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说课稿

时间:2022-01-27 17:20:2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优秀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优秀说课稿15篇

优秀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冀教版义务教育九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课,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郑振铎先生。纵览这篇写景散文,作者依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为我们逐次展现了三幅洋溢着水乡风韵的优美画面,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渔人闲憩图”着力营造出一种恬静、悠闲的氛围。随后,作者笔锋陡转,一幅“鸬鹚捕鱼图”展现在我们眼前。最后呈现给我们的,则是最具国画意味的“渔舟唱晚图”。袅袅四起的炊烟,渐渐暗淡的天色,恢复平静的湖面,衬托着荡桨归舟的渔人,把我们再次带入了恬静、平和的意境之中。课文从等待捕鱼到捕鱼结束,写出了捕鱼的整个过程,同时描绘了湖面“静—动—静”的变化。

  二、说学情

  课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例如在识字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谈谈识字的好方法,“鸬鹚”可以看图片了解。引导学生读思结合,读说结合,读中感悟,想象文章描绘的画面,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从而引导学生要珍爱生活中的一切。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与想象相结合,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画一般的美。

  3能熟读课文,以读来感悟,了解鸬鹚帮助渔民捕鱼,体会渔民的渔家乐,感受文中物静人宁的静态美和鱼跃人动的动态美。

  教学重点是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是展开想象,领悟课文描写的画面,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四、说教法

  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在读中融入情境。用“渔人正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两个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的妙处,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积累语言。课文的最后引导学生体会此刻湖面的静和捕鱼前是不一样的,来体会渔人忙碌之后洋溢着幸福的平静,来感受水乡的美,感受渔人渔家生活的乐趣。

  五、说教学流程

  1、课前预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才能积极地去实践,并持之以恒,最终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所以我课前布置了学生去预习这一课让学生准备预习卡并详细填写,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必须边读书边思考,在预习过程中他们将会发现很多疑问,上课时积极反馈预习情况及疑问,通过学习课文来解决问题,课堂上学习气氛十分浓烈。这样培养了学习搜集资料的能力,自主识字的能力,质疑问题的能力。

  2、识字教学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本课生字识记比较困难,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在识字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谈谈识字的好方法,既分散了识字的难度,又与课文阅读相结合,效果会较好。例如:用形近字对比“喉囊”的“喉”和“时候”的“候”,还有易错字“舷”的正确写法,这时学生经过多种形式的读写练,对课文内容已有了解,学生对文中的生字已经很熟悉,此时学习生字就不会有太大的障碍。当然,生字的教学我们还是重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在识字规律中学习记字的捷径,教学要有侧重点。

  3、朗读为主线,以读促悟。

  在朗读的设计上,要体现实效性,读有提高,读有收获。每一次读目标要明确,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必须做到明确怎样的'语言适宜于培养怎样的语感。本课,先让学生自由练读,感受课文的基调。接着,指名朗读课文,正音,生生评价。听的同学要专心、要投入。最后,抓文章的重点句反复朗读,以达到对文本的理解。

  4、品味词句,重点理解。

  本课安排了两次理解重点词语的理解练习,第一次是通过理解“悠然”来引导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会渔人悠闲自在的生活,体会小湖的这份悠悠的平静和淡淡的优美。第二次为了对“一抹”一词有自己的体会而练习给“一抹“换个词语,并以小组讨论,做动作等形式丰富自己的语言,培养通过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读中感受文章语言的精妙,引导学生达到对词句的品味,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积累语言。

优秀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

  中午好!

  我所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荷叶圆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荷叶圆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4课,是一篇新选入的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像;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这是一篇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入手的好课例。

  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语言生动优美。课文的插图形象地反映了课文内容。课文第2—5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可以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和词语训练。课后“我会认”中的12个生字是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我会写”田字格中的6个范字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练习的'安排体现了对语言积累和感悟的重视。针对课文特点,我对本课时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朵”等6个字。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语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带来了欢乐。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演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品德目标: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3

  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等。

  二、说教法:

  我这堂课根据新教材的要求,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以读书指导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体会情感,受到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陶冶情操”。这样,就把思想教育渗透到了学习语言,培养能力的过程中体现了“文理结合”的要求。

  三、说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尊重学生的爱好,所以谜语导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播放课件:配乐出现一池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曳的荷叶美景的动态画面,让学生欣赏,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

  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整体感知的教学设计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所以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一遍课文,注意把课文的字音读准。在此基础上再将课文带着问题自由地读。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谜语,让学生猜谜底等学生回答出来之后演示课件。在微风吹拂下荷叶美景的画面。学生欣赏后并简单地说一说见到的荷叶是什么样的,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揭题:《荷叶圆圆》。

  2、随着课件出示小水珠、蜻蜓、青蛙和小鱼儿,做动作跟它们打打招呼:小水珠——眨眼睛、小蜻蜓——飞呀飞、小青蛙——跳一跳、蹲一蹲、小鱼儿——游啊游

  3、老师问:他们来到荷叶上做什么?学生自由想象说。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生词

  1、出示课件:学生借助拼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可以小声读、大声读、同桌互读或四人一组合作朗读)

  2、同桌交流读,勾画出本课的生字词,请教小伙伴或教师。

  3、四人一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用自己自制的生字卡片学习本课生字,老师巡视指导。

  4、出示生字课件并且采用集体读,开火车读,男女生等形式进行检查。

  5、采用说悄悄话,你说我猜的游戏形式帮助学生记忆生字。

  6、师:课文中这么多生字,你是用什么好方法认识的?能说给大家听听吗?指名回答

  针对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如下识字方法:歌谣识字,猜谜识字,偏旁归类识字,加一加,减一减等识字方法。

  7、让学生在生字课件中用自己喜欢的生字组词或造句。对于说得好的同学予以口头或者小红花的奖励。

  8、同学们学习的真棒!但是学习了很久了,相信同学们都累了?请大家站起来跟随音乐和老师跳一段舞蹈,放松放松,好吗?同学跟随老师跳舞《健康歌》。

  三、学习文章,了解主要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如果愿意跟读的同学可以和老师一起读,同时课件出示思考题:课文中,谁和荷叶交上了朋友?指名回答老师相机板书。

  2、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分别说荷叶是自己的什么?指名回答,老师板书。

  小水珠说荷叶是它的摇篮,小蜻蜓说荷叶是它的停机坪;小青蛙说荷叶是它的歌台;小鱼说荷叶是它的凉伞。

  3、学生和老师合作读谁是荷叶的什么句子。

  4、教师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并且给学生配上简单的动作。然后让学生读读自己最想读的部分,体会一下小动物的心情。

  5、展示读,评选最佳朗读员,再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拓展性学习:

  课件出示:池边一群小朋友来了(他们或许就是你),听见了、看见了这里的故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你可以把这些写成几句话或者画成一副简单的画。我们下节课再向小伙伴们展示吧!

  六、板书设计:

  荷叶圆圆

  小水珠—摇篮躺

  小蜻蜓—停机坪立

  小青蛙—歌台蹲

  小鱼儿—凉伞游

  我设计的板书直观、形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同时对学生可起到理解课文、背诵课文的辅助作用。

  总之,本课时教学,从低年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出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激发兴趣入手,突出学法指导,并让学生朗读欣赏,想象说话,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深入理解词句,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使教学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境界。

优秀说课稿3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要说的是大班语言活动:三只小猪。现在的幼儿都是父母手里的宝贝,父母都会对自己的孩子宠爱溺爱,导致幼儿不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变得懒惰,针对这一点,我设计了三只小猪盖房子这一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教育幼儿勤劳勇敢,做事不图省事,不怕苦不怕累,以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性格。此外《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因此。我还运用此故事,锻炼幼儿的语言发展能力。

  活动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认知、能力方面的目标,我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砖房子最实的道理。

  2、能简单复述故事内容,并进行角色表演。

  3、感知主要人物的不同特点,体验小黑猪的勤劳、聪明和勇敢。

  活动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能够简单复述故事内容,难点是幼儿理解做事不要图省事,要不怕苦、不怕累,才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

  说活动准备:

  为了是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我作了如下准备:故事《三只小猪盖房子》视频;猪头饰四个(猪妈妈、小白猪、小花猪、小黑猪);狼头饰一个;多媒体课件。

  说教法: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提问法、引导法等来组织我的教学活动。

  说学法:

  我打算帮助幼儿采用观察法、讨论法、复述法等教学方法,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掌握学习的重难点。

  说活动过程:

  整个活动分为五个环节: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教师讲《三只小猪盖房子》的故事;幼儿简单复述故事内容;播放视频《三只小猪盖房子》;表演《三只小猪盖房子》。

  第一环节: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房子是用什么盖的吗?有三只小猪他们也想盖房子,你们想知道他们用什么盖得吗?请听故事《三只小猪盖房子》,听故事,找答案。1、故事里面都有谁?2、三只小猪都用什么盖的.房子?3、谁的房子最实?

  第二环节:教师讲《三只小猪盖房子》的故事。

  1、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并生动的讲述故事。

  2、回答问题:故事里面都有谁?三只小猪都用什么盖的房子?谁的房子最实?

  第三环节:幼儿简单复述故事内容。

  请幼儿大胆地讲述故事。

  第四环节:播放视频《三只小猪盖房子》。

  增加幼儿对故事的印象,并讨论:你们觉得故事中的小黑猪是怎么样一只小猪?(是一只勤劳、勇敢、聪明的小猪)如果你盖房子,会选择什么材料盖?建议幼儿盖实的砖房子,要做一个不怕苦、不怕累的孩子。

  第五环节:表演《三只小猪盖房子》。

  选出扮演角色,分发头饰。运用多媒体课件布置故事背景,教师指导。

优秀说课稿4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金属钠及其化合物》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金属钠及其化合物 》是 大专的《应用化学基础》中第 7章第 1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化学理论基础,这为这一章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是驾轻就熟;同时这一章的学习对了解元素化学具有典型的示例作用,能帮助学生树立元素化学的学习思路,也因为它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所以能进一步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 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金属钠的存在形式; 掌握金属的一般物理通性和金属钠的物理特性;掌握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掌握钠的重要化合物及其理化性质;了解颜色反应;理解家中使用纯碱发面的原理;了解钠的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总结提炼并连贯表述的能力, 团结协作、善于思考的能力,观察实验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重难点及克服办法: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金属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克服:多媒体实验视频展示并引导学生讨论解答问题

  难点: 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克服:由熟悉的金属钠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结合多媒体实验视频展示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1. 教学手段:

  首先是采用多媒体视频的方法把金属钠的理化性质演示给学生们,同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设置问题引导他们进一步认识金属钠的相关性质,克服教学重难点;利用对生活的回顾和观察引导学生们认识金属的一般性质和金属钠的存在形式,使本节课的知识生动,强化学生印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视频演示法 。

  应着重采用视频演示和启发法

  2.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一直在倡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其实,因为这样使得学生的学习具有主动性和灵活性。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就是坚持这一指导思想,采用:问答法、课堂讨论法、启发法等引导学生自己找出答案。

  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3. 学情分析:(说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学法的引导。

  (1) 学生特点分析:讲授对象是大专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完成了从识记到理解的转变,具有成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大学生所存在的惰性也是不能忽视的,让学生们当堂掌握所学知识,利用生动的课堂促使他们听好课也是必须的

  (2) 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高中知识和上学期所学的理论基础足以应付本节课的学习,只是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要在开学第一节中多引导多回顾。

  4. 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食盐和焰火引入:列举钠的存在形式,让学生们感知到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钠,从而为后来理解钠的活泼性做准备。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第一个知识点-----钠的存在形式

  (3)按照存在形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顺序,继而过渡到钠的物理性质。先启发学生观察一般的金属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提炼出一般金属的物理通性,从而推出钠的部分物理性质。然后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提炼钠的物理特性。

  钠的化学性质是重点,通过前面的存在形式启发学生一个词概括化学性质。接着讲:钠在空气中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并播放视频,在播放前提出要求和问题:比如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自然界中有单质钠吗等等;在讲解钠与水的反应时,要求学生分组,观察实验后小组讨论,由代表提炼出完整的实验现象;并给与相应的激励。

  接着讲述过氧化钠,也采用类似钠的化学性质的方法,即视频、讨论、问答的方式完成教学。

  最后补充钠的焰色反应:通过实验和生活回顾引出焰色反应的实质

  (4)课堂小结:主要是通过放电影的方式回顾课堂重点。

  (5)板书:单质{存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反应)}

  过氧化钠{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反应)}

  焰色反应的实质

  (6)布置作业:以补充笔记为主,另外布置作业本上的作业来考察掌握程度。

  结束语

  一 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本章碱金属编排在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之后,可以把前一章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知识在此更好地应用,并得到巩固,也为下一章元素周期律提供了丰富的典型金属元素的感性认识,本章实质上起到了承前起后的作用。《钠》是碱金属这章的第一节,作为学习高中化学最重要的金属章节,通过学习钠能对碱金属这章有个大致了解。通过钠的有关性质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改进实验让学生体验化学实验创造的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们对元素的学习主要通过学习该元素组成的单质及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用途,通过《钠》这节的学习,可以了解活泼金属的一些通性,以及保存方法

  二 重点,难点

  这一节的重点就是钠的化学性质——与水反应,还有钠的.物理性质——颜色。难点就是钠与氧气在充足及过量时候的反应,还有就是实验,由于反应速度快,难以观察,最后就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 教学理念及其方法

  通过计算机的演示,能使学生看到没有条件做的实验。在学习中加入乐趣,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对反应速度快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慢放实验的动化,使学生能看清楚过程。

  2 涉及原子等微观粒子的结合过程,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力,可以通过计算机动画演示,使反应变得直观,更 容易理解。

  3 对于钠与水的反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可以通过动画来展示实验不当造成的后果。

  四 教学过程

  1 首先通过实物钠归纳出钠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导电、导热性等物理性质

  2 再以水灭火图片给学生观看,然后以钠放入水中为参比,激发学生的兴趣

  3 接着老师通过真实实验,果然如动画所放,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时教师再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观察的同时先记住一些知识

  3 再通过一些趣味性实验演示,能更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例如用一装有半瓶水的塑料瓶,瓶塞上扎一黄豆大的钠的大头针,瓶倒置使钠和水充分反应,取下塞子、点燃火柴靠近瓶口有尖锐的爆鸣声,效果得到大大改进。

  五 学法分析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教给学生对金属钠的认识,掌握金属钠的性质,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归纳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总结性质,得出结论,布置作业

  最后总结出钠的一些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例如钠是银白色的,其表面颜色是灰暗的,钠是一种活泼金属,具有很强的还原性。用线型关系罗

  列出来,这样条理就清晰了,然后再总述一下这节所学的内容,讲述的重点及难点。最后布置2个思考题:

  (1)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

  (2)把钠投到苯和水的混合液中钠在水和苯间跳上“水上芭蕾”,为什么?

  再讲一下钠的用途。

  七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第一节 钠

  一、钠的物理性质

  二、钠的化学性质

  1 钠的原子结构

  2钠与氧气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3钠与水反应(重点)

优秀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荷叶圆圆》是一篇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内容虽然浅显易懂,但却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像。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针对这一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我把本篇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12个生字,能够正确书写2个生字。

  2、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4、展开想像,学会“( )说:‘荷叶是我的( )’。”的句式表达。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新课标》指出:“识字教学是低年级学段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让学生充分地认识本课生字,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摇篮”、“停机坪”等词语的意思。

  四、说教学方法

  教法:由于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因此这节课,我基本选用“自主读书、快乐识字、合作学习、快乐朗读”的教学方法。

  学法: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识水平,确定运用“自主尝试读——带问题去读——自我展示读——猜一猜”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教学前,我先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荷花图,接着问:“你们瞧,这是什么?”(荷叶)“那你们能说说荷叶长得怎么样?”根据学生的回答切换到课件上出示:“荷叶圆圆的,绿绿的。”紧接着出示课题并板书:14荷叶圆圆

  2、认读课题中的“荷”字并书写“叶”字。认识“荷”字注意引导学生识记的方法,书写“叶”字要强调“口”字要偏上,而且要写小。

  3、让学生美美地把课题读一遍。

  这样一开始就吸引住了学生们的眼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创设了乐学的氛围,让学生一开始就有了一个较好的学习状态,从而自然的导入了新课。

  (二)读课文,随机识字写字。

  《新课标》指出:识字教学是低年级学段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要做到巧识字、巧读文,以读文为载体,识字为目的,处理好识字与阅读的关系,巧妙地达到以读促识、以识促读、读识互补、文悉字熟的目的,则是低年级阅读课的关键。

  识字读文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摇篮”、“停机坪”词语的意思是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分层次读文,随文识字析词”的方法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主要通过“三读”来完成。

  第一次读——自主尝试读。我先出示自读课文的要求,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生字,达到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画上波浪线。接着四人为小组认读生字,最后老师抽读生字。这样让学生自主尝试读课文,使学生有目的的去学习。

  第二次读——带问题去读。我先出示画面让学生观察:说说荷叶真美啊,它吸引了哪些小伙伴?(在这里贴图板书:小水珠……)接着提出问题:荷叶的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去读课文。最后依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

  在本次读课文的过程中,识字教学的重点不是在于拼读字音了,学习的重点应放在识字方法的交流和语言的积累上了,识字要寓于阅读之中。

  比如在这里利用“摇篮图片”引导学生明白以前的`“摇篮”是用竹子来做,所以“篮”字是竹字头,以前的摇篮啊,要爸爸妈妈用手不停地摇,躺在里面的小宝宝才睡得香,所以这个“摇”是提手旁的,这样帮助学生记住了“摇和篮”的字形,又让学生理解了“摇篮”的意思,利用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停机坪”的意思,引导学生利用加一加,换一换的方法来记住“珠、停、坪”等生字,同时指导学生书写“机”字。最后让学生连读四个句子。通过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识字”与“读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了识字理解,有效地协调处理识字与阅读的关系,巧妙地达到以读促识、以识促读、读识互补的目的,使学生对生字的识记也得到了巩固。

  第三次读——自我展示读(个性化朗读)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指派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本次朗读,是在学生前两次将课文完整自由读两遍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一读,接着有齐读,指名读,比赛读,师生共读等,读后要评价,读的形式丰富多样,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逐步培养起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通过这三层次的朗读,落实了读的训练目标,重视读的实践过程,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化的行为。

  (三)拓展练习。

  《新课标》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借助教学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因此,我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安排了拓展内容: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都带来了快乐,荷叶还会给谁带来快乐?利用课件出示画面,引导学生想像,以“()说:‘荷叶是我的()。’”的句式来说说。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四)复习巩固生字

  一年级学生识字的一个特点就是“认得快,忘得快。”因此,在课结束前又进行了一次生字巩固,通过带拼音读生字,去掉拼音再读词组,猜字谜等,通过多种形式地反复训练,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对生字的识记得到了巩固。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主要采用贴画配文字的“图文式”板书,此板书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又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七、教学反思:

  对于本课的教学,作为教师把重点放在了引领学生熟悉课文,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走进课文,体味文字的美妙。所以,我在设计板书时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眼前一目了然,不过整体下来,感觉学生的课文朗读把控的不够好,有些顾此失彼,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把朗读的层次考虑周全。

优秀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散步》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理念、学生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表达一个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①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②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心去发现感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分别为:

  重点:

  ①感受文章浓浓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②透过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

  难点:

  ③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4.教学关键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突破方法: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家庭生活的温馨回忆,通过教师配乐朗读、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诵读等环节,使教师、学生、文本三位一体,使整个课堂氤氲在浓浓的亲情及和美温馨的家庭生活氛围之中。这样,学生就能沉浸于文本,培养了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通过组织“鲜花献给可敬的人”这样一个语文活动,让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对文字作细致揣摩,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或班级交流方式,对文字进行深刻体味,品味其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动情朗读,探究内涵,体情悟道。

  三、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活泼好动,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浓厚的亲情氛围。

  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亲情美,欣赏语言美。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体现人文性。

  4.语文活动式教学法:结合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计语文活动“鲜花献给可敬的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习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亲情(约三分钟)

  播放歌曲《让爱驻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二)、朗读课文,感悟亲情(约八分钟)

  1、听读课文,初步感受亲情。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三)、精读课文,探究美点(约二十分钟)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

  2、采用“我最喜欢的是,因为它美在——— ”的句式,谈谈你喜欢的理由。(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课堂活动设计:鲜花献给可敬的人

  多媒体展示: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你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你献花的理由。

  (1)学生阅读可以进行小组间的合作。

  (2)交流反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

  (3)学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可以献给文中的“我”,因为他孝敬老人,有家庭责任感,在处理家人的分歧时讲原则,不宠爱孩子。

  ②可以献给文中的“妻子”,因为她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③可以献给文中的母亲,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④可以献给文中的孩子,他聪明活泼,也很懂事。

  (4)一个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消除了,于是他们共同走向了那条开着金色菜花、长着整齐桑树、闪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请同学们齐读文章最后一段,感受一家人的温馨幸福。

  (四)、拓展阅读,升华亲情(约八分钟)

  1、多媒体展示作者写作本文的契机之一,为学生阅读思考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内涵作铺垫。

  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明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他还同我一起去看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2、朗读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2、多媒体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将爱心传递下去》,让学生观看体会中年人的爱心力量。

  (五)、真诚行动,抒发亲情(约二分钟)

  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洗洗脚??帮助父母做点家务,陪父母散散步?? 打个电话告诉家人,你很爱他们。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六)、总结全文,表达祝福。(约二分钟)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

  园。老师把下面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原则是既要简洁、形象、直观,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为:

  散 步

  莫怀戚

  尊老

  母 亲

  整 个

  我 爱

  世 界

  儿 子

  爱幼

  妻子

优秀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世界的人口》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陆地和海洋》以及《天气和气候》两章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以及《人类的居住地》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人口问题及对策。

  二、说学情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本地理知识已有了一定积累,但是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采用直观方法。

  三、说教法

  1。读图分析法:教学中采取读图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对于地理原理和教学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2。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以"读图+练习"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创设情境、启发,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另外本节内容主要运用FLASH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如下:

  1。图导图练法。引导学生识图、析图、说图、填图,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巩固地理知识,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2。收集资料法。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报刊杂志、因特网等搜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材料。

  3。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使学生能够从量到质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人口状况。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部分

  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故事大致内容为:战争使人们忘记了自己的文明,忘记了自己的传统,在征服与被征服、吃人与被吃的不断循环中,这些创造过辉煌文明的岛人完全退化,终于又自食恶果地退回到极度原始的状态中。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看完视频后,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问题如下:这只是世界的一个角落的故事,那么,整个世界的人口状况如何呢?

  (二)新授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1)播放婴儿的啼哭声,引导学生说一说这声音意味着什么?通过直观展示声音的方式,让学生直接感知人口的增长

  (2)请两名同学以播音员的语气播报以下两则新闻。

  资料一 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本报萨格勒布7月11日电7月11日上午8时35分,从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瓦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了今天第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亿个人诞生在地球上。

  资料二 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诞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

  引导学生思考: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同时以动画形式呈现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读图,引导学生得出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是先慢后快。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应如何表示?从而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并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死亡率。

  (3)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65练习题,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是不一样的,从而加深学生对人口增长的了解,在完成习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优秀说课稿8

  我说课的题目是《梅花》,选自长春版小学语文国标教材第一册第十一板块“在冬天里”。下面我就从课标、教材与学生、教法与学法、教学资源的挖掘、教学流程六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一、 说我对课标的理解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课标在这一学段对古诗教学只提出诵读、想象、体验、感受等总体要求,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获得启迪,享受乐趣。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 说教材与学生

  1教材分析

  “在冬天里”这一板块选编了《雪地里的小画家》、《九九歌》、《雪孩子》、《梅花》四篇课文,采用儿歌、民谚、童话、古诗四种体裁描写冬天,展示冬天的生动画面,极富生活情趣。《梅花》这首五言律诗是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王安石的咏梅诗,全诗仅20字,却写出了梅花独处墙角、凌寒怒放、色洁如雪、幽香清远的特点;赞美了梅花孤傲高洁、倔强坚贞的性格。诗里洋溢着作者情思并暗寓象征寄托,故意境幽远,为咏梅之佳作。用梅花作为本册教材最后一课,韵味深远,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听说过梅花,但真正见到梅花的却未必很多。梅花的冰肌玉骨、高洁品质,学生更是难以体会。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凌寒”、“数枝”“为”、“暗香”、“来”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是本课教学研究的新课题。

  3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感悟古诗大意,初步了解梅花的特点,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力目标——收集资料、观察画面、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观察、理解、交流、表达等多元智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笔下的梅花,欣赏梅花凌寒、洁白、幽香的独特美。在这些目标中,了解古诗大意,朗读与背诵古诗是下限目标,人人达到要求。感悟诗的意境,掌握方法,感受作者笔下的梅花,欣赏梅花凌寒、洁白、幽香的独特美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重点是朗诵古诗、感悟诗境、读出古诗韵味。难点是感受作者笔下的梅花,欣赏梅花凌寒、洁白、幽香的`独特美。为突破重点,分散难点,我课前设计师生共同收集资料,分组整理这一环节,再通过课上交流,反复朗诵,感悟诗意,达到教学目标。

  三、 说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学习方法为:

  1.合作与交流:在课前采用师生、生生合作,共同收集资料,让每位学生都是参与者,主动权放在他们手上;感悟诗意,体会诗韵时,更要注意合作与交流。

  2.聆听与欣赏:学会聆听,学会欣赏,从中感受、顿悟,提炼自己对课文的独特见解。

  3.图文结合:课文中的图画直观再现文本内容,让学生观察画面,反复读文,在读中思考、领会、提炼。

  4.朗读拓展法:读出古诗韵味,从而体会文本中的人文情怀。

  教师围绕学法,采用以下方法开展教学:①“导读法”。导之以读、导之以思、导之以说、导之以疑。②启发点拨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视机而动、相机点拨。③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形成独特体验。

  四、说教学资源的挖掘

  “梅”与“竹 兰 菊”并称“国画四君子”,她的冰肌玉骨,她的高洁品质,奠定了她所代表的“梅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以梅为题,咏梅、画梅,留下不少佳作。(1)元代有个爱梅、咏梅、画梅成癖的王冕,在九旦山栽种梅树有几千株。他有一首《墨梅》诗,一幅《墨梅》画,古今闻名。 我家洗砚池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人间。这些课外的资源,作为教材的补充,会奠定学生深厚的“梅文化”。

  教师自身也是最好的教学资源。我的语言是美的,加上古香古色的背景,优美典雅的音乐,精美的,展出一幅幅梅花图片,红如火、白似雪、粉像霞,教室两旁悬挂着梅花图画,散发着文化的芬芳,配以苍劲有力的诗词书法,让人不由得走入那美妙的世界……

  五、说教学流程

  (一) 直观导入、交流互动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出示一枝梅花)同学们,这是什么?你们有谁认识它吗?你对梅花了解有多少?(由于课前我们分组收集有关资料,师生亲身经历,在某方面对梅花会有一定的了解,这种交流目的在于消除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梅文化的深厚底蕴。我事先备好图片、资料和诗文,以备补充使用。)

  (二) 图文结合,整体感知

  (多媒体展示,配以寒风的声音)教师倾情讲述——在冰天雪地,风起雪舞的冬季里,百花早已凋萎,只有梅花冒着风雪顶着严寒,抖擞着枝条,绽芳吐蕊……)画面伴随音乐滚动。你看到了什么?喜欢哪一组图片?感受怎样?

  (学生充分交流后,画面定格在本课插图上。)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古今闻名。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他笔下的梅花。

  (三) 反复诵读,交流所得

  1教师范读,整体感受。

  2反复听读,走进文本。

  3诵读想象,获得体验。

  课标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首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与理解。因为没有个人主动学习的参与,就无法实现学生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四) 品味想像,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站在风雪中,来到墙角梅花前,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3.“指导诵读”。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梅花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来读。(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3)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五)扩充阅读、课外延伸

  音乐响起,图片再现,教师咏梅,韵味无限。

  每一堂课,都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学生既要扎实的学习,又要“活”起来,“动”起来。我理解的“活”,是思维的活跃、跳跃。我理解的“动”是智力的开发、兴趣的培养。因此,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把最后部分定为“扩充阅读、感悟梅花”,就是力图为学生活跃思维创造条件。在这一学习阶段,他们可以对不懂的知识点提问,思考答案;可以想象诗句的意境,再用语言来描述;可以自由诵读最爱的古诗,并表演朗读给其他人听;可以天马行空,吟诵抒情……课堂成为一扇窗户,打开它,你可以看到五彩的世界,只要你愿意动脑,就可以看到最美的花朵。

  (七)板书设计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朗读、背诵的有效手段。简洁明快、富有美感。

  这篇教案,我定的基调是“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孩子们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他们与成人一样,崇尚美、热爱美、亲近美。所以,让孩子们在“梅文化”中发现美、感悟美、想象美,最终热爱美是我的初衷。

优秀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的课是《统计》,《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统计经验,以及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方块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这部分内容,能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教材通过提供动物投球场景,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引出不同的分类,从而得到不同的统计结果。接着呈现相应的统计表让学生整理数据,并思考分析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统计方法。“想想做做”中的练习则强调实践与交流,让学生再一次全面亲身经历统计的完整过程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解决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体验统计方法的多样性,并学会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培养初步的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教学难点是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四、说教学流程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分三大环节组织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借助多媒体创设小动物投篮场景,通过谈话引导学生仔细看图,然后交流,看到了什么?这样设计,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主动进入学习状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统计的需求,为新课的探究作好铺垫。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分三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合作交流,经历统计全过程。首先观察花盆,统计出不同颜色的花有多少朵。这样设计,呈现了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收集、整理数据的意义,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就要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处理数据。接着组织学生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分小组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的填写。统计知识的教学强调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我这样设计,自然地让学生经历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了对数据的处理能力,而且通过多次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体会,从而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二层次是画统计图。首先出示同学们喜欢小动物的统计表,从统计表画出统计图。学生尝试活动,发现格子不够,然后想办法,讨论发现一格表示2人的方法。

  第三层次应用统计数据,解决问题。从画得统计图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设计,重在让学生学会应用统计数据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到统计的价值,进一步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结合书中的习题,我安排了一道联系生活的又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第一层次结合“想想做做”第1题,组织学生调查11月份的天气的情况,并在小组内画统计图,最后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你还想知道什么情况?明白了什么?这一练习通过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使学生知识得到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并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二层次是拓展延伸。根据已学内容一格表示2人的方法,出示一格表示5、10或者更多的单位的统计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的设计,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和媒体优势,选择、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统计素材和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统计活动中采用了让学生主动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分析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经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过程,突出了统计活动的本质,学生在全程参与中不仅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同时又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优秀说课稿10

  一、说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对渔人、鸬鹚、湖面的描写来反映渔民生活和渔民村优美的水乡景色。让学生通过诵读抓住重点词语(如“一抹”)来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从而感受到水乡的优美和渔人捕鱼的乐趣。

  二、说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的乐趣,体会渔人和鸬鹚之间的默契。

  2、能抓住“一抹”、“恢复”等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3、能用“恢复”、“像……似的……”造句。

  三、说教学重点:

  能抓住“一抹”这个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四、说教学难点:

  体会渔人和鸬鹚默契。

  五、说教学准备:

  轻音乐的磁带。配套幻灯片等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放松心情,谈话引入,学习“恢复”一词)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鸬鹚(出示幻灯片),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借助重点词语(配乐)齐背第一自然段。

  3、你学了这一段后你对这个景色有什么感受?

  4、提问:我们知道鸬鹚在等待命令,那它到底在等待一个什么命令呢?

  (已知引向新知,既是旧知的复习,又是新知的点拨和启迪。)

  二、深入阅读,品析词句

  (一)阅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根据“一抹”自由体会

  A、理解“一抹”的意思

  (1)、请学生根据刚才的问题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出一个词语来。(一抹)

  (2)、“一抹”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什么?

  (3)、学生模仿抹的动作,思考:

  你觉得渔人的动作怎样?(快、轻、熟练)

  B、体会为什么用“一抹”

  (1)、竹篙用“抹”外,还可以用什么动词?(挥、扫、敲、拍等)

  (2)、提问:课文为什么用“抹”,而不用其他词语,你觉得一抹好在哪里?(小组合作研究一下)

  (3)、反馈板书。(可让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正确的给予板书。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敢于大胆理解和表达。)

  (4)、大家都理解的都不错。谁能把这一抹中蕴含的情和意读出来?(个别读——齐读)

  C、研究“一抹”后的变化

  (1)、提问:渔人这轻轻一抹到底能抹出什么,什么发生了变化?你在课文的哪些句子中发现的?(小组合作研究)

  (2)、反馈板书。(可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自由的畅谈,理由正确的给予板书。)

  (3)、合上书本,请同学们研究想象:渔人这一抹还能抹出什么?

  (4)、学生再次反馈,教师板书。

  (5)、请大家自由读2-4自然段,读出渔人捕鱼时的忙碌和喜悦。(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二)阅读第三段(第5-7自然段),体会忙碌后的平静

  1、鸬鹚经过一阵忙碌之后,得到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圈出描写渔人和鸬鹚动作的词语。学生从中选些个词语说说可以看出什么?

  3、捕完鱼,鸬鹚饱餐一顿后,渔人划着小船回去后湖面又——(学生答)渐渐恢复了平静。

  (1、为什么要用上“恢复”这个词?(可找出文中几个句子说明)

  (2、划着船回去的时候,渔人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你认为鸬鹚会怎么想?(指名说,给予鼓励)

  4、请大家带着渔人和鸬鹚的喜悦归来的心情品读第5—7自然段。(齐读)

  三、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抓住了“一抹”一词,一起学习了课文,也分享了渔人捕鱼的忙碌和喜悦。读懂了湖面的静和动不同美的情趣。

  2、齐读全文,体验情感。

优秀说课稿11

  《灰雀》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效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列宁喜爱公园里三只美丽的灰雀,更爱知错改错的诚实的孩子。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对小男孩的爱护之心,深深地感动了小男孩,从而促使孩子放鸟归园。全文共有12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进行教学: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第二至第九自然段为第二部分,第十至第十二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为:

  1、学会本课生字,着重理解“欢蹦乱跳、自言自语、可惜、坚定、果然”等词语,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做诚实的孩子,知错就改,并注意保护鸟类。教学重点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难点是感悟列宁是如何用爱心启发、感染男孩放鸟归园的。教学时间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自学生字,并且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读懂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课文内容,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词句,感悟列宁那含而不露的拳拳爱心。

  下面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 读中悟,悟中读。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可以说,琅琅的书声是阅读教学的畅想曲。《灰雀》一文语言朴实,叙述含蓄,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十分真挚,十分感人。没有在“朗读”二字上下一番功夫,学生很难悟出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因此,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实实在在读书,真真切切悟情。教学过程中,我们安排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从初读到细读到精读再到品读,学生由浅入深地读书,在读书中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感悟文中的情真意切。比如教学课文第二、三部分内容时安排了这样的读的训练: 1、初读,让学生边读边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灰雀是被小男孩捉回家的?这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感知。 2、细读,想一想,你是怎么从这些句子中看出灰雀是被男孩捉回家的?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书中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悟列宁和小男孩的情感变化。列宁从找不到灰雀时的着急担心(“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到为灰雀的失踪而难过、婉惜(“……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再到明知故问的略显惊讶(“会飞回来?”);小男孩从一开始回答列宁“没看见,我没看见”时的支支吾吾,到他认识到自己错了,肯定灰雀“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再到下决心改错的坚定态度――“一定会飞回来的!”这些情感的变化都只能在细细的读书中体会。 3、精读,当学生学完这部分课文内容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这部分内容该怎样读,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读完以后说一说。目的是要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语言的情感,感知语言的表达形式。比如读“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这一句要读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婉惜,而读“一定会飞回来的!”这句话要读出坚定的语气,男孩的坚定是从“一定”和“!”看出来的。 4、品读,在引导学生对这部分课文内容进行初读、细读、精读之后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即为品读。品读就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真正把文章的感情读出来,进而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达到训练语感,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目的。课文中列宁对灰雀的爱学生容易体会到,而列宁对男孩的爱却含而不露,这就必须让学生进入文中的角色却朗读,去感悟,去体验,并在读书中感受列宁人格的魅力,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教育。

  二、 采用讨论式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已经成为教育界同仁的共识。遵循“主体性”原则,采用讨论式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求新知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1、本课时的教学中,围绕“你是怎么从这些句子中看出灰雀是被男孩捉回家的?”这个问题,学生进行了读书、思考、讨论之后,老师让他们自由发言,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他们的思维、表达提供了自主的空间。学生在这种无拘无束的交流中,以极大的兴趣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去体验,去获取,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智情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2、进行第三部分内容教学时,当学生读懂了“男孩果然把灰雀放回来”之后,让他们再细细地读课文,想想从这部分课文内容还能知道什么,体会到什么?然后在小组讨论交流。这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合作讨论中,学生之间一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提高,许多学生可以克服胆怯、孤独等心理障碍,大胆参与,学有所得。

  三、 巧用多媒体,激趣导思,突破难点。 多媒体技术能够把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控制,在屏幕上进行有机组合,从而完成随机性交互式操作。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训练,使学生在情感上和行为上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当“列宁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枝头歌唱”这一动态画面出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会为之惊喜,仿佛自己也来到白桦树下,看到了灰雀欢蹦乱跳的身影,听到了灰雀悦耳的歌声,喜爱灰雀之情油然而生。这么惹人喜爱的灰雀果然回来了,这是因为男孩知错改错把它放回来的,而男孩之所以知错改错是因为列宁对灰雀充满了喜爱之情,对男孩充满了爱护之心。这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感知,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为灰雀的归来而高兴,为男孩的诚实而高兴,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列宁对灰雀的爱,对男孩的爱,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四、 说写训练,培养创新。

  课文中写了每一天列宁和男孩关于那只失踪了的灰雀的对话,紧接着直接写了第二天列宁果然又看到了那只灰雀的情景。那么,男孩是怎么把灰雀放回来的呢?这是课文的空白,利用这一空白,可以拓展学生的说话写话训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的一切思维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参与。让学生从说到写,可以培养想象创新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使之形成语文能力。

优秀说课稿12

  一、说设计意图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城市中的家长们往往忙于加班、应酬,孩子在家的独处时间越来越多,而孩子独处的过程又与幼儿的安全息息相关。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因此,设计此活动,力求通过与幼儿生活密切的相关点,在懂得一些安全常识的同时,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为依据,此活动的目标是:1、培养幼儿的勇敢精神,激发其自信心。2、提高幼儿在危急时刻的自我保护能力。3、引导幼儿了解独自在家时的自我保护方法,能运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根据活动目标,我们把重点定位于:提高幼儿在危急时刻的自我保护能力,了解独自在家时的自我保护方法,活动难点是能运用完整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勇敢精神,激发其自信心。

  三、说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目标,为此,我们做了如下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

  询问家长,了解幼儿独自在家时的情况。

  2、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情景表演“独自在家时”(内容是设计的短小情节)

  四、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本活动采用的教学法有:1、采用直观法:以多媒体课件直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能使活动生动活泼,2、采用提问法:在活动中教师适当的提出问题,有助于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幼儿获得新的知识和发展智力,3、采用交流讨论法:皮亚杰指出: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他的活泼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通过直观法这时让幼儿交流讨论是个很好的时机,4、采用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本活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就引导幼儿扮演故事中独自在家的孩子,共同体验合作的快乐,我在幼儿旁边利用孩子在表演的过程中不理解的进行引导或表演好进行表扬。

  五、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化情感,本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1、直观法:让幼儿通过观看多媒体情景表演直接获得印象。2、讨论谈话法:是让幼儿在讨论谈话中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充分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同时也让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3、游戏体验法:心理学家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采用游戏体验法,是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

  六、说活动过程

  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知识掌握程度为由,我这样开展活动过程,谈话导入——出示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自由探索讨论——游戏体验。

  1、谈话导入:

  一开始我就与幼儿谈话:亮亮是住在李老师隔壁的一个小姑娘,最近她的'爸爸出差了,妈妈是医生,晚上要去医院值班,让亮亮一个人在家,亮亮一个人在家都做了些什么呢?李老师带来了亮亮自拍的录象,小朋友想不想看?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

  2、出示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内容是设计表现独自在家时的小情节),引起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观看课件内容的过程中,教师提问:亮亮在干什么?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活动中来。

  3、自由探索讨论

  根据幼儿好奇心强的特点,让幼儿观看课件后,在这环节中,我作为引导者、合作这、支持者,帮助幼儿运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幼儿动脑筋想一想,看一看,说一说,亮亮在家为预防大灰狼都做了什么准备?当她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时她又是怎么做的?亮亮是不是一个勇敢的孩子?

  小朋友有没有独自在家呆过?独自在家时感受如何?你认为自己勇敢吗?

  互相讨论一下,独自在家时可以干什么?讨论后请部分孩子在集体面前进行交流。

  幼儿分组讨论如果有陌生人敲门、有电话找爸爸妈妈、突然停电的情况发生时该怎么办?教师巡回指导了解情况,请每组2-3名幼儿总结交流,师幼共同为独自在家时出点子想办法,引导幼儿了解独自在家时的保护方法。

  (四)游戏体验法:

  幼儿分组大胆创编“独自在家”的情景表演,教师可以适当参与扮演陌生人。这时,老师给做的好的幼儿及时表扬,能让每个幼儿都在游戏中找到快乐,这样不仅能使幼儿真正掌握知识,也能让幼儿亲身体验独自在家的感觉,培养幼儿的勇敢精神。

  (五)家园同步

  活动结束后,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独自在家创造适宜条件,让幼儿亲身体验独自在家的感觉,并将幼儿的表现记录下来带到幼儿园进行展出。

优秀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提醒幸福》一课是职高基础版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必学课文。这篇课文针对生活中人们过多关注风险,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现象,勇敢地提出勿忘幸福,提醒人们什么是幸福,告诉人们如何寻找幸福、享受幸福、珍惜幸福,启示人们进而去创造幸福。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和课文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

  1、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2、品味并积累优美语言。

  3、体会幸福之所在,学会“提醒幸福”,从而珍惜幸福,享受幸福。

  二、说教法

  我们强调,职高语文教学,应贯彻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在教学方法上要体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改革理念。我认为,实现这个目标的最好方法就是师生民主平等的对话,在“对话”中,师生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共同去发现、探究、创造、生成,教学相长,完成人本塑造,达到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新课程积极倡导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个教学活动,学生都在不停地与教师、与学生、与作品、与生活对话中,就会不断地使自己的语感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就能凸现自己作为言语学习主体的创造性。

  四、说教学设计

  (一)内容呈现

  教师引入:什么是幸福?幸福也需要提醒吗?人的幸福观,应该是什么样的,请您打开课文仔细品味吧!设计意图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不经过教师“传递”,直接去阅读文本,达到对文本的自我理解与感悟,

  (二)对话交流

  (1)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凡教学,都是教与学的互动交流活动。教师虽已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唯一传授者,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服务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师要巧设问题情景,围绕主题不断引出对话话题,与学生公平辩论,采用一切机智和手段,最大程度地“挑逗”起他们的强烈对话欲望,激发起他们的问题观点交流冲动和热情。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这是一篇说理散文,作者的'论点是什么?文章如何一层一层地来阐明论点?通过与学生真诚、平等的对话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学生毕竟是学生,不论在学习还是做人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和真诚帮助。于是,教师一次挑起话题:寻找作者给幸福下的定义与解说,每人至少找出三条。让学生仔细品味作者的幸福观,进而形成自己的幸福观。

  (3)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或个体)的互动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的群体学习活动。学生与学生对话,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良好作用。因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领悟能力、审美趣味、看问题的角度等的不同,学生对文本思想和言语的感知、理解都会有所不同,让学生相互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思考、疑惑等都说出来,甚至进行“针锋相对”的争辩,都非常有利于他们,学习水平的提高和学习品质的锻炼。所以我设计阵个四个话题。

  话题1:灵魂的快意同感官的舒适像一对孪生兄弟,时而相傍相依,时而南辕北辙。句中加点的词措什么?

  话题2:人们喜爱回味幸福的标本,却忽略幸福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时刻。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含义是什么?

  话题3:如果把人生的苦难和幸福分置天平两端,苦难体积庞大,幸福可能只是一块小小的矿石。怎样理解加点的词语?

  话题4:既然种子已经回报了汗水,我们就有权沉浸幸福。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4)师生与作品对话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学习语言,培养语感和思维能力。学习文本,不仅在借助文本学习语言,同时也在学习作者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学习作者观察生活、表达生活的方法技巧,学习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世界观。我设计了以下话题:

  话题1:文章题为“提醒幸福”,为什么在开头部分写了相当篇幅的“提醒苦难”?这一部分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话题2: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毕淑敏却只是要大家及时把握幸福,享受幸福,那么她是不是只看重眼前的欢乐,而不去管将采的愁苦呢?

  通过以上对话,探究其写作文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其目的在于超越文本,理解作者的幸福观,形成自己的幸福观。

  (四)链接生活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学语文的最终目的在于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因此,我设计地以下两个话题:话题1:有这么个笑话,从前有个老婆婆,她有两个女儿;小女儿开伞铺,大女儿开染坊。天晴了,老婆婆要着急,因为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天下雨了,老婆婆又要着急,因为那个开染坊的女儿会晒不干布。后来有人对老婆婆说:“你真是幸福啊,天晴了,你的大女儿赚钱,天阴了,你的小女儿能赚钱,你真是幸福的老婆婆呀。”老婆婆自己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于是开始天天快乐了。

  本来觉得很伤心的事,换个想法就不同了,你生活中有没有这种事?

  话题2:作家说幸福的感觉只在心灵,享受幸福要重眼前的欢乐,那么当前的幸福感受和长远的理想有什么关系呢?还要不要去追求未来呢?

  通过这两个讲师来引导学生学会由学本向课外阅读迁移,由学堂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迁移,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走进生活,与丰富多彩而复杂纷繁的现实生活直接对话交流,从生活中筛选和获得活的知识信息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从而又超越现实生活,走向现实与艺术结合即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美好天地

  (五)阅读体验

  学语文,旨在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审美情趣和人文品质。因此,教师还应指导、引导学生会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通过对文本、作者、生活的认识,与自己的心灵广泛对话交流,从而有自己的独特发现,有自己的独特思想和言语表达(口头的、书面的)方式,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学会审美创造,完善人格,净化心灵,全面发展,进而超越自我,走向人生的完美境界。于是我设计了以下两个话题:1、读了这篇文章,你的内心感受如何?2、你喜欢这篇文章吗?为什么?

优秀说课稿14

  《这儿真好》说课稿

  ⒍讨论并动画演示:(一只鸟飞来了,许多鸟飞来了,远处的小鹿、小象、小猴也都划着船来了。)再换位体验:

  ⑴如果你就是他们,来到这座绿岛上,你喜欢这儿吗?你会说些什么?

  ⑵随机指导感情朗读:①“这儿真好,我就住在这儿吧!”

  ②“这儿真好,我们就住在这儿吧!”

  (朗读方式:各自练读——选择自己的好朋友读——上台表演读——评价——赛读)

  【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就应该让学生拥有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因此教学中,应由教师的“指令性”转变为学生的“选择性”,建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的新机制。如:合作伙伴的选择、角色扮演的选择等等。在指导读好小动物的话时,教师没有范读,也没有指名读,而是在激发了学生喜爱这儿的感情后,以媒体创设的情境为背景,以情感体验为基础,让学生各自选择自己的好朋友分角色来读这两句话。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莫大的学习热情。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之后,自由、主动地投入了学习,生生互动,优势互补,每位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潜能,愉悦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⒎练习说话:(谁)来到这儿,说:“!”

  (先小组讨论,再大组交流)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它注重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培养。这一层次教师对教材进行开发,设计了说话练习,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说出还有哪些物或人来到这儿,说了些什么。这样通过调动学生自身的`知识积累对教材进行了再创造,使得教学内容新鲜而充满浓厚的情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由于学生在前面形象的动画演示中,已感受到了荒岛的变化,漫山遍野,绿叶成阴的画面已经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所以学生说出了许多答案:如“这儿有这么多树,空气一定很新鲜”;“这儿环境这么好,住在这儿心情会很舒畅”;“多亏小熊在这儿进行了绿化,才有这么美好的绿色家园”……这不正是文本所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吗?衡量学生是否理解了课文内容,就是看学生是否能够还原其人,还原其事,还原其景,还能进行再创造。】

  ⒏引读第6自然段。

  三、总结深化,想象说话

  ⒈(媒体演示:荒岛和绿岛的对比图。)

  讨论看图后的感受,从中得出小熊找到朋友的原因。

  ⒉配乐朗读全文。

  ⒊想象说话:现在你们就是小岛上安家的动物,你们会怎样把自己的家园打扮得更美好呢?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整块阅读。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联系性。让学生回归整体阅读,溯本求源,使知识形成系统,明理达到高效。在媒体播放的音乐声中,学生再次进入文本,把前面读书过程中的感受用自己的有声言语尽情地表达了出来。】

  四、自主探究,重点指导

  ⒈认读“象”、“空”。

  ⒉(媒体演示“象”)帮助学生掌握“象”字的结构、笔顺、重点笔画。

  ⒊学生描红,仿影,临写。

  五、自由练习,拓展延伸

  自由选择完成一项课外作业:

  ⒈把这个发人深思的童话讲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小伙伴听。

  ⒉邀请自己的好朋友编一编、演一演课本剧。

  ⒊写话:

  (媒体出示句式:这儿原来________________,小熊__________________。这儿现在_____________,小熊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的个性、能力有差异,布置具有弹性的、更有利于他们发展的作业,实实在在地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有同样的进步。这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最具体体现。学生见到这样的作业,积极性都很高,很多学生都超额完成。】

优秀说课稿15

  各位评委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散步》。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莫怀戚的《散步》,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在学生课前有充分预习和课后有拓展延伸练习的前提下,我将以1课时完成本课文的教学内容。

  《散步》通过记叙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结合本单元的亲情主题和“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的学习要求,决定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朗读和品味关键语句去理解文中所包含的亲情与尊老爱幼的美德。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不再喜欢被动接受知识,而且通过《风筝》和《羚羊木雕》的课文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感悟方法。因此,决定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但是,如今许多作为独生子女的初一学生无法深刻体会到亲情的可贵,反而由于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需要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情感主旨。

  三、教学目标

  ①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亲情主旨

  理解句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

  ② 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养成圈点勾画的阅读习惯 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情感。

  教学重点:

  根据单元说明,结合《课程标准》中的“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亲情主旨和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情感”

  教学难点:

  因为七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容易浮于表面,因此我把“理解句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作为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

  我主要采取三种教学方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朗读法。

  首先通过问答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为接下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做好铺垫;接着以小组讨论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我以阅读方法为线索串联每个教学环节,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的要求,将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涉及默读、精读的阅读方法。

  五、教学过程

  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五个环节,包括一、联系生活,课文导入;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三、默读课文,理解主旨;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通过让学生谈论自己与家人的散步经历,结合轻音乐,创设与本文感情基调相似的课堂氛围,以调动学生情绪,导入新课。心理学认为,个体的

  学习并不是对生理需要的直接反应,因此,老师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二环节,我首先让学生齐声朗读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同时考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然后以问答的对话互动形式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到文中浓浓亲情。 第三环节,我从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得到启发,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为课文重拟标题,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并分享个人的阅读感悟。因为《课程标准》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在第四环节中,由于《课程标准》要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所以我设计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从而引导学生升华亲情主题。

  第五环节,通过作业,拓展延伸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把情感目标延伸到生活中去。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让学生参照《散步》记叙一件与家人之间的生活小事,正正体现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六、板书设计

  由于本课以亲情为主旨,故主板书设计为心形图案,并对人物的位置做了相应设计,以箭头把人物和事件联系起来,方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副板书用于板书字词,以加深学生记忆,板书学生答案,以方便于课堂讨论。