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12-21 11:46:5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模板合集五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模板合集五篇

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几个方向,并能用适当的术语进行描述,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不同的方位。

  2、能运用方向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与价值观

  初步感受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面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辨认方向

  教学难点:

  借助路线图确定现实生活中的物体所在的具体方位。

  设计思路:

  通过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相关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

  我首先在课前让学生做正反口令辨认方向的游戏,运用游戏让学生复习空间方位及地图上东西南北方位。然后我创设了带领学生参观凤凰村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几个方向,并能用适当的术语进行描述,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不同的方位。这一活动情景的创设既符合这一阶段儿童认知特点又便于操作,最后通过一系列的联系,让学生一方面亲身体验方位的知识,另一面更深刻体会到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方法:

  学生主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例,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几个方向;经历观察、操作、合作、解决问题等学习活动中,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比一比谁的反应快

  1、老师喊出:“向西转,向北转”的口令让学生做出动作。

  2、同样的游戏正令反做

  3、快速说出地图上的东西南北的方位。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老师放了学想去你们家作客,你能告诉我你们家怎么走吗?

  (多找几名学生说说?)[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方位]接下来

  师:“通过刚才的谈话,看来咱们同学的方向感非常强,出去旅游肯定不会迷路。诶,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十一黄金周想出去旅游的同学请举手,你都到过哪些地方?老师也想去旅游,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去的地方是个什么样子呢?嗯,老师去的地方叫凤凰村,同学们请看这就是凤凰村的村口

  师:在我们熟悉环境里知道了东西南北是固定不变的,那么当我们来到一个不熟悉的环境当中还可以怎样去辨别方向呢?(看地图)

  三、探究新知

  观察发现,初步感知。让学生根据看到的画面试着把看到的现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加以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再从内化到外显,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看到现象,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1、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以牡丹亭为中心,依次贴出凤凰村的其他景点,通过贴的过程探究出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几个方位。

  (1)师:“现在老师隆重推出凤凰村的一个最著名的景点就是,牡丹亭,它在村口的北边,也在村子的中央,哪位同学能帮老师找到它的准确位置?

  (2)师:“在牡丹亭的北面是规划整齐的住宅区,同学们看这就是美丽的住宅区,谁愿意帮助老师把它贴上去?”

  (3)师:“在凤凰村还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就是风景区,它在牡丹亭的东北面,哪位同学帮老师在黑板上找到它的位置?为什么要贴在这里?”

  “对,风景区在牡丹亭的东北面,就是在它的东面和北面之间”

  (4)师:“在牡丹亭的西北面是以娱乐、学习为主的文化中心,里面有凤凰村的一些著名的文化遗产,我们很有必要去看一看,同学们看这就是文化中心。好,谁能在黑板上贴出它的准确位置?为什么要贴在这里而不贴在别的地方?”

  “对,因为它在牡丹亭的西北面,应该在西面和北面之间。”

  (5)师:“在凤凰村的西南面是誉满中外的饮料加工厂,它应该贴在牡丹亭的什么位置?为什么要贴在这里?”

  “对,它在牡丹亭的西面和南面之间,所以要贴在这里。”

  (6)师:“凤凰村还有最后一个景点,那就是以村子的名字命名的凤凰塔,它在牡丹亭的东南面,一起说应该贴在哪里?”

  “对,应该在牡丹亭的东面和南面之间,贴在这里。”

  2、以小组为单位参观凤凰村,最后选出一名导游员起来交流,说出你们小组是按什么路线游览凤凰村,要求从村口出发。

  师:“凤凰村的所有景点已经全部出示在黑板上,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游览凤凰村,

  3、要求学生根据今天探究的知识在纸上制作一个平面方向示意图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参与的热情充分地调动了起来,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想、去说、去做,在交流碰撞中积累关于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几个方向感性认识。而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感知材料则尽量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为学生构件准确概念提供支撑。

  四、拓展应用

  1、第2题

  出示:省地图(1)、先向学生介绍我省有17个主要城市。(2)、师生共同做第(1)小题后,再自己作其它小题,填在书上。(3)、集体纠正。

  2、请你当小导游

  :出示第4题(仔细看图后,完成填空题)师:谁有勇气带领大家游览整个公园?要求不走弯路,不漏景点。

  3、小游戏:8人站在八个方向,1人在中间说:“我的朋友在西南。”请这位同学快举手,同时说:你的朋友在这里。

  4、一展所长:以学校为中心让学生自己画一张回家地图综合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发展学生思维的机智性与灵活性。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觉的自己表现的怎么样?都有什么收获呢?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我在教学中,唤起并激活了学生的已知,自然地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的生活经验转变为数学现实,使学生真切地感受,使学生亲其所学。教师把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语言表达有机地融合,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几个方向的数学的积极性得以提高,产生了“数学很有趣,我喜欢学数学”的情感。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课文内容:

  本文是美国作家狄斯尼的一篇小说。它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时发生的一个故事。一个美国伞兵被误投到了敌占区,他向空投地附近的法国农妇求救。德军发现法国农妇救助了那位美国伞兵就枪杀了她的丈夫。美国伞兵被俘后设法逃了出来,奔向树林。德军立即围追他。走投无路时,美国伞兵“振作”起来,“押了这一注”,他折身回跑,再次向法国农妇求救。法国农妇毫不犹豫地再次救助了他。三天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至此,作者称赞道,是两种勇气打败了敌人,即“青年伞兵智胜的勇气和法国农妇毫不犹豫为美国伞兵提供了第二次机会的勇气”,并借一位空军将军之口,对这两种勇气作了画龙点睛的诠释。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理论及课文特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定为:

  1、知识目标:积累文中生字词;

  2、能力目标:

  (1)了解文中情节,主要是掌握两个出其不意的情节安排;

  (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勇气的内涵,体味幸福的深意,感受人性美的光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说教学重点:作为小说,是一种叙事性较强的文学体裁,主要特征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反映现实生活,据此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小说的出奇制胜的情节,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法国妇女的形象。

  2、说教学难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善于把握难点,能解开学生心中的一个个结,我个人认为这一节的难点主要有两个

  一是文中是如何刻画法国妇女的形象的;

  二是如何理解文末将军的话。

  二、说学情

  在说学情方面,我分两方面来谈:一是教学情况分析。本单元是小说阅读教学,教学目标是了解小说的特点,把握人物形象,理清故事情节。前面已学了两篇文章,分别是《空城计》和《美猴王》(注:《心声》一课没学),通过这两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小说有总体上有点感性认识,已初步了解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虽有点模糊,所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课文进行分析理解。本篇小说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抓住这一点,相信学生较容易进入角色,能较好理解课文。

  二是学生情况分析。备课中,除了备教材是重要一环,但也不能忘记备学生。经过半个多学期的接触,我觉得我所任教的'七(6)班有如下特点:大部分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语文功底相对较差,如生字会念不会拼,常写错别字,不敢大胆发言,但他们求学心切,而且有一两个同学较为积极发言,因此,在课堂中需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让这一两位同学带动全班。但有时可能会为完成教学任务也许会有淡忘差生的现象。

  三、说教法

  要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关键是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整体感知法

  会学。独立掌握学习方法和规律,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和习惯。在这节课中,学生要进一新课程标准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因此,在这节课里面,我也采取了整体感知法。

  2、问题导读法。我在这篇文章采用了问题导读法,所设计的两个问题,都是为了理解故事情节和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其实也就是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

  3、讨论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怎样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怎样落实新课标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我想小组讨论是一个较好的方法,虽然它也有弊端,也还有其它方法,但为激活学生的思想和开拓他们的思维,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前,在必要时候我还会采用讨论法。

  四、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也就是说教师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步学会圈点勾画法,主要是运用在人物分析上。

  五、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颀长(qi)熹微(xi)寥寥可数liao呜咽(ye)

  2.解释下面的生词。

  ()拘谨:(言语、行动)过于谨慎,拘束。(2)颀长:身量高。

  (3)孔武有力:勇武而有力。孔:很(4)熹微:目光微明。

  (5)悉意:全心全意。(6)寥寥可数:形容非常少。

  二、导入

  和平是一种信仰,为了捍卫它,许多人不惜献出无价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本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由法国诺曼底登陆时发生的一个感人故事。

  三、正课

  1.提问:美国伞兵讲的故事从课文的哪一段开始到哪一段结束?

  讨论并归纳:从第二自然段开始到倒数第五自然段结束。

  2.提问:课文开头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交代故事的叙述者和主人公之———美国年轻伞兵的外貌、功勋。

  3.提问:课文最后四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课文最后四段写作者听完故事后的感受,在文中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

  4.提问:阅读课文,说一说,故事是怎样开头、发展、结束的?

  讨论并归纳:

  (1)开头:盟军向诺曼底空投伞兵,美国年轻伞兵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敌占区着陆。

  (2)发展:年轻伞兵遇到德国人的追捕,一个法国女人救了他,被德国人发现,她的丈夫被德国人打死。年轻伞兵跑进了树林。德国人继续追捕他,他又一次来到这个法国女人的房子。这个法国女人又一次掩护了他。

  (3)结束:美国年轻伞兵获救。三天之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

  5.请试用美国伞兵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

  6.提问:用美国伞兵的口吻讲的故事与课文原故事作比较,叙事角度和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

  (1)从叙事角度看:以美国伞兵的口吻讲述一个法国女人两次掩护地而牺牲了自己的亲人的故事。歌颂的主要对象是这个法国女人。而原文则是从第三者的角度讲述这个故事,歌颂的对象不仅有法国女人,还有美国伞兵。

  (2)从表达效果看:以美国伞兵为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更显得真实感人。而原文则能从更广泛的视野,叙述美国伞兵所无法看到、听到的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7.提问:课后练习一、l。

  讨论并归纳:当美国伞兵第一次来到农家门前请求给予掩护时,法国女人回答说:“哦,当然啦。”法国女人认为美国人是盟军,是来法国赶走德国人,解放他们的。理所当然得到法国人的保护。当美国伞兵第二次来到农家门前请求给予掩护时,法国女人再一次收留了他,并说:“哦,当然啦。快!”法国女人并没有因为第一次掩护了美国伞兵而牺牲了自己的丈夫而感到后侮,还是一如既往地掩护美国伞兵。法国女人为了和平,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不惜牺牲,包括自己亲人及自己的生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8.提问:课后练习一、2。

  讨论并归纳:我认为作者更重的是法国女人的勇气。青年伞兵的勇气是拼命的勇气,但是法国女人的勇气是一种为了捍卫和平的信仰而不惜牺牲的勇气。这种勇气更值得人们的尊敬和赞颂。

  9.提问:课后练习一、3。

  讨论并归纳:“有福气”是说明这位法国女人值得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敬重。她的信仰是捍卫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她懂得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必须付出代价甚至宝贵的生命。所以她毫不犹豫地做出了牺牲。

  四、小结

  本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一个法国女人为了掩护美国伞兵,不惜牺牲自己的亲人的故事。赞美了为了捍卫世界和平,不惜献出无价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的勇气。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说教学过程

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本单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生活和实验中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其相似性质的原因。第二部分在酸和碱性质及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酸和碱之发生的反应-------中和反应以及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溶液的酸碱度等。

  从整章的内容来看,都围绕着酸和碱这两种物质来学习的,所以能够清楚认识酸碱对学好本章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酸和碱在初中学生的概念中还比较陌生,同时新课改的教材中不对酸碱下定义,仅需要通过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和变色情况来进行判断酸碱。所以对指示剂的认识也犹为重要。本节作为该单元第一部分的第一课时,主要认识指示剂,并且能用指示剂来鉴别具有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实验方法,同时通过新课的教学使学生形成物质区别的一般原理。

  二. 说教学目标

  1. 课标要求

  了解酸碱指示剂你酸碱作用的变化规律。

  如何应用指示剂(代指示剂)区分酸碱性物质

  2.具体知识目标

  A 认识两种指示剂(酚酞和紫色石蕊试液).

  B .掌握酸碱指示剂和酸碱作用的变化规律.

  C 如何运用酸碱指示剂来检验物质中存在的酸碱性

  D .了解指示剂的发现. 了解如何简单运用生活中的某些物质代替指示剂来鉴别物质的酸碱性。

  E 简单了解物质酸碱性对工农业生产生活的意义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探究酸碱指示剂和酸碱作用的变色规律 培养学生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和运用实验的现象分析实验的实质内容

  如何用指示剂来检验物质的酸碱性 运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自制指示剂的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如何运用生活实际与化学学习相联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究指示剂与酸碱变化规律过程中 运用研究物质的基本程序 观察物质外观性质——(利用旧知识)预测物质的.性质(假设)——实验验证——观察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解释及结论)

  如何区分食醋和氢氧化钙两种物质 从简单的物理方法 ——到化学方法 多种方法的探究 让学生懂的区分物质的一般原理

  从两种物质的探究到多种物质的验证,让学生懂得研究物质从特殊(个别)物质为代表到一般(普遍)物质的研究方式

  在自制指示剂的探究问题上。通过观看感性的内容材料。培养学生如何获取有用的信息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让学生能在学习用石蕊试液区分酸碱的基础上,自行探究另一种指示剂。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能应用相同的实验原理。达到学一种具体的物质研究方法应用于其他类似物质的研究。举一反三

  在自制指示剂的探究实验上,列举的都是生活中学生见过的物质。居然有如此的功效。让学生懂得即使是身边最不起眼的物质都有可挖掘的知识内容。让学生懂得学习化学的同时,要着眼于平时对身边事物的细心观察 如何让化学知识你生活实际相联系。

  三. 说教法

  1.实验探究和验证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所以必须通过实验方法对物质的性质进行探究 本节课运用探究实验和验证实验相结合,通过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出物质变化的规律。然后进行多种的物质再次进行实验对总结的规律进行验证。

  2.归类比较 指示剂你酸碱变化规律

  3.类推 实验仅有几种物质的验证 其他的酸碱和指示剂的变化也是如此

  4.问题引导 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逐步深入了解教学内容

  5.指导学生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用的信息内容

  以引导学生为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四. 说学法

  复习旧知识—— 总结研究物质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再利用这种方法来研究新事物

  探究实验 ——观察现象—— 分析现象——总结规律

  认识规律——运用规律

  假设——实验验证

  五.说教学过程(见课件)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这一课主要写战争年代,聂荣臻将军关心照料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战后,长大成人的孤女专程前来中国看望将军,不忘将军救命之恩。这件事成为中日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从中我们可以感受聂荣臻将军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情怀。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自然段写八路军战士从炮火中救出两个日本小姑娘。第二、三自然写聂将军无微不至地关心两个日本孤女。第四、五自然段,写聂将军设法将两个日本孤女送往日军驻地。第六自然段,写由亲友抚养大的日本孤女专程来中国看望并感谢聂将军。文章语言朴实,内容真切感人。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聂将军照顾两个日本小姑娘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感受他的崇高形象。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文内容,从六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出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说出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3、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三)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 体会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宽广胸襟以及他的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难点是体会聂将军说的话,进而让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说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将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法。

  1、采用品读感悟法,以课文语言表达的特点为切入点,抓住形象具体的感人细节,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反复品读感悟,体会语言表达的特点,感悟人物形象,体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学习写法。

  2、根据本课教材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细细揣摩,想法设法创设相应的情境,突破难点。三、说学法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就必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为基本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思考,发挥、表现以至于演示的机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因此采用以下两种学法:

  1、质疑探究法。围绕:“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进行提问,然后抓住描写聂将军的细节,让学生主动探究。借肋文中的插图提问:从图上你看到什么?感觉到什么?再进一步交流对描写聂将军音容举止的重点语句的探究,体会到聂将军非常细心,从而体会聂将军的“菩萨”心肠。以学生的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以读代讲,练习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

  2、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重点部分的概括、揣摩、想象、诵读等方法,深入人物的内心,感受聂将军的品质。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位学生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掌握从读到思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四、说教学流程设计及其理论依据总的设计意图:设问入手,深入全文,抓重点句体悟人物精神,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佳境。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鼓励学生独创思维,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进而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

  (一)谈话复习导入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对聂将军已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在日本人民的眼中聂将军是个怎样的人呢?(师板书:活菩萨 中日友谊的使者)思考: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这样设计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的能力。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印象。这样的设计是运用旧知引入新知,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为后文的学习作?铺垫。

  (二)精读感悟,品味文本

  1、在初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这一问题,默读课文,进行圈画批注,然后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段,简要写出自己的体会。

  2、小组内讨论、交流,体会聂将军的高尚品质。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整体把握文本命脉,给学生创设了独立思维和与别人交流合作的空间,也就是给学生留了准备的空间。这是教学民主的体现,学生读、思、议,教师参与引导、点拨,师生共同参与,及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谈自己的观点,以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对人物的感悟。

  3、全班汇报交流:随学生的交流而灵活探究,学生说到那个问题,老师就引导来学习这一处。以学生的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以读代讲,练习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文字投影。出示聂将军说的那段话:“他对战士们说:“虽然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这两个孩子是无辜的',她们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照料,决不能伤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

  (1)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虽然……但……一定要……决不能……”等词句,反复朗读体会聂将军宽广的胸怀。

  (2)激发学生想象的翅膀:想想聂将军说这句话时会怎么说。

  (3)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这段话。设计意图:读书的实质是让学生借助文本同文章的主人公的情感碰撞,并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让学生通过文字走进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与之同思想,同行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并让学生借助想象的创新,带着情感去读书,会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无穷魅力。出示聂将军关心、照料两个日本小姑娘的子:“聂将军先抱起不满周岁的小妹妹,看到她的伤口包扎得很好,便马上让警卫员去老乡家给她找吃的。然后,又慈善地拉过那个大一些的女孩,亲切地问她叫什么名字。”

  (1)汇报勾画出聂将军关心、照料两个日本小姑娘的语句诵读体验,指导学生细读体会:“马上让……然后,又……拉到怀里……一口一口……喂”等重点词句,感受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厚襟怀。

  (2)借肋文中的插图,提问:从图上你看到什么?感觉到什么?再进一步交流对描写聂将军音容举止的重点语句的探究,体会到聂将军非常细心,从而体会聂将军的“菩萨”心肠。

  (3)读出聂将军的和蔼可亲。 设计意图:这一段是聂将军关心照料日本小姑娘的具体描写,并且配上了画面,聂将军的音容举止跃然画上、文字里。图是文的映现,文是图的延伸,引导学生将图文结合起来,诵读体验,具体感受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厚襟怀。出示聂将军的亲笔信:“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

  (1)从聂将军的信中,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至仁至义”“ 有始有终”看出聂将军的真诚、友善、具有国际主义精神。从这句话你还能体会出什么?

  (2)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读?(真诚、友善、奋斗到底的决心)

  (3)总结:从刚才所读所品的语句看,聂将军确实是一位活菩萨,是至仁至义、心胸宽广、心肠慈善的好将军。因为聂将军的亲笔信,语言凝练,含义深刻,这样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将二自然段聂将军对战士们说的话与信中内容联系起来,反复朗读体会,领悟聂将军恩怨分明,为民族的生存与人类和平抗战到底的决心。感受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从而理解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培养了学生精读深思的良好习惯。

  过渡:40年后,已成为母亲的美穗子和她的家,专程从日本来到中国看望她的救命恩人聂将军,见面的情景十分感人。你能展开想象,描述一下当时的场景吗? 升华人物的品格:文中没有提及感恩的场景,引导学生想象美惠子及家人的谢恩画面,说一说,议一议,加深对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的体会。这样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行动、神情表达对课文人物的理解与把握,再现文章的故事结局,有利于学生想象、表情达意,内化文中人物形象,同时也使人物的精神得到升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情感。

  (三)回归整体,总结全文: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宽广胸襟以及他的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使我们感受到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也使我们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五、作业设置,拓展练习

  1、关注中日两国的交往历程,通过搜集资料,讨论聂将军善待日本人民的现实意义。

  2、想象美穗子和聂将军40年后重逢的情景,把它写下来。利用课文为我们提供的机会,进行写话练习,其目的是从读后的感慨入手,促使学生有感而发,完成读写结合的迁移。

  六、说书设计

  7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活菩萨 恩怨分明 慈善心肠 中日友谊的使者 宽厚襟怀 至仁至义好的板书,能生动地体现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巧妙的处理,清晰地展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文章结构层次。我的板书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主题,抓住文章的要领,突出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能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觉,使学生一目了然地洞悉文章概貌。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硫酸》,它是高一化学必修本第六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程序五个方面来说明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想。

  本节的内容是硫酸的性质和用途,硫酸的性质贯穿于元素化合物的教学过程,通过本节教学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酸的通性,认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本节对学习其它元素化合物的性质起着辅垫作用。

  学生已初步认识硫酸的性质,但对浓硫酸的特性并不了解,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学大纲和素质教育要求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硫酸的性质,尤其是浓硫酸的特性,了解硫酸的重要用途。

  能力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

  教育目标:通过掌握浓硫酸性质差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量变引起质变规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特点,把浓硫酸的特性定为教学重点,从知识本身看,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是本节的难点,从学生能力看,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反应本质,有一定困难,所以把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定为本节教学难点。

  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新课,复习初中学过的硫酸性质,引出教学重点,通过启发、实验探索掌握浓硫酸的特性,突出重点。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引导、分析实验现象,认识反应本质,突破教学难点,这节课借助于演示实验和计算机动画模拟,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浓硫酸脱水性、强氧化性的理解。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我采用了实验探索法。运用了演示实验、录像、投影和计算机等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从常规角度看,一节好的化学课应该是“结构好、引入好、问题好、实验好、语言好”,并且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节课就是按以上要求设计的。

  首先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情趣,引入新课。放一段录像,内容:硫酸在化工生产中的地位,“酸雨”的形成及对环境污染,告诉学生要知其中缘由,就要认真学习今天上课的内容。

  新课教学:分三步

  第一步:通过复习讨论,使学生明确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让学生归纳总结稀硫酸的性质,设疑:稀硫酸为什么具有酸的通性?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硫酸是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电离生成氢离子。

  第二步:主导思想是做好演示实验,掌握浓硫酸的'特性,分析反应实质,深入认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设问:浓硫酸和稀硫酸在发生上有什么差异?指出:浓硫酸不仅具有酸的通性,还具有自己的特性。转入本节这重点。

  设问:实验室常用浓硫酸干燥气体,利用浓硫酸什么性质?引导学生得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对浓硫酸的脱水性,通过[实验6-3]和[实验6-4]:浓硫酸与纸屑、棉花、木屑、蔗糖的作用,由学生完成实验,目的是强化学生对实验基本操作,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兴趣,增强实验能见度,实验后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反应本质,掌握浓硫酸的脱水性原因。

  教师根据蔗糖炭化现象,引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这是本节的难点,我采用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突破教学难点。设问:稀硫酸与铜不反应,那么浓硫酸遇到这些物质会有什么变化?师生共同提出实验方案,由教师演示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组织讨论:为什么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能跟铜反应?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分析反应产物,写出化学方程式,并从化合价变化上分析此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得出浓硫酸具有氧化性,并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得出:浓硫酸可氧化大多数金属。由计算机模拟动画得出:浓硫酸可氧化某些非金属。通过设疑:实验室为什么不用浓硫酸制取及干燥硫化氢氧化,引导得出:可氧化某些还原性物质。师生共同总结浓硫酸特性,比较浓、稀硫酸的发生差异,说明事物量变引起质变规律。

  第三步: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学硫酸用途,并布置课后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通过自我努力,自我获取知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围绕本节重点、难点安排以下习题,将本节知识进行拓展、迁移。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教师深化补充。

  板书采用条款式,使知识系统化、直观化、清晰化,便于理解和记忆。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7-17

幼儿说课稿07-11

《莫高窟》说课稿12-30

排序说课稿11-30

《雾凇》说课稿07-06

《赶海》说课稿10-02

《井》说课稿10-27

《燕子》的说课稿12-01

《燕子》说课稿11-16

《左右》说课稿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