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2-07 17:09:4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集锦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集锦10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唤起人们对江南绚丽春色的向往,反问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诗,更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眷恋之情。同时,“词”这种体裁在湘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拓学生的视野,感觉中国经典诗词的无限魅力。

  二、说设计思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灿烂奇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包括我自己都曾切身体会到:教师激情有余,学生悟性不足;教师情有独钟,学生却无动于衷。原因何在?往往由于教师在教学上的情感灌输,造成学生的情感距离,未体现经典诗词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本堂课的教学重在体现语文新课标中“以读为本”的理念,使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字;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渗透古诗词教学“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使学生学会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古诗词的品味和审美情趣,力求营造一种“简约而不简单,随意却不随便”的和谐语文课堂。

  本首词的教学过程我设定为四个环节:

  (一)谈“忆”导入,情境揭题。

  (二)“胖”读全词,古词新谈。

  (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四)牵引“忆”线,拓展延情。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忆”导入,情境揭题。

  1、(师生问好后,教师板书“忆”字)

  ①师:请同学们读这个字。能给“忆”字组几个词吗?

  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创造这个字的呢?

  (课件一:演示“忆”的演变过程)

  ②师:由此,你想到了“忆”的本意是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回想、思念)。

  ③师:古往今来,有人思念家乡,有人思念亲人,也有人思念故友,今天,我们将和诗人白居易一同去“思念江南”。(板书:江南,学生齐读课题)

  2、师: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课件二:江南风光视频:小桥、流水、垂柳、凉亭……及词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录音伴奏)。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配上乐曲可以唱。词不同于诗,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为长短句。《忆江南》这首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诗人白居易50多岁时曾在江南的苏州、杭州任职做官,江南的.秀丽风光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年以后,他对江南依旧魂牵梦萦,67岁那年,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忆江南》。

  (教师配着古乐范读)

  [设计理念:教师巧妙地把词、作者和写作背景与江南美景融为一体,在这种无意注意之下,教师细腻、传神、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心中荡漾起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种渴望要了解,朗读这首诗的心情,激发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

  (二)“胖”读全词,古诗新谈。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教师刚才的范读已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求知欲望。“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胖”读全词,不在于质好,只在于量大,让学生在反复自由地读字、读词、读句的训练过程中,先领悟诗的大意,初步感悟诗的意境。]

  这一环节分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学生自由朗读并提出循序渐进的要求:读准字音,读正确,读通顺,争取熟读成诵。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出示课件三:重要词的注解。

  要求:

  ①根据注释读懂词的大意,不懂的地方能质疑提问并作上记号。

  ②书写“谙”字两个,在自己与同伴都认为美观的字下画“☆”。

  (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设计理念:一个既浅又俗的“好”字,包罗了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作者的赞扬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只因“好”字之甚,方能“忆”之不休,“好”和“忆”二字在词中相互验证,相得益彰,实为绝妙之笔]

  1、品析佳句,引导想象。

  (1)江南好,好在何处?(景美)

  (2)词中写了哪些景物?用“”把它画出来。(太阳、花、水、春天)

  (3)分别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进行描写?(色彩)

  教师引导学生口头填充:

  ()的花儿()的江水

  ()的太阳()的春天

  课件四出示:“日出江花红胜地红,春来江水绿如蓝。”

  ①轻读句子。

  ②说说这个句子写得怎样?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③把词中的“胜”换成“似”、“像”,比较朗读,进一步理解“胜”的妙处。

  ④江边的花为什么会红胜火,江花为什么会绿如蓝呢?

  (太阳很红,花儿在太阳的照射下,更红了,胜地过了火焰。美丽的江水绿得很纯净,如同蓝草一般)

  ⑤心诵词句。(提示学生眼睛看着文字,嘴上说着语句,脑海想像画面)

  课件五:出示江南美景图:日出→江花→江水→全景。

  ①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这时的江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②如果你身临其境,你会怎么说?会怎么做?(会大声感叹,会把它画下来,拍下来,

  会流连忘返……)

  2、搜寻词眼,品读“江南好”。

  师:刚才,大家解译词意,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不知不觉就把这首词读“胖”了。如果把我们刚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册教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继续进行识字、写字、朗读、说话、写话、明理的训练。

  《苏雅的画儿》是本册教材第六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由四篇阅读课文、一篇识字课文及语文百花园六组成。几篇课文寓诚信、勤勉于生动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本篇课文则通过一个小故事,讲了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本课分2课时进行教学,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本课的生字,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因此,我定位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复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理解词语:端详、不由得、嚷。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故事的内容,并分角色表演课文。

  教学难点为:懂得只要开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三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设计教学时,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去演。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课件出示课文中的句子,以方便学生朗读,更使教学突出重点。

  四说学法

  通过在平时语文课上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以学生的读为主,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回答出来,采用学生练读、指名读、小组分角色朗读、师生合作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并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读演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步骤温故知新,顺学而导

  首先,课件出示需要掌握的词语,采取各种方式认读词语,如:小组读、男女生读、同桌读。然后直接说本节课继续学习25课苏雅的画。指名朗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和听读课文,比较有针对性。读完让学生汇报。学生自然说出苏雅画画这件事情。围绕这件事,学生可能说出许多种答案。不用学生回答地多么准确,只要能说出大概即可。然后教师问:那么苏雅的画开始是什么样的?后来什么样?最后有变成什么样?小组讨论:(同学回报,老师板书:漂亮----弄脏------更漂亮)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在这个位置我设置小组讨论,使全体学生有发言的机会。

  第二个步骤理清脉络直奔重点

  明白苏雅的画是怎么由漂亮到弄脏又到更漂亮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在这个问题的教学上,我按照苏雅的画很漂亮——苏雅的画不漂亮了——苏雅的画更漂亮了,——苏雅的画怎么变得更漂亮了,这样环环相扣的思维来解决问题。

  1.抓住重点词语学习

  布置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听边想。从哪些词语和句子可以看出她的画很漂亮?重点理解词语:满意、端详、参加比赛。在这里满意是最能体现她的画漂亮的词语。所以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要读出高兴的语气。学生对端详较难理解,可以采取表演的方法让他们体会。可以追问,她的.画是用来做什么的?这样就在回答的同时体会到画的重要性。

  2.抓住人物的语言变化

  问:那么你又从哪看出她的画后来变得更漂亮呢?学生会很容易直接回答出苏雅同学的话。(汇报1这一张最妙!2.瞧,这小花狗多逗!3.你怎么会想到画小狗呢?)可以问他们是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表情,怎么说出来的,学一学他们的语气。指导学生带着惊讶、可爱、赞美、羡慕的语气练读同学们的话。学生也可能回答出(一…..就…)的、句式。(苏雅的画一拿出来,全班就嚷开了)这一句。可以指导学生用这个句式造句。同时理解“嚷”的说话方式。

  第三个步骤以疑引读,抓变释疑。

  布置比较苏雅两幅画的不同。(重点说出多了一个小花狗)观察不同点,旨在使学生把握文章重点。学生可能说出各种各样的不同来,只要是图上出现的都要给予肯定。根据我这几年的经验,学生喜欢这样找不同地方的活动。他们喜欢类似于游戏的教学方式。然后过渡:关于这个小花狗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自由读文2---10自然段,了解故事的内容。

  带领学生先来看看故事的起因,这幅画是怎么弄脏的?(重点理解爸爸对他的关心和苏雅焦急的心情);然后看看画弄脏后两人会有什么不同的表现:苏雅哭(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吗?)最后说说爸爸是怎样做的?这时边回答边板书:仔细看动脑想(猜一猜:爸爸想什么呢?)小提示:从颜色形状时间方面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重点指导朗读(多种形式)。

  此时再问问:你觉得爸爸怎么样?(能说出爸爸遇到事情肯动脑筋)

  第四个步骤梳理知识加深印象

  经历了这样的事情之后,苏雅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她一定会怎样做呢?你是从哪知道的?再回到课文的最后一段。反复朗读加深体会最后一句话。理解两个高兴的内涵。同时熟记爸爸的教导: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的道理。反复朗读加深体会这一句话。

  第五个步骤角色体验,入情感悟。

  分析完课文后再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来朗读课文,是学生对人物认识的一个体验,同时也是感情的升华。看板书理顺苏雅的情感变化:(满意----悲伤----喜悦)相信再次读全文的时候,一定会带着对苏雅情感的体会。把文章读的更有情感。那么我们来分角色来朗读课文。

  第六个步骤谈话总结,拓展延伸。

  问学生:你的收获是什么?学生可以根据学到的知识来自由发言,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谈课文中的爸爸所说的道理。

  六说板书

  我用最简单字体来表现苏雅的画是怎么由漂亮到弄脏又到更漂亮。这样既直接又简单,学生一看便非常明了。

  25、苏雅的画儿

  漂亮弄脏更漂亮:突出画的变化;

  仔细看动脑想:抓住爸爸是如何指导苏雅这条主线;

  坏事小花狗好事:突出文章的主旨;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说明:

  《所见》是西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30课。它是一首充满儿童生活气息的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认识“所、牧、捕、蝉、闭、立樾”等生字,会写“童、闭、立、黄”等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②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合作、表演等方法读懂诗句的意思。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真切喜欢这首诗,愿意主动诵读,激发向往大自然,并有在大自然中发现更多秘密的愿望。

  3、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识字、写字教学;②会背诵课文。

  难点:感受牧童活泼、好奇的特征。

  4、教学准备:音乐、图片、课件等

  二、学情分析:

  古诗短小浅显、琅琅上口,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已会背诵。这首诗小学生应该喜欢,因为它生活气息浓郁,形象生动,语言充满机趣,且这些夏天里的故事、景致也是很多儿童所能经历,感受的,但由于它是古诗文,

  意蕴较为丰满,学生不易读懂。因此,教师应巧妙地利用各种可能的手段加以引导。另外,诗中出现的一些字,如“樾”、“意欲”等词理解难度较大,教师可作引导解释。

  三、教法、学法

  1、反复诵读法

  经过千百年来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古代诗歌都积淀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它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感知、理解和体味。通过诵读来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欢同喜,感受诗歌的意蕴,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诵读者的情感之中,换言之,诵读者的情感自觉地融入古诗的意境中。这种自觉替代的情感反过来会进一步作用于诵读过程之中,诵读者脑海里呈现的画面,事物也会强化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2、情境教学法

  古诗的教学易使学生学得枯燥无味,也很难让学生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教学时,我分别采用观察图片、聆听音乐、动作表演、语言渲染等多种方法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儿童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让学生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学古诗。

  3、合作学习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一种师生、生生平等的和谐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充分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四、设计理念

  在学习内容上构建三个维度:即教材规定的内容;教师选择的学习内容;学生自行选择的学习内容。三个维度之间在课上以教材内容学习为主,另两项内容作为延续。在学习方法上注重合作学习,留出充分的时间,留出充分的空间,通过学生多角度的相互作用走进对文本的理解,以及情感的体验。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继续阅读的欲望,也许是语文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设置情境,促成互动,合理评价,在教师有效地参与下理解诗意,体会诗情,从而使学生产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关照学生的年龄特点

  和学习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学习祖国语言这壮丽诗篇中的最生动的诗行。

  五、教学过程预设

  (一)、一读感知:

  1、揭示课题。(美丽的春天悄悄告别了我们,夏天来到了我们中间,凉爽的风吹来了,我们看见了一片小树林,“哪几个小朋友能把夏天的小树林搬到教室来。)

  2、多名学生经过自行讨论,在黑板上画“初夏的小树林”图。 ●引导学生创设诗歌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3、出示古诗。在这幅美丽的画面上,有一首诗。借助拼音,谁能读会它?(应该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并纠正字音,必要时教师范读或领读,并指导读出节奏)。

  4、组成合作小组,互帮互助,看看哪一组读得最好?

  5、检查小组朗读情况。

  ●这一环节通过合作,引领学生走进诗中描绘的情境中,为解诗意、体诗情设下伏笔;通过合作,借助拼音、读通、读熟诗歌。

  (二)、二读感悟

  1、自由读诗,结合图画想想还应该画上一些什么。

  2、学生之间交流,并要求说出为什么要画上这些。

  ●儿童的认知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让学生为诗配画,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请学生当“小画家”,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讨论该画些什么的`过程中,很自然地理解了诗意,做法新颖,不落俗套。

  3、教师范读,学生想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4、课堂讨论自学中的疑难处,教师相机点拔。

  ●在这个阶段,通过学生之间有效地互动,教师的相应点技,以及不断地丰富画面,不正是理解诗意的过程吗?这里展示的过程,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讨论、交流、判断。学生在过程之间得到发展。

  (三)、三读想像

  1、看着画同带着想象朗读全诗。(指名读、小组赛读、齐读)

  2、想像一下,这牧童唱的会是什么样的歌。

  3、用自己的表演把诗意表现出来。

  4、有感情地朗读过首诗(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读)

  ●体会诗情,对一年级的儿童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儿童的言语描绘也好,动作表演也好,无不是用他的生活经验来诠释、演绎动人的诗境,同时,兴趣也在这里涌动。

  (四)、四读成诵

  1、根据画面背诵这首诗(愿意背的齐背随着音乐)。

  2、向好伙伴背诵这首诗(可加上动作)。

  (五)、写字指导

  1、让学生自己说出书写要点

  2、学生练习

  六、打开“学习包”

  这里有三首诗,你一定能回家读给爸爸妈妈听。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唐〃杜甫——《绝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张志和——《渔歌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说课稿 篇4

  1 、【教材解读】

  《古诗词三首》是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主题编排的。《四时田园杂兴》是由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场面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忙碌,就连那小孩也深受父母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那生活充满辛劳,也充满恬适,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是陶冶情操的好教材。要让现在的孩子体会乡村田间劳动的场面,有着生活经验匮乏的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疏通大意的基础上,通过诗文的朗读,看插图补画面,展开想象展现意境,使学生对乡村生活的印象更为丰满、更为灵动、更为深刻,让学生产生热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认识“昼、耘”两个生字,并会正确书写。

  2、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背诵古诗。

  4、拓展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之二,从比较阅读中体会诗人采用不同的写法再现乡村夏季忙碌、和谐的意境,激发学生积累更多田园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诗

  1.我们刚学了一首古诗,题目叫《乡村四月》,谁来背背?一起来吧!(学生背诗) 背得真好,那诗呀,就是一幅清新、美好的画面,向我们展现了充满着乡土气息的田园生活。今天我们将走进另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田园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乡土味儿!(板书课题)

  2. 读诗题,解题意。

  请同学来读课题。(“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他指: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师:你看,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带着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读读题目。

  3、了解诗人。(出示诗人简介)

  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范成大所写,请大家读读资料,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自由读,交流)

  《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共有六十首,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二、初读感知——原境之读

  1.师:请大家先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2、生自由读,指名读,(季节:从哪个词读到的?理解“桑阴”师:桑就是桑树,桑阴就是——桑树成阴了,当桑树成阴时,那就是——夏天)

  齐读(正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3、解意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交流学习方法)

  师:是的,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方法。接下来,咱们就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啦!

  4、学生自学

  5、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同桌说)

  (1)刚才,你读懂了哪句?

  (指点“傍、绩、各当家”等重点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师:“绩”,在这儿是指一个动作,搓;“夜绩麻”就是指——

  “各当家”,指各有各的本领,各有各的事做,“村庄儿女各当家”就是——

  “傍”,他表示靠近的意思;“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意思是——

  师:知道了这些词在古诗中的意思,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再来说说?

  (2)教师随机点拨语言表述上的流畅。

  师:照刚才他的说法,你觉得还缺少些什么?(借助注释,能把意思说完整了;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意,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在说的时候我们还要有自己的想法)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可不是简单地把词句的意思串起来,咱们可以通过一些想象,在句子中加上时间、人物等,这样说起意思就更生动、更流畅。(故事)谁再来试试?(指名,同桌互相说说)

  师:刚才,我们就借助【板书:注释、】,了解了诗的大意。那好,带着对诗句的理解,咱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停顿。(齐读)

  三、精读领悟——意境之读

  1、(过渡)师:“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除了刚才读懂的画面,还出现了哪些画面?

  (生自由读诗,想象)

  2、品读第一句

  交流:(劳动的辛劳、繁忙及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那好,请你来读一、二两行诗。(指名读)刚才你在读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这画面比刚才读懂诗意时的画面要更丰富了)谁再来读?你的感受呢?

  预设:1、辛苦(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学生读)

  评语:你读出了时间很长,是从“昼”到“夜”。你把他们的劳动内容读出来了。

  2、忙碌:(各当家,男的——,女的——,各有个的活儿干,除了耘田、绩麻,还要——,(指名说)总有那做不完的活啊!就这样日夜忙碌着。多勤劳的人们呀,你能把这种感受带进朗读中去吗?(听你那么一读,我仿佛已经看到那繁忙的劳动场面了)

  3、和谐:怎样和谐的画面?(看插图里人们的表情,再读读句子,还有什么感受?)评语:看来插图也能帮我们感受诗情呢?(板书:插图)

  4、师归结

  刚才大家的感受真丰富,从短短的诗句里读出了那么多!这样的劳动在我们眼里是辛苦的、劳碌的,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人人向往。想到今天的辛苦,将换来的是那——,回到家,看到妻儿各做着各的事情,那种温馨,使劳动的疲倦、劳累一扫而光,这种快乐与满足就是从劳动中得到的呀!把这种感受送进诗句,你再来读读(指名读)

  师:这种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快乐,真好!难怪诗人看到村子那繁忙而井然有序的劳动场面时,不禁感叹——“昼出……,村庄……”(齐读)

  4、品读第二句

  师:不光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所能,做着分内事,就连那小孩也——(指名3个学生,读诗句三、四行),从小孩一个小小的学种瓜这个动作,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交流) 懂事:父母勤劳的品质感染了村庄的孙童,小孩也喜欢上劳动了。

  快乐:是呀,他们学种瓜,心理想的也是收瓜时丰收的场面呀……

  可爱:瞧,他的动作,一手——,充满了童真童趣,多么俏皮的孩子呀!

  (能做力所能及的事了,感到非常自豪;听出来了,劳动着也是快乐的。我们都来当当爱劳动的孩子,一起快乐地读读吧,)

  来,把这种心情带进朗读中去。(指名读)

  5、升华

  师: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是快乐的,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这样和谐、恬适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读) (配乐读)

  6、我们把这首诗牢牢地记在心里。(背诵)

  四、拓展品读——心境之读

  1.拓展《四时田园杂兴》之二

  (过渡)师:刚才我们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除了借助注释、插图外,还通过发挥想象,(板书)读懂了、读好了这首诗。知道这首诗是从描写那一幅幅劳动场面,让我们感受到忙碌的乡村生活。请大家再读读范成大的另一首《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又是在写什么呢?现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读这首诗,说说大意,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随机:你可以仿照刚才学诗的方法,借助注释,想象画面,来读懂整首诗的意思。)

  2.学生交流,再全班交流。

  (1)、指名读,

  (2)、说诗句的意思,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风光?

  3、比较两首诗

  (1)这两首诗都是写田园风光,前一首,诗人着重描写了村庄里男女劳动时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乡村生活的和谐,这么一种兴致。而这一首呢,诗人重点在写什么呢?(写景)是呀,同样是写田园诗,但诗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写作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有写劳动场面的,有写景物的。看来,这乡村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还有那各种各样的人,在诗人眼中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捕捉到如此的生机和活力。诗人范成大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让我们把这种情感带进诗中来读读吧!(读)

  (2)看着这样喜人的景象,让我们不仅想起了村庄男女劳动时的场面“昼出……”

  (3)虽然只字不提劳动场面,但景物的描写同样让人感受到了那农村的勃勃生机,劳动的喜悦。来,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两首首诗吧!

  五、积累古诗,激发兴趣

  师:是啊!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字字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就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为主,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诗人所创作的田园诗。

  现在我们赶紧把第一首抄写下来。看看哪个字比较难写,需要老师帮忙的?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选自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一节—电路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手段以及教学程序这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内容的看法和设计。

  一、 教材分析

  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已经学习部分连接电路的知识,对简单的电路连接并不是完全陌生的,小学课本中是通过“如何让小灯泡发光”来激发学生对电的兴趣,而对认识电路的三种状态、怎样画电路图、电路连接的注意点等更深层次的内容没有涉及。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就是电学的起始内容,是整章《电路探秘》知识的基础。学生只有完成对基本电路的认识,才能进一步深入研究电路。本节内容量很大,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学习认识电路并能画简单的电路图;学习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以及电路图和实物图之间的对应转换。

  二、 学情分析

  我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我所任教的民族中学八年(1)班的全体学生,从学习能力和态度上看,八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但从小学简单的介绍“如何让电灯发光”到八年级的要求认识电路的三种状态、怎样画电路图、电路连接的注意点等更深层次的内容跨度较大,学生往往难以适用,个别学生可能会有畏惧心理。

  从知识基础上看,学生在小学科学中已经学过电路连接部分知识,学生也有过亲自动手连接电路的体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垫定了一定的基础。

  从思维特征上看,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性思维能力,但分析能力比较和抽象能力薄弱。

  从兴趣特点上看,八年级学生对形象具体的事物较为感兴趣,喜欢动手操作,而且在课堂上较为主动和活跃。

  三、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并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一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生产、生活中的电现象

  ②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了解每个元件的基本作用以及了解常见的电路符号。

  ③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以及电路图和实物图之间的对应转换。

  过程与方法:通过简单电路的连接能够正确辨别电路三种状态及电源短路的危害。通过电路图的分析、比较让学生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以及电路图和实物图之间的对应转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简单电路的连接,激发学生对探究电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会在实际电路中检查简单的故障,培养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理解各元件的基本作用,学画简单电路图。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以及电路图和实物图之间的对应转换。难点:电路图和实物图之间的'对应转换。

  四、教学策略和手段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加课堂容量,我采用讲授法和实验探究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通过多媒体手段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运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动脑,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程序

  最后我着重分析教学过程,即进一步阐述如何将我以上所谈到的教学精神应用到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

  1、引入: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我从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的夜景引入,同时出示各大城市的夜景,

  设问:电是从哪里来的呢?电在你们家里有哪些用途呢?从而引出课题—电路图

  2、新课教学:我将课堂教学分为四个环节。

  环节一:电路的基本组成

  课前先在每个小组中摆放一个小灯泡,请同学们连接电路,使桌上这盏灯发光。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连接电路,小灯泡都能亮起来。接着我请同学们想想,你们所连接的电路有哪些不足?(由于课前没有给他们准备开关,所以电路应该都是有问题的。)从而让学生改进电路,使电路逐渐完整,并能够方便地控制灯的亮和灭。然后引出简单电路的组成,接着再利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来完成“电路中各元件的基本作用”的教学任务。

  环节二:电路的三种状态

  紧接着我又问:“怎样能使小灯泡熄灭?”学生自然会想到断开开关,也有学生会想到其它的一些方法,我都加以评价和鼓励,最后归纳出一个共同点:电路某处断开——引出断路的概念,并与通路相对照。然后我又设计了一个讨论:造成开路故障的可能有哪些?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开路的概念。

  我提示再用一种方法使电灯不亮,请同学们取一根导线,将它的两端接触小灯泡的两个接线柱,发现电路现象发生变化时,强调必须立即使导线脱离接触,学生按要求操作,发现灯泡不亮了。我又问:‘灯泡为什么不亮了?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然后老师做电路短路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体验短路造成的危害,并知道短路的概念及特点。通过这个实验不仅突破教学的难点,而且又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此时老师还应对学生进行节约资源的教育,并强调以后实验时的些注意点。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短路造成的危害,我引入一则实际案例,让学生对短路的危害形成一个切身的体会。

  环节三:电路图

  对电路图元件的教学,直接让学生阅读书本第117页的电路元件符号,强调画元件符号的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观察电路、思考认识电路元件符号,尝试画出各元件符号,再尝试画出刚才连接的电路的电路图,从学生所画的电路图中选出几幅进行投影,让学生对这些电路图进行评价,由此引出规作图。最后分析电路图与实物图的不同之处。

  环节四:电路图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

  从一个试一试:如何让两盏灯同时发光引入。在学生的连接中,挑出两种不同的电路,并介绍一种叫并联,一种叫串联,给出串并联的概念。并结合实物图介绍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为下节课详细理解作铺垫。

  3、小结:我通过提问学生本节课都学了哪些内容,让学生自己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使学生对电路图有个系统的认识。

  4、板书:纲要式板书,目的为了条理清晰,体现中心内容,突出重点。

  到此我的教学过程就好了。

  5、反思:在进行短路概念的教学时,如果老师只是简单地说明电路短路会造成怎样的结果,是不足以使学生信服,而学生对此往往又会有较强的好奇心,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用牺牲一节电池为代价,较好地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老师只需破坏一节干电池,而不需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去做这个破坏性的实验,这样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节约资源的教育。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希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24号选手,上机号42。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上册第20课《查找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将其划在模块二:即“操作系统简单介绍”的教学范畴,根据我校教学情况将教学对象界定为三年级的学生。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媒体运用、设计理念、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查找文件》是如何调用文件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保存文件、打开一个窗口、键盘操作、鼠标操作等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原有知识内容的深化和完善,也为以后学习21课《文件操作》等内容起辅垫作用。根据小学生认知心理,结合新课标要求,本课以“玛丽邀我斗恶魔”为主线,引导学生在乐学、爱学、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学习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2、教学目标的确立

  鉴于此,由以上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已有的信息素养,我依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用在“我的电脑中”查看的四种方式。

  2、初步会用“资源管理器”打开文件与查看文件。

  3、了解查看命令中详细资料的含义。

  4、学会应用查找程序按名称或日期查找文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任务驱动、小组协作、讨论交流等多中模式,使学生快速掌握查找文件的三条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索过程中的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团结协作的力量;通过自己的个性创作,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己学习的自信心;通过评价交流,学会欣赏他人。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查看与查找文件;教学难点是:使用“资源管理器”、“查找”程序查找文件。

  二、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本着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原则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境激趣、任务驱动、启发引导、作品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又能发展个性,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注重让学生理论学习与上机实践相结合,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成果评价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得真知,在探索中得到发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三、媒体运用

  苏亚星多媒体网络教室、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机存放“超级玛丽”的文件及有关图片。

  四、设计理念

  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的思想:

  1、体现新课标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创设情境与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相互协作能力。

  3、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的内容和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爱迪生曾说过“兴趣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这是有心理学依据的。对于学习来说,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就能自觉地排除内外主客观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把学习当成愉快的事。在课的开始,我介绍: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好朋友,它的名字叫超级玛丽。它的本领可大呢。请看大屏幕吧:(教师播放用FLASH做成的课件)《超级玛丽智斗恶魔》。在学生看得起劲之时,我问:你们想和它一起去战胜恶魔吗?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这个游戏就存放在你们电脑的C盘中,怎样才能找到它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查找文件。(教师板书课题)这样的情景创设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思维活跃,激发起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达到了“课伊使,趣已生”的效果。

  (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知识不是一种告诉,而是一种自我尝试和自我建构。在教学用“我的电脑”查找文件时,我是采用“发现法”教学的。具体流程为:尝试发现(让学生快速阅读全课,看看能发现什么。)——汇报结果(要求学生说出发现结果,集体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查找文件有三种方式:我的电脑、资源管理器和查找程序。)——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已掌握的新知:即在我的电脑中查找“超级玛丽”。在学生打开我的电脑中双击C驱动图标后,就可以看到C盘根目录下的文件夹和文件。想知道详细的`情况单击菜单栏的查看命令,有四种查看方式:大图标、小图、列表、详细资料,在超级玛丽文件夹打开后就可以看到那个可执行文件了。播放FLASH。)这样,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索,点燃了学生求知的火花,最后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初步的成功所带来的欢乐。

  用“资源管理器”查找文件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对此,我是采用直观演示来进行教学的。通过苏亚星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演示,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感受查找的操作过程,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号与“—”号操作的实际意义,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具体的实际意义,即“+”表示该文件含有子文件夹,“—”表示含有自文件夹且已被打开。(播放FLASH)

  “查找文件”是本节教学的又一个难点,由于学生已有前一个阶段的操作基础,因此本环节我采用了小组协作、互启互惠法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在我们的电脑中还有许多的可执行文件,有的也是小游戏哦!你会用查找程序的方法去查找吗?学生情绪高涨,几人一组,边看书边讨论边操作,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时机成熟之时,引导学生总结出:开始—查找—文件或文件夹—输入查找文件名称—选定搜索。(播放FLASH)

  (三)自由展示,评价激励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留给学生充足的创作时间,能及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便于教师进行因材施教,及时得到信息反馈。 对此我蓄意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我们已学会了用三种方式查找文件,你会用吗?请分别演示一下。会用一种的将在以后的游戏课上奖励2分钟的时间。同学们兴趣盎然,急于展现自己的才能,都积极主动地进行操作。在巡视中我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广播优秀学生的操作过程,让他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并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这样的设计,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及时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实践,知识点得到及时反馈,做到既面向全体,又突出了个性。

  (四)学生总结,意犹未尽

  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我是这样来结束本节课的教学的:让学生自己谈谈今天学会了什么,这是一个对知识的系统化和梳理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概括知识、口头表达的能力,又能加深对本课重、难点的理解,然后我播放超级玛丽求救:有一只恶魔要来了,它的位置已经暴露了,要赶快转移地点啊!这可怎么办呢?课后请同学们预习第21课,这样我把课外的预习巧设其中,学生既乐于接受,又能激发他们的下阶段的学习热情,而他们的心也会紧紧地与超级玛丽在一起,期待着下节课的到来!(播放歌曲)

  以上是我在预设教学《查找文件》一课时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敬请各位评委老师点评、指导。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蚕姑娘》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春光篇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课文共有七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了春暖是蚕从蚕卵里孵化出来,第二至五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四次蚕眠蜕皮的情况,具体地写出了这一过程中蚕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第六至七自然段写了蚕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蛾的情况。

  2、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

  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新课程标准提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我将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因此我把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作为本课的难点。

  4、 教时安排 三课时

  二、 说教法、学法

  1、 教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指导观察,启发思维;看说结合,培养能力;读写结合,“读”中学写”的教法。

  2、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教学过程

  1、 课件导入,激趣示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刚开始,我引出了小朋友喜欢的春姑娘带小朋友去蚕房里看望蚕姑娘,由此引出课题。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初读感知课文内容,给自然段标上序号,知道蚕的生长过程,并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3、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1)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因此我用动画导入第一节,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并将课文的相关内容有感情朗读。

  (2)蚕眠是这篇课文的重点,但课文运用的写法是差不多的,因此学生只要知道其中的不同就可以了,而新课程又要求教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设计了一个表格,要求学生在自学课文以后,四人小组讨论,共同合作完成表格。

  在填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同时,这个过程也在帮助学生背诵。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真正达到了“教就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我渗透了朗读的指导。使学生不仅仅是读,还要会读,有感情读,从读中体会,以多种形式练读。

  在课后的练习中有将两句句子合成一句句子的练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渗透了这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方法。

  (3)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二年级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因此,在教学最后两小节是,我主要让学生联系自己养蚕的经历,说说蚕眠后蚕要做什么了?“蚕山”是怎样的?“盖新房”是指什么?,并通过实物“茧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最后一小节。通过朗读,懂得茧子开窗,蚕姑娘变成蛾姑娘,而蛾姑娘产子后又能孵出蚕姑娘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4、总结课文,引导背诵

  请学生脱离书本,用自己的话说说蚕的生长过程,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又黑又小

  吃

  又黄又瘦

  睡

  2、蚕姑娘 又白又嫩 吐丝结茧 蛾姑娘

  脱

  又白又胖

  变

  一天天发亮

  卵

  5、练习设计

  (1) 根据板书背诵

  (2) 完成课后练习4

  (3) 照样子写词语

  暖洋洋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又黑又小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4)饲养春蚕,观察生长过程。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月亮湾》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篇课文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家乡月亮湾美丽怡人的田园风光,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派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全文共分为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的介绍月亮湾是个美丽的村子。第二、三自然段介绍村前和村后的美景。本文的一个主要特色是通过写景表达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另外,教材中的插图展示了月亮湾的美景,应该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并借助图画理解课文内容,练习背诵。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有四篇课文,即《古诗两首》、《蚕姑娘》、《月亮湾》、《快乐的节日》。这些都是关于写景的文章。学生通过学习《古诗两首》和《蚕姑娘》,初步领略作者写景的方法和对具体事物进行描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习《月亮湾》巩固了所学方法,为学习《快乐的节日》做好铺垫。通过学习,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景的技能同时得到提高。

  3.课时安排

  《月亮湾》这篇课文,我准备用三个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借助录音带和图画介绍月亮湾;学生自学本课生字,然后自读课文,说出三个自然段的大意。第二课时,深入学习课文,找出作者描写的主要景物,体会作者写景的方法,理解新词。第三课时,检查识字、背诵情况。现在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写景的方法。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和表达能力,以及动手和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月亮湾的美景,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这样的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5.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课文的前后联系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体会月亮湾的美丽景色。

  在这篇诗情画意的课文中,关于月亮湾的地理位置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要想教好一节课,了解学情很重要。二年级的学生基础功底薄,识字量少。但他们看图说话比较积极。我相信,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新词,同时结合课文的插图以及图画,这节课一定能收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三.说教法

  1.以读促解法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引导学生多

  读,反复读,有感情地读,才能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

  2.直观教学法

  通过幻灯、图画等教学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新词、理解课文。

  3.图文结合法

  本课文的插图,充分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通过让学生看课文插图和本人的板图,进行口头说话,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说学法

  1、情境导入法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欲望。

  2、“读、想、画、议”法

  通过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议一议”,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他们的语言综合能力。

  3、合作交流讨论法

  通过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 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法

  一上课就板书课题<板书:3

  月亮湾>让学生大声齐读题目,接着播放“在希望的田野上”的乐曲和幻灯出示月亮湾的田园图片,问学生,“月亮湾是个怎样的村子?”(答:美丽的村子)“作者是怎样介绍它的美呢?”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学习的欲望。

  (二)合作交流讨论法

  1.默读第一自然段,并讨论这段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学生通过自读,并同桌讨论问题,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教师指导用叙述的语气朗读本段。

  2.让学生找出第二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共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个别回答,当学生每说出一种,教师边画图,边问问题:

  (1)怎样的小河?(月牙一样的小河)

  (2)河里有什么?(一群群鱼儿在河里游来游去)

  (3)河上有什么?(一座石桥)

  (4)河岸上有什么?(桃树)

  (5)过了桥,是什么?(一片片绿油油的农田)

  通过说出景物及其特点,以及结合教师的.板图,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本段的内容,为下面的教学作好了铺垫。

  3.出示写有词语:月牙、缓缓地、倒映、灿烂、朝霞的小黑板,让学生小组讨论这些词语的意思,然后进行抢答,教师再借助幻灯让学生核对答案。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表扬。通过讨论和激烈的比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合作学习的技能。

  4.读一读,比一比,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1)/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

  \清清的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

  (2)/过了桥,是一片农田。

  \过了桥,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

  学生集体交流并讨论。通过比较,学生掌握了写作的技巧。

  5.让学生说出这一段的比喻句,并说说这句话用什么比作什么?再要求学生用“像”说一句比喻句。从中培养了学生动口,动脑的技能。

  6.学生边看板图,边复述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7.学生自学第四自然段,先默读,然后回答问题:村子的后面是,山坡上有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三)检查学习效果

  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是否掌握,以及训练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我设计了如下测评题:

  1.基础题:填空。

  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 ,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2.拓展题:画图写话。

  你的家乡哪儿最美?试着画一画,然后写几句话,再向同介绍。

  六.说板书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我通过板书让学生了解了月亮湾的地理位置,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附板书:

  3 月 亮 湾

说课稿 篇9

  课题介绍: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上午好。我叫王元军,来自于镇江市丹阳第五中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生物必修本中新增添的一大内容,它主要涉及到动物机体的内在调节,知识相对来说非常抽象,也较难理解。每次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总是感到比较头疼、难教,可它却是高考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大知识要点。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

  对于神经调节,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综述”这样9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

  神经调节是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一册)中第四章“生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一大重要内容,它与动物的激素调节相辅相成,共同协调的完成着生活的使命,同时它也是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神经调节有着密切的联系。神经调节,尤其是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几乎是每年高考必考。在单科高考试题中,该部分内容所占的比值通常均占到13%~18%,所以在教材中本节内容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节知识还可与多个有关的知识如“细胞膜、细胞器、动物的新陈代谢、内环境的稳态”等联系紧密。学好本节知识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其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重点、难点的确定

  在本节课中,有部分内容如反射、反射弧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学习过,学生应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而兴奋的传导对于学生是全新的知识,也是比较抽象的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兴奋的传导不仅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3、课时的安排:

  由于本节内容的重、难点较多,且大多数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本节知识将分成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兴奋的传导,第二课时为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语言和内脏活动的调节。本节课我主要讲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①结合初中的知识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调节的结构基础

  ②经过学习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过程

  b、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以发散、求新、求异思维为主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c、情感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如何达到)

  1.利用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的人体的神经调节为基础,再借助于媒体的展示,通过学生的回忆和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结构基础。

  2.在掌握神经元的结构基础上,利用媒体的动画功能,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究等多种形式的学习,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过程。

  3.在教学中,通过多设疑、多提问、多讨论、多分析、多探究,培养学生以发散、求新、求异思维为主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主体意识及探究的精神。

  4.通过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利用研究性的课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本节课中,兴奋的传导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它不仅知识比较抽象,而且在理解的过程中还要用到物理学的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层层设疑,步步追问,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自学、思考、分析、讨论,然后找出正确答案。并在此充分运用多媒等信息技术和手段,借助于它们的直观、形象、动态等多种功能来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使整个知识结构一目了然

  (四)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课程为本、追求实效、实践创新”的思想,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指导下,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其中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了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各种信息技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理念。

  (五)学习方法

  “授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点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根据自身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六)教学程序(附课堂教学结构流程设计表)

  1、创设情景(这部分需3分钟)

  a.处理:本节课通过动漫“求诊历险记”,引出“神经调节”一节。

  (组织学生观看并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

  b.优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情节引入课题,可以很快的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迫切了解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在一上课就进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并为课堂教学奠定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基调。

  2、新课教学(这部分需34分钟)

  本节课我准备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①复习反射和反射弧有关知识;

  ②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③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1)第一层次:反射、反射弧(这部分要8分钟)

  a.原因:由于考虑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关于神经调节的部分知识,所以在此主要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复习。

  b.处理:在新课开始时首先设疑,接连抛出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什么?”

  “它由几部分组成?”

  “怎样来解释刚才漫画中医生摔倒的原因?”等一系列的问题。

  (组织学生回忆、思考,并展开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考虑到第三个问题的抽象性,故将其制作成动画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c.优点:在本层次中,通过开篇设疑,唤醒学生的记忆,让学生在回忆旧知识的'同时,去领会新知识的意义,达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与老师的问题形影相随,为教学的良好延伸奠定了基础。

  在本层次最后再辅以相应练习,起到及时巩固,加深理解的作用。

  (2)第二层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这部分要13分钟)

  a.原因:在学习这一层次的知识之前,需要学生先了解神经纤维的概念。考虑到学生对神经纤维这个概念可能已经模糊,所以在本部分内容学习前,先安排复习神经元的结构,了解神经纤维的概念。

  b.处理: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

  “1、神经纤维在未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如何?当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以后,细胞膜内外电位如何变化?”

  “2、在神经纤维上局部电流是如何形成的?”

  “3、兴奋是如何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等一系列问题,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

  因为兴奋的传导对于学生是全新的知识,比较陌生。在此,安排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先阅读课文中相关的知识,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熟悉程度,从心理上产生较强的可接受性,便于对知识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接着再组织学生对上述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并辅以动态的多媒体课件加以说明,加深理解。

  c.优点:这样,通过老师的精心设疑,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问题情景和条件。经过点拨和追问,层层质疑,化解难点,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CAI课件的动画功能,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知识具有更强的可接受性,增强了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

  为了帮助学生能正确理解刚才所学的知识,在此及时安排一个思考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检测,并突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双向进行。

  最后再引导学生做一阶段性小结,帮助学生再一次认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

说课稿 篇10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大代表人民选。

  我准备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来进行本次说课。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三单元《法治时代》第九课《人大代表的责任》第一框的内容。本课是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在前面第七课和第八课内容基础上的延展,旨在进一步引导学生全面的认识在法治时代我国公民怎样参加国家管理,帮助学生了解人民代表产生的方式,认识到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公民参加国家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从而为培养负责任的公民打下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

  二、说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有思想、善表现,既成熟又幼稚,直观形象仍然很强。本框题涉及的是人大代表如何产生的话题,但是,作为九年级的初中学生,年龄不到18周岁,仍然是未成年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没有参加过选举,不知道它是我国公民参加国家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三、说教学目标

  我依据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并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公民参加国家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2.了解人大代表的资格、产生的程序和构成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归纳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人大代表的敬意和自身的国家主人翁的意识,培养学生将来做一个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公民。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是什么?——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公民参加国家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2)确定的依据: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建构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回归生活世界,要打破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学生经过本册第三课第三框《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的学习,知道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民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增强自身的国家主人翁意识。

  2.教学难点

  (1)是什么?——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公民参加国家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2)确定的依据:作为九年级的初中学生,仍然是未成年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没有参加过选举,不知道它是我国公民参加国家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因此我把本框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都确定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公民参加国家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3.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①引用新闻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

  ②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以教材中的理论观点为指导,尝试进行讨论归纳。

  五、说教法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过程。九年级的学生有思想、善表现,既成熟又幼稚,直观形象仍然很强。在教学时,教师不能独霸课堂,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只是活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因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让学生参与整个过程,通过自由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给学生自主思维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2、紧扣重难点,鼓励学生讨论争鸣,打破思维定式,开发学生想象力。

  3、采用多媒体教学,精心设计活动环节,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尽而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使原本深奥的理论知识在学生愉快的活动中轻松的被接受。

  六、说教学程序

  (一)教具准备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我自己本身的特长,以及教学资源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二)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理论联系实际。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 导入新课:

  新闻导入

  导入设计的依据:思想品德课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让时政、事实进入课堂;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时政搜集能力、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新闻导入,引出新知识,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期望。这是思想品德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 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本框题主要分为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主要向学生谈谈我自己参加镇、县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时的情景和感受。将选举程序融入其中,向学生介绍,主要讲明选举的程序。因为是老师亲身参加的,所以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环节主要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以及问题启发的手段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第三环节通过“法律文库”,结合学生自身条件,使学生了解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资格。

  第四环节通过教材“相关链接”,让学生了解我国人民代表的构成的特点。

  整个教学过程立足学生的学情,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体现新课改中要求师生互动的要求。

  3、小结升华。

  先让同学自己总结所学内容,然后教师进行升华:把板书设计通过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来,让学生巩固本节课学习的知识。

  依据:先让同学自己总结所学内容,然后教师进行升华,可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作业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各位评委。

【说课稿】相关文章:

《推敲》说课稿03-25

《燕子》说课稿03-26

《荷花》说课稿03-21

《观潮》说课稿03-21

《匆匆》说课稿03-22

掌声说课稿03-22

《力》说课稿03-23

《台阶》说课稿03-23

《吆喝》说课稿03-23

《散步》说课稿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