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1-19 17:14:0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说课稿范文汇总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说课稿范文汇总6篇

说课稿 篇1

  我设计的这节课选自人美版美术教材第三册第11课《泥条头像》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借助瓶子,引导学生进行立体造型的初步尝试,由于采用搓泥条缠绕瓶子形成立体造型的方法,化解了难度,产生了情趣,具有游戏的特质,十分适合二年级的学生。

  二、主题研修目标:

  引导学生品读教材中的作品,分析交流寻求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创作及评述五个环节,运用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立体造型的特征,学会泥条头像的制作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创作激情,感受和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立体造型的`特征。

  难点:泥条头像的制作方法。

  五、过程与方法:

  以“2分钟读书” 导入新课,让学生第一次品读书中的泥条头像作品;设计问题一,用彩笔画的头像作品与书上的泥条头像对比分析有什么不同?自然引领学生进入第二次自觉读书,设计意图是突出重点;设计问题二,书中的作品之间也有不同的地方,你发现了吗?学生自觉第三次读书;探究泥条头像的制作方法,学生第四次自觉读书,设计意图是解决难点;创作体验过程中学生会借鉴书中作品,学生第五次自觉读书。设计意图是训练学生立体造型塑造能力。

  观察、思考、探究、创作几个教学环节紧紧地抓住了教材,无时无刻不在引导学生品读教材中的作品,分析交流寻求方法,启发借鉴大胆创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全课程中,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创作激情,感受和体验成功的喜悦!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目标

  1. 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浙教版初二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讲读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初次接触小说阅读。新《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依据此标准,通过本课教材的学习,应教会学生体会小说描写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在本单元中,本课教材应完成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小说中外貌描写和行动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提高阅读、欣赏小说的能力;同时,学习这两种描写方法,训练记述人物的能力。针对以上分析,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

  ① 了解《水浒》的时代背景和作者。

  ② 理解两种描写方法对表现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的作用。

  3. 教学重点、难点

  ① 本课教材后半部分(10——21段)是重点。

  ② 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这部分是难点。

  二、教法阐释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根据本课教材篇幅长,难度大的特点需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按照小说特点(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简要复述故事情节,尤其是对课文前半部分(1——9段)在检查时要祥于“前因”,将前半部分的内容理清;略于“后果”,因后半部分还要深入学习。

  处理好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小说中的难点,教师需要做适当的讲述;重点部分,易于理解,侧重引导学生思考,以学生分析为主;小说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教师应把启发与讲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三、学法指导

  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历来是一对矛盾。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是为了以后的不教,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材的特点,重要的是通过分析人物的行动,培养学生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思维的能力。通过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四、教学程序

  1. 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歌。

  同学们对这首歌都非常熟悉,那么你们知道这部连续剧是取材于我国的哪部古典名著吗?明确:《水浒》)教师板书《水浒》。请同学介绍这部名著。(明确: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著名章回体小说)《水浒》这部著作塑造了许多摇曳生姿的人物形象,你们最喜欢哪个人物?(林冲、武松、鲁智深)顺势导入鲁智深。你们都知道关于花和尚鲁智深的哪些英雄故事?(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顺势导入,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段故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板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熟悉的《水浒传》主题歌,顺势引入《水浒》,并介绍;另外,触击学生的敏感点,通过学生讲述梁山好汉的英雄故事,感受梁山英雄的侠义精神,再顺势导入教材。)

  2. 整体感知课文

  根据课前预习,会按照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复述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扫清语言障碍,把握全文脉络线索和基本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初步了解作者的意图。)

  3. 对教材深入分析

  问题一:鲁达见到郑屠后,是不是上去就是三拳?为了拳打镇关西,鲁达是怎样“消遣”郑屠的?

  问题二:鲁达“消遣”郑屠的目的何在?这表现了鲁达具有怎样的鲜明性格?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重点,但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思考后,独立解决问题,所以,只需设计几个恰当的问题是可以解决这部分重点内容的。)

  问题三:本文描写鲁达的方法,突出的是行动描写,对其行动的描写,又集中在“三拳”的描写上,请同学画出精彩语句,分析三拳的描写角度是否一致?这样描写有何好处?

  行动描写 比喻 人物性格

  第一拳 鼻子 油酱铺(味觉)

  第二拳 眼眶际眉梢 彩帛铺(视觉) 疾恶如仇

  第三拳 太阳穴 水陆道场(听觉)

  问题四:“疾恶如仇”是否是鲁达性格的全部?

  问题五:对反面人物的描写也很生动,试分析郑屠人物性格。

  (设计意图:人物的性格通常是由行动来表现的,所以重在分析“三拳”,归结出人物性格。问题四、五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分析问题。)

  问题六:鲁达为什么不把郑屠扭送到衙门里,交给官府去处理?

  (设计意图:感受封建社会的黑暗,并叫学生懂得在我们的法制社会,政府是为民做主的政府,适时进行法制观念的教育。)

  五、教后感想

  课上,有学生问我,所谓的梁山好汉,大都是“杀人放火”之徒,又怎么能称之为英雄呢?的确如此,现今的学生都生活在法制昌明的社会,自然体会不到封建社会的黑暗,所以,才有了问题六的设计。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探索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我们的教育者经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问自己,只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足够了吗?事实上,学生的能力的培养还是需要一个锻炼的舞台,所以,授人以渔还要授人以渔场。

说课稿 篇3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今天笑笑给大家带来一幅画,想不想看?

  师课件展示主题图,引起学生兴趣,从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由此导入课题,师板书课题:“认识角”。

  (分析: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图,通过让学生找一找,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

  1、说角:角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生活中也处处存在着很多很多的角,比如剪刀、圆规、钟表的角……(课件演示:由实物抽象出角的过程)

  谁愿意说一下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角?(学生举例)

  2、画角:学生尝试在纸上画出所喜欢的角(师巡视观察)。

  3、折角: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纸折出一个角,小组内展示(师巡视观察)。

  4、摸角:请大家动手摸一下折的角,你能发现什么?师随机板书。

  5、介绍记法、读法:角包括顶点、两条边以及两条边之间的区域。我们把两条边之间用一条圆弧连接,并在旁边写上“1”的话,就表示这是角1。记作“∠1”读作“角1”(板书)

  发散:如果老师写的不是1而是2的话,怎么办?

  6、用手势说角:

  7、学习角的画法:回忆老师画角的过程,怎样画角呢?学生说画法,教师演示。

  8、重新画角:学生重新按顺序画角,(师巡视指导),生展示。

  9、完成课本64页的练一练。

  10、判断是否是角:

  展示题目,学生初步判断是否是角,和同伴说一说(小组合作)。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师评价。

  (分析: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先在实物上找角;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感知角的特点,符合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一般规律,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己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围的物体上找角。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表象积累,而且进一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实践与应用:

  1、出示活动角。师:这是一个可以变化的角,请大家自己操作一下,注意看它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操作,探究。

  3、学生汇报: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角的边的长度有什么变化?

  4、小结: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5、比一比:

  (1)课本65页(1)题。

  (2)师出示两个相似三角板,学生猜测两个对应角之间的关系。学生操作对比。(师反问边长的角为什么不比边短的角大?)

  学生操作,讨论。

  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没有关系。

  6、去掉1个角,是不是还剩两个角?

  7、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人体上有许多小秘密,请你试着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来表示角,可以一个人,也可以两个人合作,我们比比看谁找到的角最多。

  学生合作在身体上找角。

  (分析: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制作活动角判断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然后制造认知冲突,想办法比较两个大小不明显的角,再演示教材上的比较方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学习了新的比较方法。最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三角形去掉一个角,是不是还剩两个角”,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通过设计让学生在身体上找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达到了高潮。)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拓展:

  展示角构成的图案,鼓励学生用角画出更美丽的图案。

  六、课外延伸:

  请同学们回家后再去找不同大小的角。

  (分析: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说课稿 篇4

  《穷人》是九年义务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组教材第一课,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讲的是在沙皇黑暗统治时期,渔夫和他妻子桑娜宁可自己吃苦受累,也要收养邻居西蒙家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那种纯朴善良的美好品质。赞颂穷人富有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小说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收养孤儿,本来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养孤儿这件事安排在一个孩子多、生活已经十分艰难的.穷人桑娜家里,这就感人至深了。第三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在理解各种写法的基础上,练习续写。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我觉得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值得我学习:

  一、这是一堂扎实、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能够应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体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意识。

  二、循循善诱,开拓思维。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非常的沉着,一点都不着急,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比如说,学生在文中找描写桑娜心理描写的语句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把眼光集中到了字词句上,一个个回答都非常的精彩,但就是没有人能从标点符号这块宝地突破。于是,老师不紧不慢地又重复了一遍题目,并稍许地点到了可从标点下手,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又通了,并且都找到了一些非常关键的标点,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桑娜此时心理活动的理解。

  建议:

  在给学生留续写的任务时,不能直接给一个大的方向去写,应该给学生一个场景,让学生根据给的内容去写,这样学生就不会无从下手了。

说课稿 篇5

  一、 说教材

  本课图像与眼睛是湖美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中的第一单元第二课,该单元的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已经让学生了解了“美”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懂得是美术作品的定义。第二课《图像与眼睛》就是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要素就是点、线、面、色彩、明暗等等,这些要素构成的主要形式就叫图像,教材中阐述了图像的真正内涵,不仅是对客观事物的描摹与再现,而是有着不同的特征与表现形式,根据图像的不同特征,美术作品可分为具像美术、意象美术和抽象美术三大类型。本课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分类,理解具象美术、意象美术和抽象美术的内涵是什么,有什么不同的特征和表现方式,怎样去认识去欣赏这三类作品,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该定义如下:

  二、 说教学目的

  1、拓展学生的审美观念,了解美术作品包括具象、意象和抽象美术三大类

  2、理解具象、意象和抽象美术的内涵、特征及表现方式

  3、学会如何欣赏这三类作品

  4、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综上所述,本课的重点应该是

  了解美术作品的种类,理解具象、意象、抽象美术的内涵,突破只能欣赏具象美术的局限

  难点:初步掌握欣赏这三类作品的方法

  四说教学方法

  教法:利用直观的多媒体图片结合老师的讲解,学生的练习进行启发式教学,比较式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对比,启发他们的思维,开拓他们的视野。

  学法: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通过亲自动笔作画来了解三种美术作品的.异同,理解三种美术作品的内涵和它们的表现形式。

  五、说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学生入场时,播放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同时配上背景音乐营造出一种艺术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激情

  2、导课

  我觉得本课的导入尤为重要,应该打破常规,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先将学生分为四组,每组选一个代表上台画一条鱼,其他同学也同时开始画自己的鱼,要求不能和别人画的一样,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色

  等学生画完后提出问题:

  你们觉得黑板上的鱼哪条鱼画得最好?为什么?最不喜欢哪条鱼?为什么?

  学生大多数会支持画得很像的才是好,画得不像的就不好,这时老师指出,其实不管是画得像的还是不像的都是美术作品反映出来的图像,欣赏美术作品不仅仅是看像不像,因为美术作中的图像除了可以表现我们眼睛所见的事物之外,还可表现我们的幻想,梦境乃至我们内心的感受。有像的,有不太像的,也有完全不像的,从而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课,图像与眼睛。

  我觉得这样的导入比直接了断的介绍更有悬念,和吸引力。因为美术鉴赏的目的不是要学生记住几幅名画,而要学会如何去欣赏分析各种美术作品,理解它们内涵。

  3、学习新知

  ①了解美术作品的分类:根据图像的不同特征可分为具象美术、意象美术和抽象美术。

  ②、欣赏、理解具像美术

  展示中、西方的具像美术作品(重屏会棋图,贵妇人,刘胡兰)让学生欣赏,同时老师作简单介绍,提问:这些画面上画了什么?画得象吗?看懂了吗?表现了什么?

  学生发表意见,并写下来。

  老师归纳并小结什么是具象美术,并用绘画与摄影比较,让学生理解具象美术虽然画得很像,但不是被动地再现客观物象,它注重典型意义和人物的精神世界。

  ③、欣赏、理解意象美术

  展示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夏加尔的《生日》,毕加索的《公牛》朱耷的《荷石水禽图》让学生欣赏,提出问题,这画面上的人物,动物画得象吗?

  你从作品中观察到了什么?

  你觉得艺术家要表现什么内容?

  艺术家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图像的形体比例,色彩,意境等,与具像美术比较,归纳出意象美术的特征,使学生明白不能以用欣赏具象美术的方法欣赏它们。

  (不拘泥于客观物象的真实再现,注重主观认识和情感渗透,采用夸张变形重组等手法,或突出结构特点,或强调色彩感受,或打破时空概念,营造出一种幻境)

  ④、欣赏、理解抽象美术

  展示康定斯基的《即兴》,蒙德里安的《红黄蓝构成》

  提问画面上画了什么,像什么?这些作品令你们联想到了什么?

  让学生分组讨论,发表意见,老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形式角度来理解抽象作品的内容和艺术家的情感表现。

  小结抽象美术特征并讲授热抽象和冷抽象(抽象美术指的是完全不可辨认的图像。这类艺术作品来源于艺术家的主观世界,脱离了客观形象的束缚,而强调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表达。抽象艺术的衡量标准不是形象的准确与否,而是要看作品形式所体现出来的平衡、对比、旋律、节奏等因素是否让人感觉舒服。 )

  播放抽象绘画视频,让学生感悟抽象美术的内涵。

  展示书法作品(张旭)篆刻作品(齐白石)

  提问这些字写得好吗?怎么欣赏这些篆刻?

  小结书法作品与篆刻的艺术特征。

  展示抽象雕塑作品,老师再次讲解抽象美术的特征与表现方式

  4、课堂实践

  a、分组画画,以绘画的形式表现今天的心情:

  1组:具像 2组:意象 3组抽象

  教师抽样点评并采纳学生的意见。

  b、展示各类型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按具象、意象、和抽象三类进行分类,并分析他们各自在形体结构色彩线条等方面的异同

  四:课堂小结:

  美术作品表现的形式各种各样,有具象的,意象的,抽象的,我们不但要能区分他们的种类,更要学会欣赏它们,理解这三大美术作品内涵,要突破只能欣赏具象美术的局限,也要学会以各种形式的图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情绪等。

  五、作业:将具像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的特征和表现方式绘成表格,并以实例进行说明。

  六:教学评价:

  1、 对老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

  2、 学生课堂实践中的表现作出评价

说课稿 篇6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问题、总结知识能力。

  2、掌握酸碱的区分方法。

  3、培养学生的知识衔接、推理、归纳、总结能力。

  4、培养学生实验推理论、理论指导实验能力。

  二、说课重点、难点:

  1、重点:酸碱与指示剂作用。

  2、难点: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本质。

  三、教学方法:实验法、推理法、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对酸碱有初步的认识,我对本课题内容讲解上作了调整,将溶液的导电性先作了讲解,让学生了解了什么是酸碱盐,这样对于掌握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本质有了更好的认识。

  复习提问:什么是酸、碱,

  结合所学知识引入新课:在上学期的学习中我们掌握到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在溶液中碳酸、氨水分别以H+、CO32-、NH4+、OH-形式存在,那么能使紫色石蕊、无色酚酞变色的到底是阳离子的作用还是阴离子的'作用?电离出的阳离子全是H+是酸,电离出的阴离子全是OH-是碱,从定义中是否隐含着酸、碱在化学性质是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通过提问、假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使学生课程学习目的明确化。

  讲叙新课:实验[10-1],要求学生观察实验并记录现象。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观察好,记录好,并做好对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对比,分析中找出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结论,启发引导出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本质:酸的共点是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碱的共点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酸碱在溶液中的存在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与指示剂作用时,酸呈现的颜色变化相同,碱呈现的颜色变化也相同,这说明了什么?探究出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本质,并在脑海中初步形成酸碱在化学性质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五、板书:

  1、指示剂能验证物质的酸碱性。

  2、

  物质 指示剂

  紫色石蕊溶液

  无色酚酞溶液

  酸

  变红

  不变色

  碱

  变蓝

  变红

  3、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本质是H+,OH-与指示剂的作用。

  练习:练习册P39,同步演练B13题。

  作业:探究实验、练习册

【说课稿】相关文章:

《推敲》说课稿03-25

《燕子》说课稿03-26

《荷花》说课稿03-21

《观潮》说课稿03-21

《匆匆》说课稿03-22

掌声说课稿03-22

《力》说课稿03-23

《台阶》说课稿03-23

《吆喝》说课稿03-23

《散步》说课稿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