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12-18 13:15:0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模板八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说课稿模板八篇

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彩色的非洲》,它是五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本文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描述了非洲的骄阳蓝天、花草树木、动物世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艺术风采,从多个方面展示了非洲的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表达了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的生字、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品读优美的语言文字,感受非洲的多姿多彩。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和异域文化的理解。

  4、摘录优美的词语和句子,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非洲独特的风情与文化,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一、激趣引入,走进神奇的'非洲

  同学们,在我们地球上,有一块神奇的土地,它的名字叫“非洲”。

  教师投影出示非洲地图。通过交流对非洲已有的认识,引出课题《彩色的非洲》。

  [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激发学生了解非洲这片神奇土地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并为下面的学习作好情感与相关知识的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非洲的多彩

  1.学生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自由读课文,遇到有注音的生字多读几次,把句子读通顺;课文是围绕那句话写的,从文中划出,并想一想,围绕中心句写了哪几个方面?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该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对非洲有一个总的印象——非洲真是一个多彩的世界;让学生知道课文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句展开的,具体写了五个方面的内容。]

  三、研读课文,具体品味非洲的多彩

  1.非洲是色彩斑斓的,是多姿多彩的,一切都是那么美丽!

  请你仔细阅读课文,你觉得课文的哪一个部分最美?请你仔细研读,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非洲是彩色的?

  2.交流:重点学习第四自然段

  这段话写非洲的什么是彩色的?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对文章重点段落的理解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结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由选择朗读的段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位语言的精妙,体会非洲各种不同的色彩。在品读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色彩美的感受,对异域文化的欣赏。同时,通过摘录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并背诵佳句,不断丰厚学生的语言积累,为今后的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3、非洲还有许多丽神奇的植物呢!请看:教师出示图片。

  同学们,你能想作者一样,运用比喻或拟人的手法,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些植物吗?指名学生说。

  4、非洲,不仅是植物是彩色,还有……也是彩色的,请同学们分组学习讨论,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非洲是彩色的?

  简单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这样做,就使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完善很升华,最后对课文形成自我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个性感悟非洲的多彩

  非洲是一方神奇的土地,他古朴、自然、美丽;他吸引了全世界人的目光。

  老师这儿给同学们搜集了一些有关非洲的网站,建议同学们利用课外的时间去逛逛,对非洲有更多的了解。

  但同时,他更呼唤人们以和平的心态对待这片淳朴的土地;让我们共同保护这片奇异的土地。

  [此设计的目的是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通过读书、查阅资料、收集图片,个性感悟非洲的多彩,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

说课稿 篇2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五册第三组的第二篇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一篇新入选的课文,以一把斧头为线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小村庄由美丽走向毁灭的过程。文字浅显却寓意深刻:保护环境、爱护绿色家园。文章时代感强,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2、教学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段学生应在识字方面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并初步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学生在阅读时,能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多读多想、读通课文”。根据新课标、本组训练重点、课后思考题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读通、读懂课文,明白小村庄由美丽走向毁灭的原因。难点是: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3、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更有效地突破难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学会本课15个生字,弄懂“裸露”、“咆哮”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技能目标:

  1、读通、读懂课文。

  2、通过“多读多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悟出课文蕴涵的道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我主要采取“激励性教学法”和“主体性教学法”。心理学研究表明:缺乏鼓励,一个人自身潜力只能发挥20%~30%,正确而充分地鼓励则能使人发挥其自身能力的80%~90%。在教学中,我努力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与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了他们自主、自信的学习品质。具体体现在“我会听”、“我会读”、“我会想”、“我会写”、“我会说”五大方面。从听到说,实际上是知识的一个内化过程。会听但不一定会说,要想会说,就必须会读、会想。因此,我把这五个环节有机地揉和在一起进行训练,但每个环节又有所侧重。

  三、说教学过程

  我具体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从听入手,让学生自学自问、读通课文、初步读懂课文,为第二课时的精读、品读做好铺垫。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我会听

  课文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的,我抓住孩子们爱听故事的特点,先声夺人:“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会听故事吗?老师今天就要给你们讲个故事,看看谁听得最清楚,记住了老师讲的故事!”通过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训练了学生靠听获取信息的能力。由于三年级学生理解、概括能力有限,反馈的信息也许是零散的、不完整的,但老师并不急于判断,而是及时给予鼓励。“同学们听得真认真,说得也不错,那怎样才能说得更好呢?”将学生引入新课的学习。

  2、音正形清、句顺文通——我会读

  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准备。“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给学生提供各自发展的空间,使他们能够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和策略。”因此,在这个环节里,我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提出要求:“遇到不认识的字利用课后的拼音把它读准确,遇到难读的句子用笔把它划下来,多读几遍。”为了检查学生的朗读是否正确,我首先从生字入手。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由于三年级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查字典自学生字,我鼓励学生在课前主动识字,把学会了的字制成生字卡片,再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交流。老师只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重点指导。如:平舌音“造”、翘舌音“柴”、后鼻音“洪”;笔画较复杂的字“盖、犁、黎”等。

  接着,我从课文中选出几个句子,稍做改动,以此来检查学生是否已读熟、读通课文:

  1)、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房子,变成了家具、工具,还有大量的树木被当成柴烧掉了。

  2)、大雨一直下个不停。

  3)、什么都没有了——所有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斧头。

  细心的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出示的句子与原文不同。“同学们读得真认真,那么课文是怎样写的呢?”我又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再读课文。这样一来二去地读,培养了学生读书要细心、不多字、不落字、不换字,正确朗读的良好习惯,也能为第二课时理解课文、体会感情做铺垫。

  新课标还指出,中年段学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于是,我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同学们,刚才我们用自己的智慧认熟了生字、读顺了课文,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呢?”此时,学生在先前听的过程中所获取的零散的信息变得完整、清晰,也为下一步的质疑问难做准备。

  3、边读边思、质疑问难——我会想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问是创新思维的前奏。我告诉学生不但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还要学会边读边划边思,并鼓励学生敢想敢问,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我引导他们在没有答案的地方寻找答案:“

  同学们能提出这么多问题,真不错!有些问题呀,我们通过自己阅读课文就能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再请教小组同学。”而一些需要更深一步挖掘课文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则留到第二课时,通过老师引导点拨、小组讨论交流解决。

  4、会记善积、搭筑阶梯——我会写

  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的词汇,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本课时,我在基本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另外设计了一个环节——我会写。

  1)、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冒”字。注意字形:上宽下窄、上扁下长,日下两横不靠边、目中两横要均匀。并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做到“三个一”。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积累词汇

  学生靠边读边想读熟了课文,对语言文字有了初步的'感悟。这时,我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如:家家都有一把锋利的斧头。

  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可是,那个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的积累,进一步为听、说、读、写服务。

  5、汇报交流、真情表达——我会说

  学生通过听听、读读、想想、写写四个环节,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并在初读中掌握了生字词。在此基础上,第二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设计了“我会说”的环节,说说自己课外搜集的有关环保的资料,说说学完课文后自己的感受。

  四、作业设计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于是我教给学生另一种获得知识的方法——到课外去查找资料。“除了乱砍滥伐,你还见过哪些破坏环境的不文明行为或现象呢?你知道这样做的危害吗?”请男生组成蓝天队、女生组成绿水队展开搜索竞赛,也可以用笔写写心中的所思所想,写下自己的气愤、呼吁或建议等。自主选择作业:

  1、找一找我们身边破坏环境的现象及其造成的后果。

  2、写一写心中的所思所想。

  在作业中,学生不知不觉地经历了从学到做、从读到写、从课本到实践的语文学习过程。

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美化表格》是《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第八课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在掌握了制作一个完整的Excel表格之后,学习如何合并、居中单元格,修饰文字,设置边框。这节课为整个表格的美化从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上开好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合并、居中单元格,文字的美化,表格背景的设置以及表格边框和颜色的设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能力,审美观,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具体实例的操作,培养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我为本课确定的教学方法是:(教法):对比式导入,以两张六年级的课程表为事件导入新课,把此表的全局设置作为贯穿全课新知识教学的主线,边学边练,教法与学法相渗透。并且在教学过程当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立的依据】

  1、教学重点:表格边框和颜色的设置。这是表格美化的.基础,又是整个表格编辑的基础。

  2、教学难点:边框设置的过程。其中边框设置的顺序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

  【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重难点、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内容课时安排为2课时。

  【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就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做下简单的介绍。本课分为6个环节,

  1、复习提问。

  2、导入新课。

  3、自主探索,协作学习。

  4、展示学习成果。

  5、巩固练习。

  6、总结本课。

  (1) 复习提问(2分钟)首先,对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行宽和列高的设置进行回顾,复习,并请1位学生展示具体的操作。

  (2) 导入新课(2分钟)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选择了课程表作为贯穿全节课的操作对象。首先我给他们看了两张六年级课程表,其中一张没有经过任何美化,一张经过了美化。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从文字,边框,背景等几个方面找出不同点,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美化表格。(课题板书:美化表格)接着,我会把今天要学习的三个知识点板书出来板书:

  ①合并、居中单元格

  ②修饰文字

  ③设置边框 ★ 板书重点,难点,是想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学习针对性更强。作为本节课的难点,边框的设置,可让学生根据自身水平进行选择学习。

  (3) 自主探索,协作学习(9分钟)在明确了教学任务,创设情景后,就可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引言“老师今天为同学们请来了一个小博士,它能带领同学们一起去学习今天的知识”。 让学生选择要学习的内容,按照内容的不同把学生分为三组,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板书: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这环节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4) 展示学习成果(16分钟)

  小组一——合并、居中单元格

  ① 由第一组1~2名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内容,边操作边讲解,遇见问题老师及时解决。

  ② 学生操作。学生认真观察每一步的演示并聆听讲解,学生通过思考,作出自己风格的东西。

  ③ 小结本节内容。利用比较法,让学生明白设置之前,选中对象区域的重要性。

  ④ 展示优秀作品。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学生在展示作品时教师多给学生扬长性的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持续探索的兴趣。

  小组二——修饰文字

  ① 由二组1~2名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学习的内容,边操作边讲解,遇见问题老师应及时解决。

  ② 学生操作。学生认真观测每一步的演示并聆听讲解,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思考,去常识。

  ③ 小结本节内容。

  ④ 展示优秀作品。背景的设置和文字的修饰时,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背景的颜色和文字的颜色搭配不好,背景的颜色太深,太艳,文字的颜色相比不突出。此时可对两个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问题,注重颜色的搭配,突出文字,培养学生的美感。

  小组三——边框的设置边框的设置顺序是本节课的难点。在任务三的这个环节上,我仍然会由第三组的学生汇报他们的学习成果。

  此时,我准备了两套方案,一是如果他们成功设置的方案,二是如果他们没成功设置的方案。对于前者,如果演示的同学成功了,我会引出一个“小迷糊”的卡通人物,把“小迷糊”设置出来的表格展示给学生看,反问“为什么‘小迷糊’没有设置成功呢?”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引出设置顺序。对于后者,如果演示的学生没有成功,我会提出问题“他为什么没有成功,有谁愿意帮帮他们吗?”让学生思考,引出设置顺序的问题。然后,由老师综合讲述表格边框的[颜色]、[线型]、[内、外边框]的设置顺序的重要性,布置练习,要求学生将表格[边框][颜色][线型]设置次序打乱,并一一记录不同次序所对应的结果。在学生完成任务三后,由“小博士”提出两个问题,学生探讨学习。

  ⑤ 怎么删除表格边框的某些线型?

  ⑥ 能否设置一种有立体效果的表格?展示优秀作品,教师引导学生从背景颜色和文字颜色搭配,表格边框设置,其他特效等几方面,让同学之间展开互评,教师选几个好的让全班评。评价的结果不再是单一的好和不好,而是用鼓励性活动给予肯定性评价,这样做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辨别的能力,让学生不要单一的只用好和不好,而是说好在哪里。实现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结果的多元化,并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此环节,可按每小组的表现给每组加上红星。并且,我设置了一个奖项,最佳搭配奖,获奖的学生有三名。

  (6)、巩固练习。(10分钟)让学生打开事先准备的习题,(六年级体检表)进行联系,(教师可在一旁指导)。其中有要求学生做记录的要做好笔记,需要讨论的地方要引导学生双双讨论,尽可能使课堂气氛活跃。 评比,完成好的小组加星。

  (7)、总结。(1分钟) (说课中的亮点)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感觉比较有特色的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习由①被动接受变为愉快的学习,体现在自主学习。我没有把教学任务一一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完成任务。②协作学习,交流的方式只是教师、学生之间互学。

说课稿 篇4

  教学内容

  《我又长高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观察与测量》的第三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2.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3.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设想

  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对培养他们的数字概念与创新精神是有益的。同时,估测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所以,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

  学生对“米”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例如:他们知道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本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情境,引出长度单位“米”。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1米大约有多长,然后让学生用多种方法感受1米的长度。如:让他们伸开双臂,用两手间的距离表示1米的长度;让他们站在直立在地面上的米尺前,看看1米到他身体的哪个部位;让学生自己从皮尺上找1米的长度等。

  对于“1米有多少厘米”这个问题,先让学生估一估,然后再在米尺上找一找、说一说,自己探索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而且还培养了自主探究知识的精神和能力。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1米有关的物体的长度,使学生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教学中,让学生先估计,再动手量一量教室里接近1米或2米的物体,加深学生对1米长度的印象。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出示电脑图像)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学生回答量身高。)

  2.师:谁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学生兴高采烈地汇报自己的身高。)然后请各小组评比出谁最高?谁最矮?

  师:刚才同学们在汇报身高时,都用了一个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米。)师质疑:那1米有多长呢?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

  (1)估计:“1米”有多长?

  (2)观察自己面前的长尺子。师:谁知道这是一把多长的尺子?(1米长。)

  (3)同桌合作,互相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

  2.用多种方法感受1米的长度。

  (1)伸开双臂,用两手间的'距离表示1米的长度。

  (2)实践活动——“我与米尺比高低”。

  ①指名几个学生站直与米尺比一比,看看1米的高度到他们身体的什么部位?

  ②小组内学生互相合作,进行“我与米尺比高低”活动。

  ③师:可能有些学生在上幼儿园小班时,还没1米高呢,可现在都比1米高得多了,这说明你们的个头怎么样了?(生:长高了。)

  板书课题:我又长高了。

  (3)让学生自己从皮尺上找1米的长度等。

  3.探索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1)互相合作,在米尺上用手比划1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80厘米、100厘米分别有多长。再比划1米有多长。

  (2)想一想: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怎么能知道呢?(让学生估计或在米尺上看刻度数。)

  (3)师:1米=100厘米,也可用字母表达式1m=100cm来表示。

  4.估测。

  (1)课桌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2)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也是1米?

  (3)黑板的长度大约是几米?

  (4)你还想了解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吗?

  5.试一试:填cm还是m呢?

  (1)衣柜高2( )。

  (2)黄瓜长约20( )。

  (3)房子高约3( )。

  【结合实际经验,即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大致高度或长度,会选择和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

  三、反馈练习

  1.一张桌子有多高?

  (1)先估计一下自己的课桌大约有多高?

  (2)再动手量一量。

  (3)谁猜得对?

  (4)结合实际说一说:工人师傅为什么不把课桌正好做成1米或90厘米高呢?

  2.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第3题。先让学生观察图意,然后独立完成第(2)、(3)小题,全长100厘米,要求学生填出它们分别爬了多少厘米?离终点还有多少厘米?

  四、全课总结

  师:学习了这节课,你懂得了哪些知识呢?

说课稿 篇5

  我今天要说的是《体育与健康》(水平二)篮球运球和游戏障碍跑的教学内容,下面我从说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指导思想、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说场地器材、教学过程等九个方面来说说这一 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学内容:

  1、篮球运球

  2、游戏:障碍跑

  二、教材分析:

  篮球是小学体育课程中贯穿三个水平领域的教材内容,这个内容在小学体育课程中占的比重比较大。篮球具有对抗性、集体性、综合性和游戏性的特点,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同时,篮球运动是在有规则约束的情况下进行的运动项目,对于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听从指挥的行为习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在集体性的对抗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指导思想

  本课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为主要目标。通过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合作、共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教学目标

  1、运动目标:通过结合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会篮球运球动作,积极投入课堂学习

  2、认知目标:通过篮球的学习,熟悉球性,掌握手指分开,掌心空出的运球手法

  3、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80%以上的学生能正确掌握行原地运球的动作方法。提高控制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灵敏、速度素质,提高协调性及快速反应能力。

  4、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提高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自信心。

  五、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运球: 臂腕指用力,手腕随着屈伸的方法

  障碍跑:合理运用钻、跨、绕

  教学难点: 运球:手眼身三配合

  障碍跑:技巧与速度

  六、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1、激发兴趣教学法: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课的导入阶段中首先向学生展示了现在学生最感兴趣、最熟悉的nba、cba的 篮球明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让学生明白成为篮球明星的梦想需要通过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其次引入了篮球操的练习,引导学生去感受篮球给他们带来的欢乐,通过篮球操来让学生感受这节课的与众不同。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宽松的课堂氛围。

  2、探究学习法:新课程标准一直提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在本次课中我采用了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在探究创新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寻找最佳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比练习法: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每个人掌握的技术情况也不同,所以通过不同水平学生的展示、对比,能够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技术,掌握技术。

  4、游戏竞赛法:游戏比赛是体育教学中运用较多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调节课堂的教学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说学法

  1、体验学习法:亲身体验是掌握技术的最好途径,通过自己的练习能使我们更好的掌握技术。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设疑来引导学生自主练习,使学生更好掌握技术,解决技术难点。

  2、小组合作法: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个体意识比较强,集体的观念则比较薄弱,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在本次课中通过小组合作来了解集体的作用,并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过程品尝成功的快乐。

  3、创新展示法:小孩子的想象力丰富,有时候能想到我们成人想不到的学习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练习方法来加深对技术的了解,并在了解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技能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4、评价应用法: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评价不只是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了学生之间的评价和自我评价,这个评价过程能够提高学生对技能动作的掌握,并且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评价能力。于是,在课的高潮部分我利用"拍球比多"的游戏,使学生将运球技术充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拍球技术的掌握。

  七、说场地器材:

  篮球场、半径5—10米的圆、小篮球人手一个、

  跨栏架4个、呼拉圈8个、小垫子8个

  八、说教学程序

  环节一:游戏开课 激发兴趣

  师生问好,宣布本课内容,安排见习生,接着在音乐《运动员进行曲》伴奏下,学生在教师带领慢跑成圆形,教师在中心,学生队列为圆形站队。做准备活动以游戏(代换口令)代替以跑从而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环节二:自由玩球,活跃热身

  音乐节奏随教师一起做篮球韵律操。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自由耍球,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成就并加以引导,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环节三: 师生互动阶段

  这一部分是课的主体部分,是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的关键,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积极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进行创新。这个环节我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步骤:

  1)、设疑导入:这个环节我通过设疑:"如何才能将篮球拍得又多又好"?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练习创新:在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师生间互动学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大胆创新,发现更多的练习方法。

  3)、展示评价:由于学生的表现欲强,在尝试练习后,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创新的成果,同时也给其他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对学生的展示技术进行评价,从而使学生更积极的进行练习。

  4)、教师巡回辅导,并请学生展示,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容易犯的错误,解决问题。

  环节四:游戏应用阶段

  竞赛性的游戏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胜利的喜悦和愉快的心情,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这个阶段我主要安排了"过规定障碍物(钻栏架、拍球、跨呼拉圈、绕转折点)和过自设障碍物"两个环节。通过这两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体现出合作性学习的趋势。

  环节五:总结放松阶段

  这一部分是人体活动由动态恢复到静态的环节,所以我安排了放松和课堂总结两个内容。通过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放松操,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放松心情。,并对所学的技术做一个总结,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锻炼、应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说课稿 篇6

  认知目标:巩固撕纸和涂色的技巧。

  技能目标:学习用两种方法制作出一幅作品情感目标、获得作画的乐趣,懂得欣赏同伴的作品。

  活动重点:巩固撕纸和涂色的技巧活动难点学习用两种方法制作出一幅作品。

  活动准备:颜色笔、背景图(与幼儿人数相同)、绿色的皱纸、浆糊。

  活动导入:

  一、出示背景图,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孩子们春天到了,我们幼儿园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啊?(幼儿自由讲讲)老师这里有一张画,画里有天空、有树、还有一些花草。但是它们全都是没颜色的。待会老师就想请小朋友,用学过的本领来为这幅画穿上一件五颜六色的衣服,好不好?

  二、出示范画,请幼儿观察老师用了那些方法来完成这画。(请幼儿自由讨论,发表意见。)教师小结幼儿的.看法并交代方法。

  三、交代各用具并演示做法:

  1、先把绿色的皱纸撕成小条,用来装饰这树,撕好后用浆糊粘贴在树枝上,这就会变成一棵漂亮的柳树。

  2、然后用颜色笔把天空涂上漂亮的颜色。(幼儿可请爸爸妈妈一起作画)

  四、请能力强的幼儿讲述自己的作品,并及时奖励。请全体幼儿向自己的爸妈讲述作品。

  五、请幼儿把作品放到美术栏,家长与幼儿一起欣赏孩子的作品。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解析

  《神笔马良》是长春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1版块第三课的内容,本版块的主题是奇思妙想。我们都知道想象是创造的开始,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多么重要。本文充满了童趣和想象,是一篇深受儿童喜爱、脍炙人口的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穷苦人家的孩子马良历经坎坷、最后用画笔战胜邪恶,得到穷苦人民爱戴的故事。全篇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内容浅显易懂,可读性强,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语言能力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由于本篇课文篇幅较长,学生年龄又小,并且三年级是由识字教学向阅读教学转变的转折期。况且农村的学生在素质方面也与城里的学生有一定的差别,给予本班实际情况,以及教材的特色,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以下几点:

  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根据提示复述马良巧惩大官的过程。

  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借助语言文字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价值观:学习马良不畏威胁诱惑,一心为穷苦人民做好事的品质,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渗透爱憎分明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根据提示复述马良巧惩大官德过程。

  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的内容。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渗透爱憎分明的情感。

  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本着这一教学思想,我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教学。

  (1)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和运用音乐渲染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感悟能力。

  (2)以读促悟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感悟文章内容。

  学法: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本着教是为了学服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方法。《语文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学法主要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学,思中悟。

  说流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在课的伊始。我播放《神笔马良》的动画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动画片,做到学有目的。这一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本文的语言美,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唤起心中美好的情感,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也充分体现了情境教学法的恰到好处。

  二、回忆旧知,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通过复习,让学生获得整体感知,分清层次。

  三、讲读1—5自然段。

  首先让学生分角色读文,然后用:“因为——所以——”句式回答:白胡子老爷爷为什么将神笔送给马良。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然后用笔分别画出马良喜欢画画的句子和用心画画的句子,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感受马良的刻苦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从而为下文马良学画目的做了良好铺垫,也为突破重难点做了准备。

  四、讲读6—10自然段

  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想:马良的神笔神在哪?他用神笔为人民做了那些事情?这样让学生携疑读文,有目的读文,目的在训练学生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根据学生的回答我顺势提出问题:这么神奇的笔,大官早就垂涎三尺,想法设法想得到神笔,那么马良是怎样巧妙惩罚大官的呢?请同学用:马良“先——然后——接着—— 最后——终于——”说一说马良巧惩大官的过程。这样的设计,既降低了难度,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学生说话有条理性。

  五、激发认识,提升情感。

  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用它做什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学习马良的思想品质,而不是羡慕那支神笔。然后出示诗歌,让学生仿写诗歌,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

  六、总结全文

  通过学习,希望同学们在以后做人做事时,要明辨是非、爱憎分明。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收到别人的喜爱。

  七、课后作业

  1、让学生阅读我给他们事先搜集的故事,从故事中感悟人物美好心灵。

  2、让学生课后搜集表现人物美好心灵的童话故事和神话故事,为下周故事会做准备。

  通过这两个作业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在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此板书设计清晰直观,力求全面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板书设计:

  神笔马良

  为穷人(1)画耕牛 (2)画牢门 (3)画水牛(爱穷人)

  为大官(4)画大海 画 船 画 风 (憎恶人) 爱憎分明

  以上是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做的说明,总之本节课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有本可依,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渗透爱憎分明的情感。

说课稿 篇8

  一、本课概述

  本课是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的第17课,是《有趣的变化》单元的第1课。本课是要通过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整理和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并应用结论解释生活现象等科学探究能力。本课设计了3个活动,分别探究液体、固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三个活动中把探究“液体受冷、受热的研究”做为探究固体和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学习方法基础,活动2和3可延用活动1的方法进行,所以对第1个活动中探究方法的指导非常重要,将它做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一)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生活中有关液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对要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3、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实验证明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能举例说明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同学的讨论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能够举出人们在生活中利用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实例。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独立开展探究活动。

  四、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瓶装橙汁、温度计

  (二)实验材料

  1、基本材料:烧杯、烧瓶、酒精、橙汁、酱油、红墨水;

  2、控制材料:冷水及热水;

  3、检验材料:穿过胶塞的吸管。

  五、教学思路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是一种事实性知识,所以我依照知识的认知过程进行教学环节设计,即:问题——猜想——实验——记录——分析——结论——应用。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4分钟)

  情境1:一瓶橙汁走上讲台,跟同学们聊天:大家说说,这厂家也太抠了,这橙汁根本没给装满,太抠了!这时学生会很自然想到自己平时买到的.瓶装液体商品都是不满的,思维开始活跃。

  情境2:“老师还发现了一个事,大家来看一下。“出示视频:加满冷水的水加热了一会儿就从壶里溢出来了。

  教师提问:这些现象是不是很有趣,看了之后你有什么疑问吗?然后对学生提出的典型问题进行列举,如壶里的水为什么会溢出来?怎样才能使壶里的水不再继续溢出?是什么原因使厂家不能把那些液体商品灌满?

  (二)猜想(2分钟)

  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依据事实进行科学猜想:水是一开始加热就溢出来了吗?在加热过程中,壶中的水增加或减少了吗?

  学生:水在加热过程中,体积可能胀大了。

  教师引导学生:我们想不想通过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三)设计实验方案(5分钟)

  教师:同学们认为应该怎样进行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要用到哪些实验器材?怎样进行实验呢?

  (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中可能选择的盛液体的容器有玻璃瓶、烧瓶、塑料瓶等,用于加热的材料有洒精灯、热水、蜡烛等,用于制冷的材料有冷水、冰箱等,用于检验体积变化材料有小试管、透明细管等。)

  引导学生对多种实验方案进行比较,帮助和引导学生选取操作简单易行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进行实验,确定实验方案:用烧瓶代表壶,在烧瓶内装满水,为了便于观察,把水染红;用中间插有细玻璃管的胶塞塞紧瓶口,这时红水会升到细玻璃管中,用皮筋或线在玻璃管的液面处作一个记号。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热水和冷水;先把这个实验装置放入热水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然后再把这个实验装置放入冷水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前要提出实验要求:注意安全(小心热水烫手)、分工合作、及时记录实验现象等。

  (四)进行分组实验,得出初步结论(8分钟)

  1、分发实验材料,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汇报实验结果。 (讨论)

  ①玻璃管内水面上升,说明水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不是烧瓶里的水增多了?为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是水的体积变大了,体积变大叫做体积膨胀。

  ②玻璃管内水面下降,说明水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水的体积变小了,体积变小叫做体积收缩。

  ③烧瓶里的水在什么条件下体积膨胀?在什么条件下体积收缩?

  ④把水的体积变化和所需要的条件联系起来,说说水有什么性质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能较容易得出 :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受冷时体积会收缩。

  (五)进行类比分组实验,检验其它几种液体(酱油、酒精、橙汁等)是否具有上述性质,及时将实验现象记录到课本提供表格中。(12分钟)

  (六)整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5分钟)

  1、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录表进行小组讨论、整理和分析实验现象,然后进行小组阐述,进而总结归纳出:其它几种液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由此,师生共同推理得出结论:液体受冷或受热时体积会发生变化,这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七)应用(3分钟)

  1、说明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说明常用温度计在管和泡里是适量的水银或其它彩色液体)

  2、液体瓶装商品为什么不装满?

  3、列举生产和生产中其它应用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实例

  (八)拓展活动

  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是指一般情况下,水还有一种反常膨胀的性质,它会在0℃~4℃时热缩冷胀。(学生在这时会产生浓厚兴趣,对探究水的这种性质跃跃欲试)

  这时需要引导学生明确探究过程的关键所在:

  1、被加热或制冷的水的温度应控制在0℃~4℃(2℃左右为宜);用于加热的水应为温水而不是热水(温度上升太快,不易观察和掌握),用于制冷的水可用冰降温至0℃)。

  2、用温度计来控制观察时的温度范围(可同时将温度计插入烧瓶中)。

  3、这个实验操作过程较难掌握,所以一定强调实验中学生的分工合作。

  七、板书设计:

【说课稿】相关文章:

你追我赶的说课稿06-09

病毒说课稿07-17

《Project》说课稿07-17

月夜说课稿07-18

春的说课稿07-18

养花说课稿07-19

《咏雪》说课稿07-22

月亮说课稿06-10

《欢庆》说课稿06-10

咏柳说课稿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