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12-27 06:00:5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模板五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说课稿模板五篇

说课稿 篇1

  1、说教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散文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浅显,故事具体,人物形象突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语言艺术上有极高的成就。邹忌作为齐国的谋臣、策士,他的说话艺术在这里淋漓尽致地得以发挥,他进谏齐威王,齐王欣然采纳他的意见,齐国出现了大治。不动一兵一卒,不费一枪一炮,就能使燕、赵、韩、魏皆朝于齐。

  2、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基本学习方法有一定的掌握,第一节可是已对本课的字词句及文章内容进行了梳理,同时在前几个单元的学习中已经对人物形象方法刻画有了一些把握。但是九年级学生学习压力大,他们未深入接触社会,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通过这课学习邹忌的说话艺术,来培养他们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的能力。为此根据这学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3、教学目标:

  1、通过探讨本文记叙的故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把握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品质。

  3、学习理解邹忌的讽谏艺术。

  4、引导学生学会委婉劝说别人的能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体会人物优秀品质。

  2、教学难点:a、培养学生正确的人际交往能力。

  b、培养学生懂得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懂得虚心接受别人意见。

  5、教学方法:现实生活中我们用各类语言形式与人交流、沟通、表达自己的心声时,要想自己的话让别人愿意听,听起来顺耳、舒服,其实并不容易。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有时太过于纠缠字、词、句等文言语法、句法方面的内容,而疏于文本本身所传达的思想、文学等艺术魅力。感此,以学生实际因才施教,来进一步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这节课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法来完成教学任务:1、多媒体教学法 2、创设情景的教学法3、自主合作探究法

  6、说教学过程:A、导入新课: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今天我们就将去领会齐国谏臣邹忌的讽谏艺术。

  B、复习巩固旧知1、掌握下列字词2、翻译下列句子3、复述故事情节。

  形貌i丽:光彩美丽朝服衣冠:穿

  孰视之:同熟仔细美我:以.....为美

  私我:偏爱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面刺:名词作状语当面间(jiàn)进:偶尔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C、自学课文、把我文章内容1、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进谏?邹忌又是如何向齐王进谏的?3、从结果看齐王听从邹忌的谏言吗?结果怎样?

  邹忌在与徐公的比美中,在与妻妾客人的对话中,在当面与徐公的比较,以及在自己暮寝的思考后觉得自己受了蒙蔽。因此推己及人,立刻想到君王也受到了蒙蔽,因此进谏。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的向威王进谏,而是通过自己的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的进谏。

  D、探析人物形象、

  E、分析邹忌的讽谏艺术1、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它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可取之处?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的目的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用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4)排比造势―让对方认同

  1)对人对己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2)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和自省的能力

  3)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通过表面现象看本质

  邹忌的讽谏艺术特点:(1)做好准备工作。(2)创设好的谈话氛围。(3)找准切入点。(4)要掌握谈话的方法和技巧。(5)条理清晰,要有逻辑

  F、拓展、情景再现话题:

  1、寒冬的天气,时冷时热,假如你要劝你的母亲多穿件衣服,你该怎么说?你的母亲要劝你,又该怎么说?

  2、同学们都渴望公平,你们该如何劝老师不要歧视待进生。

  G、课堂小结:《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6、说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善思:小中见大

  邹忌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压强》是八年级科学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是整个初中科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它既是已学过的密度、质量、重力及二力 平衡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又是学习浮力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一是突出了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 知欲;二是通过科学探究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 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 观察生活中各种与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进一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 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 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教材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强的现象开始,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 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了解生活实例,归纳出增大和减小压强 的方法。据此确定下面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压强的概念 (2)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有效组织好探究活动归纳出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真正理解压强的概念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答有关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由于学生对压强的.知识和概念是第一次接触,对于压力虽然在生活中有感性认识,但认识可能是片面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探究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学生对“探制变量法”和科学探究的环节还不是很熟悉,还不能达到灵活地运用,这需要老师及时地作适当地引导。“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现代教育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探究活动的主人,学生掌握科学内容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对人”和“对物”的感受导出探究的课题: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分析刚才的感受和回顾已有的知识,进行有根据的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交流合作对所得出的科学结论进行评估和应用。综合应用引导探究法、目标导学、讲授和讨论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同时利用身边生活中可利用资源进行实验即弥补农村中学实验室器材不足现象,又培养学生节约意识。

  五、说教具:自制压力小桌、自制钉床、海绵、塑料袋、水、方形水槽、木块、钩码、白纸、一端削尖的铅笔、金属块等。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先 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然后设问钉床表演中用到了什么科学道理?然后我在这个地方不失时宜地跟上钉板的演示实验,一个钉板钉子数很多,一个很少,盛水密封的 塑料袋放上去,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在塑料袋上压玻璃并用小锤砸,学生会观察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原因的关键所在,学生很容易得到 每个钉子分摊力的大小不一样,钉子多的,每个钉子分摊的力就小,所以就不会有危险,进一步引导得出关键是和受力面积有关系,在这顺势提出压力的效果还和压 力的大小有关,这样的效果可以用压强来描述,从而引入到本节课的课题:压强。

  (二)探究新知

  1. 压力

  (1)压力的概念

  教材没有给压力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压力。利用几幅图片说明,哪个是受力物,力作用在哪里?方向如何?让学生充分感知压力指的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

  本 节课的难点之一是压力与重力的区别,这个难点我是这样化解的,用了一个演示实验,两个物体对齐分开放,上面搭上一块三合板,在三合板上加砝码,学生观察可 以发现三合板发生了形变,教师紧接着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学生关键是因为受到了压力的作用,教师继续提问,那压力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很容易想到是因 为受到重力的作用,教师举例,比方说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支持力,另外物体还会给水平面压力,根据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学生可以很快 得到重力大小等于压力大小。教师在这个地方顺势提问:是不是压力都是由重力提供的呢?引导学生举出反例,比方说擦黑板,用手压着黑板擦,手给黑板擦一个压 力,黑板擦要压黑板,这时候黑板擦对黑板的压力是由手提供的,手一松,板擦由于重力作用会掉下来,所以这个地方压力并不是由重力提供的。继续回到实验上面 来,用手将三合板的一端缓缓抬起,观察三合板的形变程度,学生一眼看出形变变小了,引导学生得出此时压力的大小小于重力的大小,到此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得到 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提供的,压力大小并不都等于重力的大小。考虑完大小,还要再考虑一下压力和重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学生自己研究得出作用点肯定不同,方向 一般不同。

  (2)压力的作用效果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需要,自己从老 师所给的器材中挑选出自己所需要的器材,并相互交流实验方案,并上台边模拟边讲解实验思路,其他同学补充,然后一起总结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 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并会准确运用控制变量法完整回答相关结论。进一步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提倡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A、提出问题:为了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让学生再做试一试中用手指同时夹铅笔的两端的小实验。问:压力作用的效果一样吗?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B、让学生有所依据地提出合理猜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C、设计实验

  先 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应采用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把学生们的设计思路用多媒体展示)。因本节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 强,结论容易获得。所以,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进行探究。

  D、进行实验并把实验数据填入表格

  实验次数 压力(填大或小) 受力面积(填大或小) 压力作用效果 (填明显或不明显)

  1

  2

  3

  E、分析得结论:

  让学生自己在亲身的感受和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能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探究中,并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利用科学探究的主要方法,熟悉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在科学探究成功和失败的过程中养成团结合作、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

  2. 压强:

  对 于压强概念的建立,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前面我们已经实验探究过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并且在描述关系的时候始终是控制某一个因 素不变的,强化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但现在如果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都变化的话,我们又该如何来进行压力作用效果的比较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用单位 面积上的压力来进行比较,从而引出了压强的概念,类似于速度的定义的建立。

  本课的难点之二压强概念里面的物理意义以及压强计算。在介绍完压强的公式以后,紧接着介绍压强的单位Pa,同时指出压强的单位是符合单位N/m2. 这样在描述一张报纸平摊在桌面上对桌面压强为0.5Pa的 物理意义就会得心应手。另外对计算一定要强化解题格式的规范。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一般是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从而得 出压强的定义。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破难点。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 压强=压力/受力面积。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 说明其物理意义。接着列举实例对帕这一单位的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利用改动的例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练习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和应用情况反馈教学效果。

  (三)总结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什么?我还想知道……,让学生总结提高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对本节知识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加强学生的记忆。

  (四)布置作业:测出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巩固新知。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搞好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本节课的板书以内容式展现,一目了然,直观显示出教材的思路,并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说课稿 篇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位置》,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位置》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单元2-3页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景中物体的位置,并通过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一课时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使学生能将已有的习惯性描述位置的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把习惯现象变成数学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2、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情景,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和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过程,并能在方格上用数对确定位置;从实际情境出发,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教学化,抽象成在平面图上确定位置,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谁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地交流、合作。

  (3)、情感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发展学生思考,培养空间观念。

  3、 重点与难点:

  1、体会数对的'引入,数对规定,数对的巩固与运用。

  2、掌握数对的表示方法、标注方法和表述方法。

  3、数对在生活中是自然存在的,数对能用符号刻画物体和事物所在的位置的对应关系。数对具有有序性,它能用图表展现的更直观。

  二、说教法和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实际情景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生活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从而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学中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游戏竞赛法、小组合作交流法、情感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1、情景教学法:用班级学生座位图,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2、游戏竞赛法:用数对的描述方式指出你的好友所在的位置和本小组组长的位置。

  3、小组合作交流法:让学生自主体验数对的引入、构建及巩固与运用。

  4、情感教学法:老师在课堂上利用巩固教学知识方式来表扬一些学生,让学生体会课堂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可获得温暖与喜悦。

  5、启发式教学法:老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考的基础上适当疏导;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把学生学习放在主体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揭开新知识的面纱,这样学得知识才会更好的得以巩固。

  三、说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我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好,你们在教室里都有座位,我们怎样很快说清一个同学的位置呢?”,这样设计能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也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自主探究

  (1)教学例1:例1的编写意图是使学生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为此我确定的教学程序是:

  首先我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的座位情景学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例题1的学习。

  其次提出“你能指出哪个是张亮同学吗”这个问题,我先让学生讨论“如何确定张亮的位置”,并注意引导学生将教师的表述“是第二列,第三行的同学”与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上亮红灯的位置联系起来,再使学生明确: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并强调指出,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

  然后明确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我先引导学生讨论如果用(2,3)表示张亮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3)中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含义,使学生体会到可以用有序的两个数组成数对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并明确书写格式。我再让学生试着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和本组组长的位置,并说出几组数对让学生说出这些位置上同学的名字(以游戏形式进行),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

  接着引导讨论“如果先表示行数再表示列数,那么你能写出表示张亮的位置的数对吗”“如果不约定先表示列数还是行数,你能判断(2,3)表示的是哪个座位吗”,使学生体会数对中两个数的顺序的重要性。

  最后完成“做一做”,让学生直接说一说。

  (2)教学例2:例2的编写意图是把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实际问题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确如何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我确定的教学程序是:

  首先让学生观察这幅动物园示意图与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一是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二是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三是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0,1,2,…,6;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0,1,2,…,6。)

  然后使学生明确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我先让学生从例1中列、行的概念迁过来移过来,引发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明确方格纸上(3,0)的含义,在让学生用数对表示其他场馆的位置。

  接下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学生对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要有两个数才能确定一个位置。

  最后,再让学生根据数对在方格纸上标出一些场馆的位置,达到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内化成能力的目的。

  (3)课内总结

  我让学生互相交流,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4)课外拓展,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一的第1~5题。

  四、板书设计

  先出示课件---动物园示意图

  板书设计: 位置

  表示位置的方法:用两个数,前面的数表示第几列,后面的数表示第几行。

  标 注 方 法:飞禽馆(1,1) 猩猩馆(0,3) 狮虎山(4,3)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苏教版语文课本第六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语言浅显易懂,看似平淡却含义深刻的童话故事。

  通过讲述小骆驼因小红马嘲笑他难看而委屈,到沙漠里亲身体验后,发现自己的驼峰、脚掌和睫毛都很有用,而认识到自己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故事,赋予我们这样的道理:我们要辨证地看待事物,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对于自己,更要树立起自信。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富有情趣,寓动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中,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好教材。但三年级的孩子对骆驼和沙漠缺少一定的认识,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基于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分析,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虑,初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

  3、懂得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其中,教学重点是:

  (1)感悟课文内容,知道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中的用处。

  (2)充分理解小骆驼的情感变化。教学难点是: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悟课文蕴涵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为了较好的实践新课标的理念,达到教学目标完成的最优化效果,我预定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三、说教法

  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通过这童趣横生,扣人心弦的故事,去自然而然,比较到位地感悟文章赋予我们的深刻道理呢?根据文章及学生特点,我决定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创设与课文相匹配的情境,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真正走进小骆驼的这个角色中,再在步步推移地比一比,看一看,读一读,问一问等学习活动中,揣摩体会小骆驼的心路历程,情感变化,从而在角色体验中感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二)、入情入境,角色体验,感悟“自豪”。

  第一步:外表比较,体验“委屈”。

  1、创设这样的情境:一天,小骆驼在小溪边照“镜子”,小红马看见了(点击课件,书上插图),小红马对小骆驼说了什么吗?

  出示填空:你的(脚掌)又大又厚,眼皮上长着(两层睫毛),背上还有(两个肉疙瘩),多难看呀!

  (1)引导学生看图,了解小骆驼脚掌、眼睫毛和驼峰不美的.外形特点。

  (2)观察小红马的神态,抓住“喷着响鼻”看出小红马看不起小骆驼。

  2、想象:假如你是小骆驼,对小红马的嘲笑,你会想些什么呢?

  3、指导读,读出小红马“喷着响鼻”瞧不起的态度,嘲笑的语气以及小骆驼委屈、自卑的内心。

  4、听了这些话,小骆驼十分委屈,于是它把这些话告诉了妈妈,骆驼妈妈是怎么说的?指名读,读出疼爱的语气。

  过渡:正因为小红马说它难看,所以小骆驼觉得挺委屈的。于是,妈妈决定和小骆驼到沙漠中去旅行一次。

  第二步:沙漠之行,深感“自豪”

  1、了解沙漠

  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看到了怎样的沙漠”引导阅读,并划出有关描写沙漠的句子。组织交流时,我将抓住“茫茫、无边无际、松散、铺天盖地”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沙漠的特点,并结合自己的了解说说对沙漠的印象,然后播放一段沙漠的录象,借助课件媒介帮助学生感受沙漠的恶劣环境,建立对沙漠的了解,感受在沙漠生存的极其不易。

  小结并过渡:虽然沙漠里的气候如此干燥,环境这么恶劣,可小骆驼和它的妈妈还是愉快地结束了这次沙漠旅行,而且小骆驼还有了新的想法。

  2、引导质疑

  点击课件——(最后一节)读读这一节,思考一下,你特别想知道什么?(交流筛选后点击课件——两个问题:(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各有什么作用?小骆驼因为什么事而深感自豪?)

  3、走进沙漠

  请同桌合作学习课文的第3、4小节,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

  学生交流,随机出示:(点击骆驼相应部位,出现文字)

  A、驼峰:点击课件:驼峰和文字

  望着无边无际的沙漠,小骆驼担心地问妈妈:“再走下去,我们饿了怎么办呢?”妈妈说:“我们背上的那两个肉疙瘩叫驼峰,里面贮存着养料,足够我们路上用的了。” (板书:贮存养料 )

  同桌分角色读,男女生读(读出小骆驼的担心和妈妈的自豪)

  B、脚掌:点击课件:脚掌和文字

  妈妈又指着脚下松散的沙子,对小骆驼说:“多亏我们的脚掌长得又大又厚,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里怎么拔得出来呢?”

  引导学生读出妈妈自豪的语气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课文共有七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了春暖时蚕从蚕卵里孵化出来。第二至五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四次蚕眠、脱皮的情形,具体的写出了这一过程中蚕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第六、七自然段写了蚕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蛾的情况。课文语言生动,段式回环往复,句末注意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有利于朗读和背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前后联系,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借助多媒体课件,形象感知文本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蚕生长过程中的有趣、可爱,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

  三、本课重、难点与关键

  1、正确识字、写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含义。

  2、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突破方法:1、识字、写字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读课文,边读边画,找到带生字词语,重点识记。按结构分类识字,指导重点书写。

  突破方法:2。抓住关键词朗读课文,充分利用课件,给学生一个直观认识,帮助学生理解部分生词及蚕的生长过程。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紧扣文中重点词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动口动脑,边读边找出相关词语,不断探究,读中求悟。其次,充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

  学法:紧扣文中能够体现蚕的生长变化的`词语,阅读理解,弄清蚕的生长规律。

  五、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查找和蚕有关的资料。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生词,学写部分生字。

  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结合学习生字词“蚕、姑、娘”。

  猜谜语导入。

  说谜语{一条小小虫,自己盖新房。躲在新房里,变个飞仙女。}学生回答。

  出示课件,(蚕图片及生字“蚕”)指名说怎样记住“蚕”。

  问:谁知道它的作用?指名说。(蚕能吐丝,蚕丝能织成美丽的绸缎,人们把蚕看做像个美丽能干的姑娘。)出示课件(图片及姑娘),谁亲切的叫它一声?指名说两字异同。

  你们喜欢蚕姑娘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第二课蚕姑娘,伸出小手跟老师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识字、读文,感知大意。

  蚕姑娘这么可爱,请同学迅速打开书第二十页,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注意生字及轻声。

  课件出示带生字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开火车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思考蚕姑娘从哪里来?都做了什么?

  细读课文,指导朗读。

  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回答蚕姑娘从哪里来?(出示图片及课文段落。)板书:卵

  指名有感情地读。

  谁来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事?指名。

  有感情齐读。

  学习第二自然段。

  谁能用一个词说说刚钻出来的蚕什么样?相机板书:又黑又小

  (出示图片及课文段落。)小小的蚕姑娘这么可爱,谁能有感情读一读这段看蚕姑娘又干了什么?指名读。

  谁能用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说蚕干了什么?指名。(出示:吃、睡、脱、醒。)

  课件出示(先……接着……然后……最后……)谁能用这几个词把它的动作连起来说一说?指名。

  有感情齐读。(带着动作。)

  课件出示蚕床,让学生理解

  学习第三自然段。

  指名有感情地读。

  (问:这个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语句基本相同,但有几个词语换了,谁能找出来说一说?指名,相机板书:又黄又瘦

  这些词说明什么呢?(指名。蚕姑娘长大了。“又”说明第二次睡。)

  有感情齐读。(带着动作。)

  学习第四、五自然段。(课件出示课文段落。)

  (1)指名有感情地读。

  (问:这两个自然段和上两个自然段相比,但有几个词语换了,谁能说说哪些语句不同?(指名,相机板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

  这说明什么呢?(指名。蚕姑娘长大了。)

  (2)有感情齐读。(带着动作。)

  5、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1)蚕姑娘睡了四次又去干什么去了?指名有感情地读第六自然段。

  (2)指名说表动作词。(课件相机出示蚕吐丝结茧图片。让学生认识“蚕山、蚕茧,”理解“盖新房”、“新房”。相机板书:茧)

  (3)盖了新房子要做什么呢?(课件出示图片及课文段落。)指名有感情地读第六自然段。

  (4)指名说,(强调“变了、变了。”相机板书:蛾)

  (5)有感情齐读这两段。(带着动作。)

  (6)让学生看蛾产卵图片,指名说蛾姑娘在干什么?(小结:它产完卵就死去了,到了第二年春天,蚕卵里又会钻出一个个蚕姑娘。大自然真神奇,只要我们认真观察还会发现更多的神奇。

  四、完成练习。

  从———里钻出来的又———又———的蚕姑娘,一共睡了———次,每次醒来都变了样。第一次变得又———又———;第二次变得又———又———;第三次变得又———又———;第四次身体一天天发———。它吐———结———最后开了窗,飞出了———姑娘。

  五、学习生字。

  1、出示二类字,指名读,齐读。

  2、出示二类字:蚕、桑、盖。

  指名说怎样记住“桑、盖”。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分别说怎样写好这三个字。

  老师示范写。(提示要点、笔顺。)

  学生描红、练写。(提醒写字姿势。)

  八、板书设计

  2蚕姑娘

  又黑又小

  又黄又瘦

  卵又白又嫩茧

  又白又胖

  又白又亮

  蛾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7-17

幼儿说课稿07-11

《莫高窟》说课稿12-30

排序说课稿11-30

《雾凇》说课稿07-06

《赶海》说课稿10-02

《井》说课稿10-27

《燕子》的说课稿12-01

《燕子》说课稿11-16

《左右》说课稿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