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在书中勾画一下,并和同桌交流一下。学生交流:

  我知道了在测量和计算时,如果不能正好得到整数,就用小数来表示。我知道了老虎的身长是2米65厘米,也可以说是2、65米。教师板书:2米65厘米=2、65米

  我还知道了买一瓶饮料和一个面包需要3元3角,也就是3、3元。教师板书:3元3角=3、3元

  师:观察这两个等式,等号两边有什么不同?生:等号左边有两个单位名称,右边有一个单位名称。

  师:像这样有1个单位名称的名数叫单名数,有2个单位名称的名数叫复名数,那把复名数改写成较大单位的小数,谁愿意说说可以怎样改写?

  生:2米是整米数就写在小数点的前面,65厘米不够1米,就写在小数点的后面,最后写上单位名称。(3-4人说一说)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 说教材

  《认识整万数》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并能正确读、写和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的基础上,教学整万数,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大数目,认识万级和个级的数位顺序及计数单位,会读写整万数。教材分为三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教学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和“千万”。教材通过呈现生活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和生产中经常会出现较大的数,引发学生求知欲,再以“10个一千是一万”为基础,借助计数器,引出“十万”“百万”“千万”这些计数单位。

  第二段,教学整万数的含义及读写。这里将写数和读数结合起来学习,让学生体会数的实际意义。

  第三段,教学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确定各数位所对应的名称。教材介绍了我国的计数习惯,根据已有知识,给出各级各数位的名称和顺序,让学生联系读写的体验,通过类比,推出万级各数位的名称和顺序。

  教学目标:

  1、凭借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使学生在认识个级数的基础上,认识万级的数,认识记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确定各数位所对应的名称;掌握整万数的含义和读写。

  2、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大数目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3、感受大数目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学习大数目的兴趣和认识大数目的自信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正确读、写整万数。

  教学难点:读整万数,了解整万数的含义,感受大数目的数值。

  二、说教法和学法

  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理解每个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结合多媒体,展示生活中这样的大数目,让学生感受整万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说设计理念

  1、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身边的数据出发引出大数,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大数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去读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借助于直观教具计数器拨一拨、数一数,由计数器上对计数单位的认识直接切入数位的认识,逐步完善对数位顺序表的认识,进而让学生发现每个数级的数位的排列规律。

  4、通过师生共同合作、探讨认识比万更大的计数单位及相关数学顺序表,充分体现了知识的一个逐步形成过程,使学生容易接受,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三、巩固应用、深化新知;四、总结归纳、课外延伸。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新课导入时,选择我国20xx年茶叶、甘蔗和油菜籽的总产量的有关数据,通过阅读这些有意义的数据,既让学生感受到大数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同时也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 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

  学生对于相邻数位间的进率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学生一起回忆万以内的计数单位及数位顺序表。理解10个一千是一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一万一万地数,从一万数到十一万,理解10个一万是十万;十万十万地数,从十万数到一百万,理解10个十万是一百万;一百万一百万地数,理解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通过师生共同合作、探讨,认识更大的计数单位及相关顺序表,充分体现了知识的一个逐步形成过程,使学生容易接受,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认识数位顺序表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的经验,完成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掌握各个计数单位所对应的数位。由计数器上对计数单位的认识直接切入数位的认识,逐步完善对数位顺序表的认识,进而让学生发现每个数级的数位的排列规律。这样安排可以为理解“读万级上的数的方法与个级相似”做准备。

  3、了解整万数的含义,学习写数、读数。

  学生借助计数器,认识了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在此基础上,我又通过在计数器上拨一拨整万数,帮助学生理解,多少万就是多少个万,因此需要在万级上拨出多少,拨好后再读一读,写一写并交流读、写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的感悟整万数的写法和读法。

  三、巩固应用、深化新知

  整万数究竟有多大,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也较难理解,通过读写生活中的大数目,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数的读法和写法,也初步体会到了整万数究竟有多大,如:******有400000平方米相当于有40个教学楼那么大。

  四、总结归纳、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使学生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堂中的自我评价更能激励学生自我发展。同时让学生写数学日记,进行课后调查,看看哪些地方用到了整万数,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数学的目的也是为生活服务的。

  五、说板书设计

  我在设计板书时,安排了数位顺序表,再根据数位顺序表写整万数,并用红笔突出万级的写法,突破写书整个难点,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充分体现了板书的概括性,指导性。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图形的拼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第四小节的内容。这个内容在以前的教材中是没有的,该内容是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内角和的基础上出现的,我认为教材出现这样一个内容有两个原因:首先在于为以后的平面图形,特别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倒做铺垫的,第二是为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并未图形的面积打基础。

  基于以上的认识,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让学生用三角形拼不同的四边形,用三角形拼组图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的特征,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2)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不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想像能力,而且还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玩乐学习中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活动的有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重难点:

  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拼出各种图案。

  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师生都准备用色卡纸剪出的各种三角形、图画纸。

  二、说教法和学法:

  《图形的拼组》是一节可视性、操作性很强的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针对教材,我在设计时力求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把新理念融入课堂当中。整堂课都以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充分参与中真正认识图形的.特征,体会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获得对数学的体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三、说教学过程:(共分四大环节)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一幅拼组图形(配上轻音乐),教师叙述图意。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看一看这幅图有什么特别?(全由三角形拼组成的)

  你们想设计出一幅更好看的图形吗?这节课咱们就研究图形的拼组,充分发挥你们自己的聪明才智,拼出各种漂亮的图形。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爱美这一心理特点,通过美丽的图案、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到图形拼组的学习情境,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神奇。】

  (二)、教学实施(实践拼图)

  1、自主拼摆

  先出示例6,小组同学合作,用三角形拼四边形。

  (1)我们首先来研究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好吗?

  ①用手中的三角形可以拼出什么图形?尝试拼一拼。

  ②想一想:用同样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边形?(同桌合作,学生动手操作)

  ③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学习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请几位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用三角形来拼四边形。

  要求:不仅要会拼,还要给大家讲清楚,你用了几个什么三角形?拼成了哪种四边形?怎么拼的?(指名几位学生到前边操作,并讲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到前面操作并讲解,既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

  (3)观察发现并归纳总结。

  ①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四边形,回忆你们刚才拼四边形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说)

  ②请发现规律的同学到前边来拼给大家看。

  ③请全班同学动手拼一拼,验证一下该同学说的是否正确。

  ④通过拼摆,学生归纳总结:任何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拼摆,独立归纳总结出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4)完成93页第7题,填书,读一遍。

  2、实践创新(完成例7教学)

  (1)我们会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用两个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个任意的四边形。用两个以上的三角形,有相同的三角形,不同的三角形,把它们拼组在一起又能拼成什么图形呢?同学们想不想继续探索呢?(想)

  (2)我们来搞一个活动名字叫做"我是图案设计大师"(出示题目)。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合作,充分发挥你们想象力,用你们准备的各种三角形来拼出美丽的图案,请同学们欣赏。比一比,看哪一组设计的图案最美,最好。最后我们要来一个评比。

  出示要求:

  1、在拼图前,需要用什么样的三角形拼?商量好就可以开始了。

  2、如果哪一组同学对教材第91页的图感兴趣的话,可以参考它来设计你们的的图案。

  【设计意图:充分放手让学生设计,拼摆各种美丽的图案,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想像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3)相互交流、相互欣赏

  ①猜一猜,拼出的是一个什么图形?

  ②说一说,作品中都包含哪些图形?

  ③各组派一个代表到前面展示本组的作品。

  (4)师生共同评价

  你最喜欢哪个小组的作品?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学生作品,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许多图案信息,获得美丽的感受,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拓展练习(合作设计)

  同学们都喜欢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去玩,大自然是非常美丽的,所以我们要保护它,爱护花草树木,做热爱大自然的好孩子。

  用你们手中的图形贴在黑板上,集体绘制一幅大自然的图画。

  1、集体欣赏。

  2、看图说话:看着这幅图,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说一段话。

  【设计意图】

  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把设计好的作品进行重组,与课前导入形成首尾呼应,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达到学科整合的目的。

  (四)、全课总结

  不知不觉又快到下课时间了,从大家的表情上老师看出了你们多么不想下课呀,回想这节课,我们从用两个三角形拼四边形到用很多三角形拼美丽的图案,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肯定有很多收获。大家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拼出了各种美丽的图案。比如:腾飞的龙、沙漠里的骆驼、温馨的家等等。同学们的作品就很好地说明了我们这节课的收获。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下课以后,还可以继续去研究探讨它,三角形究竟还可以拼出些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鼓励学生课后可以继续去研究探讨三角形究竟还可以拼些什么图形,将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而体现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的新的教学理念。】

  (五)、作业

  完成91页做一做:用七巧板设计一幅你喜欢的图案。

  设计意图:创造学生玩数学的机会,在学生创造图形美的同时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学习这节课的感受。

  组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回顾和反思,让学生体验收获,认识自己,建立信心,培养学生的反思意思,方法策略意识。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第三课时:比大小。

  2、教材简析:教材以情景的形式呈现出郑强和李明参加演讲比赛,郑强得9.87分,李明得9.90分,让学生比一比谁的得分高,然后给出张华得9.96,让学生排出名次,最后是道理解题,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与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相同,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在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情节,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学习,并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方法,本节课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的加、减、乘、除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⑴通过活动,掌握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⑵通过引导,启发使学生掌握比较几个数大小的策略、方法能将几个小数按顺序排列。

  ⑶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交流中探索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比较大小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顺序进行排列,从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

  能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并且正确地比较它们的大小。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小数的比较大小,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内容也比较枯燥,但其内容又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新课程注重小数的现实意义,适当让学生经历一些现实情景,使学生通过活动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意义。

  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法上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⑴创设生动具体的教育情景,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和体验。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投入,使他们自主的投入学习。我在本节中首先通过展示少年演讲这一情景,在实际情景中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

  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我们应该转变角色,开展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不同的学习效果

  因为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在学习新知识时,应给学生消化吸收的空间,不强加给学生,让他们自然而然的接受新知识。

  三、教学程序

  设计这一课时,我以学生亲自参与的自主探索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情景导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

  引导学生观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素材,也隐含着数学知识的'生长点。

  2、立足探索发现,在合作交流中获得新知识

  在引入的基础上,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活动贯穿始终,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是在做数学而不是学数学。

  在小组交流中,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已的想法,恰当给予肯定,然后通过引导,概括出比较的方法,实现知识的整合。

  3、巩固练习

  新的学习成果的强化,主要是通过练习实现的。

  让学生在及时的练习中巩固所学的技能,让学生沉浸在解决问题的快乐中,能强化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在这节课上,我们也许看不到步调一致的和谐,但我们可以听到来自不同角落的声音。

  4、总结

  让同学们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最后老师鼓励总结。

  总之本节课的整个过程,力求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中心,课堂中的一切活动都在为学生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一:设计理念

  一位教育学家说得好:“你怎样去教,也许比你教什么更为重要。”新课标要求:“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我认为:教师应该尽量避免单一地传递知识,而较多地去激励思考,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教学方案应该建立在学生基础之上,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因材施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设计思路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81——83页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的领域。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今后继续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基础,对于学生掌握试商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节课的关键是掌握试商的方法,明确商的书写位置。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除数是整十数商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经历除数是整十数商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书写整洁、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试商方法,确定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确定商的书写位置。

  (三)、教法与学法指导

  《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这一教育理论的支撑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和迁移类推,比较的教学方法,展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课标》指出: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生活经验理性化、数学化,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操作、比较,逐步抽象出算理,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四)、教学程序设计

  (1)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出示图片:我们知道安阳殷墟博物馆,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我们安阳人的骄傲!现在安阳殷墟博物馆对外开放啦,四年级同学也要乘车参观博物馆。提出问题:四年级有92人报名参观,每辆车限乘30人,需要几辆车?

  【这样设计,以参观博物馆为背景,课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他们喜欢的问题情境中,并把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融合在一起,使学生感受数学有用、数学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爱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

  (2)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本环节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又分为3个层次。

  1、两位数除以整十数

  在分析题意后教师板书算式,同时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要求几辆车,也就是求92里面有几个30.接着要求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想一想,或者是借助小棒摆一摆,看看结果是多少?先独立思考,然后再把方法给同桌说一说。

  全班展示交流时,鼓励学生汇报展示不同的算法,可能有三种方法:摆小棒的方法,估算的方法,列竖式的方法。对于摆小棒的方法着重是学生理解92根小棒,每30根一份,应该分成3份,还剩两根;从而理解算理。而估算为解决商的书写位置提供了依据。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也体现算法多样的差异性】

  对于竖式计算,要求全体学生先独立试做,考虑到课堂的生成性,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的竖式:

  投影仪展示:

  重点研讨:

  上面两个竖式,两个横式那个正确?思考:商写在个位上还是十位上,为什么?商和余数的单位各是什么?此时抓住机会让学生说清楚商是几,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的问题,小组合作交流,通过全班质疑问难进一步理解92里面有3个30,所以3要写在个位上,再比横式,得出右边算式正确的结论。

  当学生初步理解后,采用直观教学法,,边板书讲解:92里面有3个30,所以商3,写在个位上,30×3=90,92-90=2。然后结合板书让学生再说一说商为什么写在个位商。同时为了让学生对计算过程更清晰明确,再让同位互相说一说计算过程,进一步加深认识。xb1.c

  【设计意图:这样把重点放在试商和书写位置上,即突出重点,有帮助学生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最后学生独立完成81页的做一做,共同订正,重点检查商的书写位置。

  2、三位数除以整十数

  出示信息和问题后,分析题意板书算式。先让学生估算,得出估算结果是4,再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展示两种竖式:

  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接着通过全班交流,结合直观图,使学生明确试商方法:30×4=120<140,30×5=150>140,也就是30×()最接近140并且小于140;理解商写在个位上的理由:14个十除以30不够商一个十,要用140个一除以30,,所以商要写在个位上,然后板书竖式及正确答案。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请学生思考实际要用几辆车、小组讨论基础上,使学生明白;余下20人,要在乘1辆车,实际上要乘5辆车。

  最后选出82页的第二题1-----2题,共同订正时具体说一说试商的过程和商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3、观察比较,总结规律

  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竖式,比较它们的被除数和商相同点和不同点。接着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应该怎样做?在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课题并总结计算方法: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时,应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余数要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在新知建构的过程中,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在练习的设计中,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

  1、变式练习——83页第2题。先引导学生用手势判断,再说一说错的原因,如何订正,怎样避免?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解决问题——83页第3、4题。学生独立完成共同订正,学生可以用口算也可以列竖式计算。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3、拓展提高——83页第5题。本题的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剩下的20吨也需要装一节车厢,因此需要9节车厢。通过解决密切联系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回顾总结,畅谈收获。在本环节中,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树立信心,明确方向。

  五、好的板书设计就是微型教案,所以我是这样设计的,力求简洁明确,重点突出,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使每一位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强化了教与学的实效性、有效性,确保课堂学习的高效性。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设想,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去完善,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教材的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我主要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进行说课。说课标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说教材包括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及目的,内容结构,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说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一、说课标

  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四年级处于第二学段。

  《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维度对本册的学习提出了具体要求,

  知识技能目标

  1.能认、读、写万以上的数。能熟练掌握两位数乘、除两三位数的口算和笔算;会计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3.能区分直线、射线、线段。了解平面内两直线的平行和相交位置关系。

  数学思考目标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大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

  2.经历探索两位数乘除两、三位数计算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3.经历探索平行和相交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

  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内容标准: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

  数与代数;

  数的认识要求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上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上的数;数的运算要求学生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探索规律要求学生能探索简单的变化规律。

  图形与几何:

  图形的认识要求学生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统计与概率:

  要求学生能认识并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综合与实践: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材

  我将从编写特点、编写体例目的、内容结构、知识与的立体整合四个方面系统介绍本册教材。

  (一)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直观形象,图文并茂,它的编写特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时代性主题、组成"情境串"

  时代性、现实性突出的情景,构成单元一系列"信息窗"是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独创的呈现形式。比如第二单元泰山黄金周、第三单元杨帆奥运、第六单元长大我也去航天。

  一个单元通常由几个信息窗组成,几个信息窗相互关联,反映的是同一个内容。比如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共包括五个信息窗:"耕地-播种-管理-丰收-收获",五个情境反映的都是和农田耕作的主题。这些信息窗组成了青岛版数学教材所特有的"情境串".

  2、优化单元知识结构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优化单元知识结构。比如第三单元"杨帆奥运—三位数乘两位数",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到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估算,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到一个因数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数的位数在不断的增加,同时又关注了学生口算、估算、笔算的综合计算能力。在此基础之上,适时编入了四则混合运算,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应用与巩固。

  3.解决问题 生成新知

  通过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比如:在学习"平行与相交"时,主题图呈现的是"我跟爸爸学设计",教材没有直接呈现概念,而是由"怎样画线"的问题引入,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先认识线段,又通过线段认识直线和射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既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倡导多样化的教与学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本册教材的编写思路、呈现方式和栏目设置都积极倡导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努力促进师生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比如第一单元"大数知多少—万以上数的认识",教材呈现的是学生交流调查生活中用到大数的'情景,这样的形式提示我们,可以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教学。

  再比如第六单元"长大我也去航天——统计",教材只提供了活动的形式,()数据都要来源于学生的实践,在教学中组织合适的活动,由学生收集数据,参与统计过程,自主学习。

  5.充分探究、学会学习

  随着知识的加深,教材也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与培养。通过一些提示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如第五单元:"农田里的数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在学习"商不变的规律"时,教材给出问题情境之后,并没有过细的指导,而是通过问题"这是不是个规律呢?"引导学生经历"猜想-举例-发现"等活动获取新知。

  以上五条是教材的编写特点。

  (二)编写体例

  在青岛版教材的特色中,其栏目的设置可谓是独具匠心、特色鲜明。信息窗、合作探索、问题口袋、自主练习、你知道吗、我学会了吗、丰收园、课外实践、聪明小屋等等。他们在整套教材中发挥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每一个栏目,教材都赋予了它一定的内涵和功能。下面我就逐一进行解读。

  信息窗:通过情境串、故事串、问题串等形式,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数学信息,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合作探索: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共同解决,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主动性和团队力量。

  问题口袋:对于有价值但不属于本课所学习的问题,暂时放入"问题口袋",从而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一旦具备解决能力,随时取出加以解决。

  自主练习: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及时巩固和练习所学知识。

  你知道吗:让学生了解更多与数学相关的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了解数学文化。

  我学会了吗:每单元一个,让学生了解自己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做出自我评价。

  丰收园:左边篮子里的5个苹果功能各不相同,"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是对四维目标的诠释,右边是学生的自我反思和交流,在这里学生可以畅谈本单元的收获。

  与之前所用过的北师大版、人教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相比较,我发现青岛版教材较其他三版教材,有更多的栏目设置更加巧妙。

  (三)内容结构

  本册教材共编排了七个单元和两个实践活动。

  按照数学学科的四大领域来划分,其中,第一单元万以上数的认识、第二单元计算器、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这四个单元的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

  第四单元平行与相交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

  第六单元统计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

  实践活动荡秋千和纸与我们的生活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

  (四)知识和技能的立体整合

  从横向角度来看,整册内容由浅入深,呈阶梯状上升,在第二学段的教学中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

  从纵向角度来看,各方面知识都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有所深化,为第二学段及之后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总之,教材的编排始终秉承着,既对前面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和利用,又为今后继续学习更复杂的内容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数学思维规律。

  三、说建议

  基于我校"先学后导、互助提升"的数学教学模式,结合青岛版数学教材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说我的建议。

  (一)教学建议3条

  1.巧妙运用信息窗的情境图

  信息窗是青岛版教材的一大特色,教学中深入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理解设计思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灵活运用教材,比如: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我跟爸爸学设计——线段、直线、射线》一课,情境中提出的"怎样画出设计图"的问题很现实,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不知不觉学习了新知!

  再比如:第六单元《长大我也去航天——统计》一课,通过学生做转圈的实验完成实践活动,并画出条形统计图。

  2.提升学生质疑的质量。

  汇报质疑是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重要体现,此环节把课堂教学推向一个高潮,学生质疑的语言一般情况下这样说:"大家对我的讲解还有什么疑问吗?""……还有没有问题?……有没有补充?" 随之而来的是补充、建议、追问等……这种对话是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情况,在交流中沟通不同的思路,并通过比较分析寻找相对合理和最优的问题解决方法。

  3.建立学生典型错题集

  在教学中,搜集典型错例锦集。比如,第一单元"大数知多少"关于0的读写:

  (1)0在"级末"或"非级末"位置上的不同读法,

  (2)一个数中某一级前面有0的写数。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中的连续进位乘法,有的学生计算时,乘完之后忘记加进位数的;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运用四舍五入法试商,调商的过程等,这些内容难度较大,容易出现错误,教学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强化。

  (二)评价建议

  结合课程标准,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评价建议。

  1.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

  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知识树"、做数学手抄报、写数学日记等活动,来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2.评价方法多样化

  (1)口头评价与肢体评价相结合。运用这种评价方式时教师把握课堂评价的时机,比如说当学生提出一些富有创意的问题和有独特见解时,我对学生伸出大拇指并在学生的书上印上智慧星,并作为期末考核依据。如果学生的智慧星积累到一定数量,可到教师处换取一些小礼物。

  (2)语言评价与"等级"评价相结合

  在学生课堂作业时,可采用评语与"等级"评价相结合。如用"你的解法很独特!""你的字真漂亮"等简短、热情的话语激励学生,使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多元化教学评价

  近几年来,我校一直实施"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特色教学改革,数学方面,主要包括口算课课练、口算能力测试、解决问题、动手能力测试以及阶段性测试等评价活动。根据不同的测试活动结果,评比出不同类型的"学科小标兵""口算大王""解决问题小能手".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要做教材的开发者、创造者,让教材更贴近学生生活。

  1、运用生活资源:我们在学习教材内容时,可以巧妙的结合生活,利用生活资源。比如在学习"平行与相交"一课时,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来进行讲解,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利用其他学科资源:其他学科与数学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要从其他学科中开发资源,来促进数学教学。

  3、开发网络资源:随着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所以我们可以开发一个单元或一个专题的系列微课,能帮助学生课前预习或课后巩固,是学好数学的重要资源。

  各位领导、老师们,以上是我对四年级上册教材的研读。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挖掘教材,利用教材,以教材为载体把握课标,构建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我永远的追求。谢谢大家聆听。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平均数》。下面我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教师指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平均数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是“统计与概率”中的基础部分。统计中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与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也常用于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与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这里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平均数是在学生已学习理解了平均分与除法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认识掌握平均平均数能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平均数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经历认知平均的探索过程,培养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数据,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认识平均数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作用,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兴趣与学习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用,运用平均数相关知识进行简单数据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核心理念是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下的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选择情景教学、直观演示、谈话启发、激疑,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归纳构建新知,实践应用,理解掌握平均数意义与计算方法,发展思维,训练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感知引新

  1、课件出示情景问题:在我家的书橱上、中、下两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如下表所示:怎样整理才能使每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一样多?

  2、引导思考汇报整理方法

  3、教师谈话引题: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均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的'数,就称作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就来进一步认识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引导探索,认知平均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情景,提出问题通过课件展示呈现:在学校开展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活动中,四年级环保分队4名队员收集的饮料瓶数量如下图(例1主题图)所示,环保分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2)引导观察思考,探究方法

  ①引导观察,思考讨论(课件呈现思考问题),队员收集瓶子数量的条形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xx名队员收集的个数分别是多少?谁最多谁最少?题目中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有什么方法能使他们收集的数量变成一样多呢?(学生交流讨论中,教师指出:思考讨论交流中,可看图说方法,也可以动手算一算)

  ②交流汇报,总结方法——移多补少(结合课件展示)汇报中,教师:一是结合课件直观展示队员收集的数量,强调指出他们收集的个数“不一样多”并板书:“不一样多”;二是学生汇报将多的移给少的时,结合课件展示移动方法,启发学生说这种方法可简单概括为几个字?(“移多补少”,同时板书)。三是质疑:移多补少后,他们平均收集的个数一样多吗?是多少?这个数叫什么数?,学生认识明白后在板书“移多补少”后面板书:“一样多”,再在“一样多”下面补上“平均数”。

  ③深入探究,拓展方法——先求和再平均分,质疑: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汇报方法算式与计算过程,说想法,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算式:(14+12+11+15)÷4=52÷4=13,平均数算法质疑理解(14+12+11+15)表示什么?(队员收集个数的和——总数量);为什么要除以4?(14+12+11+15)÷4表示(把总数量平均分为4份,4表示总份数,结果13就是4名队员收集瓶子个数的平均数,也就是环保小分队平均每人收集的个数)也印证了移多补少法的结果。板书: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强化平均数意义5质疑:13这个平均数是每人收集到的饮料瓶的实际数量吗?同学们发现了什么?13是怎么得来的?平均数的大小范围怎样?(不是,每人收集的实际数量比13多或比13少;平均数13是通过移多补少和先求和再平分得到的四个数据的平均值;平均数大于四人收集的四个数组中的最小数并小于其中的最大数)

  2、教学例2

  (1)教师质疑谈话引入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均数,谁能说说平均数的意义?生: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值师:学习了平均数,有什么作用呢?人们常常通过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来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课件出示例2及主题图)

  (2)问题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课件出示)从主题图和数据统计表中知道了哪些信息?男、女生队人数相等吗?成绩比较哪个好?怎么判定?

  (3)汇报交流,解决问题(结合课件展示思考讨论问题和问题解答)教师重点质疑:你是怎么判定的?可否根据两队各自的总人数来比较判定?为什么?怎样计算各队的平均成绩?问题解答后质疑强调:如果男、女生两队人数相等,还用计算每队的平均成绩来比较吗?但在两队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来表示和比较各队的成绩更为公平。

  (三)应用拓展,强化巩固新知依据教学重难点知识,结合教材后“做一做”与习题进行变式拓展应用巩固练习,实践应用,学生独立操作,深化理解,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四)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谈收获通过质疑汇报:“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回顾、反馈本课所学知识。教师小结。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通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七.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想主要依据“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及“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等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为中心及其能动作用”、“情境”与“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关键作用。以上说课,定有诸多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评委教师批评指正。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字母表示数”是小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启蒙课,是后续学习简易方程以及中学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在数学知识整体结构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教材通过三个情境,学习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及数量关系,并体会其方法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学过的有关图形计算公式和运算定律,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意图与特点。

  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用字母表示一定一种事物或含义的生活经验以及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知识经验,但是用字母表示数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所以对学生来讲有很大难度。因此,我将教材进行了一些处理:

  1. 将算淘气妈妈的年龄改为贴近学生实际的“猜老师”年龄,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深入学习内容,更好解决问题。

  2. 将“青蛙儿歌”整体呈现分段进行,作为拓展练习,减缓学生认知上的坡度,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发现、交流、归纳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美,感受悠久灿烂的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

  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难点: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新课标解读》中要求:“要尽可能的从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感受到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以及“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为此,我在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上努力做到三个注重:注重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注重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方式的结合。

  结合上述分析,我将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三、教学流程

  (一)结合生活实际导入

  本环节,我结合生活中几种学生常见的字母标志,让学生说说这些字母或字母组合表示的含义,提出问题:字母还可以表示什么含义呢?从而引出课题《字母表示数》。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初步感知字母表示事物的简洁性和必要性,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字母还可以表示什么的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这部分,我结合教材,创设三个教学情境来完成。

  情境一:数青蛙

  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喜欢的儿歌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明晰课堂教学。

  首先我提出问题:老师做事喜欢有始有终,可是我遇到了一个难题,一首儿歌,我怎么也说不完,你们来帮帮我,好吗?出示课件《数青蛙》,学生共同说儿歌,我又问:谁能想个办法一句话把这个儿歌说完?能不能用字母表示青蛙的只数呢?试着说一说。结合学生的回答我板书 n只青蛙n张嘴,此时我追问:还可以用哪个字母?那么这里的n可以代表哪些数呢?

  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与方便,生动的儿歌把学生带进了快乐学习的氛围中。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回答n可以表示哪些数时虽然没有提到分数和小数,但是我认为如果继续追加一问会使学生明确字母表示数的范围。

  情境二:猜年龄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教材中的淘气与妈妈年龄关系换成猜老师年龄,引导学生发现师生间年龄差是不变的这一规律,进而探究用一个式子来代替所有的算式,表示任意一年老师的年龄以及师生间年龄关系,再通过换位思考:老师b岁时,乐乐的年龄怎样表示?促进学生有效思考的同时学会字母表示数,懂得字母的取值要符合实际生活,体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个结果及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此环节设计更贴近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实际教学中顾及课堂时间和课堂容量的问题,没有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察发现,只让几名各层次代表学生说了说。但是紧接着出示一组“试一试”让学生及时练习,加深理解与巩固。

  情境三:摆小棒

  在这一环节中,我仍然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看、摆小棒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三角形个数与所需小棒的根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方法和作用,并通过看书自学,汇报交流等方式学会乘法代数式的简写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针对今后学生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中会有更多简写方法,我利用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探讨其他形式的乘法代数式的简写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环节我设计了三道有针对性的'练习,以达到及时反馈、巩固的目的,有效化解难点,也为下一环节铺平道路。

  在第一稿研讨中有网友提出学生动手摆三角形不如直接计算避免浪费课堂时间的问题,我思考再三,决定还用原设计。因为班级学生有学优生也有学困生,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不同,计算速度不同。动手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降低学困生对问题的理解难度,也有利于全体学生对其中数量关系的体验。

  (三)实际应用,综合提高。

  结合《课标》的要求,因此我把练习题的目的定位于对本节知识点的强化,共设计了三种形式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练习题。

  1. 再数青蛙

  在师生开火车数青蛙后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找出青蛙的只数、嘴数、眼睛数和腿的条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比较容易的说出正确答案,巩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这一教学难点。

  2. 能力展现

  在这里出现两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手指的只数、呼吸的次数,我让学生自己完成,再次巩固所学。

  3. 图形的计算公式

  此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加以订正,教师利用多媒体从旁协助,并通过对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简洁明了。

  因为网友的交流,我对这一环节的教学预设准备很充分。实际教学中,在数青蛙时果然有学生全部用同一个字母或用了不同的四个字母。此时,我组织学生讨论了这些情况能不能看出青蛙腿数和青蛙只数的倍数关系,从而顺利解决这一教学生成。

  (四)梳理新知,归纳总结

  此环节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是为了让学生经历一次再学习、再巩固的过程,达到充分吸收巩固的目的。

  (五)感受历史,热爱数学

  这一环节以“走进名人屋”线索,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相关数学史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5

  大家好,我是xxx

  今天很高兴能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的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买文具》。

  结合新课标的理念以及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和学具的准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部分来阐述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33页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的第一课时。在学习小数乘法的意义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元、角、分与小数”、“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加减法”,掌握了“整数乘法的意义”。本节课将通过类推迁移,借助连加、元角分的转化和直观模型三种方式,把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推广到小数乘法中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和学生的个性特点,我希望学生学完本节课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借助面积模型,探索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进行简单小数乘整数的口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转化方法的数学思维。

  三、说教学重难点

  【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抓住重难点教学,才能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定为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而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得数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具、学具的准备

  本节课通过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所以借助铅笔,橡皮擦,直尺,卷笔刀等文具为学生提供场景,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借用面积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五、说教法与学法

  由于四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所以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类推迁移法,多媒体辅助进行教学,而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整个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从复习旧知、探索新知、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五个方面组织课堂教学。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

  通过几道与“整数乘法的意义”、“元、角、分与小数”以及“小数加法”有关知识的练习,为接下来新知识的讲授做好类推迁移的准备。

  第二环节:探索新知

  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将创设文具店一角情境,在文具架上摆好标有价格的铅笔、橡皮、直尺、卷笔刀等文具。

  教师引导后进生提取数学信息,给予他们自信,同时教育学生要爱惜文具。继而让学生各抒己见,提出数学问题。

  接下来将从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中,挑炼出几个问题进行解决。

  买4块橡皮擦需要多少钱?此题引导学生列出式子:0.2×4,那它的结果等于多少呢?由学生小组内展开讨论,并合作探索,找到解决此题结果的方法。

  在学生找到解决方法后,由组与组PK,汇报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连加:0.2+0.2+0.2+0.2=0.8(元)(根据乘法意义化乘为加,用小数加法的知识解答,为后面讲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提供知识基础)

  (2)转化法:(把元转化成角,变成整数乘法)

  0.2元=2角

  2×4=8(角)

  8角=0.8元

  也就是说0.2×4=0.8(元)

  【以上两种方法都能算出0.2×4=0.8,接下来课件出示课本中笑笑的方法,鼓励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小数的意义来解说0.2×4的意义】

  【借助面积模型,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继续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计算买3把尺子需要多少钱?【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孩子们感受到算法的多样化,并将前面学习的方法加以运用。】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

  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考虑到大班教学的特点,学生程度的差异,我有针对性的选择习题,由浅及深,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的尾声,我将抛出“这节课你们学到什么?”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温故而知新,让孩子们回家复习,通过适当的练习学以致用。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不仅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直观艺术表达。以上是我的板书,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教学重难点,便于学生复习整理。

  以上是我本次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广角说课稿07-05

《数学乐园》说课稿09-09

数学说课稿04-28

《数学广角》说课稿11-06

四年级数学平行与相交说课稿07-28

初中数学说课稿01-15

比的应用数学说课稿07-21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07-30

小学数学说课稿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