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11-02 07:37:5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范文锦集六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范文锦集六篇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推敲》这一课是北师大五年级上册“韵味”这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讲的是:“苦吟诗人”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位名叫李凝的朋友。可是他经过千辛万苦来到深山中,朋友却不在家。他留下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其中有这样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读来品去,总觉得“推”用得不够确切。不知道其中是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就坐在毛驴上想啊想。不想冲撞了京城大官文学家韩愈的官轿。韩愈问其原因,贾岛如实相告。韩愈就指点他用“敲”好,并说了“敲”字好的理由。贾岛听了心服口服。从中可见推敲锤炼语言之“韵味”及重要。

  说目标:

  根据教材要求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我将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定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会用“即使……也……造句”。

  4、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说教法学法: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诵读法(学生自读自悟,读中体验、读中悟情)、表演法、迁移训练等教学形式,使学生入情入境,情境合一,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积累学生知识,丰富学生情感,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说教学程序:

  一、读中感悟,以读促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去感悟课文内容,及时点拨,提供了理解的坡度:第一次读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初步感受贾岛思考问题的认真专注;第二次则让学生带着“从哪里体会到贾岛思考问题很投入的”这一问题去读书,既明确了思考的方向,又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教师不以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没有繁琐的分析和抽象的说教,而是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有的放矢的自读中感悟。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适时点拨启发,引导学生认真斟酌推敲文中的词句,从语言文字中感悟贾岛创作态度的认真专注,懂得“推敲”的真正含义。

  二、读演结合,以演促学

  1.通过表演,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了重点词语的意思。比如“吟哦”这个词语,在表演中,有的'学生快速地念了一遍诗,“小观众”就提出了意见,“他口中念念有词做得不对,课文中说贾岛在‘吟哦’,‘吟哦’的意思是有节奏地朗读诗文。而且贾岛在认真地思考,应该念得慢一些,也可以反复念念‘推’和‘敲’。”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意才是真正的理解。

  2.在表演中感受到贾岛严谨的创造态度和钻研精神。通过“他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体会贾岛为了斟酌一个字眼,是多么认真啊!

  3.学生在边学边演中兴趣浓厚,演得开心,学得灵活,记得牢固,相信这样的教学情景也会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三、适时迁移、学用结合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讲读完课文后,出了这么一道训练题:在下面句子的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字。

  “春风吹绿了树梢,吹()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学生受到课文的启示,有的很快给出答案填“绿”,理由是:春天来了,树梢发出了绿芽,小草也长出了嫩绿的叶子。有的则认为填“醒”较好;因为春天来了,熟睡了整个冬天的小草苏醒了,有了勃勃的生机,而且还可以避免用词重复。就这样学生不仅通对文本的学习体会到了推敲的涵义,更通过词句训练真正感受到推敲的乐趣,实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教学反思:

  学习过程中,我始终给学生一个开放的人文环境,形成学生独立、自由的探索状态,课堂中再也不是一种声音,也不是机械式的一读到底,取而代之的是各抒己见、见仁见智、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多元解读、以演促学,学生在这种不雕琢、去粉饰的学习过程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着探究和体验,分享丰富而完整的学习探究的快乐,促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走过“解释文本”、“还原文本”、“创造文本”的历程,在与他人共同学习、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使其鉴赏能力、再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材第十册教材第三组课文《金色的脚印》,本组都是以情动人的文章,前两篇向我们描述了镇定自如,遇事不慌张的船长形象。这篇文章用生动细腻的笔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玉太郎的小男孩看到家里关了一只小狐狸,觉得很可怜,就想放了它,但当他看到小狐狸的父母为了救他在想各种危险的办法时,他没有放只小狐狸,而是暗暗地给予狐狸一家的帮助,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当正太郎为救狐狸掉下悬崖的时候,是两只老狐狸救助了他。

  编者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理解狐狸一家人浓浓的不可割舍的亲情,从而激发学生对父母、对亲人的深深的爱。二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正太郎与狐狸一家和睦相处的感情,从而激发学生保护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从学生已有的人文性的认知水平来看,在他们的心目中,狐狸是欺骗、虚伪、狡猾的代名词,但是从第二组课文的读写例话《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来看,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应该有能力从新的文章中接受新的感动。重新调整自己的思维定、势、更新观念。

  从学生已有的作为工具性的语文认知水平来看,本文是略读课文,基础知识学生能自己学会,故事情节虽然一波三折,但整个过程还是很简单易懂的,比较难的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比如理解题目“金色的脚印”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为此,我初步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生字、理解新词。

  能力目标:

  1、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2、培养学生在略读课文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意识。养成顺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情感目标:

  1、感觉狐狸一家子浓浓的血肉亲情。2、理解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同情弱者,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感情。

  美育目标:

  培养学生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善良的品质。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步骤的:

  教法:

  1、以读助讲,读中求悟,体现读熟,读懂这样的朗读层次。

  2、为大语文教材的实践性,特别拓展中的动物审判会,将是其集体体现。

  学法:

  情境体验感悟,也读也想,通过讨论交流,合作进行探究,利用已知经验进行阅读。

  一、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即请学生谈谈自己头脑中的狐狸的形象。无论学生说什么,怎样说都是他们的心声,教师用今天狐狸的平反昭雪引入本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遇到长句、难句多读几遍。

  2、把你认为容易写错的字和你记住的方法告诉同桌,查字典把不理解的新词的意思批注在书上。

  3、把你认为重要的语句和喜欢的语句画上横线。

  4、和同桌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本环节主要通过明确的任务指引,引领学生开展自学和小范围合作学习,完成初读课文的要求。

  三、交流汇报,解决疑难。

  1、通过抽读、赛读等方式检查读通、读熟效果,适时指导长句难句的朗读,然后设问:

  通过学习,你明白了些什么?

  头脑中的狐狸形象和文中的.狐狸形象有什么区别?

  2、你最喜欢的句子是什么?(优美语句,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理,处境)

  四、研读感悟、合作探究

  1、还有什么不理解或不懂的地方?

  归纳应该①正太郎一开始就想放了小狐狸,为什么看到狐狸父母救它时,他却不想放了小狐狸?

  ②为什么说它们的脚印是“金色的脚印”?

  针对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朗读领悟,互相交流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及时鼓励,随机引导点拔,通过合作学习这种形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同伴共同学习,既培养了学生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和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又发挥了群众的集体功能,从而达到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提高的目的。

  2、分组汇报

  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中心发言人,其他组员作补充,同时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师生共同评价。

  3、朗读感悟(在点读、精读、略读等形式)

  正太郎一开始因为同情小狐狸和小就想放了它,但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想看看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究竞会怎样。因此就没放小狐狸,而是暗中帮助它。

  今天的狐狸一家和以往的狐狸形象相差太远。今天的狐狸,家人充满浓浓的亲情,对父母,对孩子不可割舍的深深爱意,今天的狐狸有一颗对人充满感恩、充满情意、充满善良的心,这样的心就象金子一般会发光会闪亮。因此,今天的狐狸是可爱地,它们的内心充满了爱,这种爱意浓浓地渲染了周围的一切,让这美丽的世界更可爱,让这可爱的世界生辉,挥洒出金色的光芒,因此,狐狸的们的脚印也就像金色的脚印。

说课稿 篇3

  引入:

  培根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历史由人创造,历史也昭示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以,“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天,我要沿着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探寻一个人不同寻常的心路历程。

  展示课题──《报任安书》,作者──司马迁。

  谈到司马迁,总绕不开这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我解读本文的立足点,也是切入点和探究点。

  下面就是我的说课流程: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报任安书》选自人教版山东省职教规划教材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单元主题“弹奏生命的乐章”,本课为节选。

  2.主要内容:节选部分突出“生命”二字,言说身世不幸、探讨生死大义,主题鲜明突出、情感酣畅淋漓。

  3.个性解读:基于教材地位与主要内容,结合单元主题,我重点解读“生命”二字:生,即人生──司马迁坎坷不幸却又光辉灿烂的一生;命,即命运──面对坎坷与不幸,司马迁的人生选择。以“生命”为线串联课文,研读人生价值,深化单元主题。

  【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高一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与文言句式,基本具备独立的阅读能力。本课注释详细,学生能大致了解文意,继而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

  专业特点:我的授课对象为艺术专业学生,他们思维敏捷、个性张扬,但缺少对人生的`理性思考,理解并探究本课的“生命”主题,恰好弥补其不足。但授课要深入浅出、理趣并重,在情趣激发中逐渐渗透人生理念。

  【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与学情,结合我对本课的理解,紧扣文本,我把目标整合为文言、文学、文化三个方面:

  (一)文言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基本读懂课文。

  2.培养利用课文注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文学目标

  了解司马迁与《史记》,赏读本课文辞之美、情感之切。

  (三)文化目标

  司马迁的价值观对现实人生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如下:

  1.了解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和通假字。

  2.理解司马迁的生死观。

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

  《云房子》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雨后天空的景色。有云时,云朵千姿百态、逗人喜爱,没云时,天空更显洁净艳丽。另外,天空还有小鸟的欢快飞动。这些都使人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好与和谐。课文以小鸟的活动为线索,以小鸟的目光观察空中的景色,体现了童话的特点。课文想象丰富,语言富有童趣,极受儿童喜爱,有利于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启发学生想象,丰富语言积累。课文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美好大自然的喜爱,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爱护环境的教育。

  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学习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感悟能力,特别是童话类的故事更能提起学生学习、朗读的兴趣。小鸟、蓝天、白云是孩子们所喜爱的,特别是千姿百态、变化万千的朵朵白云更令孩子们浮想联翩。孩子们在教学中自主求知欲和表现力应该都较强,上该类课文课堂气氛会较活跃。学生对于《云房子》中描写的云的各种形状可能很容易理解,但对于其中的美却很难体会到。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重点字词、结合看图,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来感受云的美丽,使学生在读读、想想、说说中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根据教材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学会写本课的10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3)根据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感受不同形态的云,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了解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会写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感受不同形态的云的美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

  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指导朗读,充分感悟

  古人云“开卷有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程标准也指出“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用内心去感知,甚至是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正理解的思想内容。”所以在这节课中,我认为应该把朗读贯穿始终。课文的第2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介绍了小鸟们造的云房子的各种样子,这一段也作为重点指导朗读的一段。在教学课文第2自然段的时候,可以先让同学们来当小鸟,通过让学生体会小鸟的心情来读好“哇,这么多白云!我们来造云房子。”让学生以读悟出小鸟们造云房子的快乐,体会小鸟的惊奇、开心。接下来,教师再展示图片:让我们来看看小鸟们造的云房子是怎样的?看完后让学生说说你最喜欢哪个云房子,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朗读,做到图文结合,随后,我在投影片上打出重点词:“傻傻地横着”、“美美地开着”、“很高的大楼房”、“很宽的大礼堂”、“一点点小的”。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在看中加深对云房子样子的体会,在充分地朗读中加深对云房子的感悟,引导学生把自己对云房子的喜爱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让朗读成为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二、课堂表演,真实感悟

  课堂表演是指根据课文内容通过玩玩演演的形式再现或创造,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文章中心。它形式自由,实用性强,是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课堂活动方式。课堂表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儿童积极动脑,大胆想象与创造,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学生在表演时,会不知不觉淡化自己的学生意识、课堂意识、学习意识,强化自己的生活意识、主体意识。在教学3、4两自然段时,学生们在看到小鸟们造的云房子后可以让他们自己来造云房子,再让他们互相邀请到彼此的云房子里玩耍、做客,让同学们融入这个情境中,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课文里的“叽叽喳喳”、“做客”、“玩耍”等词的意思,理解本课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充分体会小鸟们的快乐,进一步感受云房子的有趣,促进了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实地感悟。

  三、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学生通过多形式的朗读,已初步体味到课文语言的清新优美。在学生们熟读的基础上,可以有步骤地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其背诵、积累。首先,让学生对全文发展留下一个清晰印象:雨后留白云——小鸟造房子——串门来做客——风吹房无影。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领会,又有利于学生背诵。其次,在每个段落的背诵指导上,根据课文特点,进行多种方法的指点。如指导背诵第二段,抓住关联词“有……有……”、“有的……有的……也有的……”来提示,让学生先背单句,再连起来背。在学生背诵之后,还鼓励他们把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收集到自己的好词佳句本上,引导其有意识地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

  四、启发想象,加深体味

  想象是一种创造。语言描述的形象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实现对语言的感悟。正因为如此,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引导学生先找出描写云房子的样子的句子读一读,然后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一边听一边闭目想象:你看到的云房子是什么样的?交流时有的`学生说:“我看到的云房子长长的、大大的,像一个冬瓜娃娃,躺在碧蓝的大床上,非常的可爱。”有的可能会说:“我仿佛看到了一朵朵雪白的莲花,在蓝湛湛的水面上开放,可漂亮了。”……接下来可以让同学们利用手中的白纸来造房子,再展示学生们的作品,让学生对照实物启发想象,“除了书中讲到的,我们想象出的云房子还有哪些样子的?”仿照课文中的句子,用“有的……有的……”来说说天上还有哪些形状的云,他们可能会说“有的像可爱的小蘑菇。”“有的像尖尖的宝塔。”“还有的像胖乎乎的小兔。”……这样,既是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是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想象中,睁大了灵动的双眼,到语言文字中去观察、去倾听、去感知、去领悟。当学生凭着作品语言,跨越广袤空间去神游时,作品就成了学生心中美丽的画卷。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龟兔赛跑》是中国福利会上海儿童艺术剧院史真荣为儿童写的一部童话故事音乐,这是一部由大管、单簧管主奏的管弦乐作品。作者根据童话《龟兔赛跑》的故事情节,采用模拟和描述性手法作了音乐的叙述。以管弦乐器特有的音乐和表现力,生动的描绘了大树林的清晨,龟兔赛跑的热闹场面以及大树林中欢乐愉快的舞会等情节。音乐通俗易懂,特别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儿童一边听故事,一边听音乐,更能激起它们丰富的想象,从中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教育和管弦乐器的丰富知识。

  二、说重、难点

  欣赏《龟兔赛跑》,重难点主要是边听边用不同的动作表现音乐。兔子和乌龟的音乐可让学生先区分,让学生认识这两种音乐形象鲜明的区别、对比。兔子轻巧、速度快,乌龟笨重、速度慢。

  三、说教法、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充分的让同学们在音乐的海洋中自由的展开想象。首先,在欣赏全曲之前,便让孩子们想象森林中各种小动物的动作,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大胆表现。然后播放两段音乐,让孩子们猜猜这是哪两种动物出场了。乌龟和兔子的音乐有着显著的对比,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应该束缚孩子们的思维,大力的'鼓励学生想象,然后再让学生感受两种音乐的不同。

  由于本课是欣赏课,所以我选用“情境法”教学,这是音乐欣赏教学的主要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舒适,富有乐趣的情境之中,这样既陶冶了情操,也不知不觉地体验到音乐表现的意境,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欣赏能力。

  从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分析,他们的注意力不能持久,思维方式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唱唱、跳跳、玩玩、笑笑是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主要形式,所以在教学中就必须重视音乐欣赏形式,而利用各种形态,动作,游戏,歌舞等形式参与欣赏,就可以适当而充分的发挥学生通感作用,培养学生专注地倾听、倾听、再倾听,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表现,将音乐这种极为抽象的听觉艺术与视觉,运动觉联系在一起,发挥诸感官及意象之间的交错,混合的联觉作用,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帮助学生艺术、思维能力和审美心理的发展,利用他们认识音乐的规律有机的学习音乐,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素质。

  新课程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合作表演《龟兔赛跑》时,我充分渗透了这一教学理念,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来表现各种大自然生灵的形象。这一学习方式不仅为学生创设了宽松、民主、自由的氛围,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通过合作,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得到了发展。

  由于我个人的音乐水平有限,所以自认为简单地选择了这首《龟兔赛跑》的乐曲作为教学内容。自己感觉有很多的不足,比如整堂课实际的音乐成分教学不浓。自己一不会唱,二不弹,三不会跳,所以实在没有任何的底气面对学生。既然上了这堂课,就请各位指导老师和学友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荀子的经典散文《劝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及教学设想。恳请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劝学》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基础模块)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里的课文。这个单元是文言文单元。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论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是一篇论述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态度及方法的散文。其中不少观点对现代人、特别是对我们中职生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比如学习要积累、学习要持之以恒、学习要用心、专一等观点,都是我们中职生特别需要借鉴的东西。虽然这篇课文在第23课,但是我感觉完全可以把这篇课文放在开学之初来讲,为的是让同学们在进入职教中心的一开始便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态度和强大的学习信心。

  二、说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能够疏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意义用法,并注重在实践中举一反三。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课文特点我从三个方面制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等。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三)德育目标:

  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形成谦虚好学的风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这篇文章气象清新,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全文短短290字,却能表达出三层意思七个方面,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根据课文特征以及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文的重点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扩大、引申、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劝学》是一篇文言文形式的说理性散文。以议论说理为主,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掌握好论证方法,是学习的难点。《劝学》的论证方法主要是比喻论证。所以我把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确立为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

  一年级的中职生通过初中的文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比如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所以设定在教法上采用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具体如下:

  1、诵读法。

  语文教学应特别重视整体教学,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在不断的`诵读中能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通过诵读能够增强语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够掌握实词以及句式的用法。

  2、串讲法:

  文言文的学习,词语句式是教学的重点,用串讲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含义,把握文章的论证。

  3、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彰显职业特色,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为主体老师正确引导的原则,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探究拓展法。

  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荀子在《劝学》中的劝勉,在哪些方面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五、说学法

  由于中职语文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比初中要高、要深,所以这对于部分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可能就听不懂、看不懂。这时候,学生只有从老师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才能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设定:

  1、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借鉴《中华好诗词》对决形式,分组比赛,自定要求,实现轻松背诵。

  2、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3、在老师指导下,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疑问,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同学们在讨论中得到提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共八步)

  第一步:布置课前预习与分组对决背诵。

  包括作者出生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化成就等。

  第二步: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入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

  有一句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么你知道什么是青?什么是蓝?青为什么会胜于蓝吗?

  用这个轻松活泼的问题引发今天的讨论,这样导入感觉很自然,让课堂变得很轻松。

  第三步:解题

  1、“劝”的意思。劝勉、鼓励、勉励。

  2、荀子简介,简单说说孔子和孟子的相关知识。

  解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好的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

  第四步:播放名家朗读录音,让学生对照注释,正字正音。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到教学过程中来。

  第五步:课文分析。(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学习的意义)

  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理解中心论点在全文中的作用。

  找出五个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

  第二段。(学习的作用)

  让学生找出这段中的五个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

  第三段:(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1、让学生找出这段中的十个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

  2、指出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

  第六步:讨论归纳论证方法。

  提问:

  1、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请学生六人小组合作讨论完成。

  第七步:总结本课:

  《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个角度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学习之后,我们对荀子关于学习的论述有了更深的认识,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启发。同时,这节课我们着重学习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和效果。希望同学们可以活学活用,把这一论证方法很好的利用起来。

  第八步:布置作业:

  1、巩固背诵全文。

  2、“自拟学习格言”。然后用硬笔书法或毛笔书法的形式创作出来。然后在教室内张贴展示。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活学活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书写能力。同时自拟格言也能起到自我鼓励、自我监督的作用。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7-17

嫦娥说课稿12-09

《咏雪》说课稿09-22

雷雨说课稿10-15

诚信的说课稿12-31

排序说课稿11-30

《赶海》说课稿10-02

《雾凇》说课稿07-06

《井》说课稿10-27

赵州桥说课稿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