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8-02 20:29:5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七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七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今天我所要讲的这部分教材是小学教材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乘法口诀部分的6的乘法口诀。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讲6的乘法口诀,例题的编排与5的乘法口诀大至相同,接着以练习的形式巩固6的乘法口诀。联系中还安排了一些估算题和开放性的题目。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推理能力。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学习乘法口诀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意义,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数学与思考方面:在正理的乘法口诀及其他一些练习中,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解决问题方面: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景中感受乘法口诀形成过程。并能利用口诀熟练计算乘法。

  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在编乘法口诀利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能力、积累学习感情、享受成功喜悦。

  3教材重、难点:根据教材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分别是:

  重点:掌握并应用6的乘法口诀。

  难点: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探究并得出6的乘法口诀。本节课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为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让他们学会会迁移,用类推的思想去解决问题。

  二、说学生

  当然,一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

  三、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操作法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年级学生主要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具进行思维。动手操作让学生手脑协作,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英国教育家皮斯博说:“如过你想让儿童能够独立的批判地思考,并且有想象的能力,你就应该采取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要把学生培养成富有创造力的开拓型人才,在教学方法上应采取启发式。正如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四说教学过程:根据以上各方面的特点,我想通过四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

  (一)激情导趣,活跃气氛(二)动手尝试,自主发现

  (三)观察比较,巧妙记忆(四)分层练习,在玩中学

  (一)激情导趣,活跃气氛

  俗话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便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一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一开始,便用强答的形式,不求每个学生都对,但求每个学生都参与,让学生相互竞争,跃跃欲试。同时,复习口诀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二)动手尝试,自主发现

  就是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为新知的学习找到相关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学会迁移。学生在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之后,已基本了解了学习的思路与方法。在胶靴的乘法口诀时,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四人为一小组,充分利用自己的学具,自主学习,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同时,还应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有些学生可以不利用学具,直接推出口诀,也应该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分层教学,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

  (三)察比较,巧妙记忆

  该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仅起到点播启发的作用。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并用类似“你发现了什么?”“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等语言,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在学生运用自己发现的特点去记忆口诀时,就不会在感到枯燥疲惫,而会主动积极的去记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分层练习,在玩中学

  一年级的学生只有在新异的生动的刺激下,才能一起他们的注意。而且长时间的集中学习会让他们感到疲劳,这时,可将设计的练习容于游戏

  中。让学生在玩中学。这样,既让学生放松,又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里的练习主要分针对性练习、基本练习及拓宽性综合练习三类。既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要,又适应了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要一目了然,能反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本课主要体现学生得出6的

  乘法口诀的过程。设计如下:

  6的乘法口诀

  一个66*1=6一六得六

  2个6相加6*2=12二六十二

  3个6相加6*3=18三六十八

  4个6相加6*4=24四六二十四

  5个6相加6*5=30五六三十

  6个6相加6*6=36六六三十六

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和学情

  《为我们服务的人》是粤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幸福生活这样来》中的第三课。本单元旨在于让学生明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幸福生活的背后是劳动者的辛勤付出,从而懂得尊重劳动者和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劳动创造幸福。

  今天的孩子是幸福的一代,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一代。问题出在哪里?就出在孩子对劳动与幸福的关系没有体会和认识。

  孩子目中所见,嘴里所吃,手里所用,都是现成品,都有人给安排好,他们只知享用,却不问来历。哪里知道一样物品最终要呈现在面前,需要经过多少的中间环节,需要多少人的默默付出?为此,给孩子们一个机会,让他们去想一想写一写、找一找问一问、赞一赞谢一谢那许许多多给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劳动者,是多么必要啊。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情况分析,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感受我们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劳动者提供的服务;

  2、尊重为我们服务的劳动者,体会为他人服务是一件快乐而且有意义的事情;

  3、能够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感激。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分析确定教学重难点的原因、依据)

  围绕该课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4-4“观察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的要求,并联系孩子的现实情况,我认为本课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幸福生活离不开每一个劳动者的辛勤付出,从而懂得去尊重劳动者。

  然而,此诚非易事也。因为种种原因,今天的孩子个个都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活都不用干。试想,不参加劳动,他哪里知道劳动的艰辛?不知道劳动的艰辛,却要他去尊重劳动者,这不近乎缘木求鱼吗?

  因此,我觉得“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到幸福生活离不开每一个劳动者的辛勤付出”是教育学生尊重劳动者的先决条件,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抓住了这一重难点组织教学,既顾及了与其他环节的有机联系,又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让孩子懂得尊重劳动者”的终极目标也就会水到渠成。

  四、说教法

  因此,在分析教材内容和教材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四年级学生自身的特点,我将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运用视频短片、图片、文字材料等资料,通过情境创设法,活动体验法,情绪调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

  五、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本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原则,计划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联想、观察、讨论、采访等形式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在学生的体验、感悟、内化中,一步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六、说教学过程

  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把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部分:

  (一) 情境导入,初步体验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将从同学们每天都要吃的早餐入手,先问同学们今天早餐吃了什么?味道可好,营养如何?等同学们七嘴八舌聊开了,然后话锋一转,问“我们可知道一顿看似普通的早餐其实凝聚了许多劳动者的心血?”进而引起学生去联想,去思考,感受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人在为我们默默地服务,幸福的生活离不开每一个劳动者辛勤的付出。

  这个环节的设计,能较好地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热情,为后面学习作情感铺垫。

  (二) 活动体验,入境动情

  新课标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因此,我在课中设计了“写一写为我们服务的劳动者”,“说一说我所了解的劳动者”,“议一议他们这样做对不对”,“问一问身边的劳动者”,“赞一赞、谢一谢我最崇拜的劳动者”五个活动内容。

  活动一:“写一写为我们服务的劳动者”

  分小组写出为我们服务的劳动者,一分钟后各组组长把大家写的拿到一起,交流各自的'感受。让学生知道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为我们服务的劳动者,但我们却常常忽视了他们。

  活动二:“说一说我所了解的劳动者”

  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我所了解的劳动者。这样,教学的镜头就由广角镜头到大特写,由面到点;学生的视觉就由远而近,由东张西望到凝神注目;学生关注的对象就由各类人到一类人,或者由一群人到一个人;学生对劳动者的印象就由陌生到熟悉,由模糊到清晰;学生的发言就由泛泛而谈到真切可感,劳动者的形象也就逐渐血肉丰满,可亲可爱。这就初步奠定了我们对劳动者应该有的感情。

  活动三:“议一议他们这样做对不对”

  出示插图,再现在同学生活中常常发生的现象,问学生“他们这样做对不对”,由于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学生自然能“明辨是非”,并说出怎样做才对,从而意识到要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

  活动四:“问一问身边的劳动者”

  以上的三个活动,一直都是学生在回忆,在讨论,在评判,如果要了解更多,要听到更真实的声音,最好还是去问一问我们身边的劳动者。为此,才安排了这一次的采访活动。

  为了保证采访的质量,需要给学生必要的帮助。先通过讨论确定采访对象为我们学校的保安叔叔、清洁工阿姨、食堂的叔叔阿姨,水电维护工人。然后我们还对课文附录的采访提纲(多媒体出示)进行讨论,结合实际拟好新的采访提纲(多媒体出示),直到学生做足准备,采访活动才开始。

  这次采访活动就在身边,好操作,又新鲜,还有挑战性,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加深了学生对劳动者的直观的感性的认识,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他们将惊喜地发现,身边的劳动者虽然普通,但我们的生活却离不开他们的劳动,进而发自内心地尊重和感激他们。

  活动五、“赞一赞、谢一谢我最崇拜的劳动者”

  现在该是“赞一赞、谢一谢我最崇拜的劳动者”的时候了。有了以上那么多环节的铺垫,我们还用得着担心孩子们无话可说吗?就像有了春夏的辛勤耕耘,秋天的收获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一样,本课的教学任务的落实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吗?

  (三) 化情为行,教育延伸

  期望通过一系列层层深入的活动,让学生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环境去“追踪那许许多多为我们服务的劳动者”“聚焦我们身边的劳动者和我最熟悉的劳动者”,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劳动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能坚守自己的岗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能为他人的生活带来方便,提供优质服务,那么他就是一个值得崇敬的人,要在日常生活中去尊重他们。

  结束语: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本节课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方案,希望通过创设丰富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并将外部学习活动内化为道德认识,让他们去体验生活,在开放的活动中充分感悟、发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轴对称图形再认识(二)》选自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第二课时。

  对称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陌生。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美感。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图案入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再次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进而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对图形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教材是按照“欣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试一试”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动手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已经接触一些简单对称知识。对称现象广泛蕴涵在大自然中,学习这部分的知识,要求学生具备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几何初步知识、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发现少部分部分孩子动手能力比较强,空间想象能力也还不错,也具备相应的知识水平,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课堂发言受客观环境的干扰较大,不够大胆。这就需要老师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孩子们敢说愿说,大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大胆展示。

  说教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在数学教学中,从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物体出发,强有力的吸引住了学生,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同时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这节课以画图为主,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就必须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也就是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通过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以及观察、比较、动手操作,有层次的'练习,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借助方格纸,补全一个简短的轴对称图形,或画出某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在画图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积累图形运动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方格纸,补全一个简短的轴对称图形,或画出某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找出所给图形关键点的对应点。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

  1.出示课件,观看图片,欣赏对称美。

  2、淘气根据轴对称小房子的一半画出了整座房子,他画的对吗?见图1图2

  谁来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二、自主探究

  1.淘气画好的房子不对,那怎么改正?

  自己先改,然后集体交流。

  2.以虚线为对称轴,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教师引导:1)想象一下对称轴的过程,感知如何补全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找图形的关键点。学生自己先找,然后叫学生上台演示,并标字母。

  3)回想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怎样找对称点。(数轴点距)。

  4)学生自己找出对称点,然后上台演示。

  5)连接对称点。

  3.学生独立完成图形。

  4.图形演示,明确画法。

  找出关键点——数出轴点距——描画对应点——连接对应点

  5.欣赏激趣,尝试制作。

  小组合作,试着玩成活动三,并集体交流。

  三、巩固提升

  1.基础练习

  1)P24 以虚线为对称轴,分别画出下面各点的对称点,说一说是怎么画的。

  2)以虚线为对称轴,画出下面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拓展练习(出示课件)

  1)猜字游戏

  2)照镜子

  四、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安排

  第24页

  3.在下面的方格纸上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

  4.看一看,想一想,如何把9变成6。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植物的叶》一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一单《植物》第五课。本课是在观察了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个体之后,出现的专门观察植物器官的内容。植物的个体具有生命体的特征,植物的叶也有生命体的一些特征,从而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生命特征。

  二、说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引导学生对一些树叶,能够辨别分类。

  (2)通过指导观察,让学生学会辨别哪些叶是同一种叶。

  (3)观察树叶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特征。

  2、科学知识目标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树对生态的重要意义。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3、过程与方法

  (1)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

  (2)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4、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学生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

  开展观察叶的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学生对叶子的经验是很丰富的,但是对叶的结构认识不够,特别是对叶的生命过程认识不够,所以这方面是本课的重点。

  四、说教学难点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很难区分哪些叶是同一种叶,因此,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师准备:一些落叶,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六、说设计流程

  质疑→讨论→比较:观察→描述→总结

  让学生通过上述一些基本的探究活动,能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细致地观察;同时尝试用科学的方法对叶的颜色、形状、大小进行比较观察。

  七、说设计理念

  本课是由整体到局部转变的一课,不仅植物有生命特征,连它的叶子也有生命特征。尽管学生对叶子的经验是丰富的,但对结构认识不够,特别是对叶子的生命特征认识不够。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去观察叶子:(1)观察捡来的叶子是不是同一种叶,发现叶子的相同结构;(2)观察新鲜的叶与落叶,显示出叶子的生命特征;(3)观察同一枝条上叶子的.变化过程,了解叶子有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

  八、说教法、学法

  教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导入绚丽多彩的叶子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通过观察比较树叶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不同,描述叶的生命特征,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入手,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

  3、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参与学生的活动,做每个学生的学习伙伴。最后总结出叶的生长变化,层层深入得出结论,同时又进行了知识的拓展,把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做到联系实际,学有所用。

  学法:

  1、自主学习。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在兴趣的引领下积极探究,做学习的主人。

  2、耳闻不如一见,直接参与科学探究,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强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九、说教学设计

  1、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当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的兴趣。我在教学时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利用课余时间,引领他们到校园、公园等大自然中学科学,用科学。没有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小小的空间,教室外才是孩子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同时,告诉同学们收集树叶时,不要随意摘树叶,使他们意识到树木同样具有生命,是人类的朋友。注意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科学探究活动应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一步到位。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记录、讨论等方法。最后得出结论,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统计有几片树叶的活动比较容易。有几种树叶的统计会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对“种”的概念可能还不十分清晰,还不能抓住“种”的分类标准对树叶进行分类。活动结束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让他们说说是根据什么确定这些树叶是同一种树或不是同一种树的叶子。学生汇报时要注意让他们出示他们所说到的那些树叶,鼓励其他的学生进行质疑。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学习叶的结构时,并对学生的质疑给予肯定。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准确地学习科学知识,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3、科学运用教材

  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我在设计本课时,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本节课的教学中,达到聚沙成塔,滴水穿石的效果。“用教材教”而不是 “教教材”。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勇于实践上。在观察叶的生命特征时,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来参与,引导学生明白: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叶的生命特征,知道通过观察、记录的方法就能得到一些科学知识。把教学目标定向“引导”“体会”“明白”。教师利用教材,做学生学习行为上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

说课稿 篇5

  大家好!我来自××××。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柳树醒了》第二课时。具体程序如下:

  1、纵横联系,析教材。

  2、以学定教,说教法。

  3、因人而异,选学法。

  4、人文统一,展流程。

  5、课后反思,明方向。

  一、纵横联系,析教材

  (1)、准确解读,析教材

  本组教材围绕“多彩的春天”编排了一系列描写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美景图文,描写了春天的人、景、事,并针对春天的话题对孩子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柳树醒了》这篇课文既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又似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故事,诗歌描写了春雷把柳树叫醒(图)、春雨给柳树洗澡(图)、春风为柳树梳头(图)、春燕和柳树做游戏(图)、小朋友陪伴

  柳树一起玩耍(图)的情景。课文语言生动形象,想象丰富合理,弥漫着逗人的童趣,有利于启迪孩子们的智慧,激发他们的想象,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春天大自然的美茫?且黄?臃⒄褂镅浴⒎⒄顾嘉?胧值暮每卫??BR>(2)、“三维”体现,定目标

  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初步的阅读之后,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方面:(课件)

  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能背诵课文,学习用优美的诗句来描绘春天的美。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欣赏大自然的美和热爱大自然。

  (3)、依“标”扣“本”,定重点(课件)

  我把引导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朗读来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感悟春天的美;学习用优美的诗句来描绘春天里的美好事物作为本课的重点、难点。

  二、以学定教,说教法(课件)

  语文课程学习必须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教师不用太多的讲解与分析,因此,这节课,我基本选用(课件)“情境创设、情感朗读、合作表演、直观感受、文本扩展”的教学方法。

  三、因人而异,选学法

  一年级的孩子,已经初步认识了许多客观事物,也能简单表达自己的思想,但语言是零碎的、不规范的,在课堂上,必须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他们感悟、积累语言。因此,我和孩子们选用了(课件)“情景入---自主读---合作演---自我悟---交流说---课后展”的学习方法,使孩子们不但能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能培养熟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意识。

  四、人文统一,展流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课件出示)激趣入情、初读悟情、细读融情、咏春抒情等教学环节。

  (一)、激趣入情

  读童诗,有它自身的特点,用音乐和画面唤起想象,能把孩子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去,使他们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建立起关于所读童诗的具体形象。新课伊始,我采用舒缓优美的语言引入:孩子们,

  寒冬还未退去,春天已悄然来到我们的身边。(展示春天美景的风景短片,配有优美的音乐和风声、雷声、雨声、溪流声以及小鸟的欢叫声)你看,春天像一幅七彩的画,春天像一首无言的诗,春天像一曲悠扬的歌,春天像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你们愿意跟随老师一起用眼去欣赏春天,用耳去倾听春天,用心去感悟春天吗?接着,我请孩子们谈谈自己对春天的认识:春天来了,周围的事物都有些什么变化呀?你觉得春天美吗?美在哪儿呀?在孩子们踊跃的交流中,春的气息悄然散发开来,对春天的热爱之情也在他们心中油然而生。

  (二)初读悟情

  初读课文时,我采用动画配乐朗读,让孩子们整体感知课文(全文动画配乐),这样,使孩子们在对课文的初步感知中,多一份对春天美景的感悟,多一份对“柳树醒了”诗意的感怀。孩子们一边听配乐读文,一边思考:课文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柳树在春天里发生了哪些变化?初步感悟柳树从寒冬苏醒过来后充满生机的美。

  (三)细读融情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孩子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教师强加给孩子的,而是在指导他们读书的过程中孩子们自悟、自得的。在如诗如画的情境氛围中,教师和孩子们一起美读课文,感受课文美妙的诗句,优美的画面,感受柳树诗意的苏醒和春天跳动的生命力。《柳树醒了》这首诗歌

  共有五个小节,在孩子们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注重对他们进行情感朗读的指导。

  1、展开联想,自主读

  在第一小节的朗读指导中,我引导孩子们用轻柔自然的语调、娓娓动听的讲述读,读出小柳树欣欣然张开双眼,对世界充满新奇的感情,让他们展开联想:春雷会跟柳树说什么呢?假如你是春雷,就把这些悄悄话说给同学听听吧!“柳树醒了”是什么意思?从哪里知道“柳树醒了”呢?在这个环节里,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并通过自读、赛读、分角色读等多种美读方式,让他们在想象中细读,在细读中想象,在细读和想象中融入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融情想象,表演读

  在接下来几个小节的学习中,我注意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表演、感悟,细细体会诗歌中“软、绿、飞、高”这几个字。抓住柳枝在春雨的滋润下变软了这一情景,师生互动演示柳枝的柔软,感受柳枝的细嫩,学习用轻柔缓慢的语气读出柳枝的柔美。并创设情境,请孩子们上台扮演春雨、春风、春燕,想想它们对柳树说了些什么?柳树又会对它们说些什么呢?同时进行语言训练(点击课件),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孩子的小嘴里竟然流淌出诗一般的话语(出示答案):

  春雨给柳树,它对柳树说:“。”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

  《武松打虎》是 S 版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节选自《水浒传》的第 23 课, 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 , 因此整篇课文的语言浅显易懂 ,学生易于掌握文本内容所蕴涵的思想内涵。文章按照“上冈一一喝酒一一打虎一一下冈”这一过程来叙述,写出了武松豪放的性格特点 , 表现了他的智勇双全。

  而其中“打虎”是文章的重点 , 也是文章的精华所在,作者抓住武松打虎时动作的正面描写、通过对老虎吃人招数的侧面描写 , 表现了武松的智勇双全。文章的内容浅显,因而教学中以学生的读、演为主 , 体会文章的精髓。

  二、教学对象分析 :

  我班的学生活泼开朗 , 尤其是部分学生喜欢看课外书籍 , 乐于了解课文之外的有关知识 , 而且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 , 他们也能将所学所知运用到课堂中来。其次在 4 年的小班化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同学们也能够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 , 在组长的带领下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但是其中也不乏有个别学生胆小、学习的主动性不够等现象。

  三、教学目标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感情朗读和积累课文语言 , 初步了解武松明知山有虎 , 偏向虎山行以及赤手空拳打虎的过程 , 感知其智勇双全的性格。

  2 、积极愉快地投入以朗读感悟、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中从课内的学习到课外约延伸这一过程中了解《水浒传》 108 位好汉的英雄故事。

  知识与技能 :

  1 、积累课文中有关的词语 , 并能把握这些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有关的语句 , 体会武松的智勇双全。

  3 、根据课文内容 , 结合生活实际 , 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说话练习。

  过程与方法:

  1 、借助多媒体演示 , 直观地感受到武松智勇双全的性格。

  2 、围绕武松打虎的过程 , 借助有感情地朗读 , 借助于表演来体会武松的智勇双全。

  3 、在学习中 , 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挑选学习方法 , 从而继续培养他们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

  1. 通过朗读感悟 , 引导学生体会武松的智勇双全。

  2. 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拓展练习。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一)品析词句,以读练说。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就要引导他们在品味好词语,分析句式、句意中去发现、去品味,去鉴赏。读书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基本途径,多读书和反复朗读更是学生体会语感、感悟内涵的好方法。在读书中,重视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停顿、重读,学生的情感更能较早的进入文本情境。分页标题#e#

  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读演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把大量的语言积累起来。在课堂内提供给学生大量时间朗读,课文熟读成诵了,文中描写武松智斗老虎的语句就在脑子里了,而课外拓展的说话联系这一语言训练,因为有了先前的语言积累,这种类型的说话训练也就迎刃而解了。

  ( 二 ) 营造氛围 , 激发灵性

  课堂气氛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低沉、死气,就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课堂气氛过于活跃、喧闹,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老师应把握住一个“度”,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宽松的`课堂气氛。需知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具有巨大潜力的生命个体。“蹲下来”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做他学习伙伴,这就必须在师生互动、师生互补、平等对话的前提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是机械地“教教材”,而倡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会学习,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学生挑战同伴。为了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我引导学生演一演,学生根据故事中人物性格特点及自己的朗读、感悟来表演,他们在学习小组里互教互学、互演互评,真正形成了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正是在这样既要乐于接纳对方,又要快于倾吐自我的生生互动、互补的探究学习中,学生的整体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大面积地有效地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 三 ) 拓展延伸 , 加深感悟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要完成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扩大知识面,积累语言, 积累文化。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 140 万字。课外读物中精彩的语言文化底蕴更为深厚 , 因此对文中的精彩语言必须让学生多读、多背、多摘抄。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 , 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 , 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教学中课外延伸的第一题 ,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 ,合理运用课内外的有关语句进行说话练习 , 这就不仅仅是学生对课内所学语言的再运用 , 而且在说话的同时对于学生的思想境界也予以提升。而课后让学生精读《水浒传》 , 收集有关资料等等……这些收集与阅读 , 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从而培养学生的情趣 , 让学生体会到课外知识美。

  (四) 体验感悟 , 个性阅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的确 , 真正有效的阅读 , 必须依靠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 , 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 ,达到阅读的目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 任何人都不能越俎代庖。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 : 当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个动人的情节时 , 往往会热泪盈在或黯然神伤。为什么 ? 那是因为阅读者带着强烈的阅读主体的个性特征 , 阅读时融进了自 己的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阅读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启发学生融入角色 , 通过角色的演绎 , 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 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 受到情感熏陶 , 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 从而也便于理解文本中关键的词句。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燕子》是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的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佳作,长期以来就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文质兼美,这篇散文描绘了春天里燕子活泼机灵的外形体态,特别是在春光飞掠和憩息的画面,着力写出了它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充分表现了小燕子的可爱。

  二、说教法

  《燕子》篇幅短小,描写生动,文笔优美,很适合学生朗读品味,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因此,本课教法以朗读教学为主,新课标倡导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拨,范读以及必要的讲解,归纳和小结。

  三、说学法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我们学校提出的教学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课堂上应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预习质疑可以采取自学方式,因为每个学生的个体素质是存在差异的,自学阶段,学生容易有自己的'独特体验,交流探讨则是互学阶段,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己之短,通过小组讨论或单独发言,达到解疑的目的.课堂积累可以算是共学阶段,在全体学生的诵读中感受知识的魅力,体会习得的快乐。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谈话引入课题.这样导入,让学生对本文的主角 燕子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为我们更好的学习它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首先自由通读课文,因为通读课文能为识字教学创设语言环境,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语言作铺垫。学生通读时,教师提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同时巡回指导,然后检查学生的生字词认知情况。

  第三环节:学习课文,知道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五、说板书设计

  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进行板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好的把握文章的重点,起到引领的作用。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7-17

嫦娥说课稿12-09

《咏雪》说课稿09-22

雷雨说课稿10-15

诚信的说课稿12-31

排序说课稿11-30

《赶海》说课稿10-02

《雾凇》说课稿07-06

《井》说课稿10-27

赵州桥说课稿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