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1-29 13:26:5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8篇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纲要》中提出社会领域的目标是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引导幼儿对周围的事物或现象感兴趣,并能利用多种形式积极探索。“我长大了”让幼儿从自身的变化来进行观察认知,体味长大的快乐。中班幼儿还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初步萌芽,聚合能力、发散思维、评价能力都较弱。根据《纲要》《指南》的精神和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以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为依据,将本次活动目标设为以下:

  说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自己在身体、能力方面的变化,理解成长的初浅意义。

  2、能力目标:能积极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参与活动。

  3、情感目标:激发期盼长大愿意学习更多本领的情感。

  说重难点:根据中班幼儿的特点:目标1为重点,目标3为难点。

  说准备:1、环境上的创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因此,在主题墙的创设中,布置一些幼儿小时候使用的物品、衣物,小时候的照片,和在小班参加一些活动的照片,帮助幼儿生活经验的回忆和积累。

  2、物质准备:(1)、发挥家长资源,准备孩子小时候的衣物、鞋袜等。

  (2)、PPT,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更直观形象地感知长大的过程。

  (3)、操作材料

  说教法:1、游戏激趣法。游戏教学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形式,也是孩子们喜爱的活动形式,因此在活动中,通过“猜猜他是谁”让孩子乐学、愿学。

  2、直观演示法。具体形象思维是3―6岁幼儿的主要思维形式,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采用PPT进行直观演示孩子从小到大的照片,将一个动态的成长过程以简明、可感的方式展示出来。

  3、操作法。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让幼儿在操作中,自己穿穿小时候的衣服,在亲手体验中感悟自己身体上的长大,在操作中进行排序等,让幼儿在操作中巩固新知。

  4、谈话交流法:中班孩子受认知水平和经验水平的限制,对于事物的认知所获得的经验往往零散的,通过师幼交流、幼幼交流让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也便于老师了解孩子的真实意图,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

  说学法:1、观察学习法。幼儿在活动中观察自己、观察别人,促进知识的内化。

  2、分享式学习法。谈话交流的过程其实就是分享学习的过程。

  3、多感官司学习法。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的掌握学习对象。”在活动中,幼儿看看、穿穿、说说、做做,更能激发幼儿对长大的期盼。

  说活动过程:在本节活动中,遵循教师是幼儿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的原则,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以游戏激趣――直观感知――交流讨论――操作实践的方式,让孩子在玩中学,做中学。

  一、游戏激趣“猜猜我是谁”

  用照片导入,他是我们班的哪位小朋友?

  先开始请幼儿辨别较容易的,再辨别变化较大的,请幼儿将照片与真人进行对比观察。

  小结:我们现在长大了,和以前不一样了。

  设计意图:通过幼儿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通过照片和真人的对比,引出“长大”一词,给幼儿以直观、可感的视觉感受。

  二、直观感知自身的长大。

  1、感知身体上的长大。

  出示幼儿小时候的衣服、鞋袜等,进行操作练习。

  让幼儿将自己小时候穿过的衣服,用过的东西,在一起操作、观察、交流。

  教师小结:请一幼儿示范穿小时候的衣服,给大家展示。身体长大了,衣服穿不下了。

  2、感知能力上的长大。

  播放一段幼儿小时候和长大后的录像,进行对比观察,让幼儿感知自己学会了更多的本领。

  3、教师进行总结,以一位幼儿从小到大的照片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教师用饱含感情的语言配背景音乐,讲述幼儿的成长过程,让幼儿在视听结合中,感受长大的快乐,体味生命的奇妙,运用情感上的煊染,调动孩子的激情,为孩子在下面的活动中萌发说一说的愿望。

  三、交流讨论:你们还会长大吗?长大了想干什么?

  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幼儿建构表达的框架,让幼儿抓住表述的要点,进行交流讲述,老师要适时进行间接指导和个别指导,发挥幼儿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帮助幼儿用完整语言,清楚表述。

  四、集体操作活动,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原则,进行分组操作活动。

  1、小宝宝排排队 将一位幼儿不同时期典型照片进行排序。

  2、我需要的东西 将不同实物图片发别粘贴在婴儿和中班幼儿的旁边。

  分组操作活动让幼儿在说说做做中,进一步感知长大,同时分组活动,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提高。

  五、音乐活动“你别说我小”中,进行表演,结束活动。

  在动静结合的原则下,让幼儿在音乐中感受长大的自豪。《纲要》中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表演让幼儿从情感上悦纳自我,享受成长的快乐。

  活动延伸:在区域活动中投放活动中的材料,让幼儿的区域活动中去画一画长大后的自己,给成长的自己排一排,和同伴之间相互交流长大过程中的快乐瞬间。

  《纲要》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被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所以在区域活动中,也是幼儿学习发展的重要平台。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学习内容为命题方式的记忆想像画,由于有低年级阶段绘画学习的基础,“生日快乐”更重视相对条件设置和限制表现范围的方向上绘画表现能力的培养,因此突出了主题的表现意义,有助于儿童在绘画学习中发展内在的情感和提高表达的水平。

  生日是儿童年年经历着的,自己、家人和朋友过生日时的自豪、幸福、快乐等诸多感受,成为儿童最为甜蜜的回忆。本课即围绕生日快乐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用绘画的语言大胆地表现生日中最开心、最富有情趣的场面。

  本课表现的是以人物为主的画面。教材呈现的三幅学生作业各有所侧重,中间的一幅画,画面主体形象特别突出,运用红色系列为主的色彩表现了爷爷过生日吃寿面的温馨与愉快;右下图画了一群小朋友围在一个大大的蛋糕旁,尽兴地吃蛋糕的情景,他们的神情、动作各异,画面想像丰富,夸张地表现了分享蛋糕的快乐。右上图利用深色的背景衬托出熊熊燃烧的篝火和舞蹈的人物、动物等。 教学通过游戏指导学生表现人物不同的动态;运用对比教学强调突出画面的主体;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让学生感受运用暖色为主的色彩能表现画面欢快的气氛。

  生日是人们期盼的开心的日子,孩子们一般都乐意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生日的美好和甜蜜。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认知目标:学习人物画的表现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发展想像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①、引导学生回忆生日时的场景。

  ②、大胆地表现生日时开心的场景。

  二、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对较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小学美术教育突破封闭的静态结构,在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法,教师的导学点拨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多方位、多视角地让学生去欣赏、感受、讨论、辨析;活跃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课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有:多媒体演示法、激励表扬法、直观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启发法。采用的学法有:观察比较法、小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实践训练法等。

  三、说过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对实现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课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实践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图: 激趣引题---听音乐送贺卡 引题 深入探究---回忆 照片 比较 冷暖色调 作品欣赏 创作表现---配乐

  交流评析---自评互评相结合 师评 课后拓展---制作生日礼物

  一激趣引题

  1、多媒体播放音乐《生日歌》全班同学齐唱生日歌

  2、引出课题——《生日快乐》。

  意图:此环节让同学们在惊喜、欢乐的氛围中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深入探究

  1、回忆过生日时的一些愉快的情景。

  生:与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生日时的情景。

  师:哪位同学愿意上来与同学们分享你过生日时的心情与场面 意图:通过回忆让学生交流生日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

  2、找出一张照片,观察分析人物动作及场景布置。

  师:同学门过生日时很开心,老师过生日时也很快乐,这有张老师过生日时的照片,你们发现照片上的.人物动作,表情有什么特征?场面都怎么布置的?

  3、比较两张根据照片画的不同构图的草图。

  (一张是没有取舍的画了照片中的情景,一张是选择了最精彩的部份,并进行构图处理,把斤斤有味吃蛋糕的寿星画的很大,其余的桌子,气球画小。)

  意图:通过两张不同的图进行比较,在学生了解我门在艺术的创作中可以有所取舍,画面要突出主题,达到我们教学目的之一。

  4、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三幅画,

  意图:引导学生用鲜艳颜色来表现欢快的气氛。

  5、作品欣赏

  出示同龄人的作品,让学生观察分析,说说最喜欢哪幅,哪张看起来最快乐最有趣?为什么?

  意图:通过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此环节注重学生积极参与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美术欣赏最基本的方法,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艺术素养。

  三 放手实践、体验乐趣

  要求:按自己的想法,大胆表现生日快乐开心的场景,突出画面主题,并有暖色调来表现快乐的气氛。

  学生作业在课堂中占主要的课时分量,这一环节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巡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意图:根据学生在前两个环节中已感知大量的材料,又急于绘画的心理,我因势利导地组织他们进行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为了给学生创设氛围,我在写生创作的过程中播放各种风的声音和音乐,使学生入情入境。

  四评议反馈、享受成果。

  1、自评和互评相结合

  自评:让学生来说说对自己作品的感受。 互评:请学生说说你最喜欢哪张画?为什么?

  2、师评:教师以鼓励表扬的方式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意图:通过评议环节分享创作的喜悦,体会生活的美,同时也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外拓展

  课后制作生日和卡或者小礼物送给即将生日的亲朋。

  四、板书设计:(略)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积的变化规律,它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8页。

  一、说教材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乘法等知识铺平了道路,在本节课中,学生要学习积的变化规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经验,能够将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还很弱,在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分析,我将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将理解其探究过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并且拟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能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表述积的变化规律,并能正确运用。

  2.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学会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的方法,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献爱心的好品质。

  二、说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在实施教学时,我将努力做到以下两个注重:

  1.注重探究过程的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朦胧到清晰的过程,这过程需要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等数学活动,从而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注重变与不变思想的渗透:通过将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为了响应学校“节省零花钱,牵手好朋友”的号召,我们班与希望小学四(1)班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请你计算一下,一盒水彩笔6元,如果买2盒要花多少元?买20盒,买200盒呢?请同学们拿出草稿纸列式计算一下,学生会列出算式:6×2=12(元);6×20=120(元);6×200=1200(元)。(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买文具”的具体情境,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探究积的变化规律提供素材,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索,理解规律

  第一层次:感知规律。观察这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先独立思考一下,有了想法之后四人一小组相互讨论,之后教师巡视,全班反馈。我会引导学生从上往下进行观察,学生会发现从①式到②式,从②式到③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学生也会发现从①式到③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0,积也乘100。那如果从下往上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从式③到②式,从②式到①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10,积也除以10;学生也会发现从③式到①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100,积也除以100。那谁能用一句简洁的话来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先独立说一说,再同桌之间相互说,从而由学生说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第二层次:提出猜想。同学们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我们需要再举一些例子来验证一下,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如果有一个例子出现不同的情况,我们就不能把发现当成规律。

  第三层次:验证规律。请每个同学写出3个算式,同桌相互检查,并交流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让他们在别人的算式后面接着写一些。学生会写出7×12=84、7×6=42、7×3=21;或者6×150=900、6×30=180、6×6=36等等。

  第四层次:归纳结论。同学们,黑板上这么多算式,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变化规律?先独立地说一说,再同桌两人相互说,最后我会指名学生说,从而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这里除以的数可以为0吗?不能为0,因为0不能作除数。

  第五层次:拓展延伸。刚刚大家已经知道了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那么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加(或减)几,积是不是也加(或减)几呢?学生会发现这是不成立的,例如7×(12+1)≠(84+1)。

  第六层次:解释应用。我会出示一个神奇缺八数。

  12345679×9=111111111

  12345679×18=222222222

  12345679×27=( )

  12345679×36=( )

  12345679×45=( )

  12345679×( )=( )

  通过这个神奇缺八数的应用来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神奇奥秘。

  有效地数学学习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在本环节中,通过让学生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等数学活动,从而丰富了学生的体会,加深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学以致用,分层练习

  我会将做一做作为基础练,以巩固新知识,检查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我会将“一所小学扩建校园,准备将长方形操场的宽度从8变成24米,长不变,扩建前的面积是560平方米,问扩建后的操场面积是多少?”作为综合练,通过这道题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4×75=1800 36×104=3744

  (24○6)×(75×6)=1800 (36×4)×(104○4)=3744

  (24○3)×(75○□)=1800 (36○□)×(104○□)=3744

  我会将这道题作为拓展练,通过计算这几道题目,让学生发现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除以相同的数,他们的积是不变的,从而进行拓展,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四)课堂回眸,内化提升

  第四环节:课堂回眸,内化提升。此时,我会请学生来说说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吗?从而结束本节课的课题。

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课文是《寡人之于国也》,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4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寡人之于国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主要记述了一段孟子与梁慧王关于“民不加多”的讨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孟子对自己“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的阐述,最后孟子怀着激动的感情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本单元对《论语》、《孟子》、《荀子》、《庄子》的选文,我们可以看出,本单元主要是学习形成与20xx多年前的先秦散文。诸子散文记录了,我国先秦各流派的主要思想观念和政治主张;在艺术上,大量采用,比喻、排比、夸张的艺术手法。可谓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上达到很高成绩,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学生通过对这些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体会其中蕴涵的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底蕴垫定基础。对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汲取民族智慧,并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其思想的积极性和局限性。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

  新课标要求,阅读优秀的作品,品味其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的魅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的语言感受力,从中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因此,我将拟定从以下三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2.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归纳并掌握“数、直、发、兵、胜”多义词义项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用法。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了解“或……或……” “是……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情感目标:

  1.结合所学知识和历史资料,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辨析孟子思想对当时后世的影响。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常用的文言词语,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学习文言文的障碍常是不懂某些词语的意思,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才能顺利的阅读文言文。因此,我将把目标中的,归纳掌握多义词义项,背诵课文,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作为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的突出,将在课堂讲解突出,课文讲解即将完成时,老师归纳,学生制作学习卡片。课后,老师监督学生是否背诵课文。

  由于孟子本身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理解孟子的“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内涵可能会成为学生理解的障碍。难点的突破,老师将安排一个分角色朗读的活动,并辅于相应的当时的社会环境,梁国的现实处境做介绍,学生自己体会后,老师再做点拨和综合的评述。

  其次,说教学法

  文言文的学习,尤其应注意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高中语文课标提到,高中语文的学习应促进学生的探索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和探索的意识和兴趣,使语文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积极自主探索的过程。因此,我的教学法,

  1.诵读教学法,包括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多读多练,读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点拨教学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艰深,怎样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辩词的技巧,多义词的归纳,在学生自己体会讨论的基础上,老师有必要做分析点拨。

  3.讨论法,老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感受,身处现代社会的学生,对孟子的思想积极性和局限性可能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老师组织课堂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充分体验说的乐趣和说的畅快,使文言文教学做到学以致用,古今互动的效果。

  然后,说教学流程

  本课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背诵结构脉络,归纳多义词义项和文言句式。第二课时,讨论孟子仁政思想,完成课后作业,并再次归纳多义词义项和文言句式。

  第一课时

  一、介绍孟子,导入课文:

  让学生课前,结合注释和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谈谈自己对孟子的了解,老师在做综合介绍。(有利与锻炼学生处理资料的能力,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投影,正音;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带着两个问题去朗读课文,两个问题是:第一,这篇课文记载了谁和谁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讨论的?第二,课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有哪些?

  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使文言文语感的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另外,使学生整体上对文章有所了解,明确课文是孟子和梁惠王围绕“民不加多”展开的一次讨论,通过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三个语句,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5. 教师提示应掌握的重要词语:①填然鼓之 ②弃甲曳兵而走 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④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⑤数罟 ⑥数之以桑 ⑦衣帛 ⑧养生丧死 ⑨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⑩王无罪岁 这里突出教学重点,有利于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初步记忆。

  三、课文分析

  (一)、通过一系列点拨式提问,让学生理清思路,可以设置如下这些问题:

  1.第1小节中,梁惠王提出了什么疑问?

  (明确:“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但“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他认为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有哪些具体做法?

  (明确:移民移粟)

  3.第2—4节中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4.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氵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明确:“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涕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这一小步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进一步理清思路,掌握文的大概内容。

  (二)、分析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体现了孟子比喻的什么特点?

  点拨: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明确:孟子散文善用众多的比喻和寓言,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学识,用人们习见的事物、形象和锋利简洁的语言,用直观感觉多方面因势利导,相反相成,化抽象为形象,化概念为具体,从而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辩论是非,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

  四、课文小结

  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违 时 胜 数 罟 洿 斧斤 以 憾 树 衣 畜 无 谨 庠序 教 申 孝 悌 义 颁 负 戴 王

  (1)于

  寡人之于国也, 对于

  移其民于河东, 到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在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跟、与

  (2)通假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②无失其时, 无通“毋”,不要。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 颁同“斑”,花白。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同“途”,道路。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做课后练习三。

  最后,说板书

  我有两个板书,第一个是:

  惠王 孟子

  名不加多(移民移粟) 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

  不可 无望民之多余邻国。

  这个板书用来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运用了对话的形式。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的说课就进行到这,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从看电视说起》本课从看电视的风波导入,教会学生初步具备选择健康电视进行娱乐的能力,并能做到合理的安排时间,同时促进学生与父母的交流和沟通,认识电视对促进自己成长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处理问题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

  本课主要是使学生初步具备选择健康电视内容进行娱乐的能力,能合理安排时间。认识电视对自己成长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能选择适合自己的电视栏目,能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与父母进行平等交流、沟通。品德与社会教材具有生活性、活动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因为面临新课已经完成,所以教学时必须依托教材,又要超越教材。设计本课时我充分挖掘学生熟知的生活资源,合理利用地方资源,在一个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中落实教学目标,回归“教会学生做人”这一本质中去,使教学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这一理念。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选择健康电视内容进行娱乐的能力,能合理安排时间。

  2、认识电视、网络、书刊等大众媒体对自己成长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大众传媒。

  3、能够与父母进行平等交流和沟通。

  教学重点:

  认识电视对自己成长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能科学合理的观看电视节目。

  教学难点:

  能够与父母进行平等交流和沟通,签订关于看电视的协议。

  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在进行本课教学时,采用了创设情境法,以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活动,自主探究,进行体验性学习,创造开放又有活力的活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多媒体内容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契机,将整个教学活动有序地组织了起来。在学法上,采用主动参与、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和利用社会生活情景,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把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 “采访搜集+交流”的活动形式,大大的开阔了的学生的视野。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学会了合作探讨,培养了一种集体精神。

  说教学程序: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教学做了以下的设计:

  本课是第四单元的最后一个主题。在前三个主题中,学生了解了现代传媒,同时学会了如何有效地利用传媒来获取信息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而这最后的主题则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突出引导学生在接触大众传媒时要注意选择健康的内容,并能做到有节制地看电视和上网。不仅仅是让儿童了解大众传媒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本课的教学目标就因此而制定。

  环节一的设计由学生喜欢的电视节目入手,让学生体会看不到心爱的电视节目的苦恼,为引出教材中的案例1设置情境,使学生有了心理体验,产生共鸣,由此展开全班性讨论

  环节二的讨论是真实再现学生在家为看电视和家长发生的分歧场景,学生在此时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倒出自己的烦恼和迷惑,因此鼓励学生大胆的说是关键。有了家长的参与,更为孩子与父母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条件。家长能听到孩子们的心声,随后孩子们又真切的感受到了父母们的一番良苦用心,对看电视这一话题又重新开始深入的认识。因此第二轮的小组讨论和表演又将看电视的话题深入。

  环节三的小组讨论或表演全员参与,气氛热烈,孩子们选择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或说或演,通过小组的互动及合作帮助,认识到家长限制自己看电视的原因。

  环节四的小记者的采访实践活动是一个全场的互动过程,也是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研究能力。同时也将书本上的范例提问进行了恰当的展现,变枯燥的提问为有趣的采访,不仅对学生是个锻炼,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了怎样科学的看电视。不仅认识了电视对促进自己成长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还了解到不利的影响更危害自身。真正做到在活动中蕴涵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很好的体现。

  环节五的设计通过和爸爸妈妈制定协议,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看电视的良好习惯,将看电视由话题上升为书面的协议,有了文本的约束,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个严肃认真的话题,并不能随随便便处理。孩子和家长一起慎重签订,因为这是一种责任,是不可推卸的一种责任。这份协议在孩子健康成长的道路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这种诚信教育不仅仅针对孩子,也衡量着每个家庭。因此,这小小的协议可以看出孩子是否对父母尊重,父母是否能理解孩子,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在此得到了升华。我们的品德教育也由学生默默传递到了家庭,甚至传递到了整个社会,真切做到了全员育人。

  本课主要采用开放式教学,力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种互动环节的设置缩小了师生之间、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易于学生接受。更贴近生活选择话题,使学生有兴趣参与。在对话题的探究和思考中学习到各种道德规范,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理自主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充分挖掘现实生活和社会真实事件的教育价值,把社会基础知识教学与真实的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发展。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五年级第二学期(试验本)第53页 “表面积的变化”。

  2、教材简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本次实践活动《表面积的变化》主要是研究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起来,得到的立体图与原来几个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之和的关系,发现并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培养空间观念。

  教材分为两个大的版块:拼拼算算和拼拼说说。拼拼算算中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出长方体,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第二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长方体,探索拼成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变化规律。第三个活动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体验到不管怎么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三个活动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直观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并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发展数学思考。拼拼说说,主要是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

  (1)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正方体叠放后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2)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3)在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物体表面积的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4)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法选用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为主线。通过拼拼、算算、观察、说说、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与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强化学生合作学习、自学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和创造才能,保证课堂训练的密度。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并在恰当时机给与科学的评价,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学法选用

  根据五年级儿童的特点以及本课的特点,把本节课学生的学法定格为:动手操作法、发现学习法、讨论学习法等。在摆弄学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会随之展开,这样学生在亲自获取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就能逐步地展开探索,逐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逐步学会利用学具进行学习掌握了多层次的观察对比的方法。

  四、总体设计

  根据教学目的、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我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了设计包装盒的情境,先带着学生走进商场,观察常见的包装盒,再通过问题“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都是用这种样式进行包装呢?” 需要我们学习一些新的本领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二)、拼拼算算、体验规律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在这个环节我共安排了3个活动。活动一:观察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指一指,想一想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表面积发生了变化,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让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具体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同时结合思维活动,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通过学生把几个正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边操作、边思考,进一步发现表面积发生了变化,初步感到这个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经历了动手操作这一过程,使学生头脑中有“拼”这一过程,建立了空间观念。学生完成表格时,由于表格是2、3、4、5个正方体及省略号,所以学生摆了由2、3、4、5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的情况后,就急于表现,忽略了表格中的省略号,其实体验是不够的。于是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用挑战性的语气提问:如果用6个、8个拼是个什么情况,再操作验证,从而使学生把关注点落到找寻规律上,能把表格中的数据综合起来看。通过这些引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培养。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学生的动手操作是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在活动中了解三种拼法:将上下面相拼包装、将左右面相拼包装、将前后面相拼包装,增强体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直观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中,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发展数学思考。

  (三)、拼拼说说,运用规律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 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把8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哪种拼法表面积最小?这个环节的“拼拼说说”,是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学生前面的规律体验深刻,学生才能灵活运用。把8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哪种拼法表面积最小?是应用前面拼正方体或长方体的经验:重叠的面越多,表面积减少越多;两两相拼的次数多,减少的面积也多。这两条经验要灵活地、综合地应用,才能得到理想的方案。这对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是很好的锻炼。接着,又通过把一个面积较大的长方体和一个面积较小的正方体拼成一个图形,并计算所拼图形的表面积后有什么发现?得出不管怎么拼,都是减少了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四)、总结全课、深化目标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习方法的总结,这样做,会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总之,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知识的迁移作用和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发挥科学评价的作用,促使学生良好智力结构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以上是我就教学设计所作的简单说明,望在座各位给予指导,谢谢!

说课稿 篇7

  说课材料

  ◆教学内容 :

  本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自读课文。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个既深奥又简单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并没有选择回避,也没有教条式的说教,而是采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去阐释爱情的真谛。信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关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从中启发和培养了女儿正确的爱情观,这篇课文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学生分析: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对于爱情这个既神秘又敏感,既好奇又困惑的情感,学生如处理不当,思想认识不足,就会产生早恋等的不良现象。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如何面对爱情?爱情的真谛是什么?”这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由于学生对爱情这个话题比较好奇、兴趣较大,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但学生可能有羞于发言或不敢发言的现象,因此,要多加引导和鼓励,让学生放下包袱,轻松参与到讨论当中。同时,相对于中学生而言,由于中学生“涉世未深”,缺乏丰富的相关的生活经验,对于爱情的本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另外,学生对于课文中一些含义较深较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思想:

  1.课前准备好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多感官的刺激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2.教师明确讨论的要求,通过讨论去交流对爱情的不同看法,从中探讨爱情的真谛,另外,教师还要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3. 结合一些有关爱情的资料,让学生深化与拓展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复习书信的格式和特点。

  2.学习本文用故事去阐释道理的方法,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

  3.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过程与方法:

  1.本文由于采用故事的形式去阐释道理,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同时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爱情等问题比较好奇和敏感,因而比较感兴趣。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去教学,让学生积极大胆地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进一步养成有感情朗读课文的习惯,提高其朗读感知能力。

  3.继续学习在语境中领会语句含义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4.配合优美动人的背景音乐,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名言警句或者一些感人的爱情故事,让学生进一步受到启发和感悟,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从正面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其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同时也要体会文中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的深深的爱,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去生活和学习。

  2.引导学生理解爱情的本质,适当进行青春期教育。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通过讨论去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1.对一些含义较深的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教师及时去引导,将问题分解变细。

  2.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转变的特殊阶段,由于缺乏充分的生活经验,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资料,让学生了解;搜集一些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及感人的爱情故事。

  2.学生课外解决本文的生字词,并思考对爱情的看法。

  3.学生针对预习中存在的疑问,准备好讨论交流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一、 导语(多媒体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

  人类自有史以来,爱情一直被传唱不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这是关于爱情的成语;牛郎织女、天仙配,这是关于爱情的传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关于爱情的诗句;还有爱情的俗语: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 …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正困扰着你,那些令人魂牵梦萦的情思正等着你长大,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中得到启示。二.自读感知其 整体把握

  1.字词积累

  繁衍yǎn   忐忑tǎntè  一抔黄土póu  无与伦比lún

  怒不可遏è   伫立zhù    幢zhuàng   麦穗suì

  忐忑:心神不定。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化为乌有:变得什么都没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

  怒不可遏:愤怒之极,不可抵制。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2.走进苏霍姆林斯基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3.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大声将课文读一遍

  问题1、读完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

  问题2、大屏幕出示:上帝在创造了人后,3次来到人间,每次都分别看到了什么?每次看到的变与没变的又分别是什么?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父亲)对此的态度;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3)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提示: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从而引出下面的问题:

  A、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

  提示: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B、“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一个正确的引导带给“我”的巨大收获,希望女儿重视。同时运用故事揭示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三.合作交流 解读推究

  阅读课文第5—25段:

  (一)请同学复述文中的故事。

  (二)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提示: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提示: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提示: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提示: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品味语言: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坏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三)品读上帝

  问题1、上帝在前两次看到爱情时是什么样的表现?课文中分别用了一个成语来形容。试着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问题2、第一次勃然大怒,第二次怒不可遏,照如此推理,第三次应暴跳如雷,可是上帝是什么样的表现?读一读,分析一下原因。

  总结:上帝是被震撼了,他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阻止不了人类的爱情,而且人死了,爱情没有死。更重要的是感动,他觉的是他创造了人类,可是却主宰不了人类的爱情,那就让人类自己主宰自己吧。因为人的思想、感情、尊严是任何力量艘阻挡不了的,于是人就成了大帝上的上帝。

  齐读最后一段,谈感悟。

  四、 拓展训练

  大屏幕展示:霍姆林斯基在给他女儿的另一封信中这样写道: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

  霍姆林斯基的女儿的年龄和我们差不多大,他其实是在暗示女儿应当如何善待爱情,结合中学生早恋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总结:爱情很美,可中学生不是恋爱的季节,过早的摘取恋爱的果实,品尝到的不是爱情的甜蜜,而是酸涩。就象文中所说: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送给大家一句话,大屏幕展示:把握应有的爱是幸福的,放弃不应有的爱是轻松的。

  课程进行到此,你应该对爱情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那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呢?用一句话总结出来。

  结尾:

  有首歌每次我听了都很感动,就象文章中的这对老人,爱一个人就应该和他一起慢慢变老,直到老的哪里也去不了,依旧把他当作手心里的宝。欣赏歌曲《最浪漫的事》我想再过若干年,等你们学有所成时,也一定能够收获 甜蜜的爱情。这样的人生多么浪漫,多么富有诗意,但是,只有真正懂得爱情的人,才能够拥有诗意的人生!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以及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运用转化思想,在数方格法的基础叟,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长方形,并分析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再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通过实例验证,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公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知道推导方法,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做准备。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沟通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操作,让学生尝试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3)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并会运用面积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4、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教法学法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一堂几何初步知识课,为以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梯形面积的计算,提供了知识准备。本课的教学设计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从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归纳概括初步反馈,遵循了概念教学的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现已有的表象,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正体现了概念教学的顺序:动作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念。

  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去操作,自己去观察、比较,自己去探求,重视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自己去获取知识,以思维训练为主线,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互助合作,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整体提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教具逐个出示:

  1、图(1)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怎样算?现在量得长是7厘米,宽是4厘米,你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那么图(2)我们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它的面积吗?用什么办法求它的面积?

  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后反馈。(教具演示把多的一块剪下来,拼过去正好是一个长方形,再用长乘以宽就是它的面积)

  3、刚才我们用割下来补过去的方法将图(2)转化成和原来图形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再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求出它的面积。现在谁能计算图(3)的面积?

  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教具演示:把图(3)右边的三角形割下来补到左边,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二)导入新课

  图(2)、图(3)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它们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就能算出它们的面积。(教具出示下图)

  你能想办法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出示课题。

  (三)引导探究

  1、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尝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师巡视,学生计算1号学具纸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谁能说一说,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答案。

  到底怎样思考才是正确的呢?充分运用你手头的学具和有关工具(尺、剪刀等)来尝试操作,然后列式计算(四人小组进行合作、交流)

  反馈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具演示“转化过程”。

  演示前先比较两个全等的平行四边形,再将其中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图形剪开,将左边的.三角形(或直角梯形)拼到右边去,正好是个长方形,量出它的长是7厘米,宽是4厘米,面积是7×4=28平方厘米。

  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比较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之间的关系。

  2、操作实践,验证想法。

  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任意画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任意取一个学具平行四边形纸片,证明你的想法。(结论:由此看来,对于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要计算它的面积,我们都可以用割补的访求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它的面积)

  3、观察分析,归纳公式。

  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为什么?(学生讨论)

  结合回答,教具演示:因为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形变面积不变,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以高。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如果用字母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a表示它的底,h表示它的高,那么平等四边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怎样的?

  (四)小结

  1、面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新问题,我们利用已有的“求长方形的面积知识”,通过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2、现在,你们说说,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关键是找哪两个条件?

  (五)练习

  1、计算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练后讲评)

  2、计算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有一块平行四边形草地,底18米,高10米。这块草地的面积是多少?

  (六)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2、同学们的表现好在哪里?

  机动练习:

  计算下面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正确列式为()。(单位:厘米)

【说课稿】相关文章:

你追我赶的说课稿06-09

病毒说课稿07-17

《Project》说课稿07-17

月夜说课稿07-18

春的说课稿07-18

养花说课稿07-19

《咏雪》说课稿07-22

月亮说课稿06-10

《欢庆》说课稿06-10

咏柳说课稿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