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课稿范文汇编4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海底世界,是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生活着新奇的生物。它同样是一个神秘的国度。孩子们往往会被这种神秘与新奇所吸引。而作为今天的欣赏名师作品和手工,今天要挖掘的是孩子们观察欣赏的能力和手工技能。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好奇心强,对未知的海底世界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想象和向往。鱼是儿童喜爱表现的对象之一,海底世界深蓝色的海水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鱼类,同时还生长着各种门类的海洋生物,海底是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水下世界。
本次活动《海底世界》以此为内容题材,分别通过剪贴的形式来实施教学活动,引导幼儿认识鱼的形状特征,色彩变化,从而了解海底世界对称形和不对称形之间的差异以及表现时方式方法的不同,使之在学习和操作的过程中加以区别,并在此基础上促发幼儿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想像的能力,让幼儿通过剪贴的学习活动,用自己的作品来表现自己对马蒂斯作品《海底世界》的理解和对海底世界的美好、丰富的想象。
二、说活动目标
这次的活动目标是:
1、感受马蒂斯剪贴画作品简洁、夸张的造型艺术风格,尝试用概括、夸张的剪影方式表现海底世界
2、体验创作剪贴的乐趣。
三、说活动准备
首先是材料准备:
工具与材料是美术创作的必要条件。恰当地选择工具将会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更主动地投入创作。本次活动中,我供给了彩纸、剪刀、胶水。
其次经验准备,在活动前让幼儿知道大海里的各种生物。
四、说教法:
在此次活动中,我所用的教学方法有
1、引导发现法:在活动的开始,老师引导幼儿欣赏海底世界,所用的.方法就是引导发现法,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孩子的引领者,要引领孩子主动的去观察、去发现。
2、观察法:在活动过程中,老师引导幼儿观察作品的特点。
3、个别指导法:在幼儿进行创作的时候,老师个别指导一些美工基础较差的幼儿,鼓励他们大胆的尝试。对于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引导他们使用多种颜色,达到有层次的教学的目的。
五、说学法:
1、观察法
2、尝试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了解剪影的艺术特征,引发联想
1、、我首先出示剪影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通过观察、讨论了解剪影的特点。
2、通过对剪影的认知,初步感知剪影的艺术形式。
通过让幼儿观察马蒂斯作品的一个片段,从而了解到剪影是用很简单的图形来表现的。
二、欣赏马蒂斯的剪贴画《海底世界》,感受作品的风格,表达自己的认识
1、出示画家照片,介绍画家及作品名称。
2、幼儿分组欣赏、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幼儿欣赏自己创作的海底世界,互相说一说自己画的是什么。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信息窗1的第1课时《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七个方面来阐述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第一方面说)教材分析: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学段时间及课程内容的划分,本课时属于第一学段 “数与代数”中“数的运算”的教学。本课时是学生由表内乘法计算向多位数乘法过渡的起始课。因此本课的学习在本单元、本册,乃至整个小学计算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先从本单元的角度分析:主要学习三个内容:信息窗1学习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信息窗2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笔算;信息窗3学习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少几)的数是多少。从整个单元编排的顺序可以看出,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为下一课时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理解算理,探究算法奠定知识与方法的基础。
再从全册角度看,教材编排结构有: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一位数,第五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第六单元混合运算,足以看出本课时在整个单元甚至整册教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有效实施本节课的教学,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方面的总目标,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 学生经历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理解算理。
2. 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口算方法,能准确进行口算。
数学思考目标:
会独立思考问题,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讲清楚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目标:
1.了解探究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本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目标:
1.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2. 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
根据目标的确定,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一般口算方法,正确口算。教学难点是:讲出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的算理。教学关键点是: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算法的特点,选择理解最优化的一种算法。
二、(第二方面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之前,与之相关的已有知识基础是:
在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了100以内整十数的组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理解了乘法的意义;以及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学习了表内乘法,并且已能熟练掌握。
学生学习本部分知识相关的生活经验是:学生能够直观感悟出在生活中常见此类问题,可以用乘法或加法计算。
三、(第三方面说)教学模式:
我校的数学教学模式是“先学后导、互助提升”。模式共分三种类型,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本节课属于新授课模式,新授课模式包括以下5个环节: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评价质疑——抽象概括,总结提升——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我校教学模式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学生的成长而教”,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牢固树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在数学课上成就学生的智慧。
四、(第四方面说)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先简单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和时间预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用时4)
1.单元导入,呈现知识结构。
2.板书课题,揭示学习目标。
3.创设情境,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时10)
1.学生根据“探究提示”自主学习。
2.小组内交流互学。
(三)展示交流,评价质疑(用时13)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用时3)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用时10)
接下来详细逐一说明每个环节的具体做法:
(第一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4)
(第一个层次)1. 单元导入,呈现知识结构。
由于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课始出示单元知识树,向学生介绍本单元主要的学习内容
(第二个层次)2.板书课题,揭示学习目标。
揭示本节课课题,并板书课题,出示本节课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
(第三个层次)3.创设情境,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提供的情境图,学生观察情境图,寻找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简单板书数学信息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课堂导入部分,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有个初步了解,有利于单元知识网络的形成;课始明确学习目标,以目标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情境的设计源于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0)
本环节包括了2个层次。课件出示探究提示(说一下),让学生根据提示在思考中探究,一步步完成,我在此环节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探究出的计算方法,然后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合作交流学习。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探究提示”的引导下经历自主探究口算方法的过程,借助小棒反思自己的口算方法是否合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初步学会合作交流,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第三个环节)(三)展示交流,评价质疑(13)
此环节先由学生进行讲解、汇报自己组内讨论出的口算方法,然后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倾听,对于讲解不清或者有错的地方进行质疑、补充,此时教师也要及时进行追问、点拨。学生的方法可能有1.加法;2.摆小棒;3. 先用2×2=4,再在4的后面添一个0。重点让学生汇报第三种方法。学生借助小棒图讲解清楚 “为什么要添0?”“两个2的意思一样吗?”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体会算理, “2个十乘2得4个十,4个十就是40”,掌握口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生生间得互动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学生体会严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数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把本节课的新知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四个环节)(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3)
学生全部展示后,教师对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及结果进行如下梳理,
同学们在本节课中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全班展示汇报的探究过程,经历了归纳总结的数学方法,知道了口算的算理和算法,“先看整十数有几个十,几个十乘几得几个十,几个十就是几十”。
【设计意图】我的梳理总结包括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结论等,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第五个环节)(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10)
利用书上的练习题,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并设计拓展内容,进行拓展应用。一般设计4部分内容:1.基础知识练习,课本12页第2题口算下面各题,对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的进一步巩固,关注了本节课的知识点;2.变式训练,课本12页第3题青蛙跳荷叶,练习采用接龙计算的形式,形成基本的解题技巧;3. 课本12页第5题,联系生活实际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这些练习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生生交流,最后进行汇报展示。4.小结:对整节课的学习过程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及时巩固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技能,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本节课我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最大化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了学生智慧。
五、(第五方面说)板书设计:
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力求图文并茂,这样的设计更有利于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口算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六、(第六方面说)课堂评价:
结合我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本课时的研读,谈一下自己在课堂中的评价。
1.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
我将从四个环节进行评价:(1).自主学习环节,我采取口头评价,比如“你真是爱动脑的孩子,”“你的想法真独特”等;(2).小组合作探究环节,我采取组内评价,给每位同学单独加分,一人独自积满10分,可以在本组的分数上加1分;(3).汇报交流环节,采取小组加分制,本组汇报算法正确、合理加一分,错误不加分;(4).评价质疑环节,同样采取小组加分制,评价或质疑很到位、合理的,可以为本组加1分。这些评价方式既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
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课标”要求达到每分钟3-4题,对于已经达到的学生采取奖励制度,如“一块橡皮”“一个本子“等,对于暂时还没有达到的学生采取”延时评价“的方式,提供再次评价的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七、课程资源开发:
教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要合理开发利用教材,让教材更贴近学生生活。
1.巧用“小棒”: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我利用 “小棒”进行摆一摆。20×2该怎样摆呢?在汇报时让学生借助于小棒图来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口算算理,掌握了口算方法,达到一举双得之效。
2.开发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探究算理时,我精心制作课件,上网查阅资料,通过课件演示摆小棒的过程,形象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口算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3.及时捕捉课堂中动态生成资源:在汇报口算方法时,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情、姿态,听取学生的语言文字信息,捕捉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找到亮点让他给大家讲解算法或算理,像这样及时捕捉课堂中生成的资源,来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我希望在我的课堂上,让学生领略数学的趣味、奇妙、严谨,感受数学的魅力,促进学生数学智慧的生成与积淀。为此我将不懈努力。
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我说课的篇目是《长恨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效果预测等几个方面对这首诗歌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长恨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的第一首诗歌,并且作为这一单元的赏析示例,可以说是这个单元最重要的一篇诗歌,我们应该精讲细讲,既要从诗歌本身出发,又要兼顾高考中的一些考点,并且学会运用“知人论世”来分析诗歌的主题。这篇诗歌是白居易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学习本诗,除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语言的理解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作者对李、杨真挚感人爱情的描写来感染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唐代文化的博大,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气度。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必修课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学常识和字词知识,随着认知能力的逐渐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了一定的深度,但是作为普通班的学生,全班的整体素质不高,所以在问题的设置上应该多小易、少大难。同时,虽然是普通班,还是有一些学生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应该再设置一些提高思维能力的问题,激发这些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学生之前学习过《琵琶行》,因此对于作者的经历、地位及文学主张有一定的了解。如“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三、教学目标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也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丰富与人格的提升。选修课程同样指向这一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从本节课的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出发,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熟读成诵《长恨歌》。
⑵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⑶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句子,尤其是情景结合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
⑴理解本诗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艺术手法。
⑵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⑶理解鉴赏诗歌句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⑵感受诗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依据:通过朗读品味掌握诗歌大意,为深一层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⑴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依据:鉴赏一首诗歌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形式把握内容,即诗歌的主题,而本诗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因此启发学生在此处展开讨论,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并且结合这篇文章的主题了解“知人论世”的重要性。
⑵鉴赏诗歌中重要的语句
依据:学习一首诗歌,不但要学习其思想内容,同时应该兼顾高考,因为考试制度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要在自己的课堂中时刻融入高考。
4、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法学法
本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教学法,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创设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探讨交流,在合作中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并给予积极的评价。本课是诗歌,既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结构内容,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创设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中探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此学生以诵读法、讨论法和展写法为主要学习方法。
五、教学程序
早读预习课
<一>、课堂导入
1、播放《长恨歌》专家朗诵录音
设计意图:通过朗诵录音,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让学生带着感情进入课文,因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订正字音。
2、请学生介绍作者白居易,回顾《琵琶行》中的名句(巩固复习已学知识)
<二>、介绍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我国,有一个君主的凄美缠绵的爱情故事多次被人们歌咏。我们先看两首小诗对此的歌咏:
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问题:1、此两首诗歌咏的是谁?
2、两位诗人对此事的感情倾向是什么?(此问题有助于后文中理解诗歌的主题)
同样白居易也对此事进行过歌咏,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长恨歌》。
<二>、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1.学生速读诗歌,播放背景音乐。
(播放背景音乐,创设情境)
2.在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意,把不懂的句子整理出来,先小组内探讨解决,再有疑问的老师讲解。
3.学生复述故事,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发展学生语言概括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本诗内容,理清思路。)
4.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三>、讨论诗歌的主题(学生自由讨论)
发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见解。教师随后总结。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 讽喻说。
(2) 爱情说。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 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
(3) 双重主题说。
通过主题的总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对考试中的探究题。并且学会答这种鉴赏题方法:先表明观点,再针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同时让同学们理解“知人论世”在理解诗歌主题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一>、课堂导入
《长恨歌》不但所抒发的感情缠绵悱恻,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而且语言优美,将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我们今天重点鉴赏此诗的语言。
<二>、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朗读,让他们加深自己对优美句子的理解。) <三>、鉴赏《长恨歌》中的句子。
1. 告诉学生鉴赏句子的方法:
1> 还原诗句意思
2> 点出诗句所运用的手法
3> 写出表达效果
4> 写出感情
2.鉴赏实例: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写唐玄宗面对蜀地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通过美景写哀情。巧妙地写出了玄宗内心的痛苦。表达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深切思念之情。
3.挑选课文中的需要鉴赏的诗句:
1>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
2>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3>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4>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5>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4.学生自己鉴赏,落实到纸上。(强调答题的规范性)
5.小组讨论
6.展写到黑板
7.师生共同订正黑板上的不足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根据这种方法,鉴赏《蜀相》中的颔联。
五、板书设计
长恨歌
唐·白居易
主题: 讽喻说、 爱情说、 双重主题说
鉴赏方法:1> 还原诗句意思
2>点出诗句所运用的手法
3>写出表达效果
4>写出感情
七、效果预测
通过朗读品味掌握诗歌大意,为深一层理解诗歌奠定基础。通过学习诗歌语句的鉴赏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但是学生学过之后会很快遗忘,所以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重复训练。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处理方法,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指导!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不等式的性质》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五B版第三章第一节第二部分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与实数运算的关系和不等式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是不等式变形、化简、证明的理论依据和基础。教材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在不等式与实数运算的关系基础上,系统归纳和论证了不等式的一系列性质。因此本节课在高中数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的联系,会用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具体情境,学生感受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以上对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掌握不等式的性质。教学难点为不等式性质的证明。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会借助数轴来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能理解等式性质,知道等式性质是解方程的依据。在初中时曾经接触过三个关于不等式的结论:“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不等号方向不变”;“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同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同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同时,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学生对不等式的性质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是对它们进行证明,却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会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指导。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类比——探究的教法,同时全程贯穿合作交流,通过这样的教法来提高学生的分析、类比能力。
四、说学法
学生在合作探究证明的过程中,增强团队协作的意识,掌握不等式证明的方法,提高学生推理证明的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搭建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本节课我将通过以下五个教学环节来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首先通过几个现实问题创设不等式的情境,如:公路上限速40km/h的路标,指示司机在前方行驶时,应使汽车的速度v不超过40km/h,用不等式表达即为v≤40km/h。通过这样的实例,说明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是十分丰富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分析探究,合作交流
1.类比-探究
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以“运算中的不变性”思想为指导,让学生在不等式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中,通过类比、猜想、验证、说理等活动,经历一个完整的数学探索过程。进而引导学生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大胆猜想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加以证明。这种在合情推理的'基础上,经过严格证明,肯定学生的结论。并根据学生的反馈,给以适当的补充。
2.深入理解
向学生提出问题“定理为什么要证明?证明定理的主要依据或出发点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学生深入理解证明的重要性。并向学生给以合适的引导,说明不等式性质是贯穿本章内容的一条主线,是证明不等式和解不等式的主要依据。要理解每一条性质的作用,注意性质中的“可逆”与“不可逆”,运用时注意条件的放宽和加强对结论的影响。
(三)巩固提高,加深理解
让学生在理解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巩固练习课本65页的例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证明的过程中,加深对不等式性质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我会下去巡视,提醒学生证明要注意严谨,要有理有据。
(四)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让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本节课重点的理解,同时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拓展应用
根据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我布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将课本66页的1、2题作为必做题,将书中没有证明的性质和推论的证明作为选做题。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通过选做题,提高学生的证明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不等式的性质
1.不等式的性质
2.推论
3.相关证明
这样的板书清晰明了,重点突出,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本节的重点。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7-17
嫦娥说课稿12-09
《咏雪》说课稿09-22
雷雨说课稿10-15
诚信的说课稿12-31
排序说课稿11-30
《赶海》说课稿10-02
《雾凇》说课稿07-06
《井》说课稿10-27
赵州桥说课稿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